1995年第2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因治疗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吴旻
    1995, 2(1):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5.1.001
    [摘要](1332) [HTML](0) [PDF 0.00 Byte](86)
    摘要:
    近年来基因治疗的适应症已从遗传性疾病扩大至肿瘤、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并已在某些恶性肿瘤、遗传性疾病、爱滋病的临床试治中取得了一定疗效.目前国内外的基因治疗热方兴未艾,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本文介绍了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并从6个方面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及对我国如何开展基因治疗研究工作提出了4条建议.
    2  野生型p53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对人肠癌细胞的抑瘤效应
    滕理送 郑树 曹江 蔡心涵 吴金民
    1995, 2(1):7-6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5.1.002
    [摘要](1142) [HTML](0) [PDF 0.00 Byte](92)
    摘要:
    人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p53蛋白作为一种细胞增殖的负调节目子.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维持基因组DNA的稳定.其突变.缺失或与细胞、病毒、肿瘤蛋白结合所致的p53失功能,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野生型p53基因的抗肿瘤特胜.我们采用分子克隆方法将人野生型p53基因(WT—p53)cDNA全长正向插入到哺乳动物表达载体(pREP9)的BamHI位点,构建了pREP9-p53重组体,用电穿孔方法将其导入有p53基因突变的人肠癌SW1116细胞.通过标记基固Neo筛选带外源p53基因的G418抗药胜克隆,以观察抗药性克隆数量.同时对G418抗药性细胞的生长速度及细胞增殖周期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导入WT-p53基因能使肠癌SW1116细胞的G418抗药性克隆形成减少,细胞生长速度较对照细胞明显减慢.细胞增殖周期G1期增加、S期下降。这些结果证明人野生型D53基因能抑制肠癌细胞的生长。本研究为大肠癌WT-p53实验性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基于恢复p53肿瘤抑制基因功能的基因治疗在治疗结、直肠癌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转导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初步研究及应用
    丁健青 钱关祥 李彪如 徐铿 朱佑明 胡亮 胡宝瑜 张腾飞 张希衡 徐荣婷 童善庆 许伟榕 陆德源 陈诗书
    1995, 2(1):11-1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5.1.003
    [摘要](1374) [HTML](0) [PDF 0.00 Byte](105)
    摘要:
    我们选用美国国立卫生院重组DNA咨询委员会批准的LN系列小鼠缺陷型逆转录病毒LXSN作为载体,对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转导TIL进行了研究和初步的临床应用,实验结果显示.最佳转导时间为TIL分离培养后9-25d,即对数生长期间,同时.MOI值影响着转导效率.MOI值越大.转导效率越高。PCR及L929细胞的榆测均表明了TNF基因的成功插入.一例胃癌肝转移患者初步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TIL的高度特异性及治疗途径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适宜对于提高疗效,减少TNF毒副反应起了一定作用。
    4  成纤维细胞介导的IL-3基因疗法的体内IL-3水平及其增加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动态观察
    曹雪涛 章卫平 蔡荣 王全兴 叶天星 杨如俊
    1995, 2(1):16-2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5.1.004
    [摘要](1441) [HTML](0) [PDF 0.00 Byte](89)
    摘要:
    为了更好地使IL-3在体内发挥其造血促进作用和免疫增强作用,于本实验中建立了IL-3基因疗法的小鼠模型;并动态观察了其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变化.通过基因转染、G418抗性筛选、有限稀释及IL-3活性测定,从16株NIH3T3成纤维细胞克隆中选出一株分泌IL-3高达2416U/ml的克隆株.将其移植入小鼠腹腔后,实验小鼠血清可检测出一定水平的IL-3并维持至半个月之久.实验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血小板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该实验结果表明成纤维细胞途径能将IL-3基因携至体内进行有效表达并发挥显著的生物学作用.
    5  ODC反义RNA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人肺鳞癌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
    关钧 范慕贞 曹淑兰
    1995, 2(1):21-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5.1.005
    [摘要](1475) [HTML](0) [PDF 0.00 Byte](101)
    摘要:
    鸟氮酸脱羧酶(ODC)是多胺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其活性的异常升高及多胺堆积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作者构建一个能表达人ODC反义RNA的真核表达质粒pCMV/ODCas,用磷酸钙沉淀法将其导入人肺鳞癌细胞系LTEP-78(L78)经G418筛选,获两株转染细胞系L78/ODCasl和L78/ODCas4。与亲本细胞相比,其生长速度减慢,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减弱,DNA、RNA及蛋白质等生物合成受到抑制,ODC酶活性降低。经Southern blot及PCR分析,进一步证明了上述变化与ODC反义序列稳定完整地整合到转染细胞基因组中有关。
    6  插入外源性白细胞介素2基因的肿瘤细胞的抗肿瘤抗转移作用
    王文阁 王波 史历 李仁 谭玉英 王吾如 张风山 巴德年
    1995, 2(1):25-4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5.1.006
    [摘要](1372) [HTML](0) [PDF 0.00 Byte](101)
    摘要:
    我们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将人IL-2基因插入大鼠和人的肿瘤细胞,探讨了携带外源性IL-2基因的肿瘤细胞的体内外生物学特性及其意义。转基因缃胞在体外培养中的细胞形态、生长特性以及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未见明显改变,但对杀伤性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更为敏感,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的上清中测得更高水平的IFN和TNF活性。大鼠肿瘤细胞WBT插入IL-2基因后,其体内成瘤性明显下降。腹腔接种WBT/IL-2细胞可使大鼠获得抗肿瘤免疫能力以抑制皮下野生型WBT细胞的生匠。携带IL-2基因的人和大鼠肿瘤细胞在裸鼠体内可以成瘤,但生长缓慢。具有高转移能力的Anip973细胞插入IL-2基因后,在裸鼠体内的转移性丧失。结果提示IL-2基因插入肿瘤细胞进行肿瘤基因治疗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发展潜能。
    7  腹腔内注射TNF基因转染的LAK细胞对于腹水型肝癌小鼠的疗效
    楼国良 闵碧荷 孟沛霖 曹雪涛 章卫平
    1995, 2(1):29-3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5.1.007
    [摘要](1535) [HTML](0) [PDF 0.00 Byte](103)
    摘要:
    在逆转录病毒介导下将TNF基因转染入小鼠LAK细胞中.结果发现.转染TNF基因的LAK细胞比正常LAK细胞和转染对照基因的LAK细胞分泌更高水平的TNF.其体外生长能力和杀伤活性均显著升高.抗TNF单抗可显著抑制其体外杀伤活性.表明其杀伤活性升高是由基因转染后所表达的TNF介导的。将较低数量的TNF基因转染的LAK细胞与IL-2联合腹腔内注射后,对腹水型肝癌小鼠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8  c—myc反义RNA转录体的构建及其对HL60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
    李尹雄 范慕贞 张京俐 梁植权
    1995, 2(1):34-3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5.1.008
    [摘要](1281) [HTML](0) [PDF 0.00 Byte](88)
    摘要:
    本研究构建了c—myc反义RNA真核细胞可诱导表达质粒PGXC.用PGXC及PSV2neo质粒共转染入早幼粒细胞白HL60,经G418抗性筛选得到转染细胞HL60^R,与亲本细胞相比其生长速率明显减低:细胞周期中G1期细胞增多,而S期细胞相应减少;细胞形态及功能呈现分化诱导;在软琼脂上不能形成集落,该细胞在裸鼠体内的致瘤性亦显著减弱以至消失。
    9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转染的肿瘤细胞克隆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活性的观察
    修方明 曹雪涛 周正芳 郑玲莉 叶天星
    1995, 2(1):39-4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5.1.009
    [摘要](1277) [HTML](0) [PDF 0.00 Byte](82)
    摘要:
    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将小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转染人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中,经G418抗性筛选,有限稀释及培养上清中TNF活性测定,从多株阳性克隆中筛选到一株高分泌TNF的克隆株(B16-TNFa+).B16-TNFa+细胞的形态,体外增殖能力及集落形成能力与野生型B16细胞无显著差异.体内致瘤性实验表明,B16-TNFa+细胞致瘤性下降,但致瘤性高低与接种细胞数量有关.小鼠皮下接种1.25×104或更多细胞,肿瘤结节形成率与接种细胞数量成负相关;而接种6.25×103细胞的小鼠肿瘤结节形成率反而高于2.5×104细胞接种的小鼠.接种B16-TNFa+的荷瘤小鼠长期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本实验为进行肿瘤细胞靶向的TNF基因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10  IL—2基因修饰鼠肝癌细胞引起的凋亡研究
    张腾飞 孙欲晓 陈诗书
    1995, 2(1):44-4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5.1.010
    [摘要](1250) [HTML](0) [PDF 0.00 Byte](93)
    摘要:
    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IL-2)含信号肽cDNA的缺陷型逆转录病毒将人IL-2基因整合于鼠肝癌细胞株H22染色体后,PCR及RT—PCR方法确证有人IL-2基因存在及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IL-2基因修饰后的H22细胞中DNA低含量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用透射电镜分别观察了IL-2基因修饰H22细胞和未经修饰H22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现IL-2基因修饰H22细胞其染色体有固缩等凋亡现象发生,说明人IL-2基因在鼠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具有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这可能也是IL-2基因修饰后其致瘤性下降的重要机制之一。
    11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50例临床研究
    刘海川 姚善谦 楼方定 彭矞云 周绮 朱军 闰影 王连元
    1995, 2(1):50-5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5.1.011
    [摘要](1460) [HTML](0) [PDF 0.00 Byte](91)
    摘要:
    本文报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50例,其中,未净化自体骨髓移植(ABMT)10例,净化后自体骨髓移植(PABMT)22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SHSCT)18例.3年无病生存率,3组分别为75%、69.9%、72.7%.复发率分别为36.6%、27.2%、31.4%.确诊到缓解(CR)时间<2月、CR到移植时间>6月、预处理方案化疗放疗(TBI)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3年无病生存率较高,复发率较低.
    12  共刺激分子B7和肿瘤免疫
    张叔人 郑述凌
    1995, 2(1):53-5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5.1.012
    [摘要](1740) [HTML](0) [PDF 0.00 Byte](86)
    摘要:
    共刺激分子B7在T淋巴细胞的激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目前人们最感兴趣的共刺激分子之一.属lg超家族,主要表达活化的B淋巴细胞,其对应受体是CD28分子及CTLA-4.T细胞对肿瘤的反应需要肿瘤抗原多肽由MHCI类分子提呈给CD8~+T细胞或由MHCⅡ类分子提呈给CD~+T细胞.B7分子可协同诱导有效的,且为MHC限制的和肿瘤特异的抗肿瘤免疫,这可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13  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袁玫
    1995, 2(1):56-6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5.1.013
    [摘要](1160) [HTML](0) [PDF 0.00 Byte](76)
    摘要:
    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发现和基本确认,机体对肿瘤免疫耐受的原因及克服途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及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深入认识,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使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有了迅猛的发展,并日益接近临床现实.
    14  反义核酸对肿瘤的治疗作用
    孔宪寿 金志军
    1995, 2(1):61-6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5.1.014
    [摘要](1427) [HTML](0) [PDF 0.00 Byte](92)
    摘要:
    介绍反义技术和反义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反义核酸的种类、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以及反义核酸的来源.重点介绍国内外研究应用反义核酸在肿瘤细胞株、荷瘤动物和肿瘤患者三个水平上治疗肿瘤的概况.应用反义核酸通过抑制突变癌基因表述、阻止癌性融合蛋白形成和下调抗药基因等,治疗多种肿瘤已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本文最后提出反义核酸治疗肿瘤的关键、问题和展望.
    15  应用TNF基因转染细胞进行的肿瘤实验性免疫疗法
    秦志海 BlankensteinT
    1995, 2(1):66-7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5.1.015
    [摘要](1620) [HTML](0) [PDF 0.00 Byte](96)
    摘要:
    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所分泌的TNF(肿瘤坏死因子)能够主要通过诱导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而使机体产生强大的抗肿瘤免疫功能,这一效应的发挥需要肿瘤局部TNF的持续的存在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同时不应伴有全身性毒副作用.在体内,分泌TNF的肿瘤细胞局部浸润的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及CD4~+和CD8~+T淋巴细胞,由于在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必需巨噬细胞及CD8~+T细胞的参与,CD4~+T细胞似为无辜旁观者细胞.肿瘤细胞所分泌的TNF在T细胞缺陷鼠中也有一定作用,但大多数资料表明T细胞对于肿瘤细胞的完全清除是必需的.根据所选择的肿瘤细胞类型及转染细胞所分泌的TNF水平,TNF所引起的实验动物全身性毒副作用包括恶液质及消瘦、部分体内实验结果表明,TNF基因转染的肿瘤细胞不仅不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反而会促进肿瘤的转移.将TNF基因转染的肿瘤细胞制备的瘤苗也不能使机体对亲本肿瘤的侵袭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
    16  RT-PCR克隆人IL-6、IL-10、IL-13和SCF等四种细胞因子膜外区cDNA
    田志刚 孙汭 刘杰 张捷 张建华 田彤 明雨 刘钟滨
    1995, 2(1):73-7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5.1.016
    [摘要](1513) [HTML](0) [PDF 0.00 Byte](81)
    摘要:
    应用RT—PCR方法,体外扩增获得人IL—6、IL—10、IL—13和SCF膜外区蛋白质编码序列.又运用基因重组手段,将这些基因序列分别插入到表达性载体PBV220中,转化大肠肝菌DH5α,经过筛选和鉴定,获得了上述细胞因子膜外区cDNA克隆.SDS—PAGE和生物学活性测定证实:IL—6、IL—10和IL—13已在大肠肝菌中得到表达,尤其是IL—6获得了高效表达,其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质含量的30%左右.
    17  动物肿瘤模型的建立及其标准研讨
    高进
    1995, 2(1):76-7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5.1.017
    [摘要](1412) [HTML](0) [PDF 0.00 Byte](77)
    摘要:
    动物肿瘤模型,也是人类肿瘤的复制,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及肿瘤预防和治疗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动物肿瘤模型的建立应注意选择动物的种系和致癌物的类型。动物种系间的差异很大,相同的致癌物对不同种系的动物可诱发不同的肿瘤,因此要诱发出台适的动物肿瘤模型,动物种系的选择极为重要.动物肿瘤模型分为动物自发瘤模型.诱发瘤模型和移植瘤模型.而移植瘤模型为本文讨论的重点。人类肿瘤移植瘤(指移植于免疫缺陷动物)的来源有肿瘤活检组织,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和人类肿瘤细胞系。建立移植瘤的基本条件是:肿瘤标本的取材,应在无菌条件下取新鲜、无坏死、无包膜的瘤组织,手术标本的取材应在1—2个小时内完成.移植瘤受体动物(包括免疫缺陷动物)要求在4周龄左右,移植的最常用部位是背侧皮下。移植瘤建成的标准是:传代数应在15—20代(每代传3-4只动物);最终移植成瘤率为100%;自发消退率减少到虽低限度(不一定完全达到零);生长速度要稳定;宿主寿命相似(重复性强);宿主反应性低(已适应受体动物体内生长);瘤组织的组织学结构仍保持与原发瘤相似.符合以上标准即可称为移植性肿瘤模型。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