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第3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热休克蛋白在递呈肿瘤抗原多肽中的作用
    吴厚生 俞文
    1996, 3(2):83-8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2.001
    [摘要](658)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化学致癌剂诱发的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与热休克蛋白(HSP)相关联。HSP本身不是TSTA,而是作为抗原递呈分子或抗原递呈辅助分子把TSTA递呈给T杀伤细胞(CTL)。HSP能广泛地与胞浆内多肽结合并表达在瘤细胞表面,直接激活γ/δ~+CD8~+细胞,也能把多肽转运给经典MHC I(MHC Ia)类分子和类似I类(MHC Ib)分子,后两者分别激活α/β和γ/δ~+CD8~+T细胞,并使这两种CTL细胞发挥抗肿瘤效应。由于HSP在结合和递呈抗原时,不受MHC分子的限定性,因此用HSP-肿瘤多肽复合物作瘤苗,要比HLA-多肽瘤苗有更大应用价值。
    2  T细胞共刺激反应与肿瘤免疫
    陈列平
    1996, 3(2):86-9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2.002
    [摘要](732)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3  过继回输腺病毒介导的白细胞介素10基因转染CTL对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增强效应
    JunkoAbe YokoYoshida SatoshiOkabe HiroakiWakimoto Masaruaoyagi KimiyoshiHirakawa HirofumiHamada
    1996, 3(2):96-10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2.003
    [摘要](715)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白细胞介紊10(IL-10)对小鼠体内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影响。鉴于C26结肠癌细胞转染了IL-10基因后在体内的致瘤性明显下降,本研究构建了一株对C26结肠癌细胞具有杀伤括性的CD8^ CTL并观察了IL-10基因转染的该细胞株对肿瘤的治疗作用。携带IL-10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能有效介导小鼠琳巴细胞的基因转染并使之分泌较高水平的IL-10。IL-10基因转染的CTL过继回输荷瘤小鼠体内能明显增强荷瘤小鼠的体内抗肿瘤免疫功能,使实验性肺转移小鼠肺部转移结节数明显减少.这表明,IL-10对于过继回输的肿瘤特异性CTL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4  联合应用IL-2和IL-7对T细胞体外增殖及功能的增强效应
    秦慧莲 陈卫
    1996, 3(2):104-10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2.004
    [摘要](1047)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本文研究了联合应用IL-2和IL-7在体外T细胞培养系统中对小鼠T细胞生长及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单独使用IL-2或IL-7均能增强T细胞对ConA或特异性抗原刺激诱导的增殖反应,但联合使用IL-2和IL-7具有更加显著的协同刺激作用。C57BL/6小鼠抗FBL-3肿瘤特异性T细胞系在IL-2与IL-7联合培养系统中,不但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且能在保持特异性功能的同时,延长T细胞体外抗原刺激周期。此外,这一细胞因子的组合方案,可大大降低IL-2的应用剂量,避免大剂量IL-2临床应用时所产生的副作用。
    5  G-CSF基因治疗及配合大剂量化疗对结肠癌小鼠的治疗作用
    孙延平 曹雪涛 王全兴 章卫平 王元和 施靖华 高瀚
    1996, 3(2):108-11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2.005
    [摘要](1190)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具有明显的促进粒系造血祖细胞分化成熟、有效地提高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作用;体内单独应用还具有抑制肿瘤的生长、抗肿瘤转移的作用。为了探讨G-CSF基因治疗及其配合大剂量化疗后的体内抗肿瘤效果,我们以C-26结肠癌小鼠为模型,研究腹腔内移植成纤维细胞介导的G-CSF基因治疗,rhG-CSF直接注射治疗,以及分别配合化疗后对肿瘤的治疗作用。结果发现,rhG-CSF直接注射疗法可明显抑制早期结肠癌小鼠肿瘤的生长(P<0.01),明显延长早期荷瘤小鼠的存活期;G-CSF基因治疗可明显抑制早期、中期结肠癌小鼠肿瘤生长(P<0.01),明显延长早期、中期结肠癌小鼠的存活期(P<0.01)。配合大剂量化疗后,rhG-CSF注射疗法及G-CSF基因疗法可更明显地抑制结肠癌小鼠肿瘤的生长,更明显延长结肠癌小鼠的存活期。结果表明,G-CSF基因疗法可有效地延长结肠癌小鼠的存活期,配合大剂量化疗能更有效地发挥抗肿瘤作用,提高结肠癌小鼠的存活期;同时表明,G-CSF基因治疗具有比应用rhG-CSF更显著的体内抑制肿瘤的效果。
    6  G-CSP基因治疗对大剂量化疗后结肠癌小鼠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孙延平 曹雪涛 王全兴 章卫平 王元和 施靖华 高瀚
    1996, 3(2):114-11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2.006
    [摘要](813)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中性粒细胞作为一种重要效应细胞在机体抗肿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G-CSF基因治疗及大剂量化疗后对荷瘤小鼠中性粒细胞的影响以及G-CSF基因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在抗肿瘤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对G-CSF基因治疗后荷瘤小鼠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G-CSF基因治疗与重组G-CSF(rhG-CSF)注射疗法相比,能更明显地提高结肠癌小鼠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杀伤C-26细胞的活性以及分泌IL-1、TNF、NO水平。对大剂量化疗后的结肠癌小鼠,仍能明显提高中性粒细胞数量、吞噬功能、杀伤C-26结肠癌细胞的活性以及分泌IL-1、TNF、NO水平。表明G-CSF基因治疗比rhG-CSF注射疗法更有效地纠正并提高由于大剂量化疗后引起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降低,增强中性粒细胞的杀伤活性,促进中性粒细胞分泌IL-1等细胞因子,发挥直接或间接的抗肿瘤作用。
    7  HSV-tk/ACV系统基因治疗小鼠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
    卢大儒 谈珉 胡锦 邱信芳 薛京伦 章红
    1996, 3(2):120-12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2.007
    [摘要](781)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本文首次应用HSV-tk/ACV系统对小鼠黑色素瘤B16进行了基因治疗研究。体外实验证实,转有HSV-tk基因的B16细胞(B16LNTK)对阿昔洛韦(Acyclovir,ACV)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其亲本细胞B16,当B16LNTK与B16以不同比例混合培养时,亲本细胞B16对ACV的敏感性不同程度增高,存在旁观者效应。用B16LNTK接种同系C57BL/6小鼠,经ACV治疗20天后,B16LNTK组小鼠的肿瘤(0.254±0.18cm~3)较对照组B16组的肿瘤(4.43±1.08cm~3)小94%(n=5,双侧t检验P<0.01)。HSV-tk/ACV系统原位基因转移治疗B16荷瘤小鼠效果显著:HSV-tk/ACV治疗组肿瘤14天后较对照组肿瘤小43%(n=5,双侧t检验P<0.05)。结果提示HSV-tk/ACV系统可作为黑色素瘤基因治疗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
    8  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王鲁群 迟翠芳 孔凡盛 黄宁 刘希民 李嵋 张东红 周兰月 张明珙 宋素芹
    1996, 3(2):124-12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2.008
    [摘要](1027) [HTML](0) [PDF 0.00 Byte](17)
    摘要:
    用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SMU3(抗CD3)和SMU8(抗CD8)治疗1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结果表明:2例明显进步,5例进步,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显著升高。治疗前CD4~ 细胞少,CD8~ 细胞多,CD4/CD8比值降低或倒置,HLA-DR抗原高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恢复,HLA-DR表达降低。T淋巴细胞各亚群比例失调和功能异常是MDS的诱发因素之一。
    9  TIL不同治疗途径的疗效分析
    陆静 胡烈薇 华祖德 李彪如 童善庆
    1996, 3(2):127-12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2.009
    [摘要](1065) [HTML](0) [PDF 0.00 Byte](16)
    摘要:
    通过不同途径(局部/介入法,静脉滴注法)注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比较其有效率、一年生存率。发现局部/介入法的有效率(85.7%)高于静脉滴注法(48.6%),而前者的一年生存率低于后者,局部/介入、静脉滴注一年生存率分别为66%、80%。分析其原因,发现静脉滴注后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CD3~ ,CD4~ 、CD8~ 均明显提高,增多率高于局部注射法,但静脉滴注法和静脉 局部的增多率相似(P>0.05)。提示:静脉滴注能提高肿瘤患者的全身细胞免疫功能而使一年生存率提高。
    10  PHA-LAK/IL-2疗法的应用与评价——60例实体瘤患者临床试验分析
    程一櫂 郭连英 王艳 钱振超 刘洪民 高春章 钱宗鸣 李荫田 叶成通
    1996, 3(2):130-13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2.010
    [摘要](1089)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取健康“O”型供血者的PBMC经PHA预刺激后制成PHA-LAK,其表型以CD3~+、CD8~+为主,IL-2R表达水平、增殖能力、体外存活时间及细胞毒活性等均明显优于常规LAK。用该PHA-LAK(PHA预刺激的LAK细胞)与rIL-2(TGP-3,日本,武田)治疗60例实体瘤患者(肾癌24例,肝癌、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各5例,肺癌12例,其它恶性肿瘤9例)。Ⅰ、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本PHA-LAK/IL-2疗法毒副作用甚轻或无,对肾癌、肝癌、恶性淋巴瘤的近期疗效较好,从而为肿瘤的继承性细胞免疫治疗开拓了新路。
    11  提高人重组IL-6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的新途径
    刘红涛 袁勇 张颖妹 王应 狄春辉 马大龙
    1996, 3(2):135-13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2.011
    [摘要](623)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为提高IL-6在真核系统中的表达效率,我们在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IL-6的基础上,用表达载体pCI中的CMV启动子和下游所带的β-球蛋白的第一个内含子,置换了pcDNA3中的CMV启动子,构建了一种新的表达载体,使IL-6的表达水平提高了7.5倍。此外,我们还研究了pAdVAntage共转染对IL-6表达的影响,使之表达水平提高了3.6倍。以上结果为细胞因子在真核系统中的高效表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2  双功能抗体研究进展
    冉宇靓 杨治华
    1996, 3(2):140-14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2.012
    [摘要](648)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双功能抗体就是双特异性的抗体,是一种非天然抗体,其结合抗原的两个臂具有不同的特异性。双功能抗体的构建通常采用生物学方法和化学交联法,随着抗体工程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最近几年又发展了一类新的构建双功能抗体的方法——基因工程法。采用基因工程法不仅能构建多种功能、多种用途的双功能抗体,而且使人源化双功能抗体的构建成为现实。双功能抗体作为一种新的二次导向系统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从生物学法、化学法以及基因工程法三个方面介绍了双功能抗体构建技术的发展、现状,并进行了展望。
    13  核酶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鞠佃文 曹雪涛
    1996, 3(2):144-14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2.013
    [摘要](884)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核酶(ribozyme)又叫做催化RNA,“ribo”说明其本质是一类RNA,而“zyme’则强调其具有酶样的催化功能。核酶种类繁多,包括Ⅰ,Ⅱ类内含子,锤头、发夹核酶等。天然类型核酶一般只顺式作用于分子本身,不可用来切割底物,只有将其顺式变为反式才能用于切割靶RNA。核酶与底物RNA结合后行使其切割功能,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特定基因的转录、复制、转录后加工、表达及其功能等,并可用于降解特定的mRNA,控制多种病毒感染以及用于癌症的治疗。核酶要经合适的途径进入体内才能发挥作用,核酶可以和合成及天然药物一样直接进入机体、细胞内发挥其治疗作用,也可以将核酶的基因采取适当的途径导入活细胞中,使其高效表达。核酶发现后人们一直从事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本文从逆转肿瘤细胞的多重耐药性(MDR)、抑制癌基因mRNA、抑制PDGF产生和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方面综述核酶在肿瘤基因治疗方面的应用。
    14  造血系统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孙凯 金伯泉
    1996, 3(2):149-15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2.014
    [摘要](548)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造血系统的许多疾病是由于基因的缺陷或突变造成的,其严重后果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而且造血系统具有极其特殊的组织学特征和自我更新特点。基于上述三个原因,造血系统的基因治疗尤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其范围包括:酶的缺失、造血因子基因转染、血红蛋白异常、血友病、肿瘤等。本文就目前国内外针对造血系统进行的基因治疗试验加以综述。
    15  粘蛋白核芯肽MUC1的基因结构及其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意义
    邢英琦 朱迅
    1996, 3(2):154-15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2.015
    [摘要](640)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MUC~1是一系列粘蛋白核芯肽(apomucin)分子的一员,存在于正常的导管上皮细胞及某些肿瘤细胞表面,在维持正常细胞的生理功能及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等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MUC~1的克隆,粘蛋白核芯肽的其它成员的结构及生物学意义相继被阐明,针对它们不同的表位制成不同的疫苗,为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16  细胞素功能本态论述
    杜平
    1996, 3(2):160-16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2.016
    [摘要](657)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本文论述了CK基因按其职能应属于“应激基因类”,提出了根据IL-1的特点认为该CK成员可能是CK“网络活化枢纽”的论点;并根据这两点及稳定论(homeostastis)的观点论述了CK功能的本态或实质——即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的调节平衡,CK即“调节平衡素”。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