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第3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免疫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曹雪涛
    1996, 3(4):243-25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01
    [摘要](863)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目前,免疫基因治疗已应用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感染性疾病等的实验治疗,其临床试用方案绝大多数是肿瘤的基因治疗,多集中于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的研究。此外,有关MHC、共刺激分子、抗体、抗原的免疫基因治疗也是该领域研究的某些热点。这些不同途径的免疫基因治疗原理各有特色,治疗效果各有不同,将它们综合地加以考虑而进行联合应用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本文从免疫学的角度综述了免疫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  肿瘤抗原多肽诱导的CD8~+CTL的体内外抗瘤效应
    储以微 何球藻 陈卫
    1996, 3(4):251-25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02
    [摘要](782)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利用海绵移植模型,将Friend小鼠白血病病毒gag编码的二个多肽CCLCLTVFL(gPr80 gag 85-93)和RSPTNLAKV(Pr65 gag P30 131-139)分别注入正常或经FBL-3肿瘤细胞免疫过的C57BL/6小鼠皮下的植入海绵中,10天后,收集海绵中浸润淋巴细胞,在体外用免疫肽周期性刺激培养扩增。实验结果表明:用多肽体内免疫正常或经FBL-3免疫的B6小鼠均能诱导出对免疫多肽特异的CD8~ CTL。其中,P85-93多肽诱导的CD8~ CTL除能杀伤该多肽致敏的同系靶细胞外,还能特异性杀伤FBL-3瘤细胞.抗原多肽诱导的CD8~ CTL在体外经用免疫多肽致敏的同系小鼠脾细胞作周期性刺激并在低浓度IL-2的条件下培养,可长期生长并大量扩增。用体外培养扩增的P85-93多肽特异性CD8~ CTL过继转输治疗FBL-3荷瘤小鼠,能有效治愈FBL-3白血病荷瘤小鼠。上述结果表明,用肿瘤抗原多肽替代肿瘤细胞体内免疫动物可诱导特异性抗瘤效应的CD8~ CTL,并可在体外扩增用于肿瘤过继性免疫治疗。
    3  FBL-3肿瘤抗原的实验研究:Ⅰ.抗原的预测及合成多肽抗原性的验证
    陈永良 何球藻
    1996, 3(4):259-2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03
    [摘要](860)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T细胞在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通过T细胞抗原受体(TCR)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由MHC分子呈递的肿瘤源性多肽,其中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是通过识别肿瘤细胞MHC I类分子结合并呈递的多肽。研究表明:CTL识别的多肽常由8~9个氨基酸组成,多肽的呈递受MHC分子等位型的限制,不同的MHC分子具有不同的等位型特异的多肽结合基序(peptidebinding motif)。FBL-3是B6小鼠(H-2~b)源由Friend病毒诱导的小鼠白血病细胞,灭活FBL-3免疫B6小鼠可诱导FBL-3特异CTL产生,从而建立FBL-3特异的免疫应答,保护小鼠免受FBL-3的致瘤性。因此,实验中根据H-2D~b多肽结合基序和Friend病毒gag基因序列,预测出7个可能编码FBL-3抗原多肽的片段。根据预测的结果人工合成了7个九肽(gag1-gag7)。实验结果显示:合成多肽免疫B6小鼠可诱导多肽特异的CTL产生,但用体外实验方法不能诱导初次免疫应答;FBL-3特异CTL可以杀伤gag3,gag5致敏的靶细胞EL-4(H-2~b),但体内实验表明gag3,gag5不象FBL-3一样,它们体内免疫后不能建立有效的抗FBL-3肿瘤免疫效应。表明预测的7个多肽可能不是FBL-3的肿瘤抗原。文中讨论了多肽抗原性预测的复杂性和可能的对策。
    4  诱导小鼠肺泡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抑制肿瘤实验性肺转移
    任园 张友会
    1996, 3(4):264-26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04
    [摘要](926)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本文报道卡介苗(BCG)致敏小鼠雾化吸入基因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抑制小鼠乳腺癌实验性肺转移。结果显示,小鼠经治疗后肺表面转移瘤结节数显著减少,肺泡灌洗液一氧化氮(NO)含量显著增高。单独雾化吸入rIL-2对部分种瘤小鼠也有一定的抑瘤作用。用NO合成阻断剂(N-单甲基-L-精氨酸,NMA)能几乎完全阻断rIL-2的抑瘤作用。结果表明,雾化吸入rlL-2加BCG处理是治疗小鼠乳腺癌肺转移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机制主要是通过诱导活化肺泡巨噬细胞(Mφ)产生NO发挥抑瘤作用。
    5  苯乙酸钠增强肿瘤细胞表面HLA分子的表达
    吉家祥 马宝骊 王利 张继英 张汉明
    1996, 3(4):268-27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05
    [摘要](662)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以分化绣导剂苯乙酸钠处理肿瘤细胞,以ELISA检测肿瘤细胞表面HLA Ⅰ、Ⅱ类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MCF-7、MDA-453、MKN-45以及Hela细胞表面HLA Ⅰ类分子表达较低,而MKN-28和3AO细胞表面HLA Ⅰ类分子高表达。MDA-453、MKN-28、MKN-45、Hela以及3AO细胞表面亦表达HLA Ⅱ类分子,而MCF-7细胞表面缺乏HLA Ⅱ类分子。苯乙酸钠能够诱导MCF-7细胞表面表达HLA Ⅱ类分子;增强MCF-7细胞表面HLA Ⅰ类分子,MDA-453、MKN-28、MKN-45、Hela以及3AO细胞表面HLA Ⅰ、Ⅱ类分子的表达。并且肿瘤细胞表面HLA Ⅰ类分子的表达与苯乙酸钠的作用时间和剂量呈正相关。
    6  HSA基因转染小鼠淋巴细胞EL-4诱导宿主的体内抗瘤效应
    冷兆武 谢琪 何球藻 郑秀娟
    1996, 3(4):272-27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06
    [摘要](745)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将热稳定抗原(Heat-stable Antigen,简称HSA)的cDNA与质粒载体(PcDNA3)连接,构建成真核表达载体,通过电穿孔的方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到小鼠淋巴瘤细胞EL-4中,使其表达抗性基因和HSA分子,通过高剂量G418(400μg/ml)选择培养和有限稀释法克隆,获得高比例表达HSA的阳性细胞克隆,以提供活化T细胞所必需的协同刺激信号,从而诱导宿主体内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实验发现:表达HSA的EL-4淋巴瘤细胞在同系小鼠(C57BL/6)体内的致瘤性明显较野生型肿瘤弱。HSA~ EL-4瘤细胞经丝裂霉素灭活后,腹腔免疫同系小鼠后可获得对低剂量(2×10~3/鼠)野生型瘤细胞EL-4攻击的免疫保护效应。用HSA~ 瘤细胞灭活后作为瘤苗治疗早期带瘤动物显示一定的治疗效果。
    7  α-肿瘤坏死因子基因修饰人肝癌细胞经60Co辐射后细胞因子的持续分泌
    朱敏 徐荣婷 王克敏 厉兴君 胡亮 陈诗书
    1996, 3(4):277-27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07
    [摘要](608)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具有促肿瘤细胞自溶和增加肿瘤细胞的HLA抗原表达的作用,故将含信号肽的人α-TNFcDNA构建入可表达载体质粒pLXSN,体外包装成缺陷型逆转录病毒后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HCL),经筛选后得到HHCL-TNF细胞株。经不同强度的~(60)Co辐射后,测其24小时的TNF分泌量。观察~(60)Co辐射强度与TNF分泌量的关系及辐射后细胞存活期的差异。将上述辐射后细胞放入液氮冻存,复苏观察TNF分泌量的变化。经研究发现:(1)HHCL-TNF经过~(60)Co辐射后仍能持续分泌约四周,40~100G辐射强度间无显著差异;(2)HHCL-TNF细胞~(60)Co辐射后液氮冻存一段时间,复苏后仍能持续分泌TNF约三周。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应用‘肿瘤疫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8  腺病毒介导的肝癌自杀基因疗法的实验研究
    黄欣 曹雪涛 章卫平 鞠佃文 张明徽 肖农 陈国友 万涛 HirofumiHamada
    1996, 3(4):280-28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08
    [摘要](875)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本文观察了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5-氟胞嘧啶(5FC)自杀基因疗法对肝癌模型的治疗作用。以CMV启动子调控CD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exCMV.CD在体外能有效转染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HepG2,转染后的细胞体外生长能力无明显变化,对5FC的敏感性明显增高。当以AFP上游调控序列驱动CD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exAFP.CD分别转染SMMC-7721和HepG2时,CD基因能在HepG2中表达,使HepG2对5FC的敏感性增高,但不能使SMMC-7721的生长受到5FC的抑制。[~3H]TdR掺入法观察体外旁观者效应时发现,当细胞总数中转染细胞数超过20%时,其生长明显被5FC抑制。将AdexCMV.CD直接注射入裸鼠接种SMMC-7721细胞形成的皮下肿瘤中,并全身应用5FC后,与对照组相比,肿瘤大小在开始治疗后第8天约缩小3倍,第18天约缩小4倍,以上结果表明,腺病毒介导的CD/5FC自杀基因系统能在体内、外有效地抑制肝癌的生长。以AFP上游调控序列驱动CD基因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染能在AFP阳性的肝癌细胞中特异表达。
    9  反义IGF-I基因对人7402肝癌细胞肿瘤免疫原性影响的研究
    张力 王小宁 李树浓
    1996, 3(4):285-28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09
    [摘要](775)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本研究利用基因治疗方法中的反义技术,通过脂质体包裹反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基因导入人7402肝癌细胞株,研究肿瘤细胞表面MHC分子的表达和其对LAK细胞杀伤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反义IGF-I基因转染的人7402肝癌细胞,经潮霉素筛选后,Northern Blot分析显示反义IGF-I RNA表达阳性,MHC Ⅰ类和Ⅱ类抗原的表达水平高于亲本7402细胞。LAK细胞对反义IGF-I基因转染的人7402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亲本7402细胞组(P<0.05)。说明反义IGF-I基因转移至该肝癌细胞,可提高肿瘤的MHC Ⅰ类和Ⅱ类分子的表达,显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增强,并可提高LAK细胞对其杀伤的敏感性。
    10  中晚期肝细胞癌的化学免疫疗法
    陈成伟 倪鎏达 茹素娟 周峰 陈慧 任慧琼 鲁进宇 冯晓灵
    1996, 3(4):289-29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10
    [摘要](842)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对74例无手术切除指征的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采用化学免疫治疗(CIT),即经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后1~2周,序贯地施行LAK或CD3AK过继免疫治疗,并以同期单用经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的41例相同患者作对比。结果表明,化学免疫治疗组和经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组的Ⅱ,Ⅲ期HCC患者的缓解率差异显著,分别为72.4%与40.496(P<0.05)和48.9%与14.3%(P<0.05)。化学免疫治疗和经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组相比,Ⅲ期HCC患者的半年、1年生存率和Ⅱ期患者的2年生存率差异也显著,分别为62.2%与23.8%(P<0.05),46.0%与9.5%(P<0.05)以及48.3%与15.0%(P<0.05)。化学免疫治疗组1年内肝外转移发生率为25.9%(15/58),明显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组(58.1%,18/31)为低(P<0.05)。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免疫治疗这一有机序贯结合在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方面确属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11  重组腺病毒介导mIL-4基因转染的G422胶质母细胞瘤体外生物学特性及体内致瘤性的改变
    洪波 曹雪涛 朱诚 王文仲 于益芝 章卫平 雷虹
    1996, 3(4):292-29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11
    [摘要](636)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以重组的复制缺陷性腺病毒为载体将鼠IL-4基因转染G422小鼠脑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观察其体外生物学特性和体内致瘤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基因转染的肿瘤细胞有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分泌高水平的mIL-4,和野生型G422细胞相比,其体外的细胞增殖能力无显著差异,而接种皮下后肿瘤生长延缓、小鼠的存活期延长。
    12  IL-2重组痘苗病毒修饰的肿瘤细胞破碎物局部应用后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万涛 曹雪涛 鞠佃文 于益芝 章卫平 刘江秋 陶群
    1996, 3(4):295-29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12
    [摘要](786)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细胞因子基因转染的瘤苗在体内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但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的肿瘤细胞作为瘤苗在制备及保存上仍然存在不足。本文采用编码人IL-2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载体(rVV-IL-2)转染B16-F10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经超声破碎及高速离心,制成IL-2基因转染的肿瘤细胞破碎物(IL-2VBO),以此作为瘤苗,局部注射治疗荷瘤小鼠,结果明显抑制了小鼠肿瘤的生长,延长其存活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对B16-F10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增高,而对YAC-1细胞的杀伤活性则增加不明显,表明IL--2VBO诱导了机体对B16-F10特异性的免疫功能。由于IL-2VBO制备方便,易于保存,同时由于痘苗病毒本身可加强诱导出的免疫反应,因此可望作为一种新的瘤苗应用于肿瘤的主动性免疫治疗。
    13  IL-2的体内分布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何景华 庞雁 牛瑞芳 高建华
    1996, 3(4):299-30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13
    [摘要](622)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本文利用放射性核素Tc-99M标记的IL-2进行IL-2血浆半寿期及其体内分布的研究。结果显示IL-2血浆半寿期仅为10分钟,主要是由于IL-2选择性分布于肝,肾等靶器官,而不是被消除。本文结果显示,IL-2是一高选择性药物,其血浆半寿期很短,而肝,肾等靶器官浓度很高,用于治疗肝肾肿瘤时,具有疗效高而全身毒副作用低的优点。
    14  携带小鼠白细胞介素2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肝癌基因治疗研究
    曹广文 杜平 高军 杨文国 潘欣 戚中田 孔宪涛
    1996, 3(4):302-30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14
    [摘要](859)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15  一种改进的银染方法
    赵燕平
    1996, 3(4):305-30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15
    [摘要](837)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本文介绍一种改进的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银染方法,通过对常用的Merril等人银染方法一些步骤的修改,染色后背景颜色明显减低、灵敏度明显提高,与原法相比提高近6倍,可检出低至0.38ng的蛋白条带。
    16  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邱双健 叶胜龙
    1996, 3(4):308-31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16
    [摘要](645)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基因治疗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其关键之一在于使用有效的手段将目的基因准确地导入靶部位并有效、持久表达。在目前所用的基因转移技术中,病毒载体尤其引人注目。本文综述腺病毒载体、单纯疱疹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载体等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染的途径及其在遗传病、代谢病和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7  TNF家族的新成员——LTβ的研究进展
    管晨 丁仁瑞
    1996, 3(4):311-27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17
    [摘要](771)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淋巴毒素β(LTβ),TNF家族的新成员,由活化的T、NK、LAK细胞和T细胞杂交瘤等产生。LTβ是一个分子量为33KD的Ⅱ型跨膜糖蛋白。分泌型的淋巴毒素LTα通过与LTβ非共价结合而锚着于细胞表面,共同形成表面淋巴毒素。这意味着淋巴毒素可能具有不同于TNF的独特生物学功能。因而淋巴毒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LTβ分子的表达及其特征、基因结构和受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对LTβ的深入研究将成为免疫学中的一个新课题。
    18  白细胞介素2活化骨髓
    袁跃传 黄亚渝 孙秉中 杨平地 沈素芸
    1996, 3(4):315-26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18
    [摘要](686)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细胞在体外与白细胞介素2(IL-2)短期培养后,所产生的白介2活化骨髓(ABM)具有强的体内外抗肿瘤及抗病毒作用,对靶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明显高于LAK细胞或IL-2。采用ABM进行自身骨髓移植(ABMT)并联合IL-2输注治疗可诱发受者产生移植物抗肿瘤作用,且不影响骨髓造血功能的重建。ABM的发现使骨髓由被动的移植物转变为主动的抗瘤成份,从而为自身骨髓移植引入了移植物抗肿瘤作用,这一全新概念为临床骨髓移植减少复发率,进一步清除残留白血病细胞带来了新希望。
    19  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的活性测定研究进展
    张占全
    1996, 3(4):318-27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19
    [摘要](541)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细胞因子药物生物学效应强,极低浓度即可发挥作用,其活性检测只能用免疫学和生物学方法两种,其中体外利用细胞株的生物学方法应用较为广泛。根据细胞因子与细胞株作用机理不同可将检测分为刺激或抑制细胞增殖、细胞毒、保护细胞等。同时还对常见细胞因子药物的依赖性细胞株的特性作了总结。
    20  端粒酶的结构、功能与肿瘤的靶向治疗
    张方信 张学庸 樊代明
    1996, 3(4):321-32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6.4.020
    [摘要](667)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端粒酶作为RNA依赖的一种特殊DNA聚合酶,可通过端粒DNA引物合成及自身RNA模板来拷贝端粒序列,这不仅对维持染色质末端的稳定性及细胞的永生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肿瘤的基因治疗也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靶分子。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