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第5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第五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会议述评
    曹雪涛 董志伟 张友会
    1998, 5(1):1-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01
    [摘要](1705) [HTML](0) [PDF 0.00 Byte](84)
    摘要:
    Egr-1(early growth response-1)系-具有辐射诱导特性的转录因子.其调控序列被证实可通过与肿瘤杀伤基因相连接的方法而赋予后者以辐射诱导特性,因而被用于肿瘤的基因-放射治疗研究.为此,我们用PCR方法从BALB/c小鼠基因组DNA扩增出445bp长Egr-1基因调控序列,序列分析证实,除-392位一个碱基(A→G)相差外,其余均与文献报道一致,包括6个对辐射诱导特性起关键作用的CC(A T)_6GG结构域-将克隆的Egr-1基因调控序列连入pCL3荧光素酶报告质粒,转染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转染细胞用~(60)Coγ-线进行2.5、5.0和10.0Gy不同剂量照射后,检测细胞裂解液中荧光素酶活性.与未照射细胞比较.照射后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明显提高,以2.5Gy剂量最为显著.提高约138%,表明Egr-1基因调控序列具有辐射后诱导下游基因表达的功能.
    2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热点——第六届国际肿瘤基因治疗会议(美国)介绍
    曹雪涛
    1998, 5(1):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02
    [摘要](1227) [HTML](0) [PDF 0.00 Byte](91)
    摘要: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尤其在T细胞初次接触抗原时.人类外周血髓性来源的单个核细胞(MOMC)包含单核细胞(Mo)及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亚群.二者都表达髓性标记CD13与CD33,但iDC通过其对CD14的低表达而区别于Mo.iDC只占PBWC的0.5~2%,但有研究提示外用血大量的CD14~4Mo有向DC分化的潜能.本研究用外周血白细胞提取法及逆流离心提取法获得大量Mo与iDC,探讨了这些MOMC表达DC相关表面分子、DC形态学变化及致敏T细胞潜能的研究.未培养的CD14~(-/dim)、CD14~ 亚群表现了相似的超微结构与免疫表型.它们表达的MHCⅠ及HLA-DR共刺激分子如CD86、CD54等大体相同,但CD40表达均低下,也未见表达与DC活化相关的标记CD83.在rhGM-CSF或内毒素刺激下iDC表达的Mo对共刺激分子及MHC比CD14~ Mo高,而且只有iDC一直表达CD83;CD14~ 细胞没有表现向DC分化的趋势,其形态依然保持单核巨噬细胞(MΦ)的特征.对经rhIL-4或rhIL-4与rhGM-CSF联合培养的MOMC的分析表明其表达共刺激分子及MHC,在CD14~(-/dim)依然比CD14~ Mo高.但MOMC对CD14的表达下调.在钙离子处理下,MOMC表现出活化DC的特征,如CD83的表达
    3  热休克对H22细胞膜HSP70蛋白及其mRNA水平的影响
    吴伟忠 刘康达 汤钊猷 汤晓雷 吴厚生 胡新美 谢倩 高艳琴
    1998, 5(1):5-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03
    [摘要](1261) [HTML](0) [PDF 0.00 Byte](95)
    摘要:
    研究不同热休克条件对H22小鼠肝癌细胞的HSP70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期获得最佳诱导条件.分别用MTT、RT-PCR、免疫荧光和FCM检测等方法观察不同热休克条件对鼠H22细胞的生存率、胞内HSP70mRNA转录水平及胞膜HSP70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表明,H22细胞经轻度热休克(42~43℃),细胞生存率无影响,而中重度热休克(44~45℃)则随休克时间的延长,细胞生存率明显下降;42℃热休克初期(0.5~4小时)胞内HSP70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休克后期(8~12小时)mRNA水平有所恢复并逐渐增高;不同时间热休克组H22细胞胞膜HSP70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
    4  p16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对人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付晓颖 曹世龙 冉瑞琼 邵东敏 张颂文 申宗候 顾建新
    1998, 5(1):9-1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04
    [摘要](1807) [HTML](0) [PDF 0.00 Byte](80)
    摘要:
    人p16基因是最近发现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p16蛋白作为一种细胞增殖的负调控因子,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p16基因的抗肿瘤特性,我们通过运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重组人p16基因表达载体(pcDNA3-p16),并通过电穿孔方法将p16基因导入到人肺腺癌NCI-H460细胞中,经G418筛选获得可稳定表达p16的人肺腺癌细胞,观察p16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和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表明,导入p16基因能使人肺腺癌细胞生长速度较对照细胞明显减慢,克隆形成率下降,细胞周期G1阻滞.结果证明人p16基因能抑制人肺腺癌细胞的生长.本研究为人肺腺癌p16实验性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说明基于恢复p16肿瘤抑制基因功能的基因治疗在治疗人肺腺癌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  人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曹雪涛 黄欣 赵忠良
    1998, 5(1):13-1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05
    [摘要](1358) [HTML](0) [PDF 0.00 Byte](97)
    摘要:
    白细胞介素17(IL-17)是一新近发现的由活化T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初步研究表明它可能参与T淋巴细胞与造血系统的相互作用,由于IL-17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对其确切功能并不完全清楚.为了进一步了解IL-17的生物学功能及可能机制,我们从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了人IL-17基因的编码序列,将其克隆至本室构建的克隆、表达、测序一体化载体 pLCM182中,经序列测定结果与报道基因序列一致后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结果发现经诱导后其表达量可达30%以上.IL-17的表达产物在体外能刺激原代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分泌IL-6和GM-CSF,证明所表达的IL-17具有生物学活性
    6  小鼠Egr-1基因调控序列的克隆及其辐射诱导特性的鉴定
    吕星 邢瑞云 孙志贤 裴雪涛 吴祖泽
    1998, 5(1):16-1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06
    [摘要](1600) [HTML](0) [PDF 0.00 Byte](87)
    摘要:
    Egr-1(early growth response-1)系-具有辐射诱导特性的转录因子.其调控序列被证实可通过与肿瘤杀伤基因相连接的方法而赋予后者以辐射诱导特性,因而被用于肿瘤的基因-放射治疗研究.为此,我们用PCR方法从BALB/c小鼠基因组DNA扩增出445bp长Egr-1基因调控序列,序列分析证实,除-392位一个碱基(A→G)相差外,其余均与文献报道一致,包括6个对辐射诱导特性起关键作用的CC(A+T)6GG结构域-将克隆的Egr-1基因调控序列连入pCL3荧光素酶报告质粒,转染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转染细胞用60Coγ-线进行2.5、5.0和10.0Gy不同剂量照射后,检测细胞裂解液中荧光素酶活性.与未照射细胞比较.照射后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明显提高,以2.5Gy剂量最为显著.提高约138%,表明Egr-1基因调控序列具有辐射后诱导下游基因表达的功能.
    7  Rb基因导入对膀胱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李红霞 黎健 夏永静 魏东
    1998, 5(1):20-2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07
    [摘要](1253) [HTML](0) [PDF 0.00 Byte](100)
    摘要:
    为探讨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外源性Rb基因导入对膀胱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为膀胱癌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构建了Rb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人膀胱癌细胞株EJ.应用免疫组化法、免疫印迹及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外源性Rb基因腺病毒载体的转染效率及Rb基因表达效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以细胞计数及同位素掺入技术观察外源性Rb基因对EJ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腺病毒载体可有效地将外源基因导入EJ细胞.Rb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细胞后,胞内DNA合成减少,细胞生长受到抑制.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68%的EJ细胞生长停滞在GO/GI期.结果提示,外源性Rb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膀胱癌细胞可有效抑制细胞生长
    8  体内IL-2基因和IFN-γ基因转染巨噬细胞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周滨 姜志尧
    1998, 5(1):24-2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08
    [摘要](1181) [HTML](0) [PDF 0.00 Byte](79)
    摘要:
    将IL-2或/和IFN-γ基因体内转染腹腔巨噬细胞(MΦ),其表达的基因产物能提高MΦ的细胞毒活性,并诱导MΦ分泌TNF、IL-1和NO等抗肿瘤免疫介质.激发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产生抗肿瘤效应,特别是IL-2和IFN-γ基因联合转染MΦ,其表达的基因产物既能使MΦ产生更强的细胞毒活性并分泌高水平的TNF、IL-1和NO,又能激活脾CTL细胞,从而激发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产生更强的快同抗肿瘤效应.结果表明,IL-2和IFN-γ基因转染MΦ较单基因转染具有更强的抗瘤效应
    9  腺病毒介导的大肠杆菌CD自杀基因体内外对肿瘤杀伤作用的研究
    王宝梅 孔令非 银平章 曹雪涛 鞠佃文 万涛 陶群 于益芝
    1998, 5(1):28-3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09
    [摘要](1197) [HTML](0) [PDF 0.00 Byte](96)
    摘要:
    表达大肠杆菌胞嘧啶脱胺酶(CD)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CD体外转染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结果显示转染了CD基因的B16F10细胞对5-氟胞嘧啶(5FC)的敏感性显著提高.将经AdCD/5FC系统处理的B16F10细胞上清倍比稀释后.加至野生型B16F10细胞中,发现当上清仅占6.25%时即可对野生型B16F10细胞发挥明显的杀伤作用,提示AdCD/5FC介导的旁观者效应可能是通过5FC经CD酶代谢产生的毒性产物扩散而实现的.本实验还观察了CD基因体内转染后的杀伤效果,荷瘤小鼠经注射AdCD并连续10天给予5FC治疗后,与PBS、对照病毒AdLacZ/5FC治疗小鼠比较,小鼠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小鼠存活期明显延长.
    10  增强PHA-LAK细胞诱导激活新途径的研究
    范亚欣 程一櫂 郭连英 王艳 钱振超
    1998, 5(1):32-3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10
    [摘要](1527) [HTML](0) [PDF 0.00 Byte](105)
    摘要:
    本研究应用PHA、抗CD3单抗(aCD3)和rIL-2共同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生、扩增新型抗肿瘤效应细胞PHA-aCD3LAN,并与PHA-LAk和CD3AK细胞在某些生物学特性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HA、aCD3和IL-2具有协同增强效应、使PHA-aCD3LAK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毒活性、mIL-2Ra的表达水平及对IL-2的利用均高于PHA-LAK和CD3AK细胞;三组效应细胞均为异质性细胞群体,均以CD3~+ CD8~+T细胞为主,而PHA-aCD3LAK的CD8~+细胞百分率高于其它两组细胞.采用PHA-aCD3LAK可进一步提高LAK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11  rhGM-CSF/IL-3融合蛋白对Ara-C介导的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
    戴盛明 肖桂元 周少雄 饶颖竹 郑兴武 周甘平 吴茂莲
    1998, 5(1):36-3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11
    [摘要](1390) [HTML](0) [PDF 0.00 Byte](89)
    摘要:
    本研究采用HL-60白血病细胞系探讨了rhGM-CSF/IL-3融合蛋白对Ara-C介导的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Ara-C与rhGM-CSF/IL-3联合应用处理HL-60比Ara-C单独作用更能显著提高寡核苷体DNA片段、抑制HL-60集落形成;rhGM-CSF/IL-3对Ara-C介导的HL-60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比不加rhGM-CSF/IL-3的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且比rhGM-CSF与rhIL-3联用作用更明显,但对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作用较弱,提示可能对于rhGM-CSF/IL-3诱导缓解期白血病具有一定作用.
    12  脾内途径的GM-CSF基因疗法对化疗后机体免疫功能恢复的影响
    弭静 曹雪涛 于益芝 张明徽 朱学军 袁孟彪
    1998, 5(1):39-4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12
    [摘要](1548) [HTML](0) [PDF 0.00 Byte](100)
    摘要:
    本室曾证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修饰的胎肝细胞脾内移植后,能选择性移入肝脏并在其中稳定表达外源基因,促进大剂量化疗后造血功能的恢复.本研究以大剂量化疗小鼠为实验模型,探讨了脾内移植CM-CSF基因修饰的胎肝细胞对化疗小鼠全身免疫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脾内移植GM-CSF-FL组小鼠外周血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脾细胞对ConA及LPS的增殖反应以及脾细胞NK活性显著增强,而骨髓细胞的NK活性及对丝裂原的增殖反应与对照组相比升高不明显,提示,脾内途径的GM-CSF基因疗法对大剂量化疗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显著促恢复作用,但对骨髓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疗效不明显.
    13  亚硒酸钠抗氧化作用与抑瘤效应的实验观察
    杨萍 刘昕
    1998, 5(1):43-4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13
    [摘要](1785) [HTML](0) [PDF 0.00 Byte](112)
    摘要:
    人p16基因是最近发现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p16蛋白作为一种细胞增殖的负调控因子,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p16基因的抗肿瘤特性,我们通过运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重组人p16基因表达载体(pcDNA3-p16),并通过电穿孔方法将p16基因导入到人肺腺癌NCI-H460细胞中,经C418筛选获得可稳定表达p16的人肺腺癌细胞,观察p16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和细胞增殖的作用
    14  重组人白介素2梯度胶的肽图分析
    张占全 郭莹 饶春明 张丽娜
    1998, 5(1):44-4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14
    [摘要](1946) [HTML](0) [PDF 0.00 Byte](107)
    摘要:
    白细胞介素17(IL-17)是一新近发现的由活化T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初步研究表明它可能参与T淋巴细胞与造血系统的相互作用,由于IL-17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对其确切功能并不完全清楚.为了进一步了解IL-17的生物学功能及可能机制,我们从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了人IL-17基因的编码序列,将其克隆至本室构建的克隆、表达、测序一体化载体 pLCM182中,经序列测定结果与报道基因序列一致后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结果发现经诱导后其表达量可达30%以上.IL-17的表达产物在体外能刺激原代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分泌IL-6和GM-CSF,证明所表达的IL-17具有生物学活性.
    15  肝癌患者肝动脉灌注IL-2、TNF-α治疗前后机体免疫状态的研究
    李东复 葛焕琦 王树和 杨海山 刘玉珠
    1998, 5(1):46-4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15
    [摘要](1333) [HTML](0) [PDF 0.00 Byte](83)
    摘要:
    Egr-1(early-growth response-1)系一具有辐射诱导特性的转录因子。其调控序列被证实可通过与肿瘤杀伤基因相连接的方法而赋予后者以辐射诱导特性,因而被用于肿瘤的基因-放射治疗研究。为此,我们用CPR方法从BALB/c小鼠基因组NDA扩增出-445bp长Egr-l基因调控序列。序列分析证实,除-392位一个碱基(A→G)相差外,其余均与文献报道一致,包括6个对辐射诱导特性起关键
    16  抗CD3或B7.1与CD28共刺激PBLs膜表面分子表达与肝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黄树林 肖兰凤 罗利琼
    1998, 5(1):48-4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16
    [摘要](1556) [HTML](0) [PDF 0.00 Byte](81)
    摘要:
    为探讨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外源性Rb基因导入对膀胱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为膀胱癌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构建了Rb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人膀胱癌细胞株EJ.应用免疫组化法、免疫印迹及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外源性Rb基因腺病毒载体的转染效率及Rb基因表达效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以细胞计数及同位素掺入技术观察外源性Rb基因对EJ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腺病毒载体可有效地将外源基因导入EJ细胞.Rb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细胞后,胞内DNA合成减少,细胞生长受到抑制.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68%的EJ细胞生长停滞在GO/GI期.结果提示,外源性Rb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膀胱癌细胞可有效抑制细胞生长
    17  同种异体LAK/IL-2经超声雾化吸入及胸腔内注射治疗晚期肺癌
    王继营 戴进民 马丽萍 刘星 黄丽娜
    1998, 5(1):50-5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17
    [摘要](1371) [HTML](0) [PDF 0.00 Byte](87)
    摘要:
    将IL-2或IFN-γ基因体内转染腹腔巨噬细胞(MΦ),其表达的基因产物能提高MΦ的细胞毒活性,并诱导MΦ分泌TNF、IL-1和NO等抗肿瘤免疫介质,激发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产生抗肿瘤效应。特别是IL-2和IFN-γ基因联合转染MΦ,其表达的产物既能使MΦ产生更强的细胞毒活性并发分泌高水平的TNF、IL-1和NO,又能激活脾CTL细胞,从而激发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产生更强的协同抗肿
    18  联合应用MLV-rIL-2、TIL、CY抗鼠H22肝癌的实验研究
    赵治国 段芳龄 杨淑英 杨慧芳 熊灵君 于静
    1998, 5(1):51-5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18
    [摘要](1121) [HTML](0) [PDF 0.00 Byte](75)
    摘要:
    表达大肠杆菌胞嘧啶脱胺酶(CD)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CD体外转染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结果显示转梁了CD基因的B16F10细胞对5-氟胞嘧啶(5FC)的敏感性显著提高。将经AdCD/5FC系统处理的B16F10细胞止清倍比稀释后,加至野生型了B16F10细胞中,发现当上清仅占6.25%时即可对野生型B16F10细胞发挥明显的杀伤作用,提示AdCD/5FC介导的旁观者效应可能是通过5FC经C
    19  抗人肺癌单克隆抗体3D3 scFv基因构建及其在E.coli中的表达
    史依仁 郭先健 白雪峰 颜江华
    1998, 5(1):52-5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19
    [摘要](1266) [HTML](0) [PDF 0.00 Byte](88)
    摘要:
    本研究应用PHA、抗CD3单抗(aCD3)和rIL-2共同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生、扩增新型抗肿瘤效应细胞PHA-aCD3LAN,并与PHA-LAk和CD3AK细胞在某些生物学特性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HA、aCD3和IL-2具有协同增强效应、使PHA-aCD3LAK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毒活性、mIL-2Ra的表达水平及对IL-2的利用均高于PHA-LAK和CD3AK细胞;三组效应细胞均为异质性细胞群体,均以CD3~ CD8~ T细胞为主,而PHA-aCD3LAK的CD8~ 细胞百分率高于其它两组细胞.采用PHA-aCD3LAK可进一步提高LAK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20  ras癌基因产物P21蛋白在脑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
    荔志云 雷鹏 张玉 曹晓哲 翁潮弟
    1998, 5(1):53-5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20
    [摘要](1535) [HTML](0) [PDF 0.00 Byte](110)
    摘要:
    本研究采用HL-60白血病细胞系探讨了rhGM-CSF/IL-3融合蛋白对Ara-C介导的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Ara-C与rhGM-CSF/IL-3联合应用处理HL-60比Ara-C单独作用更能显著提高寡核苷体DNA片段、抑制HL-60集落形成;rhGM-CSF/IL-3对Ara-C介导的HL-60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比不加rhGM-CSF/IL-3的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且比rhGM-CSF与rhIL-3联用作用更明显,但对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作用较弱,提示可能对于rhGM-CSF/IL-3诱导缓解期白血病具有一定作用.
    21  T细胞信号传递途径的改变与肿瘤免疫的关系
    刘彬彬 叶胜龙
    1998, 5(1):54-5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21
    [摘要](1540) [HTML](0) [PDF 0.00 Byte](82)
    摘要:
    荷瘤机体存在的各种免疫功能的异常是机体不能有效排斥肿瘤及肿瘤生物疗法不能充分发挥疗效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T细胞信号传递途径的改变可能是荷瘤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的机制之一.本文综述了荷瘤机体内可能存在的各种涉及T细胞信号传递途径的改变、诱导因素及临床价值.
    22  mdm2与p53基因相互作用分子机理研究新进展
    邱双健 叶胜龙
    1998, 5(1):57-5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22
    [摘要](1304) [HTML](0) [PDF 0.00 Byte](92)
    摘要:
    mdm2基因是与人类肿瘤密切相关的癌基因,它与p53基因间存在相互调节关系,p53能刺激mdm2基因的表达,mdm2’基因可以促进p53蛋白降解、抑制p53基因介导的反式激活和细胞凋亡功能.mdm2对p53基因功能的负性调节在部分含有野生型p53基因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阻断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以恢复p53基因的抑癌功能为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综述两者相互作用分子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23  双特异性抗体治疗肿瘤的可行性研究
    宋毅强 谢弘
    1998, 5(1):60-6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23
    [摘要](1311) [HTML](0) [PDF 0.00 Byte](89)
    摘要:
    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主要用于导向药物和导向细胞毒细胞,用于导向药物,可与药物分步使用,有利于药物的组织渗透;用于导向细胞毒细胞时,除可对细胞毒功能定向外,还可激活细胞毒细胞,该抗体导向的细胞毒细胞在小鼠模型及初步的临床试验中显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抗体用于临床的主要障碍在于其制备上的困难和异源抗体的免疫原性,这些问题有望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得以改进.
    24  白细胞介素17研究进展
    黄欣 于益芝 曹雪涛
    1998, 5(1):63-1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24
    [摘要](1298) [HTML](0) [PDF 0.00 Byte](99)
    摘要:
    白细胞介素17是来源于活化T淋巴细胞的细胞因子.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7能维持纤维母细胞对CD34~+造血祖细胞的支持作用,并能介导它们向中性粒细胞增殖分化.目前也认为IL-17是最新发现的T淋巴细胞来源的作用于造血系统的细胞因子.本文对IL-17的来源、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作一综述.
    25  肿瘤靶向基因治疗中基因转移系统的研究
    乔健 钱振超
    1998, 5(1):65-6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25
    [摘要](1224) [HTML](0) [PDF 0.00 Byte](82)
    摘要:
    目的基因定向导入靶细胞并有效表达是涉及肿瘤基因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本文从基因定向转移技术及表达载体的改建、调控等几个方面对肿瘤靶向基因治疗中的基因转移系统作一综述.
    26  IFN-β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徐振宇 鞠佃文 田野苹 曹雪涛
    1998, 5(1):68-7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26
    [摘要](1346) [HTML](0) [PDF 0.00 Byte](90)
    摘要:
    β型干扰素(Interferon-β,IFN-β)是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属于单一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可通过干扰病毒RNA或DNA复制而抑制病毒生长,并可显著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通过促进MHCⅠ类分子表达而增强CTL对病毒感染细胞的识别和杀伤作用.临床上,IFN-β已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对多发性硬化病(MS)治疗效果较好,为FDA批准的用于MS治疗唯一的生物制品类药物.另外,对多种病毒感染如HCV、HBV、HPV、HIV、HSV等都有不同的疗效.此外,IFN-β还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对非小细胞型肺癌、乳腺癌、喉癌、结肠癌、肾癌等都有一定的疗效.本文从治疗MS、抗病毒以及抗肿瘤等多方面综述IFN-β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27  IL-1和肿瘤转移
    訾晓渊 刘艺萍
    1998, 5(1):72-7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1.027
    [摘要](1423) [HTML](0) [PDF 0.00 Byte](89)
    摘要:
    IL-l在不同的细胞中有多种不同的生物学作用,在肿瘤转移中.IL-l通过促进内皮细胞表达与粘附有关的因子如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E-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整合蛋白VLA-4、甘露糖受体等特异性受体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从而促进肿瘤转移;同时IL-1通过调节肿瘤生长,影响瘤细胞在继发部位的滞留和最初从血管移出而促进肿瘤转移,IL-1受体拮拉剂(IL-1ra)通过拮抗IL-1,抑制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而抑制IL-1引起的肿瘤转移.当IL-1与IL-1ra失衡时可促使肿瘤转移.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