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第5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甲胎蛋白与肝癌的生物治疗
    王兴旺 谢弘
    1998, 5(4):235-23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01
    [摘要](797)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原发性肝癌(PHC)为“癌中之王”,治疗上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复发与转移更是目前面临的挑战.自从60年代证实甲胎蛋白(AFP)为癌胚蛋白以后,经过近30年的临床验证,表明AFP为早期诊断PHC的最有价值的生化标志.不仅如此,AFP及其mRNA还有可能用于PHC复发与转移的监测.AFP在肝癌生物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在于其转录调节序列能指导治疗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以及基于其对肝癌生长的调节作用可望成为肝癌生物治疗的理想靶点.
    2  树突状细胞的亚群分类、迁移机制、新分子发现等研究热点——第5届国际树突状细胞研讨会介绍
    曹雪涛
    1998, 5(4):236-23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02
    [摘要](1069)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第五届国际树突状细胞研讨会(5th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Dendritic Cells in Fundamental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于1998年9月23对日在美国匹兹堡市(Pittsburgh)召开,本届会议的共同主席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肿瘤中心主任Michael Lotze教授和美国贝勒免疫学研究所所长Jacques Banchereau教授,来自多个国家的约750名学者参加了该次会议,该类DC会议每2年召开一次,从历届DC会议规模来看,在1990年日本召开的首届DC会议时有50人参加,至1996年在意大利召开上一届DC会议时450人参加,到本届DC会议与会人数达750名左右,可见从事DC研究的或对DC研究感兴趣的学者日益增多.从会议内容来看,远远胜于当年3月份在美国圣达菲市召开的DC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Key-stone研讨会,从DC的基础研究到DC与临床疾病,涉及到了DC研究的各个方面,绝大多数在DC领域卓有成就的著名科学家参加了该次会议并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深受与会者的欢迎和敬佩,但遗憾的是,与3月份DC专题会议相比,DC突破性研究进展很少.笔者与本室当时正在美国进行DC合作研究的于益芝博士参加了该次会议,根据本人对该次会议内容的了解,考虑到本刊曾发表过介绍DC与
    3  人卵巢癌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
    张笑人 葛海良 谢毅 柴建华 王颖 周光炎
    1998, 5(4):239-24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03
    [摘要](862) [HTML](0) [PDF 0.00 Byte](17)
    摘要:
    以polyA~+ mRNA提取试剂盒从卵巢癌组织中获得高质量的polyA~+ mRNA,并以此合成第1、2链cDNA.cDNA两端补平后加EcoR Ⅰ接头,Xbo酶切,通过分级分离去除<400bP的片段.取100ng cDNA与噬菌体表达载体Uni-ZAP XR连接,体外进行噬菌体DNA包装,并立即进行文库的滴定和扩增,获得卵巢癌cDNA表达文库.该文库原始重组子为10~6独立克隆;重组率>99%;并以引物PUCⅠ、PUCⅡ扩增插入片段,平均大小约为1.1kb.证实此cDNA表达文库合格.以PCR从此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HLA-DPB和β-actin基因,获得成功.
    4  人卵巢癌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
    蔡晓敏
    1998, 5(4):239-24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19980503
    [摘要](896) [HTML](0) [PDF 0.00 Byte](18)
    摘要:
    以polyA~+ mRNA提取试剂盒从卵巢癌组织中获得高质量的polyA~+ mRNA,并以此合成第1、2链cDNA.cDNA两端补平后加EcoR Ⅰ接头,Xbo酶切,通过分级分离去除<400bP的片段.取100ng cDNA与噬菌体表达载体Uni-ZAP XR连接,体外进行噬菌体DNA包装,并立即进行文库的滴定和扩增,获得卵巢癌cDNA表达文库.该文库原始重组子为10~6独立克隆;重组率>99%;并以引物PUCⅠ、PUCⅡ扩增插入片段,平均大小约为1.1kb.证实此cDNA表达文库合格.以PCR从此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HLA-DPB和β-actin基因,获得成功.
    5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反义白介素1β转换酶(ICE)部分阻断激活诱导的T细胞凋亡
    钱其军 曹惠芳 贾随旺 卫立辛 曲增强 黄洪莲 方石岗 郭亚军 吴孟超
    1998, 5(4):242-24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04
    [摘要](838)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激活T细胞在机体清除肿瘤细胞起主要作用,然而激活T细胞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伴有自身凋亡,在肿瘤治疗中难以达到足够数量激活的T细胞来杀灭肿瘤细胞,因此,阻断激活T细胞凋亡,增加激活T细胞数量,有望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本研究应用CD3诱导Jurkat细胞系凋亡作为激活T细胞凋亡模型,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反义ICE转染Ju-rkat,观察反义ICE对CD3及抗Fas单抗诱发Jurkat细胞的凋亡影响.为此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反义ICE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PS-3-neo-反义ICE),并转染Jurkat细胞系,发现Jurkat细胞ICE蛋白表达量下降,并部分阻断CD3及抗Fas单抗诱导Jurkat凋亡.这些结果表明应用反义技术可阻断ICE基因表达,并部分阻断CD3及抗Fas单抗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因此,应用反义ICE进行基因治疗可望阻断激活T细胞凋亡,提高肿瘤的免疫治疗疗效.
    6  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生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研究
    朱学军 张明徽 弭静 曹雪涛 楼国良 吕书晴
    1998, 5(4):247-25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05
    [摘要](919)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激发机体抗白血病T细胞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报道DC可以由单核细胞及粒细胞分化生成,本研究应用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了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向DC的分化.从M3型APL患者外周血分离白血病细胞,加入GM-CSF(100ng/ml)或GM-CSF(100ng/ml)+rhIL-4(500U/ml)体外培养14天,并于培养结束前3天加人TN-α(100ng/ml).结果表明,GM-CSF可以促进白血病细胞体外增殖,并从幼稚状态逐渐分化成熟,表达高水平的CD45分子,其中部分为CD14~+的单核细胞,部分为CDla~+的DC(M3DC);培养后期加入TNF-α,可以促进DC生成,约占35%;以GM-CSF+IL-4培养也诱导了幼稚细胞的成熟,2周后DC约占10%,但较少单核细胞生成,培养至3周时DC约占60%;而在培养后第11天加入TNF-α则可以加速DC生成,3天后生成的白血病型DC达90%.电镜观察到M3DC具有与单核细胞来源的DC相似的超微结构,但具有的突出特征是部分细胞存在少量胞浆颗粒;M3DC高表达HLA-DR、B7-2、CD40、CD54分子,体外可以强烈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此类由白血病细胞诱导生成的DC可被用于体内外诱导生成肿瘤特异性CTL,在APL的免疫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可溶性Fas受体检测及意义
    马晓星 杨道理 徐军 王鲁群 孔凡盛 刘希民 迟翠芳
    1998, 5(4):253-25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06
    [摘要](645)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采用ELIS法检测了1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证(MDS)和42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sFas受体水平.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DS-RA患者血清sFas受体水平显著降低(2.89±1.72ng/ml vs 6.29±1.07ng/ml,P<0.01),而MDS-RAEB/RAEB-t(9.75±2.28ng/ml/19.98±5.24ng/ml)、难治性AL(10.86±3.05ng/m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9.44±4.14ng/ml)均显著升高(P<0.01).提示血清SFas受体与MDS分型、转化和AL的化疗疗效或耐药性密切相关.
    8  人His6-IFNγ/TNFβ(His6γ-TNFNβ)融合蛋白(包涵体)的分离、纯化与复性研究
    周晴 马志章 徐建芬 丁仁瑞 余建法 丁鸣
    1998, 5(4):256-26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07
    [摘要](864)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应用pET28(含T7lac启动子和His6-tag)质粒,将人γTNFβ融合基因与之组建成pETγLT表达质粒,并转化于E.coliBL21(DE3).本文对pETγLT/ BL21(DE3)工程菌的His6-γTNFβ重组产物进行了诱导表达,分离纯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工程菌用LB培养基在37℃扩增至OD590为0.5左右,加IPTG(终浓度为1mmol/L)诱导5小时,此时His6-γTNFβ的表达量可占菌体总蛋白的45%.重组产物绝大多数以IBs形式存在于菌体中.工程菌经反复超声破碎、高速离心,得IBs粗制品后,再经含2mol/L脲的缓冲液洗涤可得到相对纯净的IBs.然后用7mol/L脲变性溶解IBs,离心取上清,进行Ni2+-Sepharose 6B柱一步法亲和层析,可得到电泳纯度为95%的His6-γTNFβ,经稀释复性和用凝血酶切去His6-tag的产物,其细胞毒活性为(1.2~2.0)×107U/mgp,抗病毒活性为(6.0~6.6)×106U/map.
    9  膀胱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Ha-ras、p53、RB基因变异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赵温利 温培娥 崔树龄 崔正言 陈钦忠
    1998, 5(4):261-26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08
    [摘要](880)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采用分子杂交、PCR-SSCP技术检测了39例膀胱癌及7例正常膀胱组织中HPV16、18感染及Ha-ras、p53、RB基因变异,并结合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参数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膀胱癌组织中HPV16、18感染率及Ha-ras、p53、RB基因变异率分别为61.5%、36%、30.8%及15.4%;HPV阳性率与分级分期、p53基因突变与HPV感染呈明显负相关;Ha-ras、p53基因突变率与分级分期正相关,其中Ha-ras基因在复发肿瘤的突变率显著高于原发肿瘤;部分标本同时呈HPV感染与p53基因突变、Ha-ras与p53基因突变.提示高危HPV感染和Ha-ras、p53、RB基因变异及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膀胱癌的发生及演变,并与其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自然病程及预后的估价指标.
    10  膜TNF-α在小鼠Con A-LAK细胞介导的MHC非限制性杀瘤效应中的作用
    赵亚莉 施广霞 郭连英 钱振超 张晨
    1998, 5(4):265-26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09
    [摘要](922)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本文研究Con A预刺激小鼠LAK细胞(Con A-LAK)的体外杀瘤活性,探讨膜TNF-α在其杀瘤效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Con A-LAK可杀伤NK敏感的YAC-1、TNF敏感的L929及H-2低/无表达的HCa-F等肿瘤靶细胞;其杀瘤作用主要是直接杀伤,而效应细胞表面配体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介导的非分泌途径起着重要的作用;Con A-LAK表达膜TNF-α,后者参与杀伤TNF敏感的肿瘤靶细胞,可能是介导MHC非限制性、抗原非特异性杀瘤效应的重要效应分子之一.
    11  人白细胞介素2国家标准品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张占全 郭莹 张燕军 丁有学 饶春明
    1998, 5(4):269-27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10
    [摘要](623)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本研究制备了人白细胞介素2国家标准品并分析其特性,首先对人白细胞介素2活性测定进行了研究,保证了该方法的灵敏可靠,对标准品配方进行筛选,得到了最佳的配方.在完成标准品的制备后,国内外对效价进行了联合标定,确定了人白细胞介素2国家标准品的效价为400IC/支,经过2年6个月37℃等多种温度的保存,效价均未下降,经化学动力学实验表明,理论有效期在100年以上,说明我们研制的标准品稳定性达到了国际上人白细胞介素2标准品的水平.
    12  必需脂肪酸对BEL-7402人肝癌细胞生长和甲胎蛋白分泌抑制的研究
    谢丽涛 陈家堃
    1998, 5(4):274-27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11
    [摘要](560)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本实验用放射免疫法研究了必需脂肪酸亚麻酸和亚油酸对BEL-7042人肝癌细胞甲胎蛋白(AFP)的分泌的影响,并观察它们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42~50μg/ml亚麻酸能明显地抑制肝癌细胞AFP分泌(P<0.01),亚油酸则作用较弱,与对照相比无差异(P>0.05),我们对亚麻酸的抗癌作用的研究为癌症病人的保健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13  肿瘤坏死因子、胸腺肽与化疗联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观察
    陆洪梅 王晓燕 吉布强 侯子训
    1998, 5(4):277-27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12
    [摘要](938)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本研究观察了肿瘤坏死因子、胸腺肽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89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免疫化疗组(治疗组)42例和化疗组(对照组)47例,治疗组同时配合肿瘤坏死因子和胸腺肽免疫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中位肿瘤缩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FP下降明显(P<0.05),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1/2、1、2年生存率分别提高28.6%.18.0%、5.1%(P<0.05),这表明,该法治疗中晚期肝癌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14  TNF-α对人肺癌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和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张海燕 马鸿儒 潘李珍
    1998, 5(4):280-28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13
    [摘要](673)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为探讨TNF-α对肺癌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MTT法检测了TNF-α对人肺癌细胞系A549的细胞毒作用.TNF-α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有时相(24、48、72、96小时)及剂量依赖关系.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观察了TNF-α对A549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发现,TNF-α与A549细胞作用24小时后,G2+M,S期的比例由22.05%下降为14.00%,G0+G1期的比例由77.95%增加到86.00%.推测TNA-α对A549细胞的作用是通过仰制细胞DNA的合成及有丝分裂,促使细胞由G2+M、S期转至G0+G1期.
    15  T细胞及相关免疫分子在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增强肿瘤自杀基因疗法中的作用
    鞠佃文 曹雪涛 章卫平 陶群 张明徽 于益芝 陈国友 程大胜
    1998, 5(4):283-28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14
    [摘要](880)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本室以往的研究表明,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与小鼠淋巴细胞趋化因子(Itn)基因联合体内转染,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应.本文对其免疫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CT26结肠腺癌细胞体外经过CD/Ltn基因转染并给予前体药物5-FC后,CT26结肠腺癌细胞表达CD80和CD54分子明显增加,提示经CD自杀基因和Ltn基因联转移后,肿瘤细胞免疫原性增加.荷瘤小鼠体内经联合治疗后,小鼠脾细胞分泌IL-2和IFN-γ明显增加.体内用抗CD4、CD8抗体阻断实验研究结果的表明,联合应用自杀基因和Ltn基因治疗主要通过诱导CD8~+ 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
    16  肝细胞提取物对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孔祥平 邹清雁 曾平鲁 李茹冰 杨联萍 龙玉琴 张宜俊 李灼亮 余宙耀
    1998, 5(4):286-28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15
    [摘要](975)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研究资料表明,肝细胞提取物(hepatocyteextraction)在诱导BEL-7402细胞凋亡的同时能促进p53和Fas基因表达,而对bcl-2和C-myc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进一步观察纯化的肝提取肽(S4)对4种肝癌和4种非肝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肝细胞提取物和S4(subfraction 4)的制备参见文献[2].1.2 细胞系及培养条件SMMC 7721、QGY-7703人肝癌细胞、HCT-8结肠癌细胞、GLC-82低分化肺腺癌细胞引自中国科学院细胞所.BEL-7402人肝癌细胞引自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Hepe小鼠肝癌细胞、CNE-2鼻咽癌细胞引自中山医科大学.SGC-7901胃腺癌细胞由第四军医大学生化室惠赠.实验时将对数生长期细胞用0.25%胰酶加0.025%EDTA消化,配成(2.5~5)×104/ml细胞悬液,加入内置盖玻片的24孔Costar培养板中,每孔0,5ml.37℃,5%CO2条件下孵育24小时后,置4℃水浴1小时后立即升到37℃,将S4以不同浓度加入培养孔,每孔0.5ml,继续孵育.洗涤固定细胞,分别做DNA原位末端标记检测和癌基因免疫组化测定.根据预实验结果,选定S4为5μg/ml,作用48小时为统一条件,以利于结果的可比性及准确性.
    17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人肺腺癌细胞毒作用及机理研究
    胡成平 李固本 唐发清
    1998, 5(4):287-28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16
    [摘要](659)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不仅具有造血刺激作用,而且还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以及细胞毒作用.本研究应用人肺腺癌细胞株(A59)细胞体外培养,观察GM-CSF对其的作用,并对GM-CSF细胞毒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重组人GM-CSF系厦门特宝生物工程公司产品;噻唑蓝(MTT)SERVA分装;蛋白酶k系SIGMA公司产品;RNA酶系华美生物技术公司产品;A59细
    18  人骨髓中自然抑制细胞对肿瘤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
    张永法 毛兰芝 吴隼 曹承华 张军霞 池原进
    1998, 5(4):289-29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17
    [摘要](797)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自然抑制(NS)活性是一类尚未完全定性的细胞所具有的对多种免疫反应的非特异抑制作用.NS细胞表面不存在成熟B细胞、T细胞及巨噬细胞的表面标记,为此,我们研究了NS细胞和造血干细胞(HSC)间的关系,结果证明,NS细胞是处于增殖周期中的HSC,并证明小鼠NS细胞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本实验中,我们研究人骨髓中NS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确定其作用模式和生物学特性.
    19  抗B-CLL-IgM Id×抗CD3双功能抗体对LA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杨敬 王晓林 沈关心 苏娜 张智红
    1998, 5(4):291-30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18
    [摘要](847)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抗肿瘤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由于具有同时与效应细胞及靶瘤细胞两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双重特异性,从而提高了效应细胞对靶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因此,其在肿瘤靶向生物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观察了抗人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LgM独特型×抗CD3双特异性抗体(抗B-CLL-LgM Id×抗CD3 BsAb)对LAK细胞杀伤靶瘤细胞活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20  热休克蛋白70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的新进展
    吴伟忠 刘康达 吴厚生
    1998, 5(4):292-29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19
    [摘要](627)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热休克蛋白是一组较为保守的蛋白,是细胞抵御恶劣环境的主要蛋白之一.近来对其结构及功能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发现了许多新的功能如热休克蛋白在分子伴侣、肿瘤抗原的提呈及肿瘤细胞的抗凋亡等.本文就热休克蛋白70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上的新进展作一概述,
    21  以T细胞识别的肿瘤抗原为中心的肿瘤免疫治疗
    郑信德 朱迅
    1998, 5(4):296-29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20
    [摘要](1083)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近十年来随着人类肿瘤抗原的确立,对抗原加工递呈过程和T细胞免疫识别机制等肿瘤免疫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应生物技术的发展,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肿瘤抗原(肽)疫苗、各种基因工程疫苗、特异性CTL过继免疫治疗、以及新崛起的树突状细胞 (DC)疫苗等抗癌新策略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22  间隙连接细胞通讯与肿瘤的抑制
    毛海婷 张玲 崔正言
    1998, 5(4):300-30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21
    [摘要](886)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间隙连接细胞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是多细胞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通讯方式,在胚胎发育、生长控制、自身稳定的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来的研究显示,肿瘤组织中常伴有GJIC的异常,主要表现为肿瘤细胞间的同型GJIC减少,肿瘤细胞与周围正常细胞间的异型GJIC选择性丧失,从而使肿瘤细胞脱离机体的调控,导致肿瘤细胞无限增殖.而另一方面,共同培养、药物作用或连接蛋白(connexin,Cx)基因转染引起肿瘤细胞GJIC的恢复,又可作为抑瘤措施而发挥作用,逆转恶性表型,这将是一种温和的新型疗法,可能在今后的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23  治疗性病毒和治疗性疫苗
    魏海明 田志刚
    1998, 5(4):303-30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22
    [摘要](956)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本文介绍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单纯疱疹病毒、新城鸡瘟病毒、EB病毒等形成治疗性病毒,体内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抗癌新策略,以及三种新型治疗性疫苗:重组病毒疫苗、抗原肽疫苗和DNA疫苗的抗癌原理及临床研究现状,指出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治疗性病毒和治疗性疫苗可能是肿瘤生物治疗的有效手段.
    24  端粒长度调节的分子机制
    邓志华 蔡洪培 李石
    1998, 5(4):307-3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23
    [摘要](680)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有一串联排列的简单重复序列,称为端粒.端粒的长度与细胞老化、永生化、癌变有密切的关系.端粒酶的激活是端粒延长的重要原因.然而,细胞本身可能即存在一种监控端粒长度的机制,通过反馈调节作用,将端粒维持在一定长度范围内,如果这种监控作用减弱或消失,细胞的生物特性将发生改变.细胞的监控机制是通过端粒结合蛋白来实现的.
    25  端粒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蔡洪培 邓志华 李石 金由辛
    1998, 5(4):310-31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24
    [摘要](717)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端粒酶在体细胞中不表达及在绝大多数肿瘤细胞中阳性表达,使得端粒酶不但成了新的肿瘤标记物,而且已成了抗肿瘤治疗研究的新的靶分子.端粒酶抑制剂的开发已成为抗癌药物研究的新策略.本文对端粒酶抑制剂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将来的发展前景作一展望.
    26  重组细胞因子融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周晴 马志章 丁仁瑞
    1998, 5(4):313-3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8.4.025
    [摘要](759)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应用基因工程实验技术,将细胞因子蛋白分子重组成一种融合蛋白分子.这种新型的融合蛋白分子,可发挥超越其单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和/或具有便于分离纯化、检测等特性.因此它不仅在理论上有着崭新的内涵值得深入探讨,而且在应用上也具有潜在的广阔前景.本文对此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