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第6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NK细胞研究现状的分析
    田志刚
    1999, 6(1):1-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01
    [摘要](1481) [HTML](0) [PDF 0.00 Byte](83)
    摘要:
    淫羊藿甙(icariin,ICA)是从小蘖科草本植物朝鲜淫羊藿中提取的主要活性成份,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反应调节剂和诱导分化剂.但有关淫羊藿甙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国外未见报道,而国内的报道仅限于白血病细胞.为进一步探讨ICA对肿瘤细胞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我们将ICA作用于人高转移肺癌细胞PC,采用MTT、放免、流式细胞术、粘附实验、运动侵袭实验等多种手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ICA虽直接抑瘤作用较弱,但能影响PG细胞周期的时相分布,阻止其由GO/G1期向S期移行,与对照组相比,ICA 200μg/ml处理24 h后,GO/G1期细胞增多,而S期细胞明显减少,由57.43%降低为33.07%.与此细胞周期变化的时相相吻合,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0.05>P>0.01),cGMP水平降低(P<0.01),cAMP/cGMP比值明显升高(P<0.01).根据最近的研究
    2  rRTA:DS27,ricin:DS27两种免疫毒素的初步比较
    裴武红 沈倍奋 黎燕 贺永怀 赖宁春
    1999, 6(1):4-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02
    [摘要](1400) [HTML](0) [PDF 0.00 Byte](101)
    摘要:
    目的:用重组的蓖麻毒素A链与抗CD5的单克隆抗体DS27交联为免疫毒素rTRA:DS27,与完整蓖麻毒素制备的ricin:DS27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分析它们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对骨髓造血细胞增殖的影响,内化情况,以及NH_4cl对rRTA:DS27毒性的增强作用.结果:rRTA:DS27具有更好的导向特异性,对骨髓造血功能影响较小,NH_4cl能明显增强rRTA:DS27的毒性.结论:rTRA:DS27免疫毒素具有更多的优点.
    3  分离型痘苗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HIV-1 gag p17-24的表达
    李体远 金宁一 王宏伟 王玉红 王洪军 罗坤 安汝国 殷震
    1999, 6(1):8-1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03
    [摘要](1452) [HTML](0) [PDF 0.00 Byte](104)
    摘要:
    目的:探索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以及His·Tag作为纯化标签在重组痘苗病毒表达系统中的应用.方法:将N-端融合His·Tag基因序列,插入痘苗病毒表达载体pSFJ2-16,并在其多克隆位点下游装入带有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的突变型荧光蛋白基因(GFP),构建成N-端融合His·Tag并带有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分离型痘苗病毒表达载体.再从pET-28中切出C-端融合His·Tag及多克隆位点序列,并与CMV-FP基因一同装入pSFJ2-16,构建成C-端融合His·Tag的分离型痘苗病毒表达载体.将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核心蛋白(gag)p17-24基因分别插入上述载体,并筛选出重组病毒.结果:实验表明,重组病毒表达了gag蛋白.结论:将His-Tag的纯化标签加入到通用型痘苗病毒表达载体中用于纯化表达的目的蛋白,该方法是可行的.荧光蛋白基因作为一个筛选标记基因应用于痘苗病毒载体系统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研究.
    4  小鼠红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对特异性CTL的体内外诱导作用
    赵勇 张明徽 曹雪涛
    1999, 6(1):12-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04
    [摘要](1524) [HTML](0) [PDF 0.00 Byte](106)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诱导小鼠红白血病细胞产生的树突状细胞,对白血病特异性CTL细胞的诱导作用,及体内免疫后对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诱导效果.方法:采用4/小时~(51)Cr释放法,检测CTL杀伤活性;观察小鼠红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体内免疫冶疗后对肿瘤的抑制作用,采用了HE染色和电镜等技术,分析肿瘤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IL-12诱导FBL-3细胞产生的DC,在体外可诱导出FBL-3细胞特异性的CTL.采用IL-12诱导FBL-3细胞产生的DC免疫C57 BL/6小鼠.体内诱导出的CTL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能够有效的抵抗野生型FBL-3细胞的再攻击;肿瘤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组织学观察显示,肿瘤局部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坏死;透射电镜可观察到典型的凋亡征象,结论:IL-12诱导小鼠FBL-3红白血病细胞产生的树突状细胞,在体内外可诱导出FBL-3细胞特异性的CTL,体内免疫后可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该结果为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5  CIK的体外增殖及体内外杀瘤活性的实验研究
    任欢 邢淑贤 徐红薇 宋英晖 商晓舟 周贵生 田京先 李殿俊
    1999, 6(1):17-2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05
    [摘要](1572) [HTML](0) [PDF 0.00 Byte](119)
    摘要:
    目的:动态观察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的体外增殖,体外的细胞毒活性,及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体内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通过提取健康供血者的PBMC,第0天加入γ-IFN,第1天加入IL-2、抗-CD3单抗和IL-1培养CIK细胞;在流式细胞仪上做动态培养物的表型分析;与LAK细胞作对比,分别用MIT法测定其体外细胞毒活性及对S180荷瘤鼠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CIK细胞在培养2周后获得大量增殖,表型分析表明,CIK细胞属异质性细胞群,在培养的过程中,群体的CD3~ CD56~ 细胞大量扩增达1000多倍,是CIK细胞的主要效应细胞;实验证明,CIK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及对S180荷瘤鼠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均强于LAK细胞;其较强的体内抗癌活性可能与荷瘤鼠主体内T细胞活化有关.结论:CIK细胞是一种强于LAK细胞的、新型、高效、具有广谱杀瘤活力的免疫活性细胞.
    6  人骨髓、脐血CD34~ 干细胞体外扩增的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及其T细胞刺激活性分析
    朱学军 曹雪涛 马施华 章卫平 鞠佃文 于益芝 陈国友
    1999, 6(1):22-2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06
    [摘要](1798) [HTML](0) [PDF 0.00 Byte](110)
    摘要:
    目的:从人骨髓造血前体细胞体外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测定其表型及T细胞刺激活性.方法:采用Mini-MACS分离技术,从正常人骨髓、脐血分离CD34~ 造血干细胞,体外以重组hGM-CSF,hTNF-α,hIL-3诱导培养2周,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细胞的表面表型及细胞内IL-12的表达,体外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扩增DCs的T细胞刺激活性.结果:从正常人骨髓、脐血分离得到高纯度(>90%)的CD34~ 造血干细胞,经重组hGM-CSF,hTNF-α的共同诱导培养,扩增得到大量DCs,加人hIL-3可以进一步增加DCs产量;FACS检测表明,扩增的DCs表达HLA-DR,CD40,CD54,CD80,CD86分子,细胞内有hIL-12的P35,P40亚基的表达;与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生成的DCs相比,由CD34~ 干细胞扩增的DCs具有更强的激发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人CD34~ 干细胞体外经诱导培养,可以生成大量功能成熟的DCs,从而为进一步开展DCs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打下了基础.
    7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tk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苏军 张学新 张相彤 戴黎萌 刘恩重 戴钦舜
    1999, 6(1):27-3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07
    [摘要](1450) [HTML](0) [PDF 0.00 Byte](87)
    摘要:
    目的:扩增出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I)Stocker株胸苷激酶(tk)基因,并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中,构建一个含有tk基因片段的高效真核表达载体。方法:根据已发表的HSV-I CL101株tk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以HSV-I Stocker株酸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UC119中,进行序列分析,将此基因进一步克隆到含巨细胞病毒极早期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质粒
    8  局部注射小鼠白细胞介素12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对大鼠肝癌的治疗
    杨家和 钱其军 薛慧斌 曹慧芳 崔贞福 石文芳 卫立辛 杨广顺 吴孟超
    1999, 6(1):31-3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08
    [摘要](1928) [HTML](0) [PDF 0.00 Byte](92)
    摘要:
    目的:为观察携带小鼠白细胞介素12(mIL-12)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株在肝癌局部注射后,对体内肝癌治疗效果.方法:构建携带mIL-12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将该载体转染包装细胞系PA317,应用该包装细胞对实验性原位肝癌大鼠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治疗,观察其抗肿瘤作用,免疫功能变化,病理及毒性反应.结果:携带mIL-12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PA317-mIL-12)在原位肝癌局部注射后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其早期治疗可使大鼠长期生存,中晚期治疗,大鼠虽然不能长期生存,但较空白对照组及携带空载体对照组的生存期明显延长,(P<0.01).其治疗组NK细胞及T细胞明显增加,其早期治疗效果优于中期治疗,另外,本研究对肝癌局部进行IL-12基因转染,可使另一叶肝癌消退,这表明IL-12可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细胞,杀灭未转染的肿瘤细胞,这对于临床应用IL-12基因治疗非常重要.同时,生存期超过2个月大鼠,再次接种相当数量的肝癌细胞,该大鼠不能再次形成肝癌.结论:肝癌局部注射IL-12基因能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
    9  人胶质瘤细胞的激素诱导型细胞凋亡
    孙蕾 王会信 郑莉 王芳 刘农乐
    1999, 6(1):35-3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09
    [摘要](1312) [HTML](0) [PDF 0.00 Byte](98)
    摘要:
    目的:利用β-雌二醇受体的性质,构建Fas与β-雌二醇受体融合基因,使转染该融合基因的胶质瘤细胞能在激素的诱导下发生凋亡.方法:利用PCR技术及基因重组手段,将人Fas基因的跨膜区、胞内区和人β-雌二醇受体的激素结合结构域基因片断融合,并插入高效真核表达载体peDNA3.脂质体法转染人胶质瘤细胞BT325.结果:加入G4186周后筛选出的转化细胞,经Westem blot检测证明,该融合基因在BT325细胞中得到较高表达.MTT法检测表明,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β-雌二醇.可有效地杀死转化细胞,IC50为10-9mol/L DNA Ladder检测进一步证明,转化细胞被诱导发生凋亡.结论:Fas与β-雌二醇受体融合基因转染的胶质瘤细胞,其调亡严格受激素调控.
    10  卵巢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某些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研究
    王建华 童善庆 蒋玖 丁健青 胡宝瑜 朱佑明 陆德源 华祖德 陆静
    1999, 6(1):39-4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10
    [摘要](1593) [HTML](0) [PDF 0.00 Byte](94)
    摘要:
    目的:研究卵巢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体外扩增后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利用RT-PCR和免疫学方法,分离5例刚分离的上皮性卵巢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其中3例腹水标本中肿瘤相关淋巴细胞(TAL),检测其在体外扩增后,IL-2,IL-2R,TNF-α,IFN-γ,IL-6等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的水平与变化;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活性,分析TIL或TAL扩增前后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和免疫学特性的变化.结果:TIL在扩增前后的4周时间内,仅TNF-α mRNA基因表达是持续的,并可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IFN-γmRNA基因的表达缺乏;IL-2mRNA基因表达只是一过性.体外加入抗CD3单抗或PHA(合适浓度)刺激TIL或TAL,IL-2,TNF-α,IhN-γmRNA表达明显增强.和TIL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不尽相同的是,TAL表达IL-6 mR-NA.结果还发现,体外IL-2的浓度对TIL的免疫学特性有很大的影响.结论:TIL在体外经rIL-2扩增后,免疫活性有明显提高.TIL的抗肿瘤活性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其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
    11  低剂量环磷酰胺增强MHCⅠ类限制性肿瘤抗原多肽冲击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转移效果
    孙黎飞 曹雪涛 张明徽 章卫平 黄欣 田野萍 于益芝
    1999, 6(1):45-4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11
    [摘要](1455) [HTML](0) [PDF 0.00 Byte](101)
    摘要:
    目的:研究低剂量环磷酸胺(Cy)联合MHC Ⅰ类限制性肿瘤抗原多肽Mutl致敏、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s)对转移性肺癌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免疫学机理.方法:制备小鼠骨髓来源的DCs,用转移性Lewis肺癌特异性多肽Mutl预激经IL-2基因修饰的DCs联合低剂量Cy治疗转移性肺癌小鼠.通过FACS分析其脾细胞内T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51Cr释放法检测CTL和N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肿瘤抗原多肽致敏、IL-2基因修饰的DCs与小剂量Cy联合后,能比单用DCs更有效地治疗转移性肺癌,小鼠脾细胞中CD8~+T细胞和NK1.1~+细胞明显比例升高,联合治疗组诱导出的CTL杀伤活性最高.结论:以肿瘤抗原多肽冲击致敏的IL-2基因修饰的DCs联合小剂量Cy能更有效地促进荷瘤宿主免疫应答,具有显著地体内抑制肺癌转移的效果.
    12  榄香烯复合瘤苗主动免疫的抗肿瘤效应
    金梅 施广霞 朴花 薛冰 钱振超
    1999, 6(1):50-5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12
    [摘要](1436) [HTML](0) [PDF 0.00 Byte](140)
    摘要:
    目的:用重组的蓖麻毒素A链与抗CD5的单克隆抗体DS27交联为免疫毒素rTRA:DS27,与完整蓖麻毒素制备的ricin:DS27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分析它们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对骨髓造血细胞增殖的影响,内化情况,以及NH_4cl对rRTA:DS27毒性的增强作用.结果:rRTA:DS27具有更好的导向特异性,对骨髓造血功能影响较小,NH_4cl能明显增强rRTA:DS27的毒性.结论:rTRA:DS27免疫毒素具有更多的优点.
    13  人肺癌细胞NHE—1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黄桂军 厉为良 钱桂生 吴国民 姚伟 陈维中
    1999, 6(1):52-6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13
    [摘要](1622) [HTML](0) [PDF 0.00 Byte](107)
    摘要:
    目的:动态观察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的体外增殖,体外的细胞毒活性,及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体内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通过提取健康供血者的PBMC,第0天加入γ-IFN,第1天加入IL-2、抗-CD3单抗和IL-1培养CIK细胞;在流式细胞仪上做动态培养物的表型分析;与LAK细胞作对比,分别用MIT法测定其体外细胞毒活性及对S180荷瘤鼠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CIK细胞在培养2周后获得大量增殖,表型分析表明,CIK细胞属异质性细胞群,在培养的过程中,群体的CD3~ CD56~ 细胞大量扩增达1000多倍,是CIK细胞的主要效应细胞;实验证明,CIK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及对S180荷瘤鼠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均强于LAK细胞;其较强的体内抗癌活性可能与荷瘤鼠主体内T细胞活化有关.结论:CIK细胞是一种强于LAK细胞的、新型、高效、具有广谱杀瘤活力的免疫活性细胞.
    14  抗IGF-1R单克隆抗体抗肺癌转移的实验研究
    张青 张楚毅 魏泓
    1999, 6(1):53-5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14
    [摘要](1258) [HTML](0) [PDF 0.00 Byte](91)
    摘要:
    目的:扩增出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I)Stocker株胸苷激酶(tk)基因,并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中,构建一个含有tk基因片段的高效真核表达载体。方法:根据已发表的HSV-I CL101株tk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以HSV-I Stocker株酸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UC119中,进行序列分析,将此基因进一步克隆到含巨细胞病毒极早期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质粒
    15  一种新的肿瘤免疫抑制因子——磷脂酰丝氨酸
    吴厚生 程晓放 程立
    1999, 6(1):55-5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15
    [摘要](1543) [HTML](0) [PDF 0.00 Byte](86)
    摘要:
    近年来Lopez教授领导的科研组从乳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因子——磷脂酰丝氨酸.它能选择性抑制CD4~ T细胞IFN-γ基因活化,抑制巨噬细胞IL-12mRNA和诱导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的转录,因而深深抑制IFN-γ,IL-12和NO生成,即抑制CD4~ T细胞和巨噬细胞杀瘤效应,从而有助于乳癌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16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与肿瘤
    李晓燕 刘炬 张玲
    1999, 6(1):58-6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16
    [摘要](863)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许多恶性肿瘤细胞均有转化生长因子受体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receptor typeⅡ,TGF-βⅡ)表达缺失或降低,从而使其逃脱TGFβ的生长控制而获得恶性增殖能力.在胃肠癌中,TGF-βRⅡ polyA序列的移码突变是造成受体表达异常的主要原因;头颈部癌中,TGF-βRⅡ点突变引起其蛋白产物磷酸化功能障碍;乳腺癌细胞TGF-βRⅡ表达缺失可能与其蛋白运输异常有关,基因及药物治疗可恢复TGF-βRⅡ表达,逆转肿瘤细胞恶性表型,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17  两种新的血管形成抑制因子——治疗肿瘤的新希望
    孙陆果 姜颖 于永利
    1999, 6(1):61-6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17
    [摘要](729)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通过抑制血管形成治疗肿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血管抑制素及内皮抑制素是新近发现的两种作用较强的血管形成抑制因子,它们对各种肿瘤均表现出有效的抑瘤活性,而且无耐受性、无毒性.本文对血管抑制素和内皮抑制素的一般特性及其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综述.
    18  肿瘤抗体靶向免疫治疗的新进展
    卫军 张祖传
    1999, 6(1):63-6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18
    [摘要](991)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肿瘤抗体靶向治疗的研究已走过了数十年的历程,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曾暴露了一些问题.但它先进的设计思想,始终吸引了众多的科学家为之不懈努力.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的发展,抗体在特异性、免疫原性和细胞内吞效率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改造和优化,使抗体靶向免疫治疗在抗肿瘤方面显示了可喜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该技术在淋巴瘤、白血病、乳腺癌、肾癌以及肝癌等临床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新进展.
    19  高危型HPV相关宫颈癌发生及其预防和治疗疫苗
    王立顺 朱迅
    1999, 6(1):68-7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19
    [摘要](946)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高危型HPV E6,E7癌基因的过最表达是诱发宫颈癌的关键.针对高危型HPV感染的生物学过程,可以设计两种疫苗:预防和治疗高危型HPV相关宫颈癌,前者称预防疫苗,后者称治疗疫苗.特别是针对宫颈癌的以E6.E7为靶子的重组病毒载体治疗疫苗,研究较深入,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20  腺病毒载体效能改进
    徐敏毅 林晨
    1999, 6(1):71-7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20
    [摘要](813) [HTML](0) [PDF 0.00 Byte](15)
    摘要:
    本文介绍了腺病毒载体的现状及优缺点,并从提高转导效率,降低免疫原性,提高装载容量等方面介绍近两年来在腺病毒载体效能改进方面的多项进展.
    21  CD8~+T细胞Tc1和Tc2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徐振宇 鞠佃文 曹雪涛
    1999, 6(1):75-7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1.021
    [摘要](1938)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根据所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CD8~+T细胞与CD4~+T细胞一样,也可以分为几个亚群——Tc1、Tc2和Tc0等,它们与CD4~+的Th1、Th2和Th0细胞亚群非常相似,但又有不同之处,本文从它们的产生、分类、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