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第6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康莱特加干扰素方案与EP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比较
    谢忠 银正民 张英 蔡良真 廖思海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00
    [摘要](1292) [HTML](0) [PDF 0.00 Byte](91)
    摘要:
    自1996年3月至1999年3月,我们对89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以比较生物治疗方案[即康莱特十IFN-α-1b(赛若金)]与化疗方案(VP16 DDP即EP方案)的近期疗效、毒性以及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2  外源性TNF基因对人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陆云飞 阳杰武 罗意革 邱庆明 林进令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01
    [摘要](1496) [HTML](0) [PDF 0.00 Byte](66)
    摘要:
    采用比利时Gent大学的质粒PATHNF(内含人TNF-α-cDNA),以及英国伦敦大学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RUFneo.将人TNF基因克隆到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RUFneo,构建了含人TNFL-a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RUF-TNF.将RUF-TNF转染包装细胞FlyA13,经G41筛选获得稳定分泌含人TNF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的细胞株FlyRUFN14.FlyRUFN14产生的病毒上清液能直接转染靶细胞Saos-2.采用这一基因转移系统,将TNF基因转染到两株人肝癌细胞株SMMG-7721及BEL-7404,获得转基因肝癌细胞SMMC-7721 TNF及BEL-7404TNF.TNF基因对人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细胞学实验及裸鼠实验两种方法进行研究.①细胞学实验:将转基因肝癌细胞SMMC-7721TNF及BEL-7404TNF作为实验组,原来的未转基因肝癌细胞株SMMC-7721及BEL-7404作为对照组,用MTT法研究两组的生长速度.结果:转基因肝癌细胞SMMG-7721TNF及BEL-7404TNF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未转基因肝癌细胞,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②裸鼠实验:
    3  胸内注射GM-CSF对序贯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治疗作用
    单学健 刘宝江 冯海华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02
    [摘要](1409) [HTML](0) [PDF 0.00 Byte](105)
    摘要:
    对肺癌合并癌性胸水的治疗中我们发现GM-CSF胸内注射不但有利胸水吸收也对外周血白细胞有升高作用,为此本组作了对比观察,从1996年8月~1998年12月对本院肺癌合并癌性胸水病人38例进行观察.全部病人经组织病理学或细胞病理学证实为肺癌合并癌性胸水,病人均经序贯化疗(胸内置管排空胸水后注射DDP 100~120mg,水化2d经股动脉插管至胸主动脉灌注CTX 800~1000 mg,VP-16 300mg MMC 8~10mg)并隔日及查外周血象,肝肾功能.发现白细胞低于4.0×10~9/L后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胸内注射GM-CSF组(胸内组)和皮下注射GM-CSF组(皮下组),前组胸内注射GM-CSF 300mg/隔日1次共2次,后组皮下注射GM-CSF 100mg/日共6次,用药期间观察血压、脉搏、体温及全身状况,结果:①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情况;外周血白细胞恢复到4.0×10~9/L,以上所需时间,胸内组是(5.8±1.2)d,皮下组(8.4±1.8)d,两者差异显著(P<0.05).中性粒细胞恢复到2.8×10~9/L的时间胸内组(5.2±1.0)d,皮下组(8.0±1.6)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毒副作用:
    4  人可溶性TRAIL诱导多种肿瘤细胞的凋亡
    郑晓勇 林芷英 汤钊猷 宋后燕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03
    [摘要](1355) [HTML](0) [PDF 0.00 Byte](88)
    摘要:
    为探讨原核表达的人可溶性TRAIL诱导多种肿瘤,尤其实体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与p53突变的关系.采用PCR扩增人TRAIL密码子114~281,JFI125大肠杆菌表达,复性并纯化该可溶性片段.电镜观察与FACS定量分折纯化产物对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诱凋亡作用.免疫组化(ABC法)分
    5  TNF-α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及调控Bcl-2蛋白的表达
    李忌 李建峰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04
    [摘要](1408) [HTML](0) [PDF 0.00 Byte](65)
    摘要:
    细胞有增殖、分化和凋亡3方面的特性.在维持正常组织的生长平衡过程中,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3者相互协调,共同调节,其中细胞周亡(apoptosis)对细胞衰老与更新、保持细胞数目的相对恒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肿瘤不仅是增殖和分化异常的疾病,同时也是凋亡异常的疾病,治疗肿瘤就是杀伤和清除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治疗肿瘤的一条有效途径,临床上用的化疗、放疗和热疗等方法的作用机制之一就是引发肿瘤细胞凋亡.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由活化的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效
    6  靶向杀伤高表达IL-2R恶性血液病细胞的新策略IL-2/IL-2系统介导重组IL-2-霉素融合蛋白的特异性杀伤
    奚永志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05
    [摘要](1837) [HTML](0) [PDF 0.00 Byte](77)
    摘要:
    恶性血液病的靶向杀伤治疗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利用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导向传递重组细胞因子.毒素融合蛋白,以达到特异性杀伤高表达相应细胞因子受体恶性血液病细胞的新策略,标志着肿瘤导向杀伤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一.它较以抗原一抗体为主体的第一代导向杀伤策略具有很多优势.鉴于恶性血液病细胞异常高地表达IL-2R这一事实,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利用IL-2与其IL-2R的特异性结合来导向传递重组IL-2一毒素融合蛋白以达到特异性杀伤高表达IL-2R恶性血液病细胞的新策略.体外及动物实验的巨大成功极大地促进了重组细胞因子一毒素融合蛋白的临床应用.1991年FDA已获批准,多个临床试用项目,试用结果十分鼓舞人心.新近又发现,重组细胞因子一毒素融合蛋白能克服目前已知的各种耐药机理,如对同时表达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DR表型、p53表达缺乏以及高表达bcl-2的各种放、化疗耐药或抗性的白血病细胞均产生高度特异性的杀伤.因此,从理论上讲,该新策略既能增强导向杀伤的特
    7  细胞因子-受体介导靶向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新策略IL-6/IL-6R系统介导重组IL-6-PE40外毒素融合蛋白的特异性杀伤
    奚永志 郑黎燕 刘爽 刘楠 屠敏 郭斯启 陈兴国 金荔 孔繁华 唐佩弦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06
    [摘要](1585) [HTML](0) [PDF 0.00 Byte](95)
    摘要:
    鉴于白血病细胞异常高地表达IL-6/IL-6R系统,而正常造血细胞几乎不表达抑或微量表达这一事实,我们本研究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利用IL-6/IL-6R系统介导重组IL-6-PE40外毒素融合蛋白特异性杀伤高表IL-6R白血病新策略的科学性及可行性的探讨.构建并表达及纯化IL-6-PE40;应用核酸及蛋白质序列软件GOLDKEY系统计算机模拟分析IL-6-Linker-PE40及IL-6-PE40的柔性、抗原性、亲水性及表位等分子生物学特性;建立了表达人IL-6R的大鼠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模型;鉴定了人IL-6R基因在LT12中的表达;分析了人IL-6R基因的整合对LT12-IL-6R~ 细胞模型生物学特征的影响及IL-6-PE40对白血病及正常造血细胞的体外作用和IL-6R的白血病及正常大鼠的体内效应.结果发现:①利用
    8  干扰素α和肿瘤坏死因子α逆转MCF7/ADR耐药性的研究
    李杰 许良中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07
    [摘要](1321) [HTML](0) [PDF 0.00 Byte](74)
    摘要:
    研究干扰素α(IFN-α)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并探讨其对多药耐药基因mdrl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表达以及细胞内ADR积累的影响,我们应用细胞培养和MTT法,分析应用IFN-α和TNF-α(均为100 U/ml)处理前后,MCF7/ADR对ADR敏感性的变化,以ADR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作为评价敏感性的指标.采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药物处理后不同时间mdrl和GSTπ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CF7/ADR细胞内ADR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MCF7/ADR对ADR的IC_(50)为30
    9  单抗和超抗原的融合蛋白与5-氟尿嘧啶对人大肠癌细胞的协同抑制作用
    王青青 余海 杨骅 郁琳琳 王仙平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08
    [摘要](1619) [HTML](0) [PDF 0.00 Byte](76)
    摘要:
    机体存在着能识别肿瘤抗原的特异性T细胞,但由于种种因素使得抗肿瘤T细胞的质和量均不足放不能引起有效的免疫应答来抑制肿瘤生长.T细胞在肿瘤局部大量激活,可激发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这有可能成为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手段.在寻找这样有效的T细胞激活剂中,超抗原开始倍受人们关注.超抗原主要为一些细菌的毒素(如SEA、SEB),是目前已知最强的淋巴细胞激活剂之一,可通过MHCⅡ类分子的辅助,激活所有携带待殊TCR Vβ片段的T细胞,对表达MHCⅡ类的靶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为使超抗原能在肿瘤细胞靶向定位,并避免杀伤表达MHCⅡ类的抗原递呈细胞,近年来Kalland等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了抗人大肠癌的单克隆抗体C215和C242的Fab段与SEA的融合蛋白,以增强超抗原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这种融合蛋白对MHCⅡ类分子的结合力大大减低而对肿瘤细胞的亲和力明显增强,使超抗原能在肿瘤局部激活T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引起一系列抗肿瘤免疫反应,有望成为新的肿瘤生物治疗剂.本文目的在于观察融合蛋白C215 Fab-SEA和
    10  单克隆抗体Fab’片段的制备及其与平阳霉素偶联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刘小云 刘秀均 李毅 王维刚 甄永苏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09
    [摘要](1672) [HTML](0) [PDF 0.00 Byte](81)
    摘要:
    采用辛酸-硫酸铵沉淀法从大鼠杂交瘤腹水中纯化大鼠抗人肝癌BEL-7402细胞单克隆抗体3A5,纯度大于90%,抗体类型为IgGI型,与人肝癌BEL-7402细胞及小鼠结肠癌C-26细胞均有强免疫反应性.为探讨Fab’片段制备方法,首先分别以胃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和无花果蛋白酶消化3A5,结果表明3种酶均可使3A5酶解产生F(ab’)_2,其中以胃蛋白酶法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产生的F(ab’)_2产率较高,与BEL-7402细胞的免疫反应性为完整抗体的60%.在此基础上,以二巯基苏糖醇(DTT)还原F(ab’)_2并以DE-52纯化可以得到保留了抗体绞链区巯基的Fab’片段,可用于药物的定向偶联,其与BEL-74O2细胞的免疫反应性约为完整抗体的20%.以葡聚糖T-40(DextranT-40)为中介体,将Fab’与抗肿瘤抗生素平阳霉素相偶联,制得偶联物.偶联分子比为1:50.氯代三苯基四氟唑(TTC)抑菌效价检测法测定偶联物中平阳霉素
    11  非B淋巴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细胞中存在Ig重链片段的表达
    陈璇 张叔人 张伟 周春霞 马文波 张友会 邱晓彦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10
    [摘要](1234) [HTML](0) [PDF 0.00 Byte](83)
    摘要:
    免疫球蛋白Ig是由两条重链及两条轻链组成的糖蛋白,分别由定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3个不连锁的Igc,Igλ,IgH基因所编码.目前的免疫学理论认为,在正常的机体内,Ig基因只有在B细胞来源的细胞中进行选择性重排及表达,是B淋巴细胞的特有产物.然而,我们曾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表明癌细胞可能表达免疫球蛋白.近期设计了23条PCR引物,分别位于Ig重链前导,肽区,FRIJ链区,恒定区,并用RTPCB的方法对4个来源于人的恶性肿瘤细胞系HT-29(大肠癌),MCF-7(乳腺癌),HeLaMR(宫颈癌),PC3M(前列腺癌)及来源于健康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的阳性对照进行了检测.
    12  联合细胞因子基因转染对恶性胶质瘤的治疗作用及其免疫学机理的研究
    吕彦恩 曹雪涛 于益芝 弭静 雷虹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11
    [摘要](1208) [HTML](0) [PDF 0.00 Byte](101)
    摘要:
    人脑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高,疗效差,病人平均生存期不到一年.本研究将具有多种免疫学功能的IL-2基因和具有共刺激作用的B7-1分子的基因共转染恶性胶质瘤细胞,通过对其疗效的观察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检测,探讨恶性胶质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新途径.方法:①以重组腺病毒作载体,将IL-2基因和B7-1基因体外联合转染G422小鼠胶质母细胞瘤细胞,2h后洗去病毒.取1×10~5细胞,分别作小鼠皮下和脑内注射,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和动物存活期,注射后
    13  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抗肿瘤实验研究
    郑晓飞 王升启 管伟 邢瑞云 杨秉呼 文思远 孙志贤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12
    [摘要](1190) [HTML](0) [PDF 0.00 Byte](78)
    摘要:
    端粒酶与细胞的永生化和癌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在正常细胞和组织中没有端粒酶的活性,端粒酶被认为是癌症治疗的新靶点,端粒酶是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其中RNA组分(hTR)是端粒DNA复制的模板,蛋白亚基TP1组分是人端粒酶hTR的结合蛋白,蛋白亚基hEST2组分是与细胞端粒酶的激活密切相关并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亚基.因此通过对hTR和hEST2基因的表达的抑制很可能是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进行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途径.
    14  B7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体内外调控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
    刘晓平 区庆嘉 黄洪莲 王小宁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13
    [摘要](1265) [HTML](0) [PDF 0.00 Byte](96)
    摘要:
    我们率先在国内外报道了有关B7基因修饰肝癌细胞对其免疫原性和致瘤性的影响及B7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tumor cell vaccine,TCV)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在缺乏B7分子的小鼠肝癌细胞Hepal-6与细胞株中导入小鼠B7-1,B7-2基因,能使该肝癌细胞株的免疫原性大大增强,致瘤性完全消失.用丝裂霉素C(MMC)处理转染了B7-1,B7-2基因的小鼠肝癌细胞Hepal-6细胞株,制备成肿瘤细胞疫苗,其抗肿瘤作用明显增强,表现为对论动物的免疫模型起完全的免疫保护作用、对早期模型起部分治疗作用和
    15  血管生成抑制素抑制胃癌浸润转移的研究
    刘炳亚 陈雪华 林言箴 卢卫新 郭礼和 朱丽华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14
    [摘要](1163) [HTML](0) [PDF 0.00 Byte](76)
    摘要:
    从人血浆中分离出血管生成抑制素(Angiostatin),并以此进行胃癌转移模型治疗试验,以探讨血管生成抑制素抑制胃癌浸润转移的作用.以Sepharose亲和层析柱从血浆成分中分离出纤溶酶原,再用弹性蛋白酶酶切,经Sepharos 4B-Lysine亲和层析柱分离出血管生成抑制素.以完整组织块裸鼠胃壁内原位种植建立胃癌转移模型,肿瘤种植当天给实验动物24μg(1.2mg/kg)血管生成抑制素腹腔内注射,以后每天给以12μg(0.6mg/kg);以相同剂量的纤溶酶原腹腔内注射作为对照,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作为空白对照;治疗共进行3周,肿瘤种植后10周处死实验动物,测量肿瘤体积,观察转移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
    16  大肠杆菌UPRT基因的克隆及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张奕 姬舒荣 刘炳亚 陈雪华 朱正纲 尹浩然 林言箴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15
    [摘要](1211) [HTML](0) [PDF 0.00 Byte](76)
    摘要:
    5-FU是临床上重要的化疗药物,对于各种消化道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杀伤效应.但统计资料表明其疗效仅为2O%左右.许多消化道肿瘤对5-FU本身具有耐药性,而有些原先对5-FU敏感的肿瘤在应用5-FU之后很快形成继发耐药,其机理至今未明.通过对5-FU抗癌作用机理的研究表明,5-FU必须在细胞内通过复杂的生化代谢过程才能转化为毒性代谢产物以发挥抗癌作用.其中5-FU到5-FUMP的磷酸化和核糖基化的转化过程是整个代谢过程中的限速步骤.肿瘤细胞对5-FU的耐药报可能与此过程的异常有关.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UPRT)是存在于细菌等微生物
    17  UPRT/5-FU系统对小鼠胃癌细胞体外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
    姬舒荣 刘炳亚 陈雪华 张奕 朱正纲 尹浩然 林言箴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16
    [摘要](1362) [HTML](0) [PDF 0.00 Byte](86)
    摘要:
    基因治疗是当今肿瘤治疗领域中的热点,尤以药物敏感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倍受瞩目,可通过基因修饰手段,将编码外源蛋自的基因转导入肿瘤细胞,使其获得表达,编码某种特定的酶,可将无毒或低毒的前药转化为细胞毒性药物从而选择性杀伤转染目的基因的靶细胞.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UPRT)是存在于细菌等微生物当中的一种酶,哺乳动物当中不存在,可特异性作用于尿嘧啶及其类似物,催化合成嘧啶核苷酸前体UMP,后者是5-FU在体内发挥抗瘤效应最为重要的中间产物,然后才能进一步转化为细胞毒性的代谢产物发挥抗瘤效应.我们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成功构
    18  E1A基因在喉癌综合治疗中的意义
    唐平章 李正江 赵清正 陈艳 王争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17
    [摘要](1342) [HTML](0) [PDF 0.00 Byte](90)
    摘要:
    腺病毒5型EIA(Ad5EIA)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新的抗癌基因,它具有多种功能:能激活抑癌基因及转移抑制基因,抑制一些癌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它还能抑制VEGF的表达;而且不管p53的状态如何,也不论癌基因如Ras基因是否因突变而被激活,甚至在其他癌基因如E7高表达的肿瘤细胞系中,它都能较明显地提高肿瘤细胞对化学药物射线的杀伤效应.
    19  ElA基因对肺癌细胞周期的调控及对化、放疗杀伤作用的增敏效应研究
    赵清正 张大昕 陈艳 王争 余子豪 千新来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18
    [摘要](1267) [HTML](0) [PDF 0.00 Byte](76)
    摘要:
    肺癌是严重危害我国乃至全世界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从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了147.39%,位次由第四上升到第三,在城市中则上升到第一位.虽经多年努力,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因此,探索研究新的治疗途径如基因治疗等,以提高综合治疗的疗效乃当务之急.
    20  肺癌基因预防初探—E1A基因对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赵清正 陈艳 程书均 千新来 原志庆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19
    [摘要](1311) [HTML](0) [PDF 0.00 Byte](81)
    摘要:
    肺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第一号杀手.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由于早诊困难,绝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病变已是中、晚期,给治疗造成相当大的难度,此为肺癌治愈率低的主要之一,著名肿瘤学家Peto教授预测2025年.我国将成为肺癌大国,形势严峻,“预防为主”是我们的国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财力用于日益增多的肿瘤患者身上.为此,我国著名肿瘤学家吴旻教授早就呼吁,提倡基因预防.
    21  抗PML-RARα融合基因的反义核酸对APL病人白血病细胞作用的体外研究
    陈烨 缪金明 欧阳仁荣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20
    [摘要](1532) [HTML](0) [PDF 0.00 Byte](71)
    摘要:
    为探讨AS治疗AP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可能性,本文用AS对病人新鲜白血病细胞进行了体外研究.设计合成的4种寡核苷酸(Olig)为ATAS,FIAS,Sen,Ran.STAS,FUAS(分别与PML-RARα起始部位和融合部位互补)为反义核酸,Sen(与PML-RARα融合部位cDNA一致),Ran(随机序列)为对照组.以60μg/ml培养液的终浓度处理细胞,于不同时间收集细胞,进行动态观察.
    22  肿瘤抗原多肽致敏白介素-18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对转移性肺癌治疗作用的研究
    陈吉泉 曹雪涛 于益芝 弭静 张明微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21
    [摘要](1650) [HTML](0) [PDF 0.00 Byte](73)
    摘要:
    IL-18是新近发现的细胞因子,可诱生IFN-2的产生、增强NK活性和Th1型免疫反应具有抗肿瘤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转染IL-18基因的DC以肿瘤抗原肽冲击致敏后对转移性肺癌的治疗作用.首先从C57BL/6小鼠骨髓培养DC,按MOI=100进行体外转染AdIL-18及AdLacZ基因,X-gal染色提示转染效率大于95%;转染smIL-18后24h、48h,ELISA测定上清中IL-18因子水平分别为(45±8)ng/ml和(54±7)ng/ml;以RT-PCR方法可检测到含插入信号肽的IL-18mRNA的表达,对照DC上清中则未检出;测定DC-IL-18培养上清的活性发现IL-18基因转染之DC上清能显著刺激ConA活化的小鼠脾脏T细胞产生IFN-γ,且与IL-12有协同作用,对照组DC上清则无此作用.FACS检测msIL-18基因修饰前后DC表型发现,提示msIL-18基因修饰后24h,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但la,B7-2,
    23  p53基因治疗肺癌及p53与mdm2基因相互调控的实验研究
    李萍 王北宁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22
    [摘要](1381) [HTML](0) [PDF 0.00 Byte](70)
    摘要:
    p53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mdm2是P53肿瘤抑制蛋白的一个靶基因,mdm2能和P53酸性活化区域结合,导致p53基因的失活.p53和mdm2在调节细胞分裂、增殖方面存在一相互调控作用.我们将pDOR-wp53重组载体通过LiPofetimin转染GLG-82细胞,观察野生型p53对GLC-82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并将pDOR-mdm2表达载体转染进含有野生型p53的GLC-82细胞,研究mdm2基因对野生型p53的拮抗作用.
    24  P185erbB2单抗可变区基因克隆及人鼠嵌合抗体真核高效表达载体构建
    杨光 冉宇靓 孙立新 刘军 杨治华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23
    [摘要](1189) [HTML](0) [PDF 0.00 Byte](66)
    摘要:
    P185是erbB_2(HER2/neu)基因编码的具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糖蛋白,在多种上皮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中过表达,且与肿瘤的耐药、转移、复发有关.应用P185单抗进行肿瘤的诊断和判断预后已得到广泛应用,美国FDA已批准一株人化抗体应用于临床治疗erbB_2高表达的乳腺癌,但国内尚无人化抗体应用于临床治疗.为获得具有临床治疗价值的人化抗体,消除HAMA反应,本文从自制的10株抗P185胞外区的单抗中选出抑制erbB_2高表达的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最高的一株(C25)进行人化改造.C25单抗在体外对SKBR3细胞增殖的仰制率可达60.63%,属于小鼠IgG1亚类、к轻链.根据C25的IgG亚类选用Winter等设计的引物,以BT-PCR方法从杂交瘤细胞株中扩增轻、重链可变区基因.分别克隆
    25  p16和GM-CSF联合基因疗法治疗肾癌的研究
    王林辉 鞠佃文 弭静 曹雪涛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24
    [摘要](1065) [HTML](0) [PDF 0.00 Byte](61)
    摘要:
    本研究以与p16失活关系密切的肾癌小鼠为模型,将携带p16基因的腺病毒体外转染小鼠肾癌Renca细胞,观察p16基因修饰后Renca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将携带p16基因与GM-CSF基因的腺病毒联合瘤体内注射,治疗预成性肿瘤,并对其免疫学作进一步探讨.首先,我们观察了腺病毒对小鼠肾癌Renca细胞的转染效率,证实了在MOI值为50,转染时间为12h时,能够达到75%~80%的转染效率,并获得目的基因p16蛋白的高效表达,因而作为本研究合适的基因转染条件.
    26  HLA-A*0201的基因克隆及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
    尤强 葛海良 张笑人 周光炎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25
    [摘要](1407) [HTML](0) [PDF 0.00 Byte](60)
    摘要:
    CTL对肿瘤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受到HLA的限制.在中国人群中,HLA-A2的频率最高,所以,克隆HLA-A*0201基因,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可以用于研究肿瘤抗原排斥基因及HLA-A*0201限制性的肿瘤抗原肽.为了克隆HLA-A*0201全长基因,我们首先抽提B淋巴母细胞(HLA-A*0201,A19)的总RNA,在HLA-A座位cDNA特异性引物两端分别加上HindⅢ,SalⅠ的酶切序列,作RT-PCR.用HindⅢ,SalⅠ同时酶切PCR产物及测序载体pBlueScript SK( /-),低熔点琼脂糖凝胶分离,切胶、纯化、连接,用TSS转化法转入XL1-Blue细菌中.接种至涂布X-gal,IPTG的含氯苄青霉素的LB平板上,挑选白色菌落,摇菌,抽
    27  CIIA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张笑人 葛海良 周光炎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26
    [摘要](1559) [HTML](0) [PDF 0.00 Byte](81)
    摘要:
    MHCⅡ类基因反式激活蛋白(CIITA)是调控MHCⅡ类基因转录的重要反式作用因子.我们研究发现其可调控肿瘤细胞的HLA表达,为了研究转导CIITA基因对肿瘤免疫原性的影响,我们构建了CIITA逆转录病毒载体.分别以SpeⅠ和EcoRⅠ酶切pBluscript/CllTA质粒DNA和pLXSN质粒DNA,经Klenow DNA聚合酶补平,再经XhoⅠ酶切,回收CI-ITA全长基因和pLXSN片断,连接,转化XL1和C600菌株.获得CIITA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CIITA.酶切和PCR扩增鉴定结果显示此载体含有CIITA基因.以PA317细胞包
    28  重组人Endostatin/MBP融合蛋白片段的构建及体外抑制内皮细胞增殖活性
    李希 王建军 徐根兴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27
    [摘要](1356) [HTML](0) [PDF 0.00 Byte](67)
    摘要:
    肿瘤会产生多种促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生长抑制因子,这些因子构成一个动态的平衡体系,调节血管的生成,而血管生成是实体瘤生长与转移的必要条件,故可以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1997年,O‘Reilly等发现了一种分子量为20kD的新蛋白,经序列分析证明为鼠胶原蛋白十八的C末端片段,并将其命名为Endostatin.我国徐根兴等也发现了人Endostatin,并从人肝脏cDNA文库中筛选克隆得到人Endostatin基因,经大肠杆菌表达出的人Endo-statin分子量为18kD.Endostatin是一种沉淀蛋白,研究中有一定困难,为此我们采用Endostatin/MBP融合蛋白使其可溶.
    29  SLEγδT细胞受体V区基因取用初探
    王树军 张冬青 王颖 马安伦 葛海良 顾越英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28
    [摘要](1157) [HTML](0) [PDF 0.00 Byte](72)
    摘要:
    本文利用PCR特异性扩增、Southern Blot及DIG杂交等方法检测TCRγ链、δ链V区基因在SLE患者和正常人PBMC中的表达.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相比,SLE患者在Vγ基因、Vδ基因均表现出限制性取用,特别是VγⅡ,Vδ4,Vδ6在7例SLE患者中均未检测到.Vγ基因取用范围从2个基因(VγⅠ,VγⅢ)到3个基因(VγⅠ,VγⅢ和VγⅣ)Vδ基因则从
    30  mRNA差异显示方法筛选卵巢癌相关基因
    张辛燕 冯捷 李刚 赖娟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29
    [摘要](1197) [HTML](0) [PDF 0.00 Byte](77)
    摘要:
    人和动物肿瘤的发生发展就细胞而言,是由于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而造成的,所以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研究对探索肿瘤发病机理,寻找预防和治疗肿瘤的新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卵巢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以难治著称,不易早期发现,且存活率低.目前人类对卵巢癌的遗传基础认识仍然不很清楚,许多研究表明卵巢癌的发生涉及一系列基因的变化,包括显性癌基因、错配修复基因和众多的肿瘤抑制基因.mRNA差异显示方法因其简单、敏感、高效、快速等
    31  构建分泌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真核质粒及其对肿瘤治疗的研究
    季雪莲 王秀梅 孙鸿润 张智清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30
    [摘要](1548) [HTML](0) [PDF 0.00 Byte](99)
    摘要:
    初步观察局部直接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质粒DNA时肿瘤的治疗作用.采用定向克隆技术,以BamH和Xhol由pBluescript克隆载体上切下702bp的TNF-α基因片段,再以TDNA连接酶将其克隆至pcDNA3真核表达载体上,构建了pcTNF-α真核表达质粒;转化致敏菌,筛选阳性重组体并扩增;用脂质体介导,将pcTNFα-转染于Hela细胞,取培育24h的Hela细胞(10个),加过柱纯化的DNA20μg,脂质体10μl,37℃,5%CO_2培养过夜,收集转染细胞培养上清,利用MTT法测定pcTNF-α生物学活性,以中和反应测定其特异性.将20只CBL/6小鼠随机分成2组,每只鼠肌内注射0.1mlLewis肺癌瘤细胞(10个/ml),待瘤长至约3.0mm时接种质粒.pcTNF-α组,瘤内注射pcTNF-α50μg,对照组,瘤内注
    32  人p53/GFP融合基因在高转移人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与定位
    贺平 汤钊猷 叶胜龙 刘彬彬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31
    [摘要](1335) [HTML](0) [PDF 0.00 Byte](60)
    摘要:
    通过将野生型p53(wt-p53)基因与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融合,导入高转移肝癌细胞中,并利用荧光蛋白的示踪作用,观察p53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正常表达及定位情况.根据野生型p53基因的编码顺序,PCR方法扩增突变的wt-p53基因,使其3’端的终止密码TGA突变为TGG;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其与GFP融合,通过真核表达质粒-脂质体介导,导入人高转移肝癌细胞系MHCC97(PCR检测有p53基因突变)中.用荧光显微镜观察p53的表达情况.实验表明,
    33  p53基因重组腺病毒协同免疫活性细胞实验性抗喉癌作用的研究
    张伟 韩德民 王鸿 王琪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32
    [摘要](1342) [HTML](0) [PDF 0.00 Byte](81)
    摘要:
    为探索临床头颈肿瘤生物治疗新途径,对CD3AK、LAK细胞单独应用及其联合p53基因重组腺病毒体外抗喉癌的效应进行比较研究.重组腺病毒载体的Anderson CancerCenter提供,含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野生型p53基因cDNA和SV4D多聚腺苷信号,为E1区缺失的复制缺陷型病毒.病毒在293内大量繁殖,CSC1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空斑形成法测定纯化病毒滴度.(3)于5?S的RPMI1640中传代培养靶细胞-喉鳞癌Hep-2细胞.杀伤活性检测前24-48h传代Hep-2,实验当日消化成单个细胞.从健康献血者新鲜外周静脉血,常规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LAK细胞和CD3AK细胞.(5)杀伤活性的检测:于细胞活性高峰
    34  CD自杀基因系统对T淋巴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宋艳斌 伍志坚 尹芳 马文丽 杨光彩 伍柏松 徐钤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33
    [摘要](1310) [HTML](0) [PDF 0.00 Byte](66)
    摘要:
    异基因骨髓移植是治愈白血病及某些实体肿瘤的有效手段,但其并发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目前仍具有相当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在移植前体外去除供者骨髓中的T淋巴细胞可有效减轻GVHD)的发生,但T细胞的去除可使移植物失去移植物抗白
    35  p53基因突变在人恶性肿瘤发生中的分子病理学意义
    陈朝伦 卢晓梅 赵春芳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34
    [摘要](1366) [HTML](0) [PDF 0.00 Byte](69)
    摘要:
    p53抑癌基因突变或丢失是人类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基因异常变化.该基因249密码子点突变常伴有P53蛋白在细胞核内聚积.用抗P5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了解肿瘤组织内p53基因异常变化情况,为探索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依据.我们对人707例癌组织(原发性肝癌104例,胆囊癌76例,胃腺癌79例,宫内膜腺癌36例;喉鳞癌50例,口腔鳞癌50例,食管鳞癌58例,恶性黑色素瘤46例,脑胶质细胞瘤
    36  bcl-2反义核酸治疗乳腺癌的体外研究
    李伯刚 高小平 储淳 罗天学 周建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35
    [摘要](1392) [HTML](0) [PDF 0.00 Byte](73)
    摘要: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恶性肿瘤.雌激素受体(ER)的发现使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对ER阳性病例,有效率在50%以上;但ER阴性病例对内分泌冶疗多无反应,因此研究对ER阴性病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甚为重要.原癌基因bcl-2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等密切相关,针对该基因设计的反义核酸药物已在人类淋巴瘤、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以及前列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在乳腺癌中,大约50%以上的细胞过量表达bcl-2,应用反义核酸治疗乳腺癌,尤其ER阴性
    37  新型基因转移系统介导p21基因抑制人脑胶质瘤的体外实验研究
    柳湘 田培坤 顾健人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36
    [摘要](1382) [HTML](0) [PDF 0.00 Byte](70)
    摘要:
    为克服目前肿瘤基因治疗中载体系统效率低下,缺乏靶向性的不足,研究构建了受体介导的靶向性非病毒型基因转移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将p21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人脑胶质瘤细胞,观察p21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方法:根据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理论,鉴于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过量表达,分别设计合成了针对EGF-R的16肽GE7配体寡肽以及流感病毒血凝素功能域20肽HA20做为内吞小体释放寡肽,将两者分别与多聚阳离子鱼精蛋白(protamine)共价连接,籍静电效应与DNA形成复合体颗粒,构成受体介导的靶向性载体系统.以此载体系统携带β-gal报道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x-
    38  HSV-tk/GFP转基因系统的建立及转染细胞系的初步研究
    黄洪莲 郭志兵 王小宁 钱其军 王华菁 达万明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37
    [摘要](1218) [HTML](0) [PDF 0.00 Byte](100)
    摘要:
    HSV-tk/GCV是疾病基因治疗中常用的“自杀基因”系统.体内外的实验结果均表明:经HSV-tk转导的细胞对无毒原药丙氧鸟苷(ganciclovir,GCV)高度敏感,并被特异杀伤.该系统不仅可用于肿瘤基因治疗以特异杀伤肿瘤细胞,而且可在骨髓移植后选择性地清除HSV-tk转导阳性的异基因骨髓,从而降低GVHD的发生,避免由GMHD引发的一系列严重后果.能否控制GVHD,获得一定数量的HSV-tk转导阳性的骨髓细胞也很关键.由于转染效率的限制,必须经过筛选才能获得足够量的转导阳性细胞.以往采用新霉素抗性或潮霉素抗性基因进行筛选,通常需2~3周,细胞在体外长时间培养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增加了污染机会.我们采用
    39  CD基因联合mIL-2/mGM-CSF基因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
    郭善禹 龚鼎铨 顾琴龙 朱正纲 林言箴 崔龙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38
    [摘要](1141) [HTML](0) [PDF 0.00 Byte](73)
    摘要:
    胃癌是威胁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和化疗.但对中晚期胃癌的疗效却欠理想.国际上80年代兴起的生物疗法,尤其是基因治疗,为恶性肿瘤的治疗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自杀基因”即为目前研究较多的基因.其中CD基因是研究最多的自杀基因之一,它能将对哺乳动物细胞无毒性的药物(称为前药)转化为有毒性的药物,从而导致转基因细胞的死亡.CD基因的前药为5-氟胞嘧啶(5-Fc),它被CD转化为5-Fu导致转基因细胞的死亡.但它抗肿瘤更重要的作用是产生“旁观者效应”,就是不仅转基因细胞被杀死,而且其周围大量未转基因的细胞亦被杀死.Huber等认为CD基因的旁观者效应是前药转化的
    40  逆转录病毒介导抗MDR核酶基因的转移完全恢复肿瘤细胞化疗敏感性的研究
    王福生 HiroyukiKobayashi TakaoOhnuma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39
    [摘要](1310) [HTML](0) [PDF 0.00 Byte](70)
    摘要: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普遍产生的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导致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MDR的出现严重阻断了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效应,因此逆转MDR、提高化疗的成功率是肿瘤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诸多因素引起MDR形式中,肿瘤细胞高水平表达MDR1 mRNA和P-gp最为常见.为了阻断MDR1 mRNA和P-gp的表达,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从理论上说至少可以在DNA、RNA和蛋白质3个环节入手,从蛋白质水平上逆转MDR可应用化学调节剂(如:Verapamail和Cyclosporin A),但它们缺乏特异性或毒副作用较大,因而在临床应用方面受到限制.在RNA水平上,应用抗MDR的核酶(ribozyme,Rz)技术是特异的、有效的策略之一.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抗MDR核酶的切割活性依赖于Rz和底物RNA的分子比.利用高效转基因的载体、高表达的启动子、改进Rz的分子结构等能提高肿瘤细胞内Rz的浓度和增加Rz结构的稳定性.因此在我们以往的工作基础上进
    41  靶向性非病毒载体介导p21WAF-1基因对人肝癌抑制效应的研究
    韩峻松 田培坤 顾健人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40
    [摘要](1110) [HTML](0) [PDF 0.00 Byte](75)
    摘要:
    肝癌是我国的一种常见肿瘤,对于该病的治疗,目前除了手术、化疗等尚无很好的治疗方法,而且除根治性切除有可能根治肝癌外,多数患者在确诊以后的生存时间较短.所以,国内外都在寻找一些新的方法,与传统的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方法主要是一些生物疗法,如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其中,基因治疗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实验室开发了靶向性非病毒载体GE7基因导入系统,该系统包括可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配体寡肽GE7和内吞小体释放寡肽HA20(其成份为流感病毒血凝素氨基末端20个氨基酸残基,用来使内吞小泡释放内容物,防止进入细胞内的外源基因被溶酶体酶系降解).GE7基因导入系统的特点是可以靶向性的介导外源基因进入EGF受体高表达的细胞,并具有较高的转导效率.
    42  肝癌细胞转染ICE基因对化疗药物敏感性改变的研究
    贾随旺 钱其军 曹惠芳 姚晓平 吴孟超 郭亚军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41
    [摘要](1364) [HTML](0) [PDF 0.00 Byte](83)
    摘要: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许多不同种类的抗癌药物对敏感肿瘤细胞的杀伤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实现其抗肿瘤作用的.而肿瘤耐药,尤其是许多实体瘤对细胞毒药物不敏感,是临床化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克服肿瘤耐药,我们通过基因转染手段将调节哺乳动物细胞凋亡的关键基因ICE导入人肝癌细胞中,探讨其在提高肝癌化疗疗效中的作用.
    43  树突状细胞联合自杀基因tk及其效应的研究
    王晓 钱振超 裴雪涛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42
    [摘要](1443) [HTML](0) [PDF 0.00 Byte](77)
    摘要:
    树突状细胞研究热潮的掀起,源于发现了强大的抗原递呈功能.其抗瘤的思路,旨在补偿肿瘤逃逸机制中缺失的抗原信号和共刺激因子,体外扩增方法的成熟已展现了它良好的应用前景.HSV-tk/GCV系统基因疗法的关键,在于它直接杀伤或通过旁观者效应杀伤的肿瘤细胞,能使机体产生肿瘤特异性免疫.将树突状细胞与MCF-7/tk瘤苗联合应用,是集免疫和基因疗法优势的综合抗癌途径.本课题依据树突状细胞在抗原摄取、递呈上的特性,结合HSV-tk/GCV系统的旁观者效应能产生凋亡的特点,将两者联合应用,目的在于使其既能发挥自杀基因的瘤苗“接种作用”,又能使DC吞噬凋亡小体后进一步激发T细胞增殖,诱导特异性CTL生成.
    44  逆转录病毒介导入TIMP-2基因转染及其抑制胃癌浸润转移的研究
    陈雪华 刘炳亚 林言箴 朱丽华 郭礼和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43
    [摘要](1396) [HTML](0) [PDF 0.00 Byte](81)
    摘要:
    为构建TIMP-2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转染人LAK细胞,研究其表达及对胃癌浸润转移的抑制作用.我们以人TLMP-2 cDNA克隆于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通过磷酸钙-DNA共沉淀的方法将TIMP-2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L(TIMP-2)SN转染兼性包装细胞PA317包装形成病毒颗粒.用病毒液
    45  基因枪在基因治疗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查园园 林晨 梁萧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44
    [摘要](1378) [HTML](0) [PDF 0.00 Byte](74)
    摘要:
    为研究基因枪对体外培养的哺乳动物肿瘤细胞系和经小鼠皮肤转移基因效率及转基因的表达量和表达时间,探讨作为一种新的基因转移工具,基因枪在基因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其方法:①用Helios基因枪分别对体外培养的4种人肿瘤细胞系:肺腺癌GLC-82、结肠癌HCF、膀胱癌EJ、肝癌QSG-7701和1种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B16,转携带报告基因Lac-Z的质粒pAdEldCMV-LacZ和携带报告基因ECFP(绿色荧光蛋白突变体)的质粒pEGFPC1,分别用x-gal染色法(Lac-Z)和直接荧光显微镜观察法检测基因转导效率和报告基因的表达.②用Helios基因枪直接对C57BL/6小鼠腹部皮肤转pAdE1dCMV-LacZ,3d后,断颈法处死小鼠,取转基因部位皮肤做冰冻切片,x-gal染色观察转基因的表达深度和表达量.③用Helios基因枪直接对C57BL /6小鼠腹部皮肤转携带鼠GM-CSF基因的质粒pWRG3142,转基因后6h,1,2,3,4,
    46  经不同途径导入重组腺病毒载体AdCMVLacZ对实验性肝癌转染效率的评价
    吴力克 薛佩莲 逄金聚 刘宏 李克英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45
    [摘要](1129) [HTML](0) [PDF 0.00 Byte](68)
    摘要:
    本研究考察了3种不同途径导入病毒载体对实验性肝癌瘤细胞的转染效率并作出评价,以期探讨一条基因药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最佳给药途径.制备病毒载体AdCMVLacZ及实验性肝癌模型,进行肿瘤血供的影像分析.确定了3种对DEN诱导肝癌大鼠的AdCMVLacI给人模式;(1)经门静脉注射;(2)选择性肝动脉注射;(3)肿瘤瘤体内直接注射.每只动物AdCMVLacZ的注射量为10~(10)pfu.进行病毒载体转染的组化测定.结果显示,将16只荷瘤直径>8 mm肝癌大鼠的CT扫描结果与15只正常大鼠比较,荷瘤大鼠的LAI(肝动脉灌注值)显著大于正常大鼠(P<0.01).对每只荷瘤大鼠,瘤体的动脉血流(3.8±2.9)ml/(min·g),肝灌注指数(LPI)降低(13%),接近正常大鼠的LPI(12%),上述结果提示,
    47  胞内抗体技术用于以Ⅳ型胶原酶为靶点的肿瘤基因治疗
    王维刚 甄永苏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46
    [摘要](1194) [HTML](0) [PDF 0.00 Byte](71)
    摘要:
    恶性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与肿瘤细胞及其基质诱导产生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水平呈正相关.Ⅳ型胶原酶(包括MMR-2和MMP-9)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是金属蛋白酶研究的热点.研究证明,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金属蛋白酶活性能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胞内抗体(intracellular anti-body,intrabody)技术是指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在非淋巴细胞内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抗体,从而特异性干扰或阻断某些生物大分子的活性或加工、分泌过程,引起细胞的一系列生物过程发生改变.它是新兴的基因治疗途径.研究证明,胞内抗体技术可以在分泌途径上、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阻断癌相关蛋白的活性.
    48  人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分析及原因探讨
    王正昕 王元和 曹雪涛 张明徽 李楠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47
    [摘要](1506) [HTML](0) [PDF 0.00 Byte](86)
    摘要:
    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对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肿瘤免疫逃逸机制.本文采用酶消化、细胞分离、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4例胃肠道肿瘤患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并用RT-PCR检测了IL-10,VEGF和TGF-β_13种免疫抑制因子在14例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肿瘤浸润性单核细胞中有CDla~ 的树突状细胞的存在,该类细胞的表面分子如MHCⅡ类分子、CD80及CD54等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有低表达或不表达,14例肿瘤细胞中
    49  自身肿瘤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对肿瘤患者细胞免疫调节作用
    刘广贤 宋三泰 胡小电 江泽飞 艾辉胜 张婧 林丽 余长林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48
    [摘要](1508) [HTML](0) [PDF 0.00 Byte](73)
    摘要:
    树突状细胞(DC)是人体内最具潜能的抗原提呈细胞(ARC),能提呈抗原给MHCⅠ类限制性CD8~ 和MHCⅡ类限制性CD4~ T淋巴细胞,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被称为“天然佐剂”,近年来国内外基础研究表明,DC在体外及动物体内可诱导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为临床肿瘤免疫冶疗提供了新
    50  肿瘤患者自体树突状细胞的建立
    徐琪 邵莹 张乃宁 李霈霈 郝希山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49
    [摘要](1291) [HTML](0) [PDF 0.00 Byte](68)
    摘要: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一种抗原递呈细胞,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能有效刺激静息的T淋巴细胞,诱发初次免疫应答.DC来源于骨髓细胞,在正常组织中含量很少,在体外可用GM-CSF联合IL-4能从CD14~ 单个核细胞培养出DC,细胞因子对DC的分化成熟和抗原递呈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我们在体外成功的建立了16例肿瘤患者的自体DC细胞.血标本的来源为中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实验方法:肿瘤患者外周血经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经Ficol淋巴细胞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获得单个核细抱,计数
    51  树突状细胞活化的特异性CTL对原发性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研究
    段莹莹 庄志祥 周剑影 刘根寿 李军成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50
    [摘要](1203) [HTML](0) [PDF 0.00 Byte](80)
    摘要:
    抗原提呈细胞(APC)作为免疫反应的核心和关键,近年来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最有效的APC,能促发机体的初次特异性免疫反应,负载肿瘤抗原的DC进行肿瘤生物治疗,在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中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并在少数肿瘤的Ⅰ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
    52  超低温冷冻对人PBMC中不同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任秀宝 邵莹 李慧 安秀梅 郝希山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51
    [摘要](1524) [HTML](0) [PDF 0.00 Byte](97)
    摘要:
    随着超低温技术的日趋成熟,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特别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该技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冷冻对免疫细胞影响的大小关系到机体免疫状况.为了探讨超低温冷冻对人单个核细胞(PBMC)中不同淋巴细胞亚群活率的影响是否相同,本研究对23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实体瘤患者PBMC中各淋巴细胞亚群(CL4~ ,CD8~ ,CD45~ ,CD56~ )冻存前及复苏后的活率进行了检测.我们用23例实体瘤患者中,乳腺癌7例,恶性淋巴瘤10例,卵巢癌2例,生殖细胞肿瘤1例,肺癌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年龄30~55岁.使用美国百特公司血细胞分离机(CS-3000Plus)采集PBMC.每份样本的冻存体积为60ml.冷冻保护液为70%Tc-199,20%DMSO,10?血清.应用程控降温系统(美国Froma公司)使样本温度降至-
    53  树突状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大鼠种植模型的实验研究
    庄志祥 刘根寿 周剑影 段莹莹 李军成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52
    [摘要](1158) [HTML](0) [PDF 0.00 Byte](77)
    摘要:
    原发性肝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尤为多见,居各种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3位,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最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提呈给童贞T细胞,活化和扩增抗原特异性T细胞,促发机体的初次特异性免疫反应,负载肿瘤抗原的PC进行肿瘤生物治疗,在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中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并在少数肿瘤的Ⅰ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目前这一疗法在治疗HCC方面的研究却很少.为研究大鼠骨髓源性单个核细胞(BMMNC)体外诱生DC的条件,
    54  Tetramer的制备及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中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的研究
    鞠佃文 曹雪涛 陶群 章卫平 于益芝 项莺松 林锫 陈国友 张明徽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53
    [摘要](1602) [HTML](0) [PDF 0.00 Byte](78)
    摘要:
    在肿瘤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中,尽管CTL的诱导至关重要,目前尚没有办法能够直接研究肿瘤特异性CTL的产生和作用.Tetramer是一种最新的能直接识别CTL上TcR的工具.我们通过设计合适的引物,在H-2K~b胞外段引人生物素特异结合多肽BSP,将H-2K~b-BSP克隆到pET21d表达载体.将表达H-2K~b和β_2微球蛋白的质粒转化E.coliBL21(DE3),分别制备H-2K~b和β_2微球蛋白的包含体.将E.G7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多肽OVA_(257~264)、处于还原状态H-ZK~b的包含体、β_2微球蛋白的包含体三者一起通过稀释复性,复性后的多肽/H-2K~b/β_2微球蛋白聚合体经浓缩后过Sephacryl S200分子筛层析纯化.纯化后的单分子多肽/H-2K~b/β_2微球蛋白复合体在Bir A酶的作用下与生物素连接.
    55  用B7~ 瘤细胞诱导抗肿瘤CTL及其杀伤活性的测定
    胡锦跃 孙去病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54
    [摘要](1406) [HTML](0) [PDF 0.00 Byte](71)
    摘要:
    研究利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小鼠B7基因导入C57BL小鼠大肠癌细胞株CMT93细胞(弱免疫原性),用800μg/ml的C418筛选得到阳性克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B7分子得到充分表达,主要以细胞膜染色为主,也有部分细胞浆着色.将5×10~6B7~ CMT93细胞接种于C57BL小鼠背部皮下,以相同细胞数的野生型瘤细胞接种为阴性对照.结果发现实验组小鼠(n=4)第2周开始肿瘤的体积逐渐缩小,至第4周未肿瘤全部消失,而对照组肿瘤呈进行性生长(n=3),至第4周未肿瘤大小为(1.7654±0.4963)cm~2(长径×短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用B7~ CMT93瘤细胞致敏小鼠后再接种野生型的CMT93瘤细胞,小鼠全部不成瘤(n=4),未致敏小鼠除1只未成瘤外,余
    56  MAGE3-HLA-A2肽疫苗诱导胃癌患者自体DC及激活CTL杀伤性的研究
    邵莹 徐琪 李慧 李霈霈 安秀梅 张澎 和世岩 张乃宁 王殿昌 郝希山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55
    [摘要](1773) [HTML](0) [PDF 0.00 Byte](73)
    摘要:
    本实验研究MAGE3-HLA-A2肽疫苗诱导胃癌特异性CTL的杀伤作用,及免疫治疗的可行性.选择HLA血清学分型试剂盒购自(中日友好医院),RT-PCR试剂盒购自日本TAKARA公司,MAGE3引物序列由日本TAKARA公司合成,41例胃癌患者来自本院腹部外科,血细胞分离仪采用CS3000PLUS.MTT试剂盒(德国宝灵曼公司),靶细胞系Mel-526(表达MAGE3-HLA-A2)由Mr.Dr TaKesako惠赠,用胃癌患者外周血5ml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LA-A分型,筛选HLA-A2阳性患者留取新鲜胃癌手术标本1cm~3,RT-PCR方法检测MACF3表达,MACE3/HLA-A2阳性患者经CS-3000PLUS采集单个核细胞,GM-CSF IL4诱导DC7d,流式细胞仪检测
    57  HLA分型在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分布
    张澎 和世彦 戴荣增 邵莹 郝希山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56
    [摘要](1241) [HTML](0) [PDF 0.00 Byte](67)
    摘要:
    目前,我室开展MAGE,CEA肽类联合DC细胞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研究.MAGE,CEA作为一种抗原肽需要特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子相结合,才能被DC细胞所递呈.因此需要对病人进行HLA测定,筛选出与MAGE,CEA相匹配的HLA分型的患者.在实验以血清学分型,采用国际上标准的淋巴细胞毒实验.标本取自1998.6~1999.5入我院腹科治疗的部分病人的外周血,共50例,其中HLA-A2,A24,A11及三者的组合共35例,胃癌26例,肠癌9例.结果:
    58  抗腺癌肿瘤疫苗对小鼠Lewis肺癌抗转移的防治研究
    林星石 费丽华 李力 孙小华 袁玫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57
    [摘要](1589) [HTML](0) [PDF 0.00 Byte](72)
    摘要:
    应用本室制备的抗腺癌肿瘤疫苗在实验动物C57小鼠进行了对Lewis肺癌转移株的防治研究,以观察肿瘤疫苗转移的效果.我们分别按0.5μg,1.0μg,2.0μg剂量于双侧腹股沟皮下免疫3组C57小鼠,每次间隔7d,共免疫4次.首次疫苗免疫的同时按1:3比例在小鼠右腋下接种Lewis肺癌转移株瘤组织混悬液.种瘤后21d处死全部荷瘤鼠并解剖观察各组荷瘤鼠的肺转移情况.设对照组0.9%NaCl组(NS),rIL-2组(4500U/只,IP)及单纯环磷酰胺(Cyclo)组(仅在接种肿瘤前24h腹腔注射,剂量同上),结果显示各组C57小鼠100%有肿瘤生长.3种剂量肿瘤疫苗免疫C57小鼠的肿瘤肺转移分别是5/15,1/15和4/15;而NS组为10/
    59  T淋巴瘤TOCRVβ核酸疫苗的构建和生物学活性的初步检测
    张建芝 许佐良 何忠效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58
    [摘要](1431) [HTML](0) [PDF 0.00 Byte](89)
    摘要:
    T淋巴瘤是某种重排的T细胞恶性增殖的结果,这种恶性增殖T细胞上特异的TCR可以看作肿瘤特异性或相关抗原.本研究目的是制备T淋巴瘤TCRVβ核酸疫苗,诱导机体产生针对恶性增殖的T细胞克隆的免疫反应.从人T淋巴瘤细胞Jurkat中提取总RNA.合成cDNA.根据Jurkat细胞TCRVβ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PCR扩增TCRVβ的基因片段.PCR产物和表达载体pcDNA3经KpnⅠ和BamHⅠ双酶切后,回收酶切片段,用T_4 DNA连接酶连接.连接产物转化E.Coli DH5a,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大量提取双酶 切鉴定为正确的重组载体pcDNA3-TCRVβ,PEC法纯化后测序.用磷酸钙沉淀法将重组载体转染SP2/0细胞,24h后加200μg/ml G418筛选培养,挑取阳性克隆扩
    60  肿瘤可溶性抗原免疫活性的实验研究
    张庆波 李涛 袁强 尹淑巧 过洪荣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59
    [摘要](1286) [HTML](0) [PDF 0.00 Byte](88)
    摘要:
    肿瘤抗原是肿瘤免疫中的核心问题,待别是在肿瘤疫苗的研制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需要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如何制备肿瘤抗原和估价肿瘤抗原免疫原性是制备肿瘤疫苗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取了卵巢癌细胞的可溶性成分,用这种物质在体外先后两次刺激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能够使其活化、增殖、分泌淋巴因子(TNF,INF),而只用抗原进行一次刺激时,则不能使PBMC活化、增殖和分泌淋巴因子,从而确定这种提取物具有免疫原性.提取这种卵巢癌细胞DNA、RNA、热休克蛋白(HSP)、膜蛋白、多肽等成分进行进一步的免疫原性分析发现:膜蛋白和多肽具有免疫原性.
    61  抗独特型抗体对肿瘤的免疫治疗
    孙去病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60
    [摘要](1220) [HTML](0) [PDF 0.00 Byte](79)
    摘要:
    1974年Jerne提出网络学说以来,对独特型(Id)、抗独特型(A-Id)、抗抗独特型调节网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处于正负调节枢纽的Id环节,Id亦为抗原决定簇,为V基因编码的抗体和TCR表型.根据这一学说认为外在抗原为抗体中Id和T细胞受体所模仿,抗原注射于机体所产生的抗体为Ab1,而Ab1本身具有免疫原性产生A-Id抗体(Ab2),有一部分Ab2在三度空间模仿外在抗原,称
    62  榄香烯复合瘤苗对肿瘤生长和细胞毒性的影响
    沈洁 郭连英 施广霞 钱振超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61
    [摘要](1638) [HTML](0) [PDF 0.00 Byte](67)
    摘要:
    目的是在榄香烯瘤苗抗癌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榄香烯复合瘤苗对小鼠乳腺癌、肝癌的治疗作用和机制.主要方法和结果如下:1动物:615近交小鼠(H-2~k)和 Balb/c近交系小鼠(H-2~d),于本室饲养繁殖,随机分组.2瘤株:615系乳腺癌 Ca761(H-2~k);小鼠腹水型肝癌 H22(H-2~-)高淋巴道转移亚系 HCa-F;1929(H-2~k),小鼠成纤维细胞瘤、YAC-1(H-2~a),小鼠白血病细胞系,均由本实验室传代保种.
    63  榄香烯瘤苗抗原冲激的树突状细胞对HCA-F的免疫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薛冰 施广霞 朴花 金梅 郭连英 钱振超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62
    [摘要](1543) [HTML](0) [PDF 0.00 Byte](69)
    摘要: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肿瘤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肿瘤抗原冲激的DC作为一种新型瘤苗颇受研究者的重视.本实验中我们选择小鼠肝癌H22的高淋巴道转移亚系HCa-F(H-2~-)为主要肿瘤模型,采用榄香烯瘤苗可溶性上清冲激小鼠脾脏DC,研究抗原冲激的DC对HCa-F的免疫保护作用及机制.主要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①从未处理的HCa-F细胞及其榄香烯瘤苗中提取可溶性上清冲激正常小鼠脾脏DC,所得DC分别称为HCa-F上清冲激的DC和瘤苗上清冲激的DC(以下简称HDC和TDC).②转输HDC或TDC(5×10~5个细胞/只)给正常615系小鼠,7d后用HCa-F(5×10~5个细胞/只)攻击,观察小鼠瘤重及存活时
    64  热休克或榄香烯或新城鸡瘟病毒处理的K562,Hela,HCa-F细胞与凋亡关系的初步观察
    朴花 施广霞 薛冰 金梅 钱振超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63
    [摘要](1287) [HTML](0) [PDF 0.00 Byte](79)
    摘要:
    细胞受各种理化、生物性因素(应激原)刺激时的共同反应是诱导热休克蛋白(HSP)的合成.HSP具有进化上的高度保守性,细微的环境变化即可快速诱导HSP的合成,但HSP的合成在体内、外或在不同种属和不同组织的细胞中的调控机制并不相同.近年来发现HSP还与细胞凋亡有关.本文观察了K562,Hela,HCa-F细胞在热休克、榄香烯、新城鸡瘟病毒处理下的凋亡情况,为进一步研究HSP-肽打下基础.
    65  榄香烯对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瘤苗免疫效应机制的研究
    金梅 施广霞 钱振超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64
    [摘要](1399) [HTML](0) [PDF 0.00 Byte](86)
    摘要:
    为研究我们创制的榄香烯(elemene,E)复合瘤苗主动免疫抗瘤效应的分子机制及其与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的可能关系,本文通过光镜、电镜和流式细胞术(FCM)以热休克为比照,研究了抗癌中药有效组分榄香烯对小鼠H22腹水型肝癌(H-2~-)和L615白血病(H-2~k)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生存率、形态结构、坏死、凋亡、细胞周期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着重观察比较了:1.榄香烯或/和热休克H22和L615瘤苗的主动免疫保护效应.2.榄香烯复合瘤苗诸因素(榄香烯、MMC、戊二醛)与热休克对两种肿瘤细胞膜HSP70和HSP90表达的影响.3.分离纯化榄香烯、MMC诱导的H22肿瘤细胞的HSP70-肽复合物体内验证其主动免疫预防效应.
    66  骨肉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诱导及研究
    姜文学 董天华 马文雄 吴士良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65
    [摘要](1402) [HTML](0) [PDF 0.00 Byte](74)
    摘要:
    本研究探讨骨肉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OSS-CTL)的诱导方法及其抗瘤特性和杀伤机制.通过生化方法从HOS-8603人骨肉瘤细胞系中提取、纯化、鉴定骨肉瘤相关抗原(OSAA66),然后与低剂量IL-2(100U/ml),CD3(10μg/ml)单折协同刺激骨肉瘤致敏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诱导产生OSS-CTL.检测其细胞表型、杀伤机制、体内外的增值能力及抗瘤活性,并与骨肉瘤TIL进行了比较.①流式细胞仪检测OSS-CTL的表型特征为CD3~ (87.6±6.3)%,CD4~ (21.7±4.1)%,CD8~ (94.7±5.3)%,CD11b~ (1.9±0.9)%,HLA-DR~ (79.3±8.7)%,即以CD3~ CD8~ CTL为主异质细胞群.②[3~H]-TdR释放法测定细胞毒性,结果OSS-CTL对HOS-8603和自体骨肉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97.3%和95.2%,而对K562和SHG-44细胞仅为11.2%和9.6%,两组差异显著(P<0.05).提示,OSS-CTL对OSAA66有关的骨肉瘤细胞具有高效的特异杀伤活性.杀伤机制研究表明,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到OSS-CTL通过接触溶解和诱导凋亡途径杀伤靶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效靶比为1:1,50:1,
    67  PML-RARa基因在早幼粒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于文强 孙秉中 陈竺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66
    [摘要](1415) [HTML](0) [PDF 0.00 Byte](90)
    摘要: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特征性的PML-RALRα融合基因,它几乎存在于所有的APL细胞中,是APL特有的分子生物学标志.本研究通过PML-RARα基因反义硫代寡核苷酸(ASODN)作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反向研究PML-RARα基因在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为APL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主要方法:互补于PML-RARα基因(长型)融合点的全硫代修饰的18聚反义寡核苷酸片断A-SODN及无义全硫代修饰的寡核苷酸片断NODN序列分别为:5’-TCTCAATGGCTGCCTCCC-3’和5’-CTGACAACGCACAT-CTG-3’.用反义核酸来封闭PM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MB4细胞的生长、分化及功能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形态学、细胞表面标志及NBT还原试验加以判定,细胞周期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结果发现,ASODN能够特异封闭NB4
    68  用抗独特型疫苗主动免疫增强鼻咽癌病人的IL-2mRNA表达
    符红普 周建华 李官成 谢鹭 周国华 孙去病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67
    [摘要](1772) [HTML](0) [PDF 0.00 Byte](93)
    摘要:
    用两株具有鼻咽癌相关抗原内影像的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2H4,5D3,经氢氧化铝凝胶沉淀法制备成抗独特型疫苗Alum-2H4,Alum-5D3,对19例晚期鼻咽癌放疗病人作主动免疫治疗,9例放疗加生理盐水注射为对照组.用ELISA检测治疗前后病人血清抗体和细胞因子水平.用原位Northem杂交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2mRNA的表达.发现接受Alum-2H4或Alum-5D3治疗的病人无1例有过敏或其他毒副反应,血清中均检测到抗抗独特型抗体(Ab3)、抗肿瘤抗体(Ab1’)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也产生了人抗鼠抗体(HAMA).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2水平在大多
    69  人脑胶质瘤特异性CTL的诱导及体外抗瘤活性的实验研究
    马文雄 陈桂林 翁水岭 徐庚达 奚为手 吴士良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68
    [摘要](1263) [HTML](0) [PDF 0.00 Byte](77)
    摘要:
    细胞毒淋巴细胞(CTL)是体内重要的抗肿瘤效应细胞.克隆的CTL由于具有高效特异性杀伤肿瘤的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体外诱导肿瘤特异性CTL,并进行特异性过继免疫治疗也就成为肿瘤兔疫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
    70  人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诱导产生杀瘤细胞的作用
    万云霞 石卫 马建辉 李艳芬 李秀琴 陈毓仙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69
    [摘要](1437) [HTML](0) [PDF 0.00 Byte](93)
    摘要:
    树突状细胞(DCs)是体内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国内外研究小组均有报道DCs负载抗原作为肿瘤疫苗或体外诱导CTL产生,用于免疫治疗肿瘤宿主获得良好抗瘤结果.这提示DCs可以提高抗肿瘤免疫,具有临床应用前景.我们以前报道肾癌可溶性抗原激活的杀瘤细胞(称T-AK)过继免疫治疗肾癌患者有良好临床疗效.本文报道在T-AK细胞体外培养系统中加入自体DCs,所诱导的杀瘤细胞称DC-TAK,其细胞增殖率和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均优于T-AK.我们从肾癌
    71  卵巢癌抗独特型单链抗体6B11ScFv/鼠GMCSF融合蛋白(6B11mGM)的构建、表达和特性研究
    刘蓓 崔恒 尤芳蕾 李艺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70
    [摘要](1456) [HTML](0) [PDF 0.00 Byte](75)
    摘要:
    抗独特型抗体能够模拟肿瘤抗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本中心制备的卵巢癌抗独特型抗体6B11能模拟卵巢癌抗原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为降低鼠源性单抗进入体内引起的不良免疫反应,本中心已成功制备了基因工程抗独特型单链抗体(6B11ScFv).为了增加6B11ScFv的免疫原性,又构建了6B11ScFv与人GM-CSF融合蛋白(6B11GM).但由于缺
    72  外源性肿瘤相关抗原协同肿瘤细胞诱导细胞毒T淋巴细胞反应的研究
    管红兵 温文倩 顾青 田毓华 黄锦秋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71
    [摘要](1281) [HTML](0) [PDF 0.00 Byte](91)
    摘要:
    CA-Hb3抗原是人大肠癌细胞膜糖蛋白的肿瘤相关抗原,该抗原特异性地存在于大肠癌组织中.实验选择了3个大肠癌病例,经ELLSA方法检测,其血清中皆含有CA-Hb3抗原,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肿瘤细胞上的CA-Hb3抗原微弱.分离PBL及肿瘤细胞,以肿瘤细胞在体外诱导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经细胞毒功能测定,结果显示未能获得明显的CTL杀伤活性.然后,按冻-融,超声方法,制备包裹外源性CA-Hb3抗原的阳离子脂质体,将肿瘤细胞与包裹脂质体共育,在脂质体的介导下,CA-Hb3抗原被导人肿瘤细胞的胞浆内(金标记电镜证实)、导入CA-Hb3抗原2h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显示有2个病例
    73  树突状细胞融合及体外致敏的瘤苗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李醒亚 田薇薇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72
    [摘要](1153) [HTML](0) [PDF 0.00 Byte](75)
    摘要:
    观察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在保护小鼠免受骨髓瘤攻击及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本文用mGM-CSF和L929细胞上清从BALB/c小鼠的骨髓中培养树突状细胞,将树突状细胞与小鼠NS-1骨髓瘤细胞融合(FD),并用瘤细胞制备的抗原体外冲击致敏树突状细胞(DC~ ).FD每鼠1×10~5,DC~ 每鼠2×10~5分别在第0,7天经尾静脉注射,第14天每只小鼠皮下接种NS-1骨髓瘤5×10~6,观察两种瘤苗保护小鼠免受肿瘤攻击的预防作用.FD(每鼠1×10~5)和DC~ (每鼠2×10~5)分别间隔1周治疗荷瘤7d和14d的小鼠2次,观察小
    74  蜂胶提取物对肿瘤化疗药物减毒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高春义 张建 赵跃然 游力 冯进波 田志刚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73
    [摘要](1338) [HTML](0) [PDF 0.00 Byte](78)
    摘要:
    蜂胶是蜜蜂巢中的一种树脂状物质,是蜜蜂从其周围环境的植物幼芽和枝条所采集,经加工而成的一种芳型固体物,含有多种黄酮、阿巍酸、槲皮素、多糖及维生素等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为了探讨其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本文从蜂胶减轻化疗药物毒性方面进行了动物及临床实验.将昆明种小鼠右腋皮下接种S180肉瘤细胞(3×10_7个/ml)0.2ml,次日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给蒸馏水;溶剂对照组给20%吐温-80;阳性对照组给环磷酰胺;实验组分别给2.5%的蜂胶提取物或2.5%的蜂胶提取物与环磷酰胺混合液,每次每鼠灌喂0.5ml,每天给药1次,连续10d,停药后次日称
    75  长必安协同顺铂在裸鼠体内抗转移作用研究
    许沈华 牟瀚舟 钱丽娟 朱赤红 孙永正 冯建国 沈汉澄 孙静芸 杨锋 戴关海 章建民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74
    [摘要](1229) [HTML](0) [PDF 0.00 Byte](83)
    摘要:
    为研究中药长必安在裸鼠体内是否具有抗肿瘤生物和抗转移作用.取中药长必安用胃管灌喂载有高转移人卵巢癌的裸鼠,进行体内实验性治疗,将42只裸鼠实验分6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联合组(顺铂 长必安)、顺铂组、对照组、治疗于接种移植瘤后12d开始,历时82d.观察到联合组肿瘤体积(3.6815±1.1699)与对照组(9.3436±1.522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瘤重(2.345±0.641)与对照组(5.496±0.86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76  姜黄素诱导人胃癌MGC80-3细胞凋亡研究
    陈瑞川 苏金华 马胜平 蒋雪玄 徐洵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75
    [摘要](1664) [HTML](0) [PDF 0.00 Byte](85)
    摘要:
    八十年代以来已陆续发现姜黄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凝和降血脂作用,并发现姜黄素还具有显著的防癌和抑癌作用.近年有实验证据表明姜黄素能诱导多种癌细胞凋亡.但姜黄素作为一种可食用的食品添加剂,对胃癌细胞是否有诱导凋亡作用尚无报道.我们的前期工作曾发现姜黄素可显著抑制人胃腺癌细胞MGC 80-3生长,本文以该细胞株为对象,研究和探讨姜黄素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效应及可能机制.以苔酚蓝拒染计数法、Giemsa染色法和Hoechst 33258染色法分别观察姜黄素对MGC80-3细胞存活及细胞形态的影响;DNA琼脂糖电泳法观察姜黄素诱导癌细胞DNA片断化作用;并以DNA-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测定法定量检测断裂及未断裂DNA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术检测经姜黄素处理后的细胞周期变化.结果显示经5,10及20μmol/L终浓
    77  光敏化姜黄素诱导人胃癌MGC80-3细胞调亡研究
    陈瑞川 苏金华 马胜平 蒋雪玄 徐洵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76
    [摘要](1621) [HTML](0) [PDF 0.00 Byte](94)
    摘要:
    姜黄素(curcumin)是从中药姜黄中提取的酚性化合物,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近年来已发现姜黄素具有多种医疗作用以及显著的防癌和抑癌作用,并发现可诱导多种癌细胞凋亡.我们在研究姜黄素诱导人胃腺癌MGC 80-3细胞凋亡时,偶然发现姜黄索在光照下(光敏化姜黄素)也可诱导细胞凋亡.本文以MGC 80-3细胞为对象,研究光敏化姜黄素诱导细胞调亡的效应,以探讨姜黄素光敏化反应在光动力学治疗肿瘤上的应用前景.以台盼蓝拒染计数法、Giemsa染色法和Hoechst 33258染色法分别观察姜黄素 光照对MGC 80-3细胞存活及细胞形态的影响;DNA琼脂糖电泳法观察姜黄素 光照诱导癌细胞DNA片断化作用;并以DNA Hoechst33258染色荧光测定法定量检测断裂及未断裂DNA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术检测经姜黄素 光照处理后的细胞周期变
    78  菌体蛋白和肠毒素联合对白细胞水平恢复的研究
    刘敏 于志宏 富晶 王彦 吕鹏 冯仲珉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77
    [摘要](1283) [HTML](0) [PDF 0.00 Byte](71)
    摘要:
    肿瘤患者经放/化疗后骨髓受到毒性抑制,造成免疫低下,病人外周血粒细胞水平下降而引起的感染是治疗肿瘤棘手难题,现已有应用集落刺激因子、中药、高聚金葡素等用于升高病人白细胞水平的冶疗、而本文就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与肠毒素联合对白细胞水平恢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小鼠于不同时间内注射不同组成的升白药后,白细胞总数均在3d内开始增高,5~7d白细胞总数达高峰、是对照组的8~10倍,尤以菌体蛋白与肠毒素联合对白细胞水平增高更为明显,各组白细胞总数在7d开始逐渐下降,到21d恢复到正常水平.
    79  华蟾素对喉癌细胞株Hep-2生长及癌基因抑制研究
    韩仲明 苏红星 黄晋生 张海蓉 孙建军 郑集义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78
    [摘要](1351) [HTML](0) [PDF 0.00 Byte](83)
    摘要:
    本研究以华蟾素对喉癌细胞株Hep-2生长及癌基因的表达作为观测指标,研究中药对人喉癌细胞的作用,以探讨中西药结合对喉癌综合治疗的可能性.人喉癌Hep-2细胞株为北京耳鼻喉科研究所提供.华蟾素(cinobufacini-CIN),安徽淮北生化制药厂生产.p53,C-myc,单抗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bcl-2单抗购自DAKO公司.酶联免疫检测仪(国产).FACS440流式细胞分析仪(美国).观察指标:①形态学观察;②MTT试验;③p53,C-myc,bcl-2癌基因产物表达检测;④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结果:(1)CIN对Hep-2细胞作用后细胞形态学改变:①光镜下观察: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对照组细胞贴壁生长.CIN试验组短时间组细胞增
    80  S-100~ 树突状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李同英 卢晓梅 沈宝茵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79
    [摘要](1184) [HTML](0) [PDF 0.00 Byte](86)
    摘要:
    S-100~ 树突状细胞(S-100~ DC)被认为参与抗肿瘤免疫反应,在恶性肿瘤的发生、进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对其免疫生物学功能的深入了解,可能为肿瘤的免疫治疗开辟新途径.我们对375例癌病人(喉鳞癌50例,口腔鳞癌60例,胆囊腺癌30例,乳腺癌235例)及喉乳头状瘤、慢性胆囊炎病人各20例的病变组织、切除淋巴结内的树突状细胞,进行抗 S-100~ 蛋白的免疫组化定量或半定量 S-100~ DC的检查并结合临床病理比较分析.结果S-100~ DC的检出率,喉鳞癌组织为46%,明显低于喉乳头状瘤90%(P<0.05)S-100~ DC较高密度(>4/Hp)在口腔高分化鳞癌组织为53%,明显高于中分化16.7%与低分化癌10%(P<0.05);S-100~
    81  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体外热休克诱导自身T细胞杀伤活性的研究
    何学鹏 尤胜国 卞寿庚 廖晓龙 李牧 葛薇 马双 钱林生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80
    [摘要](1208) [HTML](0) [PDF 0.00 Byte](89)
    摘要:
    本项目研究了21例CML患者,探讨热休克能否诱导CML细胞表达HSP70和促进自身T细胞对CML细胞的杀伤(ALK)活性,并了解γδT细胞与此活性的关系.结果显示热休克对CML靶细胞的自然释放率无影响.当E/T比为50:1时,T细胞对自身CML靶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ALK活性,T细胞对自身未热休克的CML靶细胞的ALK活性为(9.32±12.78)%,而对自身热休克的CML靶细胞的ALK活性为(25.43±22.56)%(P<0.01).有12例患者对自身未热休克CML靶细胞的ALK活性为0,而对自身热休克CML靶细胞的ALK活性为(40.2±22.4)%.若以ALK活性>15.00%为阳性,则21例患者中仅有4例(19.05%)其T细胞对自身未热休克的CML靶细胞ALK阳性(33.13±9.67)%,但有10例(47.62%)患者T细胞对热休克后的CML靶细胞ALK阳性,活性为(43.80±17.39)%,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
    82  热休克预处理对瘤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顾君一 张天一 林琳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81
    [摘要](1601) [HTML](0) [PDF 0.00 Byte](85)
    摘要:
    热休克蛋白(HPS)广泛存在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参与多种细胞内蛋白质的折叠、装配及转运,近年来发现HSP与肿瘤免疫有关,肿瘤组织中HSP肽复合物具有肿瘤疫苗的作用,体外培养条件下热休克处理可诱导H22肝癌细胞表面HSP70的表达,本文探索在H22肝癌疫苗制备过程中热休克预处理是否能增强小鼠H22肝癌细胞瘤苗的免疫效果.实验分组:按瘤菌性质不同实验分为7组,每组小鼠10只,(1)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瘤苗免疫小鼠.(2)单纯佐剂组:用脂质体包裹的rIL-2代替瘤苗.(3)无佐剂瘤苗组:用
    83  高聚金葡素对癌性胸水CEA,CT,Cy_(21-1)水平的影响
    高中度 袁维祥 茅爱武 王月芹 张丽君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82
    [摘要](1312) [HTML](0) [PDF 0.00 Byte](73)
    摘要:
    为观察新型超抗原制剂高聚金葡素在治疗癌性胸水中肿瘤标志物CEA,CT,Cy_21-1水平动态变化,借以评估治疗效果.采用住院病人共61例,经病理证实均为癌性胸腔积液,随机分为高聚金葡素治疗组19例和白介素-2对照组24例,治疗前后采用放免分析方法同时测定胸水及血清中CEA.CT、Cy_(21-1)含量,观察其动态变化,方法采用负压引净胸水后胸腔内灌注高聚金葡素 5000 U/次肌注1000U/d,对照组同法胸腔内灌注白介素-240万U/次,肌注10万U/d,30d为1疗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种肿瘤标志物均有明显下降,前后均值比较P<0.01,而两组治疗后3种肿
    84  香菇多糖配合化疗提高胃肠道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
    高亚杰 刘基巍 张洁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83
    [摘要](1492) [HTML](0) [PDF 0.00 Byte](69)
    摘要:
    为了观察香菇多糖(Lentinan)配合化疗提高恶性肿瘤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69例恶性肿瘤病人,在化疗期间并用Lentinan 2mg/次2次/周ivgtt治疗共60d.结果显示:单独化疗与化疗并用Lentinan食量增加各为0%及83%;体重平均增加各为0%及69%;精神改善各为6%及83%;睡眠改善各为26%及67%.28例化疗期不并或并Lentinan自身比较:食量增加各为0%及79%;体重增加各为0%及64%;精神改
    85  OK432(力尔凡)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吴铁成 邵永孚 贾志丹 李玉刚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84
    [摘要](1632) [HTML](0) [PDF 0.00 Byte](78)
    摘要:
    OK432(力尔凡)是由溶血性莲球菌Su株经青霉素处理、冷冻干燥制成的菌苗,在日本常用于癌的免疫治疗.OK432(力尔凡)主要通过免疫增强发挥其治疗作用.OK432(力尔凡)的治疗作用由免疫细胞介导和细胞因子介导.OK432(力尔凡)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能够杀死IFN-γ或者TNF-α处理的癌细胞.OK432(力尔凡)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对自体瘤细胞的杀伤作用通过CD11b/CD18和ICAM-1之间的反应实现的.OK432(力尔凡)诱导的单核细胞能够杀死自体瘤细胞,OK432(力尔凡)抑制肿瘤生长的主要机制.OK432(力尔凡)刺激淋巴细胞后,显示出LAK细胞活性,这种激活的淋巴细胞甚至对抗NK细胞的瘤细胞都显示出活性.
    86  力尔凡抗肿瘤分子机理研究(1)
    崔京华 陈双厚 姜葆华 刘凤云 黄霞珍 吴志奎 贾志丹 韩绪儒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85
    [摘要](1944) [HTML](0) [PDF 0.00 Byte](76)
    摘要:
    力尔凡药是吉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研究所张德安教授等用基因工程方法研制出来的抗肿瘤新药,为了评价力尔凡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以8BC小鼠U14腹水癌荷瘤动物为模型,用[3~H]-TIP掺入法观察了该药对8BC小鼠UM4癌细胞增殖数,DNA聚合酶活性的影响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87  力尔凡抗肿瘤分子机理研究(2)
    崔京华 刘凤云 陈双厚 姜葆华 韩绪儒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86
    [摘要](1172) [HTML](0) [PDF 0.00 Byte](90)
    摘要:
    本文以 BAIB/C艾氏腹水癌荷瘤小鼠为模型,用[~3H]-甲基掺入法测定了各增殖时相的艾氏腹水癌细胞内DNA甲基化酶活力水平,DNA甲基化作用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基因修饰作用,这种修饰作用发生在DNA复制之后,转录之前,其过程为在DNA甲基化酶作用下,以S-腺苷酞-甲硫氨酸为甲基供体,使DNA特异序列上的胞嘧啶(5mc)甲基化.由于甲基的移位,故影响基因的表达,DNAA甲基化作用在基因表达与调控中起重要作用,DNA甲基化酶活力大小可反应出DNA甲其化水平的高低.是从基因表达与调控角度阐明抗肿瘤药物作用分子机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88  山东蜂胶乙醇提取物体外抗肿瘤实验及其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张建 高春义 赵跃然 游力 田志刚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87
    [摘要](1525) [HTML](0) [PDF 0.00 Byte](68)
    摘要:
    蜂胶是密蜂从植物的幼芽及树木的枝条上采集的树脂类物质,与其唾液混合加工成一种芳香性胶状固体物,含有多种黄酮、阿魏酸、槲皮素、肉桂酸衍生物、多糖、氨基酸等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由于它除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
    89  新的CC家族趋化因子UCK-1及其变异体的克隆、表达和功能研究
    韩文玲 张颍妹 宋泉声 狄春辉 黄家强 马大龙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88
    [摘要](1232) [HTML](0) [PDF 0.00 Byte](91)
    摘要:
    为了克隆新的细胞因子,根据白细胞介素-10(IL-10)能够广谱抑制细胞因子表达和U937细胞在PHA刺激下能够产生多种细胞因子的原理,利用抑制性递减杂交(SSH)技术,研究了U937细胞中受IL-10抑制表达的新基因,发现了6个新的EST片段,对其中1个以后被证实的新CC家族趋化因子的序列通过EST拼接及RT-PCR扩增,得到了全长cD.NA.Northem Blot表明该分子大小与预期的一致,其表达可被IL-10所抑制,将其命名为UCK-1(U937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1).UCK-1全长cDNA为534个碱基,包括polyA和AT-
    90  核黄素光化学反应诱导人胃癌MGC80-3细胞凋亡研究
    苏金华 陈瑞川 马胜平 蒋雪玄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89
    [摘要](1320) [HTML](0) [PDF 0.00 Byte](83)
    摘要:
    核黄素(riboflavin)即维生素B2,是氢传递体黄素蛋白的辅基.人体所需的核黄素主要来源于膳食,缺乏则可致口舌炎、眼球多血管症等疾病.在水溶液中,核黄素在光照下可吸收光子生成黄素半醌,黄素半醌可将多余的电子转移给水中的氧(O_2),使其形成活性氧.活性氧是一类具有较高反应活性的自由基.近年已证实活性氧有诱导多种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最近有报道显示核黄素在光照下可诱导体外培养的眼球晶体变混浊.我们的研究工作发现核黄素 光照可显著抑制人胃腺癌细胞MGC 80-3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本文以该细胞株为对象,研究核黄素 光照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效应及可能机制,以探讨核黄素光化学反应在光动力学治疗肿瘤上的应用前景.方法:台盼蓝拒染计数法、Giemsa染色法和 Hoechst 33258染色法分别观察核黄素 光照对 MGC80-
    91  人食管癌相关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王越英 唐槐静 苏涛 刘海玲 林东昕 陆士新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90
    [摘要](1196) [HTML](0) [PDF 0.00 Byte](83)
    摘要:
    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改变有关,但尚未发现与食管癌有高度相关的基因.我们用mRNA差异显示方法对正常人上皮和中国河南省林县高癌家族的食管组织,进行基因表达的比较,找出了4个差异条带.经RT-PCR鉴定其在正常组织中表达而肿瘤中不表达或低表达.我们进一步用5’-RCAE方法钓取其中一个基因片段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食管癌相关基因-1(esophageal cancer relat-ed gene-1,ECRG-1).该序列经Goldkey软件分析,具有一包含1176 bp的完整阅读框架,编码蛋白包括392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45kD.我们选用原核表达系统中的融合蛋白表达载体,以获得ECRG-1基因编码的重组蛋白.
    92  人高转移肺癌细胞表型的去恶化研究
    毛海婷 张玲 王芸 郭鸣 温培娥 崔树龄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91
    [摘要](1349) [HTML](0) [PDF 0.00 Byte](77)
    摘要:
    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中药单体淫羊藿甙(ICA)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反应调节剂和诱导分化剂.本实验中,我们选用淫羊藿甙作用于人高转移肺癌细胞PG,采用多件检测手段对肿瘤细胞恶性表型逆转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揭示淫羊藿甙的抗肿瘤作用及其调控机制.分别采用MTT法、放免法、流式细胞术、粘附实验及运动、侵袭实验检测了ICA处理后PG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内cAMP,cGMP水平,细胞周期,细胞的粘附性及运动、侵袭能力等方面的变化.结果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200μg/mlICA对PG细胞有较弱的增殖抑制作用;2.与对照组相比,200μg/mlICA作用于PG细胞24h后,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P<0.05),cGMP水平降低(P<0.01),cAMP/cGMP比值明显升高(P<0.01);3.流式细胞仪检测扫描图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CA处理24h后,G0/G1期细胞增多,而S期
    93  维甲类X受体在原发性肝癌和癌周组织的表达
    任正刚 沈月芳 汤钊猷 杨秉辉 叶胜龙 吴志全 刘银坤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92
    [摘要](1215) [HTML](0) [PDF 0.00 Byte](78)
    摘要:
    为了了解原发性肝癌的维甲类X受体的表达情况,为肝癌的诱导分化治疗提供依据.根据RXR-α,RXR-β,RXR-γcDNA序列,设计了3对引物,用RT-PCR的方法检测了16对肝癌组织和癌周组织内RXR-α,RXR-β,RXR-γmDNA的表达情况.在原发性肝癌组织内可检测到RXR-α,RXR-β,RXR-γmDNA的表达,3种亚型在肝癌组织和癌周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6/16),93.8%(15/16),18.8%(3/16)和100%(16/16),81.3%(13/16),37.5%(6/16).RXR-α和RXR-β表
    94  膀胱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与肿瘤微血管的关系
    金岩 金梦麟 温剑平 李岩 李伟 鲁学军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93
    [摘要](1641) [HTML](0) [PDF 0.00 Byte](85)
    摘要:
    本实验为对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与微血管密度(micoreesel densig,MND)在不同病理分型,WHO分级的膀胱肿瘤中的表达差异及其意义.通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膀胱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的VEGF表达及MND.由于后两种癌发病率低,按临床分期或分级收集标本困难.本实验为移行细胞癌进行了WHO分级,并分别与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其结果是VEGF蛋白在正常膀胱组织中不表达,在膀胱癌组织中呈高表达.随着病理级别增高VEGF表达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用Ⅲ级移行细胞癌与中低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的VEGF阳性率进行比较,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提示肿瘤细胞VEGF表达与病理组织类型无关,而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本研究发现MND与膀胱癌分级显著相关(P<0.05)且与VEGF呈正相关.我们
    95  EGFR的下调表达对鼻咽癌细胞粘附作用的实验研究
    曾方银 邓凡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94
    [摘要](1772) [HTML](0) [PDF 0.00 Byte](87)
    摘要:
    已有的研究表明:EGFR的过量表达增强了肿瘤的转移,但其确切的机理还知之甚少.同时,肿瘤细胞对胞外基质的粘附是肿瘤侵袭转移的重要步骤.为了探讨EGFR的表达改变是否影响肿瘤细胞对胞外基质的粘附作用,我们将构建的EGh反义序列表达质粒(pLXSN/AS)导入人过量表达EGFR的人类鼻咽癌细胞侏CNE-2Z中(pLXSN/AS)作对照转染).经G418筛选及125I-EGF结合分析,获得EGFR下调表达的CNE-2Z/AS克隆细胞,继而分别将CNE-2Z/AS,CNE-2Z及CNE-2Z/pLXSN细胞铺入含有层粘连蛋白(LN,10mg/ml)或纤粘连蛋白(FN,10mg/ml)的平皿中,于培养20min,40min,60min分别计数粘附于平的细胞数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表明:EGFR的下调表达能明显降低CNE-2Z细胞对FN,LN的粘附作用,而对照组细胞对FN,LN的粘附作用没有改变.这一结果提示:肿瘤细胞中EGFR的过量表达增强了肿瘤细胞对胞外基质的粘附作用,从而促进了肿瘤细胞分解基底膜和远端转移,这为进一步研究肿瘤转移机制奠
    96  抗CEA人鼠嵌合F(ah’)_2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赵泽国 冉宇靓 刘军 孙立新 陈凤 杨治华 孔健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95
    [摘要](1682) [HTML](0) [PDF 0.00 Byte](66)
    摘要:
    癌胚抗原(CEA)是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记(TW).在结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等许多恶性肿瘤中均有较高表达.利用抗CEA单克隆抗体进行放免显像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都存在着放射性本底较高的问题,影响了显像结果.F(ab’)_2.由于分子量小,没有Fc段,从血液中清除较快,可减少非特异结合,而因显像效果较好,但仍然受HAMA反应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SF9细胞中表达了抗CEA人鼠嵌合F(ah’)_2,以利于临床肿瘤的放免显像.提取一株表达完整抗CEA嵌合抗体的CHO细胞的总RNA,分别用与人轻链k恒区基因及α1重链CH2基因互补的3’引物进行反转录,再以CDNA为模板,5’引物相同,都与鼠重链前导肽互补,3’引物与反转录相同分别进行PCR扩增,得到含有鼠重链前导肽,轻链可变区,完整的k恒区的680bp的轻链基因和含有鼠重链前导肽,重链可变区,
    97  大肠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陆晓青 冉江华 郭群 孙辉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96
    [摘要](1227) [HTML](0) [PDF 0.00 Byte](82)
    摘要:
    为探讨细胞凋亡在大肠癌形成中的作用,运用DNA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对26例大肠癌其中男25冽,女19例,年龄21~68岁,平均39岁,单纯肠炎18例.判定大肠癌细胞凋亡,细胞核呈红色为阳性,阳性程度分为3级,在26例大肠癌标本中均可见到细胞凋亡,18例单纯肠炎仅2例发现有细胞凋亡,细胞凋亡DNA片段经原位末端标记阳性信号位于细胞核内,阳性信号为红色.细胞凋亡主要以弥漫性散在分布,也可呈灶性分布.大肠癌中的细胞凋亡明显高于肠炎(P<0.01).细胞凋亡数与大肠癌分化有关,高分化低于低分化腺癌(P<0.01),Dukes分期明显低于Dukes分期B,C期(P<0.01).结果表明细胞凋亡概念源于形态学改变,用来描述许多组织细胞死亡时所伴随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细胞凋亡最具有的特征性改变是核酸内切酶的激活导致染色质DNA在核小体断裂,形成180~200碱基对的倍数为最小单位的单体或寡聚体片段.本实验采用TUNEL和缺口翻译法显示DNA裂解的原理,对光镜观察证实具有广泛细
    98  乙双吗啉致急性白血病17例观察
    马茉莉 陈淑霞 张玉生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97
    [摘要](1279) [HTML](0) [PDF 0.00 Byte](65)
    摘要:
    急性白血病的病原虽然仍不完全清楚,但某些化学药物的致病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我院自1990~1998年共收治17例乙双吗啉相关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3岁.17例都有银屑病,病史45天至7年不等.17例都曾间断服用乙双吗啉,服药时间最长的达5年,总量约500g,服药时间最短的仅45d,服药总量约10g.17例患者中早幼粒细胞白血病9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5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3例.
    99  P170和GST-Ⅱ在消化道肿瘤脱落细胞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朱晓梅 鲍杨漪 何皖伟 甄长庆 彭丽娟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98
    [摘要](1309) [HTML](0) [PDF 0.00 Byte](70)
    摘要:
    为探讨消化道肿瘤淋巴结细胞涂片中P170和GST-Ⅱ表达,临床意义以及两者的相关性.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对30例消化道肿瘤淋巴结细胞涂片进行P170和GST-Ⅱ测定,设正常对照组12例为慢性淋巴结炎.P170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9.6%(16/23)和33.3%(4/12).两者经统计学处理P<0.05.而GST-Ⅱ表达率分别为70%(21/30),66.7%(8/12)经统计学处理,P>0.05.GST和P170共同表达率59.1%(13/22),两者均无表达者5例22.8%(5/22),统计学处理,P>0.05.表明消化道肿瘤淋巴细胞涂片中P170的表达明显增高,可作为消化肿瘤标志物,
    100  生物反应调节剂在恶性淋巴瘤治疗中的作用
    臧秦川 江然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199
    [摘要](1295) [HTML](0) [PDF 0.00 Byte](69)
    摘要:
    本文通过对13例恶性淋巴瘤长期临床观察和随访,以结核菌素皮试,巨噬细胞吞噬率及血清铁蛋白测定作为动态监测指标.结果初步表明:①治疗前恶性淋巴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②放化疗后缓解的部分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逐步恢复;③生物反应调节剂的应用能使OT皮试反应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率提高,血清铁蛋白降低;④生物反应调节剂对恶性淋巴瘤的作用,种类不同,作用也不一样;⑤生物反应调节剂的选择必须根据实验室的指标,进行最佳的应用和组合;
    101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与肿瘤预见性化疗
    章扬培 季守平 陈建敏 杨军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00
    [摘要](1240) [HTML](0) [PDF 0.00 Byte](60)
    摘要:
    亚硝脲类药物造成细胞DNA烷化损伤,杀伤肿瘤细胞.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可以修复这种损伤,使细胞产生抗药性.我们以中国人肿瘤细胞株和临床肿瘤标本为材料,分析了MGMT酶活,应用ACNU和BCNU进行肿瘤预见性化疗的基础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 分析了20株中国人肿瘤细胞(包括肝癌、肺癌、鼻咽癌、脑瘤、胃癌、恶性黑色素瘤、直肠癌、舌癌、乳腺癌、食管癌和宫颈癌等)MGMT酶活性及对亚硝脲药物的敏感性.发现MGMT酶活性高的细胞对亚硝尿有抗性,MGMT酶活低的细胞对亚硝脲药物敏感.
    102  上皮性卵巢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的研究
    葛华 崔恒 尤宗兵 廖秦平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01
    [摘要](1110) [HTML](0) [PDF 0.00 Byte](69)
    摘要:
    研究上皮性卵巢癌是否表达G-CSF受体,并建立适合临床标本的检测方法,以探讨G-CSF受体阳性的临床意义.采用灵敏的RT-PCR方法对SKOV3及3AO卵巢癌细胞株、上皮性卵巢癌、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正常卵巢的组织标本进行检测,随后再用直接ABC法对上述标本进行形态学方面的鉴定,将检测结果与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52例上皮性卵巢癌中有9例G-CSF受体阳性,占17.3%,而作为对照的2株卵巢癌细胞系、17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及19例正常卵巢G-CSF受体均阴性.在此基础上,为探讨G-CSF受体阳性的临床意义,根据G-CSF受体是否阳性分为两组,对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FIGO(1986)分期、术前CA125、肿瘤细胞减灭术是否满意、G-CSF应用情况、
    103  免疫重建荷人卵巢癌-SCID小鼠模型的研究
    崔恒 李艺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02
    [摘要](1259) [HTML](0) [PDF 0.00 Byte](73)
    摘要:
    卵巢癌的发病率占妇科恶性肿瘤中第2位,而死亡率却居首位.尽管手术、化疗和放疗技术不断改进,但5年生存率仍仅30%~40%.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生存质量,生物治疗已成为第4大肿瘤治疗模式,其中免疫治疗又是很重要的一种.为了研究卵巢癌新的更有效的免疫治疗
    104  乳腺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原位观察
    孙抒 李龙山 孙东植 金昌范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03
    [摘要](1525) [HTML](0) [PDF 0.00 Byte](100)
    摘要:
    目前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是由于细胞的过度增殖,也与凋亡失调有关.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其发生、发展机制尚未明确.探讨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在乳腺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改变,有助于揭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我们利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和PCNA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原位观察乳腺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表达,探讨其在乳腺组织恶性转化进程中的作用.共选乳腺手术标本79例,其中乳腺癌31例,乳腺不典型增生20例,乳腺单纯性增生20例,正常组织8例.结果两者在正常粘膜、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及乳腺癌中的分布如
    105  消化道肿瘤CEA表达检测
    安秀梅 李慧 徐琪 张澎 刘岩雪 张连郁 邵莹 郝希山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04
    [摘要](1790) [HTML](0) [PDF 0.00 Byte](68)
    摘要:
    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即癌胚抗原表达于大多数肿瘤细胞,如胃癌、肠癌、乳腺癌等,是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癌细胞的检测及肿瘤的生物治疗等.我室目前开展的CEA肽类联合DC细胞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研究,就是利用CEA诱导的DC细胞作为抗原递呈细胞,使体内的CTL杀伤表面带有CEA的肿瘤细胞,故需挑选CEA表达阳性的患者.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13例患者的瘤组织,其中胃癌68例,
    106  乳腺癌组织中嘧啶核苷磷酸化酶的研究
    焦岗军 乔新民 佟富中 张嘉庆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05
    [摘要](1391) [HTML](0) [PDF 0.00 Byte](74)
    摘要:
    嘧啶核苷磷酸化酶是嘧啶核苷的分解、合成代谢中的一个重要酶,在肿瘤组织中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人体内,乳腺肿瘤和胃肠道肿瘤中嘧啶核苷磷酸化酶的活性高于其他系统的肿瘤.嘧啶核苷磷酸化酶使抗代谢药脱氧氟尿苷(5’-DFUR)转化为5-FU,而发挥选择性的细胞毒作用.近来发现嘧啶核苷磷酸化酶与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是同一物质,具有血管增生作用.为了对嘧啶核苷磷酸化酶在乳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及氟铁龙的抗肿瘤活性进行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收集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手术切除的40例乳腺癌标本(其中20例术前口服氟铁龙,20例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乳癌组织中嘧啶核苷磷酸化酶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实验结果嘧啶核苷磷酸化酶的表达在应用氟铁龙后明显降低,和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乳癌分化越高,嘧啶核苷
    107  Fas/FasL系统在卵巢癌细胞的表达及调亡作用的研究
    张虹 冯捷 付天云 成夜霞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06
    [摘要](1304) [HTML](0) [PDF 0.00 Byte](62)
    摘要:
    研究肿瘤免疫是对卵巢癌的免疫机理、诊断、预后和治疗很重要的方面.在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的过程中,新的观点提出肿瘤细胞通过诱导免疫细胞凋亡来杀伤免疫细胞.基于以上理论,本实验研究备受重视的Fas/Fasl系统与卵巢癌细胞凋亡关系,探讨其在卵巢癌发展中的作用,并试图利用该系统为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经免疫细胞化学、间
    108  细胞分化剂对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与多药耐药性的逆转
    徐建业 周琦 卢萍 汤伟 董莲芳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07
    [摘要](1492) [HTML](0) [PDF 0.00 Byte](83)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从人尿中提取的生物制剂细胞分化剂(cell differential agent ⅡCDA-Ⅱ)诱导人肿瘤多药耐药细胞株KBV200细胞凋亡与逆转其多药耐药性的关系.主要采取的方法:应用四唑兰快速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根据药物不同浓度及相关的细胞存活率,确定半数致死浓度,以了解CDA-Ⅱ逆转作用.应用形态学(瑞氏染色普通光镜观察及透射电镜观察),生化学(DNA末端转移标记法,TUNEL法)及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结果发现CDA-Ⅱ毒性作用很低,浓度为2mg/ml时细胞存活率>90%,4mg/
    109  红紫光波浴房对荷瘤小鼠的影响
    邹亚超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08
    [摘要](1708) [HTML](0) [PDF 0.00 Byte](74)
    摘要:
    由红外光热辐射产生的高热和由红外光和紫外光辐射产生的光辐射是肿瘤生物物理治疗中的一种新的手段,本研究是应用根据上述原理制成的一种红紫光波浴房作用于荷瘤小鼠,观察其对荷瘤小鼠的生命率和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旨在评价红紫光波浴房抗肿瘤作用.红紫光波浴房是一个长宽高各为 90 cm,80 cm,120 cm的浴房箱体,在浴房箱体内四周壁装有8个150~300w能发射62O~760mm红光和1~5μm红外光的热辐射器,前后壁装有2个4W能发射200~400nm的紫外光辐射器,当人体或动物处于浴房中时能对人体或动物进行全身的高热浴作用和红外光、紫外光的光浴作用.浴房中温度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可调节40℃~100℃,具体制作和应用参见中国专利972486372
    110  榄香烯乳对化疗药物引起骨髓抑制的改善和预防作用的临床比较观察
    佟富中 乔新民 刘宏军 邵晖 张嘉庆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09
    [摘要](1788) [HTML](0) [PDF 0.00 Byte](73)
    摘要:
    本文对化疗前应用榄香烯乳在改善化疗后出现的骨髓抑制症状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观察.19例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几种不同化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下降等骨髓抑制症状.在接受其后的化疗前,我们先给予榄香烯乳静脉注射.结果19例患者的骨髓抑制症状较前1疗程明显减轻,19例中有16例未出现2级以上的白细胞降低,均无需升白、输血等补救治疗.仅有3例在化疗后白细胞降至3000/mm~3
    111  恶性黑色素瘤的生物治疗和生物化学治疗
    李玉升 李峻岭 崔成旭 屈凤莲 王金万 储大同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10
    [摘要](1338) [HTML](0) [PDF 0.00 Byte](85)
    摘要:
    为观察生物冶疗和生物化学治疗对恶性黑色素瘤病人术后存活的影响.取136例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男性80例,女性56例,中位年龄48岁(18岁~80岁).肿瘤部位以头面部和四肢最多见(占全部病例的69.9%),躯干,消化道和生殖系统分别占11.0%,8.1%和8.5%,较少见部位包括乳腺1例,子宫2例,食道3例,全组病人入院后分别接受手术及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和生物化学治疗,资料完整者111例,其中23例术后应用生物治疗(包括TAK细胞,IL-2和IFN-α);34例术后接受生物化学治疗(单药或多药化疗联合生物反应调节剂);48例术后应用放疗或化疗.化疗药物包括DDP(100mg/M2),CBP(350mg/M2),DTIC(125mg/M2×3)
    112  食管癌中调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免疫的关系
    晏梅 高冬玲 付淑莉 文小岗 张云汉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11
    [摘要](1281) [HTML](0) [PDF 0.00 Byte](93)
    摘要:
    凋亡相关基因如 ICE(IL-1βconverting enzyme),Fas/Apo-1,Fas-L等与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 cell,CTL)效应以及免疫应答的调节包括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 inducedcell death,AJCI)等多项免疫功能有关. 为了解凋亡相关蛋白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对食管癌中ICE,Fas,Fas-L及凋亡细胞进行标记,探讨其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组化LSAB的方法对46例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中促凋亡相关蛋白ICE,FaS,Fas-L蛋白进行标记,并对其中13例进行TdT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TdT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113  国产GM-CSF在化疗中对骨髓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孙亮新 刘基巍 高亚杰 周涛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12
    [摘要](1443) [HTML](0) [PDF 0.00 Byte](68)
    摘要:
    为观察国产GM-CSF在化疗致骨髓抑制中的保护作用及其不良反应.本实验采用单盲随机配对,自身交叉对照研究.对20例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成AB组和BA组.AB组化疗第1周期(实验周期)加用GM-CSF,化疗第2周期(对照周期)单独化疗,BA组化疗第1周期(对照周期)单独化疗,化疗第2周期(实验周期)加用GM-CSF.结果显示实验组(实验周期)较对照组(对照周期)可显著缩短因化疗致ANC<2.0×10~9/mm~3以下的持续时间,P<0.01.明显缩短WBC<4.0×10~9/mm~3以下的持续时间,P<0.05.对血小板(PLT)影响不大.不良反应主要有轻中度发热、局部疼痛等,
    114  HuPBL-SCTD小鼠嵌合免疫模型建立的初步报告
    衣服新 刘兴波 邱建武 魏炳杰 黄强 周丽英 孙志方 王爱东 兰青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13
    [摘要](1159) [HTML](0) [PDF 0.00 Byte](90)
    摘要:
    “人化”SCID小鼠免疫模型可望为肿瘤免疫学研究提供较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本实验利用APAAP法,间接荧光原位杂交法及细胞毒实验观察转输入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在SCID小鼠体内分布及活性,比较了静脉与腹腔法转输HuPBL建立短期细胞免疫模型,现报告如下,实验方法:SPF级环境下饲养的SCID小鼠共28只,分尾静脉和腹腔转输淋巴细胞各2组,每组7只,其中2组(静脉组和腹腔组)1次转输入PBL,2周时处死,另2组再次转输淋巴细胞,4周时处死.其间,实验当日开始,每2天断尾采血,APAAP法检测淋
    115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的研究
    傅其宏 郭琦 吴求亮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14
    [摘要](1244) [HTML](0) [PDF 0.00 Byte](81)
    摘要:
    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实验及临床资料表明,荷瘤动物和肿瘤患者血清中存在着诸多的免疫抑制因子,抑制或降低淋巴细胞的转化反应,抑制体液和细胞免疫的产生,使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已经发现在癌症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大量的抑制免疫活性的蛋白质,其中之一就是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mmunosuppressiveacidic protein,IAP).IAP由Tamura等首先发现,并从晚期胃癌病人的腹水中提取并加以分析,IAP是一种糖蛋白,主要产生于肝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肿瘤细胞也能产生IAP,体外实验发现IAP对机体有多
    116  康莱特注射液对肿瘤细胞的生疗增敏作用研究
    金洪传 王青青 余海 周建伟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15
    [摘要](1442) [HTML](0) [PDF 0.00 Byte](86)
    摘要:
    在初步观察针对大肠癌细胞系colo205膜表面抗原C242的特异单抗与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的融合蛋白C242Fab-SEA对该细胞系的体外抑制作用的基础上,本实验研究了单抗导向的超抗原同临床常用双相抗肿瘤新药——康莱特注射液(KLT)的协同杀伤肿瘤细胞作用,观察KLT对单抗导向的超抗原介导的肿瘤生物治疗作用的增敏效应以探讨KLT作为一种新型BRM的可能性,首先采用MTT方法测定KLT对由融合蛋白C242Fab-SEA介导的肿瘤细胞体外抑制效应的增敏作用,实验组以KLT预处理4h后的Colo205作为靶细胞,对照组以KLT未处理的Colo205为靶细胞;然后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和RT-PCR法测定肿瘤细胞在KLT预处理前后的Fas等分子的表达,观察KLT对肿瘤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调变作用,以探讨KLT具有生疗增敏作用的可能机制;最后,采用MTT法观察抗Fas抗体对
    117  头颈部鳞癌(HNSCC)及切缘中P53和P16的异常表达及临床意义
    唐平章 魏伯俊 徐震纲 吕宁 梁克 陈艳 赵清正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16
    [摘要](1650) [HTML](0) [PDF 0.00 Byte](74)
    摘要:
    头颈部肿瘤由于解剖位置特殊,重要器官密集,可切除范围有限,术后局部复发率较高.究其原因,以往多认为是切缘不净即切缘中残存有癌细胞所致.但临床资料显示,在切缘干净的患者中,局部复发率也仍然较高.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为深人认识HNSCC癌变机理提供了新的线索.研究表明,HNSCC癌变过程是由一系列分子事件渐进性异常的过程.其中P16,P53表达的异常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118  重组人Endostatin/MBP融合蛋白的构建纯化及其体内外抗肿瘤研究
    樊燕蓉 徐根兴 刘新卷 汪振诚 傅更锋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17
    [摘要](1400) [HTML](0) [PDF 0.00 Byte](84)
    摘要:
    血管生成是实体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必要条件,新生血管为异常增殖的肿瘤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血管生成是受血管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的网络来调节的,在众多的血管生长抑制因子中,angiostatin和endostatin可特异性抑制内皮细胞增殖.O′Reilly等从鼠血管内皮瘤细胞株(EOMA)得到一种分子量为20kD的新蛋白质,测序证明它是胶原蛋白十八C末端的片断,并将其命名为endostatin,用重组鼠endostatin治疗几乎可完全抑制肿瘤引起的新血管生成,显示了极大的抗癌效果.徐根兴等也在研究内皮细胞过程中发现了endo-statin,并从人肝脏cDNA文库中筛选克隆得到人endostatin基因,通过T7和SP6进行DNA序列测定,Endostatin由522个核苷酸组成,共184个氨基酸.与小鼠Endostatin氨基酸序列比较,具有83.33%同源性.由于endostatin基因产物难溶,
    119  38例散发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检测
    赖春宁 王建安 黎燕 沈倍奋 江泽飞 宋三泰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18
    [摘要](1392) [HTML](0) [PDF 0.00 Byte](71)
    摘要:
    肿瘤易感基因BRCA1(breast and ovarian canoer suscepti-bility gene,BRCA1)与乳腺癌,卵巢癌发生有密切联系,它的失活可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和肿瘤的发生.BRCA1基因突变者患癌的风险远高于普通群体,对于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中筛查BRCA1基因,对于乳腺癌卵巢癌患者风险评估,发病检测,早期诊断及今后的基因治疗等都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120  肺癌患者NSE,CYFRA21-1,CEA RIA水平变化的分析研究
    杜同信 王自正 田韧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19
    [摘要](1627) [HTML](0) [PDF 0.00 Byte](72)
    摘要:
    近年来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血清学肺癌标志物检测成为令人感兴趣的指标,目前一般应用血清癌胚抗原(CEA)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为生化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欠佳.最近报道一种新的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志物NSE,CYFRA21-1水平检测对小细胞和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监测等都很有意义.本文通过对98例肺癌患者血清和胸水中的NSE,CYFRA21-1,CEA放射免疫分析,旨在探讨肺癌的发病机理,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结果表明NSE在肺癌患者的血清中小细胞癌的阳性率为67.9%,与其它型肺癌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肺癌患者的胸水中NSE水平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非小
    121  肿瘤控制与生物技术
    董志伟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20
    [摘要](1100) [HTML](0) [PDF 0.00 Byte](86)
    摘要:
    122  靶向CD分子的治疗制剂
    沈倍奋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21
    [摘要](1562) [HTML](0) [PDF 0.00 Byte](73)
    摘要:
    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是白细胞在正常分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它们大多是蛋白质或糖蛋白,以疏水键的方式与膜上的脂质结合,亲本部分向外,疏水基向内,因此,一般可分为胞外区、穿膜区和胞内区.很多分化抗原都是有功能的分子,有些是酶,有些是受体,有些是信号传导分子,离子通道或调节分子.对这些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不仅能阐明一些理论问题,如细胞激活,信号传导等.而且也可以作为治疗制剂设计的靶点.1 抗CD分子的抗体用于疾病治疗
    123  肿瘤疫苗的研究,应用与开发—21世纪的展望
    钱振超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22
    [摘要](1481) [HTML](0) [PDF 0.00 Byte](90)
    摘要:
    1 百年历史回顾1.1 早期阶段(本世纪初~中叶):盲目尝试1.2 奠基阶段(本世纪中叶~1990):曲折进展①ISTA的证实;②肿瘤胚胎性抗原和NK细胞抗癌作用的发现;③“误导与弯路(从体液免疫研究入手);④主要困难与限制1.3 发展阶段(1990~):突破“待飞”——两项突破①人类肿瘤抗原的确立;②抗原提呈与免疫识别理论的阐明2 当前主要进展2.1 肿瘤排斥抗原(TRA)的分析是进行临床诊治的依据,是研究、“改建”的基础2.1.1恶性黑色素瘤(黑瘤):是抗瘤免疫研究的首选模型——已可在分于水平上理解人癌的免疫应答,分析黑掩免疫的过程和机制,并借以评估推断人癌免疗成果可能提高到什么程度等.目前CD8~ T细胞识别的多种黑瘤抗原(肽)已被确定,包括组织特异性蛋白(如黑素体melanosome)癌一睾丸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肿瘤特异性突变肽(如-catenin)等;其免疫学特征已较清楚;各种新的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疗法正在研究开拓.
    124  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曹雪涛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23
    [摘要](1824) [HTML](0) [PDF 0.00 Byte](91)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大量肿瘤抗原的发现,以肿瘤疫苗为基础的主动性免疫治疗和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成为肿瘤治疗新的热点.抗原的识别、加工、提呈及T细胞的致敏、激活和扩增依赖于抗原提呈细胞(Anitgen-presenting cells,APC)的参与和作用.目前认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功能最强的专职性APC,DC能摄取和加工抗原,表达高水平MHC分子、共刺激分子、粘附分子并分泌高水平Thl型细胞因子IL-12,故其有很强的抗原提呈能力,可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因此,DC在免疫学乃至其他学科中的意义愈来愈受到重视.本室曾就DC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现状及进展作过综述,详见曹雪涛,树突状细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4:161~168;曹雪涛,树突状细胞的研究热点及其与疾病的防治《中华医学杂志》,1999,79:163~165.曹雪涛:树突状细胞研究在免疫学中的意义及其发展趋势,《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21:281~285.本文仅就1997年成都会议以来,尤其是近1年来的DC与研究进展简介如下.
    125  单克隆抗体的临床肿瘤应用进展
    储大同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24
    [摘要](1510) [HTML](0) [PDF 0.00 Byte](62)
    摘要:
    自从Kohler和Milstein在1975年首次介绍了发展杂交瘤的技术大规模生产单克隆抗体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在1997年11月和1998年10月FDA分别通过了用于临床肿瘤治疗的2个单克隆抗体——Rituximab(Rituxan)和Trastuzumab(Her-ceptin).它们的问世引起了国际临床肿瘤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Rituximab是用重组DNA技术将鼠的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和人IgG1的恒定区组合在一起的嵌合抗体.它能够识别CD20分子,而这种分子只在正常B淋巴细胞和恶性B细胞上表达,不在B细胞的祖细胞、浆细胞、T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干细胞和其他非血液系统组织上表达.在补体和效应细胞存在的情况下对于CD20阳性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此外,有证据表明CD20是钙离子通道受体,对于预防细胞凋亡有重要意义.抗体与CD20结合后可以促进凋亡.
    126  癌肿白血病的分化治疗
    孙关林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25
    [摘要](1438) [HTML](0) [PDF 0.00 Byte](93)
    摘要:
    分化障碍是癌肿发病的基本机制之一.自七十年代初国外先后报告在体外DMSO可诱导神经母细胞瘤和一些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以来,癌肿细胞分化诱导研究已成为肿瘤学科的前沿之一.八十年代我国首创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M3)疗法取得成功,为癌肿白血病分化治疗研究提供了一大组成功的范例,进一步推动了国际与国内癌肿分化治疗的进展.现将近年来的分化治疗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27  生物治疗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叶胜龙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26
    [摘要](1594) [HTML](0) [PDF 0.00 Byte](115)
    摘要: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已取得长足进步.肝细胞癌(HCC)患者大多合并严重肝硬化,且易发生肝内播散和远处转移.近年来生物治疗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取得较大进展,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后肿瘤治疗的第四摸式.1 细胞因子肝癌综合治疗中常用药物仍为白介素-2(IL-2)、干扰素(IFN)和肿瘤坏死因子(TNF),IL-2用于治疗肝癌大多经肝动脉局部灌注,目前在临床上多与LAK或TIL联合过继免疫治疗,或与化疗药物及其它细胞因子联合应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同时应用大剂量IL-2治疗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化疗栓塞,且副作用小.IEN治疗肝癌多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以IFN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优于单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近年报道IFN可有效阻断乙肝或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提示IFN可有效预防HCC的复发.TNF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治疗肝癌可提高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近年报道IL-12可显著减少肝转移的发生.
    128  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调节与抗血管肿瘤生物治疗
    寿成超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27
    [摘要](1449) [HTML](0) [PDF 0.00 Byte](79)
    摘要:
    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各类促内皮细胞因子的大量产生和/或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产生不足均可导致血管的增生,进而引起肿瘤的生长与转移,本文就近几年来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调节及相关的抗血管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作一简介.1 血管内皮细胞(EC)增殖因子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最直接、最重要的EC生长因子,属PDGF家族.VEGF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其促EC增殖作用.VEG受体(VEGFR)为酪氨酸激酶受体,一般认为有EC特异性.VEGFR主要有VEGFR-1(flt-1),VEGFR-2(flk-1/KDR)和VEGFR3(flt-4),It-1与VEGF的结合能引起EC的迁移和管状样结构的维持,而KDR与VEGF的结合主要刺激内皮细胞的增殖.VEGFR3则主要与淋巴内皮细胞增殖有关.
    129  靶向血管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袁玫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228
    [摘要](1390) [HTML](0) [PDF 0.00 Byte](63)
    摘要:
    靶向血管治疗肿瘤已有三十年的历史,近十年来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就几方面的进展简要论述.1 肿瘤区血管的发生发展及特点1.1 肿瘤细胞由休眠转为生长:没有血管,肿瘤停止在1~2mm直径以下,肿瘤细胞处于休眠状态称为无血管期(in situ),即Ⅰ期.血管长入后,肿瘤细胞分裂生长,称为有血管期,Ⅱ期.促使肿瘤由Ⅰ期向Ⅱ期转变的因素,已知的有:①微环境的改变:缺氧,缺营养,PH变酸性,NO升高等;②基因的改变:癌变时,突变型P53上调VEGF,FGF-B;野生型p53减少,内源性抑血管生长因子,凝血栓蛋白(thrombospontin,TSP-1)则下调.突变Ras基因也可上调VEGF.
    130  特邀大会报告——肿瘤控制与生物技术
    董志伟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57
    [摘要](1424) [HTML](0) [PDF 0.00 Byte](80)
    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目前全球每年新发的癌症患者约1000万,死亡660万.未来的25年内将有3亿新病例,并有1亿死于该病.我国在过去的20年间,癌症亦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具有发展中国家高发癌谱与发达国家高发癌谱并存的特点,形成更为严重的挑战.1997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中癌症死亡已超过脑血管病,跃居首位,约占死因的22%以上.70年代以来,肿瘤研究的最大进展是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基本回答了肿瘤的发病机理,认识到肿瘤的发生是一系列控制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修复等重要行为的基因的变异.约1%的肿瘤患者是遗传的,为高危家族成员,各种基因的变异发生于生殖细胞中,据此已克隆了至少25种基因.其他肿瘤患者则为散发,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各种基因变异发生于体细胞中.其实二者的机理并无本质不同,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最好的研究范本.这些研究成果正由实验室逐步进入临床,并改变着肿瘤预防、诊断及治疗的模式.
    131  新型基因转移系统在人肝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顾健人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58
    [摘要](1351) [HTML](0) [PDF 0.00 Byte](67)
    摘要:
    目前基因治疗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基因导入系统效率低下,缺乏靶向性.病毒类载体,如临床常用的逆转录病毒和腺病毒,体内导入率极低且无靶向性;脂质体等非病毒类载体系统,具有同样的局限性.人们曾经尝试用针对某种受体的配体及多聚阳离子多肽与DNA形成复合物,从而介导外源基因进入受体过度表达的细胞.但是,内吞小体和溶酶体融合后,内吞复合物会被溶酶体的酶系所降解.
    132  细胞凋亡与肿瘤生物治疗
    马大龙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59
    [摘要](1562) [HTML](0) [PDF 0.00 Byte](93)
    摘要:
    细胞凋亡的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从文献浏览来看,目前国际凋亡研究的热点已集中在发现新的凋亡分子和新的凋亡信号转导途径的分析,同时,基于促凋亡机理的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也有重要的进展.过去,在传统的肿瘤治疗中,有相当大比例的放、化疗机理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但同时往往造成对正常细胞的损害.新一代基于促凋亡机理的肿瘤生物治疗方案是选择具有高度选择性地促肿瘤细胞凋亡的生物技术药物,通过直接诱导肿瘤凋亡或抑制肿瘤的抗凋亡分子达到治疗目的.例如,TNF-α突变体、TRAlL、P53基因,针对Bcl-2,Bas,Raf,Myb的反义寡核苷酸等已进入临床实验,为肿瘤生物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为促进基于凋亡的肿瘤生物治疗研究,有必要加强对凋亡机理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探讨凋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发现新的重要凋亡分子或促凋亡药物作用的靶分子.本综述重点介绍凋亡的基
    133  肿瘤疫苗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肿瘤治疗中地位与前景
    崔正言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60
    [摘要](2277) [HTML](0) [PDF 0.00 Byte](72)
    摘要:
    肿瘤疫苗用于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是肿瘤生物治疗的重要方法,加强和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与识别肿瘤抗原、避免肿瘤逃避免疫监视和提高杀伤肿瘤细胞与启动加强自身主动的生理免疫抗瘤能力,以达到减少癌变发生、消除手术残留癌灶、防止转移复发、提高肿瘤治愈率、延长存活期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是肿瘤综合治疗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疫苗的发展与免疫学理论和分子生物学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近百年的探索,经历了由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到特异性免疫治疗,由细胞水平到分子和基因水平的进展.直到80年代末期,肿瘤疫苗才出现了新概念的质的飞跃.目前研究的肿瘤疫苗主要有:(1)肿瘤细胞疫苗,是以自体肿瘤组织经过研磨、照射、药物灭活等方法处理,加佐剂后制成的瘤苗,在临床上已试用于多种实体瘤,产生一定疗效,但因科学性不高而受限.(2)肿瘤核酸疫苗,即DNA疫苗,是由携带编码抗原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制成,直接输入组织细胞内,使之在体内表达相应抗原而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别是以特异性CIL为代表的保护性免疫应答.(3)肿瘤多肽疫苗,来自肿瘤特异性抗原、病毒相关抗原、癌基因或抑癌突变蛋白的多肽组成,共同的CTL识
    134  基因重组药物的研究进展
    丁锡申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61
    [摘要](1586) [HTML](0) [PDF 0.00 Byte](67)
    摘要:
    基因重组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是生物工程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1995年美国上市的基因重组药物仅24种,同年FDA对这类药物制定了新的政策,使其上市速度快速增长,今年已达67种之多,其中有些药物已成为肿瘤生物治疗,尤其是辅助治疗不可缺少的药物,我国在这一领域尚存差距.1 国外研究与开发现状目前美国、日本、欧洲各国争相研究与开发基因重组药物.美国研究最早,技术最先进,批准上市药物也最多.而且其中大部分为独创品种.并对已上市的老品种,开展了众多适应症的研究,如rHuIFN-α已在临床上试验治疗十多种肿瘤,其中疗效最好的是慢性粟性白血病.rHuIFN-β治疗脑胶质瘤效果好,尤其在手术切除后使用,有防止复发作用.
    135  肿瘤疫苗研究进展——利用异种细胞及异种基因进行肿瘤免疫治疗及基因治疗
    魏于全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62
    [摘要](1420) [HTML](0) [PDF 0.00 Byte](69)
    摘要:
    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是肿瘤生物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如用各种肿瘤疫苗包括肿瘤细胞疫苗活体重组疫苗、肽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以及DNA疫苗等,用来诱导机体抗肿瘤之反应.然而研制这些疫苗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大部分肿瘤特异性抗原仍不清楚,机体对自身抗原免疫耐受,缺乏有效的抗原递呈等.因此有必要探索肿瘤免疫或基因治疗的新途径.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即自身耐受性,但当机体内隐蔽抗原释放、生物、物理化学因素使自身抗原改变等可导致自身免疫形成,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靶抗原所在组织及细胞,造成相应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和功能障碍.
    136  肿瘤免疫治疗的分子基础
    秦慧莲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63
    [摘要](1162) [HTML](0) [PDF 0.00 Byte](67)
    摘要:
    近年来,肿瘤免疫冶疗的研究之特点为多学科交叉渗透及多部门共同参与.因而,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及相关生物学高技术的结合,为肿瘤免疫治疗奠定了重要的分子基础.1 肿瘤特异性表位的研究进展肿瘤免疫治疗是肿瘤生物治疗的重要基础,那么寻找肿瘤特异性抗原必然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从50年代Gross等发现TSTA,到90年代T.Boon证实人类第一个肿瘤抗原表位,为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有限肿瘤特异性抗原,使得众多肿瘤学家仍然孜孜不倦地挖掘新的肿瘤持异性抗原(表位).目前采用的主要技术路线有:
    137  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与子宫肌瘤患者PBL表型分析及细胞毒活性变化的研究
    邓文 李哲 曲迅 丁继莲 李静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64
    [摘要](1228) [HTML](0) [PDF 0.00 Byte](69)
    摘要:
    众所周知,肿瘤的发生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肿瘤在体内的发生发展正是机体免疫监视系统与肿瘤细胞之间的作用失调所致,免疫监视能力降低肿瘤细胞得以逃逸而生长,在免疫监视系统中,活化的T细胞及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与NK细胞的作用是其重要的组成,特别是NK细胞(CD56~ 细胞)是在B或T细胞功能基本缺失或不能分化的情况下,以正常形式存在的一种成熟的细胞毒细胞,是机体早期肿瘤免疫监视的重要效应细胞.本研究分析了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叽瘤患者PBL的表型及细胞毒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用IL-2(2000 U/ml)刺激PBL5d后其CD4,CD56及CD25的表达有明显的提高,CD56~ 细胞数有听增加.IL-2
    138  低剂量辐射对胸水TIL体外抗癌活性的影响
    许素玲 葛峰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65
    [摘要](1218) [HTML](0) [PDF 0.00 Byte](80)
    摘要:
    低剂量辐射对LAK细胞有刺激作用,使其抗癌活性增强,但射线对TlL的刺激作用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低剂量γ射线照射胸水TIL.以期获得具有更强抗癌活性的效应细胞,①胸水TIL细胞的制备:收集新鲜肝素抗凝肺腺癌血性胸水1200ml,按常现方法分离TIL.调整细胞浓度为5×10~5/ml进行培养.②用LSAB法行免疫组化测定TIL的细胞表型③低剂量辐射模型的建立:用铅砖和拉长放射源到靶的距离的方法将剂量率减低到0.72mGy/分,形成低剂量率照射模型.④肿瘤细胞的培养;常规复苏传代培养的K562细胞和SPC A-1靶细胞.⑤TIL的分组;根据接受照射剂量分5组,即9,3.6,7.2,14.4和21.6mGy.培养96h接受照射
    139  γδT细胞、NK细胞及LAK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马安伦 葛海良 张冬青 王树军 张笑人 张惠珍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66
    [摘要](1314) [HTML](0) [PDF 0.00 Byte](79)
    摘要:
    过继性免疫治疗是肿瘤生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LAK细胞抗肿瘤过继免疫治疗,并取得一定效果.近来,γδT细胞和NK细胞在非恃异性或半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我们通过体外分离和增殖培养γδT细胞、NK细胞和LAK细胞,比较研究了3种细胞的抗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以MACS分离γδT细胞,培养2周后细胞数扩增600~800倍,CD3,CD8和γδT表达阳性率分别是70.41%,42.69%和40.5%,γδT细胞对NK敏感细胞K562以及NK不敏感细胞Raji,XG-73种不同到细胞均有较高的杀伤率,分别为35.98%,32.27%和49.08%,高于对照组PBMC的19.56%,11.34%和10.58%;NK细胞对此3种细胞的杀伤率分别是45.21%,12.34%和11.94%;
    140  SCF对人脐血NK前体细胞的促分化作用
    夏青 田志刚 张彩 张建华 徐彤 孙汭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67
    [摘要](1243) [HTML](0) [PDF 0.00 Byte](81)
    摘要:
    干细胞因子(SCF)参与机体生长发育,调控多种细胞的生长,对造血干细胞、前B细胞、红系,粒系及巨核系细胞都有促分化作用,本试验主要探讨SCF对脐血NK前体细胞的促分化作用.本实验利用SCF,IL-2和SCF IL-2培养脐血单个核细胞21d,动态计数单个核细胞总数,根据比例计算NK含量;并在第1,3,5,9,14和21天利用FACS检测细胞表型CD56/CD16和CD3分子;同时利用ATT法检测第1,5,9,14,和21天NK细胞的杀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①SCF促进人脐血NK细胞的产生:SCF,IL-2和SCF IL-2组中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倍数为3.5,4.1和6.8倍,根据脐血中NK细胞的含量为15%~20%,推算NK细胞的增殖倍数分别为5.3~7.0,6.15~8.2和10.2~13.6倍,而阴性对照组为2.5倍.由此可见,单独SCF不仅可以增加脐血NK细胞的绝对数量和比例,并且能够提高NK细胞对IL-2的增殖反应.②
    141  人脐血造血细胞的体外扩增
    张建华 田志刚 张彩 许晓群 孙汭 王郡甫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68
    [摘要](1212) [HTML](0) [PDF 0.00 Byte](80)
    摘要:
    脐血作为造血于/祖细胞的来源具有诸多优点,应用前景广泛.采用多种造血生长因子组合,建立体外大量扩增脐血于/祖细胞的培养体系,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动态观察了脐血单个核细胞(MNC)经不同造血生长因子组合刺激的增殖效应.结果显示,①脐血MNC培养至11~20d时,达到增殖高峰,21d后细胞增殖明显变缓.20d时,不同的造血生长因子组合对脐血造血于/祖细胞扩增倍数不同,结果如下,(a)rhIL-1 rhIL-3 rhIL-6 rhG-CSF rhGM-CSF rhSCF组合使有核细胞总数增殖为初始的43倍;
    142  人NK细胞克隆化培养条件的初步探讨
    张彩 田志刚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69
    [摘要](1317) [HTML](0) [PDF 0.00 Byte](86)
    摘要:
    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兔疫效应细胞,在抵抗肿瘤和病毒感染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关于NK细胞的发育生物学及其功能的研究已成为免疫学、血液学及肿瘤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研究发现,NK细胞与T淋巴细胞在个体发育关系上极为接近,二者具有共同的前体细胞;骨髓为出生后NK发育分化的场所,骨髓中CD34~ 造血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长期培养后可以分化为NK细胞;NK细胞是机体造血的主要调控成分,选择性应用可促进造血的NK细胞亚群可加速造血和免疫的重建,在异基因骨髓移植中,供者的活化NK细胞能促进骨髓植入和造血重建,并能预防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增强抗肿瘤效应.因此,NK细胞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43  CD8~ 细胞免疫亲合柱的研制及条件探讨
    王郡甫 田志刚 张彩 刘金生 张建华 许晓群 孙汭 张捷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70
    [摘要](1436) [HTML](0) [PDF 0.00 Byte](87)
    摘要:
    本文建立的免疫亲合柱纯化细胞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亲合素交联的凝胶捕获生物素化单抗阳性细胞,去除非目的细胞、利用该柱进行了CD8~ 细胞的纯化实验,证明此方法获得的细胞纯度高,回收率好,且操作简便易行.将抗CD8单克隆抗体经DEAE离子交换色谱纯化,在碳二亚胺盐酸盐作用下,与生物素化N-羟基琥珀酰亚氨酯交联,制备生物素化抗CD8单克隆抗体.将Avidin与Bio-Gel利用化学法交联并装于4ml软塑料柱内,用PBS充分冲洗后,以5%BSA平衡柱子.用常规方法制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将PBMNC调整细胞浓度为5×10~7~2×10~8/ml,加入约1/10体积的生物素化抗CD8单克隆抗体,4℃温育30min.用含1%BSA的PBS洗细胞1次,并将细胞悬于2ml5%BSA中,加细胞于柱子上,使细胞缓缓流入凝胶内,静置约3~5min.先以5%BSA洗去未吸附的细胞,再以PBS洗去BSA,用手轻轻挤压柱子,CD8~ 细胞即与凝胶脱离,随PBS流出柱子,收集CD8~ 细胞进行检测.
    144  CD3AK细胞的体外诱导及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谢裕安 梁安民 罗小玲 吴继宁 匡志鹏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71
    [摘要](1331) [HTML](0) [PDF 0.00 Byte](85)
    摘要:
    采用抗CD3单克隆抗体(anti-CD3McAb)和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IL-2)、植物血凝素(PHA)共同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制备CD3AK细胞,应用APAAP法、吉姆萨染色法分析CD3AK细胞的表型、核型等免疫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微量的niti-CD3AK(终浓度30~50ng/ml)辅以少量的rIL-2(100 U/ml)和PHAS(100μg/ml)共同培养,就能诱导和扩增CD3AK细胞,细胞扩增倍数随着anti-CD3McAb的使用浓度增大而增高,当anti-CD3McAb的使用浓度提高到500ng/ml时,CD3AK细胞扩增倍数可达800倍以上,显著高于LAX细胞的扩增倍数,细胞常呈集落生长.CD3AK细胞的表型分析结果,CD3~ ,CD4~ ,CD8~ 的CD3AK细胞比率分别为(72 ±14)%,(29±4)%,(47±23)%,提示CD3AK细胞是一类以CD3~ ,CD4~ ,CD8~ 细胞为主的异质细胞群,并具
    145  原发性肺癌细胞免疫和周围血淋巴细胞粘附因子的表达与转移关系的研究
    王丽娟 钱浩 蒋国梁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72
    [摘要](1072) [HTML](0) [PDF 0.00 Byte](63)
    摘要:
    本文探讨原发性肺癌细胞免疫状态(T4/T8值)和周围血淋巴细胞粘附因子(CD44V6)的表达与血道转移的关系.选择1997.12~1998.8,200例首次治疗原发性肺癌,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177例,女性23例,中位年龄58岁(32~87岁).腺癌114例,鳞癌50例,小细胞癌21例,低分化癌15例.入院经脑CT,胸CT,腹CT及同位素骨扫描检查,确定为远处血道转移(包括脑转移,腹腔脏器转移,胸膜和肺内转移以及骨转移等)76例,转移发生率38%(76/200).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单克隆抗体技术,测定周围血淋巴细胞亚群
    146  支气管动脉灌注CD3AK治疗中晚期癌近期疗效观察
    高中度 茅爱武 邱晓雯 邵维城 张丽君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73
    [摘要](1567) [HTML](0) [PDF 0.00 Byte](79)
    摘要:
    为观察经皮穿刺支气管动脉灌注CD3AK治疗中晚期肺癌的近期疗效.我们采用住院及门诊中晚期肺癌32例为观察组,经皮支气管动脉灌注CD3AK及化疗药物,每次灌注CD3AK1×10~9/50ml,吡柔比星40mp,卡铂300mg,西艾克4mg或威锰(VM26)150mg.每3~4周灌注1次,2次为1疗程.对照组为中晚期肺癌20例,单纯采用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化疗药物与观察组相同,介入疗程也相同.结果:
    147  胸腹腔内植入TIL细胞治疗恶性胸腹水疗效研究
    师恩义 杨道元 姜淑梅 王增华 潘春华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74
    [摘要](1293) [HTML](0) [PDF 0.00 Byte](76)
    摘要:
    恶性胸腹水是由胸腹膜恶性肿瘤所引起.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大类;原发者临床较少见,大部分为转移性,可为直接侵犯,淋巴转移或血液转移.恶性胸腹水的出现,严重影
    148  脐带血PHA-CD3A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近期疗效观察
    彭晓 张宏文 陆莉 张文 朱峻芳 张小燕 张晓薇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75
    [摘要](1564) [HTML](0) [PDF 0.00 Byte](81)
    摘要:
    观察了rIL-2联合脐带血PHA-CD3AK细胞对经病理学证实的28例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瘤、乳腺癌、肝癌、胃癌、急性白血病等)在综合治疗中的作用.rIL-250或100U/d皮下或静脉输注,每周5次,连续4周为1个疗程.rIL-2治疗1周后开rIL-2始输注脐带血PHA-CD3AK细胞,每次回输10~8个细胞以上,连续5~7次,总细胞数达到2×10~9以上.PHA-CD3AK细胞采用自健康产妇脐带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制备,疗效评价采用Ⅲ期临床试验标准.结果显
    149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5例临床小结
    苗瞄 吴德沛 夏学鸣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76
    [摘要](1291) [HTML](0) [PDF 0.00 Byte](76)
    摘要:
    探讨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nto-PBSCT)的方法对Ⅲ~Ⅳ期恶性淋巴瘤进行根治性治疗,并观察其长期疗效,以期解决耐药问题及提高复发病人的治愈率.自1995年12月至1998年5月为5例Ⅲ~Ⅳ期恶性淋巴瘤(HD4例,NHL1例)进行auto-PBSCT.其中ⅢA1例,ⅣA4例;处于首次缓解期1例、部分缓解2例、复发后缓解1例,第2次复发后缓解1例.动员方案均采用MAG方案[M:米妥蒽醒20mg/(m~2.d)×2d,A:阿糖胸苷8g/(m~2·d)×2d,G:惠尔血(rhG-CSF)
    150  人外周血NK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徐彤 田志刚 张彩 张建华 夏青 孙汭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77
    [摘要](1304) [HTML](0) [PDF 0.00 Byte](67)
    摘要:
    NK细胞的纯化及体外扩增是研究NK细胞重要的方法学基础.NK细胞不需在要特异抗原的刺激下即可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它的功能还受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其中IL-2在体外可显著促进NK细胞的杀伤功能及增殖.本实验在此基础上对NK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
    151  同种异基因Th2细胞移植后抗白血病效应研究
    段连宁 郭坤元 杜江 王三斌 张立成 李江琪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78
    [摘要](1201) [HTML](0) [PDF 0.00 Byte](82)
    摘要:
    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是同种异体免疫细胞清除白血病细胞和抗复发的重要手段,与T细胞有着密切的关系.骨髓移植后,供者T细胞可被同种异体抗原识别激活并直接攻击受者组织,或者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的“瀑布效应”加重对受者的损伤,这种损伤对象为白血病细胞时就表现为GVL作用.在GVL效应中,供者来源的CD4~ 细胞是重要的调节细胞.已知CD4~ 细胞依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成份分为Th1和Th2细胞,Th2细胞可以通过其分泌的IL-4调控Th1及M_(?)细胞功能,减少GVHD致病因子(IL-1,IL-2,IL-12,TNF,IFN-γ,NO)的产生.本文以荷EL9611细胞的红白血病小鼠模型为对象,采用体外诱导的Th2细胞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探讨Th2细胞移植是否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我们
    152  过继性免疫化疗(Ⅱ)单倍型淋巴细胞抗白血病体外效应和临床应用
    吴秉毅 郭坤元 宋朝阳 张俊德 张立成 周凌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79
    [摘要](1237) [HTML](0) [PDF 0.00 Byte](86)
    摘要:
    在用CTX联合BABL/c(H2d)脾细胞输注能明显延长昆明鼠(L615~(H2k)×Babl/c~(H2d))F1~(h-2kd)荷L615白血病鼠的生存期基础上,本研究观察了单倍体淋巴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及初步临床应用:1、单倍体淋巴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体外效应:①淋巴细胞处理,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技术获得淋巴细胞,其中T和NK细胞占90%,用照射的方法使其对PHA和IL-2失去增殖性,但仍有分泌和细胞毒功能:②对K562白血病细胞克隆生长的影响:将处理后的淋巴细胞与K562混合温育2h后,作半固体克隆培养,在效:靶(E:T)=50:1时,抑制率为88%,在E:T=10:1时,抑制率达23%,呈剂量效应关系:③对新发病白血病细胞克隆生长的影响:先将淋
    153  PJ-CW对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表型及细胞毒活性的影响
    曲迅 邓文 王庆宝 高嵩 秦庆亮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80
    [摘要](1602) [HTML](0) [PDF 0.00 Byte](84)
    摘要:
    本文介绍我室有关LAK、TIL的体外诱导与活性调节研究及脐血CIK细胞诱导的初步研究.制备LAK-CM与PHA-CM(略)将TIL细胞(2×10~5/ml)分悬于含IL-2(500μ/ml)和/或PJ-CW(25μg/ml)的培液中置37℃,5%CO_2环境中培养,于培养后不同时间测定细胞扩增速度,并于第9天测定TIL细胞表型的变化(采用APAAP法与荧光检测法)及对自体肿瘤细胞与瘤靶细胞的杀伤活性(MIT显色法).将脐血淋巴细胞(1×10~6/ml)分别置含IL-2(2000μ/ml)和/或PJ-CW(25μg/ml)的环境中常规孵育,并于孵育后第5天进行表型分析(方法同前)及细胞毒活性测定.分离脐血淋巴细胞,于培养的不同时间分别加入rIFN-γ(1000U/ml),CD3MAB(20μl/ml),IL-2(300U/ml)及IL-1(100U/ml),测定其表型(方法同前).
    154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95例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因素分析
    刘海川 姚善谦 楼方定 张伯龙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81
    [摘要](1229) [HTML](0) [PDF 0.00 Byte](80)
    摘要:
    本文报告未净化自体骨髓移植(ABMT)17例,净化自体骨髓移植(PABMT)30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48例),男61例,女34例,中位年龄27岁(3.7~47岁),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5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3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例.移植时第1次缓解(CRl)72例,第2次缓解(CR2)22例,未缓解(NR)1冽,缓解(CR)到移植的时间中位数7个月(2~19月).骨髓净化方法:胎肝低分子抑物净化,长期体外液体培养净化及癌光啉加光照净化.移植前经强烈的化疗和全身放疗(TBI)后移植.ABMT组、PABMT组、APBHSCT组3年无病生存率(DFS)及复发率分别为64.8%,73.4%,70.5%和35.2% ,26.6%,29.5%.造
    155  CD40/CL40L分子对肝Kupffer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的影响
    弭静 杨忠广 张明徽 曹雪涛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82
    [摘要](1243) [HTML](0) [PDF 0.00 Byte](75)
    摘要:
    Kupffer细胞(KC)是存在于肝窦状隙内表面的巨噬细胞,占机体组织巨噬细胞的80%~90%,是肝脏发挥解毒、抗瘤作用的主要效应细胞.数十年来,对KC的结构及直接抗癌作用已进行了广泛研究,而对KC在介导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尤其是将其作为抗原递呈细胞的研究尚不多见,可能与KC分离技术困难和对其生物学性质认识不足有关.我们采用0.05%胶原酶与0.1%链酶蛋白酶E联合门脉灌注及体外消化方法成功获得了具有相当数量和免疫活性的KC,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CD40/CD40L分子对KC抗原提呈功能的影响.
    156  人PBMC经数种活化剂活化后的表型变化
    陈复兴 刘军权 王涛 黄健 骆晓梅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83
    [摘要](1502) [HTML](0) [PDF 0.00 Byte](99)
    摘要:
    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是肿瘤生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其疗效关键是在于制备大量高效的抗肿瘤效应细胞.为此我们应用数种不同组合的活化剂在体外活化PBMC,观察它们的表型和细胞毒活性改变.先将PBMC悬液加入aCD3单抗包被的培养板中培养, 48h后用含IL-2完全培养液换液,同时加入大蒜F蛋白(3μg/ml)、黄芪多糖(10 μg/ml)和香菇多糖(10μg/ml )SEA组为PBMC悬液加入SEA(20ng/ml)培养48h后再加人aCD3包被的培养板中,继续培养到第5天收集细胞洗涤后用FACS分析表型和作细胞毒活性测定.结果发现单用aCD3即可明显增加CD25,CD68,CD95,CD45RO和CD8的表达,能增加HLA-DR的表达,明显减少CD16 56的表达,aCD3 SEA组可增加CD4,CD25,CD95和HLA-DR的表达.aCD3 黄芪多糖、aCD3 香菇多糖和aCD3 大蒜F蛋白与单加aCD3的影响基本相同.aCD3 SEA
    157  CTL作用于胃癌细胞的超微病理观察
    韩彩丽 阎蕴力 李英敏 王凤荣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84
    [摘要](1185) [HTML](0) [PDF 0.00 Byte](72)
    摘要:
    研究人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fyte,CFL)作用于胃癌细胞BGC-823所引起的超微病理变化.我们用22例胃癌患者手术所取的胃腺癌组织在无菌条件下用胶原酶、透明质酸酶和DNA酶的混合液消化后分离单个胃癌细胞,经反复冻融后微孔滤膜过滤所获的滤波,抗CD3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2(IL-2)与患者自体外周血淋巴细
    158  癌性胸水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增殖力、表型和杀伤细胞活性的研究
    蒋敬庭 吴昌平 邓海峰 吴爱珍 陈国瑾 孙文辉 邱国强 吴浩清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85
    [摘要](1610) [HTML](0) [PDF 0.00 Byte](74)
    摘要:
    探讨癌性胸水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生物学特性,便于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用低浓度白细胞介素2(IL-2)诱导培养癌性胸水TIL,按常规法计数TIL细胞增殖量,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IL细胞表型及MTT法检测其杀伤细胞活性.经低浓度IL-2(10U/ml)诱导培养TIL21d后,TIL增殖倍数为2130±1140,大于1000倍占72%.CD3无显著性变化(P>0.05),CD4,CD8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CD4/CD8
    159  过继性免疫化疗(Ⅰ)单倍型淋巴细胞输注治疗白血病研究
    张立成 郭坤元 李江琪 段连宁 周凌 李玉华 王三斌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86
    [摘要](1290) [HTML](0) [PDF 0.00 Byte](75)
    摘要:
    为了探讨由化疗与单倍型淋巴细胞输注联合组成的过继性免疫化疗方案,对白血病的治疗作用.方法:①建立亲代Balb/C(H-2~d)供鼠→615(H-2~k)× Balb/c(H-2~d)F_1 代(H-2~(kb) 受鼠输注相关GVHD动物模型,和615(H-2~k)×Balb/c(H-2~d)F_1 代(H-2~(kd)受鼠L615白血病模型.②单倍型淋巴细胞经不同剂量(60)~Coγ照射后,体外观察γ照射对T淋巴细胞增
    160  激光诱导肿瘤患者机体内源性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研究
    杨莹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87
    [摘要](1159) [HTML](0) [PDF 0.00 Byte](87)
    摘要:
    我科于1997年5月~1998年5月对35名肿瘤化疗患者进行了脾区激光照射,前后血浆INF,IL-2,TNF,浓度的监测观察以探讨激光脾区照射在肿瘤治疗中的意义.结果表明,化疗后患者血浆的IL-2水平明显下降,P<0.05.IFN下降虽然P>0.05但也有轻度下降.而激光治疗组经激光脾区照射后,IFN水平明显升高,P
    161  14种细胞因子基因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临床应用
    魏海明 田志刚 刘杰 冯进波 孙汭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88
    [摘要](1430) [HTML](0) [PDF 0.00 Byte](69)
    摘要:
    细胞因子的临床检测正呈上升势头,原因是细胞因子表达的增加和降低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有关,细胞因子或细胞因子拮抗剂应用于疾病的冶疗时,也应参考体内细胞因子的正确检测结果.Th1/Th2理论的提出,使体内细胞因子网络初见雏型,许多新型细胞因子也需要人们更深入地研究其在体内的功能和变化的规律,由此可见检测细胞因子的重要性和建立细胞因子检测方法的迫切性,我们在建立肿瘤细胞五种细胞因子基因检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IL-1β,IL-
    162  人白细胞介素12诱生表达及双启动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魏海明 田志刚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89
    [摘要](1263) [HTML](0) [PDF 0.00 Byte](71)
    摘要:
    白细胞介素12(IL-12)主要是由抗原提呈细胞产生的一种异二聚体(P40和P35)细胞因子,能显著增强NK/LAK以细胞的杀伤活性,促进特异性CTL细胞的应答能力,诱导T细胞和NK细胞大量分泌IEN-γ,启动Tho细胞向Thl细胞的发育,在抗肿瘤、爱滋等多种疾病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用SAC,LPS,IFN-γ和PDBu等刺激剂作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口腔表皮样癌细胞株KB,成功诱生出IL-12-p40和p35,并插
    163  IFN-γ诱导Caspase-1介导肿瘤细胞凋亡
    张笑人 张勇 史桂英 李宁丽 张冬青 葛海良 周光炎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90
    [摘要](1330) [HTML](0) [PDF 0.00 Byte](72)
    摘要:
    IFN-γ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最近研究发现,IFN-γ能刺激某些肿瘤细胞表达Fas和FasL,增加肿瘤细胞对Fas诱导凋亡的敏感性.IFN-γ能否通过诱导Fas和FasL表达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目前尚未阐明.我们研究发现IFN-γ能刺激Fas和FasL低水平表达,直接诱导Caspase-1介导的肿瘤细胞凋亡.
    164  细胞因子在肝硬化病变中的作用
    陆晓青 冉江华 郭群 孙辉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91
    [摘要](1315) [HTML](0) [PDF 0.00 Byte](77)
    摘要:
    为探讨细胞因子与肝硬胆化病理过程之间的关系.对30例肝硬化病人(失代偿期16例.代偿期14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28~60岁,平均年龄为46岁,病史5~10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区不适22例,腹胀18例,腹泻9例.具有肝炎病史及典型的肝硬化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及门静脉高压)并经B超和血清学检查确诊.按分级法,A级13例,B级9例,C级8例.用双抗体类心法检测血清IL-6,IL-8,TNF-α含量.测验结果:A级IL-6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B,C(P<0.05).B,C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2A级IL-8含量高于正常组和BC(P<0.05),3.A,B,C级TNF-α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165  免疫粘附素:一种新的研究和生物治疗工具——GM-CSF/Fc_(γ2)融合蛋白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麦丽凯·阿不里克木 许佐良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92
    [摘要](1457) [HTML](0) [PDF 0.00 Byte](64)
    摘要: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细胞-巨噬细胞等集落刺激因子是肿瘤病人化疗后提高机体造血和免疫功能所必须的药物,但由于各种集落刺激因子在体内的半衰期极短,因此须使用较大的剂量,而这又将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延长这些集落刺激因子在体内的半衰期,减少其用量有可能减轻毒副作用.免疫粘附素(Immunoadhesin)由于其特有的生物学活性,是近年来受人瞩目的一种新的研究和生物治疗工具.
    166  小鼠肿瘤局部热疗后血液中白介素-2可溶性受体的变化
    胡永成 卢世璧 王继芳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93
    [摘要](1199) [HTML](0) [PDF 0.00 Byte](84)
    摘要:
    我们为探讨热疗后免疫刺激的机制及血液中白细胞介素-2可溶性受体(SIL-2R)的变化.我们将5×10~6个LLC(lweis lung carcinoma)肿瘤细胞接种于C57BL/6小鼠的足垫内,制成肿瘤动物模型,以水浴加热方式行局部热疗37℃(对照组),43℃,45℃和47℃ 30℃min,观察原发灶肿瘤生长及
    167  β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研究
    李芳芳 马志章 应红宇 周晴 邱永刚 丁仁瑞 邱莲女 周永列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94
    [摘要](1820) [HTML](0) [PDF 0.00 Byte](101)
    摘要:
    本文采用与各种细胞信号传导相关的抑制剂阻断重组人β肿瘤坏死因子(rhTNF-β)对1929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并配合荧光染色、DNA电泳和FCM等实验手段,检测rhTNF-β)引起L929细胞凋亡及加入抑制剂以后的变化,这为研究TNF-β在杀伤肿瘤细胞过程中信号传导的特征提供了基础资料.hTNF-β为本实验室自行重组并纯化之产品,比活性5×10~5U/mg.信号传导仰制剂包括:Genistein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Indomethacin(磷脂酶抑制剂);Quinacrine(磷脂酶抑制剂);Staurosporine(蛋白激酶 C抑制剂); TMB8(钙桔抗剂和蛋白激酶抑制剂);TPCK(丝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 Verapamil(钙通道阻断剂); Wortmannin(磷脂酶 A2抑制剂)均为Sigma产品.采用:①信号传导阻断试验:将L929细胞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内,每孔1.5×10~4/0.1 ml/孔,培养12h后换以新鲜培养液,并加入50μl各种抑制剂及50μl rhTNF-β(终浓度62 U/ml),另设 rhTNF-β及1640培养液的对照孔.继续培养48h,用结晶紫染色方法计算存活率.②荧光染色:用以上相同的方法处理1929细胞,然后用PI及FDA双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③DNA电泳:经处理的L929细胞,通过
    168  人γ干扰素/β肿瘤坏死因子融合蛋白诱导K562细胞凋亡过程超微弱光子测定
    周晴 梁赤周 马志章 应红宇 丁鸣 丁仁瑞 鲍超 李博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95
    [摘要](1618) [HTML](0) [PDF 0.00 Byte](88)
    摘要:
    本实验用对人γ干扰素(IFN-γ)、人β肿瘤坏死因子(TNF-β)具有一定抗性的K562细胞(人红白血病细胞株)为材料,观察人γ干扰素/β肿瘤坏死因子融合蛋白(γTNF-β)在诱导K562细胞凋亡中所产生的超微弱光量子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细胞凋亡与发光的关系.利用二维光子计数成象采集系统检测不同实验组细胞(1.6×10~6)的超微弱光子辐射量(连续计数3次的光子数平均值),以比较凋亡细胞与非凋亡细胞光量子数变化规津.实验设立不含药物的细胞对照组,以及用放线菌素D(0.2μg/ml)处理组、用TNF-β(62U/ml)处理组和用γTNF-β(62U/ML)处理组;观察了不同时间段(12h,24h,36h)的受试细胞发光情况,以及比较对照组细胞与用药组细胞的发光情况.结果发现,γTNF-β处理组细胞超微弱光子辐射量显著增加,并在典型凋亡细胞形态学出现之
    169  一种与TNF-α同源的新型细胞因子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于益芝 曹雪涛 刘书逊 章卫平 弭静 张明徽 赵勇 陶群 鞠佃文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96
    [摘要](1483) [HTML](0) [PDF 0.00 Byte](76)
    摘要: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从DC中克隆并发现新的免疫分子基因并研究其免疫学功能是目前免疫学领域的前沿热门课题.本课题通过大规模随机测序和同源比较,从人树突状细胞.DNA文库中克隆到全长1101 bp的新基因,根据 GCG软件预测N端有一77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提示其为分泌性蛋白,成熟分子由209个氨基酸组成,理论上计算其分子量约为23kD,其蛋白水平与人和小鼠TNF有15%左右的同源性,因此推测可能是一新型细胞因子,命名为树突状细胞衍生的TNF-α样细胞因子(DC derived TNF-αlike cytokine,DDTLC).DDTLC在多种组织和细胞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为开展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行了DDTLC的原核重组表达.利将DDTLC定向插入pBV220表达载体,构建成重组表达载体pBV-DDTLC;转化DH5_α细菌,进行热诱导表达并纯化出纯度达95%以上的DDTLC重组蛋白.以上结果为进一步开展DDTLC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170  肿瘤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纠正
    赵卫红 袁小林 施广霞 钱振超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97
    [摘要](1291) [HTML](0) [PDF 0.00 Byte](80)
    摘要:
    根据CD4~ T辅助细胞(T_H)所分泌的细胞因子(Cy-tokine)将其分为T_H1和T_H2两个亚群,分别主导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T_H1与T_H2细胞平衡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起着重要作用.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中,细胞免疫占有重要地位,T_H1细胞及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测定了健康人和肿瘤患者及其化疗前后血清中IL-2,IFN-γ,IL-4和TNF-α的变化来研究肿瘤患者的免疫偏斜及其纠正.主要结果如下:①与正常人相比,肿瘤患者包括
    171  IL-7与IL-2,PHA或/及αCD3联用诱导人外周血LAK细胞的协同和抑制作用的研究
    叶萍 程一棹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98
    [摘要](1334) [HTML](0) [PDF 0.00 Byte](67)
    摘要:
    本文将IL-7与IL-2,PHA或/及αCD3联用诱生PHA-LAK,CD3Ak和PHA-αCD3LAK细胞,观察IL-7对上述三种细胞的激活作用,为肿瘤的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应用活细胞计数的方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应用MTT法测定外源性IL-2的消耗和细胞毒活性;应用APAAP法检测mIL-2R的表达和效应细胞表型等指标.结果发现,1.IL-7对效应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各组效应细胞增殖曲线均于第6天达增殖的峰值,但以IL-7 PHA-LAK细胞为最高,达2.22×10~6/ml,IL-7 CD3AK也高于其IL-7~-对照组,而IL-7 PHA-αCD3LAK细胞则最低,仅有1.49×10~6/ml.IL-7~ PHA-LAK和IL-7 CD3AK细胞扩增倍数也高于各自的IL-7~-对照组(P<0.01),IL-7 PHA-αCD3LAK细胞的扩增
    172  胸腔内应用卡铂及IL-2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
    卞志远 李金枝
    1999, 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1999.3.099
    [摘要](1392) [HTML](0) [PDF 0.00 Byte](82)
    摘要:
    癌性胸腔积液是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能有效控制,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IL-2、卡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及毒副反应.探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新方法.(1)临床资料:全组共63例.肺癌51例.非小细胞肺癌46例,其中鳞癌24例,腺癌19例,鳞腺癌3例,小细胞肺癌5例;胃贲门癌3例,食道癌5例.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的癌症患者,所有病例均为恶性胸腔积液,无明显心脏及肝、肾功能障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