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第7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红细胞在免疫治疗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郭峰 张乐之 王海滨
    2000, 7(2):81-8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01
    [摘要](815) [HTML](0) [PDF 0.00 Byte](16)
    摘要:
    2  反义核酸抑制人骨髓瘤细胞中的IL-6信号转导功能研究 *
    宋 伦 黎 燕 沈倍奋
    2000, 7(2):83-8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02
    [摘要](800)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研究人骨髓瘤细胞的IL-6信号转导通路中哪一个环节可作为“IL-6功能拮抗剂”设计的目标靶位。方法: 首先通过凝胶阻滞电泳(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免疫沉淀方法观察人骨髓瘤细胞Sko-007中参与IL-6信号转导功能的转录因子—STAT3,NF-IL-6和蛋白激酶ERK的诱导活化情况,继而构建和设计了针对这些信号分子的反义表达质粒和反义寡核苷酸,用同样方法观察反义核酸对IL-6信号转导功能的影响。结果: 这些反义核酸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IL-6在Sko-007细胞中的信号转导功能。结论: 可通过进一步实验确定转录因子、蛋白激酶作为“胞内拮抗剂”作用目标靶位的可行性。
    3  Ad-p53与Ad-p16联合对人肺腺癌GLC-82细胞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
    徐敏毅 林 晨 梁 萧 付 明 张雪艳 吴旻
    2000, 7(2):86-8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03
    [摘要](1096)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p53与p16基因的联合对人肺腺病GLC-82疗效提高的可能性。方法:将分别携有p53基因、p16基因重组腺病毒(Ad-p53与Ad-p16)联合使用,通过细胞生长和存活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分析、TUNEL检测、RT-PCR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观察其对人肺腺癌GLC-82细胞的作用。结果:在总感染强度相同的前提下,Ad-p53与Ad-p16联合导入GLC-82细胞,对细胞生长存活及克隆形成能力的抑制、以及所造成的凋亡效果比施用单种基因的效果强,表明p53基因与p16基因在体外疗效上互为协同。结论: Ad-p53与Ad-p16联合,可以提高对人肺腺癌GLC-82细胞的疗效。
    4  卵巢癌患者γδ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牛海涛 张素梅 何维
    2000, 7(2):90-9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04
    [摘要](827) [HTML](0) [PDF 0.00 Byte](16)
    摘要:
    研究从卵巢上皮性癌(OEC)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肿瘤相关淋巴细胞(TAL)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扩增的γδT细胞对同种异体和自体肿瘤细胞的体外细胞毒作用,同时对αβΤ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也作了比较。方法:用抗体固相法扩增γδ/αβTIL,γδ/αβTAL及外周血γδ/αβT细胞;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或组织块培养法扩增原代OEC细胞,并进行鉴定;用MTT法测定γδ/αβT及外周血γδ/αβT细胞对同种异体/自体OEC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体外扩增出的γδ/αβTIL,γδ/αβTAL及外周血γδ/αβT细胞对同种异体/自体OEC细胞均具有较强且水平相近的细胞毒活性;扩增到70%细胞纯度所需时间为:外用血γδΤ细胞(14d),γδTAL(21d)和γδTIL(28d)。结论:γδTAL有望成为OEC过继细胞治疗的简便获得而有效的候选细胞。
    5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核酶基因转移有效恢复肿瘤细胞的化疗敏感性
    王福生 金磊 雷周云 H. Kobayashi T. Ohnuma
    2000, 7(2):94-9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05
    [摘要](696)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为了研究抗MDR1核酶逆转肿瘤细胞中P-gp介导的多重耐药性(MDR)的作用。方法: 首先,我们建立了单纯由P-gp介导的、20倍耐药的人Daudi淋巴瘤细胞的模型 Daudi/MDR20。同时我们将表达不同抗MDR1核酶的逆转录病毒载体(N2A+tRNA i met-196MDR1-Rz,N2A+tRNA i met -196MDR1-sRz 和 N2A+tRNA i met -iMDR1-sRz)转染到GP+envAM12细胞中进行包装,获得了高滴度的病毒[(1.1~2.5)×10 5 cfu/ml]。后者用于感染Daudi/MDR20。结果: 通过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检测证实,携带3种核酶的逆转录病毒不但整合到DNA中,而且也高水平表达相应的核酶tRNA i met -iMDR1-sRz,tRNA i met -196MDR1-sRz 和tRNA i met -196MDR1-Rz。结果表明,tRNA i met -iMDR1-sRz和tRNAimet-196MDR1-sRz转导的Daudi/MDR20细胞完全逆转了对长春新碱的敏感性,并伴随着MDR1 mRNA和P-gp表达的阻断。结论: 逆转录病毒载体高效介导的抗MDR1核酶的基因转移能够完全逆转肿瘤细胞中P-gp依赖的MDR。
    6  p53及B7重组痘苗病毒抗肿瘤的实验研究
    张克强 王金惠 李秀森 唐佩弦 毛 宁
    2000, 7(2):98-10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06
    [摘要](793) [HTML](0) [PDF 0.00 Byte](16)
    摘要:
    探索点突变p53重组痘苗病毒诱导的抗瘤免疫反应及B7对其加强作用,为重组抗原疫苗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择人135位Cys→Tyr点突变p53作为肿瘤相关抗原模型,观察以表达该点突变p53的重组痘苗病毒rVV-p53FL单独和联合表达B7的重组痘苗病毒rVV-B7所诱导的CTL及对荷瘤小鼠的免疫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以rVV-p53FL经静脉免疫BALB/c小鼠能够诱导以CD8+ T细胞为主的特异性CTL。rVV-p53FL能够保护部分小鼠免遭肿瘤细胞的攻击。以rVV-p53FL治疗荷瘤小鼠,可显著延长小鼠平均存活期。rVV-B7与 rVV-p53FL以1∶1的比例混合接种可部分加强rVV-p53FL的治疗作用。结论: 肿瘤细胞内过度表达的突变P53蛋白可作为CTL 识别和攻击的靶抗原,以突变P53蛋白作为肿瘤抗原的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p53特异性的抗瘤免疫反应。共刺激分子B7可加强肿瘤抗原诱导的抗瘤免疫反应。
    7  HSP90β蛋白低调肿瘤细胞系的建立 *
    刘宪玲 徐立 郭建成 肖冰 俞召才 樊代明
    2000, 7(2):102-10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07
    [摘要](658)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通过转染HSP90β反义核酸重组子pcDNA-HSP90于4株人消化系肿瘤细胞系,以建立HSP90β蛋白低调肿瘤细胞系, 并研究HSP90β蛋白低调后细胞的生长情况。方法: 用Lipofectamine介导将pcDNA-HSP90转染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人胃癌多药耐药细胞系SGC7901/VCR、人肝癌细胞系HCC7402及人食道癌细胞系Ec109,用G418进行筛选,用RNA酶保护分析法鉴定HSP90β反义核酸的表达,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HSP90β蛋白的表达。用细胞生长曲线研究基因转染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 pcDNA-HSP90转染细胞AH-SGC7901,AH-SGC7901/VCR,AH-HCC7402及AH-Ec109有HSP90β反义RNA表达, 这些细胞HSP90β蛋白表达低调。研究还发现这些细胞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AH-SGC7901/VCR及AH-Ec109细胞受抑程度更明显。结论: pcDNA-HSP90转染细胞AH-SGC7901,AH-SGC7901/VCR,AH-HCC7402及AH-Ec109 HSP90β蛋白表达降低,细胞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8  高表达bcl-2卵巢癌细胞系参与药物抵抗和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
    田 方 李春海 颜春洪 陈高明
    2000, 7(2):106-10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08
    [摘要](1237)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探讨化疗的敏感性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观察细胞凋亡抑制分子bcl-2在卵巢癌化疗抵抗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了逆转录病毒bcl-2表达载体pLXSN/bcl-2,应用lipofactin法建立转染bcl-2基因和转染空载体pLXSN的卵巢癌细胞系。MTT法观察细胞系抵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FACS 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bcl-2高表达细胞系在阿霉素诱导细胞凋亡中的变化。结果:转染bcl-2的卵巢癌细胞系OC3/ bcl-2稳定表达bcl-2分子并抵抗药物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明显提高细胞的存活率,与此同时也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结论:化疗的敏感性与细胞凋亡的调节密切相关,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肿瘤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9  脐血造血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分化特性 *
    张建华 田志刚 张 彩 王郡甫 孙汭
    2000, 7(2):109-11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09
    [摘要](873) [HTML](0) [PDF 0.00 Byte](17)
    摘要:
    了解造血生长因子的不同组合对人脐血CD34 +细胞的扩增效应及分化特性。方法: 采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经rhIL-1,rhIL-3,rhIL-6,rhG-CSF,rhGM-CSF和rhSCF的不同组合进行体外扩增培养, 动态观察了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有核细胞总数的扩增数量,应用流式细胞技术(FACS)动态分析了造血细胞的表面标志, 并对液态扩增后造血细胞的粒 巨噬集落形成率(CFU-GM)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经上述6种细胞因子培养20 d, 有核细胞总数增殖44倍, 液态扩增培养8 d后, CFU-GM比原代MNC增加14.74倍, 扩增18 d后, CFU-GM明显减少, 仅为原代MNC的6.42倍, 且集落小于前者。扩增培养至6~8 d时, CD34+细胞总数是原代MNC的127.79~196.40倍, 18 d时下降至101.51倍。结论: 外源性造血生长因子可使脐血CD34+细胞及CFU-GM产生明显的扩增效应。
    10  HSV-tk/GCV协同放射治疗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 *
    叶传忠 裴雪涛 李澎灏 郑宇辉 李 梁 陈仕平
    2000, 7(2):112-11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10
    [摘要](1022)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了解HSV-tk/GCV系统协同放射治疗对小鼠黑色素瘤的联合杀伤作用。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将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和HSV-tk的融合基因(hytk)导入黑色素瘤细胞中并获得表达,通过体外和C57BL/6小鼠动物实验,检测GCV对转基因细胞的体内外杀伤作用及联合应用放射治疗对黑色素瘤的治疗作用。结果: PCR、RNA Dot blotting、免疫组化检测证实HyTK在转基因细胞的表达,体内外实验示GCV对B16/HyTK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而对野生型B16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P<0.05);联合应用低剂量GCV可使转入hytk基因的黑色素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明显增高(SER=1.62),体内实验也证实协同疗法可延缓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结论: HSV-tk/GCV系统协同放射治疗有望成为黑色素瘤基因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11  中国人血管抑制素Endostatin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序列鉴定
    贺 祥 潘 卫 王 路 陈秋莉 殷学平 潘 欣 芮耀诚 戚中田
    2000, 7(2):115-11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11
    [摘要](734) [HTML](0) [PDF 0.00 Byte](16)
    摘要:
    内抑素(Endostatin)是一种有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分离、克隆和测定中国人的Endostatin基因,为进一步研究Endostatin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方法:从中国人胎肝组织中提取mRNA,用RT PCR方法将Endostatin的cDNA扩增出,克隆到pGEM T载体中,测定其DNA序列。结果:中国人的Endostatin cDNA序列被成功克隆,序列分析证实为Endostatin基因。结论:中国人的Endostatin cDNA基因编码序列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相应序列完全一致。
    12  转基因细胞SPC-A-1/IL-2的致突变性研究 *
    李贺书 李殿俊 解丽华 刘 旭 曹雪涛 叶胜龙
    2000, 7(2):118-12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12
    [摘要](717)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观察转基因细胞SPC-A-1/IL-2的致突变作用,为转基因肿瘤细胞作为瘤苗进行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检测提供依据。方法:在人IL-2的cDNA与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重组并完成PA317/pLIL-2SN包装体系的基础上,将IL-2基因导入人肺腺癌胸膜转移细胞系SPC-A-1中并得到IL-2基因的稳定表达,然后通过遗传毒理学实验技术对转基因细胞SPC-A-1/IL-2的DNA及培养上清液进行体内和体外的致突变性实验研究。结果:转基因细胞SPC-A-1/IL-2的DNA及培养上清液均未显出致突变作用。结论: 转基因细胞SPC-A-1/IL-2作为瘤苗应用可初步视为是安全可靠的。
    13  黑色素瘤B16细胞热休克蛋白 抗原肽复合物的体内外抑瘤效应 *
    杨 英 李秀娟 孙祖玥 龚守良 李修义
    2000, 7(2):121-12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13
    [摘要](924)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黑色素瘤B16细胞胞浆HSP-抗原肽复合物(HAC)的制备、免疫原性的诱导及其抑瘤作用的研究。方法:采用Tris-HCl提取和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制备B16细胞HAC,通过C57BL/6J小鼠体内诱导特异性CTL,再经体内、体外实验检测其抑瘤作用。结果:凝胶过滤获得的含60~97 kD蛋白的41,47和53管的HAC可以降低肿瘤发生率、延长肿瘤出现时间及降低小鼠死亡率。结论: B16 细胞胞浆中的60~97 kD的HAC具有免疫原性及抑瘤作用,为制备肿瘤疫苗提供了实验依据。
    14  E1A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
    千新来 赵清正 王 争 陈 艳 原志庆
    2000, 7(2):124-12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14
    [摘要](980) [HTML](0) [PDF 0.00 Byte](15)
    摘要:
    探讨E1A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的化疗增敏作用。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将E1A基因导入人肺腺癌细胞系Anip973,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E1A的转染细胞(Anip973-E1A)。用不同浓度顺铂、泰素及VP16等化疗药物处理细胞,观察E1A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的化疗增敏作用。结果: Anip973-E1A细胞对顺铂、泰素的敏感性显著增加,顺铂的IC 50 值减少了7倍, 并且敏感性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对VP16, E1A基因的稳定表达在该细胞系未显示增敏作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E1A基因抑制了HER-2/neu的表达。结论: E1A基因能增加人肺腺癌细胞对顺铂、泰素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该作用可能与E1A基因抑制HER-2/neu的表达有关。为在恶性肿瘤治疗上化疗和基因治疗联合应用的可能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15  淫羊藿甙逆转转化生长因子β 2免疫抑制作用的抗肿瘤研究 *
    李晓燕 张 玲 王 芸 毛海婷 崔树龄
    2000, 7(2):127-13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15
    [摘要](739)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研究淫羊藿甙(ICA)对PG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 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2,TGFβ 2)的影响、ICA逆转TGFβ2介导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杀伤活性,RT-PCR检测TGFβ 2、穿孔素,流式细胞术检测TGFβ 2、IL-2Rα水平。结果: ICA可抑制PG细胞中TGFβ 2的蛋白和mRNA表达,能够逆转受TGFβ 2抑制的LAK和CD3AK细胞的杀伤活性,并能部分恢复受TGFβ 2抑制的LAK细胞表面IL-2Rα表达和CD3AK细胞内穿孔素mRNA水平,以及CD3AK细胞的增殖活性。结论: 淫羊藿甙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免疫抑制因子TGFβ 2的产生,增强免疫效应细胞的杀伤活性等机制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16  小鼠H-2K b基因转染人肝癌细胞后激活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
    张智翔 袁爱力 王小宁 张 力 周殿元
    2000, 7(2):131-13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16
    [摘要](761)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增强人肝癌细胞的免疫原性以激活宿主免疫细胞识别杀伤相应的肝癌细胞。方法: 以脂质体介导小鼠H-2K b基因转染肝癌细胞株,并检测H-2K b抗原表达情况,然后用H 2K b基因转染后的肝癌细胞体外激活效应细胞杀伤活性,再进行裸鼠动物实验。结果: H-2Kb基因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 2后,Southern印迹杂交结果显示,H-2K b基因整合于肿瘤细胞染色体中,RNA点杂交结果显示,H-2K bDNA已转录成mRNA。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 H-2K b抗原已在肝癌细胞胞膜上表达。转染后肝癌细胞在体外能强烈诱发效应细胞毒性,这种细胞毒性现象在裸鼠实验中得到进一步验证。结论: 异源MHC Ⅰ类基因H-2K b转染肝癌细胞后可增强其免疫原性并激活免疫效应细胞杀伤活性。
    17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导向药物(EQ75-ADR)的制备及对人表皮癌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
    何 颖 张尚权 赵 峰 吴振华 王耀发 严缘昌
    2000, 7(2):135-13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17
    [摘要](685)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制备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EQ75)与化疗药物阿霉素(ADR)、免疫偶联物(EQ75-ADR),研究该偶联物对人表皮癌A431的抑瘤作用和小鼠的副作用,为最终应用于临床打下基础。方法:用改进的戊二醛方法制备EQ75-ADR,MTT法检测EQ75-ADR对人表皮癌细胞A431和对照细胞人羊膜细胞Wish的48h和2h细胞毒作用,建立荷人表皮癌裸鼠模型和C57BL/6J小鼠模型,观察EQ75-ADR的抑瘤作用,比较EQ75-ADR和ADR对C57BL/6J的副作用。结果: EQ75-ADR对 A431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体外作用48h,EQ75-ADR对A431细胞的杀伤分别是EQ75,ADR和EQ75与ADR混合物(EQ75+ADR)的50倍,14倍和10倍,而EQ75-ADR对Wish细胞的杀伤只有ADR和EQ75+ADR的1/10,对Wish细胞的杀伤只有对A431细胞的1/300,2 h作用得到类似结果。EQ75-ADR显著抑制裸鼠体内肿瘤的生长,抑制率高达92.2% ( P <0.01),对C57BL/6J小鼠的副作用明显低ADR。结论: EQ75-ADR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在体外和体内对表皮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副作用小,在肿瘤生物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18  rhGM-CSF预防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戴广海 石廷章 黄建瑾 刘亚莉
    2000, 7(2):139-14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18
    [摘要](894)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观察rhGM-CSF(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和治疗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ANC)减少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临床研究的方法,对64例病人进行化疗和rhGM-CSF治疗, 每一例病人连续观察2个周期。AB组病人第1周期为治疗组(A周期),采用化疗加rhGM-CSF治疗,第2周期为对照组(B周期),采用单纯化疗;BA组病人第1周期为对照组(B周期)采用单纯化疗,第2周期为治疗组(A周期)采用化疗加rhGM-CSF治疗。结果: 59例病人可评价疗效,治疗组WBC和ANC下降持续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WBC和ANC最低值也高于对照组,并且最低值时的中位化疗序日也比对照组明显提前,第21天时,治疗组WBC和ANC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延迟的例数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rhGM-CSF对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保证化疗如期进行,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19  rhG-CSF预防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Ⅱ期临床研究
    张湘茹 冯奉仪
    2000, 7(2):143-14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19
    [摘要](998)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评价rhG-CSF(粒生素)对预防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入组总数63例,均为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恶性肿瘤。采用自身交叉方法将患者随机分入AB和BA两组。A为治疗周期,即化疗用药结束48 h开始,每日1次皮下注射rhG-CSF 5 μg/kg,连续用药7~14 d。B为空白对照周期。自化疗开始隔日查血常规1次,观察中性粒细胞(ANC)及白细胞(WBC)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于rhG-CSF注射24 h后,WBC及ANC迅速上升,48 h出现第1个高峰,第10天出现第2个高峰,而对照组化疗后,WBC和ANC逐渐下降,始终低于治疗组。WBC、ANC的最低值、WBC<4.0×10 9/L、ANC<2.0×10 9/L的持续时间,以及化疗后第21天WBC<4.0×10 9/L的病例数在治疗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 rhG-CSF可以促进化疗患者WBC和ANC的恢复,耐受性良好,可以作为肿瘤化疗中提高剂量强度的有效辅助药。
    20  
    顾君一 张天一 王华 尤其邑 林琳
    2000, 7(2):146-14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20
    [摘要](627)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21  nm23肿瘤抑制基因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桂芳 殷赤军 骆益宙
    2000, 7(2):147-14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21
    [摘要](636)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22  原发性肝癌栓塞化疗联合LAK/IL-2介入治疗远期疗效分析
    刘晰宇 何执鼎
    2000, 7(2):149-15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22
    [摘要](808)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23  重组人Endostatin/MBP 融合蛋白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
    樊燕蓉 徐根兴 刘新卷 汪振诚 傅更锋
    2000, 7(2):150-15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23
    [摘要](664)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24  腺病毒介导的HSV-tk基因治疗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安全性研究
    王之敏 惠国桢 卢大儒 王 琪 胡 锦 邱信芳 薛京伦
    2000, 7(2):153-15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24
    [摘要](897)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25  树突状细胞诱导的抗肿瘤免疫抑制骨肉瘤术后复发和转移
    李明松 吴增辉 潘德寿 黄建翔 赖卓胜 袁爱丽
    2000, 7(2):155-15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25
    [摘要](857)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26  急性白血病化疗前后Fas抗原和凋亡率测定及其意义
    刘希民 孙晓明
    2000, 7(2):156-15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26
    [摘要](680) [HTML](0) [PDF 0.00 Byte](16)
    摘要:
    27  肿瘤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对IL-2的应答反应 *
    严新民 董 虹 张 平 张丽萍 高建梅 华映昆
    2000, 7(2):157-16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27
    [摘要](697)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28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与造血
    项莺松 曹雪涛
    2000, 7(2):158-15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28
    [摘要](738)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目前主要包括MIP-2α和MIP-2β,即生长相关癌基因Gro(Groβ和Groγ),其受体为CXCR2/IL-8RB,除广泛参与免疫调节、血管形成外,还是一种具有正负双向调控造血功能的CXC类趋化因子。
    29  白细胞介素12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江千里 达万明 欧英贤
    2000, 7(2):160-16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29
    [摘要](741)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白细胞介素12(IL-12)具有强大的抗肿瘤作用。但其机制复杂,重组IL-12Ⅱ期临床实验发生严重毒副反应,IL-12的基因疫苗更有前途。本文综述了IL-12基因疫苗抗肿瘤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现状,IL-12抗肿瘤的机理及实验相关指标Th1/Th2细胞亚群的检测方法等。
    30  p53功能缺陷型肿瘤的基因治疗
    吴昊泉 李昌本 赵寿元
    2000, 7(2):162-16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0.2.030
    [摘要](1024)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p53功能缺陷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现象之一。针对肿瘤p53功能缺陷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①可在p53功能缺陷肿瘤中选择性增殖的病毒(如E1B缺陷型腺病毒);②用野生型p53基因去恢复肿瘤p53功能。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