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9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靶向性非病毒载体GE7系统治疗人脑胶质瘤的体内外研究
    陈永新 许秀兰 张光霁 王 韦 赵瑞皎 金海英 卢亦成 顾健人
    2002, 9(3):153-15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01
    [摘要](1457) [HTML](0) [PDF 209.50 K](1524)
    摘要:
    目的:研究EGF-R介导的靶向性非病毒载体GE7系统治疗人脑胶质瘤的体内外效应。方法:组建GE7基因转移系统,分别与β-gal报道基因、p21WAF-1/CIP1基因组成复合物,体外转导U251MG细胞,分析GE7系统导入效率;MTS法观察细胞生长曲线;FACS分析细胞周期变化。建立裸鼠皮下荷瘤模型,分别经瘤内和尾静脉注射导入DNA载体复合物,观察肿瘤生长抑制率。结果:GE7系统体外导入率最高达70%,细胞生长曲线呈低平型,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平均凋亡指数为25.2%;瘤内注射和尾静脉注射抑瘤率分别为56.5%和60.2%。结论:GE7系统具有较高效率和靶向性,经肿瘤局部和全身途径导入p21WAF-1/CIP1基因,均可诱导凋亡,抑制肿瘤生长。
    2  TRAIL真核表达治疗肝细胞癌作用的研究
    薛胜利 冯作化 张桂梅 张 慧 黎培员 李 东
    2002, 9(3):158-16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02
    [摘要](1488) [HTML](0) [PDF 212.25 K](1513)
    摘要:
    目的:构建鼠源TRAIL(mTRAIL)真核表达质粒。研究其体内、外表达对肝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抑制肝癌生长作用及与重组人FN多肽真核表达质粒pCH510协同抑制肝癌生长作用。方法:采用RT-PCR及重组DNA技术构建mTRAIL真核表达质粒;体内、外进行基因转染;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率,用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肝癌细胞凋亡;小鼠实体瘤块模型研究基因转染抑制肝癌生长作用。结果:用RT PCR方法自小鼠脾细胞RNA扩增出TRAIL基因的全长cDNA,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获重组质粒pX1;以pX1转染BHK细胞株后攻击肝癌细胞株H22细胞,可检测到肝癌细胞凋亡;肌肉内注射转染质粒DNA pX1,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生长;pX1与FN多肽真核表达质粒pCH510有协同抑制肝癌生长作用。结论:质粒pX1可在细胞及小鼠体内表达;体内、外表达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并可通过该机制抑制肝癌生长;与FN多肽真核表达质粒pCH510有协同抑制肝癌生长作用。
    3  HSP70-肿瘤肽对小鼠肝癌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陈代雄 苏艳蓉 钱振超
    2002, 9(3):163-16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03
    [摘要](1440) [HTML](0) [PDF 205.47 K](1663)
    摘要:
    目的:观察HSP70-肿瘤肽介导的非MHC-Ⅰ限制性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通过主动免疫和继承性免疫保护试验,观察从热休克小鼠肝癌HCaF细胞纯化的HSP70 肿瘤肽对HCaF(MHC-Ⅰ类分子表达阴性)的抗肿瘤免疫效果。结果:用源自HCaF细胞的HSP70-肿瘤肽主动免疫小鼠,可获得对HCaF细胞攻击的主动免疫保护效果,雌性组明显优于雄性组。转输HSP70-肿瘤肽免疫后抗HCaF细胞攻击的小鼠脾细胞,能产生良好的过继性免疫保护效果,可耐受HCaF细胞反复攻击,以1×10 7个活瘤细胞攻击亦未致瘤。转输HSP70-肿瘤肽体外致敏的脾细胞,也能使宿主产生一定的抗HCaF免疫效果。结论:从HCaF细胞纯化的HSP70-肿瘤肽可激发宿主产生非MHC-Ⅰ限制性抗肿瘤免疫保护效应,其强度可藉反复攻击而增强,并可通过免疫脾细胞继承性传递。
    4  氧化砷对小鼠移植性肝癌的作用
    沈 健 吴敏华 陈铭华 李乔山 沈忠英
    2002, 9(3):168-17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04
    [摘要](1416) [HTML](0) [PDF 192.75 K](1656)
    摘要: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体内抗上皮性实体瘤作用,用不同剂量As2O3治疗小鼠移植性肝癌。 方法:在50只小鼠腹腔分别注射0,2,4,6,8 μmol/g As2O3,观察急性毒性作用之后,选择1,2,3 μmol/g剂量进行抑瘤实验;80只小鼠双侧腋下移植肝癌细胞(1.5×10 6细胞), 0,1,2,3 μmol/g As2O3分别右腋下注射,每日1次,共10次。在接种肝癌细胞后第30天处死小鼠检查实体瘤大小和慢性毒性反应。结果:右侧肿瘤直接注射As2O3组明显小于左侧(P<0.05);不同剂量相比,右侧给2和 3 μmol/g As2O3肿瘤重量小于对照组(P<0.001),左侧肿瘤1和2 μmol/g组肿瘤大于对照组(P<0.05),3 μmol/g组却相反(P<0.05)。抑瘤机制是引起瘤细胞凋亡。慢性毒性作用引起肝,肾,脾损伤和血中白细胞降低。结论: As2O3在合适剂量和直接接触瘤细胞,对上皮性实体瘤将是一种有用的新疗法。应强调的是抗癌治疗中注意合适剂量和给药途径。
    5  三氧化二砷对H22肝癌荷瘤小鼠免疫功能及瘤体的影响
    唐印华 刘铁夫 庄丽维 田永刚 梁 桃 马占军
    2002, 9(3):172-17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05
    [摘要](1378) [HTML](0) [PDF 190.98 K](1555)
    摘要: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H22肝癌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实体瘤生长情况。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及改进的MTT还原法分别对正常小鼠、荷瘤小鼠对照组、荷瘤小鼠As2O3治疗组进行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NKCA)的测定,并比较各组瘤重,计算瘤重抑制率。结果:肝癌小鼠荷瘤对照组与正常组比较,CD3+,CD4+,CD4+/CD8+及NKCA均明显减少(P<0.01);低剂量及高剂量 As2O3治疗组与荷瘤对照组比较,CD3+, CD4+, CD4+/CD8+及NKCA均明显升高(P<0.05),CD8+无明显变化;而高剂量 As2O3治疗组与低剂量 As2O3治疗组比较,CD4+,NKCA明显升高(P<0.05),CD3+, CD4+/CD8+无明显变化。治疗组瘤重抑制率分别为39.12%,45.74%,病理观察可见间质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AS2O3 能抑制实体肿瘤的生长,提高肝癌小鼠的免疫功能,这是一值得继续研究的临床课题。
    6  E-selectin 和ICAM-1反义寡核苷酸对内皮细胞黏附肝癌细胞的影响
    唐南洪 陈燕凌 王晓茜 李秀金 杨焕星 朱金海
    2002, 9(3):175-17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06
    [摘要](1498) [HTML](0) [PDF 196.59 K](1518)
    摘要:
    目的:探讨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内皮细胞表达E-selectin和ICAM-1的抑制及黏附肝癌细胞的影响。方法: 应用ASODN转染内皮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测定TNF α诱导后内皮细胞膜E selectin 和ICAM-1的表达,RT-PCR半定量测定E-selectin 和ICAM-1 mRNA的表达,细胞黏附实验测定肝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率。结果: 裸ASODN和脂质体-ASODN均降低了内皮细胞E selectin 和ICAM-1分子及其mRNA的表达,后者尽管浓度低,作用更为明显;E-selectin的ASODN显著降低了内皮细胞黏附肝癌细胞的黏附率。结论: ASODN能竞争性地抑制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肝癌细胞的黏附。
    7  CIK细胞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施 明 雷周云 王福生 张 冰 黎文亮 刘敬超
    2002, 9(3):179-18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07
    [摘要](1607) [HTML](0) [PDF 169.98 K](1600)
    摘要:
    目的: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经IFN-γ, rIL-2和anti-CD3McAb诱导后细胞表型的变化及CIK细胞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成份血采血机采集6例健康自愿者PBMC,经多因子诱导后,计数活细胞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裸鼠肩胛下接种肝癌细胞,次日起连续6 d给予不同数量的CIK细胞,观察对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诱导培养后13 d,效应细胞增殖7.1倍,CD3+CD56+双阳性细胞增殖约6倍。动物实验结果表明,CIK细胞可明显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且肿瘤抑制率与CIK细胞的数量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PBMC细胞体外经多因子诱导成CIK细胞,其数量及抗肿瘤活性显著增加,对肝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8  抗HPV16E6核酶对宫颈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
    郑燕芳 饶智国 张积仁
    2002, 9(3):183-18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08
    [摘要](1303) [HTML](0) [PDF 156.56 K](1713)
    摘要:
    目的:研究特异性抗HPV16E6核酶对宫颈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以脂质体法将抗HPV16E6核酶、空载体质粒分别导入CaSKi细胞,命名为CaSKi-R, CaSKi-P细胞。测定CaSKi,CaSKi-R,CaSKi-P 3种细胞的生长曲线和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仪检测3种细胞中HPV16E6, PCNA, C-erbB-2蛋白的表达。将裸鼠分为3组,分别在皮下接种CaSKi,CaSKi-R,CaSKi-P细胞,检测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能力;另取一组裸鼠,每只在右侧接种CaSKi细胞,左侧接种CaSKi-R细胞,对比这两种细胞的致瘤性。分析特异性抗HPV16E6核酶对宫颈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结果:CaSKi-P,CaSKi细胞生长速率相近, CaSKi-R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降低。CaSKi-R细胞的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明显低于CaSKi和CaSKi-P细胞。与CaSKi细胞相比,CaSKi-R细胞表达HPV16E6,PCNA,C-erbB-2蛋白明显减少,而CaSKi-P细胞无此改变。CaSKi和CaSKi-P在裸鼠体内的致瘤性无显著差异,而CaSKi-R的成瘤性显著低于CaSKi。结论:抗HPV16E6核酶的导入能部分逆转宫颈癌CaSKi细胞株的恶性表型,其原因可能在于病毒癌基因E6表达的降低,以及由此而引起的PCNA,C erbB-2基因表达的降低。
    9  降钙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系T47D作用的体内外研究
    赵 丽 曹英林 孙汶生 张志强
    2002, 9(3):186-18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09
    [摘要](1347) [HTML](0) [PDF 196.55 K](1966)
    摘要:
    目的: 研究降钙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系T47D的作用。方法: 将鲑鱼降钙素(sCT)作用于体外培养的T47D细胞,MTT法观察细胞生长抑制率, PCR-ELISA法分析细胞端粒酶活性,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将T47D细胞接种至裸鼠皮下并肌注sCT,30 d后测量瘤体直径,扫描电镜比较第三腰椎的结构。结果: sCT能抑制T47D细胞的生长,降低端粒酶活性,诱导细胞凋亡。体内试验未观察到瘤体缩小,扫描电镜发现sCT使第三腰椎骨质结构增粗致密。 结论: 降钙素诱导T47D细胞凋亡并降低其端粒酶活性是其抑制乳腺癌细胞体外生长的新机制。体内试验未得到理想的抑瘤效果,可能与机体复杂的内分泌反应有关。对于无骨质疏松的裸鼠,降钙素亦能发挥促骨质沉积作用。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体外生长的影响
    李 力 王丽梅 张 玮
    2002, 9(3):190-19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10
    [摘要](1101) [HTML](0) [PDF 202.51 K](1287)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将不同浓度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作用卵巢癌细胞系SKOV3。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测定处理前后卵巢癌细胞系SKOV3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SKOV3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采用MTT和细胞直接计数方法测定处理前后卵巢癌细胞系SKOV3的抑制率和增殖速度。结果:不同浓度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作用于卵巢癌细胞株SKOV3后,其生长抑制率和细胞增殖速度与对照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不同浓度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作用于卵巢癌细胞株SKOV3后,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蛋白及其受体表达水平呈下调趋势; 不同浓度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作用于卵巢癌细胞株SKOV3后,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体外生长无直接影响,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可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蛋白及其受体表达水平。抑制SKOV3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1  血管发生抑制因子 restin的克隆表达及其抗血管活性的初步研究
    张 革 柯细松 冯 涛 周 兰 曾昭淳
    2002, 9(3):194-19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11
    [摘要](1160) [HTML](0) [PDF 201.32 K](1448)
    摘要:
    目的: 克隆人血管发生抑制因子restin(hRS),在E.coli中融合表达,并测定其抗血管活性。方法: 用RT-PCR法从中国人胎盘组织中扩增hRS基因,重组入 pGEM-T载体中并测序鉴定,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hRS,表达融合蛋白GST-hRS。融合蛋白经亲和纯化及凝血酶切后,采用鸡胚绒毛膜尿囊膜试验检测其抗血管生成活性。结果: RT-PCR产物为564 bp,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胶原XV(COL15A1)的C端序列一致,但在21位(TCT→TCG)引起丝氨酸的同义突变,82位(ACA→TCA)引起丝氨酸突变为苏氨酸。诱导表达的人GST-hRS融合蛋白经凝血酶切后,分子量为20 kD,具有抗血管生成活性。结论: hRS的成功克隆、表达为抗血管生成治疗实体瘤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12  分泌独特型免疫球蛋白BALB/c小鼠B细胞淋巴瘤模型的建立
    古 涛 席 泓 庄羽美 朱一蓓 邱玉华 戚春建 于葛华 李 敏 马泓冰 张学光
    2002, 9(3):198-20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12
    [摘要](2093) [HTML](0) [PDF 224.24 K](1716)
    摘要:
    目的: 构建分泌独特型免疫球蛋白(idiotype, Id) 的BALB/c小鼠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建立动物模型,为进一步开展Id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疫苗的免疫治疗提供物质基础。 方法: 采用降植烷和不完全弗氏佐剂间隔致敏6~8周龄BALB/c小鼠,继而采用细胞融合技术、ELISA法、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 筛选获得分泌Id的阳性克隆;体内诱生腹水和体外无血清培养法制备Id,优球蛋白沉淀法结合凝胶Suphecray-200过滤纯化Id;建立荷瘤模型,从荷瘤小鼠骨髓前体细胞诱导DC。 结果:获得2株稳定分泌Id的BALB/c小鼠B细胞淋巴瘤细胞SB4和SB5,Id均为IgM/κ;成瘤率均为100%,荷瘤小鼠平均生存期为(30±4) d。 结论: SB4和SB5能持续稳定分泌非自身反应性Id,具有良好的成瘤性和高转移率。
    13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 Gun-Mediated Human GM-CSF Gene Transfection System and It′s Stable Expression in Tumor Cells
    郑天荣 郑秋红 林贤东 谢云青 龚福生
    2002, 9(3):203-20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13
    [摘要](1092) [HTML](0) [PDF 196.18 K](1471)
    摘要:
    目的:建立基因枪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为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用基因枪转导的方法,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GM-CSF)转导入人胃癌细胞株(SGC),经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SGC-GM-CSF),通过RT-PCR方法鉴定,重组载体已整合到胃癌细胞的基因组中。结果: 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的SGC-GM-CSF上清液结果显示rhGM-CSF主带在30 kD左右,SGC-GM-CSF在体外长期培养中保持稳定分泌,分泌量达到24 h平均247 ng/10 6 cell。结论:建立的基因枪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安全、有效,为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14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
    王秀美 沈方臻 匡 弢 刘克为
    2002, 9(3):207-20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14
    [摘要](1172) [HTML](0) [PDF 102.93 K](1473)
    摘要:
    15  脐血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卵巢癌免疫治疗的体外研究
    马 薇 高云荷 郭钰珍 薛春燕
    2002, 9(3):208-2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15
    [摘要](926) [HTML](0) [PDF 157.65 K](1581)
    摘要:
    16  胰蛋白酶抑制剂联合抗肿瘤药物对小鼠Lewis肺癌转移的抑制作用
    李克生 杜惠芬 施 苓 郭红云 唐清秀 王 兰
    2002, 9(3):210-21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16
    [摘要](950) [HTML](0) [PDF 205.06 K](1459)
    摘要:
    17  Notch的结构和信号转导
    齐润姿 曹雪涛
    2002, 9(3):212-21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17
    [摘要](1154) [HTML](0) [PDF 144.41 K](1812)
    摘要:
    Notch蛋白是一个进化上保守的跨膜受体家族,广泛分布和表达在多种组织中。Notch受体的结构特点决定了Notch可通过一条特殊的信号级联途径转导信号,影响细胞决定和分化发育,尤其是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Notch信号途径更是不可缺的。Notch信号转导是个复杂的过程,受多因素调节。
    18  Notch1与肿瘤的关系
    齐润姿 曹雪涛
    2002, 9(3):215-2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18
    [摘要](1053) [HTML](0) [PDF 133.60 K](2424)
    摘要:
    Notch1最早在含有染色体异位的人类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中被鉴定出来。研究发现Notch1作为一条信号转导途径,不仅对正常组织、细胞的分化、发育起重要作用,而且和一些肿瘤的发生和生长相关,了解Notch1和肿瘤的关系有利于深入研究肿瘤的发病机制,有利于提出预防和治疗肿瘤的新途径。
    19  人NK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张慰慈 张 建 孙 汭 田志刚
    2002, 9(3):217-21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19
    [摘要](931) [HTML](0) [PDF 232.13 K](1358)
    摘要: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是无需预先致敏,无MHC限制性,能直接杀伤靶细胞的一类特殊的淋巴细胞群体,由于NK细胞在抗感染和抗肿瘤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成为近来肿瘤生物治疗的研究热点。NK细胞系的建立尤其是NK-92的建立促进了其在肿瘤过继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并为深入研究NK细胞的特征、功能,进一步揭示它在免疫系统中的确切作用,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20  TNP-470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吴晓娟 杨向红 董玉兰
    2002, 9(3):219-22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20
    [摘要](1351) [HTML](0) [PDF 167.78 K](1546)
    摘要:
    肿瘤血管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分化,最后形成管状结构,肿瘤的生长和侵袭离不开血管新生。TNP-470 O-(氯乙酰-氨甲酰基)烟曲霉醇,是一类人工合成的烟曲霉素类衍生物,它可抑制肿瘤微环境中新生血管形成,从而发挥其强有力的抗肿瘤生长及转移的能力。此外,TNP-470还能增强放、化疗的效果,并且能与某些免疫制剂起协同作用。
    21  靶向端粒酶的肿瘤基因治疗新策略
    苏长青 钱其军 吴孟超
    2002, 9(3):222-2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21
    [摘要](908) [HTML](0) [PDF 225.29 K](1237)
    摘要:
    端粒酶在85%以上的各类恶性肿瘤中激活并维持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是目前发现的恶性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最广谱的分子标记,具备了作为肿瘤靶向基因治疗的物质基础。因此,端粒酶已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理想靶点,有望为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的途径。
    22  血管生成素及其在肿瘤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朱洪新 李锦军 万大方
    2002, 9(3):224-22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22
    [摘要](992) [HTML](0) [PDF 154.91 K](2882)
    摘要:
    血管生成素是新近发现的一个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的蛋白家族,其共同受体是Tie2。由于Ang1和Ang2在体内具有与VEGF共同调节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新生的功能,其研究进展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血管生成素家族中主要成员Ang1,Ang2,Ang3,Ang4等在克隆、生化性质,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血管生成素在生理发育和血管新生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23  生物芯片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姚天明 韩 冰 张晓晖
    2002, 9(3):227-22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2.3.023
    [摘要](1174) [HTML](0) [PDF 150.10 K](2072)
    摘要:
    生物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物技术,该技术使基因分析效率提高千万倍,所用样品和试剂相应大大减少,试验结果更具全面、直观和可重复性。该技术为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基因表达情况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