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10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TNP-470联合重组人内皮抑素抑制小鼠肺腺癌生长的研究
    夏 虎 骆利敏 文金序 佟万成
    2003, 10(2):79-8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01
    [摘要](1655) [HTML](0) [PDF 227.05 K](1672)
    摘要:
    目的:观察TNP-470和重组人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rhES)联合治疗对小鼠肺腺癌LA795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甲醇诱导能高效分泌表达重组人内皮抑素(rhES)的毕赤酵母菌株分泌表达rhES,将皮下接种LA795肺腺癌细胞的T739雄性近交系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10只,分别给予PBS,rhES及TNP-470+rhES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14 d;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生长情况,游标卡尺测量肿瘤体积大小。断颈处死小鼠,原位肿瘤免疫组化观察肿瘤内部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结果: 经甲醇诱导,毕赤酵母重组菌分泌表达rhES,并应用肝素亲和层析将其纯化;动物试验显示与PBS对照组比较,rhES治疗组及rhES+TNP 470治疗组均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P<0.01),TNP-470+rhES组与rhES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原位肿瘤免疫组化显示联合治疗组抑制血管生成更显著(P<0.01)。结论: TNP-470联合rhES治疗对小鼠肺腺癌LA795生长的抑制效果比单独使用rhES的治疗效果更佳,具有良好的协同治疗作用
    2  YCD基因修饰对小鼠P388白血病的体内治疗作用研究
    江千里 王健民 温丽敏 张雨生 江 汕 胡晓霞 周 虹
    2003, 10(2):84-8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02
    [摘要](1384) [HTML](0) [PDF 199.64 K](1501)
    摘要:
    目的:以P388/DBA小鼠白血病模型,探讨新型自杀基因YCD的体内治疗作用。方法: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YCD基因导入,筛选P388-YCD-eGFP细胞克隆,以P388-eGFP和野生性(wt)P388细胞为对照。(1)3组细胞腹腔接种给DBA小鼠(n=5),5×10 6/只(下同),观察致病性;(2)3组细胞腹腔接种给DBA小鼠(n=5),分别以5-FC治疗2周,观察疗效;(3)2组×5只小鼠腹腔接种P388-YCD-eGFP,5-FC 5 μmol/L·d-1×2 d或PBS治疗,根据小鼠存活时间推算杀伤效率。以流式细胞仪、冰冻切片和HE切片检测各脏器中白血病细胞的分布和变化。结果:基因导入对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影响不显著;5-FC治疗2周,YCD组小鼠存活(17.8±1.89) d,而eGFP组和wtP388组分别存活(7.8±1.10) d 和(7.7±1.15) d (P<005);5-FC治疗2 d的杀伤率达99.6%。结论:YCD转基因细胞在体内可被5-FC有效杀灭,该系统具有应用前景。
    3  新城疫病毒HN基因与鸡贫血病毒VP3基因对裸鼠荷HCT肿瘤的治疗
    连 海 金宁一 米志强 薛丽娟 李 华 解丽华 金洪涛 李 萍
    2003, 10(2):88-9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03
    [摘要](1525) [HTML](0) [PDF 217.33 K](1586)
    摘要:
    目的:寻求有效的肿瘤基因治疗方法,研究新城疫病毒HN基因与鸡贫血病毒VP3基因在无胸腺裸鼠体内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建立BALB/c裸小鼠荷人结肠癌模型,瘤内注射脂质体包裹的真核重组子pVHN和pVVP3。观测pVHN和pVVP3治疗荷HCT裸鼠的效果,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Bcl-2和PCNA的表达。结果:经HN基因和VP3基因联合治疗组的小鼠与荷瘤对照组小鼠相比,肿瘤体积明显缩小,抑瘤率可达70%。病理组织切片表明,治疗组裸鼠体内肿瘤细胞大量凋亡,局部地方可见细胞消失。免疫组化表明, Bcl-2和PCNA蛋白在荷HCT裸鼠对照组与各治疗组均有表达,其中Bcl-2表达在荷瘤对照组与pVHN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CNA表达在荷瘤对照组与pVHN+pVVP3治疗组差异极其显著(P<0.01)。结论: NDV HN基因与凋亡素VP3基因对裸鼠荷HCT肿瘤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可诱导其凋亡,其凋亡可能与下调Bcl-2表达有关。
    4  新城疫病毒HN基因构建的核酸疫苗抗肿瘤作用研究
    米志强 金宁一 龚 伟 薛立娟 孙大辉 葛 涛 连 海 解丽华
    2003, 10(2):93-9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04
    [摘要](1542) [HTML](0) [PDF 200.91 K](1906)
    摘要:
    目的:探讨HN基因在NDV抗肿瘤上发挥的作用。方法:以pVAX1为表达载体构建了含NDV HN基因的pVHN核酸疫苗,以脂质体介导方法在体外转染OS732细胞72 h后,用3,5 二羟基甲苯法测定OS732细胞膜唾液酸含量的变化。6周龄BALB/c鼠左后肢皮下接种2×10 6个S180肿瘤细胞,分别于肿瘤接种后的第7天(肿瘤直径为2~3 mm)和第17天瘤内注射100 μg核酸重组体,同时设pVAX1对照组和单纯荷瘤对照组。荷瘤鼠经治疗后框窦采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唾液酸含量。取脾,采用FACS方法测定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变化。结果:pVHN体外转染OS732细胞后,能显著降低细胞表面唾液酸含量(P<0.05)。pVHN应用于荷瘤鼠显著降低血清中唾液酸含量(P<0.05),引起CD8+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增加(P<005)。结论:单独HN基因在体外转染能够降低肿瘤细胞表面唾液酸含量,体内表达后引起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改变。
    5  丝裂霉素C对肝癌细胞中NF-κB基因表达和分布的影响
    唐 亮 满晓波 曹惠芳 邱秀华 刘淑琴 谈冶雄 吴孟超 王红阳
    2003, 10(2):97-10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05
    [摘要](1406) [HTML](0) [PDF 206.93 K](1714)
    摘要: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对肝癌细胞中NF-κB分布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不同浓度的MMC对SK-HEP-1细胞中NF-κB分布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50 μg/ml MMC作用不同时间的NF-κB蛋白水平,RT-PCR方法比较50 μg/ml MMC持续处理细胞不同时间和作用2 h停止用药后不同时间NF-κB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的MMC能够不同程度地使细胞核中NF-κB免疫组化染色增强,50 μg/ml的MMC导致了NF-κB蛋白蛋白印迹水平升高,并在MMC处理8 h的细胞中升至最高,RT-PCR方法检测NF-κB基因mRNA水平在MMC持续处理的细胞中也上升,在第2小時水平最高,随后下降,但是在MMC处理2 h停止用药后NF-κB基因mRNA水平没有下降反而继续上升,并持续到第12小時。结论:MMC能够促进NF-κB自细胞浆进入细胞核,50 μg/ml的MMC导致了NF-κB自身表达升高并在撤除用药后仍旧存在,提示NF-κB同细胞抗MMC活性密切相关。
    6  无细胞短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研究
    高尚先 宋 静 刘星霞 康国华 王 群 张 萍 李 伟 张利宁 李守悌
    2003, 10(2):101-10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06
    [摘要](1664) [HTML](0) [PDF 192.01 K](1817)
    摘要:
    目的:研究无细胞短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NCPP)体内抗肿瘤作用及机理。方法:小鼠腹腔注射NCPP与短棒状杆菌制剂(CPP)14 d后测定脾指数。小鼠腹腔注射艾氏腹水癌细胞,于注射癌细胞前1 d及注射后次日起,连续(间隔1 d)腹腔注射NCPP与CPP 5次,计算小鼠存活率。小鼠腹腔注射NCPP和CPP 10 d后测定腹腔巨噬细胞(Mφ)吞噬率、吞噬指数、过氧化氢(H2O2)和一氧化氮(NO)水平、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率及T细胞增殖指数。结果:NCPP组和CPP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的抑瘤作用;脾指数均大于2.0;腹腔Mφ吞噬率、吞噬指数、产生过氧化氢(H2O2)和一氧化氮(NO)水平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脾脏NK细胞杀伤率均有明显提高(P<0.05);脾脏T细胞增殖指数均无明显差异。上述所有实验中,NCPP和CPP 2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NCPP具有与CPP相同的脾激活及抑瘤作用,其机理主要是通过激活Mφ及NK细胞吞噬、杀伤功能所致。
    7  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HAb18 Fd及轻链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陈志南 邢金良 杨向民 宋 斐 张思河
    2003, 10(2):105-1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07
    [摘要](2230) [HTML](0) [PDF 221.60 K](2387)
    摘要:
    目的: 克隆抗人肝癌单抗HAb18 Fd及轻链基因,并对其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方法: 从分泌单抗HAb18的杂交瘤细胞株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扩增抗体Fd及轻链基因,连入pMD18T载体后,挑选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并利用相应的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然后将轻链及Fd基因依次克隆到噬菌体展示载体pComb3中,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并利用辅助噬菌体M13K07进行挽救,收获噬菌体后利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其抗原特异性。结果: 扩增的HAb18全长轻链和Fd 基因大小分别为665 bp和668 bp,序列分析显示:VH及VL均含有2个特征性的半胱氨酸,CH1属于IgG1亚类,CL属于κ亚型。ELISA证实,Fab基因表达产物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的活性。结论:成功克隆了肝癌单抗HAb18的Fd及轻链基因,为下一步构建多种形式的基因工程抗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  人PD-L1(B7-H1)基因克隆及其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和稳定表达
    陈永井 施 勤 葛 彦 徐宽枫 古 涛 孙建军 李文香 张学光
    2003, 10(2):110-11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08
    [摘要](1737) [HTML](0) [PDF 188.11 K](1584)
    摘要:
    目的:克隆人PD-L1(B7-H1)基因,并构建含有该目的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获得稳定表达PD-L1基因的L929细胞。方法:从人心脏cDNA文库中扩增出PD-L1基因,通过双酶切装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GEZ-Term中,脂质体法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用含有完整病毒颗粒的293T细胞的培养上清感染L929细胞,72 h后,加入Zeocin进行筛选,挑选出能稳定表达PD-L1蛋白的L929细胞株。结果:构建了用于表达的含PD-L1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经转染包装细胞293T后,包装出具有感染能力的重组PD-L1逆转录病毒;经RT-PCR、流式细胞仪表型检测表明,筛选出的L929转基因细胞能稳定表达人PD-L1蛋白。结论:构建了含人PD-L1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和稳定表达人PD-L1蛋白的细胞株,为该基因功能的后续研究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9  人T细胞受体ζ链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韩 扬 周春霞 马文波 王冬梅 张叔人
    2003, 10(2):115-11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09
    [摘要](1253) [HTML](0) [PDF 192.73 K](1785)
    摘要:
    目的:克隆人T细胞受体 (TCR) ζ链基因,运用昆虫杆状病毒系统表达该蛋白。方法:用RT-PCR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克隆TCR ζ链cDNA,构建到昆虫杆状病毒系统专用的Transfer载体中,并与杆状病毒共转染昆虫sf 9细胞。用SDS-PAGE电泳和用小鼠抗人ζ链蛋白的单抗在流式细胞仪中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结果:克隆的人TCR ζ链cDNA插入昆虫杆状病毒载体,并在昆虫sf 9细胞中特异地表达了蛋白。表达量约为细胞裂解上清液总蛋白的11%。经SDS-PAGE分析,其分子量大小与预期的重组ζ链蛋白一致。用胞内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转染重组杆状病毒的昆虫细胞含有人的ζ链蛋白。结论: 从人PBMC中成功克隆了T细胞受体ζ链的基因,并在昆虫细胞中获得高效表达。用生物工程技术获得TCR ζ链蛋白有利于深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
    10  spp1基因在肺癌组织中表达的定量检测及其意义
    曹惠芳 满晓波 蒋 虹 徐志飞 唐 亮 邱秀华 谈冶雄 吴孟超 王红阳
    2003, 10(2):119-12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10
    [摘要](1492) [HTML](0) [PDF 173.61 K](1766)
    摘要: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骨桥蛋白编码基因在原发性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制备24例肺癌患者癌及癌周正常肺组织中总RNA,采用RT-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spp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所有24例肺癌中肺癌组织的骨桥蛋白表达高于相邻的癌周正常肺组织,并且全部在6倍以上,其中7例在100倍以上。结论: 肺癌组织中骨桥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是肺癌诊断的重要标志物。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的靶向制剂的制备
    武 婕 张宏斌 冼 江 杨太成 杨传红 王 捷 郑文玲 赖晃文 陈惠鹏
    2003, 10(2):122-12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11
    [摘要](1541) [HTML](0) [PDF 191.78 K](1703)
    摘要:
    目的: 研究从噬菌体肽库中筛选到的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Ⅱ(KDR)有特异结合活性的小肽,做为KDR靶向药物的先导物质的应用。方法: 从噬菌体肽库中筛选能特异结合KDR的噬菌体克隆,挑选结合力最强的克隆测序并化学合成小肽P5,梯度ELISA、阻断实验和竞争结合实验测定小肽在体外与KDR的结合活性。将P5与生物素(NHS-d-Biotin)、BSA化学偶联,ELISA法和细胞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偶联物与KDR的结合活性。结果:化学合成的小肽P5在体外能特异结合KDR,Kd=168.6 nmol/L,约是KDR与配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165)亲和力的1/30,P5能阻断VEGF165与KDR的结合活性,但不能竞争VEGF165与KDR的结合活性。将P5作为导向物质化学合成的P5-BSA-Biotin,在体外同样具有与KDR和细胞表面KDR分子结合的特性。结论: 化学合成的小肽P5有望作为先导分子,在以KDR为靶点的肿瘤靶向治疗中得到应用。
    12  CIK细胞中CD4+T细胞亚群抗肿瘤免疫活性
    于津浦 任秀宝 刘 虹 张 澎 郝希山
    2003, 10(2):126-12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12
    [摘要](1899) [HTML](0) [PDF 179.19 K](1680)
    摘要:
    目的:观察CIK细胞中CD4+T细胞亚群抗肿瘤免疫活性。方法:体外大规模扩增CIK细胞,利用磁珠分离系统富集纯化CIK细胞中的CD4+T细胞亚群。采用胞内染色法分析其中Th1/Th2的比例变化; LDH法和荧光染色法比较4 h和20 h其对raji细胞的杀伤率和raji凋亡。结果:经磁珠分离法富集的CD4+CIK细胞纯度高达96%, 其中Th1/Th2的分布较PBMC有显著的改变:Th1亚群、Th0亚群明显升高,Th2亚群无显著变化。CD4+CIK细胞虽然不能在4 h之内溶解raji细胞,但可在20 h时产生同CD4-CIK细胞同样强大的杀伤活性,荧光染色可见其在4 h之内诱导raji出现早期凋亡的迹象。结论:本研究提示CD4+CIK细胞具有明显的“Th1优势”可以调节宿主免疫细胞活性;同时CD4+CIK细胞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实现对肿瘤的抑制和杀伤。
    13  ICE基因转染联合化疗药物杀伤肝癌细胞的研究
    贾随旺 徐 娟 钱其军 曹惠芳 吴孟超
    2003, 10(2):130-13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13
    [摘要](1482) [HTML](0) [PDF 206.41 K](1614)
    摘要:
    目的:研究人ICE基因转染联合化疗药物诱导体外杀伤肝癌细胞的作用。方法:应用电穿孔法将构建成功含有目的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hICE导入包装细胞系PA317,筛选G418抗性克隆,并将其病毒上清转入肝癌细胞株HepG2,DNA提取、电泳观察;采用3H-TDR掺入法观察、分析化疗药物卡铂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及转入相应目的基因后的SMMC7721-ICE,SMMC7721-反义hICE,SMMC7721-neo细胞株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ICE基因转染可诱导HepG2形成具有凋亡特征的梯状DNA;在卡铂低浓度诱导下,与对照细胞相比SMMC7721-hICE细胞株体外增殖明显受抑。结论:人ICE基因转染可直接诱导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明显提高肝癌细胞SMMC7721对化疗药物卡铂杀伤的敏感性,ICE基因转染联合化疗药物诱导极大增强了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可能是治疗肝癌一个有前途的方案。
    14  淋巴结来源的CD3AK细胞的增殖和表型变化分析
    马胜林 冯建国 许沈华 唐利荣 凌雨田
    2003, 10(2):134-13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14
    [摘要](1452) [HTML](0) [PDF 165.08 K](1767)
    摘要:
    目的:研究肺癌清扫淋巴结的淋巴细胞,经CD3单克隆抗体激活后的杀伤细胞(CD3AK细胞)在体外的增殖和表型变化。方法:取肺癌清扫淋巴结,用机械方法分离成单细胞悬液,加CD3单克隆抗体和小剂量IL 2共同培养,每隔1天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表型分析及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表型分析显示CD3,CD8,CD56,CD25增加。培养第8天淋巴细胞增殖达高峰,数量是培养前的2.33倍。结论:CD3单克隆抗体能明显激活各种T细胞增殖,使CD3AK细胞维持杀伤功能。
    15  肝癌细胞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激活CTL的抗肿瘤作用
    李东复 杨春荣 申吉子 闫 峻
    2003, 10(2):137-13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15
    [摘要](1415) [HTML](0) [PDF 132.34 K](1763)
    摘要:
    16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肿瘤的临床观察
    傅 强 王 梅 徐 飏 王雅杰
    2003, 10(2):139-14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16
    [摘要](1360) [HTML](0) [PDF 194.81 K](1828)
    摘要:
    17  赫赛汀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进展
    徐 峰 胡 莲 廖志勇
    2003, 10(2):140-14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17
    [摘要](998) [HTML](0) [PDF 164.68 K](1912)
    摘要:
    赫赛汀单独应用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可作为一个二线或三线药物, 222例患者总的缓解率为15%,中位缓解期9.1个月,明显优于原来化疗的5.2个月。赫赛汀与不同的化疗药物联用治疗HER 2过度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具有协同或增强作用。
    18  白细胞介素24的研究进展
    郑月娟 曹雪涛
    2003, 10(2):143-14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18
    [摘要](1353) [HTML](0) [PDF 244.94 K](1410)
    摘要:
    白细胞介素24(Interleukin-24,IL-24)又称为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 7,mda-7),它主要由CD3- 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属分泌型蛋白,由206个氨基酸组成,属于IL-10家族的成员。Mda-7/IL-24作为细胞因子能诱导多种其它细胞因子的表达;作为肿瘤抑制基因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以及引起黑色素瘤细胞末端分化。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应用价值。
    19  自杀基因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苏 丹 项 涛 金英花
    2003, 10(2):146-14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19
    [摘要](1418) [HTML](0) [PDF 171.55 K](1637)
    摘要:
    目前,在自杀基因治疗肝癌的研究中,通过联合基因治疗,受体介导定位、改变酶特性,寻找新的自杀基因系统,以及选择不同用药策略和途径等,方法将自杀基因高效导入靶细胞, 并使之表达,从而增强特异性杀伤肝脏肿瘤细胞作用。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20  树突状细胞的肿瘤抗原负载
    徐东平 王福生
    2003, 10(2):149-15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20
    [摘要](1246) [HTML](0) [PDF 232.27 K](1513)
    摘要: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体外负载肿瘤抗原致敏DC可以有效地增强其抗原提呈能力,所制备的肿瘤抗原DC疫苗回输体内后可促进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和其他抗肿瘤免疫应答机制,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目前已发展了多种针对DC负载肿瘤抗原的方法,有些方法已被应用到了人体肿瘤治疗。
    21  白细胞介素20的结构、功能及其信号传导途径
    何伟刚 曹雪涛
    2003, 10(2):151-15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21
    [摘要](1409) [HTML](0) [PDF 169.02 K](1604)
    摘要:
    白细胞介素20(interleukin-20, IL-20)是近来发现的白细胞介素10相关细胞因子家族的新成员。人和小鼠的IL-20分子均由176个氨基酸组成,两者同源性为76%。IL-20与IL-10有28%的同源性,与其它IL-10家族成员如IL-19,IL-22,IL-24,IL-26在氨基酸序列上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生物学功能却不尽相同。IL-20能够调节皮肤正常生理功能,活化角质细胞中的STAT3途径,促进一些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大量表达,从而调节皮肤早期炎症的发生。本文对IL-20的编码基因、分子结构、表达与调控、受体与信号传导途径和生物学活性作一综述。
    22  以TRAIL为靶点的肿瘤生物治疗研究
    庄国洪 朱 迅
    2003, 10(2):154-15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3.2.022
    [摘要](1176) [HTML](0) [PDF 169.19 K](1855)
    摘要:
    TRAIL是TNF家族的新成员,目前已经确认TRAIL有两类受体:死亡受体及“诱骗”受体,其中TRAIL通过与死亡受体结合而诱导靶细胞凋亡,这种凋亡任用具有选择性。TRAIL可以大量、快速地杀伤肿瘤细胞,而人体的正常细胞对TRAIL诱导的凋亡耐受,这一特性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就TRAIL及其受体,TRAIL诱导凋亡的机制以及影响凋亡的因素和途径,以TRAIL为靶点的肿瘤治疗的研究现状作一全面综述,为肿瘤生物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