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12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CD40信号和肿瘤免疫
    瞿秋霞 张学光
    2005, 12(3):163-16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01
    [摘要](859) [HTML](0) [PDF 184.11 K](2707)
    摘要:
    2  抑制VEGF表达的锤头状核酶系统
    李 晶 费 琦 杨剑峰 高宝梅 戴信兰 张红宇 朱景德
    2005, 12(3):167-17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02
    [摘要](1277) [HTML](0) [PDF 222.48 K](1699)
    摘要:
    建立和评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锤头状核酶(hammerhead ribozyme)技术系统。 方法: 对VEGF121基因RNA序列进行二级结构分析,选择靶点;设计并构建针对VEGF 的分泌肽RNA的可表达锤头状核酶(1 4)载体系统和VEGF-荧光色素酶融合基因报告质粒;通过试管内切割实验等方法评估核酶对于试管内转录得到的VEGF RNA切割特异性和效率;通过瞬时共转染实验和稳定转染实验评估核酶在细胞内对于VEGF RNA的切割效率。 结果: 设计和构建了对VEGF RNA二级结构水平上的暴露区(+8,+36和+71位点:核酶1,3和4)和非暴露区(+17位点:核酶2)4个锤头状核酶(1-4)的两套质粒;试管内切割检测表明,针对+8, +36和+71位点的核酶(1,3和4)可以有效地在试管内对VEGF RNA进行特异性切割,使其水平分别降至对照的61.7%, 27.6%和44.8%(荧光色素酶活性)或66.3%,27.0%和30.0%(蛋白质水平);将核酶表达质粒与VEGF-LUC模板质粒瞬时共转染入SMMC-7721肝癌细胞,核酶1,3和4 VEGF-LUC水平分别降低到对照的81.4%,56.6%和69.1%;稳定表达针对VEGF的核酶1, 3或4的SMMC-7721细胞株中,内源性VEGF RNA的水平降至对照水平的5%以下。对照未转染的、转染空载体的和转染了核酶2(+17)的SMMC-7721细胞。结论: 分别针对VEGF+8, +36和+71位点锤头状核酶可有效地抑制VEGF的RNA水平。
    3  Smac合成肽靶向下调凋亡抑制蛋白XIAP提高胰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
    杜冀晖 张厚德 雷 萍 苏卓娃 麦丽文 郑 芳 龚非力
    2005, 12(3):174-17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03
    [摘要](1218) [HTML](0) [PDF 216.73 K](1620)
    摘要:
    目的: 探讨包含目的蛋白功能结构域的Smac合成肽能否增强胰腺癌细胞的化疗药物敏感性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化学合成SmacN7细胞可穿透融合多肽,共沉淀实验观察SmacN7细胞穿透肽与胰腺癌Panc-1细胞内的XIAP的相互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macN7细胞穿透肽与顺铂、5-FU联用对Panc-1细胞凋亡的影响,MTT法检测SmacN7细胞穿透肽应用前后Panc-1细胞的化疗药物敏感性。 结果: SmacN7融合多肽能与内源性XIAP结合,明显下调Panc-1细胞XIAP表达水平,显著增强顺铂或5-FU诱导的Panc-1细胞凋亡,使其对顺铂、5-FU的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降低1.98倍、2.62倍。 结论: 应用包含目的蛋白功能结构域的Smac合成肽能靶向下调胰腺癌Panc-1细胞XIAP表达,显著提高其化疗敏感性,为胰腺癌的生物治疗协同化疗提供了新思路
    4  环磷酰胺单次注射对小鼠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早期作用
    刘继彦 李永强 彭瑞清 丁 娅 李鸿立 程 霞 张念华 张晓实 曾益新
    2005, 12(3):179-18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04
    [摘要](2049) [HTML](0) [PDF 203.29 K](1911)
    摘要:
    目的 : 探讨环磷酰胺(CTX)的免疫增强作用机理。 : 对单次腹腔注射50 mg/kg CTX后小鼠外周血和脾脏中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注射CTX后第5天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结果 : 使用CTX后第1~5天外周血和脾脏中淋巴细胞数量出现了迅速的下降,同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出现非T淋巴细胞比例的下降和T淋巴细胞比例的升高,且CD8+比CD4+ 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明显。 结论 : 淋巴细胞数量和亚群的变化可能同CTX的免疫增强作用有关。
    5  腺病毒介导CDES融合基因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李秋香 李冬田 佟惠春 尹冰楠 李光明
    2005, 12(3):183-18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05
    [摘要](1284) [HTML](0) [PDF 228.98 K](1423)
    摘要:
    目的: 构建一种重组腺病毒rAdCDES,在体内外进行抑瘤和放疗增敏作用实验研究。 方法: 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与腺病毒骨架质粒重组构建出重组腺病毒质粒,经脂质体介导转染293包装细胞扩增获取重组腺病毒rAdCDES。用测定生长曲线和MTT法检测其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生长抑制情况;建立津白号鼠乳腺癌模型,观察rAdCDES和放疗对瘤体大小及鼠存活期的影响。 结果: 成功构建了rAdCDES;rAdCDES对MCF-7细胞生长抑制率达(83.1±8.1)%,与对照rAdLacZ(19.2±7.8)%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体内rAdCDES对小鼠乳腺癌MA737细胞有明显生长抑制作用,延长了小鼠的存活期,且对放疗有肯定的增敏作用。结论: 本文所构建的rAdCDES在体内外对乳腺癌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放疗的增敏作用。
    6  同时针对VEGF和p53腺病毒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干扰作用
    褚衍六 赵幼安 李文通 郭成浩 宋现让 迟伟玲 魏 玲
    2005, 12(3):189-19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06
    [摘要](907) [HTML](0) [PDF 129.30 K](1443)
    摘要:
    目的: 构建能同时干扰VEGF和p53基因表达的RNAi腺病毒干扰载体,观察其对肿瘤细胞VEGF和p53的干扰作用。方法:先分别构建能干扰p53和VEGF的质粒载体,依次将构建干扰载体的干扰序列和H1启动子序列切下并连接到pAdTrack上,构建成pAdTrack/VEGF/p53,将构建的质粒转染含有pAdEasy-1的BJ5183工程菌中,回收并酶切鉴定重组腺病毒载体,将阳性腺病毒载体感染293细胞并收集病毒,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腺病毒干扰载体同时降低VEGF和p53表达的作用。结果:经过酶切鉴定,pAd/VEGF/p53载体中含有插入的2个启动子和干扰序列。转染腺病毒干扰载体后,肿瘤细胞中的VEGF和p53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构建能同时干扰VEGF和p53基因的腺病毒干扰载体可以显著降低MCF-7细胞中VEGF和p53 mRNA的表达。
    7  新城疫病毒HN基因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细胞毒性研究
    孙迎春 金宁一 米志强 李 霄 连 海 李 萍
    2005, 12(3):193-19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07
    [摘要](1458) [HTML](0) [PDF 226.17 K](1544)
    摘要:
    目的:探讨新城疫病毒HN基因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脂质体介导方法在体外转染含新城疫病毒HN基因的质粒pVHN 于细胞SMMC7721 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3,5 二羟基甲苯测定其唾液酸含量的变化;丫啶橙/溴化乙锭(AO/EB)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以及FCM检测病毒HN基因和HLA-A,B,C的表达。结果: 体外转染pVHN能显著地降低细胞表面唾液酸含量(P<0.05),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SMMC7721;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典型的细胞死亡形态学改变;实验组细胞与对照组比较HN表达差异显著, HLA-A,B,C表达上调。结论: HN基因在体外能够显著降低肿瘤细胞表面唾液酸含量,同时,使其高表达HN抗原,上调HLA-A,B,C表达,从而,可能增强了肿瘤细胞的抗原性和免疫识别,诱导了细胞SMMC7721死亡。
    8  体外研究CpG基序对人食管癌疫苗的佐剂效应
    孙 涛 黄幼田 杨红艳 杨月景 袁亦铭 赵明耀 董子明
    2005, 12(3):197-20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08
    [摘要](1118) [HTML](0) [PDF 226.17 K](1757)
    摘要:
    目的:探讨CpG基序在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疫苗研究中的佐剂效应。方法:以Eca-109细胞膜表面小肽刺激DC作为食管癌疫苗,HL-60细胞膜表面小肽刺激DC作为对照疫苗。以CpG基序作为佐剂,以CBPw作为对照佐剂,测定各组的T细胞增殖试验和CTL活性。结果: 佐剂组的T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 人食管癌疫苗组的T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 与Eca-109细胞匹配的HLA也影响了T细胞活性的发挥。结论:CpG基序是人食管癌疫苗的有效佐剂,HLA对T细胞功能有影响。
    9  JNK/SAPKs信号转导通路在榄香烯抗肝癌效应中的作用
    郭连英 杨 泷 施广霞 任含平 沈 洁 钱振超
    2005, 12(3):202-20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09
    [摘要](1553) [HTML](0) [PDF 183.14 K](1682)
    摘要:
    目的:探讨JNK/SAPKs信号转导通路在榄香烯抗肝癌效应中的作用,为阐明榄香烯抗癌效应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气相色谱法检测榄香烯在Hca-F肝癌细胞内的分布。透射电镜观察SMMC7721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利用Western-blotting对榄香烯处理的HepG2肝癌细胞JNK/SAPKs进行的活性分析。利用RT-PCR检测榄香烯处理的SMMC7721肝癌细胞的DAXX基因表达。结果:榄香烯标准品在8.42 min时出现洗脱峰。榄香烯处理3 h后,SMMC7721细胞开始发生具有凋亡特征的变化。榄香烯处理组HepG2细胞的JNK/SAPKs激酶活性次于热休克处理组,高于对照组。榄香烯处理的SMMC7721细胞组未见DAXX基因的表达。结论:榄香烯能够进入细胞内。其引起的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活化JNK/SAPKs来诱导的。DAXX传入途径在榄香烯诱导的JNK/SAPKs活化过程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10  羧肽酶A1及其活性中心基因的表达及活性分析
    岳乔红 苏明权 杨 柳 郝晓柯
    2005, 12(3):206-21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10
    [摘要](1375) [HTML](0) [PDF 205.22 K](1580)
    摘要:
    目的:克隆羧肽酶A1(carboxypeptidase A1,CPA1)全酶及其活性中心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进行诱导表达,分析表达产物活性。方法: RT-PCR扩增CPA1全酶及活性中心基因,测序分析后将目的基因克隆于表达载体pGEX-4T-1,测序证实插入方向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表达目的基因后SDS-PAGE电泳分析。目的蛋白经变性、复性、纯化后MTT法和集落形成试验鉴定其活性。结果: 获得了人CPA1全酶及活性中心基因,目的基因诱导表达后约66 kD及46 kD处可见新生蛋白带;活性分析显示CPA1全酶和活性中心蛋白都具有一定的催化水解活性,但后者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较弱。结论: 能成功克隆了人CPA1全酶及其活性中心基因,获得了二者的原核表达产物,体外具有一定活性。可望以人羧肽酶A1全酶及其活性中心基因为新起点,继续完善优化羧肽酶A1系统,为抗体靶向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11  甲型流感病毒治疗小鼠S180腹水瘤的研究
    曾国宇 辛艳飞 李明远 李 虹 肖丽英 蒋中华
    2005, 12(3):211-21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11
    [摘要](1420) [HTML](0) [PDF 193.60 K](1457)
    摘要:
    目的:从机体的免疫应答来探讨甲型流感病毒对小鼠S180腹水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小鼠S180腹水瘤模型建立后,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甲型流感病毒治疗15 d。观察实验小鼠的生存时间;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2, IL-6和TNF-α的含量; DNA ladder法、流式细胞仪(FCM)、荧光显微镜检查和电镜(EM)用以检测腹水瘤细胞凋亡。结果:用甲型流感病毒治疗的实验组荷瘤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血清中IL-2, IL-6, TNF-α的含量亦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腹水瘤细胞DNA发生了特异性降解,出现典型的DNA 梯形条带。结论: 甲型流感病毒对于小鼠S180腹水瘤具有治疗作用,在此过程中,有机体免疫系统的参与和肿瘤细胞凋亡的产生,而病毒本身通过腹腔注射并不引起小鼠的死亡
    12  γ-干扰素增强他莫昔芬抗ER阴性乳腺癌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高德宗 孙靖中 余之刚 唐鲁兵 王成刚 江立玉
    2005, 12(3):215-21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12
    [摘要](1134) [HTML](0) [PDF 219.38 K](1459)
    摘要:
    13  APRIL对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进展
    陆 烈 蔡洪培
    2005, 12(3):217-21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13
    [摘要](1029) [HTML](0) [PDF 164.75 K](1638)
    摘要:
    增殖诱导配体APRIL是近年来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新成员。通过对APRIL的分子结构、转录加工及组织表达的研究,发现APRIL与B细胞刺激因子BAFF氨基序列与空间结构均十分相似,初步了解APRIL受体BCMA和TACI及信号转导通路NF-κB途径,并发现了它在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发挥着重要作用,阻断APRIL与其受体结合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为肿瘤治疗提供新途径。
    14  负调节子SODD在TNFR-Ⅰ信号转导中的研究
    陶红芳 胡 群
    2005, 12(3):220-22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14
    [摘要](1130) [HTML](0) [PDF 141.90 K](1411)
    摘要:
    SODD是一由457个氨基酸编码的分子量约为60 kD的胞浆蛋白质,广泛表达于人类各组织细胞中,其作用主要是在TNFR-Ⅰ信号转导通路中充当负调节子,阻止TNFR-Ⅰ信号转导通路呈持续激活状态,以稳定内环境,维持正常生命过程。病理状态下,SODD过表达的组织细胞对细胞表面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敏感性降低,对化疗药物表现出耐受性。
    15  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张 青 郝晓柯 苏明权
    2005, 12(3):222-2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15
    [摘要](1059) [HTML](0) [PDF 171.48 K](2721)
    摘要:
    建立高效的筛选方法是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实际应用的主要瓶颈。人们对传统抗体库筛选方法(固相和液相淘筛法)所涉及的抗原表位构象及筛选通量问题做了相应改进,并针对一些天然抗原难以体外制备、或为降低筛选的非特异性、或为达到规模化筛选目的而发展了一些新型的筛选方法(细胞淘筛法、组织或体内淘筛法、选择感染法和自动化淘筛法),同时对影响筛选效率的主要条件参数(封闭与洗脱条件,筛选轮数与严紧度)进行了优化研究。这些研究必将加速抗体库技术快速规模化制备抗体的普及实现。
    16  原癌基因HER2转录调控的研究进展
    钱 露 郭 宁
    2005, 12(3):225-22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16
    [摘要](922) [HTML](0) [PDF 174.36 K](2059)
    摘要:
    原癌基因HER2在许多肿瘤中过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抑制HER2过表达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肿瘤细胞HER2过表达主要由其基因转录水平的异常增高引起,通过抑制HER2基因启动子活性实现肿瘤细胞HER2的低表达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因此深入阐明HER2转录调控机制,可能为靶向HER2的肿瘤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17  p53转录非依赖活性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何伟刚 曹雪涛
    2005, 12(3):228-23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17
    [摘要](1280) [HTML](0) [PDF 188.50 K](2409)
    摘要:
    p53主要有两条途径来介导细胞凋亡:通过促进下游促凋亡因子的基因转录来诱导凋亡;通过转录非依赖活性诱导细胞凋亡。研究发现在p53转录活性缺失,或者基因转录、蛋白翻译受抑制的情况下,p53仍然可以诱导细胞凋亡。研究结果提示p53的转录非依赖途径在促细胞凋亡中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所以对转录非依赖活性诱导细胞凋亡途径的深入了解将会对肿瘤治疗有所裨益。
    18  生物多糖复合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 俊 冯伟华 焦炳华
    2005, 12(3):232-23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18
    [摘要](1113) [HTML](0) [PDF 178.87 K](1695)
    摘要:
    多糖通过影响胞膜组分、信号转导、核酸蛋白合成、肿瘤凋亡和癌基因表达来对肿瘤起杀伤或抑制作用;亦激活免疫细胞,促进细胞因子分泌、促进细胞因子分泌、补体活化达到增强机体免疫而抗肿瘤;还可发挥抗氧化与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19  Genistein抗肿瘤研究进展
    阿依恒·曲库尔汗 刘立中 亚力坤
    2005, 12(3):234-23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19
    [摘要](1077) [HTML](0) [PDF 174.72 K](2763)
    摘要:
    Genistein是一种异黄酮类的植物雌激素,在体内可能通过抑制PTK活性而产生抗肿瘤作用。可与ATP 竞争酪氨酸蛋白激酶上的结合位点, 其特异性较强, 对丝氨酸ō和苏氨酸蛋白激酶无抑制作用,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阶段存在着多重抑制效应,其主要防癌机制为调节雌激素受体、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抑制热休克蛋白、诱导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代谢关键酶活性、阻止某些因子的作用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抑制血管生成作用,与多种肿瘤发生的低风险有关。由于异黄酮是天然植物雌激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雌激素,易于分解,不会在体内堆积。因此没有外源性雌激素的毒副作用是安全的。
    20  抗CD3/抗肿瘤抗原双特异性抗体介导T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与机制研究进展
    姚新生 王小宁
    2005, 12(3):237-23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3.020
    [摘要](1207) [HTML](0) [PDF 173.17 K](1381)
    摘要: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或称双功能抗体bifunctional antibodies)是指通过化学偶联、细胞工程(双杂交瘤细胞)和基因工程方法制备的一种能在体内外分别与两种特异抗原结合并能产生生物学效应的抗体,BsAb在肿瘤药物导向治疗、免疫学检测和介导细胞毒作用中广泛应用。通过BsAb激活免疫系统抗肿瘤治的疗研究中,发现抗CD3/抗肿瘤抗原BsAb在介导T细胞高效特异的抗肿瘤效应的同时,又可以激发机体自身产生和维持较长时间的免疫保护作用,在卵巢癌等十多种肿瘤研究中显示较好的应用前景。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