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12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微小RNA(miR)和肿瘤
    蒋 朕 朱景德
    2005, 12(4):241-24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01
    [摘要](1023) [HTML](0) [PDF 170.93 K](1292)
    摘要:
    2  小鼠同基因型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机制及其意义
    刘兴田 张利宁 王玉坤 王晓燕 高丽芬 王 群 李 娜 张 蘋 高 飞
    2005, 12(4):244-24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02
    [摘要](1111) [HTML](0) [PDF 211.25 K](1731)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小鼠同基因型移植物抗宿主病(SGVHD)的发生机制,为研究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奠定基础。方法:用同基因骨髓细胞重建致死剂量X线照射的小鼠,用环孢素A(CsA)腹腔注射诱导治疗21 d。停药后每日观察小鼠临床症状,在小鼠出现GVHD样症状时,取肝脏、结肠、耳朵、皮肤和胸腺进行组织学检查,并检测肝脏、结肠组织细胞因子和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结果:67%(19/28)的模型组小鼠产生GVHD样症状,组织病理检查发现GVHD样小鼠结肠和肝脏有组织坏死和大量炎细胞浸润,而移植对照组均未出现GVHD样症状,组织学未见明显异常。RT-PCR检测发现GVHD样小鼠结肠和肝脏组织中共刺激分子CD137mRNA水平和细胞因子IL-12、IFN-γ和TNF-α mRNA水平较移植对照组小鼠的水平升高。结论:CsA可诱导同基因型骨髓移植小鼠产生GVHD样症状,Th1类细胞因子参与了SGVHD的发生,为进一步研究SGVHD的抗肿瘤机制建立了技术平台。
    3  一种新的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AGE-C2的基因克隆及表达
    庄 然 欧阳为明 谢 鑫 张新海 蓝 天 李 林 方 亮 金伯泉
    2005, 12(4):249-25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03
    [摘要](1729) [HTML](0) [PDF 168.46 K](1563)
    摘要:
    目的:克隆人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AGE-C2的cDNA,构建真核、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入相应细胞获得表达。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直肠癌细胞系SW480的总RNA中克隆了MAGE-C2 cDNA序列,并将开放读框分别插入质粒pEGFP-C1和pGEX-4T-3中,获得pEGFP-MAGE-C2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载体和pGEX-MAGE-C2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将pEGFP-MAGE-C2转染293T细胞,观察绿色荧光融合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将pGEX-MAGE-C2转化大肠杆菌BL21株,经IPTG诱导表达GST融合蛋白,并用谷胱甘肽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结果:获得MAGE-C2开放读框并构建表达载体,测序结果与GenBank收录的序列相一致。真核表达载体转染293T细胞后显示MAGE-C2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原核重组蛋白大部分以可溶性形式表达,亲和层析后,获得了较高纯度的MAGE-C2-GST融合蛋白。分析显示原核表达GST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0 000,使用抗GST单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分析证实为目的蛋白。结论:成功的获得MAGE-C2基因,构建了其表达载体并获得表达,为进一步制备MAGE-C2特异性单抗及深入探讨MAGE-C2可能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提供了重要条件
    4  层黏连蛋白受体反义核酸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李晓翠 傅艺冰 王 斌 王希芝 傅庆诏 张向宁
    2005, 12(4):253-25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04
    [摘要](1331) [HTML](0) [PDF 221.79 K](1472)
    摘要:
    目的:研究67 kD层黏连蛋白受体(67kD LN-R)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ASODN)对卵巢癌细胞HRA体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RT- PCR及Transwell小室的方法检测反义核酸对67 kD LN-R基因和蛋白表达影响,及转染前后细胞体外侵袭转移能力变化。结果: 67 kD LN-R ASODN可从蛋白质和mRNA水平下调67 kD LN-R的表达,且下调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与正义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体外侵袭实验证实转染后HRA穿透人工基底膜的能力显著降低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 67 kD LN-R ASODN可降卵巢癌细胞体外侵袭转移能力,有望为卵巢癌治疗提供新方向。
    5  尿路斑块蛋白Ib启动子启动Smac表达的膀胱癌特异性及活性
    廖贵益 曾甫清 岳相辉 杜岳锋 汪 良
    2005, 12(4):258-26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05
    [摘要](1000) [HTML](0) [PDF 186.41 K](1397)
    摘要:
    目的:研究尿路斑块蛋白Ib启动子启动Smac表达的膀胱癌特异性及活性。方法: 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膀胱癌细胞株BIU-87和其他多种非膀胱癌细胞株在转染含尿路斑块蛋白Ib启动子和Smac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UpIb promoter-Smac前后Smac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变化。结果:BIU-87在转染后Smac mRNA的表达比转染前增强约2.1倍,Smac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率也由转染前的约25.6%增加为转染后的约70.5%;非膀胱癌细胞株转染前后Smac mRNA及蛋白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尿路斑块蛋白Ib启动子启动Smac表达具有膀胱癌靶向性及相当启动活性,为膀胱癌的靶向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6  NDGA对HT-29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及对端粒酶表达影响的研究
    夏光涛 张源潮 武森森 张尚忠
    2005, 12(4):262-26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06
    [摘要](1582) [HTML](0) [PDF 190.31 K](1769)
    摘要:
    目的:探讨脂氧合酶抑制剂NDGA在体外对结肠癌HT-29细胞株生长抑制、诱导凋亡,并对端粒酶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 应用MTT法绘制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观察凋亡小体; RT- PCR检测端粒酶催化活性亚单位(hTERT)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NDGA处理HT-29结肠癌细胞,随着药物浓度加大,细胞形态变圆,体积缩小,从瓶壁上逐步脱落,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应用扫描电镜可见凋亡小体形成。对照组结肠癌HT-29细胞hTERT mRNA呈阳性表达,随着药物浓度上升, hTERT mRNA表达水平逐步下降。结论: NDGA对结肠癌HT 29细胞具有抑制生长、诱导凋亡作用,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效应。端粒酶参与其诱导凋亡的过程。
    7  野生型p53基因对人胆囊癌细胞生长及致瘤性的抑制作用
    乌新林 王占民 杨凤辉 李明颖 马道新
    2005, 12(4):266-27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07
    [摘要](1264) [HTML](0) [PDF 232.60 K](1458)
    摘要:
    目的:研究野生型p53(wtp53)基因对人胆囊癌细胞生长及致瘤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分析细胞系遗传背景,在脂质体介导下将含有wtp53的真核表达质粒pCMV-p53,导入GBC-SD细胞中。用G418筛选,建立转染克隆细胞系。以PCR,RT-PCR和蛋白印迹证实外源p53基因的整合与表达;以细胞生长曲线和集落形成实验反映细胞增殖状况;以裸鼠移植瘤试验检测体内致瘤性的影响。结果: GBC-SD细胞P53蛋白过表达;直接测序发现第5外显子126位密码子存在TAC→AAC的碱基突变。外源p53基因已整合入转染后的GBC-SD细胞并获稳定表达。表达外源wtp53的GBC-SD-wtp53细胞生长速率减慢、集落形成能力下降及裸鼠致瘤性受到显著抑制。结论: 野生型p53基因可有效抑制人胆囊癌GBC-SD细胞的体内、外生长。
    8  HSPgp96体外诱导腹腔巨噬细胞抗肿瘤细胞毒作用
    施海燕 顾君一 张天一 林 琳 朱昌来
    2005, 12(4):272-27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08
    [摘要](1663) [HTML](0) [PDF 170.71 K](1540)
    摘要:
    目的:探讨HSPgp96对小鼠PEM体外抗肿瘤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离巯基乙酸盐诱导的小鼠PEM,随机分为培养液对照组、LPS诱导组、HSPgp96诱导组。应用硝酸还原酶法、MTT法、扫描电镜分别观测PEMNO的生成、对肝癌细胞H22的细胞毒作用及形态学变化。结果: 在HSPgp96的体外诱导下,小鼠PEMNO的生成量显著增加,对肝癌细胞H22的细胞毒作用明显增强,其效应与LPS相当。结论: HSPgp96可在体外有效激活PEM的抗肿瘤细胞毒作用,NO是PEM杀瘤机制中的重要效应分子之一。
    9  M-CSF可溶性受体在烟草中的表达及其抗M-CSF作用研究
    郑国光 杨应华 饶 青 林永敏 吴克复
    2005, 12(4):275-27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09
    [摘要](1474) [HTML](0) [PDF 225.05 K](1425)
    摘要:
    目的:在烟草中高效表达人M-CSF可溶性受体并研究其抗M-CSF活性。方法: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表达C端含组氨酸标签和内质网滞留信号的M-CSF可溶性受体植物表达载体,通过根瘤土壤杆菌转化烟草,获得转基因植株。PCR、蛋白印迹实验鉴定转基因植株,ELISA方法测定重组蛋白表达水平,集落形成实验测定重组蛋白活性。结果:获得50余株转基因烟草植株,PCR证实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蛋白印迹实验证实转基因植株表达目的蛋白;M-CSFsR在烟草中获得高效表达,但不同转基因植株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其中表达水平最高的一株M-CSFsR占叶片可溶性蛋白的1.92%;集落形成实验证明M-CSFsR可以抑制J6-1细胞的集落形成。结论:在烟草中高效表达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人M-CSFsR。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KDR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缪应业 刘家云 苏明权 沈建军 郝晓柯
    2005, 12(4):280-28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10
    [摘要](1192) [HTML](0) [PDF 194.01 K](1409)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KDR)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体外培养的LNCaP,PC-3,PC-3M,DU-145和22RV1前列腺癌细胞中VEGF及其受体KDR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mRNA,ELISA检测前列腺癌细胞培养上清VEGF蛋白含量。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VEGF和KDR在前列腺癌细胞LNCaP, PC-3, PC-3M, DU-145和22RV1中均有表达,但表达水平略有差别。LNCaP, PC-3和DU-145细胞中VEGF和KDR蛋白表达及其mRNA的含量显著高于PC-3M和22RV1(P<0.01)。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蛋白含量结果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相同。结论: VEGF及其受体KDR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量不近相同,但二者的表达对研究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及其机理有重要意义。
    11  4 500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保存研究
    韩俊领 李 茜 杨丛林 陆 敏 韩忠朝 邱录贵
    2005, 12(4):285-28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11
    [摘要](1780) [HTML](0) [PDF 187.96 K](2477)
    摘要:
    目的: 制备和保存满足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要求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方法:按标准操作规程(SOP)进行脐带血的采集、分离、冷冻保存和检测。结果:在采集的6 232份脐带血中,采集的净血量、TNC、CD34+ 细胞百分率和CFU-C产率均值分别为90.7±22.2 ml, 10.5±3.4×108, 0.24±0.15%, 78.9±44.14/105 NC。已保存符合标准的脐带血4 500份;分离后TNC回收率超过80%,而CD34+细胞、CFU C回收率则超过90%,细胞活率无明显改变;冻存融化后细胞回收率80%~110%,细胞活率>90%。在接受569例无血缘关系患者查询中,93%患者可查找到≥4个HLA-A, B和DRB1位点相合的脐带血。结论:可为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合格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
    12  地衣酸抑制前列腺癌PC-3M细胞增殖效应的初步探讨
    孙 艳 王洪军 张 薇 吴 扬 张志强 冯 立 王立强 吴益民
    2005, 12(4):289-29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12
    [摘要](1339) [HTML](0) [PDF 179.42 K](1660)
    摘要:
    目的:从真菌松萝中提取地衣酸并研究地衣酸对体外培养前列腺癌PC-3M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方法:用细胞培养、细胞生长抑制实验(MTT法)观察PC-3M细胞形态、细胞生长密度和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用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过程中DNA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C-3M细胞形态异常、细胞生长密度降低,细胞生长抑制率增强,3H-TdR掺入量明显减少,并呈剂量依赖关系,与地衣酸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9与-0.9525。结论:地衣酸对体外培养PC-3M细胞具有抑制效应。
    13  荷CEA-rV的DC增强CD3AK对CEA阳性肿瘤的特异杀伤作用
    祁岩超 王新帅 扬 波 卢敏莹 潘东晓
    2005, 12(4):292-29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13
    [摘要](1715) [HTML](0) [PDF 159.42 K](1406)
    摘要:
    14  榄香烯复合瘤苗冲激的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研究
    杜桂清 孙 光 郭连英 沈 洁 施广霞 钱振超
    2005, 12(4):295-29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14
    [摘要](1211) [HTML](0) [PDF 151.56 K](1557)
    摘要:
    15  RNA干扰抑制胃癌VEGF表达的实验研究
    褚衍六 赵幼安 顾晓萌 宋现让 李文通
    2005, 12(4):297-29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15
    [摘要](1256) [HTML](0) [PDF 130.50 K](1652)
    摘要:
    16  Flt3-L与GM-CSF体外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DC功能比较研究
    易良才 高 霞 张连生 柴 晔 张玉芳 宋飞雪 刘 瑛 曾鹏云
    2005, 12(4):299-30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16
    [摘要](1325) [HTML](0) [PDF 156.66 K](1756)
    摘要:
    17  抗癌活性肽对荷瘤小鼠抑瘤作用及诱生TNF的研究
    全晓红 苏秀兰
    2005, 12(4):301-30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17
    [摘要](966) [HTML](0) [PDF 140.75 K](1427)
    摘要:
    18  P53-mdm2相互作用与肿瘤治疗策略
    宋丽萍 邱曙东
    2005, 12(4):303-30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18
    [摘要](1202) [HTML](0) [PDF 180.58 K](1428)
    摘要:
    mdm2是P53肿瘤抑制功能的主要调节者,两者之间存在自动调节的负反馈环,mdm2可通过与P53结合促进其降解。由诸多因素造成的mdm2-p53相互关系失衡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p53的失活而引起肿瘤的发生。已证明有3种翻译后修饰:磷酸化、寡聚化及与其它蛋白的结合影响着mdm2、P53蛋白复合物的形成。干扰两者的结合,使P53发挥转录活性是抗肿瘤的关键。mdm2和P53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剂的研究是抗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9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性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刘容枝 张叔人
    2005, 12(4):306-30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19
    [摘要](1141) [HTML](0) [PDF 167.27 K](1698)
    摘要: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是体内重要的CC亚族趋化因子成员,能趋化体内多种淋巴细胞到外周组织或器官,与淋巴细胞归巢和DC向淋巴组织的迁移有密切关系。SLC还有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募集淋巴细胞和成熟DC;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SL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  以端粒酶逆转录酶为靶点的肿瘤免疫治疗
    林晓燕 张叔人
    2005, 12(4):309-31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20
    [摘要](1134) [HTML](0) [PDF 160.46 K](2032)
    摘要:
    端粒酶是迄今已知最广泛的肿瘤标志物,根据反向免疫学和免疫学实验验证的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抗原肽与限制性的HLA结合后,可诱导特异性的CTL生成,杀伤MHC限制性的hTERT+肿瘤细胞。体内实验证明靶向hTERT的肿瘤免疫治疗不会对正常器官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1  抗造血系统肿瘤抗体的特点、用法和毒副作用
    王惠琴 孙卫民
    2005, 12(4):312-31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5.4.021
    [摘要](1455) [HTML](0) [PDF 184.30 K](2000)
    摘要:
    抗体治疗为复发和难治性造血系统肿瘤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目前被批准治疗造血系统肿瘤的抗体有5个。本文介绍了这5种抗体的特点、用法和毒副作用。Rituximab是人/鼠嵌合抗体,Gemtuzumab和Alemtuzumab为人源化抗体,而Ibritumomab和Tositumomab是小鼠 抗体与放射性毒素连接物。这些治疗性抗体的毒副作用为可逆性,病人大多可耐受,主要包括输液反应、肿瘤溶解综合征、骨髓抑制等。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