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4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用于肿瘤治疗的抗体及其改造策略
    沈倍奋
    2007, 14(2):101-10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01
    [摘要](722) [HTML](0) [PDF 252.17 K](1639)
    摘要:
    2  EGFR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
    朱红 Tam Yee San Issan Maria Wong
    2007, 14(2):105-1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02
    [摘要](1181) [HTML](0) [PDF 335.08 K](1623)
    摘要:
    肺癌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以及化疗对晚期肺癌疗效的十分有限,使之成为世界性医学难题。最近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s inhibitors,TKIs)的分子靶向治疗可以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瘤体缩小;然而,以Gefitinib和Erlotinib为代表的TKIs治疗敏感性与EGFR基因突变显著相关。研究证实,EGFR最常见发生的19区缺失突变和21区点突变导致相应氨基酸序列和EGFR结构的改变,是其增加药物敏感性的主要机制。此外,EGFR基因扩增和CA重复序列的多态性、EGFR通路下游信号(如p-AKT等)激活、HER2和(或)HER3表达的增加、K-RAS基因突变等因素皆影响其对TKIs的治疗敏感性。鉴于此,进一步研究EGFR基因不同突变的功能,寻找能预测TKIs治疗敏感性的因素,并作为TKIs敏感患者的筛选指标,对于提高晚期肺癌患者TKIs靶向治疗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3  肺癌抑制性抗体及其抗原的鉴定
    冉宇靓 胡海 陈立钊 遇珑 孙立新 杨治华
    2007, 14(2):110-11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03
    [摘要](916) [HTML](0) [PDF 298.53 K](1323)
    摘要:
    鉴定抑制肺癌细胞生长的功能性单克隆抗体1E2及其抗原,为治疗肺癌提供有潜力的靶向抗体治疗剂和分子靶位。方法: 采用活细胞荧光、MTT细胞增殖实验、ELISA、动物体内治疗实验等方法检测鼠单克隆抗体1E2对人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单抗与癌细胞的结合部位、单抗的亚类和单抗对肺癌移植瘤的抑制,以Western blotting和MALDI TOF质谱方法鉴定该功能性单抗的抗原。结果: 单抗1E2能够与肺癌细胞GLC82和NCI-H520的细胞膜结合,在体外能够明显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动物实验表明单抗1E2能够抑制肺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率达49%。Western blotting显示其抗原相对分子质量约110 000,质谱鉴定该抗原为氨甲酰磷酸合成酶(carbamoyl-phosphate synthetase 1, CPS1)。 结论: 单抗1E2能够在体内外抑制肺癌的生长,具有成为肺癌靶向治疗剂的潜力。该抗体识别的抗原CPS1可表达于肺癌细胞的细胞膜,可能是一个肺癌靶向治疗的新靶位。
    4  人脂联素重组体体外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抑制
    潘兵 路璐 陈仲 顾金龙 赵明辉 张春明 韩佩珍
    2007, 14(2):115-11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04
    [摘要](929) [HTML](0) [PDF 321.50 K](1360)
    摘要:
    研究人脂联素重组体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MDAMB231细胞分设对照组和脂联素重组体加药(2.5、5.0、10、20、30 μg/ml)组,药物作用一定时间后,分别以MTT法、Transwell小室实验,Chamber小室实验,黏附实验检测脂联素重组体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黏附能力的影响,以明胶酶谱法检测其对肿瘤细胞分泌MMP2和MMP9的影响。结果:脂联素重组体质量浓度高于5.0 μg/ml时,对MDAMB231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能明显地降低肿瘤细胞体外侵袭能力(P<0.01),侵袭抑制率随脂联素重组体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介于22.64%~77.84%之间;脂联素重组体质量浓度高于2.5 μg/ml时,明显地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P<0.01);脂联素重组体对ECM和FN黏附能力影响的程度不同,对FN的敏感性大于ECM;脂联素重组体质量浓度大于2.5 μg/ml时,明显抑制肿瘤细胞MMP2和MMP9的分泌(P<0.05或P<0.01),后者的分泌量随质量浓度的升高而下降。结论:脂联素重组体在大于25 μg/ml时,可能通过保护基底膜不受破坏而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5  肿瘤血管特异结合抗体ScFvH1的靶向性和抑瘤性
    秦玺 马航航 薛建红 胡宝成
    2007, 14(2):120-12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05
    [摘要](897) [HTML](0) [PDF 306.99 K](1386)
    摘要:
    检测从肿瘤特异单链抗体库中筛选到的肿瘤血管特异结合单链抗体ScFvH1的靶向性和抑瘤性,探讨该抗体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将该单链抗体基因插入到含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及带有硫氧还原蛋白(Trx)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EGFP及pTIGTrx中,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并经镍柱(NiNTA)纯化。建立人宫颈癌HeLa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尾静脉注射纯化的单链抗体EGFP融合蛋白,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肿瘤部位及其他器官中EGFP信号,考察该单链抗体的靶向性;同时在裸鼠致瘤部位注射纯化的单链抗体蛋白,观察该单链抗体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性。结果: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该单链抗体基因片段,并使单链抗体EGFP融合蛋白得到了很好的表达,经镍柱纯化后得到了电泳级的单一条带。靶向性实验结果显示,单链抗体EGFP融合蛋白在肿瘤部位得到了富集,而只注射EGFP蛋白的肿瘤组织中荧光很少,并且在裸鼠肺部组织中没有观察到EGFP荧光信号。抑瘤性实验发现,单链抗体处理组移植瘤生长速率与PBS组类似。结论:从肿瘤特异单链抗体库中筛选到的肿瘤血管特异抗体ScFvH1具有较好的肿瘤血管靶向性,而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为进一步研究抗体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6  shRNA干扰HERG钾通道治疗裸鼠皮下人成神经细胞移植瘤
    贾勇圣 赵杰 魏晓莉 靳庆娥 郑建全 李昕 闫海涛
    2007, 14(2):126-13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06
    [摘要](747) [HTML](0) [PDF 380.68 K](1534)
    摘要:
    探讨发卡结构小片段RNA(small hairpin interfering RNA,shRNA)干扰人 ERG(human etherαgogorelated gene,HERG)钾通道治疗裸鼠皮下人成神经细胞移植瘤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用真核转录载体 mU6pro构建针对herg基因的发卡状RNA干扰质粒(shRNAherg)。 18只 BALB/c裸小鼠皮下接种成神经细胞瘤SHSY5Y细胞,建立裸鼠皮下人成神经细胞移植瘤模型,当瘤体积达到100 mm3 时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Ⅰ)、对照质粒组(Ⅱ)、干扰质粒组(Ⅲ)。各组瘤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对照质粒、干扰质粒,以后每7 d注射1次,连续15 d。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RTPCR测定肿瘤组织 herg 基因 mRNA 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 HERG钾通道蛋白变化。结果: 经治疗后,第Ⅲ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Ⅱ、Ⅲ组抑瘤率分别为3.04%和29.78%(P<0.05)。肿瘤组织内herg 基因 mRNA含量、HERG钾通道蛋白,Ⅲ组较Ⅰ、Ⅱ组表达减弱。结论:构建的shRNA干扰质粒可通过靶向性抑制herg基因及其编码的HERG钾通道蛋白的表达,有效地抑制人成神经细胞瘤的生长。
    7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大鼠乳腺癌细胞共表达MIP1α和B71
    王振发 王烈 王瑜 陈少全 林晨 卫立辛 覃林花 张长松
    2007, 14(2):132-13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07
    [摘要](915) [HTML](0) [PDF 301.89 K](1400)
    摘要:
    建立共表达小鼠MIP1α和B71基因的大鼠乳腺癌细胞株,并进行体外活性检测。方法: 应用含不同选择标记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经1 mg/ml G418和2 μg/ml puromycin双药物筛选后获得MIP1α+B71基因共表达的大鼠乳腺癌细胞株。RTPCR、免疫组化检测mMIP1α的表达,RTPCR、流式细胞术检测mB71的表达;将共表达MIP1α和B71的肿瘤细胞与大鼠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指数、琼脂糖打孔法检测共表达MIP1α和B71肿瘤细胞对单个核细胞的趋化活性。结果: 经脂质体转染包装细胞产生的重组逆转录病毒上清病毒滴度达4.6×107CFU/L。细胞生长曲线显示,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的大鼠乳腺癌细胞株SHZ88/mMIP1α+mB71有B71和MIP1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PI值SHZ88/PLXSN组为(0.76±0.25),SHZ88/mMIP1α+mB71组为(1.95±0.31),后者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P<0.01),SHZ88/pBabe puro组的趋化指数为(0.99±0.19),mMIP1α+mB71组的为(3.88±0.33),后者显著增强了趋化活性。结论: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建立MIP1α和B71基因共表达的大鼠乳腺癌细胞株具有招引单个核细胞,并将其激活的体外生物学活性。
    8  淫羊藿苷体内抑瘤作用及其机制
    李翠玲 张玲 顾洪涛 王军 毛海婷 杨尚军 温培娥
    2007, 14(2):137-14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08
    [摘要](989) [HTML](0) [PDF 398.07 K](1793)
    摘要:
    探讨淫羊藿苷(icariin, ICA)对肝癌细胞H22荷瘤小鼠体内抑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肝癌细胞株H22右腋皮下接种C57BL/6小鼠,建立小鼠体内荷移植瘤模型。接种H22细胞后24 h,用高、中、低不同剂量(9、4.5、2.25 mg/ml)的ICA和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y)(30 mg/kg)进行局部注射治疗,待荷瘤对照组肿瘤长至1 g左右,各组小鼠称重,处死。留自凝血,取血清检测TNFα;依次取脾脏及肿瘤组织称重;取1/2脾脏和肿瘤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剩余的用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做病理切片和HE染色以及TUNEL实验;脾单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CD3、CD4、CD8、DX5等抗原分子的表达;肿瘤单细胞悬液用AnnexinV/PI双染检测肿瘤细胞的早期与晚期凋亡情况,同时取适量的瘤细胞用70%乙醇固定以FACS检测肿瘤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分布情况。结果: Cy治疗组抑瘤率为67.16%,ICA高、中、低剂量治疗组抑瘤率分别为24.63%、 32.84%、5.22%。 AnnexinV/PI双染结果表明,Cy治疗组与ICA治疗组早期凋亡细胞率均高于荷瘤对照组\[Cy组为(9.11±1.584)%,ICA组为(7.14±1.376)%,荷瘤对照组为(3.6±2.38)%\]。TUNEL结果显示,ICA治疗组凋亡指数为(5.35±0.73)%,显著高于荷瘤对照组中的凋亡指数\[(1.03±1.17)%\](P<0.01)。正常小鼠血清中未检测到TNFα的存在,而ICA治疗组及Cy治疗组中检测到微量TNFα。病理检测表明,ICA中、高剂量组肿瘤组织中出现较多的灶状及小片状坏死,包膜处及肿瘤边缘可见瘤细胞坏死,包膜及肿瘤组织中可见少量的炎细胞(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浸润。结论: ICA有显著的抑瘤作用,可能通过促进实体瘤细胞早期凋亡引起肿瘤组织坏死而起作用。
    9  反义端粒酶RNA基因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赵淑磊 刘吉勇 马进财 刘娜
    2007, 14(2):143-14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09
    [摘要](911) [HTML](0) [PDF 299.84 K](1409)
    摘要:
    研究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反义端粒酶RNA基因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探讨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途径。方法: 采用电穿孔法将携带正反义端粒酶RNA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导入PT67包装细胞,G418筛选获得稳定产病毒细胞株,收集逆转录病毒上清并感染人肝癌HepG2细胞,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克隆并扩增培养,经PCR鉴定后,通过MTT法分别检测转染正反义端粒酶RNA基因组肝癌细胞(HepG2hTREcoRⅠ和HepG2hTRBamHⅠ)以及未转染端粒酶RNA基因组细胞(HepG2)的生长,免疫荧光化学检测肝癌细胞增殖, TRAPPCRELISA法检测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所处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结果: 基因转染后经PCR扩增可于约500 bp处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表达。转染反义端粒酶RNA基因的HepG2hTRBamHⅠ组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抗中性粒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表达减少;实验组端粒酶活性为(2.31±0.16),较HepG2hTREcoRⅠ组(3.24±0.20)及HepG2组细胞(3.22±0.17)明显下降(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实验组细胞的凋亡率为(9.58±1.38)%,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细胞出现G2/M期阻滞。结论: 端粒酶RNA是端粒酶活性表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反义技术下调其表达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10  吉非替尼耐药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ZD的建立及其耐药机制探讨
    祝艳华 张阳 韩秀敏 董丽萍 赖邻宁 李苏霞
    2007, 14(2):148-15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10
    [摘要](773) [HTML](0) [PDF 305.20 K](1283)
    摘要:
    建立吉非替尼耐药的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ZD,并初步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逐步增加剂量法诱导人结肠癌细胞HT29形成耐药细胞HT29/ZD;MTT法检测吉非替尼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计算耐药指数(RI);计数法描绘生长曲线,计算倍增时间TD;FCM检测细胞周期;MTT法检测HT29/ZD对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顺铂(cisplatin,DDP)、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的交叉耐药谱;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Pgp、IGF1Ra、PIGF1R的表达。结果: 建立了吉非替尼耐药的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ZD,其耐药指数RI为26.67,HT29/ZD和HT29的TD分别为33.25 h和37.7 h。FCM显示HT29/ZD的S期、G2/M期比例增加,G0/G1期减少。交叉耐药实验显示,HT29/ZD对5Fu、DDP、LOHP敏感性增加,以LOHP敏感性增加最显著;对CPT11呈现一定程度的耐药。HT29和HT29/ZD均有Pgp表达,但无差异,(P>0.05);HT29/ZD IGF1Ra表达明显低于HT29(P<0.01),而PIGF1R表达则明显增强(P<0.01)。结论:吉非替尼耐药细胞HT29/ZD不存在与传统化疗药物相似的多药耐药性;磷酸化IGF1R(PIGF1R)活性增强可能是HT29/ZD的耐药机制之一,Pgp与其耐药性无关。
    1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在人肝癌细胞Bel7402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孟玫 王春亭 姜军梅 张继承 蒋进皎 靳长俊
    2007, 14(2):153-15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11
    [摘要](694) [HTML](0) [PDF 302.17 K](1378)
    摘要:
    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histone deacetyase 4,HDAC4)在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中的表达,及其对Bel7402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培养Bel7402细胞,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苯丁酸钠(sodium phenylbutyrate,SPB)作用于Bel7402,RTPCR检测用药前后HDAC4 mRNA的表达水平,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 MTT比色法观察SPB对Bel7402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免疫组化法观察Bel7402细胞P2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SPB处理后Bel7402中HDAC4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0.88±0.13,0.12±0.04,P<0.05);SPB处理后Bel7402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且与SPB剂量和作用时间相关;同时细胞形态出现成纤维细胞样改变;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50.6±4.0)%,(78.8±3.6)%, P<0.05)\];P27蛋白表达水平增强(23±11, 61±7,P<0.05)。结论: SPB降低HDAC4在人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从而诱导部分人肝癌细胞分化, 该作用与P27蛋白水平变化有关。
    12  重组人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因子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药代动力学
    刘江秋 凌磊 刘延秋 李杰英 赵炜 朱荔清 朱晓红 吴彩中 徐璐 李忠义
    2007, 14(2):158-16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12
    [摘要](932) [HTML](0) [PDF 270.55 K](1345)
    摘要:
    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因子(rhEndostatin)静脉注射后在Wistar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药代动力学数据。方法:应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结合三氯醋酸沉淀法(TCA沉淀法),对125IrhEndostatin静脉注射大鼠后不同时间、不同组织内的核素分布量进行测定,并将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计算机拟合,计算出相应参数。结果:125IrhEndostatin静脉注射大鼠后,药物的分布半衰期平均为(0.154±0.024)h,消除半衰期为(4.03±0.58)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与剂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4 0。血浆清除率(CLs)均值为(0.165±0.024)L/h,高、中、低剂量CLs基本相同。该药在大鼠肝、肺、脾、胃、甲状腺中有较高聚集,主要经肾脏排泄。结论:125IrhEndostatin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学过程基本符合线性药动学特征,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
    13  人肝癌裸鼠连续传代的病理变化特征
    陶文照 徐冰 龚志锦 倪灿荣
    2007, 14(2):163-16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13
    [摘要](741) [HTML](0) [PDF 378.93 K](1428)
    摘要:
    探讨裸鼠人肝癌20年连续传代的病理变化特征。方法: 裸鼠人肝癌组织模型(SMMULTNM)连续观察20年(19872007年),皮下移植瘤传至228代,建立腹腔移植瘤、肝原位移植瘤及NODSCID小鼠肝原位移植瘤的病理资料,经光镜、电镜、图像分析、染色体分析、周围血液AFP检测等方法分析病理变化特征。结果: (1)上述4种肿瘤模型的局部侵袭和转移均长期存在:皮下移植瘤的局部侵袭率为59.70%(40/67),肺内转移率为37.10%(23/62);腹腔移植瘤的肺内转移率为59.02%(36/61);肝原位移植瘤的肝内转移率为18.18%(4/22),肺内转移率为31.82%(7/22);NODSCID小鼠肝原位移植瘤的肺内转移率为53.85%。(2)皮下移植瘤的组织学变化:第10代前的瘤细胞分化和组织结构与原人肝癌近似,以Ⅱ级分化、粗梁型为主;第11代至225代瘤细胞以分化Ⅲ级、团块型为主,电镜下亦证实瘤细胞分化更差。(3)AFP检测第32代前为92 500 μg/L,第33代至130代AFP下降为6 729 μg/L,220代AFP检测为1 000~5 000 μg/L。(4)腹腔移植瘤的瘤细胞群体与肺转移瘤的瘤细胞群体DNA含量分布范围明显增宽,2C~6C不等,峰值明显右移,前者的分布范围比后者更宽;DNA含量分别为2.60±0.20和2.10±0.26。(5)染色体检测,第55~206代(相隔12年)部分瘤细胞染色体变为裸鼠染色体。结论: 裸鼠皮下移植瘤可连续传代20年,局部侵袭及转移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不变;瘤细胞分化更差,AFP下降,部分瘤细胞染色体变为裸鼠染色体。这些病理变化可能与裸鼠内环境影响和瘤细胞的多潜能分化有关。
    14  hMLH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
    贾瑞 陈志涛 王丹云 孙志钢 王宗明 杨长征
    2007, 14(2):169-17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14
    [摘要](961) [HTML](0) [PDF 225.96 K](1391)
    摘要:
    探讨同一食管癌患者食管的鳞状细胞癌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正常鳞状上皮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1(human mutl homolog 1,hMLH1)的蛋白表达情况,深入研究它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取9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病变组织,其病理切片中鳞状细胞癌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鳞状上皮组织均存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hMLH1蛋白在3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hMLH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正常鳞状上皮组织细胞核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96%、56.52%、84.78%,鳞状细胞癌组织和不典型增生组织均显著低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P <0.01)。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MLH1蛋白表达阴性者,年龄较阳性者大(P<0.05); hMLH1蛋白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有明显相关性(P< 0.05)。结论: hMLH1基因缺失可能在早期就参与了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过程,hMLH1蛋白可能抑制或延缓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
    15  腺病毒介导的PTEN对A549肺癌细胞体内外生长的影响
    张海峰 章春花 盛伟华 王金志 谢宇锋 缪竞诚 杨吉成
    2007, 14(2):173-17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15
    [摘要](873) [HTML](0) [PDF 369.29 K](1340)
    摘要:
    研究携带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脂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deleted chromosome ten gene, PTEN)的腺病毒表达载体对A549肺癌细胞体内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通过RTPCR扩增出PTEN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pAdTrackCMV转移载体上,构建了PTEN重组腺病毒载体。体外用MTT法检测AdPTEN对A549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的周期和凋亡率。建立荷瘤裸鼠模型,体内检测AdPTEN对A549肺癌细胞移植瘤生长的影响,以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中微血管密度。结果:克隆的PTEN基因测序结果与基因Bank数据库完全相符。 AdPTEN体外感染A549肺癌细胞48 h后其凋亡率为10.5%,明显高于对照细胞;4 d后细胞生长与对照组细胞相比抑制了57%。肺癌细胞移植瘤治疗结束时,AdPTEN组瘤重为(0.58±029)g,对照组瘤重为(1.42±0.24)g,其生长抑制达59%(P<0.05);同时移植瘤中微血管密度降低约49%(P<0.05)。结论: 成功构建的AdPTEN腺病毒载体能在体内外抑制A549肺癌细胞及其移植瘤的生长。
    16  三氧化二砷诱导胃癌细胞AGS的凋亡及对STAT3、VEGF表达的影响
    周芳 汪运山 郏雁飞 胡安拉 马晓丽 张茂修
    2007, 14(2):179-18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16
    [摘要](924) [HTML](0) [PDF 316.19 K](1335)
    摘要:
    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诱导胃癌细胞AGS的凋亡及对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基因(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1、5、10 μmol/L As2O3处理AGS细胞,在培养24、48、72 h后,以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增殖,以流式细胞术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以ELISA、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凋亡过程中相关基因STAT3、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 (1)AGS细胞经As2O3作用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且呈剂量和作用时间依赖关系;(2)FCM术检测在细胞周期G1期前出现亚二倍体凋亡峰;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2/M期阻滞;(3)TUNEL标记发现DNA链的断裂;(4)在AGS细胞凋亡过程中, STAT3和VEGF表达下调,其中10 μmol/L浓度的As2O3作用最强。结论: As2O3抑制胃癌细胞AGS增殖并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和下调STAT3和VEGF基因表达有关。
    17  针对ATM基因RNA干扰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郑爱青 宋现让 穆海玉 王兴武 魏玲
    2007, 14(2):184-18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17
    [摘要](840) [HTML](0) [PDF 208.88 K](1462)
    摘要:
    构建针对ATM基因的RNA干扰表达质粒pRiATM,并观察其抑制SPCA1人肺癌细胞ATM表达的效果。方法: 构建针对ATM基因的短发夹状小干扰RNA真核表达载体pRiATM,并短暂转染SPCA1细胞,采用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其抑制SPCA1细胞ATM表达的效果。结果:pRiATM1和pRiATM2转染SPCA1细胞后,与转染pRiGFP非特异性对照组相比,ATM mRNA水平分别下降86.4%和77.6%(两组均P<0.01)。与转染pRiGFP对照组相比,pRiATM1组和pRiATM2组ATM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是对照组的4.3%和10.6%(均P<0.01),以pRiATM1抑制ATM表达效果最显著。结论: pRiATM质粒构建成功,转染SPCA1细胞后可以明显抑制ATM基因的表达。
    18  Survivin靶向micro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骆晓梅 刘家云 苏明权 郝晓柯
    2007, 14(2):187-18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18
    [摘要](868) [HTML](0) [PDF 191.85 K](1286)
    摘要:
    设计并构建Survivin靶向的microRNA表达载体,观察其对Survivin基因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Survivin为靶基因,根据pPRIME载体要求,设计针对Survivin的microRNA序列,PCR扩增获得目的片段并克隆到载体中,序列正确的载体脂质体转染Hela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对Survivin的抑制作用。结果: 用XhoⅠ和EcoRⅠ双酶切鉴定、DNA测序证实构建的 microRNA表达载体序列正确,后者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均能明显抑制Hela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结论:Survivin靶向microRNA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能抑制靶基因的表达,为其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9  碳酸酐酶9及其在肾细胞癌防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贞 姜玉华
    2007, 14(2):190-19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19
    [摘要](1189) [HTML](0) [PDF 208.44 K](1888)
    摘要:
    碳酸酐酶9(carbonic anhydrase IX,CA IX)是新发现的碳酸酐酶家族异构体之一,是由酸性氨基酸组成的跨膜糖蛋白,在调控细胞增殖、转化方面有重要作用。它能催化CO2 水解为碳酸和水,参与机体的酸碱平衡,调节细胞内外pH值,有利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CA IX位于VHL肿瘤抑制基因的下游,由HIF1途径激活,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极低,在肾细胞癌中高度表达,是其特异性抗原。CA IX的表达水平可预测肾癌患者对白介素2治疗的反应和生存期,CA IX低表达是不良预后因素。近年来对CA IX相应抗体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131I标记的MAbG250在肾癌组织中具有高摄取率和高蓄积率,可对肾癌进行放射性核素显像,用来诊断肾癌;131I标记的cG250MAb用于治疗晚期肾癌,已显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肾细胞癌CA IX的高度特异性表达使其成为肿瘤疫苗潜在的靶抗原和肾癌治疗的重要靶位,在肾癌靶向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
    20  Flt3配体在生物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周俊超 卢铀 何秋明
    2007, 14(2):194-19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20
    [摘要](1053) [HTML](0) [PDF 179.64 K](1443)
    摘要:
    Flt3配体(Flt3 ligand,FL)是一种与造血调控有关的早期造血生长因子。FL与造血干细胞表面的Fm样酪氨酸激酶受体3结合,激活造血前体细胞,促进其增殖;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造血效应。研究还证实,FL作为一种免疫佐剂,单独或者联合其他细胞因子能在体内外扩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 ,促进其发育、成熟。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系统中一类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摄取外来抗原,与自身的MHC 形成复合物,提呈给T 细胞,显著刺激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和T细胞不同,NK细胞不需要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通过分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FL 联合其他细胞因子能够诱导NK前体细胞(proNK cell)的扩增和增殖,进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目前FL已经被应用于造血系统疾病、乳腺肿瘤、前列腺肿瘤、肝脏肿瘤、神经系统肿瘤等疾病的基础或临床研究。此外,在抗感染、抗宿主移植以及自身免疫反应疾病等方面FL也有较好的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FL显示出了优越的生物学效应,展示了其在生物治疗领域中的广阔前景。
    21  树突状细胞表达的共刺激分子与Th细胞分化
    陈冰 朱一蓓 张学光
    2007, 14(2):197-20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2.021
    [摘要](933) [HTML](0) [PDF 179.19 K](1293)
    摘要: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提呈能力,并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DC在免疫学及肿瘤学乃至其他各学科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DC表面表达的共刺激分子及其生物学意义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共刺激分子的作用不仅限于对T细胞的激发、赋予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并且参与Th细胞的极化。OX40/OX40L和ICOS/ICOSL信号介导Th2细胞分化;ICAM1/LFA1以及人41BB/4IBBL信号介导Th1细胞分化;CD40/CD40L信号在Th1/Th2型免疫应答中均发挥重要作用;PDL1/ PD1可能与Th1细胞极化有关,而人PDL2/ PD1共刺激信号下调Th1应答;人B7H3信号参与Th1型免疫反应,鼠B7H3信号负向调控Th1细胞分化;B71分子选择性的促进Th1反应,而B72分子参与调节Th2反应。深入探讨DC表达的共刺激分子与Th细胞分化的关系,调整Th1或Th2优势应答类型,可能为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