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4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T淋巴细胞的基因修饰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杨建民 Kevin T MCDONAGH
    2007, 14(4):301-30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01
    [摘要](788) [HTML](0) [PDF 305.51 K](1542)
    摘要: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成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应用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信心。但从每一位患者体内克隆出肿瘤细胞特异性的CTL,并在体外扩增到足够的细胞数量后回输体内是一项十分费时费力的工作,也很不经济。近些年人们尝试应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对T淋巴细胞进行基因修饰,以增强T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在体内、体外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本文将简要介绍通过病毒转染以肿瘤抗原特异性TCR、嵌合性TCR修饰T淋巴细胞的方法,基因修饰后淋巴细胞的抗肿瘤作用的发生机制以及动物体内实验结果。对逆转录病毒修饰T淋巴细胞所带来的潜在危险性及对策也进行了讨论。
    2  不同重组病毒载体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转染效率及基因表达
    潘虹 刘新建 吴继红 田毓华 谢匡成 陈霞芳 张圣海 黄倩 林志新
    2007, 14(4):306-31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02
    [摘要](935) [HTML](0) [PDF 408.20 K](1600)
    摘要:
    探讨不同的重组病毒载体对体外培养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的转染效率和外源基因表达水平,为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和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及体外培养方法分离r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11b、CD45和CD90的表达鉴定细胞类型。进一步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重组Ad5-EGFP、Ad5F35-EGFP、rAAV1/2-EGFP、rAAV2-EGFP及Lentivirus-EGFP转染体外培养的rMSCs,荧光显微镜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EGFP阳性率和荧光强度。结果:rMSCs细胞表面CD11b、CD45和CD90阳性率分别为(14.1±3.3)%、(1.1±0.4)%和(82.3±5.7)%。Ad5-EGFP按10、100和1000MOI转染rMSCs,2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EGFP阳性率分别为(33.6±2.7)%、(88.6±1.0)%及(99.9±0.1)%,荧光强度为4.4±0.3、39.8±1.5及811.4±3.9;Ad5F35-EGFP按10、100和1000MOI转染rMSCs,2d后阳性率分别为(96.9±0.4)%、(99.9±0.1)%及(99.7±0.1)%,荧光平均强度为369.3±14.8、895.4±7.5及703.2±38.4;rAAV1/2-EGFP及rAAV2-EGFP按1×104和1×105vg/细胞转染rMSCs,6d后阳性率分别为(0.94±0.31)%及(1.30±0.36)%,和(2.16±0.38)%及(3.90±0.33)%;LV-EGFP按30(TU/细胞)转染rMSCs,6d后阳性率为(60.5±3.2)%,荧光强度为27.0±3.6。结论:Ad5、Ad5F35及LV能够有效转染体外培养的rMSCs并表达外源基因,转染效率与病毒的用量间存在量效关系。
    3  腺病毒载体介导人KDR胞外段诱导抗小鼠肝癌的免疫效应
    谭晓华 吴彬 王芳 刘兵 王友臣
    2007, 14(4):312-3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03
    [摘要](780) [HTML](0) [PDF 280.33 K](1477)
    摘要:
    探讨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介导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hVEGFR-2或hKDR)胞外段诱导抗小鼠肝癌血管免疫及打破免疫耐受的效果。方法:构建Ad hKDRE,用Ad hKDRE皮内免疫C57BL/6小鼠,7d后取脾细胞作为效应细胞(E),Hepa1-6/mKDR作为靶细胞(T),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特异性CTL杀伤活性;给免疫小鼠接种肝癌细胞Hepa1-6,观察荷瘤小鼠成活情况。结果:Ad hKDRE免疫小鼠1周后,在E∶T为100∶1、50∶1和25∶1时,Ad hKDRE诱导的6hCTL杀伤率分别为(81.5±5.6)%、(68.4±5.5)%和(39.6±3.9)%。Ad hKDRE免疫小鼠1周后接种2×106 Hepa1-6肝癌细胞,观察2个月无小鼠成瘤;接种5×106 Hepa1-6细胞,小鼠无瘤成活率为60%。上述CTL效应和抗成瘤作用在清除CD8+和CD4+ T淋巴细胞后消失。结论:Ad介导异种(人)KDR胞外段能有效地打破小鼠肝癌的免疫耐受,诱发强烈的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这种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是CD4+和CD8+ T细胞依赖性的。
    4  稳定表达sCD40L的CHO细胞系的建立和鉴定
    蒋华蔚 任秀宝 于津浦 李慧 曹水
    2007, 14(4):317-32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04
    [摘要](631) [HTML](0) [PDF 271.38 K](1503)
    摘要:
    建立稳定表达sCD40L的CHO细胞系。方法:从含sCD40L的载体pDC316-sCD40L中,将sCD40L编码序列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获得重组质粒pIRES2-EGFP-sCD40L,酶切及测序鉴定。电穿孔转染CHO细胞,G418筛选抗性克隆,有限稀释法获取单克隆后扩大培养。流式细胞术、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使用PCR、RT-PCR、ELISA方法分别从DNA、mRNA、蛋白水平对sCD40L的表达进行检测。Westernblotting检测CHO-sCD40L分泌的sCD40L与膜型CD40的结合;将CHO-sCD40L与MDA-MB-231细胞共孵育24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MDA-MB-231细胞表面分子Fas的表达变化;加入Fas激活性抗体(CH-11)后观察MDA-MB-231细胞的凋亡。结果:成功构建质粒pIRES2-EGFP-sCD40L,转染CHO细胞后经克隆化培养获得稳定表达sCD40L的细胞系CHO-sCD40L。流式细胞术、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高达90%以上;PCR检测证实sCD40L基因整合入细胞基因组DNA;RT-PCR检测到sCD40LmRNA的转录;ELISA法检测到细胞培养上清中有sCD40L蛋白表达,高达(4.5±2.1)ng/ml。Western blotting证实CHO-sCD40L分泌的sCD40L可与膜型CD40结合。CHO-sCD40L与MDA-MB-231细胞共培养后,MDA-MB-231细胞表面Fas表达由(3.0±1.02)%升高到(34.8±8.75)%;加入CH-1124h后,凋亡率由(5.4±1.32)%提高到(20.7±5.24)%(P<0.01)。结论:成功获得稳定表达sCD40L的CHO细胞系,为研究CD40/CD40L途径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5  突变减毒志贺样毒素Ⅰ真核表达载体的抗肿瘤血管活性
    魏枫 曹水 任秀宝 刘虹 于津浦 付晓达 郝希山
    2007, 14(4):322-32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05
    [摘要](803) [HTML](0) [PDF 331.62 K](1392)
    摘要:
    考察突变减毒志贺样毒素Ⅰ(Shiga-like toxin 1,Stx1)真核表达载体抗肿瘤血管的活性。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突变减毒Stx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对CHO细胞的影响;分别建立稳定表达1/10毒性、1/100毒性的突变减毒Stx1的CHO细胞株,使用这2个细胞株和对照细胞株的培养上清分别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观察其对HUVEC的增殖、迁移能力和形成管样结构能力的影响;使用人卵巢癌SKOV3荷瘤裸鼠模型,不同毒性突变减毒Stx1真核表达载体经脂质体包裹后肿瘤局部注射给药,观察突变减毒Stx1对肿瘤新生血管的作用。结果:突变减毒Stx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的CHO细胞未出现明显的凋亡或坏死改变;获得稳定表达1/10毒性、1/100毒性的突变减毒Stx1的基因工程细胞株,这些细胞株的培养上清与正常CHO细胞培养上清相比,能够在体外实验中抑制HUVEC的生长(P<0.05),且该作用可以被Stx1B亚基抗体阻断;突变减毒Stx1能够抑制HUVEC的迁移能力和管样结构形成能力;体内实验显示1/10毒性、1/100毒性的突变减毒Stx1真核表达载体治疗组与空载体对照组或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肿瘤微血管密度明显下降(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分泌性表达突变减毒Stx1的CHO细胞株。证实突变减毒Stx1能够有效地抑制HUVEC的生长及正常功能的发挥。体内实验显示突变减毒Stx1真核表达载体可以抑制裸鼠体内SKOV3移植瘤的血管生成。
    6  HER2基因沉默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和侵袭
    鲍炜 付海京 贾林涛 张勇 刘家云 任新玲 温伟红 孟艳玲 杨安钢
    2007, 14(4):328-33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06
    [摘要](638) [HTML](0) [PDF 318.60 K](1551)
    摘要:
    探讨针对HER2基因的RNA干涉对人胃癌细胞生长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构建了针对癌基因HER2的siRNA表达载体,分别命名为pcDNA3-sihe1和pcDNA3-sihe2,将构建的干涉载体与对照载体转染胃癌SGC-7901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确定干涉效果;以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干涉后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在悬浮培养条件下的凋亡情况;并以Boyden chamber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成功构建针对癌基因HER2的siRNA表达载体,siRNA表达载体转染SGC-7901细胞后HER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证实siRNA成功抑制HER2蛋白的表达。HER2低表达的细胞株集落形成能力降低,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HER2下调可引起胃癌细胞的凋亡,Boydenchamber实验表明针对HER2的RNA干涉可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的侵袭能力。结论:RNA干涉有效地抑制了HER2分子的表达,进而影响SGC-7901细胞的生长和侵袭,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HER2分子与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7  Caspase-3在Apoptin基因诱导Hela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曹婧 赵洪礼 黄敏 戈全治 宁安红
    2007, 14(4):333-33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07
    [摘要](768) [HTML](0) [PDF 276.51 K](1537)
    摘要:
    研究Caspase-3在Apoptin gene诱导Hela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含有Apoptin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A3瞬间转染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Hela细胞瞬间转染后0、24、48、72和96h,分为正常的Hela细胞对照组,pcD-NA3.1质粒转染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RT-PCR、DNA凝胶电泳、流式细胞术检测Hela细胞的凋亡;以比色法检测Caspase-3的相对活性。结果:以转染后24、48和72hHela细胞的总RNA为模板,经RT-PCR均可扩增出Apoptin cDNA,正常Hela细胞和空载体转染细胞均为阴性表明Apoptin已在转染细胞中表达;Apoptin基因瞬间转染的Hela细胞可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所具有的DNA梯状带,表明有凋亡发生;FCM检测发现,以Apoptin基因转染后48h,在DNA直方上的G1峰前,即出现1个明显的亚2倍体峰(亚G1峰,即凋亡峰),并随着转染时间延长而增强。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Hela细胞经pcDNAA3质粒转染后24h实验组Caspase-3的活性开始升高,72h达高峰,明显高于正常细胞对照组和pcDNA3.1对照组(P<0.01)。结论:Apoptin基因可通过激活Caspase-3诱导Hela细胞凋亡。
    8  腺病毒介导IL-24联合化疗药物增强对肝癌细胞PLC/PRF/5增殖的抑制
    温莹浩 殷正丰 康晓燕 李瑾 钱海华 陈玮
    2007, 14(4):338-34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08
    [摘要](596) [HTML](0) [PDF 238.60 K](1543)
    摘要:
    研究腺病毒介导IL-24基因(Ad.IL-24)与化疗药物联用对肝癌细胞株PLC/PRF/5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用Ad.IL-24分别联合化疗药物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和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处理培养的肝癌细胞株PLC/PRF/5,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10 MOI Ad.IL-24与25μg/ml5-Fu联合应用后72h,PLC/PRF/5细胞增殖抑制率达(67.4±0.58)%,显著高于单用Ad.IL-24组的(46.8±0.74)%和5-Fu组的(29.3±0.60)%(均P<0.05);10MOIAd.IL-24与2.5μg/mlEPI联合应用后72h,PLC/PRF/5细胞增殖抑制率达(72.5±0.92)%,显著高于单用Ad.IL-24组的(46.8±0.74)%和EPI组的(32.2±0.69)%(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Ad.IL-24与5-Fu或EPI联合应用明显导致细胞在G2/M期阻滞;Ad.IL-24+5-Fu组细胞凋亡率为(52.15±2.32)%,显著高于单用Ad.IL-24组的(28.36±3.49)%和5-Fu组的(8.27±2.61)%(均P<0.05);Ad.IL-24+EPI组细胞凋亡率为(58.67±1.73)%,显著高于单用Ad.IL-24组的(28.36±3.49)%和EPI组的(11.82±1.91)%(均P<0.05)。结论:Ad.IL-24与5-Fu或EPI联用能显著提高对肝癌细胞株PLC/PRF/5增殖的抑制作用。
    9  抗HPV16E6核酶对宫颈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饶智国 张积仁 郑燕芳
    2007, 14(4):342-34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09
    [摘要](899) [HTML](0) [PDF 258.34 K](1537)
    摘要:
    研究抗HPV16E6核酶(Ribozyme)对宫颈癌CaSKi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及其机制。方法:以脂质体法将抗HPV16E6-Ribozyme、空载体质粒分别导入CaSKi细胞,命名为CaSKi-R、CaSKi-P细胞。点杂交检测核酶在细胞中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3种细胞HPV16E6蛋白的表达,用TRAP-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用RT-PCR法检测P53、c-myc、hTERT和hRT的表达。结果:点杂交证实核酶能在CaSKi-R细胞中稳定表达,Western blotting证实CaSKi-R中表达E6蛋白较CaSKi-P、CaSKi明显降低。CaSKi、CaSKi-P、CaSKi-R3种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值分别为(0.89±0.14)、(0.90±0.11)、(0.36±0.06),转染了抗HPV16E6核酶的CaSKi-R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率为59.55%,与CaSKi、CaSKi-P细胞比较明显下降(P<0.01)。与CaSKi和CaSKi-P细胞相比,CaSKi-R细胞表达c-myc、hTERT mRNA明显减少,P53、hRT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抗HPV16E6核酶明显抑制CaSKi-R细胞端粒酶活性,其机制可能与HPV16的E6蛋白及c-myc、hTERT mRNA减少有关。
    10  多药耐药性人绒毛膜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李卓 徐珊 朱利群 徐昌芬 张燕 仇黎丽
    2007, 14(4):347-35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10
    [摘要](839) [HTML](0) [PDF 390.47 K](1511)
    摘要:
    建立一种耐药性稳定的人绒毛膜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JAR/VP16/nude,为研究体内肿瘤耐药机制和逆转药物的筛选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人绒毛膜癌多药耐药细胞系JAR/VP16接种于裸鼠左侧腋窝皮下,观察成瘤情况及肿瘤生长特性;利用光镜、电镜对移植瘤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内罗丹明123(Rhodamine123,Rh123)的潴留情况。结果:裸鼠移植瘤模型构建成功率为98.39%,8~10d开始成瘤,15~20d瘤体长径达1.0~1.5cm;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瘤组织形态及细胞超微结构与人绒毛膜癌耐药细胞JAR/VP16相似;RT-PCR和FCM检测表明移植瘤组织mdr1 mRNA表达阳性,且对Rh123有显著的外排作用。结论:以JAR/VP16细胞建立的耐药性绒毛膜癌裸鼠移植瘤模型,保持了耐药性人绒毛膜癌细胞JAR/VP16的组织学特征和多药耐药性,为耐药性人绒毛膜癌耐药机制和逆转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11  VEGF特异siRNA对骨肉瘤细胞凋亡和仿血管发生的影响
    张立智 蔡宣松 钱志康 梅炯 黄煌渊 黄伟达
    2007, 14(4):352-35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11
    [摘要](972) [HTML](0) [PDF 307.75 K](1477)
    摘要:
    探讨VEGF特异siRNA在骨肉瘤细胞株(MG63)增殖、凋亡以及仿血管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以pSilienc-er载体构建VEGF特异siRNA质粒pSilencer-VEGF siRNA,并转染骨肉瘤细胞MG63;将细胞分为pSilencer-VEGF siRNA质粒组(试验组)和空siRNA质粒组(对照组),Western blotting在蛋白水平检测转染重组质粒后MG63细胞VEGF表达情况;MTT比色法、光镜、流式细胞仪结合Annexin V-FITC/PI染色和H-E染色观察质粒转染后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仿血管发生情况。结果: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针对VEGF的siRNA重组质粒。转染pSilencer-VEGF siRNA重组质粒后的试验组培养液中及骨肉瘤细胞内VEGF蛋白表达下降;转染后48、72、96h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1.67%、43.92%、35.32%,并发生了早期凋亡,凋亡率为28.27%。转染pSilencer-VEGF siRNA重组质粒的骨肉瘤细胞未见仿血管发生,转染空质粒的对照组骨肉瘤细胞则有仿血管发生。结论:RNA干扰VEGF基因能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促进骨肉瘤细胞早期凋亡,干扰骨肉瘤细胞仿血管发生,为临床基因治疗骨肉瘤提供了新的思路。
    12  反义HIF-1α基因联合血管抑素基因对人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孙平 董典宁 孔北华
    2007, 14(4):357-36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12
    [摘要](759) [HTML](0) [PDF 356.82 K](1434)
    摘要:
    研究反义缺氧诱导因子-1α(antisense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aHIF-1α)基因联合血管抑素(angiostatin)基因对人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协同治疗作用。方法:使用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注射空质粒PcDNA3、PcDNA3-Angiostatin、PcDNA3B-aHIF-1α、PcDNA3-Angiostatin+PcDNA3B-aHIF-1α。观察各组动物的肿瘤生长曲线,检测各组肿瘤组织Angiosta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HIF-1α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利用TUNEL染色法行原位细胞凋亡分析。结果:Angiostatin基因联合aHIF-1α基因治疗组裸鼠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肿瘤组织中HIF-1α蛋白局部低表达,MVD(13.6±2.3)明显低于Angiostatin基因治疗组(24.5±2.7),VEGF表达低于各单独治疗组和对照组,细胞凋亡指数(5.32±0.62)高于Angiostatin基因治疗组(2.89±0.45)、aHIF-1α基因治疗组(2.98±0.51)和对照组(1.56±0.41)。结论:Angiostatin基因联合aHIF-1α基因治疗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可以产生协同抑制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耐药性问题。
    13  重组TRAIL腺病毒抑制肺癌细胞生长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杨芳 孙茂盛 易山 谢天宏 施锐 李鸿钧
    2007, 14(4):362-36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13
    [摘要](1013) [HTML](0) [PDF 469.33 K](1516)
    摘要:
    研究重组TRAIL腺病毒(Ad-TRAIL)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YTMLC、A549、H460抑制生长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探讨Ad-TRAIL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基因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培养肿瘤细胞,分别加入Ad-TRAIL、sTRAIL,并设Ad、PBS作对照。倒置显微镜、吖啶橙染色后荧光显微镜、电镜进行细胞形态结构观察;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绘制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曲线;DNA凝胶电泳、PI染色、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集落形成实验观察肿瘤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结果:Ad-TRAIL组、sTRAIL组与空腺病毒Ad组、PBS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YTMLC、A549、H460的增殖。DNA凝胶电泳出现DNA梯形条带;形态学观察发现Ad-TRAIL组的肿瘤细胞具有细胞凋亡的形态;Ad-TRAIL作用的YTMLC细胞有较高比例(8.55%)的亚二倍体凋亡峰,而Ad和PBS组分别为1.08%和0.47%;Ad-TRAIL组被TUNEL标记的细胞比例为10.6%,高于Ad组的1.13%。Ad-TRAIL组的集落数为28±7,而PBS和Ad对照组分别为257±18,193±12。结论:Ad-TRAIL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具有抑制生长和诱导凋亡的作用,Ad-TRAIL有可能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基因治疗。
    14  紫杉醇-奥曲肽耦连药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孙美丽 王秀问 王朴 魏军民 李蕾
    2007, 14(4):368-37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14
    [摘要](802) [HTML](0) [PDF 271.95 K](1618)
    摘要:
    在合成紫杉醇-奥曲肽(paclitaxel-octreotide,PTX-OCT)耦连药物的基础上,评价耦连药物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和Calu-6的细胞毒性和靶向性。方法:合成并纯化紫杉醇-奥曲肽耦连药物PTX-OCT和2PTX-OCT。RT-PCR法检测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Calu-6细胞及人成纤维细胞中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的表达;设置3种药物浓度为1、100nmol/L和1μmol/L与癌细胞共同培养,培养时间为24~72h,同时设置对照组;MTT法检测药物对A549、Calu-6细胞以及人成纤维细胞的毒性;流式细胞术检测1μmol/L紫杉醇、PTX-OCT和2PTX-OCT作用后A549细胞周期变化。结果: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Calu-6细胞均表达SSTR2和SSTR5 mRNA,在人成纤维细胞中未检测到SSTR亚型mRNA。紫杉醇-奥曲肽耦连药物对A549和Calu-6细胞的杀伤作用与紫杉醇类似,具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1μmol/L紫杉醇及PTX-OCT和2PTX-OCT作用72h,A549细胞生存率分别为(26.9±7.3)%、(26.6±9.2)%和(35.7±4.3)%;Calu-6细胞生存率分别为(29.5±5.0)%、(28.2±9.7)%和(26.5±4.9)%;均低于24h组(P<0.05)。1μmol/L紫杉醇作用24h后成纤维细胞生存率为(64.7±8.6)%,PTX-OCT和2PTX-OCT组分别为(86.1±1.8)%和(90±5.6)%,均高于紫杉醇组(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PTX-OCT和2PTX-OCT及紫杉醇作用后,A549细胞周期均停滞在G2/M期。结论:紫杉醇-奥曲肽耦连药物具有细胞毒性和靶向性,紫杉醇-奥曲肽耦连药物有希望作为一种新的靶向药物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15  PTEN蛋白表达与乳腺癌增殖、侵袭转移的相关性
    黄玉钿 张声 郑曦 吴钦穗 黄双月 杨发端
    2007, 14(4):373-37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15
    [摘要](896) [HTML](0) [PDF 237.80 K](1388)
    摘要: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编码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的关系,探讨PTEN蛋白的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福州市第一医院病理科存档的乳腺癌标本86份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标本30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PTEN表达情况与Ki67增殖指数,分析PTEN表达与乳腺癌Ki67增殖指数以及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PTEN的阳性表达率为52.3%,良性对照组为93.3%;乳腺癌组Ki67增殖指数为(31.5±20.6)%,对照组为(9.7±6.9)%,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乳腺癌PTEN表达与Ki67增殖指数、组织病理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未见显著相关(P>0.05)。结论:PTEN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具有相关性,是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和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16  EGF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李月敏 徐建明 廖国清 李晓兵 王岩 李明颖 曹阳 李志强 葛飞娇
    2007, 14(4):377-38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16
    [摘要](709) [HTML](0) [PDF 229.68 K](1460)
    摘要:
    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各种主要临床病理学预后因子及长期生存的关系。方法:选取解放军307医院和301医院第二附属医院6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石腊包埋肿瘤标本,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直肠癌肿瘤标本中EGFR的表达。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判断EGFR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因素分析(COX模型)判断EGFR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肿瘤组织EGFR的阳性表达率为69%。T3期肿瘤EGFR阳性表达明显多于T1和T2期(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者EGFR阳性表达明显多于无转移者(P<0.05),有远处转移者EGFR阳性表达明显多于无远处转移者(P<0.05);EGFR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等均无明显相关性。EGFR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无明显相关。结论:结直肠癌组织EGFR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相关,与患者总生存期无明显相关。
    17  CIK细胞联合顺铂对卵巢癌耐药细胞SKOV3/CDDP的杀伤作用
    张辉 赵群 左连富 焦琨 程建新 贾金华 康山
    2007, 14(4):381-38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17
    [摘要](928) [HTML](0) [PDF 245.03 K](1542)
    摘要:
    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联合顺铂对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SKOV3/CD-DP小鼠腹腔移植模型的体内外杀伤作用。方法:取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IFN-γ、IL-2、CD3McAb和IL-1,体外诱导成CIK细胞。用MTT法测定CIK细胞、顺铂及两者联合对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CDDP细胞的杀伤活性。在SCID小鼠腹腔内接种卵巢癌SKOV3/CDDP细胞,观察CIK细胞对荷瘤鼠的体内抑瘤作用,并用RI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CA125的含量。结果:顺铂对SKOV3/CDDP细胞的IC50为315.5μg/ml,较其对SKOV3细胞的IC50(85μg/ml)增加了4倍;CIK细胞对SKOV3与SKOV3/CDDP细胞的杀伤活性均在48h最高,且随效靶比的增高而增强,其对SKOV3/CDDP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SKOV3(P<0.05)。仅25μg/ml的顺铂即可使效靶比为12.5∶1组中的联合杀伤率比单纯顺铂组增加5.8倍,比单纯加CIK(相同效靶比)细胞杀伤率增加2.3倍,且随效靶细胞比值和顺铂浓度的升高呈依赖性增加。与对照组相比,CIK组与CIK+顺铂组均能显著抑制癌性结节的生长,抑瘤率达100%,且3组SCID鼠血中CA125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常人CIK细胞联合顺铂对清除晚期卵巢癌表达耐药蛋白的腹腔种植转移病灶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并有希望成为前景良好的综合治疗方案。
    18  基因转染LL-37/hCAP-18对人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韩艳非 袁红艳 常雅萍
    2007, 14(4):385-38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18
    [摘要](798) [HTML](0) [PDF 232.16 K](1589)
    摘要:
    探讨基因转染人源抗菌肽LL-37/hCAP-18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含人LL-37/hCAP-18的真核表达质粒瞬时转染人MCF-7细胞,48h后,MTT比色检测MCF-7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MCF-7细胞周期及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CF-7细胞中Bax、Bcl-2的表达。结果:重组基因瞬时转染MCF-7细胞48h后,与各对照组相比,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受到显著抑制(P<0.05);转染重组基因组肿瘤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各对照组(P<0.05),但细胞周期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转染重组基因pEGFP-c1-LL-37的MCF-7细胞中Bcl-2表达显著下降(P<0.05),Bax由阴性表达转为表达明显升高。结论:LL-37/hCAP-18可以通过上调促凋亡因子Bax、下调抗凋亡因子Bcl-2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
    19  不同血清型腺相关病毒载体组织表达差异的研究进展
    高凯 王军志
    2007, 14(4):388-39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19
    [摘要](1347) [HTML](0) [PDF 229.32 K](1594)
    摘要:
    重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具有弱免疫源性、可介导治疗基因长期稳定表达等优势,使其被公认为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之一。目前临床研究广泛采用的AAV-2血清型载体对部分靶器官和组织的转导效率不十分理想,同时AAV-2中和抗体会干扰此型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效率。为了克服上述不足,众多学者将开展了针对其他7种天然血清型AAV(AAV-1,AAV-3至AAV-8)的研究。研究表明这些新型载体的组织亲嗜性和针对同一靶器官的转导效率与AAV-2不同,并且规避了AAV-2免疫应答对载体介导基因转移效率的影响。在视网膜中AAV-1、AAV-5的表达检出较早,表达水平高于AAV-2;AAV-5在胰腺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AAV-2;AAV-4,AAV-5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转导效率和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AAV-2,并且表达不仅局限于注射部位;AAV-1,3,4,5,7型载体在肌肉的表达水平均超过AAV-2,其中又以AAV-1最为显著;肺组织中AAV-1,5,6型的表达较高,其中AAV-5表达量又高于AAV-1和AAV-6;而肝脏表达水平由高到低的先后顺序为AAV-1>AAV-5>AAV-3>AAV-2。这些研究均提示了新型AAV载体在基因治疗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巨大潜力。
    20  Bcl-2/Bax比率与细胞“命运”
    王卫东 陈正堂
    2007, 14(4):393-39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20
    [摘要](1511) [HTML](0) [PDF 205.84 K](1366)
    摘要:
    凋亡过程的启动直接决定了细胞的"命运"。在细胞凋亡的两个进化保守的信号转导途径中,Bcl-2家族成员的构成比例是凋亡调控的关键因素,尤其是Bcl-2/Bax比率是启动细胞凋亡的"分子开关"。Bax和Bcl-2通过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来调节细胞凋亡:当Bax形成同源二聚体时诱导细胞凋亡;Bax与bcl-2形成异源二聚体时则抑制细胞凋亡。当某细胞系的所有细胞内异源二聚体(Bcl-XL/Bax和Bcl2/Bax)的含量≥50%时,细胞耐受凋亡;而当细胞内Bax同源二聚体>80%时,且在适当信号诱导下则细胞出现凋亡。细胞凋亡的数学模型认为,Bcl-2家族之促凋亡和抑凋亡成员的比率直接决定了线粒体外膜各种通道的开放程度,形成细胞凋亡调控的枢纽;故有学者认为Bcl-2/Bax比率是调控细胞死亡的"可变电阻器"(rheo-stat),在外界因素刺激下,细胞的生死最终取决于Bc-2和Bax两种调控因子的平衡结果。目前关于前列腺癌、直肠癌、白血病、宫颈癌等的临床研究均支持这一理论。
    21  MicroRNAs的研究方法学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宋莉 王泽剑 殷明
    2007, 14(4):397-40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4.021
    [摘要](975) [HTML](0) [PDF 203.39 K](1433)
    摘要: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新的、非编码的、内源性小RNAs,可以通过抑制蛋白质翻译、剪切mRNA调节靶基因的表达。通过应用RNA反义抑制剂、点突变、转基因和特异性引物,研究特定miRNA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应用Northern blotting分析、Real-time PCR、miRNA芯片比较表达谱差异,了解特异性miRNAs的表达是上调还是下调,可以对miRNA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进行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s参与了包括肝癌、肺癌、乳腺癌、结肠癌、脑肿瘤及白血病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MiRNAs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①有些miRNA基因可能起着癌基因的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凋亡;②有些miRNA基因则可能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③一些致瘤病毒编码的miRNA也可能参与相关肿瘤的发生,细胞miRNA可能在致瘤病毒生命活动周期中扮演重要角色,而病毒自身为了在宿主细胞中成功存活,也必定会反过来调节细胞miRNA的表达,参与肿瘤发生。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