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4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细胞信号转导与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发
    王红阳 丁劲 冯赟
    2007, 14(5):401-40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01
    [摘要](723) [HTML](0) [PDF 0.00 Byte](1563)
    摘要:
    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人们至今仍未真正全面了解癌症的致病机制。近年的研究表明,细胞信号转导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复发、转移密切相关。业已证实,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系统、IkB kinase/NF-kB(IKK/NF- kB)通路、Wnt-β-catenin途径、TGF-β信号系统、活性氧族(ROS)等多个信号转导途径形成了一个精密调控肿瘤细胞生长、分化、迁移和凋亡的复杂网络。针对肿瘤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分子研发的靶向药物,如酪氨酸激酶受体单抗Trastuzumab、活性酪氨酸酶抑制剂Imatini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Gifitinib,以及多靶点新药Sorafenib和Sunitinib等成功应用于临床,把肿瘤的靶向治疗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然而,肿瘤信号转导通路相关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仍存在着多种局限和不足。今后应大力研发新型多靶点药物,临床上应强调分子靶标的综合性,针对多途径多靶点的鸡尾酒疗法是很有前景的治疗策略。
    2  腺病毒提高腺相关病毒在耐药与非耐药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及其机制
    张圣海 吴继红 董小岩 吴小兵 田毓华 刘新建 黄倩
    2007, 14(5):405-41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02
    [摘要](703) [HTML](0) [PDF 0.00 Byte](1086)
    摘要:
    研究利用低剂量腺病毒提高重组腺相关病毒2型(recombined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2)在耐药与非耐药肿瘤细胞中基因表达水平的新方法,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rAAV2-GFP单独或联合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5-RFP)或条件复制型腺病毒(Ad5-TERT-RFP)感染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446)、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人口腔黏膜上皮癌细胞系(KB)和人口腔黏膜上皮癌耐长春新碱细胞系(KB/VCR)。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分析肿瘤细胞感染后GFP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感染后肿瘤细胞GFP蛋白表达及ERK和AKT磷酸化水平;Real-time PCR检测肿瘤细胞内GFP的mRNA表达量、DNA拷贝数,以及细胞表面受体HSPG、α_v integrin和FGFR-1的mRNA表达。结果:流式细胞结果显示,rAAV2-GFP联合Ad5-RFP或Ad-TERT-RFP感染肿瘤细胞24h后,GFP阳性细胞率和GFP平均荧光亮度分别提高了约0.3~3倍和4~8倍。Western blotting证实联合应用Ad5-RFP感染肿瘤细胞后24h,GFP蛋白表达增加约4~6倍,肿瘤细胞内ERK和AKT磷酸化水平升高。联合感染后细胞内GFP的mRNA表达量提高了3.83~7.33倍,DNA拷贝数未见明显改变,HSPG、α_v integrin和FGFR-1的mRNA表达轻微提高。结论:低剂量腺病毒显著提高rAAV2在耐药与非耐药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水平,可能与激活信号传导通路、增加细胞内转录有关。
    3  树形分子递送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对HepG2细胞的抑制效应
    徐萍 崔大祥 潘碧峰 李清 黄拓 刘凤涛 陈浩 鲍晨晨 贺蓉 高峰
    2007, 14(5):411-4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03
    [摘要](895) [HTML](0) [PDF 0.00 Byte](1051)
    摘要:
    研究利用聚酰胺(polyamidoamine,PAMAM)树形分子递送survivin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 nucleotide,asODN)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的效应。方法:采用第1至第5代的聚酰胺树形分子室温下与反义survivin寡核苷酸混合制备树形分子与反义寡核苷酸的复合物(PAMAM-asODN),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原子力学显微镜观察复合物的形态结构。PAMAM-asODN复合物转染HepG2细胞,同时设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细胞作对照。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复合物细胞转染效果;RT-PCR分析转染后细胞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复合物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表明,树形分子与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具有高效络合作用,形成了大小为25 nm左右的复合物;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显示,与对照相比,PAMAM-asODN复合物转染细胞的效率显著提高;RT-PCR的结果表明,转染PAMAM-asODN复合物的肿瘤细胞中survivin mRNA表达显著降低;MTT结果表明,树形分子递送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进入细胞后,HepG2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增殖抑制率随培养时间、复合物浓度、树形分子代数的增加而增加,6.0μmol/L G4.0 PAMAM-asODN与细胞培养96h可使抑制率达55%以上。结论:PAMAM树形分子能高效递送survivin asODN进入细胞,并抑制HepG2肿瘤细胞的增殖。树形分子可能是一种高效基因药物递送载体,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4  人mda-7/IL-24对淋巴瘤细胞Namalwa的抑制作用
    段永娟 马小彤 董成亚 张芳 林永敏 杨宾霞
    2007, 14(5):417-42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04
    [摘要](742) [HTML](0) [PDF 0.00 Byte](1141)
    摘要:
    研究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7,mda-7,又称IL-24)对淋巴瘤细胞系Namalwa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10个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系(Namalwa、Raji、K562、NB4、U937、Ramous、CEM、KG1a、HL60、J6-1)中mda-7/IL-24的表达情况。用RT-PCR方法从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克隆mda-7/IL-24编码区,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Target-IL-24。经测序鉴定后,用脂质体法转染Namalwa细胞,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转染细胞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证实mda-7/IL-24的表达。通过MTF法、集落形成试验、流式细胞术、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来评价mda-7/IL-24对肿瘤细胞增殖、生长特性、集落形成、凋亡情况、体内致瘤能力的作用。结果:10个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系中未检测到mda-7/IL-24的表达;转染重组质粒pTarget-IL-24的Namalwa细胞在mRNA与蛋白水平都有mda-7/IL-24的表达;稳定表达mda-7/IL-24的Namalwa细胞增殖活力以及集落形成能力与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但是两者的凋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裸鼠体内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稳定表达mda-7/IL-24的Namalwa细胞株的致瘤性明显低于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组(P<0.05)。结论:mda-7/IL-24对来源于Burkitt淋巴瘤的Namalwa细胞系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为Burkitt淋巴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5  吲哚胺2,3-二氧化酶基因修饰的DCs对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抑制作用
    史平 楼国良 周俊平 张文颖 朱海沫 王梁华 焦炳华
    2007, 14(5):423-42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05
    [摘要](519) [HTML](0) [PDF 0.00 Byte](1015)
    摘要:
    探讨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转染吲哚胺2,3-二氧化酶(indolamine 2,3-dioxygenase,IDO)基因后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抑制作用。方法:用携带IDO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BALB/c小鼠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后者与C57BL/6小鼠骨髓移植物共培养,将经过处理的骨髓移植给BALB/c小鼠(C57BL/6→BALB/c小鼠GVHD模型,H-2~h→H-2~d),观察、比较各组GVHD表现(包括GVHD评分、生存期、病理学改变),并行嵌合体检测及观察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结果:致死剂量照射的受体小鼠接受经IDO处理的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后,未出现明显的GVHD反应,生存期显著延长,3个月时生存率大于80%;对照组均在移植后2周左右出现明显的GVHD表现,生存期未超过1个月。IDO-DC治疗组未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损害;3个月时IDO-DC治疗组仍然保持比较高的嵌合;IDO-DC组的T细胞对C57BL/6、BALB/c淋巴细胞的反应性与对C3H淋巴细胞反应性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经IDO基因修饰的DCs可以选择性去除骨髓移植物中异基因反应性T细胞,从而特异性地抑制GVHD并能及早地免疫重建。
    6  基因芯片对骨肉瘤发病相关基因的筛查
    李国东 蔡郑东 张寅权 汝鸣 纪方
    2007, 14(5):428-43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06
    [摘要](756) [HTML](0) [PDF 0.00 Byte](933)
    摘要:
    筛查骨肉瘤发病相关的基因,探讨其对于骨肉瘤发病的意义。方法:采用3个骨肉瘤细胞株(MG-63、Saos-2、U-2OS)及1个成骨细胞株(Hfobl.19),提取总RNA,合成生物素标记的cRNA,与Affymetrix?GeneChip?U133A芯片杂交,筛查骨肉瘤细胞差异表达≥2.0倍的基因。挑选其中10个差异表达基因,分别设计合成引物,用嵌合荧光(SYBR? GreenⅠ)实时PCR法定量检测9例新鲜骨肉瘤标本中该10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应用ABI Prism 7 000分析其与成骨细胞株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在芯片包含的所有基因(约22 000个转录本)中,3个骨肉瘤细胞株与成骨细胞株相比较,共同上调58个基因,共同下调142个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包括能量和物质代谢基因、癌基因、信号转导基因、转录相关基因、细胞周期基因、细胞凋亡基因、免疫反应基因、抑癌基因等。在200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挑选10个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实时RT- PCR检测9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中该10种基因的表达结果与芯片结果完全相符。结论:骨肉瘤是一种多基因病变,应用基因芯片可以发现该肿瘤发病相关的基因,为深入探讨骨肉瘤的基因机制奠定基础。
    7  60C0γ射线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的建立
    高福 蔡建明 崔建国 黄定德 李百龙 杨平 闵锐 倪瑾 孙顶
    2007, 14(5):435-43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07
    [摘要](786) [HTML](0) [PDF 0.00 Byte](1009)
    摘要:
    建立γ射线辐射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方法: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经总剂量22 Gy 60Coγ射线分3次照射后进行传代培养,应用平板克隆实验、血清抗性实验、细胞软琼脂集落实验检测该细胞系恶性程度;裸鼠皮下种植辐射细胞检测其成瘤能力,成瘤组织H-E染色及免疫组化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1)平板克隆实验表明照射细胞培养至35代后其增殖能力明显增加(P<0.05或P<0.01),血清抗性实验显示照射组细胞在第45代后克隆形成增加(P<0.01),而在照射后50代细胞软琼脂集落的形成能力明显增加(P<0.01),显示BEAS-2B细胞经辐射后出现了恶性转化。(2)皮下种植22 Gy 50代细胞的8只裸鼠50 d后1只成瘤,种植22 Gy 60代辐射细胞的8只裸鼠中有4只成瘤;成瘤组织病理检测及免疫组化证实为上皮细胞癌。结论:成功地建立了60Coγ射线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
    8  旋毛虫虫体蛋白对肝癌细胞H7402的抑制作用
    王学林 杨世杰 吴秀萍 于申业 叶春艳 邓洪宽 魏征仁 王卫芳 王芯蕊 刘明远
    2007, 14(5):440-44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08
    [摘要](770) [HTML](0) [PDF 0.00 Byte](1156)
    摘要:
    研究旋毛虫虫体蛋白对肝癌H7402细胞的抑制作用,确认其对肝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体内、体外培养获得旋毛虫成虫与新生幼虫的混合物,采用匀浆、离心方法制备旋毛虫虫体蛋白,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蛋白浓度。分别设0.035、0.070、0.140 mg/ml与H7402细胞作用为实验组,并设虫体蛋白对正常肝细胞HL-7702细胞作用为对照组,采用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侵袭实验检测旋毛虫虫体蛋白对H7402的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成功制备了旋毛虫虫体蛋白。0.035、0.070、0.140 mg/ml旋毛虫虫体蛋白对H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22.40±13.80)%、(29.45±16.80)%、(39.38±17.80)%。TUNE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可观察到旋毛虫虫体蛋白诱导H7402凋亡,其凋亡率为(39.07±0.90)%,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划痕和侵袭的实验表明旋毛虫虫体蛋白对H7402细胞迁徙能力有抑制作用,对其侵袭的抑制率为(63.79±13.71)%。结论:旋毛虫虫体蛋白对肝癌H740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具有抑制作用,可能是一个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抗肝癌生物制剂。
    9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
    胡春霞 翁丹卉 蒋学锋 朱涛 李红雨 何超蔓 卢运萍 王世宣 马丁
    2007, 14(5):445-44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09
    [摘要](742) [HTML](0) [PDF 0.00 Byte](950)
    摘要: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基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AN3CA和HEC-1-B)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脂质体介导pcDNA3-KAI1质粒转染人子宫内膜癌细胞AN3CA和HEC-1-B,采用免疫印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肿瘤细胞KAI1蛋白的表达,MTT比色法、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观察KAI1基因对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转染前后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转染pcDNA3-KAI1质粒后AN3CA和HEC-1-B细胞内和细胞表面均可检测到KAI1蛋白的稳定表达。转染空白质粒组细胞形成克隆数量多体积较大,细胞克隆形成率为(54.2±3.1)%和(52.7±4.3)%,细胞的倍增时间为21.3h和20.1h;基因转染pcDNA3-KAI1质粒组细胞形成克隆数少体积较小,细胞克隆形成率为(37.4±5.1)%和(32.1±3.7)%,细胞的倍增时间为43.7h和45.2h;两组间细胞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转染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为(91±10.7)/HT、(68±10.8)/HT,而空质粒转染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为(292±11.5)/HT、(219+12.7)/HT,两组细胞比较,侵袭能力亦显著下降(P<0.05)。结论:外源性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有效转染可使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均下降,KAI1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癌转移的新治疗靶点。
    10  西妥昔单抗对耐多西他赛肺腺癌细胞株放化疗敏感性的调变作用
    曾斐 孙海 陈龙邦
    2007, 14(5):450-45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10
    [摘要](780) [HTML](0) [PDF 0.00 Byte](1263)
    摘要:
    研究西妥昔单抗(Cetuximab,C225)对耐多西他赛(Docetaxel)肺腺癌细胞株SPC-A-1/docetaxel放化疗敏感性的调变作用。方法:克隆形成实验观察C225对SPC-A-1/docetaxel细胞株放疗敏感性的影响;MTT比色法观察C225单独应用以及不同次序联合多西他赛对SPC-A-1/docetaxel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225对SPC-A-1/docetaxel细胞凋亡及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结果:C225联合放疗可以显著减少SPC-A-1/docetaxel细胞的克隆形成数目,其D0值以及单纯放疗的D0值分别为1.73 Gy和2.39 Gy,增敏比为1.38。C225单药即使在高达1 000μg/ml的质量浓度下作用48 h对SPC-A-1/docetaxel细胞无细胞毒和生长抑制作用;在使用多西他赛之后使用C225,多西他赛的IC50值为85.2μg/ml,较单独使用多西他赛时的IC50值128.7μg/ml显著降低。C225单独应用可以诱导SPC-A-1/docetaxel细胞凋亡,并具有时间效应。C225处理(24h)前后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43.80±4.46)%及(60.50±6.57)%(P<0.05)。结论:C225增加了SPC-A-1/do- cetaxel细胞株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其诱导凋亡及G1期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11  胶质瘤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继发性耐药相关基因的筛查
    强兆艳 汤华 李欣 刘民
    2007, 14(5):455-46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11
    [摘要](716) [HTML](0) [PDF 0.00 Byte](1010)
    摘要:
    构建胶质瘤耐替尼泊苷(teniposide,又称VM-26)细胞株,利用基因芯片筛查该细胞株继发性耐药相关基因并证实其表达。方法:选用人胶质瘤细胞系SHG44为靶细胞,从低剂量起始逐步递增用药量(每4 000个细胞VM-26剂量由0.135 ng至4.5 ng)诱导建立对VM-26耐药的细胞株,绘制亲代细胞系和耐药细胞株增殖曲线比较两者倍增时间,采用细胞毒性实验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比较两者耐药程度的差异。应用人类cDNA表达谱芯片检测耐药和敏感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筛查出与耐药有关的基因并经半定量RT-PCR验证。结果:经过72代诱导培养,建立了稳定耐药的细胞株SHG44/VM-26,耐药性是亲代细胞的52.6倍;耐药细胞倍增时间明显长于亲代细胞(25.6 vs 48.9 h);cDNA芯片筛选出11个基因表达上调,42个基因表达下调;半定量RT-PCR证实基因MDR1、NGFR、HSP22、CX IX、CDKN3和NADE的表达与基因芯片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成功建立胶质瘤耐替尼泊苷细胞株SHG44/VM-26,该细胞株的继发性耐药与基因MDR1、NGFR、HSP22的高表达和CX IX、CDKN3和NADE的低表达相关。
    12  bF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增强人喉鳞癌Hep2细胞的化疗敏感性
    黄红亮 王宏 向军俭 唐勇 邓宁 杨红宇
    2007, 14(5):461-46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12
    [摘要](575) [HTML](0) [PDF 0.00 Byte](938)
    摘要:
    研究bF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增强人喉鳞癌Hep2细胞对多柔比星、氟脲嘧啶及顺铂的敏感性。方法:设计、合成bFGF反义脱氧寡核苷酸(AS),用聚乙烯亚胺(jetPEI)介导bFGF反义脱氧寡核苷酸转染入Hep2细胞;半定量RT- PCR测定bF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转染后细胞中bFGF mRNA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ep2细胞转染前后bEGF的表达水平;FACS分析bF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诱导细胞的凋亡;MTT法检测bE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及其与化疗药物联合处理后的细胞增殖。结果:bF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呈剂量与时间依赖抑制Hep2细胞增殖,最高抑制率为25.5%;被转染细胞bF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别降低52.0%和41.1%,细胞凋亡率为20.5%;bF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协同多柔比星、氟脲嘧啶及顺铂作用Hep2,使3种药物的IC50分别降低75.5%、83.5%及65.4%。结论:bF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协同化疗药物增强Hep2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将为人喉鳞癌的生物和化学药物治疗增添新途径。
    13  EMP1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张海涛 卢亦成 何金
    2007, 14(5):466-47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13
    [摘要](561) [HTML](0) [PDF 0.00 Byte](880)
    摘要:
    探讨上皮膜蛋白1基因(epithelial membrane protein 1,EMP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互关系。方法:肿瘤组织标本均取自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2005至2006年部分手术病例,正常脑组织来源于捐献,分别采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33例星形细胞瘤、3例少枝胶质细胞瘤、2例室管膜瘤以及7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EMP1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EMP1无论在基因还是在蛋白表达水平上,在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但在星形细胞瘤中表达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且在星形细胞瘤中含量随着其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高,在低级别(WHOⅠ~Ⅱ级)与高级别(Ⅲ~Ⅳ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蛋白P<0.05;基因P<0.01)。结论:基因EMP1在人脑胶质瘤中显著高表达,并且与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14  可溶性sCD80-Linker-sCD40L融合蛋白诱导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徐冬 魏枫 付晓达 于津浦 任秀宝
    2007, 14(5):471-47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14
    [摘要](492) [HTML](0) [PDF 0.00 Byte](1035)
    摘要:
    观察可溶性sCD80-Linker-sCD40L融合蛋白对体外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影响。方法:以含sCD80-Lin- ker-sCD40L、sCD80、sCD40L编码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或对照病毒载体转染人卵巢癌细胞SKOV3,ELISA检测上清中可溶性sCD80-Linker-sCD40L融合蛋白及sCD80、sCD40L蛋白的表达。由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将DCs和自体T细胞共同培养并加入不同上清诱导48h;用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检测诱导的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以诱导的T细胞为效应细胞,SKOV3细胞或K562细胞为非特异性靶细胞,通过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mse,LDH)释放实验检测杀伤活性。结果:ELISA检测证实病毒转染SKOV3细胞上清中sCD80-Linker-sCD40L融合蛋白、sCD80蛋白和sCD40L蛋白表达量分别为2.791 ng/ml、1.956 ng/ml和1.407 ng/ml。MLR证实,与对照相比,融合蛋白上清诱导的DCs[刺激-反应细胞比例1:100,(0.382±0.053)vs(0.167±0.028),P<0.01;刺激-反应细胞比例1:50,(0.636±0.164)vs(0.311±0.067),P<0.01;刺激-反应细胞比例1:10,(1.245±0.271)vs(0.423±0.156),P<0.01]和sCD40L上清诱导的DCs[刺激-反应细胞比例1:100,(0.341±0.062)vs(0.167±0.028),P<0.01;刺激-反应细胞比例1:50,(0.567±0.106)vs(0.311±0.067),P<0.01;刺激-反应细胞比例1:10,(1.098±0.263)vs(0.423±0.156),P<0.01]刺激同种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LDH释放实验提示,sCD40L上清诱导的T淋巴细胞对靶细胞非特异性杀伤活性显著强于对照SKOV3组[(42.28±6.27)vs(22.49±3.56),P<0.01]和K562组(47.94±6.72)vs (26.33±2.89),P<0.01],而融合蛋白上清诱导的T淋巴细胞对靶细胞非特异性杀伤活性显著强于sCD40L上清诱导的T淋巴细胞[sKOV3组为(58.97±8.92)vs(42.28±6.27),P<0.05;K562组为(66.55±9.43)vs(47.94±6.72),P<0.05]。结论:可溶性sCD80-Linker-sCD40L融合蛋白能有效诱导体外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对肿瘤免疫治疗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15  TNF-α对白血病K562及K562/ADM细胞hTERT及mdr1表达的抑制作用
    姜莉华 初晶学 孙善会 刘洋 黄平
    2007, 14(5):477-48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15
    [摘要](576) [HTML](0) [PDF 0.00 Byte](867)
    摘要:
    观察TNF-α对人髓系白血病细胞K562及其耐药细胞K562/ADM hTERT基因表达、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以及对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1,mdr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K562及K562/ADM细胞传代培养,加入5×10~6U/L的TNF-α培养24h进行诱导实验;MTT法检测K562和K562/ADM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和K562/ADM细胞的凋亡,RT-PCR检测hTERT和mdrl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TNF-α诱导K562及K562/ADM细胞表现持续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具有时效关系(P<0.05);TNF-α诱导K562及K562/ADM细胞的凋亡率增加(P<0.05),而且耐药细胞K562/ADM凋亡的增加更明显(P<0.01);hTERT基因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密切相关(r=0.983,P<0.05),TNF-α诱导后两者也同时下调(P<0.01);多药耐药mdrl基因伴随着hTERT基因的下调而下调(r=0.966,P<0.05)。结论:TNF-α能诱导白血病K562及K562/ADM细胞系hTERT基因表达的抑制,端粒酶活性下调的同时多药耐药基因mdrl的表达也下调。
    16  家兔膀胱黏膜下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的免疫效应
    孙世平 张玉峰 岳晓龙 王海平
    2007, 14(5):481-48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16
    [摘要](709) [HTML](0) [PDF 0.00 Byte](908)
    摘要:
    探讨家兔膀胱黏膜下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polysaccharide nucleic acid fraction of 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PSN)所致的免疫效应变化,并寻求最合适注射的药物剂量。方法:将实验家兔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BCG-PSN大、中、小(0.35、0.175、0.0875 mg/ml)剂量膀胱黏膜下注射组,BCG(0.35 mg/ml)膀胱黏膜下注射对照组和BCG-PSN(0.35 mg/ml)膀胱灌注对照组。分别在用药前和用药后1周、2周、1和3个月应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家兔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进行测定;通过H-E、Masson染色对家兔膀胱壁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1)注射BCG-PSN各组CD4~+、CD8~+ T细胞的数量随用药剂量增加而增加,同时随时间延长逐步增加,用药后2周达到高峰,用药后3个月基本恢复至原水平;BCG注射对照组变化趋势与之相同,BCG-PSN灌注对照组的CD4~+ T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大剂量BCG-PSN注射组(P<0.05),各组的CD4~+/CD8~+变化趋势相似。(2)注射BCG-PSN各组的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变化与CD4~+、CD8~+ T细胞的变化趋势相同,BCG-PSN灌注对照组的细胞因子数最明显低于大、中剂量BCG-PSN注射组(P<0.05)。(3)各用药组膀胱黏膜下均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BCG注射对照组家兔膀胱壁组织出现纤维化改变。结论:膀胱黏膜下注射BCG-PSN所致的免疫效应与注射BCG相似,优于BCG-PSN膀胱灌注,且不引起膀胱壁纤维化;以0.35 mg/ml注射效果最明显。
    17  半抗原DNP修饰自体肿瘤疫苗治疗恶性黑素瘤
    杜楠 王希良 宋林萍 肖文华 孙君重 李秋文 赵晖 康欣荣
    2007, 14(5):487-48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17
    [摘要](871) [HTML](0) [PDF 0.00 Byte](1020)
    摘要:
    探讨半抗原二硝基氟苯(dinitrophenyl,DNP)修饰自体肿瘤疫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方法:32例Ⅲ期恶性黑素瘤(恶黑)患者,肿瘤或淋巴结切除后,分别采用半抗原DNP修饰的自体瘤苗和未修饰自体瘤苗联合生物化疗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DTH)和临床随访。结果:①两组比较,半抗原修饰瘤苗组较未修饰疫苗组CD8~+-IFN-PE明显升高(P<0.05);半抗原修饰瘤疫苗组治疗后CD8~+-IFN-PE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然而,半抗原未修饰瘤苗组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0.05)。②半抗原修饰瘤苗组患者治疗后DTH明显增强,硬结由(5.4±1.2)mm增大到(23.5±4.2)mm(P<0.05),半抗原未修饰瘤苗组硬结由(6.3±1.4) mm增大到(11.2±3.2)mm(P<0.05),然而,两组DTH达到阳性结果(≥5mm)的百分比分别为95%和36%(P<0.01)。③随访2年,半抗原修饰瘤苗组13例患者生存时间超过24个月,其中仅2例DTH阴性;半抗原未修饰瘤苗组8例患者生存时间超过24个月,6例DTH阳性。结论:半抗原DNP修饰的自体肿瘤疫苗可增强恶性黑素瘤患者特异性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18  早期肝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的分子变异特征
    董辉 丛文铭
    2007, 14(5):490-49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18
    [摘要](538) [HTML](0) [PDF 0.00 Byte](1178)
    摘要:
    肝细胞癌(hepatocel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于前列的恶性肿瘤,低度和高度异型增生结节或腺瘤样增生可能是其癌前病变。很多分子变异在肝硬化组织、异型增生结节以及微小HCC结节中即已出现,包括以下6个方面:乙肝病毒整合入宿主基因组引起染色体不稳定性,进而在很多位点发生杂合性缺失,或引起插入突变、激活原癌基因等;丙肝病毒编码产物NS3P表达增加引起c-erbB2的过表达和p21waf的缺失;TSG和原癌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改变;1p/q、7q、15q、16p、17q和20q等染色体臂上的DNA增益以及3p、4q、9p和11q的缺失等;1p、4q、6q和8p在癌前病变和早期体积小、分化好的HCC中出现杂合性缺失;特异性表达于异型增生结节和早期肝癌的分子标签等。这些分子变异既是诊断HCC的重要依据,也可用于筛选肿瘤易感人群,预测这些病变何时向恶性转化,并对某些异常的基因谱系采取适当的治疗策略,进而为HCC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19  人类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性配体ULBPs的表达与调控
    商平平 张彩
    2007, 14(5):493-49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19
    [摘要](533) [HTML](0) [PDF 0.00 Byte](860)
    摘要:
    人类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性配体UL16结合蛋白(UL16-binding proteins,ULBPs)家族至少由6个成员组成,其中ULBP1、ULBP2、ULBP3(ULl6-binding protein 1-3)分子含有α1和α2结构域,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gi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与细胞膜相连。ULBP4(UL16-binding protein 4)分子含有跨膜和胞质结构域。正常组织中广泛表达ULBPs。T淋巴细胞瘤、结肠癌、卵巢癌等肿瘤细胞表面也有ULBPs的高表达。化学药物、细胞因子、细菌和病毒感染等众多因素都可以调控ULBPs的表达,其中紫外线辐射、化疗药物等诱发的DNA损伤反应可以活化3-磷脂酰肌醇激酶家族类成员(ataxia-telangiecta- sia mutated,ATM)或(ataxia-telangiectasia and Rad3-related,ATR)激酶,进一步活化下游的Chk1、Chk2节点激酶和其他的凋亡相关分子,从而诱导ULBPs的表达,引起肿瘤细胞的生长周期停滞,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另外,ULBP1启动子中CRE1位点活化也是上调ULBP1转录和表达的关键因素。对ULBPs表达与调控因素的深入探讨将为阐明肿瘤逃逸机制、寻求抗肿瘤有效药物提供新的作用靶点和思路。
    20  ERK/MAPK信号传导途径在乳腺肿瘤治疗中的意义
    张丰 李楠
    2007, 14(5):497-50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7.5.020
    [摘要](482) [HTML](0) [PDF 0.00 Byte](969)
    摘要:
    ERK/MAPK途径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通路有3个关键靶分子:小G蛋白Ras及其下游的Raf激酶、MEK1/2和ERK1/2。ERK/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将促进乳腺肿瘤细胞的增殖,因此阻断该信号转导途径就可以干预肿瘤的进程,这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目前主要有3种抑制ERK/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方法:(1)利用抑制剂破坏主要靶蛋白的结构和功能;(2)抑制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阻止信号转导;(3)利用反义核苷酸技术使靶分子功能缺失从而阻断级联反应。这些方法为乳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相信它们将对乳腺肿瘤的治疗做出重要的贡献。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