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15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癌症治疗存在的问题以及生物治疗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顾健人 曹雪涛
    2008, 15(1):1-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01
    [摘要](657)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随着生物医学理论与技术的进步,癌症的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远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不仅在于缺乏高效的药物或技术,也应该反思我们对癌症的认识上是否存在误区,从而导致我们现行的癌症防治策略存在偏差。作者根据自身从事该领域研究的认识,就目前对于癌细胞的生物学
    2  肿瘤的表观遗传学研究
    孙树汉
    2008, 15(1):8-1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02
    [摘要](1057)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不涉及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的一门学科。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取决于遗传因素,同时也受到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表观遗传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以及非编码RNA等4种调控方式来实现对基因表达的控制,同时也就意味着异常的表观遗传修饰会导致肿瘤发生。肿瘤表观遗传学机制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并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组织特异性,因此对肿瘤的表观遗传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靶向HER2的抑制胃癌细胞功能性单抗的制备和鉴定
    孙立新 冉宇靓 胡海 遇珑 周转 赵西路 杨治华
    2008, 15(1):14-1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03
    [摘要](703) [HTML](0) [PDF 0.00 Byte](17)
    摘要:
    制备可特异识别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膜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筛选出亲和力较高并对胃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克隆。方法:以高表达HER2膜抗原的人胃癌细胞系NCI-N87免疫BABL/c小鼠,免疫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ELISA法筛选出HER2反应阳性克隆株,活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获得膜阳性克隆株,使用抗体亚型鉴定试剂盒鉴定抗体亚型,MTT法检测抗体对NCI-N87细胞增殖的抑制,采用与群司珠单抗的夹心ELISA和竞争抑制ELISA鉴定单抗结合HER2抗原的表位,免疫组化、Westernblotting进一步检测抗HER2抗体在不同条件下与HER2抗原反应情况。结果:细胞融合产生1442个单个集落的杂交瘤,重组HER2抗原ELISA筛选出HER2反应阳性克隆79株,活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获得较强膜阳性克隆7株,并测定其亚型,其中命名为15C15的1株属IgG1κ类单抗,免疫竞争及结合实验显示15C15与群司珠人源化抗体识别不同的表位。细胞增殖筛选显示15C15能显著抑制人胃癌NCI-N87细胞的增殖,在80μg/ml时抑制率可达34.8%。免疫组化显示15C15能识别部分石蜡包埋的HER2抗原,Westernblotting显示15C15不能结合电泳条件下变性为线形结构的HER2抗原。结论:建立了高通量制备、筛选和鉴定靶向HER2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的功能性单抗技术,获得1株可特异识别HER2抗原的明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IgG1类单抗15C15,具有人源化改造后用于治疗的应用潜力。
    4  基于SFV RNA复制子核酸疫苗pIRSFV-HN的构建及其体内外抑瘤作用
    张钰 金宁一 李霄 朱继红 陈漉 刘立明 李昌 佟敬山 李群 陈勇志
    2008, 15(1):20-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04
    [摘要](846) [HTML](0) [PDF 0.00 Byte](15)
    摘要:
    构建基于塞姆利基森林病毒(Semliki forest virus,SFV)RNA复制子和新城疫病毒HN基因的核酸疫苗pIRSFV-HN,并探讨其体内外的抑瘤作用。方法:基于SFV RNA复制子和新城疫病毒HN基因构建核酸疫苗pIRSFV-HN,pIRSFV-HN转染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以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HCT-116细胞HN的表达水平,以AO/EB双荧光染色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以MTT法检测疫苗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构建C57BL/6小鼠右后肢皮下荷H22腹水瘤细胞模型,瘤体内注射pIRSFV-HN(共3次),检测该小鼠血清IL-2、IL-4、IL-10和IFN-γ水平和特异性CTL活性。结果:成功构建基于SFV RNA复制子和新城疫病毒HN基因的核酸疫苗pIRSFV-HN。结肠癌细胞HCT-116被疫苗转染后可有效表达HN蛋白,对照细胞则无表达;转染后HCT-116细胞出现凋亡的征象;该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最大抑制率达55.34%。移植瘤体内注射疫苗后,荷瘤小鼠血清IL-2、IFN-γ水平显著升高(P<0.05),其CTL活性也显著升高(P<0.01)。结论:基于SFVRNA复制子和新城疫病毒HN基因的核酸疫苗pIRSFV-HN在体外可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在体内可促使免疫趋向Th1优势,提高其抑瘤免疫水平。
    5  树突状细胞瘤苗对自体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王峻 蒲骁麟 刘福银 樊卫飞 孟丽娟 杨民 许林
    2008, 15(1):25-3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05
    [摘要](899) [HTML](0) [PDF 0.00 Byte](15)
    摘要:
    利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负载自体肿瘤抗原制备DC-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瘤苗,观察其在体外对患者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提取NSCL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分别培养成DC与CIK细胞;取患者自身的肿瘤组织,分离、培养出肿瘤细胞,以肿瘤细胞冻融物、坏死肿瘤细胞、正常生长的肿瘤细胞为抗原,分别负载DC,并经OK-432激活,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的表达;将各组DC与CIK细胞共培养,MTT法测定DC-CIK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负载肿瘤细胞冻融抗原的DC,其象征成熟的表面分子CD1a、CD80、CD83、HLR-DR表达分别达到85.1±2.7、80.0±4.4、75.4±5.3、80.5±7.8,明显高于负载坏死肿瘤细胞抗原的DC和负载正常生长肿瘤细胞的DC(P<0.01);而负载正常生长肿瘤细胞的DC,其上述分子的表达受到抑制。各组DC与CIK共培养后,负载肿瘤细胞冻融抗原的DC可明显刺激CIK的增殖,使CIK细胞增加3~6倍,并使CIK细胞中CD3+CD56+细胞的含量增至(65.8±15.5)%,同时加强CIK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力(P<0.01)。结论:NSCLC患者PBMC来源的DC在负载自身肿瘤细胞冻融抗原后,可分化为成熟DC;该DC可促进CIK细胞的增殖、提高DC-CIK瘤苗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6  Survivin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对人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
    许兰涛 崔煜
    2008, 15(1):31-3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06
    [摘要](907)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观察survivin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抑制作用。方法:用ASODN与人胃癌细胞SGC-7901共同温育一定时间后,PCR检测ASODN处理后肿瘤细胞survivin mRNA的表达,倒置显微镜、电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变化,DNA电泳检测细胞DNA片段化分布,流式细胞术检测ASODN作用后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凋亡,TRAP法测定细胞端粒酶活性,MTT法检测ASODN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上述实验以胃癌细胞不加ASODN和加无关寡聚脱氧核苷酸为对照。结果:ASODN作用后,肿瘤细胞survivin mRNA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survivin ASODN能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在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膜起泡、染色质固缩、核碎裂、凋亡小体形成;电泳呈凋亡特征性ladder条带;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在G1期前出现亚2倍体凋亡峰,肿瘤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7.01±0.21)%vs(25.00±0.52)%,P<0.01]。ASODN作用后SGC-7901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P<0.01)。ASODN作用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而且随ASODN浓度的增加(2×10-5~5×10-5mol/L)和作用时间延长(24~96h)而加强(P<0.05或P<0.01)。结论:survivin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
    7  聚酰胺树形分子递送survivin反义脱氧寡核苷酸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
    姚航 岳隧岩 金跃明 潘碧峰 高峰 崔大祥
    2008, 15(1):36-4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07
    [摘要](828)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探讨聚酰胺-胺型(polyamidoamine,PAMAM)树枝状高聚合物介导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survivin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survivin-asODN)对肝癌裸鼠移植瘤及其微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人肝癌细胞SMMC-7721裸鼠皮下注射建立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PAMAM和阳离子脂质体分别与survivin-asODN混合得到载反义基因复合物,透射电镜观察复合物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复合物的zeta电位,离心法和紫外分光分度仪测定复合物的的包封率和体外DNA释放速度。将两种反义基因复合物分别注射裸鼠移植瘤体内,观察两组移植瘤大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Westernblotting检测移植瘤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PAMAM-survivin-asODN复合物的粒径小于脂质体-survivin-asODN复合物的粒径[(64.9±9.6)vs(193.9±32.2)nm,P<0.01],而zeta电位高于脂质体-survivin-asODN复合物[(37.7±3.8)vs(22.6±2.2)mV,P<0.05];基因包封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AMAM反义基因复合物对DNA持续释放达14d,但脂质体复合物只持续5d。PAMAM-survivin-asODN复合物治疗组裸鼠移植瘤组织survivin蛋白表达低于脂质体-survivin-asODN复合物组[(26.8±5.6)vs(37.0±5.9),P<0.05];PAMAM-survivin-asODN复合物治疗组移植瘤重量低于脂质体-survivin-asODN复合物组[(124.8±25.2)vs(210.2±33.6)mg,P<0.05],其微血管密度低于脂质体-survivin-asODN复合物组[(2.8±1.5)vs(6.4±2.7),P<0.05]。结论:PAMAM能将survivin-asODN高效递送到肝癌移植瘤细胞,降低瘤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可通过抑制移植瘤微血管的形成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8  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构建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
    李晓青 孙玉明 黄章翔 王妙苗 吴镜湘 缪雪蓉 徐爱民 朱忠正 赵志奇 俞卫锋
    2008, 15(1):41-4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08
    [摘要](1173)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探讨以Walker256大鼠乳腺癌腹水瘤细胞制备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为骨癌痛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有用的工具。方法:以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接种幼年雌性SD鼠腹腔制备腹水瘤细胞,将15μl腹水瘤细胞注入雌性成年SD鼠左侧胫骨骨髓腔制备骨癌痛模型;以注射加热灭活瘤细胞的SD鼠为假手术对照鼠,以正常鼠为正常对照鼠。造模后1~4周观察模型鼠自由行走痛评分、辐射热痛觉阈值[缩爪反应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和机械刺激诱发痛觉阈值[缩爪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改变,并对痛觉行为改变明显的模型鼠进行影像学检测。结果:本方法制备模型的成瘤率为67.3%。模型鼠在造模后15d自由行走痛评分显著高于正常鼠和假手术鼠(P<0.01);模型鼠的模型后肢对热刺激痛觉阈值和对机械刺激诱发痛觉阈值分别在造模后21d和18d明显低于正常鼠和假手术鼠(P<0.01),同时也明显低于模型肢对侧后肢(P<0.05)。影像学结果显示,痛行为改变明显的模型鼠模型后肢胫骨骨质结构遭到明显破坏。结论:采用Walker256乳腺癌腹水瘤细胞可成功制备与人类骨癌痛体症相似的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
    9  shRNA干扰HIF-1α对人宫颈癌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董兰兰 袁响林 于世英 谢涛 杨彬
    2008, 15(1):46-5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09
    [摘要](698)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在细胞和移植瘤水平研究shRNA干扰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α)对宫颈腺癌HeLa细胞中黏附分子CD44v6及上皮型钙黏素(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记为H0细胞)、转染pGenesil-1空白质粒的HeLa细胞株(记为H1细胞)及转染HIF-1α-shRNA质粒的HeLa细胞株(记为H2细胞)分别行常氧培养及低氧(1%O2)培养,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每组HeLa细胞中HIF-1α、CD44v6、E-cadherin及β连接素(β-catenin)在细胞水平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IF-1α、CD44v6、E-cadherin及β-catenin在上述3种HeLa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瘤组织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H0和H1细胞低氧组检测到HIF-1α、β-catenin、CD44v6蛋白呈强阳性,而E-cadherin表达减弱;常氧状态下H0、H1和H2组及低氧下H2组HIF-1α无表达、E-cadherin表达呈阳性。免疫组化分析发现H0及H1组移植瘤组织中HIF-1α、E-cadherin、β-catenin及CD44v6的表达分别为0.651±0.057、0.198±0.015、0.465±0.061及0.687±0.102,0.671±0.069、0.201±0.020、0.452±0.038及0.701±0.071,H2组分别为0.194±0.023、0.548±0.045、0.421±0.052及0.187±0.057,H2组与H0和H1组间HIF-1α、E-cadherin、及CD44v6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HIF-1α与E-cadherin、CD44v6的表达有一定相关性。结论:通过shRNA干扰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HIF-1α,可一定程度上下调低氧环境中宫颈癌HeLa细胞黏附分子CD44v6及上调E-cadherin的表达。
    10  融合基因pEGFP-C3-B7.2-hTERT诱导小鼠免疫应答及抑制肝癌移植瘤
    艾敏 杨胜利 姜爱华
    2008, 15(1):51-5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10
    [摘要](739)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构建融合DNA疫苗pEGFP-C3-B7.2-hTERT,观察其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能力和抗小鼠肝癌H22细胞移植成瘤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扩增B7.2和hTERTcDNA,以pEGFP-C3为载体构建pEGFP-C3-B7.2-hTERT融合基因质粒,肌肉注射接种C57BL/6小鼠,间隔7d,共3次,以注射接种pEGFP-C3-B7.2、pEGFP-C3-hTERT、pEGFP-C3和PBS为对照。检测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脾细胞培养上清IL-2和IFN-γ水平、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血清中抗hTERT抗体水平。将融合基因pEGFP-C3-B7.2-hTERT免疫已负荷肝癌细胞H22/hTERT或H22/B7.2的小鼠,观察小鼠成瘤时间、生存时间。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酶切及序列测定证实,成功构建了融合基因质粒pEGFP-C3-B7.2-hTERT。融合基因免疫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对B7.2-hTERT阳性靶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各对照组(P<0.01),每只pEGFP-C3-B7.2-hTERT免疫小鼠都产生了抗体,免疫鼠外周血CD4+、CD8+T细胞和脾细胞培养上清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水平较各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pEGFP-C3-B7.2-hTERT融合基因质粒免疫已负荷肝癌细胞H22/hTERT或H22/B7.2的小鼠后,小鼠60d未成瘤,其他各组22d时所有小鼠均已成瘤,60d时均死亡。结论:DNA疫苗pEGFP-C3-B7.2-hTERT在体内能诱导出明显的B7.2-hTERT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且能抑制体内已经存在的少量肿瘤细胞的成瘤。
    11  姜黄素可溶性制剂对小鼠结肠癌C26细胞在体诱导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李剑明 杨和平 白中红 许软成 闫辉 王方聚
    2008, 15(1):56-5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11
    [摘要](1032)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水溶性制剂对藻酸盐包被小鼠结肠癌细胞C26在体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以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β-CD)为包合剂制备姜黄素的水溶性制剂:姜黄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curcumin with 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C-HP-β-CD);采用小鼠结肠腺癌C26细胞的藻酸盐包被珠皮下植入制备荷瘤BALB/c鼠动物模型。以C-HP-β-CD腹腔注射荷瘤模型鼠,以烟曲霉素醇(TNF-70)腹腔注射为阳性药物对照,以HP-β-CD注射为阴性对照;采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藻酸盐包被珠内新生血管的形态;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acyanate-dextran,FITC-Dextran)示踪技术观测C-HP-β-CD对藻酸盐包被C26细胞诱发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成功制备C-HP-β-CD和C26细胞藻酸盐包被珠鼠荷瘤模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包被珠内的肿瘤细胞团中可见血管腔形成,部分管腔的周围含有棒状体的内皮细胞。光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表明,姜黄素组及阳性对照组的包被珠内新生血管密度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但3组包被珠内的新生血管形态无明显区别;荧光定量分析表明,姜黄素组及阳性对照组包被珠的荧光强度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表明前两者的血管生成受到明显抑制,但姜黄素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相差不明显。结论:采用环糊精包合法制备的姜黄素水溶性制剂便于注射给药,其抗肿瘤新生血管作用明显,可望开发成为一种新型的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
    12  磷酸化组蛋白预测肝癌细胞对某些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于琳 孙青
    2008, 15(1):60-6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12
    [摘要](646)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探讨以磷酸化组蛋白(phosphorylated H2AX,γH2AX)为检测指标预测肝癌细胞HepG2.215对依托泊苷、多柔比星、丝裂霉素和顺铂等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分别以质量浓度指数梯度为1、2、4、20的依托泊苷、多柔比星、丝裂霉素和顺铂等4种化疗药物作用于肝癌细胞HepG2.215,以无药物作用的肝癌细胞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肝癌细胞中γH2AX阳性表达细胞的百分数,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肝癌细胞内形成的γH2AX灶点数,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化疗药物作用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析4种药物作用下肝癌细胞中γH2AX灶点数与γH2AX阳性细胞百分数的相关性;分析各药物不同的质量浓度与肝癌细胞中γH2AX阳性细胞百分数、γH2AX灶点数,以及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率的相关性;分析在各药物作用下,肝癌细胞中γH2AX阳性百分数和γH2AX灶点数分别与细胞增殖抑制率的相关性。结果:4种药物作用下肝癌细胞中γH2AX灶点数与γH2AX阳性细胞百分数呈正相关(均P<0.05);各药物不同质量浓度分别与肝癌细胞中γH2AX阳性细胞百分数、γH2AX灶点数,以及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正相关(均P<0.01);在各药物作用下,肝癌细胞中γH2AX阳性百分数和γH2AX灶点数分别与细胞增殖抑制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在上述4种化疗药物对肝癌细胞HepG2.215的作用中,γH2AX在细胞水平预测肝癌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13  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热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朱利明 张沂平 余新民 邓清华 吴稚冰 马胜林
    2008, 15(1):66-6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13
    [摘要](634) [HTML](0) [PDF 0.00 Byte](15)
    摘要:
    探讨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热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1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组,均符合研究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单采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育成树突状细胞,将抗原致敏制备成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回输患者,回输前1d使用NRL-001型内生场热疗系统对患者肿瘤局部进行射频加温,疫苗回输3次为1个周期。结果:14例患者共接受16周期联合治疗。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肌肉酸痛、一过性全身无力、皮肤瘙痒、胸闷、皮肤局部红斑和水疱。全组治疗后稳定7例,进展7例,临床获益率50%;患者中位达进展时间(median time to progression,mTTP)为2.7个月,生存时间为2.5~29.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9个月,1年生存率(3/14)为21.4%。结论: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热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总体耐受性良好,亦可见临床获益,其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14  溶瘤病毒药物H101提高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化疗疗效及其可能机制
    曹轶林 胡晓桦 谢伟敏 岑洪 刘志辉 李永强 周文献
    2008, 15(1):70-7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14
    [摘要](694)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观察溶瘤病毒药物H101联合化疗药物对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H101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经鼻咽部活检确诊为鼻咽癌并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62例,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30例,其中Ⅱ期7例、Ⅲ期15例、Ⅳa期8例,采用H101转移淋巴结内注射结合以顺铂为主的化疗进行治疗;对照组32例,其中Ⅱ期8例、Ⅲ期15例、Ⅳa期9例,仅进行以顺铂为主的化疗。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鼻咽部癌组织P16、nm23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H101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H101局部注射结合化疗治疗颈部转移淋巴结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30例鼻咽癌组织中P16、nm2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0.0%、83.3%;P16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2%,阴性患者有效率为55.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m23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4.0%,nm23阴性患者的有效率为80.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溶瘤病毒药H101结合化疗可提高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疗效,P16表达异常可能是H101作用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15  甲状腺肿瘤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褪黑素的检测及其意义
    李岚 徐尔理 许青 张征 魏巍 刘志民
    2008, 15(1):75-7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15
    [摘要](963)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检测甲状腺肿瘤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褪黑素(melatonin,MLT)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2年2月至2003年3月上海长征医院和第411医院成人行甲状腺肿瘤手术切除标本30例,同时设甲状腺非肿瘤疾病20例和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3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手术标本匀浆中MLT水平,其中23例甲状腺腺瘤旁1cm外甲状腺组织手术标本为正常甲状腺组织对照组;用ELISA方法检测手术当日30例患者和两对照组患者外周血清标本MLT水平。结果:甲状腺肿瘤组织匀浆上清MLT浓度较自身外周血明显增高(腺癌组P<0.05,腺瘤组P<0.01)。各组组织匀浆上清MLT浓度的比较:甲状腺腺癌组高于腺瘤组(P<0.05)和瘤旁组织组(P<0.01);甲状腺腺瘤组高于瘤旁组织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外周血MLT浓度的比较:腺癌组及腺瘤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甲状腺肿瘤组织中MLT浓聚,提示MLT与甲状腺肿瘤有一定关联。
    16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肿瘤生长与转移的研究现状
    李晓曦 郭宁 曹雪涛
    2008, 15(1):78-8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16
    [摘要](644)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巨噬细胞是机体防御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型具有很大的异质性,随所在器官的微环境和生理病理条件不同而具有多样化功能。微环境中的相邻细胞以及不同的细胞因子均能对巨噬细胞的功能产生影响。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高度浸润与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支持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及新生血管形成。肿瘤微环境诱导巨噬细胞向M2表型分化,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荷瘤动物体内浸润的M2细胞在适当诱导下,亦可向M1表型分化。巨噬细胞不同分化机制的阐明将可能为未来肿瘤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17  PI3K/Akt通路与肿瘤治疗
    曾慧敏 王丹红 刘文贤
    2008, 15(1):82-8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17
    [摘要](1159)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很多重要生物学过程的调控,但其过度激活可导致肿瘤的发生。在正常组织中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处于活化状态,但是该通路如果被过度激活则可通过下调肿瘤抑制蛋白p53、刺激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胞凋亡等导致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成为肿瘤预后不好的标志,因此抑制该通路的激活有利于肿瘤治疗。目前已发现肿瘤抑制基因PTEN、PHLPP和蛋白磷酸酶2A等均可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该通路的激活。同时,针对该通路的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得到了广泛研究并在临床上取得了预期的进展,如wtPTEN的转基因研究、PI3K抑制剂LY294002和渥曼青霉素、PDK-1抑制剂星孢菌素和塞来昔布、Akt抑制剂哌立福新、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等,期望这些抑制剂能达到靶向治疗肿瘤的目的。
    18  自然杀伤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的免疫编辑
    梅家转 周健 郭坤元
    2008, 15(1):86-8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18
    [摘要](980)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是机体天然免疫的主要承担者,NK细胞表面表达的抑制性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inhibitory 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和活化性受体NKG2D是调节NK细胞杀伤活性的主要受体。NK细胞通过其细胞表面的活化性受体和肿瘤细胞表面的相应配体结合,激活NK细胞的杀伤活性。NK细胞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和肿瘤细胞之间发生了相互免疫编辑作用,结果导致肿瘤细胞表面NKG2D配体表达的降低或者肿瘤细胞表面NKG2D配体以可溶性的形式释放到外周血中与NK细胞结合;NK细胞受肿瘤细胞的编辑作用导致其细胞表面NKG2D受体表达的下降,抑制性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表达增强,使得NK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减弱。在认识NK细胞和肿瘤细胞相互编辑过程和相关的分子机制基础上,采取措施阻断NK细胞的抑制性信号通路或增强活化性信号通路是提高NK细胞抗肿瘤效应的主要手段。
    19  人脑胶质瘤发病分子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姚智强 卢亦成
    2008, 15(1):90-9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19
    [摘要](799)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人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目前,对胶质瘤综合性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阐明胶质瘤发病机制将为人类战胜这类疾病带来新的突破。胶质瘤发病机制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基因层面,Olig、p53、VEGF、PDGF、Ki-67、PCNA等基因在胶质瘤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比较基因组杂交等检测方法的广泛应用,已明确胶质瘤相关染色体层面的异常变化涉及到4p、6p、9p、10q、11q、14q、14q和17p,其中1p、19q染色体的缺失与少枝胶质细胞瘤患者对放疗、化疗的敏感性和临床预后有比较明确的关系,并已指导临床工作;信号转导通路层面,胶质瘤发生中涉及到p53/MDM2/p14、p21,EGFR/PTEN/PI3K/Akt,Rb-E2F/CDK4、6/P16-cyclinD等3条信号通路变化。现已普遍认识到,应用"组学"技术和系统性疾病的观念来研究胶质瘤的发生和各种调节通路变化的关系,可以筛选出大量潜在的新型相关靶点,从而促进胶质瘤治疗学的发展进程。
    20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治疗肾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王希友 杨勇 洪宝发
    2008, 15(1):95-9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1.020
    [摘要](790)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对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RCC),尤其是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抗肿瘤效应已有许多研究证实。移植预处理方案有清髓性和非清髓性两种,清髓性预处理需要大剂量的放、化疗,其移植死亡率较高;非清髓预处理放、化疗的强度低得多,其移植死亡率也低得多。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阻碍移植的开展,可采取两种措施减轻或避免GVHD的发生:清除供者T细胞,肿瘤特异性抗原代替完整肿瘤细胞抗原以避免后者表达的次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可以通过迅速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剂、输注供者淋巴细胞、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供者淋巴细胞以及应用IFN-α以上调MHC-Ⅰ类抗原和肿瘤抗原的表达等方法增强移植物抗肿瘤效应(graft versus tumor,GVT)。清除受体的NK细胞,可降低异基因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影响Allo-HSCT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预后因素有体力状态差、C反应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水平高等。目前,由于干细胞移植只对透明细胞型肾癌敏感、HLA匹配的同胞相对较少、移植相关死亡率仍较高、移植后完全缓解的患者少等因素,限制了非清髓Allo-HSCT在临床上的应用。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