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15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骨肉瘤生物治疗基础研究的现状
    张伟滨
    2008, 15(2):101-10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01
    [摘要](1016) [HTML](0) [PDF 277.42 K](2136)
    摘要:
    随着新辅助化疗的广泛应用和手术技术的进展,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受肿瘤细胞耐药机制和免疫逃逸的影响,目前骨肉瘤的疗效处于“瓶颈”状态。近期的研究显示,骨肉瘤细胞中存在着一些表达间充质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表面标志和表型的干细胞样肿瘤细胞,它们具有自我更新、广泛增殖的特点;同时,自骨肉瘤细胞分选出表达高水平ABCG2、能在NOD/SCID小鼠成瘤的SP细胞,显示骨肉瘤细胞耐药可能与SP细胞相关。研究针对上述标志物和降低ABCG2表达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将有望进一步提高骨肉瘤的疗效。此外,研究主动和被动免疫疗法,以及针对Src蛋白酪氨酸激酶等靶点的靶向治疗也将为提高骨肉瘤的疗效提供新的途径。
    2  重组抗HER2融合蛋白基因ScFv/tBid对骨肉瘤E10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裘秀春 单乐群 纪振钢 杨彤涛 龙华 许彦鸣 周勇 马保安 杨安钢 范清宇
    2008, 15(2):105-1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02
    [摘要](1182) [HTML](0) [PDF 301.08 K](1887)
    摘要:
    构建抗HER2重组融合蛋白基因 ScFv/tBid ,并探讨其对骨肉瘤E10细胞的促调亡作用。方法: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FCM)检测E10细胞膜表面HER2的表达。将抗HER2单链抗体基因e23sFv与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PE的转膜结构域基因( PEⅡ)和tBid 基因连接,构建抗HER2重组融合蛋白基因 ScFv/tBid ,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MV中构建重组pCMV ScFv/tBid载体,转染骨肉瘤E10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目的蛋白表达和细胞形态学变化, Annexin V 染色流式细胞术及TUNEL法检测E10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到E10细胞膜表面有HER2的表达。成功构建重组融合蛋白基因质粒 pCMV ScFv/tBid。重组质粒转染E10细胞后,间接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检测到E10细胞中 tBid 的过表达;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出现;细胞出现明显的固缩、核浓缩等形态特征。Annexin V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实验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6.1% vs 4.5%);TUNEL染色显示,E10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特征。结论:重组抗HER2融合蛋白基因 ScFv/tBid 可以在转染的骨肉瘤E10细胞中表达,并诱导骨肉瘤细胞发生凋亡。
    3  IFN-γ增强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对骨巨细胞瘤细胞的抑制
    郭钧 王岩 黄靖香 杨子义 倪健 刘蜀彬 李鼎锋
    2008, 15(2):110-11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03
    [摘要](995) [HTML](0) [PDF 263.79 K](1727)
    摘要: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对人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的作用及干扰素 γ(interferon γ,IFN γ)对TRAIL抗瘤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 选取2003年-2006年于301医院骨科手术切除的骨巨细胞瘤新鲜标本9例,将取自标本的骨巨细胞瘤细胞分为:对照组, TRAIL组,IFN γ组, IFN γ诱导后加入TRAIL组,应用CCK 8法检测TRAIL、IFN γ单独及联合作用对骨巨细胞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TUNEL法分析IFN γ对TRAIL凋亡诱导作用的影响,RT PCR法检测IFN γ作用前后肿瘤细胞DR4、DR5、TRAIL的表达。结果:骨巨细胞瘤细胞对照组存活率为(98.64±0.31)%,TRAIL (100、 500、1 000 μg/L)单独作用对肿瘤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IFN γ(500、1 000 U /ml)单独作用后,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94.05±1.89)%、(9047±2.66)%。IFN γ(500 U /ml)诱导24 h后与TRAIL(100、200 μg/L)联合作用,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84.65±246)%、(77.65±3.14)%。两者联合作用后流式细胞仪测得联合作用组凋亡率为(27.94±2.88)%、(38.65±2.46) %,对照组凋亡率为(1.77±0.49)%;TUNEL法测得联合作用组凋亡率分別为(19.63±3.51)%、(29.28±4.80)%,对照组的凋亡率为(1.1±0.17)%。RT PCR 结果显示,IFN γ作用24 h后肿瘤细胞TRAIL、DR4、DR5 mRNA表达明显上调。结论:骨巨细胞瘤细胞对TRAIL不敏感, IFN γ可以明显提高TRAIL诱导骨巨细胞瘤细胞凋亡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IFN γ上调TRAIL、DR4、DR5mRNA的表达有关。
    4  重组腺病毒介导小鼠内皮抑素对荷骨肉瘤MG-63细胞裸鼠肺转移的抑制
    梅炯 窦帮 马晓辉 童天朗 蔡宣松
    2008, 15(2):115-11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04
    [摘要](1348) [HTML](0) [PDF 269.17 K](1738)
    摘要:
    构建携小鼠内皮抑素(endostatin, ES )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观察其对荷骨肉瘤裸鼠肺转移的抑制,探讨内皮抑素表达水平与骨肉瘤肺转移的关系。方法:构建pDC315 mEndo表达质粒,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Ad mEndo。裸鼠右前肢皮下注射骨肉瘤MG 63细胞建立移植瘤裸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小鼠内皮抑素腺病毒(Ad mEndo)组,携带EGFP基因腺病毒(Ad EGFP)组, PBS组,未接种肿瘤细胞裸鼠空白对照组。各组裸鼠每周分别注射相应药物200 μl,连续5次,观察各组动物移植瘤体积、瘤组织病理,ELISA法检测各组裸鼠血ES水平;7周后处死动物,观察有无肺转移及肺转移灶病理。结果:Ad EGFP组肿瘤体积为(1.53±0.05) cm 3,PBS组为(1.56±0.07) cm 3, Ad mEndo组为(0.91±0 .03) cm 3, Ad mEndo 治疗的抑瘤率达40.7%。Ad mEndo组裸鼠血内皮抑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d EGFP组和PBS组( P <0.05)。Ad mEndo组裸鼠肺部未发现肿瘤转移灶,其他两组肺部见大量散在转移灶,肺转移率分别为80%和90%。未发生肺转移裸鼠的ES水平显著高于发生肺转移的裸鼠( P <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的小鼠内皮抑素显著抑制了荷骨肉瘤裸鼠肺转移,内皮抑素表达水平与肺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
    5  内皮抑素基因对裸鼠移植骨肉瘤的抑制作用
    林建华 张俐 吴朝阳 黄宇
    2008, 15(2):120-1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05
    [摘要](1274) [HTML](0) [PDF 323.93 K](1728)
    摘要:
    探讨内皮抑素(endostatin, ES )基因对裸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携带 ES 基因重组质粒体外扩增后,应用脂质体法转染骨肉瘤细胞UMR106,Zeocin抗性筛选得到ES UMR106细胞。MTT法观察 ES 基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转染后肿瘤细胞的ES分泌情况。MTT法观察 ES 基因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ES UMR106和UMR106细胞制作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两组动物移植瘤生长情况、瘤组织的病理变化及肺转移的情况。结果: ES 基因转染不影响UMR106细胞的增殖能力;ES UMR106细胞可表达有生物活性的ES,转染后48 h ES在培养液中超过350 ng/ml。ES UMR106细胞分泌的ES可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UMR106细胞相比,ES UMR106细胞在裸鼠接种的移植瘤生长速度缓慢、包膜完整,病理组织学显示瘤体内血管稀少,肿瘤细胞广泛坏死;UMR106细胞移植瘤裸鼠肺组织出现转移灶(2/8),ES UMR106细胞移植瘤裸鼠无肺转移灶。结论:携带 ES 基因重组质粒转染骨肉瘤UMR106细胞后可抑制该骨肉瘤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
    6  靶向survivin的siRNA对骨肉瘤细胞MG63的抑制作用
    杨彤涛 李存孝 高杰 黄立军 张勇 周勇 范清宇 马保安
    2008, 15(2):125-12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06
    [摘要](1348) [HTML](0) [PDF 251.64 K](2037)
    摘要:
    探讨针对人survivin基因的siRNA对骨肉瘤细胞MG63的体内外抑制作用。方法:合成survivin基因的RNA干涉(RNA interferance,RNAi)特异性片段,构建survivin特异性的RNA干涉载体pSiS,转染MG63细胞,G418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系。细胞计数检测细胞生长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survivin蛋白表达的变化;通过Annexin V法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观察裸鼠皮下MG63移植瘤的形成。结果: 成功构建了survivin基因siRNA真核表达载体pSiS,获得了稳定转染的细胞MG63/pSiS。与MG63、MG63/pSi(空质粒对照细胞)相比,MG63/pSiS细胞生长曲线十分平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Western blotting显示,MG63/pSiS细胞中survivin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率增加( P <0.01)。 MG63/pSiS 移植瘤形成明显受到抑制。结论:Survivin特异性siRNA可明显促进骨肉瘤细胞MG63的凋亡, 抑制该肿瘤细胞体外生长和体内移植成瘤。
    7  载双歧杆菌胞外多糖纳米粒子诱导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细胞的凋亡
    张宇 李玉涛 侯任穷 刘宁
    2008, 15(2):129-13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07
    [摘要](1333) [HTML](0) [PDF 381.53 K](1841)
    摘要:
    制备载双歧杆菌胞外多糖纳米粒子( Bifidobacterium exopolysaccharide loaded nanoparticles, B. EPS NPs),探讨 B. EPS NPs对人胃癌细胞裸鼠移植瘤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取Fe3O4纳米粒子和 B. EPS,采用乳化高温固化法制备 B. EPS NPs。建立人源胃癌细胞(BGC 823)裸鼠移植瘤模型,接种6 d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以生理盐水、NPs、环磷酰胺 (cytoxan,CTX) 、游离 B. EPS及 B. EPS NPs进行灌胃治疗。观察各组瘤体的生长情况,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凋亡调控基因bcl 2、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空载NPs和 B. EPS NPs平均粒径分别为(560±21)nm、(960±32)nm, B. EPS NPs载药率为30%。 B. EPS NPs对移植瘤的抑瘤率为(46.4±2.94)%,高于游离 B. EPS组的(32.0±1.62)%和NPs组的(4.9±0.98)%。 B. EPS NPs组移植瘤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 B. EPS组\[(66.8±5.58)% vs (41.3±4.26)%\]( P <0 .01)。透射电镜观察到 B. EPS NPs治疗后的移植瘤细胞核染色质凝集成块状,出现了典型的凋亡特征。与 B. EPS相比, B. EPS NPs组PCNA及bcl 2的表达水平有所降低( P <0.01),bax的表达水平有所提高( P <0 .01)。结论:纳米粒子运载 B. EPS增强了后者对胃癌细胞(BGC 823)移植瘤的增殖抑制作用和促凋亡作用,提高了 B. EPS的抗肿瘤活性。
    8  慢病毒介导的RNAi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及间皮素表达的影响
    王莉 李娜 吴小华
    2008, 15(2):134-13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08
    [摘要](1243) [HTML](0) [PDF 283.35 K](1905)
    摘要:
    构建间皮素(mesothelin,MSLN)RNAi重组慢病毒质粒,探讨其对卵巢癌OVCAR 3细胞 MSLN的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根据 MSLN 基因信息,设计了4个小干扰序列和1个阴性对照序列,利用慢病毒质粒载体pRNAT U62/Lenti构建了5个重组质粒并进行了慢病毒包装,分别为LV MSLN negative、LV MSLN shRNA2、LV MSLN shRNA3、 LV MSLN shRNA4 ;感染OVCAR 3细胞后,Western blotting和荧光免疫组化检测干扰效率,选择干扰效率高的质粒载体进行慢病毒大量包装;感染卵巢癌细胞OVCAR 3后,用细胞增殖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测序结果证明5种质粒载体的插入序列完全正确,鉴定证明慢病毒包装成功。慢病毒感染OVCAR 3细胞后,Western blotting证实重组慢病毒LV MSLN shRNA4的干扰效率最高,对MSLN蛋白表达的抑制达90%。荧光免疫组化的共聚焦照片显示干扰组(OVC shRNA)定位于细胞膜的MSLN蛋白表达明显弱于阴性对照组(OVC neg)和空白对照组(OVC)。OVC shRNA组细胞增殖\[(11.2±1.3)×10 5\]显著慢于OVC neg组\[(20.5±2.5)×10 5\]和OVC组\[(21.9±2.3)×10 5\] ( P <0.05)。OVC shRNA组克隆形成率为(15.2±2.1)%,明显低于OVC neg组\[(27.9±2.5)%\]和OVC组\[(28.8±3.1)%\]( P <0.05)。结论:成功构建MSLN RNAi重组慢病毒质粒LV MSLN shRNA4,它能有效抑制卵巢癌OVCAR 3细胞的MSLN表达及细胞增殖,为进一步研究MSLN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9  PUMA基因转染胰腺癌AsPC-1细胞增强对5-FU致凋亡的敏感性
    张克君 李德春 朱东明
    2008, 15(2):139-14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09
    [摘要](1320) [HTML](0) [PDF 291.95 K](1824)
    摘要:
    探讨 PUMA 基因转染是否增强胰腺癌AsPC 1细胞对5 FU致凋亡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UMA pCEP4和空载体pCEP4质粒转染入胰腺癌AsPC 1细胞中,G418筛选阳性细胞。将系列浓度(0.01~100 μmol/L)的5 FU 分别作用于AsPC 1、AsPC 1/PUMA和AsPC 1/pCEP4细胞72 h,MTT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存活率并计算IC 50 , FCM、断裂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PUMA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AsPC 1 、AsPC 1/PUMA和AsPC 1/pCEP4细胞的5 FU IC 50 分别为(12±1.9)、(1.6±04)和(10.4±1.6)μmol/L,AsPC 1/PUMA细胞对5 FU作用的敏感性增加了7.5倍。5 FU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导AsPC 1细胞凋亡,但对AsPC 1/PUMA细胞所诱导的凋亡比AsPC 1和AsPC 1/pCEP4 更明显。低浓度5 FU(0.1 μmol/L)轻微引起AsPC 1/pCEP4\[(1.14±0.28)%\]和AsPC 1细胞凋亡\[(0.9±0.23)%\],但能诱导AsPC 1/PUMA细胞明显凋亡\[(6.47±1.42)%\];高浓度5 FU (1 μmol/L)诱导各组细胞凋亡,但 AsPC 1/PUMA 细胞凋亡率\[(34.54±9.36)%\]明显高于AsPC 1\[(12.8±3.74)%\]和AsPC 1/pCEP4细胞\[ (15.8±5.1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FCM、断裂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TUNEL方法检测显示相同的结果。PUMA蛋白在AsPC 1/ PUMA 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AsPC 1和AsPC 1/pCEP4细胞。结论: PUMA 基因转染明显地增强了胰腺癌AsPC 1细胞对 5 FU 致凋亡作用的敏感性。
    10  Ag85A和Ag85B DNA疫苗对大鼠膀胱癌免疫治疗的效果
    刘晶 韩国梁 杨晓峰 田平贵 王鹏 张晓俊
    2008, 15(2):144-14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10
    [摘要](1094) [HTML](0) [PDF 312.89 K](1848)
    摘要:
    探讨Ag85A和Ag85B DNA疫苗对大鼠膀胱癌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致癌剂N 甲基亚硝基脲(methyl nitrosourea,MNU)膀胱灌注雌性Wistar大鼠制备膀胱癌模型。将建模成功的48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空白质粒组、卡介苗组、Ag85A DNA疫苗组、Ag85B DNA疫苗组、Ag85A+Ag85B DNA疫苗组(每组各8只),建模后第7、14、21天于大鼠右后肢肌内注射相应药物。第28天处死大鼠,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脾脏细胞的CD4 + 和CD8 + T细胞亚群数量并计算CD4 +/CD8 + 比值;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FN γ分泌水平;剥离膀胱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成功建立大鼠膀胱癌模型,致瘤率100%。经疫苗治疗后,Ag85A组、Ag85B组和Ag85A+Ag85B组膀胱肿瘤体积均有所减小、病理分级也有所减轻,但效果不及卡介苗组。Ag85A组、Ag85B组、Ag85A+Ag85B组和卡介苗组CD4 +T细胞亚群数量分别为(17.27±295)%、(23.15±1.56)%、(30.80±1.83)%、(38.05±1.48)%;CD8 + T细胞亚群数量分别为(9.03±1.06)%、(10.28±039)、(1129±074)、(13.14±1.24);CD4 +/CD8 + 比值分别为(1.90±0.10)、(2.25±0.08)、(2.73±0.19)、(2.97±023);血清IFN γ含量分别为(96.94±12.38)、(131.03±26.68)、(179.20±28.88)、(240.53±32.17)pg/ml;与生理盐水、空白质粒组相比,Ag85A组、Ag85B组、Ag85A+Ag85B组能够显著提高以上4项检测指标( P< 0.01),但均低于卡介苗组;Ag85A+Ag85B组效果强于Ag85B组、更强于Ag85A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应用Ag85A和Ag85B DNA疫苗均可提高膀胱癌大鼠的免疫功能,其效果为Ag85A+Ag85B >Ag85B>Ag85A,但总体上都达不到卡介苗的抗癌免疫效果。
    11  重组改构人TNF逆转卵巢癌耐药细胞株SKOV3/DDP的耐药性及其机制
    魏素菊 刘海英 史健 韩文峰
    2008, 15(2):150-15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11
    [摘要](1338) [HTML](0) [PDF 300.51 K](1581)
    摘要:
    探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ecombinant mut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 rmh TNF)体外逆转人卵巢癌多药耐药细胞株SKOV3/DDP的耐顺铂(cisplatin,又称DDP)效应及其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卵巢癌多药耐药细胞株SKOV3/DDP,以MTT法检测rmh TNF对此耐药株的细胞毒作用,确定其对此细胞株的无毒剂量;同法测定无毒剂量rmh TNF干预后SKOV3/DDP对顺铂耐药性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rmh TNF干预不同时间段SKOV3/DDP细胞株中GST π蛋白的表达,RT PCR方法分析rmh TNF处理SKOV3/DDP细胞前后 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1)50~12234 U/ml rmh TNF对SKOV3/DDP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细胞存活率均﹥90%),因此选用100 U/ml 作为逆转剂量(无毒剂量);(2)单用DDP 24、48、72 h 的IC 50 为(23.29±0.43)、(8.97±0.69)、(6.43±0.79)μg/ml,联合100 U/ml rmh TNF和DDP用药使SKOV3/DDP的IC50分别降至(19.50±0.50)、(4.34±0.43)、(2.44±0.02)μg/ml,逆转倍数分别为1.19、206、2.64倍;(3)100 U/ml rmh TNF干预0、24、48、72 h后SKOV3/DDP细胞内GST π蛋白的表达随作用时间延长降低, MDR1基因的表达随作用时间延长降低。结论: rmh TNF对SKOV3/DDP有逆转耐药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GST π蛋白及 MDR1基因表达有关。
    12  自体CD3AK细胞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
    胡伟 梁婧 孙殿水 刘海荣 刘晓琳 李岩
    2008, 15(2):155-15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12
    [摘要](1186) [HTML](0) [PDF 0.00 Byte](17)
    摘要:
    探讨抗CD3单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anti CD3 monoclonal antibody activated killer cell, CD3AK)对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55例实体瘤患者和12例淋巴瘤患者,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抗CD3Ab、IL 2等诱导自体CD3AK细胞,以CD3AK细胞对患者自体回输。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T细胞亚群和NK细胞(CD16 +CD56 +)水平进行测定。 结果: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自体CD3AK细胞1个疗程后,实体瘤组治疗有效率为25.45%,临床获益率为74.54%;淋巴瘤组有效率为83.33%,临床获益率为91.67%;治疗后两组患者T细胞亚群中CD8 + 下降(P<0.05),CD3 +、CD4 +细胞及CD4 +/CD8 +比值及NK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自体CD3AK细胞能使晚期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和功能低下的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效地控制肿瘤,而且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13  CD133免疫磁珠分选脐血内皮祖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张军霞 李瑞 赵鹏 石磊 程子昊 尤永平 傅震
    2008, 15(2):159-16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13
    [摘要](1143) [HTML](0) [PDF 301.02 K](1889)
    摘要:
    建立具备高效增殖、血管生成与迁移能力的脐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分离培养鉴定方法。方法: 应用免疫磁珠分选纯化脐血单个核细胞中的CD133 +细胞,体外EGM 2 MV培养液培养扩增,通过形态学、细胞表面标志及细胞功能鉴定EPCs,并与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作比较。结果: EPCs分离培养7 d左右开始出现小集落,21 d左右集落扩大、相互融合,并呈现出典型铺路石样改变;培养14 d左右,约90%的细胞免疫荧光Dil ac LDL和FITC UEA 1双阳性,阳性率达90%。CD133 和CD34 阳性率从86.04%降至2.96%、90.88%降至299%,而CD31阳性率从1.12%升至99.88%。在增殖、血管生成与迁移能力上比较,EPCs明显优于HUVECs( P <0.05)。结论: 通过CD133免疫磁珠分选脐血单个核细胞,可培养出具有高效增殖、血管生成与迁移能力的EPCs。
    14  14株肿瘤细胞P53基因突变的检测
    马家烈 韦芳 李惠明 田毓华 陈霞芳 王丰 黄倩
    2008, 15(2):163-16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14
    [摘要](1309) [HTML](0) [PDF 349.44 K](2013)
    摘要:
    检测14株肿瘤细胞P53基因的突变情况。 方法:根据 P53 基因5~8外显子之间的内含子序列设计引物,分别对人肺癌、脑胶质瘤、肝癌、胃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结肠癌、脉络膜恶性黑素瘤、视网膜成细胞瘤等9种肿瘤14株细胞的P53基因5、6、7、8的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DNA测序,并与正常的DNA序列比较;抽提肿瘤细胞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P53蛋白的表达。 结果:14株肿瘤细胞P53基因热变区5、6、7、8外显子的扩增产物经电泳鉴定与预期相同。DNA测序结果表明,14株肿瘤细胞中8株存在P53 基因5~8外显子的突变,其中肺癌细胞H1299、肝癌细胞Hep3B、肝癌细胞SMMC7721、脉络膜恶性黑素瘤细胞OCM 1检测到以前未报道过的突变;突变主要发生在外显子的编码序列,多数为单个碱基替换导致的错义突变,也有部分表现为同义突变;2株正常细胞未检测到突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有基因突变的8株肿瘤细胞中仅6株有P53蛋白表达;所有 P53基因未突变的肿瘤细胞株和正常细胞株均未检测到 P53蛋白。 结论: 检测的14株肿瘤细胞中有8株细胞P53基因热变区存在突变, 其中4株检测到以前未报道过的突变;2株正常细胞未发现P53基因突变。
    15  Hedgehog信号通路对某些消化道肿瘤细胞生长的调节作用
    徐选福 刘珺 杨文娟 张泽雨 郭传勇
    2008, 15(2):169-17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15
    [摘要](1407) [HTML](0) [PDF 233.87 K](1919)
    摘要:
    研究Hedgehog信号通路成员Shh、patched(PTCH)、smoothened(Smo)和Gli-1在结肠癌和胰腺癌细胞株以及人结肠腺瘤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Smo受体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环靶明(cyclopamine)对这些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结肠癌细胞LS174T、HCT116、SW116、CT26和胰腺癌细胞BxPC3,并肠镜下摘取2例结肠腺瘤组织标本,提取细胞株和腺瘤组织总RNA,用RT-PCR扩增Shh,PTCH,Smo,Gli-1基因;使用MTT法检测环靶明在体外对这些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在SW116、CT-26、BxPC3细胞和2例结肠腺瘤组织中Shh、PTCH、Smo和Gli-1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而在HCT116和LS174T细胞中未能扩增出PTCH和(或)Smo基因的mRNA;环靶明对这些肿瘤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Smo基因阳性表达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更显著。结论:Hedgehog信号通路成员Shh、PTCH、Smo和Gli-1在结肠癌、胰腺癌及结肠腺瘤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环靶明对Smo高表达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该信号通路可能在部分消化道肿瘤细胞中被活化。
    16  西妥昔单抗联合mIFL治疗15例奥沙利铂耐药性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
    王梅 王薇 李永梅 冯丹 王雅杰
    2008, 15(2):173-17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16
    [摘要](2060) [HTML](0) [PDF 186.11 K](1738)
    摘要:
    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mIFL治疗15例奥沙利铂耐药性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诊断的奥沙利铂治疗无效或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西妥昔单抗首剂400mg/m2,第1周,随后每周1次250mg/m2,3周为一疗程,西妥昔单抗先于化疗药物使用,均联合mIFL方案治疗。结果:CR2例,PR3例,SD6例,PD4例,RR为33.33%,DCR为73.33%。TTP为3~48周,中位TTP17周。最常见的毒性反应为痤疮样皮疹、腹泻、恶心、呕吐。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mIFL治疗奥沙利铂耐药性转移性结直肠癌具有较高的总体疾病控制率,且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可作为一线奥沙利铂治疗失败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推荐方案。
    17  肿瘤特异增殖腺病毒CNHK200-hEndo的构建及其抗裸鼠肺癌移植瘤疗效
    施军霞 苏长青 李林芳 钱其军
    2008, 15(2):176-17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17
    [摘要](1758) [HTML](0) [PDF 225.69 K](1815)
    摘要:
    构建一种携带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Endostatin的新型肿瘤基因-病毒治疗系统CNHK200-hEndo,观察其对人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克隆人抗血管生成基因Endostatin, 利用病毒重组技术将该基因插入肿瘤特异性增殖腺病毒CNHK200的基因组中,扩增并纯化CNHK200-hEn
    18  人P21WAF1/CIP1启动子荧光素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李兵 申社林 李朝争 郭靠山 李建广
    2008, 15(2):179-18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18
    [摘要](1060) [HTML](0) [PDF 225.59 K](1790)
    摘要:
    构建含人P21WAF1/CIP1基因启动子的表达载体pGL3-P21p。方法:以全血总RNA为模板,经RT-PCR扩增P21WAF1/CIP1基因启动子,并将其克隆到T-easy载体,测序分析,然后经酶切再克隆到pGL3-basic,构成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GL3-P21p。将pGL3-P21p转染到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并检测细胞中荧光素酶的活性。结果:经测序、酶切等检测证实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GL3-P21p构建成功,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显示P21WAF1/CIP1基因启动子对荧光酶基因表达起到了正调控作用。结论:P21WAF1/CIP1启动子荧光素酶真核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P21WAF1/CIP1基因启动子的表达调控奠定了基础。
    19  硼替佐米治疗恶性浆细胞病的临床观察
    陈字 陈波斌 陈彤 谢彦晖 许小平
    2008, 15(2):182-18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19
    [摘要](1112) [HTML](0) [PDF 168.78 K](1902)
    摘要:
    观察硼替佐米(bortezomib)治疗恶性浆细胞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7年2-10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例恶性浆细胞病患者,接受VD方案(硼替佐米1.1~1.3mg/m2,第1、4、8、11天;地塞米松3mg/d,第1~4天,第8~11天)、VDT方案(VD方案加沙利度胺100~150mg/d,第1~28天)或PVADT方案(硼替佐米1.1~1.3mg/m2,第1、4、8、11天;地塞米松30mg/d,第1~4天,第8~11天;长春地辛1mg/d,第1~4天,脂质体多柔比星20mg第1、3天;沙利度胺100mg/d,第1~28天)化疗,4周为1疗程。结果:10例患者均在第1疗程后显示治疗反应,1例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ery good partial remission,VGPR)、9例获得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总有效率为100%;坚持治疗的9例患者,现2例处于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1例VGPR、6例PR,总有效率为100%。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末梢神经炎、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乏力以及潜在的免疫抑制作用。结论:硼替佐米对于恶性浆细胞病有显著疗效;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但患者耐受良好。
    20  CD133在实体肿瘤干细胞研究中的作用
    孟祥姣 王秀问 马道新
    2008, 15(2):185-18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20
    [摘要](984) [HTML](0) [PDF 204.22 K](1799)
    摘要:
    肿瘤干细胞理论的提出使靶向性杀伤肿瘤干细胞成为可能,而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关键是寻找特异性表面分子标志物。表面黏附分子CD133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其表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细胞的分化迅速下调,这使得它成为一个分离和鉴定干细胞和祖细胞的独特分子标志。作为理想的分子标志,CD133在脑肿瘤、前列腺癌、结肠癌、喉癌和肝癌等多种实体肿瘤干细胞分离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种实验证实,CD133+细胞与肿瘤信号转导、肿瘤免疫逃逸、药物耐受和放疗抵抗均有相关性,CD133+细胞可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21  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
    李花 任秀宝
    2008, 15(2):189-19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2.021
    [摘要](1125) [HTML](0) [PDF 200.30 K](2525)
    摘要: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用于实体瘤的治疗有很大的潜力。传统的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大剂量化疗药物对受者进行预处理,虽然起到一定的杀伤肿瘤细胞作用,但增加了移植相关死亡率(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随着对非清髓性预处理的深入研究,人们将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实体瘤的治疗。与清髓性干细胞移植比较,非清髓性移植减轻了TRM,且拓宽了移植适应证。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是异基因移植后出现的毒性反应,甚至成为致命性的并发症。移植物抗肿瘤(graft versus tumor,GVT)效应是异基因移植治疗实体瘤的关键,而GVT效应常伴随GVHD的出现。因此,如何在保留GVT效应的同时降低GVHD是我们所面临挑战。目前,通过改变预处理方案、加强对移植物的处理、改变免疫抑制疗法等3种策略使用于GVHD的防治,取得了一定效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瘤带来了广阔前景。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