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15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肿瘤纳米诊断和治疗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崔大祥
    2008, 15(5):401-40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01
    [摘要](2571) [HTML](0) [PDF 0.00 Byte](3981)
    摘要:
    具有独特性能的纳米材料为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机遇,展示出诱人的前景。近年来,基于纳米粒子的早期肿瘤标志物体外检测技术、活体动态多模式分子影像技术、基于纳米粒子光热转换效应的纳米显像治疗一体化技术、纳米缓释药物、纳米药物递送器件等的研究都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由于纳米材料对人体长期作用的影响尚不清楚,纳米治疗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还面临着挑战。本文回顾肿瘤纳米诊断和治疗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展望该领域的发展前景,旨在推动我国肿瘤纳米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2  荧光磁性纳米粒子与PSA单链抗体复合探针对前列腺癌的靶向显像和治疗
    韩月东 崔大祥 宦 怡 李智铭 刘贺亮 宋 华 刘 彬 杜 彤 高 峰 贺 蓉
    2008, 15(5):406-41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02
    [摘要](2561) [HTML](0) [PDF 0.00 Byte](3353)
    摘要:
    摘 要 目的: 研究荧光磁性纳米粒子与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rostate cancer specific antigen,PSA)单链抗体片段结合的复合纳米探针作为前列腺癌核磁共振靶向显像剂与治疗剂的可行性。方法: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CNPs)与前列腺癌特异性单链抗体片段(ScFv)桥联制备成复合纳米探针(FMCNPsScFv),应用高分辨电镜、荧光光谱仪与磁强度计进行鉴定。将FMCNPsScFv与前列腺癌LNCaP细胞共培养,观察其进入癌细胞的靶向性;采用MTT法评价复合纳米探针的细胞毒性。建立裸鼠前列腺癌细胞移植模型,进行免疫组化和病理学鉴定;荷前列腺癌裸鼠尾静脉注射复合纳米探针,采用荧光成像系统观察纳米探针在裸鼠体内的分布消除过程;利用核磁共振观察复合纳米探针肿瘤靶向显像效果;给予体外磁场照射(100 W功率)30 min,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结果:成功制备复合纳米探针FMCNPsScFv;细胞培养实验显示复合纳米探针能够进入前列腺癌细胞质;在显像浓度范围内复合纳米探针细胞毒性很低,不影响细胞增殖。成功制备裸鼠前列腺癌模型。荧光成像系统显示复合纳米探针快速地在裸鼠各重要器官分布,并逐渐集中于肿瘤部位;核磁共振显示纳米探针在24 h内能够清晰显示前列腺癌图像;体外磁场照射4 d后,注射复合纳米探针的裸鼠肿瘤组织生长显著慢于对照裸鼠的肿瘤组织(P<0.05)。结论:制备的复合纳米探针FMCNPsScFv能有效地靶向前列腺癌组织,可用于前列腺癌的核磁共振成像,也能用于体外磁场作用下的肿瘤治疗。
    3  转录因子Runx1对RPL4启动子的调节作用
    张 寒 郜慧芳 郑胡镛
    2008, 15(5):412-4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03
    [摘要](2414) [HTML](0) [PDF 0.00 Byte](2912)
    摘要:
    摘 要 目的:儿童白血病细胞全基因组芯片数据聚类分析发现,核糖体蛋白L4(ribosomal protein L4, RPL4)启动子区域具有转录因子Runx1的结合位点TTCATTCT,由此推测Runx1可能与该基因启动子之间存在调控作用。 本研究通过观察Runx1蛋白与RPL4启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Runx1对RPL4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在儿童白血病发生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构建含RPL4启动子及其突变体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与Runx1的表达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进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结果:Runx1蛋白可使RPL4启动子的转录活性降低(P<0.01);随着Runx1剂量的增加,RPL4启动子的转录水平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1);Runx1蛋白对RPL4启动子的突变体转录活性无调控作用(P>0.05)。结论:Runx1蛋白对RPL4启动子具有转录抑制作用,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Runx1蛋白通过结合RPL4启动子区域的TTCATTCT位点发挥调控作用。
    4  microRNA10a对胃癌细胞系BGC823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彭 亮 潘 健 胡 海 孙力超 周 转 冉宇靓 杨治华
    2008, 15(5):417-42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04
    [摘要](2431) [HTML](0) [PDF 0.00 Byte](2403)
    摘要:
    摘 要 目的:研究人微小RNA10a(microRNA10a,miR10a)对胃癌细胞系BGC823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Transwell小室对胃癌细胞系BGC823进行侵袭筛选,获得高侵袭能力的BGC823P3亚系;通过miRNA芯片差异分析发现miR10a在高侵袭能力BGC823P3细胞的表达显著高于BGC823细胞。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成熟型的人miR10a,以脂质体包裹合成的miR10a(25、50、100、150 nmol/L)转染BGC823细胞,并设空白转染、无关序列转染对照组; Realtime PCR分别检测以上各组细胞miR10a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miR10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分析检测miR10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检测miR10a对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化学合成的成熟型miR-10a转染后,BGC823细胞miR10a表达的提高以100 nmol/L miR10a转染组最佳,较无关序列转染组提高了2.06倍。 miR10a(100 nmol/L)的转染对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增殖和凋亡无明显影响,但对BGC823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促进率分别为(88.34± 0.61)% 和(56.02±3.13)%。结论:转染成熟型人miR-10a能使胃癌细胞系BGC823中miR10a的表达提高,并能显著促进胃癌细胞系BGC823的迁移和侵袭。
    5  人mda-7/IL-24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
    杨宾霞 马小彤 董成亚 张 芳 林永敏 段永娟
    2008, 15(5):422-42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05
    [摘要](2276) [HTML](0) [PDF 0.00 Byte](2711)
    摘要:
    摘 要 目的: 探索人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7,mda7;又称IL-24)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用RTPCR法检测11个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系mda-7受体的转录情况。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构建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TargetIL24转染K562细胞。以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转染的K562细胞mda7的表达情况;通过MTT法、集落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AnnexinⅤ/PI检测mda7/IL24对K562细胞增殖、集落形成、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以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mda-7对K562细胞移植瘤的治疗作用。结果:在11个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系(NB4、HL60、CEM、Namalwa、Jurkat、KG1a、U937、K562、Ramos、J61、HEL细胞)中没有检测到完整mda7受体的表达。转染mda7的K562细胞能显著表达mda-7mRNA及其蛋白;其与转染空载体和未转染的K562细胞相比,细胞增殖活力以及集落形成能力明显下降(P<0.05),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P<0.05),但细胞凋亡率没有明显变化。裸鼠体内实验证实了mda7/IL24明显抑制K562细胞移植瘤生长(P<0.01)。结论:mda-7/IL-24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具有明显的体内外抑制作用,该作用与mda7/IL24引起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有关。
    6  氟脲嘧啶促进Egr-1启动子上调人骨髓基质细胞GM-CSF的表达
    杜 楠 裴雪涛 孙君重 付 艳 赵 晖 王希良
    2008, 15(5):428-43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06
    [摘要](2021) [HTML](0) [PDF 0.00 Byte](2682)
    摘要:
    摘 要 目的: 探索氟脲嘧啶(5-FU)对Egr-1启动子上调人骨髓基质细胞造血因子GM-CSF表达的促进作用,以寻找促进化疗所致造血损伤恢复的方法。方法:构建携带Egr1调控序列启动的GM-CSF和EGFP双顺反子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neoEgr-1EGFPIRESGMCSF,EgrEG),通过脂质体转染骨髓基质细胞系HFCL,挑出G418抗性的阳性克隆(HFCL/EG)。采用RT-PCR检测5FU处理的HFCL/EG细胞GMCSF mRNA表达,用FACS和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5FU诱导HFCL/EG细胞EGFP表达的阳性细胞。在加入5-FU的HFCL/EG细胞培养体系中,用ELISA方法检测GMCSF的含量;将从脐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5 FU处理后的HFCL/EG培养上清液培养基中,观察其对GM-CFU的增殖作用;采用活性氧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检测5-FU通过活性氧诱导Egr-1启动子CArG序列调控下游基因表达的特异性。结果:构建了Egr1调控序列启动的双顺反子基因表达载体Egr-EG,获得其转染细胞HFCL/EG。在5-FU处理的HFCL/EG细胞中,RT-PCR显示其GM-CSF mRNA表达增强,流式细胞术证实有EGFP的显著表达。在5FU处理后,HFCL/EG细胞培养上清液GM-CSF含量和GM-CFU形成数量分别较未处理细胞能明显增高(P<0.01);在5-FU处理的HFCL/EG细胞中,N-乙酰半胱氨酸能明显减少GMCSF含量(P<0.01)。结论:5-FU能促进Egr1启动子上调人骨髓基质细胞GM-CSF基因的表达,从而对化疗后的造血损伤产生一定的恢复作用。
    7  携带PTEN基因重组腺病毒对群司珠单抗耐药乳腺癌细胞的逆转作用
    肖 鸣 王雅杰
    2008, 15(5):433-43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07
    [摘要](2693) [HTML](0) [PDF 0.00 Byte](2583)
    摘要:
    摘 要 目的: 研究重组腺病毒介导的野生型PTEN基因转染对群司珠单抗(traxtuzumab)耐药性乳腺癌细胞的逆转作用。方法: 构建携带野生型PTE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PTEN,感染群司珠单抗耐药性乳腺癌细胞株BT474, MTT比色法和FCM检测AdPTEN感染对群司珠单抗作用下BT47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DNA片段化实验分析BT474凋亡与感染时间的关系;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dPTEN感染对BT474细胞中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建立荷乳腺癌裸鼠模型,观察AdPTEN联合群司珠单抗治疗对乳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检测移植瘤细胞中PTEN蛋白的表达、细胞凋亡、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AdPTEN,其滴度为4.2×10 11T CID50/ml。PCR、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证实PTEN基因可被转导入BT474细胞内并稳定高效表达。AdPTEN联合群司珠单抗处理对BT474细胞增殖的抑制非常显著地强于单用群司珠单抗治疗(P<0.01);细胞出现明显凋亡,凋亡率为(20.7±5.83)%,并且出现G1期阻滞和S期明显减少,与AdLacZ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细胞DNA出现典型的梯形条带, 以感染后24~36 h最为明显; AdPTEN感染明显下调BT474细胞内Akt的磷酸化水平。AdPTEN和群司珠单抗联合治疗可强烈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疗效明显强于群司珠单抗治疗组(P<0.01);AdPTEN治疗后,移植瘤细胞中PTEN表达明显,TUNEL和电镜检测均证实乳腺癌移植瘤细胞的凋亡。结论: AdPTEN治疗可抑制BT474细胞Akt 的磷酸化,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的持续活化,恢复耐药细胞对群司珠单抗的敏感性,引起细胞凋亡。
    8  差异凝胶电泳筛选人骨肉瘤细胞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孙大辉 张德宝 谷贵山
    2008, 15(5):440-44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08
    [摘要](1832) [HTML](0) [PDF 0.00 Byte](2646)
    摘要:
    摘 要 目的: 应用差异凝胶电泳分析骨肉瘤多药耐药细胞株与亲本细胞株蛋白质表达的差别,筛查骨肉瘤细胞多药耐药相关蛋白。方法:以小剂量多柔比星(doxorubicin, DXR)诱导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建立骨肉瘤多药耐药细胞株MG63/DXR100。以差异凝胶电泳分离两组细胞中的全部蛋白质,应用图像扫描和DeCyder软件分析差异(表达增加或减少>30%)表达的蛋白质点,对其进行质谱鉴定,并在Mascot 数据库中检索。结果:共检测到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30个,选择其中18个点进行质谱鉴定,有5个蛋白质点鉴定成功,它们分别是与肿瘤细胞转移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1, MMP1)、具有解毒功能的乙醇脱氢酶6(alcohol dehydrogenase 6, ADH6)、属于抑癌基因的FERM域结合蛋白3(FERM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3, FRMD3),以及两个分别由128和30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未知蛋白。MMP1、ADH6和2种未知蛋白在耐药细胞表达显著高于非耐药细胞组,而FRMD3表达显著显著低于非耐药细胞。结论:通过差异凝胶电泳筛查到,MMP1、ADH6、FRMD3 及2种未知蛋白质在骨肉瘤细胞的多药耐药细胞和非耐药细胞中差异表达,它们可能参与骨肉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机制。
    9  马鞭草C部位单体4′-甲醚-黄芩素对人绒毛膜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冯 播 徐昌芬
    2008, 15(5):444-45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09
    [摘要](2374) [HTML](0) [PDF 0.00 Byte](2731)
    摘要:
    摘 要 目的: 探讨马鞭草有效成分所提取的单体4′-甲醚-黄芩素(4′methyletherscutellarein,4MS)对人绒毛膜癌JAR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JAR细胞传代后加入不同浓度4MS作用一定时间,应用MTT法检测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变化, AO/EB双染法区分早、晚期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RTPCR技术分析4MS对人绒毛膜癌JAR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 3、p38 MAPK及Survivin表达的影响, 并进一步用Western blotting测定Caspase 3、p38 MAPK及Survivin在用药前后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结果:不同质量浓度(10、20、40 mg/L)的4MS对JAR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并随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强(P<0.05,P<0.01); 流式细胞术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亦逐渐升高,G2/M期细胞所占比例增大 (P<0.05); AO/EB双染后发现,随着4MS剂量的增加,晚期凋亡细胞逐渐增多; 20和40 mg/L的4MS作用48 h后, JAR细胞中p38 MAPK及Caspase 3 mRNA表达下降,Survivin mRNA表达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证实,20 mg/L和40 mg/L 4MS作用48 h后Survivin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38磷酸化水平升高,Caspase 3被明显激活。 结论: 4MS能抑制人绒毛膜癌JAR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可能与其阻滞细胞生长于G2/M期、抑制Survivin抗凋亡活性,直接激活p38 MAPK信号通路和Caspase 3活化有关。
    10  苦参碱诱导胶质瘤C6细胞凋亡及其可能的基因机制
    张淑杰 王新华 成秉林
    2008, 15(5):451-45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10
    [摘要](1887) [HTML](0) [PDF 0.00 Byte](2550)
    摘要:
    摘 要 目的: 探讨苦参碱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的作用特点和可能的基因作用机制。 方法:MTT法测定不同浓度苦参碱对C6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求出IC50值;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苦参碱诱导C6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Annexin/FITC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诱导C6细胞的凋亡率;实时定量PCR芯片(Realtime PCR Array)检测苦参碱作用后C6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苦参碱对C6细胞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苦参碱对C6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0.1~1.0 mg/ml)而增加(P<005),其IC50为0.715 mg/ml。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苦参碱可诱导胶质瘤细胞出现凋亡改变,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苦参碱诱导胶质瘤细胞出现凋亡的超微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胶质瘤细胞的凋亡率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0.2~1.0 mg/ml)而增大[(3.56±0.73)%~(27.55±1.92)%](P<0.05)。胶质瘤细胞经苦参碱作用后出现显著表达差异基因共68个,其中57个基因表达明显上调、11个基因表达明显下调,其中有22个基因与诱导凋亡的死亡受体相关,15个基因与线粒体途径有关;ICC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都显示苦参碱可诱导C6胶质瘤细胞caspase3表达的上调(P<0.05)。 结论:苦参碱能诱导C6胶质瘤细胞的凋亡,其机制与死亡受体途径和线粒体途径的众多基因有关。
    11  重组人P53腺病毒增强肝癌细胞放疗的敏感性
    张沁宏 向德兵 卿 毅 仲召阳 杨志祥 廖 玲 王 东
    2008, 15(5):458-4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11
    [摘要](2797) [HTML](0) [PDF 0.00 Byte](2419)
    摘要:
    摘 要 目的: 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recombinant human adenovirus P53,rAdP53)对不同P53状态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和放射增敏作用。 方法: 以重组人P53腺病毒分别感染突变型P53肝癌细胞PLC/PRF/5和野生型P53肝癌细胞SMMC7721, 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癌细胞P53蛋白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台酚蓝染色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肝癌细胞感染rAdP53 48 h后照射不同剂量的X射线,克隆形成法检测放射增敏比,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 50 MOI rAd-P53转染PLC/PRF/5和SMMC7721细胞后转染效率分别为89.37%和87.53%,转染48 h可见P53蛋白高表达,MTT法显示细胞存活率分别为341%和35.44%,细胞生长曲线显示感染后第5天两种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1.91%和17.03% (P<0.01),PLC/PRF/5细胞的凋亡率\[(8.8±1.4)%\]显著高于SMMC7721 [(4.1±1.1)%] (P<0.01)。应用20 MOI的rAd-P53转染细胞48 h后加X射线(4 Gy)照射,PLC/PRF/5细胞的凋亡率为(26.9±5.6)%,显著高于SMMC7721细胞凋亡率(16.4±29)% (P<0.01);20 MOI的rAdP53转染后加照射PLC/PRF/5和SMMC7721,细胞的放射增敏比SER(Dq)值分别为1.30和1.16;SER(D0)值分别为1.57和1.25。 结论: rAdP53能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并提高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对PLC/PRF/5细胞作用显著强于SMMC7721细胞;表明不同内源性P53状态的肝癌细胞对rAdP53治疗及其协同的放疗敏感性可能不同。
    12  Roscovitine和Mimosine在Fas介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何小军 龚建平 沈 阳 李 培 陶德定 李小兰 肖 徽
    2008, 15(5):464-46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12
    [摘要](2208) [HTML](0) [PDF 0.00 Byte](2795)
    摘要:
    摘 要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s)抑制剂roscovitine和DNA合成阻滞剂含羞草碱(mimosine)在Fas介导的白血病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以急性成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Molt4和急性T细胞白血病细胞Jurkat为靶细胞,用rhFasL、Roscovitine、Mimosine分别单独作用Molt4细胞18 h(Jurkat细胞8 h)、24 h、24 h,或rhFasL分别与后两者联合作用靶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yclins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DK2和CDK1的磷酸化水平。 结果: Fas介导的细胞凋亡定位于G1期,Roscovitine和Mimosine作用后均可使Fas介导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Roscovitine作用后G1期的cyclin D3和cyclin E表达升高,靶细胞被阻滞在G1期的比例明显升高,并下调CDK2 Thr160位点的磷酸化水平;Roscovitine和rhFasL共同作用后,CDK2 Thr160位苏氨酸磷酸化水平进一步减弱。Mimosine作用后 cyclin D3的表达下降和CDK2 Thr160位点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靶细胞被完全阻滞在G1期。Mimosine和rhFasL共同作用后cyclin D3、E、A和B1均有所下降,CDK2 Thr160位苏氨酸和CDK1 Thr161位苏氨酸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减弱。结论:Roscovitine和Mimosine均有协同rhFasL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与该两制剂阻滞细胞于G1期、抑制CKD2活性以及影响细胞周期蛋白表达有关。
    13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对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的抑制
    赵广章 戚晓东 常志坤
    2008, 15(5):470-47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13
    [摘要](2144) [HTML](0) [PDF 0.00 Byte](2491)
    摘要:
    摘 要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ES)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对乳腺癌细胞MCF7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裸鼠荷人乳腺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ES组、rAd/P53组和两药联合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观察肿瘤生长,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结果:各治疗组均可明显抑制移植瘤生长, ES组、rAd/P53组和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1.67%、48.74%和75.54%,联合用药组抑瘤作用最为显著(P<0.05)。对照组、ES组、rAd/P53组与联合用药组的移植瘤组织MVD分别为31.17±2.48、20.33±4.84、22.33±3.88及12.50±2.74,VEGF 表达H评分分别为45.33±589、35.83±546、33.67±4.80及22.33±4.41,联合用药组的MVD和VEGF表达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1)。 结论:重组人ES联合rAd/P53治疗可显著抑制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及微血管生成。
    14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基因对肝癌细胞SK-Hep-1黏附和侵袭的影响
    王 冰 林 山 王 烈
    2008, 15(5):474-47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14
    [摘要](2040) [HTML](0) [PDF 0.00 Byte](2164)
    摘要:
    摘 要 目的: 肝细胞癌中高表达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基因(glypican3,GPC3),而在非肿瘤肝组织、肝细胞腺瘤、胆管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胆囊癌等细胞中低表达甚至不表达;本研究利用携带GPC3重组真核表达载体,探讨GPC3基因对SKHep1肝癌细胞增殖、黏附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pEGFP-N2-GPC3通过脂质体方法转染人肝癌细胞SKHep1。RT-PCR检测GPC3SKHep1细胞中GPC3 mRNA的表达;MTT法检测SK-Hep-1细胞的增殖并计算黏附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SK-Hep-1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结果:pEGFPN2GPC3成功转染SKHep1细胞,转染后GPC3-Hep-1细胞明显表达GPC3mRNA。GPC3转染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SK-Hep-1的增殖(P<0.01);GPC3转染细胞的黏附能力较对照细胞显著下降[(10.21±0.62)% vs (15.51±095)%,P<0.01];GPC3转染细胞的迁徙和侵袭能力较对照细胞明显增强[(131.7±7.44)vs(69.6±5.25),P<0.01;(220±12.8) vs (130±8.2),P< 0.01]。结论:GPC3基因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黏附能力,但显著增强后者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15  联合检测血清NTx和BSP对乳腺癌和肺癌骨转移的意义
    王 薇 王雅杰 傅 强
    2008, 15(5):478-48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15
    [摘要](1946) [HTML](0) [PDF 0.00 Byte](2551)
    摘要:
    摘 要 目的: 探讨骨代谢生化指标血清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NTx)和骨涎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 BSP)的检测对肺癌和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6年7月长海医院肿瘤科经病理确诊的肺癌或乳腺癌患者105例,分为两组,其中骨转移组50例,无骨转移组55例。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NTx和BSP浓度。结果:骨转移组患者血清NTx和BS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P<0.01)。NTx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67.3%,BSP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0%和70.9%。临床发生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RE)的骨转移患者,血清NTx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SRE的骨转移患者(P<0.05)。在6~13个月随访期内,21例患者确诊了新发骨转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清NTx浓度升高提示骨转移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1.127;乳腺癌患者血清BSP增高是唯一预测骨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其相对危险度为1.058。随访期共有33例患者死亡;无论肺癌还是乳腺癌,血清BSP增高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均明显低于血清BSP正常组(P<0.05)。结论:血清NTx和BSP是诊断肺癌和乳腺癌骨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其水平的增高是预测骨转移发生的高危因素;BSP可能是肺癌和乳腺癌患者独立预后指标。
    16  DCIK细胞治疗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石英俊 陈宇光 吴德沛 孙爱宁 吴涤梵 张尚权
    2008, 15(5):484-48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16
    [摘要](2537) [HTML](0) [PDF 0.00 Byte](2500)
    摘要:
    摘 要 目的: 评价D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所收治的10例确诊AML患者,经常规化疗后处于完全缓解中,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用血细胞分析仪分离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在体外诱导培养成DCIK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DCIK细胞的表型,以MTT法检测DCIK细胞对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的杀伤活性,确认质量合格后回输给患者进行抗肿瘤免疫治疗;治疗后评价其近期临床疗效、免疫学活性及不良反应等。结果:体外成功诱导培养DCIK细胞,其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杀伤率为(58.3±3.3)%;DCIK细胞群中,CD3+CD56+ 占(38.4±9.42)%。10例患者经治疗后,7例持续完全缓解(continuous complete remission,CCR),占70%;患者回输DCIK后外周血中的CD4+ 、CD8+ 、CD56+ 的比例均有明显提高(P<0.05或P<0.01);无一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DCIK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17  调强放疗联合西妥昔单抗及顺铂治疗晚期鼻咽癌
    王 芳 王汉渝 胡伟汉 蔡修宇 徐 韬 张晓实
    2008, 15(5):489-49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17
    [摘要](2906) [HTML](0) [PDF 0.00 Byte](3239)
    摘要:
    摘 要 目的: EGFR与鼻咽癌关系密切,西妥昔单抗是一种特异性阻断EGFR的单克隆抗体。观察调强适型放射治疗联合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及顺铂(cisplatin ,又称DDP)方案治疗晚期鼻咽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7月至2007年12月共8例入组,其中初治鼻咽癌7例,复发鼻咽癌1例,所有病例均为Ⅲ、Ⅳ期;所有患者都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报伦理委员会批准。治疗方法包括调强放疗、顺铂、西妥昔单抗(400 mg/m2,放射治疗前1周;250 mg/m2,每周1次,放疗期间维持)。结果: 8例均完成调强放疗。8例完成西妥昔单抗治疗4~8疗程,平均6个疗程;3例因肝功异常未行同期化疗,3例完成DDP 30 mg/m2化疗4~7疗程,1例完成DDP 100 mg/m2化疗2疗程,1例完成DDP 100 mg/m2化疗1疗程。8例均出现皮肤痤疮样皮疹,主要急性毒性反应为黏膜炎和骨髓抑制;黏膜炎8例;白细胞下降3例;3个月后所有反应为0~1级。8例均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1例患者综合治疗后3个月出现肋骨转移。结论: 调强放疗联合西妥昔单抗及顺铂方案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口咽黏膜炎和疼痛较重,有2例不可耐受,建议降低西妥昔单抗的剂量。近期疗效令人满意,远期疗效尚需观察。
    18  微环境中间质细胞通过趋化因子对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李 静 欧周罗 邵志敏
    2008, 15(5):494-49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18
    [摘要](2126) [HTML](0) [PDF 0.00 Byte](3398)
    摘要:
    摘 要 大量研究表明,微环境中的多种间质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具有多方面的影响,而在此过程中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乳腺癌中的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在趋化因子CCL2及其受体CCR2作用下向肿瘤部位大量聚集,发挥促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癌症相关性成纤维细胞通过CXCL12/CXCR4生物轴作用于乳腺癌细胞,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间充质干细胞以旁分泌的方式分泌CCL5,作用于CCR5阳性的乳腺癌细胞,增强肿瘤细胞的运动、浸润和转移能力。除此之外,骨髓来源的细胞、造血前驱细胞、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以及其他白细胞也能借助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对肿瘤微环境中间质细胞及趋化因子的深入研究,可能为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19  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究进展
    朱学军 陈秋生
    2008, 15(5):497-50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8.5.019
    [摘要](2147) [HTML](0) [PDF 0.00 Byte](2699)
    摘要:
    摘 要 本文综述了免疫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疫苗的近期研究进展,主要涉及各种类型的白血病肿瘤抗原的确认与制备,包括AML特异融合蛋白及相关多肽、癌症睾丸抗原、酸洗脱多肽、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凋亡细胞、AMLDC融合细胞、白血病细胞来源的DC等;DC的制备与特性以及优化方法;临床试验研究的初步结果等,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