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6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坚持学术创新 谋求科学发展
    曹雪涛
    2009, 16(1):1-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01
    [摘要](1887) [HTML](0) [PDF 0.00 Byte](2699)
    摘要:
    2  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田志刚
    2009, 16(1):2-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02
    [摘要](2906) [HTML](0) [PDF 0.00 Byte](3623)
    摘要:
    NK细胞发育分化研究取得较大进展,除骨髓、外周血和脾脏外,胸腺、肝脏、淋巴结等器官中NK细胞前体细胞(NK precursors,NKPs)的分化及其迁移特性引起极大关注。人类CD56brightNK细胞易于在次级淋巴组织及非淋巴组织中聚集,而CD56dimNK细胞则能够趋化招募至外周炎症部位。NK细胞活化受体包括细胞因子受体、膜整合素分子、天然细胞毒受体、免疫球蛋白样杀伤受体,以及新发现的许多识别分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NK细胞既可以通过“内识别”方式直接识别恶性转化的癌细胞并被活化,也可以在辅助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作用下被活化。DC细胞可以触发NK细胞的活化,其中IL15RIL15的反式信号转导极其重要。NK细胞的肿瘤生物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 其中基于NK细胞天然免疫识别的肿瘤生物治疗有很多新的途径。
    3  膜结合型干细胞因子促进白血病细胞K562的增殖和集落形成
    王大刚 郑国光 种靖慧 马翠花 林永敏 吴克复
    2009, 16(1):6-1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03
    [摘要](2067) [HTML](0) [PDF 0.00 Byte](2789)
    摘要:
    目的:探讨膜结合型干细胞因子(membranebound stem cell factor,mSCF)在白血病细胞中的作用。方法:克隆并构建携可溶型干细胞因子(soluble stem cell factor,sSCF)前体的真核表达质粒pTARGETs,采用Overlap PCR法去除外显子6序列,进一步构建mSCF的表达质粒pTARGETm,DNA测序鉴定。通过脂质体介导分别将上述载体和空载体pTARGET转染白血病K562细胞,用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并用RTPCR、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以及集落形成实验观察不同细胞株体外增殖特点。结果:成功构建了sSCF和mSCF的真核表达载体,获得了稳定转染细胞株K562V、K562S、K562M。U底培养条件下,K562M增殖能力明显高于K562V和K562S(均P<0.01)。K562M集落形成率显著高于K562V 和K562S (均P<0.01),且集落形态大于其他两种细胞。结论: mSCF与Ckit之间的并置性作用显著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4  TNF-α通过JNK和AP-1途径调节乳腺癌MCF-7细胞VEGF的表达
    殷咏梅 束永前 陈晓锋 李 薇 刘凌翔 韩 晓
    2009, 16(1):12-1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04
    [摘要](2612) [HTML](0) [PDF 0.00 Byte](3029)
    摘要: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机制。方法:以20 ng/ml TNFα处理MCF7细胞,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MAPK(JNK,p38,ERK)信号通路中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变化以及AP1家族(cJun,JunB,cFos,Fra1,Fra2,JunD)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的变化;以免疫共沉淀法检测激活后的AP1存在形式;以RT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MAPK抑制剂预处理后,检测VEGF蛋白表达水平;运用ChIP的方法验证pcJun结合在VEGF启动子区。结果: TNFα通过激活JNK信号转导通路活化AP1;被TNFα激活后AP1以pcJuncJun和pcJunJunB同源二聚体形式存在;TNFα通过激活转录因子AP1促进VEGF的转录,并增强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pcjun通过与VEGF启动子AP1结合参与对VEGF转录的调控。结论:在TNFα作用下,AP1通过pcjun同源二聚体结合在VEGF启动子的AP1结合位点上,直接对VEGF转录进行调控
    5  NY-ESO-1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TL对肝癌细胞株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张文敏 陈裕庆 张 萌 凌 航 文剑明
    2009, 16(1):18-2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05
    [摘要](2575) [HTML](0) [PDF 0.00 Byte](2878)
    摘要:
    目的:探讨肿瘤睾丸抗原NYESO1(New Yorkesophageal1)致敏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特异性CTL对肝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重组质粒pGEXESO1经原核诱导表达并纯化GSTESO1融合蛋白肽。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hIL4)诱导培养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经GSTESO1融合蛋白肽致敏后诱导特异性CTL增殖。以此CTL为效应细胞,分别以NYESO1阳性表达的肝癌细胞株HepG2和不表达NYESO1的肝癌细胞株H2P为靶细胞,MTT法检测CTL对肝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结果:重组质粒pGEXESO1经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36 000的GSTESO1融合蛋白肽,纯化后的质量浓度为50 μg/ml;经rhGMCSF和rhIL4联合诱导成功培养人外周血DCs,其表型分子HLADR为91.4%、CD86为70.5%、CD83为71.2%、CD80为55.3%。NYESO1致敏的DCs能明显诱导CTL增殖,此CTL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杀伤率显著高于GST刺激组、未致敏DC组和无DC刺激组(均P<0.05),效靶比为50∶1时杀伤效应达到最高峰\[(53.23±3.78)%,P<0.01\];相同条件下CTL对H2P细胞无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 NYESO1抗原致敏的DCs在体外可诱导同种CTL产生和增殖,后者对NYESO1阳性肝癌细胞株具有特异性杀伤效应,该方法为肝癌免疫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6  mSDF-1γ/GM-CS融合蛋白的制备及其对辐射小鼠造血损伤恢复的促进
    徐 斌 居小萍 经 纬 陈 樱
    2009, 16(1):24-2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06
    [摘要](1804) [HTML](0) [PDF 0.00 Byte](2461)
    摘要:
    目的: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表达mSDF1γ/GMCSF融合蛋白,研究该融合蛋白对辐射小鼠的促造血增殖作用和免疫增强作用。方法:化学合成mSDF1γ/GMCS基因,构建携带该基因的表达载体,转化酵母后分泌表达重组融合蛋白,离子交换柱纯化,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60Co γ射线照射制备小鼠辐射模型,以融合蛋白皮下注射进行治疗,观察辐射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增殖活性及免疫细胞的趋化活性。结果:成功构建表达载体pPIC9K SDF1rhGMCSF1,转化毕赤酵母菌株GS115后表达融合蛋白mSDF1γ/GMCS,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2 000,含量为78 ng/ml。融合蛋白治疗后,辐射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活性、GMCFU形成能力明显提高(均P<0.01)、骨髓细胞凋亡率非常明显地降低(P<0.05或P<0.01),小鼠外周血CD3+CD4+T细胞数显著高于辐射组和GMCSF治疗组(均P<0.05)。结论: mSDF1γ/GMCSF融合蛋白具有促进造血和免疫细胞增殖的双重活性,有望在抗肿瘤免疫和造血调控中开发成为有应用前景的新型细胞因子。
    7  黏蛋白1多肽对T淋巴瘤Jurkat 细胞生长的抑制及其机制
    马吉春 赵小霞 高 航 方 芳 周 静 宋献美 柳忠辉 台桂香
    2009, 16(1):29-3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07
    [摘要](2413) [HTML](0) [PDF 0.00 Byte](2823)
    摘要: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in 1,MUC1)多肽对人T淋巴瘤Jurkat 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MUC1多肽与Jurkat细胞共同培养,锥虫蓝染色法观察MUC1多肽对该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Jurkat细胞生长周期及其细胞表面MUC1的表达;Annexin V/PI双标记法检测Jurkat细胞的凋亡;应用抗体封闭实验检测MUC1多肽在Jurkat细胞表面作用的位点。结果: 10、20、40 μg/ml MUC1多肽作用使Jurkat细胞生长抑制分别达(32±4)%、(37±2)%、(46±5)%,未见凋亡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MUC1多肽可诱导Jurkat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在Jurkat细胞表面有MUC1蛋白的表达。采用5 μg/ml和25 μg/ml 抗MUC1抗体封闭Jurkat细胞表面MUC1表位后,MUC1多肽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几乎全部消失。结论: MUC1多肽能明显抑制Jurkat细胞生长,其机制与该多肽通过和Jurkat细胞表面MUC1蛋白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有关。
    8  大蒜素联合长春瑞滨促进胃癌细胞株p21和p27的表达
    马 锐 董 武 何红梅 柳 星 袁 媛
    2009, 16(1):34-3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08
    [摘要](2110) [HTML](0) [PDF 0.00 Byte](3077)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大蒜素与细胞周期特异性化疗药联合应用对胃癌细胞周期抑制蛋白(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s, CKI)p21、p27表达的影响,探讨大蒜素对肿瘤细胞周期阻滞及与化疗药协同抗肿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化疗药长春瑞滨(vinorelbine,NVB)、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丝裂霉素(mitomycin, MMC)对两种胃癌细胞株BGC823和SGC7901的增殖抑制率,并计算这些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此作为检测p21、p27蛋白表达时的给药剂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单独或联合用药时细胞周期的改变;SP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细胞p21、p27蛋白的表达。结果:大蒜素作用24、48 h后两种细胞均出现G0/G1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多。大蒜素作用于两种细胞后p21和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大蒜素质量浓度(5、10、15、20 μg/ml)的增加而依次升高。大蒜素与细胞周期特异化疗药NVB联合作用后,与单一作用相比,两种细胞的p21、p27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大蒜素分别与5FU或MMC联合作用后,两种细胞中p21、p27蛋白的表达并没有进一步增加。结论:大蒜素与细胞周期特异化疗药NVB联合应用后通过上调p21、p27蛋白的表达使胃癌细胞阻滞于G2/M期。
    9  IL-27通过上调MIG和IP-10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形成
    刘丽华 单保恩 王士杰 赵连梅
    2009, 16(1):40-4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09
    [摘要](2020) [HTML](0) [PDF 0.00 Byte](3082)
    摘要:
    目的:研究IL27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IL27基因稳定转染的人食管癌细胞(Eca109/IL27)接种于裸鼠,建立荷瘤裸鼠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和裸鼠生存期。用ELISA法检测脾细胞IFNγ的分泌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组织中VEGF和CD34的表达,并通过CD34的水平计算微血管密度;用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趋化因子IP10、MIG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接种Eca109/IL27细胞荷瘤小鼠的生存期较接种野生型Eca109细胞(未转染质粒)和Eca109/LXSN细胞(空载体质粒转染)小鼠的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接种Eca109/IL27细胞的裸鼠瘤组织中VEGF和CD34的表达水平显著性低于接种Eca109细胞和Eca109/LXSN细胞,微血管密度显著降低(均P<0.01)。Eca109/IL27组小鼠脾细胞产生较高水平的IFNγ(P<0.05),趋化因子IP10和MIG mRNA的表达水平也显著性高于接种Eca109细胞组和Eca109/LXSN细胞组(P<0.05)。结论: IL27在裸鼠体内通过上调IP10和MIG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10  mda-7/IL-24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和促凋亡作用
    张小峰 殷正丰 艾 莉 康晓燕 徐 文 李 瑾 施乐华
    2009, 16(1):45-4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10
    [摘要](2210) [HTML](0) [PDF 0.00 Byte](150)
    摘要:
    目的:探讨mda7/IL24对裸鼠肝癌细胞移植瘤的生长抑制和促凋亡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构建携带mda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mda7。以HepG2细胞皮下接种建立裸鼠肝癌移植瘤模型,采用瘤内单点注射的方法分别给予AdGFP、Admda7和ALLN(毒胡萝卜素,NAcLLnorleucinal)+Admda7,观察瘤质量和瘤体积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和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内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活化、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和微血管密度、细胞凋亡率,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12、caspase3和Bax的表达。结果: Ad.mda7治疗组和Ad.GFP对照组肿瘤体积分别为(312.6±30.2)mm3和(520.6±30.0)mm3(P<0.01),两组的肿瘤质量分别为(0.321±0.031)g和(0.534±0.030)g(P<001);Ad.mda7治疗后瘤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d.mda7可抑制肝癌组织ki67表达、微血管密度和促进caspase3的表达。 经 ALLN 处理的裸鼠,明显抑制Ad.mda7对肝癌细胞的致凋亡作用(P<0.05),并且下调Ad.mda7诱导的caspase12、caspase3和Bax的表达。结论: Ad.mda7可显著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并通过内质网应激通路显著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11  封闭B7-H1分子对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介导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陈雅敏 梁晓华 黄若凡 周鑫莉
    2009, 16(1):50-5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11
    [摘要](2420) [HTML](0) [PDF 0.00 Byte](2850)
    摘要:
    目的:研究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TIDC)及脾脏树突状细胞(splenic dendritic cell,SDC)表面B7H1、B71、B72分子的表达情况;探讨封闭TIDC及SDC表面B7H1分子对其介导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CD11c磁珠阳性分选法提取荷瘤小鼠的TIDC及SD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B7H1、B71、B72分子的表达情况。TIDC及SDC作为刺激细胞,脾脏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同时加入B7H1抗体或其对照抗体,XTT比色法检测T细胞增殖指数,ELISA法检测T细胞分泌IL10的量。〖HT5W〗结果:〖HT5"SS〗B71及B72分子在TIDC表面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DC(P<001);B7H1分子在TIDC及SDC表面皆中度表达,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TI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SDC,且诱导T细胞分泌更多的IL10。封闭DC表面B7H1分子后,TI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提高(P<0.01),且诱导T细胞分泌IL10的量明显减少(P<0.01);S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及诱导T细胞分泌IL10的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封闭DC表面的B7H1分子能显著提高TIDC活化T细胞的能力,可能解除TIDC介导的肿瘤免疫抑制
    12  IL-18基因增强肿瘤抗原致敏DC诱导的CTL特异性杀伤肝癌细胞
    杨静悦 曹大勇 刘文超 斯小明
    2009, 16(1):55-5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12
    [摘要](2194) [HTML](0) [PDF 0.00 Byte](2818)
    摘要: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转染能否使肿瘤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 在体外诱导出更强的抗肝癌免疫反应。方法:携IL18 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经肝癌细胞株HepG2冻融抗原致敏的DC(AdIL18HepG2/DC), FACS分析AdIL18HepG2/DC表面分子的表达, ELISA法检测IL18的分泌水平, 3HTdR掺入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MTT法检测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杀伤效应。结果: AdIL18HepG2/DC较未转染DC能高水平地表达CD1a、CD11c、CD80、CD86以及HLADR;较未经IL18转染的DC分泌较高水平的IL18。AdIL18HepG2/DC 能非常有效地刺激自体T 细胞增殖(CPM 值为228 018±1 079),其刺激强度显著强于AdIL18DC、HepG2/DC、AdlzcZ/DC及DC(均P<0.05)。当靶细胞为HepG2时,AdIL18HepG2/DC诱导的CTL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并且其杀伤能力与效应细胞数量成正比。结论: IL18 基因转染且肝癌抗原致敏的DC可以显著增强DC的特异性抗肝癌效应。
    13  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治疗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瘤的安全性
    王 瑜 张宝明 黎成金 王 烈 涂小煌 王 羊
    2009, 16(1):59-6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13
    [摘要](2048) [HTML](0) [PDF 0.00 Byte](2958)
    摘要:
    目的:探讨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30只裸鼠经门静脉注射转染CD基因的人结肠癌LOVO细胞,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热化疗组和化疗组,分别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3 ℃前药5FC和室温前药5FC\[均为500 mg/(kg·d)\]进行治疗。治疗21 d后处死裸鼠,取各组裸鼠肝脏转移瘤组织、正常肝组织及胃、肺、胰腺、小肠及大肠组织作病理检测; RTPCR检测各组织的CD基因表达。结果:常规病理检测显示对照组肝转移瘤组织细胞生长活跃,热化疗组较化疗组肝转移瘤细胞生长受抑制更明显;3组裸鼠正常肝组织及胃、肺、胰腺、小肠和大肠组织均呈正常形态,无明显病理改变。RTPCR检测显示,3组肝脏转移瘤组织CD基因表达稳定,均见154 bp条带;显示3组裸鼠正常肝组织及胃、肺、胰腺、小肠和大肠组织均无CD基因表达。结论: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明显提高了CD基因表达的靶向性,减少了热化疗引起的正常组织损伤,该治疗系统有较好的安全性。
    14  反义端粒酶RNA基因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裴庆山 刘吉勇 孙欣欣
    2009, 16(1):63-6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14
    [摘要](2057) [HTML](0) [PDF 0.00 Byte](2759)
    摘要:
    目的:研究反义人端粒酶RNA基因(human telomerase RNA ,hTR)在裸鼠体内对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BALB/c裸鼠前肢腋窝皮下注射HepG2肝癌细胞构建移植瘤模型,以携反义hTR逆转录病毒质粒PLXSNhTRBamHⅠ瘤体内注射治疗(每次0.2 ml,共5次),以注射正义hTR逆转录病毒质粒PLXSNhTREcoRⅠ和生理盐水为对照,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HE染色观察瘤组织病理变化; 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的凋亡。结果:反义hTR治疗组肿瘤生长较正义hTR治疗组及生理盐水组明显减慢,反义hTR组抑瘤率为26.78%,明显高于正义hTR组的1.93%(P< 0.01)。反义hTR治疗组较正义hTR治疗组及生理盐水组瘤组织坏死面积、肿瘤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均P< 0.01)。结论:反义hTR在裸鼠体内能够显著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15  苯丁酸钠对甲状腺滤泡癌细胞侵袭能力及MMP-9和TIMP-1表达的影响
    孙 珂 刘 纯
    2009, 16(1):67-7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15
    [摘要](2067) [HTML](0) [PDF 0.00 Byte](2536)
    摘要:
    目的:探讨苯丁酸钠(sodium phenylbutyrate,NaBP)对甲状腺滤泡癌细胞CGTHW1的侵袭能力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1)表达的影响 。方法:培养CGTHW1细胞,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苯丁酸钠对CGTHW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及RTPCR观察苯丁酸钠对CGTHW1细胞中MMP9和TIMP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 4 mmol/L苯丁酸钠作72 h, CGTHW1 细胞的侵袭细胞数显著减少\[(29.8±1.77)vs(11.00±2.59),(P<0.01)\]。免疫细胞化学和RTPCR 检测结果显示,4 、6 mmol/L 苯丁酸钠显著抑制CGTHW1细胞中MMP9、TIMP1蛋白及mRNA的表达 (P<0.05)。结论:苯丁酸钠可通过下调MMP9和TIMP1的表达进而降低甲状腺滤泡癌CGTHW1细胞的侵袭能力。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外源性IL-12对胶质瘤C6细胞增殖的影响
    翟 旭 张 弘 霍晓川 刘兴波
    2009, 16(1):71-7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16
    [摘要](2153) [HTML](0) [PDF 0.00 Byte](2616)
    摘要:
    目的:探讨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为基因治疗载体表达外源性IL12对胶质瘤C6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 腺病毒介导IL12基因转染大鼠MSCs(AdIL12MSCs),RTPCR 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AdIL12MSCs中IL12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MTT法检测AdIL12MSCs分泌的外源性IL12对C6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 的影响,光镜下观察外源性IL12对C6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腺病毒介导IL12基因成功转染MSCs形成AdIL12MSC,其IL12基因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有明显表达。AdIL12MSC分泌的外源性IL12显著抑制胶质瘤C6细胞的增殖(P<0.05)。结论:转染IL12的MSCs(AdIL12MSC)能够在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外源性IL12基因,显著抑制胶质瘤C6细胞的增殖。
    17  Cluster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陈金元 李 杰 徐 宏
    2009, 16(1):75-7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17
    [摘要](1844) [HTML](0) [PDF 0.00 Byte](2593)
    摘要:
    目的:观察凋亡抑制因子Cluster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资料完整的大肠癌术后标本58例(其中直肠癌32例,结肠癌2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中Clusterin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大肠癌组织中肿瘤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Cluster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大肠癌癌旁组织和大肠正常组织(P<0.05);Cluster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大肠癌组织中肿瘤细胞凋亡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Clust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组织的细胞凋亡之间呈明显负相关 (r=-0.381)。结论: Clusterin的抗凋亡机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促瘤生长作用。
    18  乳腺癌中肾上腺髓质素的表达及其与癌组织分化、转移间的关系
    李云涛 崔 娜 陈丽芬 李海平 范忠林 李 勇
    2009, 16(1):80-8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18
    [摘要](2149) [HTML](0) [PDF 0.00 Byte](2705)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 ADM)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一科2005年3月至2005年4月手术切除的32例乳腺癌组织,以及同组病例距癌组织外缘5 cm外的癌旁乳腺组织,采用RTPCR检测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32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DM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32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B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ADM mRNA 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以及与ER、PR、GerbB2表达间的关系。结果: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呈ADM mRNA阳性表达。乳腺癌组织中ADM mRNA阳性表达率为75%(24/32),显著高于癌旁5 cm外乳腺组织(0%,0/32;P<0.01)。人乳腺癌组织ADM mRNA的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病理类型、ER、PR和CerbB2等临床病理指标无关,但与组织学分级(P<0.01)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ADM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加,其强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化差或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19  人肝癌细胞系EH-H1的建立及其相关生物学特性
    钱炎珍 黎 江 李林芳 刘 辉 刘 韬 姜梨华 施乐华 苏长青 吴孟超 钱其军
    2009, 16(1):84-8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19
    [摘要](2763) [HTML](0) [PDF 0.00 Byte](2973)
    摘要:
    目的: 采用原代培养的方法建立一株人肝癌细胞系EHH1,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将取自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组织标本分离成单细胞悬液,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在普通显微镜以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并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系AFP和HBV的含量,采用染色体G显带方法进行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分析,裸鼠皮下接种细胞检测该细胞的成瘤能力。结果:成功建立一株新的人肝癌细胞系,命名为EHH1。EHH1细胞体外连续传代80代以上,细胞形态不变,生长周期恒定在24 h。放射免疫检测EHH1各代细胞HBV均为阴性,AFP分泌微量(0.6 μg/L) 。染色体G带显示,EHH1细胞染色体为非整倍体,以超2倍体为主。该细胞经皮下接种可使裸鼠致瘤(10/10),移植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与肝细胞癌一致。结论: 通过原代培养建立的肝癌细胞系EHH1与原发癌保持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可望成为一个稳定的细胞系。
    20  CMRF35样分子/CD300超家族的成员及其在免疫、炎症中的作用
    吴亚男 曹雪涛
    2009, 16(1):88-9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20
    [摘要](2173) [HTML](0) [PDF 0.00 Byte](2983)
    摘要:
    免疫球蛋白(IgSF)超家族成员在免疫与炎症中作用与机制研究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IgSF超家族的鼠CMRF35样分子(CMRF35like malecule,CLM)家族成员分子及CLM相对应的人源CD300家族成员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备受关注。CLM/CD300家族成员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广泛地表达。CLM家族含有9个成员,其中,CLM1和CLM5为配对的抑制性和活化性受体,交联活化CLM1后能抑制CLM5介导的肥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活化;CLM8和CLM4亦为配对的抑制性和活化性受体;其他活化性受体如CLM2交联活化后能诱导单核细胞TNFα的产生;CLM7能促进肥大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并促进细胞存活、脱颗粒以及细胞黏附等。CLM在免疫与炎症过程及其调控中起重要作用。有关CLM/CD300家族成员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将为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与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21  γ氨基丁酸及其受体与肿瘤增殖和侵袭的关系
    缪宇锋 汪芳裕 陈龙邦
    2009, 16(1):93-9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21
    [摘要](2501) [HTML](0) [PDF 0.00 Byte](3626)
    摘要: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 GABA)是一种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通过与不同类型的GABA受体(GABA receptor,GABAR)结合对机体多种功能发挥特异性调节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GABA与GABAR还广泛存在于外周组织,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与细胞的分化和成熟密切相关。此外,GABA及其受体还可通过特定的信号转导通路影响某些肿瘤的增殖和侵袭转移等恶性潜能。某些肿瘤伴随GABA及其受体的高表达,阻断GABAR信号则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GABA与GABAR结合后可通过上调MMP表达、提高胞内钙离子浓度、活化MAPK激酶链等途径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随着研究的深入,GABA及其受体信号通路蛋白分子有可能成为肿瘤诊断与治疗的潜在靶点。
    22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肿瘤生物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廖 刚 王子卫
    2009, 16(1):97-10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1.022
    [摘要](2189) [HTML](0) [PDF 0.00 Byte](3582)
    摘要:
    肿瘤生物治疗(cancer biotherapy)已经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三大经典肿瘤治疗模式后的第四模式。在肿瘤生物治疗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靶点扮演着重要角色。EGFR为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70 000的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在多种恶性肿瘤存在过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靶向EGFR的肿瘤生物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基因沉默治疗、显性负性治疗、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治疗、生物“导弹”治疗、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 TKI)治疗、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治疗方法等。目前靶向EGFR的肿瘤生物治疗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肿瘤的治疗必将跨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