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6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与生物化疗进展
    罗荣城 姚广裕
    2009, 16(2):101-10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01
    [摘要](2376) [HTML](0) [PDF 0.00 Byte](3659)
    摘要:
    肿瘤的生物化疗是指肿瘤生物治疗和化学治疗的联合。肿瘤生物化疗模式一经出现,即得到迅速发展,不仅为肿瘤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治疗方法,还为恶性肿瘤的治疗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治疗理念。本文就生物化疗方案适应证的扩大、生物化疗独有的“无效不更方”、靶向治疗逆转化疗耐药、生物化疗的疗效预测、免疫治疗为基础的生物化疗的最新临床研究以及生物化疗的疗效评价等方面的新进展做一综述,以期管中窥豹。
    2  人外周血γδ T细胞的可溶性anti-TCRγδ抗体扩增及其培养和保存的条件
    康 宁 崔 瑛 周建华 刘庆丰 崔莲仙 巴德年 何 维
    2009, 16(2):106-11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02
    [摘要](2066) [HTML](0) [PDF 0.00 Byte](3330)
    摘要:
    目的:比较人外周血γδ T细胞不同的制备方法,摸索适于临床应用的培养和保存条件。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以固相化和可溶性antiTCRγδ抗体进行刺激,以添加小牛血清或人AB血浆的RPMI 1640培养液或AIM V无血清培养液进行培养,采用锥虫蓝染色法检测γδ T细胞存活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考察γδ T细胞的纯度和亚型,采用乳酸脱氢酶(lacate dehydrogenase,LDH)法检测γδ T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系的杀伤作用。结果:添加15%小牛血清和添加5%人AB血浆的RPMI 1640培养液对γδ T细胞的培养效果接近,均优于AIM V无血清培养液。可溶性抗体与固相化抗体扩增外周血γδ T细胞的效果相似;可溶性抗体扩增的γδ 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库容完整,同时具有TCR Vδ1和Vδ2两种亚型;对肺癌、肝癌和卵巢癌细胞系均有体外杀伤活性。这些γδ T细胞在含1%人AB血浆或0.25%人血白蛋白的生理盐水中、4 ℃条件下保存12 h,细胞存活率仍达95%以上。结论:可溶性antiTCR γδ抗体和含有人AB血浆的RPMI 1640培养液可以用于人外周血γδ T细胞的体外扩增,扩增得到的γδ T细胞在含有血浆或白蛋白的生理盐水中稳定性较好。
    3  肝癌选择性溶瘤腺病毒的构建及其体外抑瘤作用
    傅 强 王慧萍 韦 芳 李慧明 陈霞芳 王煜非 黄 倩
    2009, 16(2):113-11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03
    [摘要](2136) [HTML](0) [PDF 0.00 Byte](2830)
    摘要:
    目的: 构建由AFP基因增强子启动子调控,并携带自杀基因TK的新型条件复制型腺病毒载体,观察该载体的选择复制能力、溶瘤作用及其与前药GCV联合处理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以HepG2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AFP基因启动子(AFPp)和增强子(AFPe),构建表达质粒pAFPpEGFPluc和pAFPepEGFPluc,再构建由AFPep调控E1A表达、并携带TK基因的穿梭质粒pDC311AFPepE1A/CMVTK,利用AdMax系统包装腺病毒Ad.AFPepE1A/CMVTK;利用Western blotting、病毒增殖测试、细胞病变效应实验、病毒联合前药GCV对肝癌细胞的杀伤实验等鉴定病毒的复制能力、溶瘤作用和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成功构建的腺病毒载体 Ad.AFPepE1A/CMVTK在AFP阳性细胞中选择性复制,病毒自身具有一定的溶瘤作用;该病毒载体联合GCV前药系统处理肝癌细胞后,AFP阳性肝癌HepG2细胞和Hep3B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10.35±1.07)%、(15.49±5.80)%,AFP阴性的张氏肝细胞和人肺癌NCIH460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73.55±436)%、(74.54±9.89)% (P<0.01)。结论:构建的新型溶瘤腺病毒载体具有选择性杀伤肝癌细胞的能力,在肝癌治疗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4  修饰的肿瘤抗原肽CEA-610D疫苗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刘 晶 李翠玲 顾洪涛 阴海鹏 朱传福 温培娥 张 玲
    2009, 16(2):120-1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04
    [摘要](2163) [HTML](0) [PDF 0.00 Byte](2699)
    摘要:
    目的: 评价修饰的CEA610D抗原肽疫苗体外抗肿瘤免疫的有效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多肽固相合成法合成HLAA2 CEA修饰肽(CEA610D)、HLAA2天然肽CEA605613(天然肽)和HLAA2无关肽MAGE3(无关肽),采用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与肽共孵育的方法,诱导肽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利用MTT法检测CTL的增殖和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表型;RTPCR检测细胞穿孔素的表达;ELISA法检测CTL上清中IFNγ的水平。结果:CEA610D疫苗产生肽特异性CTL的能力最强(P<0.05),其CD8+T细胞数也高于天然肽组和无关肽组;在效靶比为40〖DK〗∶1时,CEA610D和天然肽所诱导的CTL对CEA+HLAA2限制性人结肠癌细胞T84的杀伤活性可达(56.7±3.73)%和(51.2±1.86)%,而3种肽特异性CTL细胞对CEA+HLAA2人结肠癌lovo细胞杀伤活性维持在本底水平;CEA610D组的CTL所释放的杀伤相关介质穿孔素和上清中IFNγ的水平也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1)。结论:与天然肽相比,CEA610D疫苗可打破自身表位的免疫耐受,在体外抗肿瘤免疫中更具优势。
    5  缺氧促进5HRE和AFPp调控的NTR/CB1954自杀基因系统特异杀伤HepG2细胞
    王 炜 孙学军 郑见宝 禄韶英
    2009, 16(2):125-12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05
    [摘要](1793) [HTML](0) [PDF 0.00 Byte](2763)
    摘要:
    目的:研究5拷贝缺氧反应元件(5HRE)和甲胎蛋白启动子(AFPp)联合调控的自杀基因系统硝基还原酶/CB1954(nitroreductase/CB1954, NTR/CB1954)在缺氧环境下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5HRE作为增强子和AFPp构成联合调控元件,与自杀基因NTR构成真核表达载体。将载体转染AFP阳性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及AFP阴性的人胃癌细胞株MKN45,利用G418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NTR的表达。将前体药物CB1954加入稳定表达NTR基因的细胞,用MTT法观察其毒性代谢产物4羟胺还原产物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成功筛选出稳定表达NTR的单克隆HepG2细胞和MKN45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ting证实单克隆HepG2细胞中NTR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且缺氧环境中的表达量更高;单克隆MKN45细胞在常氧和缺氧环境中均无NTR表达。MTT法检测发现,缺氧环境下NTR基因能有效地活化前体药物CB1954,剂量依赖性地抑制NTR阳性的HepG2细胞的生长(P<0.05);但对MKN45细胞和野生型HepG2细胞无抑制作用。结论: 5HRE和AFPp双重调控的NTR/CB1954自杀基因系统在体外缺氧环境下可促进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靶向性杀伤作用。
    6  紫杉醇联合顺铂诱导的凋亡卵巢癌细胞的免疫原性
    冯勤梅 王 颖 葛海良 吴 霞 狄 文
    2009, 16(2):130-13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06
    [摘要](2064) [HTML](0) [PDF 0.00 Byte](3885)
    摘要:
    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顺铂诱导凋亡的卵巢癌细胞被DCs交叉提呈后能否促进免疫应答。方法:常规贴壁法刺激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诱导为DCs,6 d后将DCs和紫杉醇联合顺铂体外诱导的凋亡人卵巢癌细胞HO8910共同培养(凋亡组),并以冻融细胞共培养DCs组(冻融组)或单独DCs组(空白组)作对照,以激光共聚焦扫描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培养组DCs的分化和成熟程度。分别将各组成熟DCs与同一来源的磁珠分选的CD8+T细胞共培养, 3HTdR掺入法检测其增殖能力;LDH释放反应检测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同时应用ELISPOT图像分析仪检测致敏后CD8+T细胞INFγ的分泌能力。结果:(1)紫杉醇联合顺铂诱导的凋亡卵巢癌细胞可被DCs有效吞噬,并促进DCs的成熟及其抗原提呈作用;(2) 3HTdR检测显示凋亡肿瘤细胞能诱导CD8+T细胞增殖(P<0.05);(3)LDH释放实验与ELISPOT图像分析均证明凋亡肿瘤细胞诱导的CTL杀伤活性显著强于冻融组和空白组细胞(P<0.01)。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诱导的凋亡卵巢癌细胞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促进DCs分化和成熟,进一步促进CD8+T细胞增殖、分泌与杀伤功能。
    7  GM-CSF膜修饰B16.F10黑素瘤细胞疫苗对小鼠种植肿瘤的抑制作用
    杨传红 王 捷 陈鸣丽 冼 江 詹纯列 肖育华 夏 冰
    2009, 16(2):136-13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07
    [摘要](2233) [HTML](0) [PDF 0.00 Byte](3062)
    摘要:
    目的: 研究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膜修饰小鼠黑素瘤B16.F10细胞制备的疫苗对小鼠种植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生物素链亲合素GMCSF融合蛋白技术制备GMCSF膜修饰B16.F10黑素瘤细胞疫苗,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GMCSF膜修饰B16.F10细胞疫苗组、GMCSF与B16.F10细胞混合疫苗组、B16.F10细胞疫苗组、GMCSF组、生理盐水组。各组于第1天和第7天分别进行免疫接种,第14天皮下注射0.2 ml B16.F10细胞(1×106个细胞)进行攻击,观察各组小鼠无瘤率和生存期;攻击后24 d 用ELISA法检测小鼠脾细胞INFγ分泌水平。结果:接受B16.F10细胞攻击后第60天和第90天,GMCSF膜修饰B16.F10细胞疫苗组小鼠均未成瘤,存活率为100%;GMCSF与 B16.F10细胞混合组无瘤率分别50%和40%,存活率分别为70%和40%;B16.F10细胞疫苗组无瘤率均为20%,存活率分别为80%和20%;GMCSF组和生理盐水组无瘤率为0,无小鼠存活。GMCSF膜修饰B16.F10细胞疫苗组的IFNγ分泌量比其他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GMCSF膜修饰B16.F10肿瘤细胞疫苗可以激发BALB/c小鼠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有效防止B16.F10肿瘤细胞的攻击。
    8  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逆转人结肠癌细胞获得性TRAIL耐药
    胡静姿 朱洪波 何 超 劳伟峰 黄学锋
    2009, 16(2):140-14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08
    [摘要](2817) [HTML](0) [PDF 0.00 Byte](2653)
    摘要:
    目的: 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逆转人结肠癌细胞获得性TRAIL耐药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在MG132和TRAIL蛋白联合处理获得性TRAIL耐药的人结肠癌细胞DLD1TRAIL/R后,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各种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和JNK激酶的磷酸化水平。结果:MG132联合TRAIL蛋白处理DLD1TRAIL/R细胞后,其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1),而细胞凋亡率则明显增加(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联合处理后DLD1TRAIL/R细胞中各种凋亡信号分子包括caspase8、caspase9、caspase3、Bid和PARP蛋白均明显活化,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和Smac蛋白大量释放;进一步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死亡受体DR5和凋亡诱导蛋白Bik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其他凋亡信号分子包括DR4、Bax、Bak、BclXL、XIAP和Survivin等则无明显改变;检测结果还显示,MG132能诱导JNK激酶发生磷酸化,使用JNK激酶抑制剂SP600125能够阻断MG132诱导的DR5表达,但不影响Bik的表达,并且不能减弱MG132和TRAIL蛋白联合处理对DLD1TRAIL/R细胞的致凋亡效应(P<0.05)。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能逆转人结肠癌细胞DLD1TRAIL/R的获得性TRAIL耐药,其机制可能与Bik蛋白上调后启动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与JNK通路激活无关。
    9  慢病毒介导bcr/abl基因RNAi对白血病K562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吴枝娟 许建华 黄秀旺 吴丽贤 胡孝渠
    2009, 16(2):145-15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09
    [摘要](2038) [HTML](0) [PDF 0.00 Byte](2806)
    摘要:
    目的: 研究慢病毒介导RNAi致bcr/abl基因长期沉默对K562白血病细胞各种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构建含bcr/abl RNAi序列的pNLB/AEGFP慢病毒重组质粒载体并包装病毒,感染K562细胞,挑取稳定转化的克隆(B/AK562)。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验证干扰效应;锥虫蓝染色、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联苯胺染色观察细胞分化;ELISA法检测酪氨酸激酶活性;AOEB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比色法检测Caspase3、Caspase9活性;以上检测均以K562细胞和转染空质粒EGFPK562作对照。结果:成功构建bcr/abl基因RNAi稳定转染的B/AK562细胞, 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证实B/AK562细胞中bcr/abl mRNA及P210bcr/abl蛋白含量明显下调。bcr/abl基因稳定下调后,K562细胞倍增时间明显延长(37.1 vs 20.4、23.3 h)、集落形成能力减弱(P<0.01),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酪氨酸激酶活性下降(P<0.01),自发凋亡率显著提高(P<0.01),细胞中Caspase3(P<0.05)及Caspase9(P<0.01)活性明显提高。结论:慢病毒介导的RNAi能实现bcr/abl基因长期沉默,从而抑制K562细胞恶性增殖,诱导其分化及凋亡。
    10  HER-2 RNA干扰对乳腺癌细胞及其种植肿瘤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胡孝渠 叶志强 郭贵龙 尤 捷
    2009, 16(2):151-15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10
    [摘要](2219) [HTML](0) [PDF 0.00 Byte](2605)
    摘要:
    目的: 观察RNA干扰(RNAi)下调HER2受体后乳腺癌细胞及其移植肿瘤对化疗药物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敏感性的变化。方法: 构建能够表达HER2 siRNA 的质粒载体HER2shRNApU6,转染HER2 阳性的乳腺癌细胞SKBR3, RTPCR 与Western blotting 检测SKBR3细胞HER2 mRNA 与蛋白的表达。受转染细胞与不同浓度的化疗药物表柔比星共培养,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及药物IC50;构建裸鼠乳腺癌模型,观察经HER2shRNApU6治疗后,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结果: SKBR3 细胞转染HER2shRNApU6后,HER2 mRNA及蛋白表达出现明显下调,细胞增殖活性出现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肿瘤细胞对表柔比星的化疗敏感性IC50为0.25 μg/μl,而阴性对照及空白对照分别为3.46 μg/μl和3.69 μg/μl。裸鼠移植肿瘤模型中,治疗组肿瘤重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2.17±0.58) vs (3.13±0.38)、(3.21±0.89)g\]。结论: 〗HER2的RNA干扰显著抑制乳腺癌SKBR3细胞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明显提高肿瘤细胞及其种植瘤对表柔比星的敏感性。
    11  STAT3反义寡核苷酸纳米复合微粒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董 勤 高 烽 吕 鸣 章菲菲 李海军 蔡洪培
    2009, 16(2):156-16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11
    [摘要](2091) [HTML](0) [PDF 0.00 Byte](2590)
    摘要:
    目的: 研究利用聚酰胺胺型树枝状分子(polyamidoaminedendrimer,PAMAMD)递送STAT3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的效应。方法: 第7代的聚酰胺胺型树枝状分子室温下与STAT3反义寡核苷酸混合制备树形分子与反义寡核苷酸的复合物(PAMAMasODN),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复合物的形态结构,激光粒径仪测定复合纳米微粒的粒径。MTT法检测复合纳米微粒对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与TUNEL技术检测PAMAMasODN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实时定量PCR分析PAMAMasODN作用后肝癌细胞STAT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制备的新型纳米复合微粒分散均匀、流动性好,其粒径约为85.45 nm。MTT检测结果表明,纳米复合微粒以时间和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其最高抑制率达(68.9±3.0)%。流式细胞与TUNEL技术检测表明,PAMAMasODN可加强诱导肝癌细胞凋亡(P<0.01),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实时定量PCR的结果表明, PAMAMasODN作用后肝癌细胞中STAT3 mRNA表达较asODN作用组降低了(54±2.1)%。结论:聚酰胺胺型树枝状分子能高效递送STAT3 asODN,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
    12  Apoptin对肝癌细胞的体内、外抑制效应
    刘立明 金宁一 李 霄 田明尧 杨恩成 刘 妍 赵翠青 张金双 钱爱东
    2009, 16(2):161-16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12
    [摘要](2000) [HTML](0) [PDF 0.00 Byte](2948)
    摘要:
    目的: 探讨Apoptin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及C57BL/6小鼠H22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pVAX1Apoptin转染HepG2细胞,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Apoptin蛋白在转染后HepG2细胞中的表达,应用MTT检测Apoptin对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AO/EB染色法检测pVAX1Apoptin致肿瘤细胞凋亡作用。建立C57BL/6小鼠H22荷瘤模型,瘤内注射pVAX1Apoptin,观察pVAX1Apoptin对体内肿瘤的抑制作用。结果: Apoptin基因可在HepG2细胞中有效表达,pVAX1Apoptin能够诱导HepG2细胞凋亡,并显著地抑制其生长,48 h抑制率为69.28%。pVAX1Apoptin瘤内注射能够有效抑制移植肿瘤的生长,抑制率为46.71%;治疗后39 d小鼠生存率为4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poptin转染可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重组质粒pVAX1Apoptin瘤内注射对移植肿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13  抗人stathmin单克隆抗体与紫杉醇联用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原少斐 杜红延 陈筱婷 汪森明 李 明
    2009, 16(2):165-16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13
    [摘要](1915) [HTML](0) [PDF 0.00 Byte](2366)
    摘要:
    目的: 探讨抗人stathmin单克隆抗体和紫杉醇单用或联用对肝癌细胞系HepG2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抗人stathmin单克隆抗体、紫杉醇分别组成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 另设不加药的空白对照组,分别作用于HepG2细胞24、48、72和96 h,观察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MTT法检测各用药组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的改变。结果: 不同浓度的各组药物作用后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形态不规则,部分细胞变圆、细胞核固缩和胞质减少,而对照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抗人stathmin单克隆抗体、紫杉醇单药与联用均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 呈剂量时间依赖效应, 联用组细胞增殖抑制率较单药组明显增高(P<0.05),两药联用有交互效应( P<0.05)。抗人stathmin单克隆抗体、紫杉醇单用与联用均能诱导HepG2细胞凋亡, 联合组作用更为明显(P<0.05)。结论: 抗人stathmin单克隆抗体、紫杉醇单药与联用均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两药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
    14  抑制吲哚胺2,3-双加氧酶活性促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源树突状细胞的功能
    许思娟 张连生 吴重阳 柴 晔 宋飞雪 岳玲玲 刘 瑛
    2009, 16(2):170-17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14
    [摘要](2368) [HTML](0) [PDF 0.00 Byte](3066)
    摘要:
    目的: 研究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erived from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DCs)中的表达,及抑制IDO活性对CMLDCs免疫刺激功能的影响。方法: RTPCR检测17例患者CMLDCs的IDO mRNA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CMLDCs免疫表型。在有或无IDO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1methyltroptophan,1MT)作用下,分别以不成熟CMLDCs(imDCs)和成熟CMLDCs(mDCs)为刺激细胞,完全缓解期(complete remission,CR)CML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ELISA法检测CMLDCs上清液IL12水平,MTT法检测CMLDCs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随着CMLDCs的诱导分化和成熟,IDO mRNA表达逐渐上调;经TNFα诱导的DCs免疫表型除CD1a外,CD80、CD86、CD83、HLADR的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且上述分子的表达不受1MT的影响。用1MT抑制IDO活性后的imDCs和mDCs,其IL12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P<001),且激发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也明显增强(P<0.05,P<0.01)。结论: 抑制IDO活性可提高CMLDCs的IL12分泌水平,增强其对自体T细胞增殖的刺激能力,IDO对DCs的负性调节为白血病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15  卡培他滨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或依立替康治疗奥沙利铂耐药晚期结直肠癌
    庄潮平 蔡高阳 李廷汉 王永全 陈维荣
    2009, 16(2):175-18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15
    [摘要](2134) [HTML](0) [PDF 0.00 Byte](2663)
    摘要:
    目的: 评价卡培他滨(capecitabine)联合依立替康(irinotecan)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rhendostatin,商品名为恩度)治疗奥沙利铂(oxaliplatin)耐药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奥沙利铂治疗无效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培他滨联合依立替康治疗25例、卡培他滨联合恩度治疗20例。结果:随访3~21个月, 依立替康组有效率(RR)为32.0%, 临床受益率(CBR)为72.0%,肿瘤进展时间(TTP)为6.2(95%可信区间: 3.125~8.905)个月; 恩度组RR为55.0%, CBR为90.0%, TTP为10.6(95%可信区间: 7.876~12.962)个月;两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总生存期(OS)分别为15.2(95%可信区间: 12.576~17.842)个月和16.1(95%可信区间: 13988~1823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依立替康组生活质量(QOL)改善者有2例(8.0%), 稳定者6例(24.0%), 下降17例(68.0%);恩度组改善者有12例(60.0%), 稳定者6例(30.0%), 下降2例(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的不良反应,依立替康组中性粒细胞减少、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恩度组( P<0.01)。结论: 对奥沙利铂治疗无效或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卡培他滨联合依立替康或恩度是可供选择的方案,后者方案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16  ATPase F1α在人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李敏玉 朱海沫 周俊平 楼国良
    2009, 16(2):181-18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16
    [摘要](1898) [HTML](0) [PDF 0.00 Byte](2772)
    摘要:
    目的:观察人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株中ATPase F1α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测定收集自长海医院2007年8月至12月的44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手术切除标本中ATPase F1α的表达;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8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ATPase F1α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TPase F1α在人结肠癌LoVo细胞株胞膜的表达;采用CCK8活细胞计数法检测抗ATPase F1α抗体对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4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ATPase F1α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4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ATPase F1α的中高度表达有35例(795%),癌旁配对组织的中高度表达为15例(34.1%)。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ATPase F1α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ATPase F1α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患者术前血浆CEA阳性率(P<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的部位、分化程度等均无关(P>0.05)。结肠癌LoVo细胞株胞膜上可见颗粒状分布的ATPase F1α,ATPase F1α抗体对LoVo细胞的增殖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 人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株均高表达ATPase F1α,其作为肿瘤抗原,有可能成为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17  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Bcl-2、Bax表达的关系
    赵 宇 王宇令 吴 琦 王 强 寇有为
    2009, 16(2):187-19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17
    [摘要](2017) [HTML](0) [PDF 0.00 Byte](2948)
    摘要:
    目的: 探讨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Bcl2、Bax表达的关系,并讨论它们相关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临床及病理资料完整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5-2007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胃腺癌术前均未行化放疗的蜡块标本54例,另取良性胃黏膜组织15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胃癌组织中Survivin、Bcl2、Bax的表达,并检测1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 结果:54 例胃癌组织中有39例Survivin 表达阳性,阳性率为72.2%;1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无Survivin 阳性表达。 Survivin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或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远隔转移及分化程度无相关性。Bcl2阳性表达者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81.8%,Bcl2阴性表达者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57.1%,Survivin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而Survivin与Bax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胃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而与Bax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18  Th17细胞分化发育的研究进展
    林 莉 曹雪涛
    2009, 16(2):191-19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18
    [摘要](2272) [HTML](0) [PDF 0.00 Byte](2792)
    摘要:
    新型辅助性T细胞Th17在分化和功能特征上较传统的辅助性T细胞Th1和Th2存在显著的不同。分泌效应分子IL17A/F和IL22的Th17细胞与机体抗胞外菌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病理的关系密切。Th17细胞的分化发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局部微环境的影响,其中活化DC或其他细胞提供的特定细胞因子诱导微环境尤为重要。小鼠系统中,TGFβ和IL6的共同刺激是Th17细胞分化的始动因素,自分泌细胞因子IL21参与其分化的正反馈调节,而IL23在维持其后续的细胞扩增和存活中有重要作用,转录因子ROR γt、ROR α、STAT3和IRF4参与其中转录水平的调节。此外,Th17细胞的分化发育还受到机体严密的调控。人Th17细胞分化的相关研究证实其中的机制和小鼠存在相似性。深入研究Th17细胞的分化发育将有助于认识Th17细胞在抗感染免疫和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免疫病理机制,也有利于相应治疗靶点的选择。
    19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董 征 王丹红 艾辉胜
    2009, 16(2):195-19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19
    [摘要](1946) [HTML](0) [PDF 0.00 Byte](2544)
    摘要: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是目前治愈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由于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in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s, mHags)本身的特性及其免疫学效应,在alloHSCT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和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raft versus leukemia effect, GVL)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一些mHags分布广泛,在各种细胞中均有表达,如HA3、HA4等;另外一些则限制性表达在造血细胞起源的细胞表面,如HA1、HA2等。目前正在研究利用mHags分布的差异应用于alloHSCT中,以达到加强GVL和减少GVHD的目的。
    20  肝素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刘启志 王 烈 宋京翔
    2009, 16(2):199-20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20
    [摘要](2044) [HTML](0) [PDF 0.00 Byte](2817)
    摘要:
    肝素酶(heparanase)是一种能降低细胞表面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HSPG)的内切糖苷酶。它参与细胞表面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降解和重塑,促进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的合成和释放;它在内涵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中具有管家基因的功能,广泛表达于人类的肿瘤细胞中,在侵袭型的动物肿瘤细胞中也过度表达,因此它的过度表达被认为能促进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最近的研究显示,肝素酶能释放硫酸乙酰肝素依赖的生长因子并能产生大量有活性的硫酸乙酰肝素片段,破坏、降解细胞外基底膜屏障,促进肿瘤细胞扩散和转移,并加快血管生成,对肿瘤患者的预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肝素酶抑制剂(PI88、肝素、肽类、硫酸昆布多糖、RNA干扰和苏拉明等)正在被开发出来,并显示出良好的前景。深入研究肝素酶在肿瘤转移和调节中的作用可能会带来肿瘤治疗的新手段。
    21  α-干扰素肿瘤抗性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荆 妮 吕秋军
    2009, 16(2):203-20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21
    [摘要](1553) [HTML](0) [PDF 0.00 Byte](3181)
    摘要:
    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性细胞因子,通过调节细胞周期、抑制原癌基因、调控细胞黏附和血管生成等机制发挥抗肿瘤效应。然而患者对IFNα反应性的差异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使用。信号转导通路中一些关键因子如STAT1、STAT3、P48、SOCS1等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IFNα抗性机制相关;某些原癌基因Bcl2、cmyc、EVI1等的过度表达也参与IFNα抗性形成;此外DNA甲基转移酶、组蛋白修饰与肿瘤IFNα抗性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对这些预测IFNα临床疗效有潜在价值的分子标志物进行多因素分析,选择适合IFNα治疗的敏感病例,设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将成为今后肿瘤治疗的一个发展方向。
    22  黑素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张新伟 任秀宝
    2009, 16(2):20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2.022
    [摘要](2291) [HTML](0) [PDF 0.00 Byte](3041)
    摘要:
    黑素瘤是起源于黑素细胞或其母细胞的恶性肿瘤,对放化疗不敏感,一旦远处转移,难以控制,预后极差。黑素瘤因存在很强的免疫源性,一直是生物治疗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发现,LAK、TIL等过继性细胞以及黑素瘤抗原相关免疫瘤苗等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免疫编辑学说的提出,新一代肿瘤免疫治疗方案,如抗CTLA4抗体、针对肿瘤抗原的IgG抗体、Toll样受体9激动剂、白喉毒素/IL2融合蛋白等开展了一系列临床试验,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