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6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MDSCs与肿瘤免疫逃逸
    刘秋燕 曹雪涛
    2009, 16(4):319-3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01
    [摘要](3323) [HTML](0) [PDF 0.00 Byte](3652)
    摘要:
    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是一群异质性细胞,来源于骨髓祖细胞和未成熟髓细胞(immature myeloid cells, IMCs),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巨噬细胞和(或)粒细胞的前体。在荷瘤小鼠的血液、脾脏和肿瘤组织及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和肿瘤组织存在大量MDSCs的扩增。MDSCs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机体的获得性和天然抗肿瘤免疫,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攻击,促进肿瘤发展。MDSCs首先从骨髓募集到外周,并在外周被激活后才能发挥抗肿瘤免疫抑制功能,肿瘤来源的慢性炎症相关的一系列因子在介导MDSCs的募集和活化中起关键作用。当前靶向MDSCs的抗肿瘤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MDSCs从发现到现在仅仅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该领域中许多的未知尚需要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来阐明。本文主要介绍MDSCs的特征及其亚群、MDSCs的募集和活化、MDSCs介导免疫逃逸的机制及当前靶向MDSCs的抗肿瘤治疗策略,以期为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2  淫羊藿苷促进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分化与成熟
    单保恩 潘晓明 赵连梅 刘丽华 王欣荣 张 超
    2009, 16(4):325-33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02
    [摘要](2123) [HTML](0) [PDF 0.00 Byte](2827)
    摘要: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icariin,ICA)体外对脐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及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用GMCSF、IL4诱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第5天后将DCs分为3组(ICA组、TNFα组和阴性对照组)并作相应处理。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DCs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分子CD1a、CD80、CD83和CD86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DCs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γ的水平,MTT法检测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ICA刺激后,脐血单个核细胞来源DCs呈现典型的成熟DCs形态学特征。ICA组DCs表面CD1a、CD80、CD83和CD86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上调(P<0.05),且CD86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NFα组(P<0.05)。ICA组DCs上清中IL12、IFNγ的水平及诱导T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对照组DCs明显增高(P<0.05),但与TNFα组DCs无显著差异。结论:ICA可刺激脐血单个核细胞来源DCs的分化和成熟,增强DCs的免疫学活性。
    3  siRNA重组腺病毒增强贝伐单抗对移植骨肉瘤的治疗作用
    仲召阳 张沁宏 卿 毅 李梦侠 李增鹏 王 东
    2009, 16(4):331-33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03
    [摘要](2689) [HTML](0) [PDF 0.00 Byte](3025)
    摘要:
    目的:探讨以DNA损伤修复基因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基因(apurinic/aprimidinic endonuclease1,APE1)为靶点的siRNA在骨肉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与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的协同效应。方法:建立人骨肉瘤9901细胞荷瘤裸鼠模型,16只荷瘤鼠随机分为4组:EGFP对照组,APE1 siRNA治疗组,Avastin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Avastin+APE1 siRNA)。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并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和Ki67表达,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激光共聚焦检测肿瘤组织的缺氧状态,Western blotting检测肿瘤组织内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APE1 siRNA治疗组和Avastin治疗组相比,Avastin+APE1 siRNA治疗组的抑瘤率显著增加(P<0.01)。各治疗组的微血管密度及Ki67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vastin+APE1 siRNA治疗组微血管密度和Ki67表达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P<0.01)。各治疗组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Avastin+APE1 siRNA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组(P<0.01)。APE1siRNA或Avastin治疗均可引起肿瘤组织缺氧,抑制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Avastin+APE1 siRNA治疗效果更加明显。结论:以APE1为靶点的siRNA能显著抑制裸鼠移植骨肉瘤的血管生成和瘤体生长,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与Avastin具有协同作用。
    4  融合蛋白Kininogen D560-148 TRAIL114-281的表达及其抑制血管新生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宗 英 王梁华 孙铭娟 董晓毅 王 燕 陆国才 焦炳华
    2009, 16(4):336-34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04
    [摘要](2547) [HTML](0) [PDF 0.00 Byte](2851)
    摘要:
    目的:采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人Kininogen D560148TRAIL114281融合蛋白,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研究。方法:PCR技术扩增Kininogen D560148和TRAIL114281的编码序列,分别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MALKininogen D560148(pMALKD5)、pMALTRAIL114281(pMALTRAIL)和pMALKininogen D560148 TRAIL114281(pMALKT),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MBPKD5、MBPTRAIL和MBPKT,并经亲和层析纯化。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管状形成实验检测内皮细胞血管形成,流式细胞仪和电镜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MALKD5、pMALTRAIL和pMALKT,并获得纯化的融合蛋白MBPKD5、MBPTRAIL和MBPKT。融合蛋白MBPKT与MBPKD5、MBPTRAIL相比可显著抑制内皮细胞ECV304和胰腺癌细胞SW1990的增殖、明显抑制ECV304细胞体外管腔的形成,同时,MBPKT剂量依赖性地诱导SW1990细胞凋亡。结论:融合蛋白Kininogen D560148 TRAIL114281既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又能抑制血管生成,为进一步开发靶向性抗肿瘤药物奠定了基础
    5  双氢睾酮耦联Ki67多肽核酸对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赖海标 吴 松 孔祥廉 杨秀静 董 燕
    2009, 16(4):342-34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05
    [摘要](2153) [HTML](0) [PDF 0.00 Byte](2830)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耦联 Ki67多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s,PNAs)对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PC3细胞 Ki67 表达、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 方法: 人工合成针对 Ki67 基因的多肽核酸并与DHT耦联(DHTPNAs)后转染PC3细胞,采用RTPCR、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ting检测PC3细胞Ki67抗原的表达,CCK8法检测PC3细胞增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PC3细胞凋亡,以上实验均以以PNAs组、DHT组为对照组。 结果: DHTPNAs、PNAs均能抑制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的 Ki67 表达,诱导PC3细胞凋亡,使细胞生长受抑,并且均具有浓度依赖性。DHTPNAs作用强度明显强于相同剂量的PNAs,3 μmol/L DHTPNAs即可达到9 μmol/L PNAs的作用强度。 结论: DHTPNAs能有效增强PNAs阻抑PC3细胞Ki67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及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
    6  肿瘤相关抗原OVA66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荣婷婷 陈惠娟 张惠珍 刘争春 张 勇 王树军 王 颖 葛海良
    2009, 16(4):347-35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06
    [摘要](2527) [HTML](0) [PDF 0.00 Byte](2958)
    摘要:
    目的:制备和鉴定人卵巢癌cDNA文库筛选到的肿瘤相关抗原OVA66的单克隆抗体,为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提供手段。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pET32bOVA66重组表达质粒,经大肠杆菌诱导表达OVA66融合蛋白,利用NiTED亲和层析技术分离纯化HisOVA66融合蛋白;采用经典的杂交瘤技术制备OVA66单克隆抗体;ELISA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并对OVA66单克隆抗体在细胞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等方法中进行了初步应用。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2bOVA66,并诱导表达和纯化OVA66融合蛋白。制备获得两株小鼠OVA66单克隆抗体杂交廇细胞株5F4和4G9。两株细胞分泌的抗体亚类均为IgG1,轻链为κ型,亲和力常数Ka分别为2.96×1010和0.4×1010L/mol,初步表位分析结果显示两者针对不同的抗原表位;两株抗体均可以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OVA66的表达,5F4还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中OVA66的表达。结论:成功制备两株特异性的小鼠OVA66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OVA66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7  PUMA基因对胰腺癌细胞BxPC-3的促凋亡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莫小恒 李 军 张克君 李德春
    2009, 16(4):353-35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07
    [摘要](2319) [HTML](0) [PDF 0.00 Byte](3065)
    摘要:
    目的:研究P53正向凋亡调节因子基因(P53 upregulate modulator of apoptosis,PUMA)对胰腺癌细胞株BxPC3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100 MOI的携PUMA基因重组腺病毒(AdPUMA)感染BxPC3细胞0~96 h,流式细胞术检测BxPC3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BxPC3细胞中PUMA、Bcl2、Bax、Cytochrome C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BxPC3细胞中细胞质和线粒体内Bax的表达及Bax寡聚体。结果:随着AdPUMA感染时间的延长,BxPC3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48 h时最高。AdPUMA感染促进BxPC3细胞中PUMA、Cytochrome C和Caspase3 蛋白的表达,抑制BxPC3细胞中Bcl2蛋白的表达。AdPUMA感染后BxPC3细胞的凋亡率与BxPC3细胞中PUMA蛋白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AdPUMA感染不影响BxPC3细胞中Bax蛋白的总表达量,但细胞质中的Bax几乎完全消失,而线粒体中的Bax表达明显增加;AdPUMA感染诱导BxPC3细胞中Bax蛋白的寡聚化。结论:PUMA基因通过线粒体途径促进胰腺癌细胞凋亡。
    8  AP-2α对大肠癌细胞侵袭生长及ER-β表达的影响
    杜叶平 苗晋华 徐丽萍 武春梅
    2009, 16(4):358-3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08
    [摘要](2578) [HTML](0) [PDF 0.00 Byte](3073)
    摘要: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激活蛋白2α基因(transcription factor activator protein2α,AP2α)对大肠癌SW620细胞侵袭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对雌激素受体β基因(estrogen receptorβ, ERβ)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脂质体介导重组质粒pcDNA3.1(+)AP2α与空质粒pcDNA3.1(+)转染入SW620大肠癌细胞,采用基质胶黏附实验与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体外黏附、侵袭生长与迁移能力,采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细胞中AP2α和ERβ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以电泳迁移率分析(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EMSA)方法检测转染AP2α基因后肿瘤细胞中AP2α的DNA结合活性及其与ERβ的结合能力。结果:AP2α转染SW620细胞后抑制了细胞的体外黏附、侵袭与迁移能力(均P<0.05);同时细胞中ERβ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EMSA结果显示,AP2α转染的SW620细胞中表达的AP2α蛋白与ERβ基因启动子区域发生特异性结合。结论:AP2α转染SW620细胞可显著抑制大肠癌SW620细胞体外黏附、侵袭与迁移能力,其分子机制很可能与AP2α直接作用于ERβ基因启动子区域从而影响ERβ基因的表达有关。
    9  重组抗肿瘤抗病毒蛋白乐复能质控方法与质量标准的建立
    裴德宁 饶春明 李永红 韩春梅 任跃明 王军志
    2009, 16(4):364-36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09
    [摘要](3443) [HTML](0) [PDF 0.00 Byte](3223)
    摘要:
    目的:建立重组抗肿瘤抗病毒蛋白乐复能(novaferon)的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方法:以WST1染色法检测Daudi细胞增殖,测定乐复能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以WISH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乐复能抗病毒活性;乐复能以胰蛋白酶酶切后,用HPLC分析肽图;其余检测项目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2005年版的规定进行。结果:3批乐复能原液和成品的抗肿瘤比活性均≥2.0×106 U/mg、抗病毒比活性均≥1.0×109 IU/mg。3批乐复原液的HPLC肽图与参考品一致,乐复原液的蛋白含量、纯度、分子质量、等电点、末端氨基酸序列等指标及成品的细菌内毒素、苯甲酸含量、乙腈残留量等指标均符合规定。根据检定结果建立了乐复能的质量标准。结论:建立的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可以保证乐复能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可用于乐复能的常规检定。
    10  吉非替尼联合靶向EGFR DNA疫苗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体内外的抑制作用
    刘 岽 武建毅 唐 亮 谈立松
    2009, 16(4):369-37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10
    [摘要](2696) [HTML](0) [PDF 0.00 Byte](2906)
    摘要: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gefitinib)联合靶向EGFR DNA疫苗对小鼠Lewis肺癌体内外的抑制作用。方法:用鸡EGFR与兔IgG Fc段异种融合DNA疫苗pVAX1/cEGFRrFc免疫小鼠制备抗血清,ELISA方法测定抗血清的效价。MTT法检测Lewis细胞的生长情况。建立Lewis肺癌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疫苗组、吉非替尼组、吉非替尼+疫苗组和对照组,观察各组小鼠肿瘤体积、重量及生存情况。结果:pVAX1/cEGFRrFc DNA疫苗免疫小鼠后抗EGFR血清效价为1∶1 000。与抗血清组或吉非替尼组相比,抗血清+吉非替尼组可显著抑制Lewis细胞的生长(P<0.05)。体内实验显示,吉非替尼+疫苗组小鼠移植瘤生长缓慢, 荷留小鼠生存率显著提高(P<0.01) 。结论:以EGFR为靶点的DNA疫苗和靶向药物吉非替尼之间具有协同性抗肿瘤作用,DNA疫苗主动免疫可以提高吉非替尼的疗效。
    11  Survivin基因RNAi对子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生长与凋亡的影响
    宋 晖 辛晓燕 肖 锋 赵海波 张建芳 王德堂
    2009, 16(4):374-37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11
    [摘要](2082) [HTML](0) [PDF 0.00 Byte](2885)
    摘要:
    目的:观察survivin基因RNAi对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生长与凋亡的影响。方法:随机将BALB/c裸鼠分4组,分别注射转染携survivin RNAi重组质粒的HeLas2细胞、转染阴性对照质粒细胞HeLaNC、转染空质粒细胞HeLaU6 neo及宫颈癌HeLa细胞,建立人宫颈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survivin RNAi对人宫颈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HE染色及TUNEL染色观察survivin RNAi对人宫颈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凋亡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人宫颈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 HeLas2组裸鼠瘤重明显小于其他3组(P<0.05);肿瘤生长抑制率为67.9%。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eLas2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显著下降; MVD值也显著降低(P<0.05);HE染色、TUNEL染色结果显示,HeLas2组裸鼠移植瘤组织细胞凋亡明显增多(P<0.05),AI值达(22.73±137)%。结论:Survivin基因RNAi可通过下调移植瘤组织survivin蛋白表达和降低其MVD抑制移植瘤生长并促进其凋亡。
    12  IL-2、IL-15增强免疫编辑后NK细胞NKG2D的表达及其对鼻咽癌CNE2细胞的杀伤活性
    梅家转 刘桂举 冯睿婷 郭坤元
    2009, 16(4):379-38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12
    [摘要](2681) [HTML](0) [PDF 0.00 Byte](2811)
    摘要:
    目的:观察IL2、IL15对免疫编辑后NK细胞NKG2D的表达及其对鼻咽癌CNE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抗CD56磁珠纯化NK细胞后分为4组:(1)编辑前NK细胞组:加入100 U/ml IL2;(2)单纯编辑组:NK细胞与CNE2细胞10∶1混合,加入100U/ml IL2;(3)IL2再培养组:纯化编辑后的NK细胞,加入1 000 U/ml IL2;(4)IL15再培养组:纯化编辑后的NK细胞,加入10 ng/ml IL15。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NK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LDH释放测定法测定效靶比20∶1时各组NK细胞对CNE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编辑前NK细胞组、单纯编辑组、IL2再培养组、IL15再培养组NK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率分别为(97.63±0.83)%、(53.50±1.25)%、(94.47±1.00)%、(98.07±0.21)%。IL2、IL15再培养组NK细胞 NKG2D的表达分别比单纯编辑组有显著的增加(P<0.01),该4组NK细胞对CNE2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35.90±3.27)%、(4.70±2.30)%、(31.70±3.56)%、(40.18±2.94)%,IL2再培养组、IL15再培养组明显提高编辑后NK细胞对CNE2细胞的杀伤活性(P<0.01), IL15的作用强于IL2。结论:高剂量IL2、IL15可以上调免疫编辑后NK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恢复编辑后NK细胞对鼻咽癌细胞CNE2的杀伤活性,IL15的作用强于IL2。
    13  OPN基因RNAi对U87胶质瘤细胞生长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赵 鹏 陆小明 鲁艾林 陈云祥 刘 宁 傅 震
    2009, 16(4):383-38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13
    [摘要](2222) [HTML](0) [PDF 0.00 Byte](3198)
    摘要:
    目的:探讨靶向骨桥蛋白基因(osteopontin,OPN)的siRNA片段对U87胶质瘤细胞生长和侵袭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OPN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的siRNA片段(OPNRNAi)转染U87细胞。MTT法检测U87细胞增殖;Western blotting检测OP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ase,MMP)2、MMP9蛋白的表达;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U87细胞的侵袭力;明胶酶谱法检测MMP2、MMP9的酶活性。结果:体外合成的OPNRNAi能有效抑制U87细胞中OPN蛋白的表达(P<0.05),OPNRNAi同时还能下调MMP2、MMP9蛋白的表达(P<0.05)及其酶活性(P<0.01),并抑制U87细胞的增殖(P<0.05)和侵袭力(P<0.05)。结论:OPNRNAi能够有效抑制U87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及其侵袭力,其机制与其抑制OPN下游基因MMP2、MMP9的表达和酶活性有关。
    14  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的疗效
    邹忠东 张宝明 黎成金 王 瑜 王 烈 涂小煌
    2009, 16(4):387-39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14
    [摘要](2499) [HTML](0) [PDF 0.00 Byte](2968)
    摘要:
    目的:探讨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ytisine deaminase/5fluorocytosine,CD/5FC)系统热化疗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含CEA启动子调控CD基因表达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进行扩增、纯化、包装,并收集病毒上清。45只裸鼠经门静脉注射人结肠癌LoVo细胞,成瘤后2 d腹腔注射病毒上清(0.2 ml/次,每天1次,共5 d)。随机分为对照组、常温化疗组和热化疗组,分别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室温前药5FC和43 ℃前药5FC\[均为500 mg/(kg·d)\]进行治疗。治疗21 d后处死裸鼠, 观察肝脏转移率和转移结节数, RTPCR检测CD基因在肿瘤组织的表达,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肿瘤病理学的变化。结果:病毒滴度为5.6×106 CFU/L。CD基因在移植瘤组织中有效表达。热化疗组的肝转移率与转移结节数均低于常温化疗组\[133% vs 40.0%,(0.20±0.56)个vs(0.80±1.01)个;均P<0.05\]。光镜下见对照组肝转移瘤组织细胞生长活跃,热化疗组较化疗组肝转移瘤细胞生长受抑制更明显。电镜下见化疗组、热化疗组肝转移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凋亡改变。结论: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5  抗EGFRvⅢ/EGFR单抗9B9的制备和鉴定
    高慧萍 蒋 华 王华茂 李宗海
    2009, 16(4):391-39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15
    [摘要](2514) [HTML](0) [PDF 0.00 Byte](3300)
    摘要:
    目的:制备抗EGFRvⅢ/EGFR单克隆抗体,并探讨其对人肝癌细胞株Huh7EGFRvⅢ和表皮癌细胞系A431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稳转细胞株3T3 EGFRvⅢ免疫BALB/c小鼠,免疫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ELISA法筛选出EGFRvⅢ阳性的克隆株并命名为9B9。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鉴定9B9抗体与EGFRvⅢ/EGFR抗原结合的特性。建立裸鼠人肝细胞癌和表皮细胞癌移植瘤模型,分别腹腔注射PBS、西妥昔单抗和9B9抗体,比较它们对各移植瘤模型的抑瘤效果。结果:通过杂交瘤制备单克隆抗体技术筛选获得一株单抗9B9,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其既能识别EGFRvⅢ又能识别EGFR。9B9抗体和西妥昔单抗对人肝癌细胞Huh7EGFRvⅢ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46%和42%,对人表皮细胞癌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86%和85%。结论:制备获得的单克隆抗体9B9可显著抑制裸鼠人肝细胞癌以及表皮细胞癌移植瘤的生长,具有与西妥昔单抗相似的抑瘤效果。
    16  替莫唑胺缓释微球局部植入治疗大鼠脑胶质瘤的疗效
    张煜辉 岳志健 刘建民 张 翮 高 申
    2009, 16(4):396-40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16
    [摘要](2300) [HTML](0) [PDF 0.00 Byte](3001)
    摘要:
    目的:研究替莫唑胺缓释微球(temozolomide/PLGA microsphere, TMMS)局部植入对大鼠C6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C6大鼠胶质瘤细胞接种于鼠脑左侧尾状核,制备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分别用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TM)口服及TMMS肿瘤局部植入治疗,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生存期、肿瘤体积大小、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胶质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dion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胶质瘤组织细胞的凋亡。结果:TMMS治疗大鼠的生存期较假手术组、空载体组、替莫唑胺口服组明显延长\[(31.2±6.21)d vs (20.7±4.83)、(19.2±6.23)、(24.7±6.31)d;P<0.05或P<0.01\]。MRI检查显示经TMMS治疗后脑内瘤灶体积较假手术组、空载体组、替莫唑胺口服组明显缩小\[(28.8±6.41)mm3 vs (56.4±6.92)、(58.2±5.36)、(46.7±7.28)mm3;P<0.05或P<0.01\];TMMS治疗后肿瘤细胞PCNA表达率较假手术组、空载体组、替莫唑胺口服组显著降低\[(20.2±4.33)% vs (63.2±5.91)%、(62.1±7.88)%、(41.7±6.71)%;P<001\],细胞凋亡率也明显增高\[(32.31±317)% vs (8.63±1.52)%、(9.25±2.31)%、(16.14±3.42)%;P<0.01\]。结论:TMMS局部植入治疗大鼠脑胶质瘤能显著抑制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延长大鼠生存期,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17  食管鳞癌和转移淋巴结组织中CD1a和CD8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王 雷 单保恩 刘 亮 何 明 孟宪利 王士杰
    2009, 16(4):401-40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17
    [摘要](2140) [HTML](0) [PDF 0.00 Byte](2749)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转移淋巴结组织中CD1a和CD83的表达及其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2002年5月至2003年12月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78例ESCC石蜡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8例ESCC、24例正常食管黏膜、35例正常淋巴结和32例转移淋巴结组织中CD1a和CD83的表达。结果:(1)ESCC组织中CD1a和CD83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黏膜CD1a和CD83的表达量(均P<0.05)。(2)CD1a表达量与癌组织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均P>0.05);CD83表达量与ESCC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3)转移淋巴结组织中CD1a表达量与正常淋巴结无显著性差异(P>0.05);转移淋巴结组织中CD83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淋巴结组织(P<0.05)。结论:ESCC组织中CD83的表达量反映ESCC局部免疫状态,在E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价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18  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吴 凡 叶韵斌 陆俐丽 陈 强
    2009, 16(4):405-4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18
    [摘要](2575) [HTML](0) [PDF 0.00 Byte](3280)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水平与组织HER2水平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其对患者治疗药物选择和预后预测的意义。方法:选择福建省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10月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67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20例,另选择体检健康女性2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HER2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HER2的表达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女性及乳腺良性肿瘤患者(P<0.05);组织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组织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P<0.05),且血清HER2阳性率与组织HER2表达状态正相关,血清学检测方法与组织学检测方法一致性较好;部分组织HER2阴性乳腺癌发生复发转移后血清HER2增高,复发转移性Ⅳ期患者血清HER2阳性率高于Ⅰ〖DK〗~Ⅲ期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中血清HER2水平增高,其阳性率与组织HER2表达状态及临床分期相关,该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评价HER2状态及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19  rmhTNF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李 焱 魏 东 张 涛 高 辉 谭 燕
    2009, 16(4):410-41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19
    [摘要](2071) [HTML](0) [PDF 0.00 Byte](2640)
    摘要:
    目的:观察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ecombined mut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 rmhTNF)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至2007年在军区总医院肿瘤科住院并行腹腔置管灌注rmhTNF治疗的96例肿瘤(结肠癌34例、卵巢癌17例、胃癌16例、肝癌29例)腹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患者年龄、性别、用药剂量、组织来源、积液量等因素的治疗有效率分析,判断这些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96例患者中,显效和有效的病例共70例(72.9%)。在单因素分析中,rmhTNF疗效在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而对于具有大量积液、KPS评分<60分、 TNF小剂量(500万U)、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用药前的积液量、给药剂量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全部受治患者都无明显的毒性反应。结论:rmhTNF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疗效较好,尤其是对一般情况较好的中少量积液患者采用大剂量治疗的效果更明显。
    20  PTEN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的多药耐药
    成志勇 梁文同 底胜峰 潘 崚
    2009, 16(4):413-41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20
    [摘要](2171) [HTML](0) [PDF 0.00 Byte](2734)
    摘要:
    基因调控、信号转导通路异常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导致肿瘤发生。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细胞内药物有效浓度的降低、DNA损伤的修复障碍、基因的突变及异常表达、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等均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张力蛋白同源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o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gene,PTEN)是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异常表达,主要通过抑制PI3K/Akt/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等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细胞的增殖、凋亡及化疗耐药。因此,上调野生型PTEN的表达,或使用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可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提高传统化疗的疗效。
    21  MicroRNA let-7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任为正 叶鸿飞 赵 健 姜安丽
    2009, 16(4):418-42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21
    [摘要](2661) [HTML](0) [PDF 0.00 Byte](3164)
    摘要:
    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作用广泛,参与生命活动中的一系列重要进程,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RNA let7是最早发现的miRNA之一,是线虫时序性发育的关键性调控因子;在哺乳动物中调节多种细胞增殖,且在细胞周期调节中起关键作用。let-7与人类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中与肺癌的关系最为密切;hsalet7在肺癌中表达显著降低,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尤为多见,其低表达可能与肿瘤预后不良有关,而高表达则直接抑制肺癌生长;let-7作为肿瘤抑制因子负性调控多种癌基因,如RAS、高迁移率蛋白A2基因(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A2,HMGA2)等;同时也负性调控多种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如CDC25A、CDK6、Cyclin D2。let7在肺癌组织中起到了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有望成为肺癌基因治疗和预后判断的一个新靶标。
    22  恶性肿瘤骨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初云霞 王秀问
    2009, 16(4):422-42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09.4.022
    [摘要](2600) [HTML](0) [PDF 0.00 Byte](2996)
    摘要:
    骨转移是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癌细胞增殖转移到骨引起溶骨性和成骨性骨损伤,其发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与骨微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骨基质中富含的某些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和IGFⅡ)等直接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并在维持骨形成和骨破坏的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骨微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包括缺氧、高钙、酸中毒等也为肿瘤生长提供适宜的条件。本文主要从分子水平阐述肿瘤骨转移过程中涉及到的肿瘤细胞与骨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