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7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免疫和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于益芝 曹雪涛
    2010, 17(1):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01
    [摘要](3364) [HTML](0) [PDF 0.00 Byte](4473)
    摘要:
    肿瘤局部存在多种类型的免疫抑制性细胞,其中调节性T细胞 (regulatory T cell,Treg)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Treg通过多种机制抑制免疫效应细胞的功能,是肿瘤免疫逃逸的关键因素。这些机制包括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效应细胞功能、分泌颗粒酶和穿孔素杀伤效应细胞、干扰效应细胞的代谢功能,以及通过调控树突状细胞影响Treg的分化和增殖,等等。Treg的深入研究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以Treg及相关免疫抑制性分子作为靶点,通过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清除Treg、控制Treg的数量和功能等开展肿瘤免疫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2  HLA半相合外周血活化干细胞治疗晚期实体瘤的疗效
    韩 颖 于津浦 李 慧 任宝柱 曹 水 张迺宁 安秀梅 任秀宝
    2010, 17(1):7-1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02
    [摘要](3405) [HTML](0) [PDF 0.00 Byte](3179)
    摘要:
    目的:观察HLA半相合外周血活化干细胞(HLA haploidentical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haploPBSCs)对晚期难治性实体瘤患者的临床抗肿瘤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入组42例全部为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生物治疗科收治的晚期难治性恶性肿瘤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知情同意,试验工作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卵巢癌12例,肾癌9例,肺癌8例,乳腺癌8例,结肠癌2例,胃癌2例,恶性黑素瘤1例。供者为患者健康直系亲属,进行haploPBSCs的动员、采集和体外rhIL2活化。经HLA半相合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后,分别通过CT/PETCT检查、RESIST标准、KPS评分、临床症状缓解率等指标来评估HLA半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42例患者接受1个疗程治疗后,全体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个月,临床获益率(CR+PR+SD)为73.8%;患者生活质量总获益率为76.2%,生活质量评分(KPS)较治疗前平均提高20分(0~30分)。其中,KIR不相合方向为GVH组的临床获益率、无进展生存期、生活质量总获益率均显著优于HVG(或相合)组\[94.1% vs 60.0%,(13.4±1.3)vs(8.0±0.9)个月,89.5% vs 65.2%,均P<005\];供受者关系为母子/女组的治疗有效率、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均显著优于父子/女组(均P<0.05);肾癌和卵巢癌的临床获益率分别为90.0%和81.8%,相对于其他类肿瘤类型高,在治疗反应性和敏感性上可能占优势。结论:HLA半相合外周血活化干细胞治疗后,机体产生非特异性的抗肿瘤作用,对改善患者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有显著效果。
    3  木鳖子醇提物对黑素瘤B16细胞增殖的抑制及其可能机制
    赵连梅 韩丽娜 商晓辉 单保恩
    2010, 17(1):13-1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03
    [摘要](2706) [HTML](0) [PDF 0.00 Byte](3265)
    摘要:
    目的:观察木鳖子醇提物(ethanol extract from cochinchina momordica seed, CMSEE)对黑素瘤B16细胞增殖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和克隆集落形成实验检测CMSEE对小鼠黑素瘤B16细胞生长的影响,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B16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的变化,比色法检测CMSEE对B16细胞黑素生成和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RTPCR法检测CMSEE对B16细胞中Cmyc、〖STBX〗P38和Tyr〖STBZ〗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CMSEE(10~100 mg/L)明显抑制B16细胞的增殖(P<0.05, P<0.01),呈质量浓度和时间依赖性。10~40 mg/L CMSEE处理后,B16细胞呈现典型的细胞分化形态,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黑素产生和酪氨酸酶活性增加(P<0.01),Cmyc基因表达下调,〖STBX〗P38和Tyr〖STBZ〗基因表达上调;100 mg/L CMSEE处理后的B16细胞呈现凋亡形态变化\[凋亡率达(37.2±329)%\],黑素生成减少(P<0.05),酪氨酸酶活性降低(P<0.01)。结论:CMSEE体外对B16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与其低剂量诱导分化和高剂量诱导凋亡有关。
    4  米托蒽醌通过诱导钙网蛋白的表达抑制黑素瘤的生长
    张峻岭 李卫泊 谢绍建 李冬斌 田 青 王英霞 薛 平 蔡建辉
    2010, 17(1):19-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04
    [摘要](2834) [HTML](0) [PDF 0.00 Byte](3150)
    摘要:
    目的:观察米托蒽醌(mitoxantrone,MIT)对黑素瘤B16细胞钙网蛋白(calreticulin, CRT)表达的影响,探讨高表达CRT的B16细胞膜抗原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其机制。方法:不同剂量MIT处理B16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B16细胞CRT的表达。以B16细胞建立小鼠荷瘤模型,用不同剂量的MIT治疗荷瘤小鼠,观察MIT对黑素瘤生长及肿瘤组织中CRT表达的影响。制备B16细胞膜蛋白和MIT处理后B16细胞膜蛋白作为疫苗分别免疫小鼠,免疫组化检测小鼠移植瘤组织内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荷瘤小鼠脾脏中CD4+、CD8+T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MIT可剂量依赖性地上调B16细胞表面CRT的表达,对照组B16细胞表面CRT为(29.40±3.57)%,高剂量MIT处理组为(72.20±2.94)%(P<0.05);MIT促进移植瘤组织中CRT的表达,对照组为(3.21±1.37),高剂量MIT组为(9.17±106)(P<0.05)。MIT有效抑制小鼠黑素瘤的生长(P<0.05,P<0.01)。与B16细胞膜蛋白疫苗相比,高表达CRT的MITB16细胞膜蛋白疫苗可明显上调小鼠黑素移植瘤组织中的DCs和T细胞的数量,以及脾脏细胞中CD4+、CD8+T细胞的比例(P<0.05)。结论:MIT能够上调CRT在B16细胞表面的表达,高表达CRT的B16细胞膜蛋白疫苗能够提高肿瘤组织中浸润DCs和T细胞的数量,抑制黑素瘤的生长。
    5  趋化因子SLC和免疫佐剂CpG-ODN联合应用对小鼠移植黑素瘤的疗效
    许相范 许振柱 唐丽华 李安娜 徐显辉 柳春宝
    2010, 17(1):25-2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05
    [摘要](2847) [HTML](0) [PDF 0.00 Byte](3049)
    摘要:
    目的:探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eccondary lymphoid tissue chemokine, SLC)和CpG寡聚脱氧核苷酸(CpG oligodeoxynucleotide, CpGODN)联合应用对小鼠移植黑素瘤的治疗效果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制备SLCFc融合蛋白,体外检测SLCFc对小鼠淋巴细胞的趋化效应。建立小鼠黑素瘤移植模型,随机分生理盐水对照组、CpGODN组、SLCFc组以及SLCFc+CpGODN组共4组。观察治疗后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瘤组织中淋巴细胞的种类和浸润情况。结果:成功制备SLCFc蛋白,SLCFc对小鼠淋巴细胞具有剂量依赖性(0.03、0.3和3 μg/L)趋化作用。瘤内注射SLCFc和(或)CpGODN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联合治疗组瘤体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并且小鼠存活时间也明显延长。联合治疗组瘤体内CD4+、CD8+T淋巴细胞和CD11c+树突状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P<0.01),并且其肿瘤引流淋巴结也明显增大。结论:SLC和CpGODN联合应用对小鼠移植黑素瘤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趋化CD4+T、CD8+T细胞和促进DCs增殖有关。
    6  人黑素瘤单链抗体-量子点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与黑素瘤细胞特异性结合
    张小敏 张堂德 鲍晨晨 宋 华 李 娜 刘 彬 贺 蓉 李智铭 崔大祥 任秋实
    2010, 17(1):30-3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06
    [摘要](2451) [HTML](0) [PDF 0.00 Byte](3708)
    摘要:
    目的:制备抗人黑素瘤细胞单链抗体与碲化镉量子点(CdTe guantun dot, CdTe)连接的纳米探针,观察其对恶性黑素瘤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效果。方法:将抗人黑素瘤神经节苷脂单链抗体(antihuman melanoma ganglioside 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 antibody,GD/ScFvMEL)基因克隆到pET32a(+)载体中,然后在BL21(DE3)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采用变性法纯化表达的蛋白,再用改良的透析法复性目的蛋白,SDSPAGE分析表达的GD/ScFvMEL抗体蛋白。制备的GD/ScFvMEL抗体与量子点连接制备成纳米探针GD/ScFvMELQDs,然后与黑素瘤A375细胞株及胃癌MGC803细胞株孵育,观察纳米探针与肿瘤细胞结合的特异性。结果:PCR、双酶切和序列测定证实重组子的拼接完全正确,SDSPADE结果显示,GD/ScFvMEL抗体的表达量达40%。纯化复性后的GD/ScFvMEL抗体连接量子点制备GD/ScFvMELQDs纳米探针,经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荧光光谱和SDSPAGE分析证实纳米探针的成功制备。GD/ScFvMELQDs纳米探针能特异性结合A375黑素瘤细胞,不与胃癌细胞MGC803细胞结合。结论:成功制备抗人黑素瘤神经节苷脂单链抗体量子点纳米探针,该探针可特异性结合黑素瘤细胞。
    7  pEGFC1-IGFBP7诱导恶性黑素瘤SK-MEL-28 细胞的凋亡
    陈嵘祎 樊翌明 涂亚庭 陈宏翔 沈 琴 许 莉
    2010, 17(1):36-3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07
    [摘要](3178) [HTML](0) [PDF 0.00 Byte](3498)
    摘要:
    目的:构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7,IGFBP7)表达质粒(pEGFC1-IGFBP7),研究IGFBP7对恶性黑素瘤细胞SK-MEL-28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pEGFC1-IGFBP7质粒,并将pEGFC1-IGFBP7质粒及空质粒分别转染入SK-MEL-28细胞,荧光显微镜观测细胞转染效率,Annexin-FITC/PI检测转染后SK-MEL-28细胞的凋亡。结果:成功构建pEGFC1IGFBP7质粒,用Effectene试剂能将pEGFC1IGFBP7质粒有效转染入SK-MEL-28细胞,转染效率达61%。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pEGFC1IGFBP7可明显促进SKMEL28细胞凋亡,转染24 h后的凋亡率达(28.4±257)%,转染空质粒及未转染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8±0.44)%和(6.4±0.71)%(F=406.138,P<0.05)。结论:pEGFC1-IGFBP7能有效诱导黑素瘤SK-MEL-28细胞凋亡,为IGFBP7为基础的黑素瘤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8  整合素β1单抗P5D2对宫颈癌HCE1多细胞球体浸润血管内皮细胞的抑制
    张 欣 吴宜林 刘凤英
    2010, 17(1):40-4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08
    [摘要](2233) [HTML](0) [PDF 0.00 Byte](2767)
    摘要:
    目的:观察宫颈癌HCE1多细胞球体中整合素β1的表达与其浸润内皮细胞的关系,研究抗整合素β1单克隆抗体P5D2对HCE1多细胞球体浸润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宫颈鳞癌细胞HCE1多细胞球体浸润单层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模型(简称为HCE1浸润模型)。倒置显微镜下观察P5D2干预致HCE1浸润模型的形态学改变,并用Motic Med医学图像软件计算浸润面积的改变。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检测HCE1单层细胞、HCE1多细胞球体、HUVEC单层细胞以及P5D2干预前后HCE1浸润模型中整合素β1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HCE1浸润模型,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肿瘤多细胞球体生长迅速,培养7 d后HCE1浸润模型中浸润面积是实验开始时的40.42倍。P5D2干预1、4、7 d后的HCE1浸润模型浸润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第7天的浸润面积较对照组减少(8468±0.08)%。HCE1多细胞球体中整合素β1阳性高表达率高于HCE1单层细胞(P<0.01),HUVEC细胞中整合素β1阴性表达; P5D2干预后HCE1浸润模型中整合素β1的高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整合素β1在HCE1多细胞球体及其浸润模型中表达的上调可能与细胞黏附力、侵袭力增强有关;抗整合素β1单克隆抗体P5D2能够部分阻断HCE1 多细胞球体对HUVEC单层细胞的浸润。
    9  DC-CIK共培养细胞联合索拉菲尼对肝癌细胞体内外的杀伤效应
    李 卿 王新利 王 杨 隋承光
    2010, 17(1):46-5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09
    [摘要](2998) [HTML](0) [PDF 0.00 Byte](3608)
    摘要:
    目的:观察DC、CIK共培养细胞(DC-CIK)联合索拉菲尼(sorafenib)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体内外杀伤效应。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不同细胞因子促进DC及CIK细胞成熟并混合共培养。CCK8试剂盒检测DC-CIK共培养细胞联合索拉菲尼对BEL-7402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Annexin V-FITC试剂盒检测两者联合对肝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用肝癌细胞BEL-7402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索拉菲尼组、DC-CIK组、DC-CIK+索拉菲尼组,观察它们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联合组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及诱导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各单独治疗组,联合组杀伤率高达(75.24±1.91)%,是DC-CIK组的1.8倍,是索拉菲尼单药组的2.1倍(P<0.01);联合组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率达(78.32±2.54)%,与单独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实验表明,DC-CIK+索拉菲尼组可明显抑制裸鼠BEL-740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率为(83.37±0.16)%,与单独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C-CIK共培养细胞联合索拉菲尼在体内、外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分子靶向治疗联合细胞免疫治疗可能成为肝癌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
    10  RNAi下调AKT1、PI3K P85表达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
    梅 玫 任 玉 周 旋 赵津辉 王 凡 高 伟 祁艳斌 姚 智 蒋伶活
    2010, 17(1):51-5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10
    [摘要](2829) [HTML](0) [PDF 0.00 Byte](2939)
    摘要:
    目的:探讨RNAi(RNA interference)技术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中AKT1和PI3K P85亚基的表达对MCF7细胞增殖和侵袭等的影响。方法:将包含AKT1、PI3K P85两种siRNA开放阅读框的短发夹RNA(shRNA)重组腺病毒质粒表达载体rAd5siAKT1siPI3K转染至乳腺癌MCF7细胞。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目的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基因被沉默后PCNA、cyclin D1和P53的表达情况。应用MTT法、流式细胞术、2D和3D Matrigel实验检测MCF7细胞转染前后的细胞增殖周期和侵袭能力。结果:重组腺病毒质粒表达载体rAd5siAKT1siPI3K介导的靶向〖STBX〗AKT1, PI3K P85 shRNA可以有效抑制目的基因AKT1和PI3 Kp85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游相关因子PCNA、cyclin D1的表达亦下调,P53表达则上调。MTT法结果显示rAd5siAKT1siPI3K组细胞生长抑制率>50%,与未转染组和rAd5siCtrl转染组比较,出现明显的G1/G0细胞周期阻滞;2D和3D Matrigel实验显示,未转染组和rAd5siCtrl转染组细胞呈正常形态,而rAd5siAKT1siPI3K 转染组细胞贴壁生长能力明显减低,细胞团块明显缩小。结论:靶向AKT1、PI3K P85亚基的shRNA技术可以抑制MCF7细胞中AKT1、PI3K P85亚基的表达,抑制MCF7细胞的体外增殖。
    11  包载TIMP-1重组腺病毒微球的制备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
    夏 冬 吴 斌 梁建群 余少鸿 徐 亮
    2010, 17(1):57-6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11
    [摘要](2712) [HTML](0) [PDF 0.00 Byte](7106)
    摘要:
    目的:制备携带人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的重组腺病毒乳酸聚乙烯醇(polyDLlactidepoly,PELA)微球,探讨其对HepG2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双乳液体系,以可降解的生物材料PELA包被携带TIMP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制成微球,测定其粒径、载病毒量、包封率及释放规律。重组腺病毒微球感染HepG2细胞,荧光显微镜观测感染效率,透射电镜观测超微结构,半定量RTPCR检测TIMP1 mRNA表达;MTT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结果:成功构建包载TIMP1重组腺病毒的PELA微球,直径约1.965 μm,包封率为60%,载病毒率为10.5×108efu/mg,在120 h内释放病毒量接近60%,总的释放时间长于240 h。空白微球无毒性PELA病毒微球感染HepG2细胞后,细胞稳定表达TIMP1 mRNA;对HepG2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表达47%。结论:包载TIMP1重组腺病毒的PELA微球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为化学高分子载体运载基因治疗肝癌提供了实验依据。
    12  丹参多酚酸盐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凋亡
    宋少华 郭闻渊 傅志仁 刘 芳 王正昕 丁国善
    2010, 17(1):62-6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12
    [摘要](2489) [HTML](0) [PDF 0.00 Byte](2860)
    摘要: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salvianolate)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不同质量浓度丹参多酚酸盐(0.5、1、2 mg/ml)与肝癌细胞共培养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试剂盒(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比色法测定1.0 mg/ml丹参多酚酸盐作用后肝癌细胞内caspase8、caspase9 及caspase3的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体系内加入caspase9抑制剂(zLEHDfmk)或caspase3抑制剂(zDEVDfmk)后细胞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癌细胞内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Bax、Bcl2表达水平。结果:丹参多酚酸盐显著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P<0.05),同时线粒体膜电位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加剧下降(P<0.05)。1.0 mg/ml 丹参多酚酸盐处理肝癌细胞24 h后caspase-9与caspase-3的活性明显升高(P<0.05),而caspase-8的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当培养体系内加入caspase-9或caspase3活性抑制剂后,丹参多酚酸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丹参多酚酸盐处理组前凋亡蛋白Bax表达明显升高,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结论:丹参多酚酸盐(0.5~2.0 mg/ml)剂量具有促进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且有剂量依赖的趋势,其机制与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13  高表达GRIM-19诱导结肠癌SW480细胞凋亡
    王桂华 罗学来 孙 黎 邓 豫 王 珅 李兆明 李小兰 陶德定 胡俊波 龚建平
    2010, 17(1):67-7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13
    [摘要](2810) [HTML](0) [PDF 0.00 Byte](3009)
    摘要:
    目的:研究干扰素/维甲酸诱导死亡基因(retinoidinterferoninduced mortality,GRIM19)对结肠癌SW480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GRIM19真核表达载体(pCMVFlagGRIM19),转染入SW480细胞中,Western blotting检测GRIM19及凋亡相关蛋白Balxl的表达,采用AnnexinV/PI和线粒体膜电位JC-1染色检测SW480细胞的凋亡。结果:成功构建pCMVFlagGRIM19真核表达载体。pCMV-Flag-GRIM-19质粒转染SW480细胞后,GRIM19的表达上调,凋亡抑制蛋白Bclxl的表达则下调。转染空质粒pCMVFlag组SW480细胞凋亡率为(7.7±1.39)%,转染pCMV-Flag-GRIM-19质粒后SW480细胞凋亡率为(15.0±2.52)%(P<0.05)。线粒体膜电位检测显示转染空质粒pCMVFlag组SW480细胞膜电位降低细胞为(7.5±2.09)%,而转染pCMVFlagGRIM19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为(17.5±3.07)%(P<0.05)。结论:GRIM-19体外转染可有效诱导结肠癌SW480细胞凋亡。
    14  不同转移潜能骨肉瘤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筛查
    李新志 孟 琳 陈安民 郭风劲 罗正强 曾 衡
    2010, 17(1):71-7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14
    [摘要](2674) [HTML](0) [PDF 0.00 Byte](3023)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转移潜能骨肉瘤细胞差异表达的基因,筛选骨肉瘤转移相关的基因。方法: 分别提取低转移骨肉瘤细胞株M6和高转移骨肉瘤细胞株M8细胞总RNA,采用cDNA基因芯片筛查M6和M8细胞差异表达的基因,杂交信号用Generation Ⅲ array扫描,结果用Imagequant 5.0软件分析。选择基因芯片筛选到的典型差异表达基因用实时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 M6和M8骨肉瘤细胞株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330个,其中与低转移组(M6)相比,在高转移组(M8)中显著性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78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152个。其中发生非常显著性上调表达的基因43个,发生非常显著性下调表达的基因49个。差异基因主要包括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提示与M8细胞增殖受抑相关;其次是与基因表达调控及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提示这些基因和肿瘤转移有关联性。结论: 基因芯片方法对于筛选骨肉瘤转移相关基因有独特的优势,MG63细胞M8亚株中筛查到显著性上调的基因43个,显著性下调的基因49个,与骨肉瘤的转移有关。
    15  新基因NBEAL1的克隆、表达、纯化及其与胶质瘤病理分级的相关性
    鲍晨晨 杨 浩 李 娜 刘 彬 宋 华 盛 平 胡国汉 崔大祥
    2010, 17(1):77-8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15
    [摘要](2731) [HTML](0) [PDF 0.00 Byte](3062)
    摘要:
    目的:构建新基因neurobeachin like 1(NBEAL1)的表达载体,研究NBEAL1 的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提取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的总RNA,构建pGEX-KG/NBEAL1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NBEAL1重组蛋白的表达,GST亲和纯化,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蛋白的纯度;以免疫组化法用纯化蛋白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分析NBEAL1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NBEAL1基因片段被成功地克隆入pGEXKG表达载体,测序证实克隆片段序列正确。NBEAL1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包涵体中表达,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0%以上,纯化的重组蛋白纯度95%以上。Western blotting证明所纯化的蛋白含有GST标签与NBEAL1肽段。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NBEAL1蛋白的表达在正常脑组织中较低,而在低级别的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但随着恶性程度增加NBEAL1的表达程度降低,两者呈负相关。结论:成功地克隆、表达及纯化NBEAL1蛋白,NBEAL1蛋白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其恶性程度呈负相关。
    16  PI3K/Akt抑制剂渥曼青霉素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王晓南 吴 青 张连生 吴一品 舒砚文
    2010, 17(1):82-8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16
    [摘要](3056) [HTML](0) [PDF 0.00 Byte](2789)
    摘要:
    目的:研究PI3K/Akt抑制剂渥曼青霉素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渥曼青霉素作用于人类髓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细胞DNA损伤形成的“彗星”样拖尾现象,Annexin VFITC/PI双标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RTPCR检测渥曼青霉素作用K562细胞后总Akt和磷酸化Akt以及NFκB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渥曼青霉素以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其24 h的IC50是25 nmol/L。渥曼青霉素诱导K562细胞发生凋亡,其作用呈明显剂量依赖性增强。渥曼青霉素作用后K562细胞DNA链断裂,呈现“彗星”拖尾现象,其尾长与拖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渥曼青霉素能同时在蛋白和基因水平,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磷酸化Akt以及NFκB表达,但对总Akt蛋白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渥曼青霉素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明显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及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磷酸化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NFκB蛋白表达有关。
    17  神经生长因子促进MIA PaCa-2人胰腺癌细胞的增殖
    孟令新 丁兆军 陈希平 张 红 迟玉华
    2010, 17(1):88-9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17
    [摘要](3086) [HTML](0) [PDF 0.00 Byte](3376)
    摘要: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β(nerve growth factorbeta, NGFβ)对人胰腺癌MIA PaCa-2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MIA PaCa-2细胞,单独或联合给予不同浓度的NGF-β和K252a (NGF-β受体TrKA的抑制剂),应用克隆平板实验、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NGF-β和K252a对MIA PaCa-2细胞克隆形成率、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NGF-β显著促进MIA PaCa-2细胞的克隆形成(P<0.05),NGF-β使MIA PaCa2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1),K252a抑制MIA PaCa-2细胞增殖(P<0.05),NGF-β与K252a联合作用对MIA PaCa-2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NGF-β作用使MIA PaCa2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K252a作用使其周期阻滞于G0/G1期,两者联合作用使MIA PaCa-2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结论:NGF-β具有促进胰腺癌MIA PaCa-2细胞增殖的作用。
    18  Caspase-3、P73、CDK4在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化疗前后的表达及其意义
    郭建文 刘 亮 左连富 刘江惠 王 静 刘 辉
    2010, 17(1):93-9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18
    [摘要](2370) [HTML](0) [PDF 0.00 Byte](3335)
    摘要:
    目的:观察caspase-3、P73、CDK4在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平阳霉素治疗前后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标本取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口腔科1988年至2005年的23例病理学确诊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caspase-3、P73、CDK4在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结果:Caspase-3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水平显著性低于正常组织(P<0.05),平阳霉素化疗后表达显著性增高(P<0.05)。P73表达量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明显升高,平阳霉素化疗后显著性下降(P<0.05)。口腔鳞状细胞癌中CDK4表达明显增高,平阳霉素化疗后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Caspase-3、P73、CDK4在口腔黏膜中的异常表达与口腔鳞癌的发生有关,平阳霉素可能通过调节caspase-3、P73、CDK4的表达起到抗癌作用。
    19  进展期胃癌术前应用IL-2治疗疗效的Meta分析
    贺岭风 杨克虎 孙 宁 苏晓虎 田金徽
    2010, 17(1):95-9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19
    [摘要](2428) [HTML](0) [PDF 0.00 Byte](3737)
    摘要:
    目的:评价术前应用IL-2对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库、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和其他检索,收集国内、外关于胃癌切除术前接受IL2治疗组与单纯手术组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资料,限制语种为中、英文。事先制定资料提取表,2位研究者独立提取纳入研究的有效信息并严格评价纳入资料的质量,对具有同质性的研究,采用Rev Man 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3个随机对照试验15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IL-2治疗组75例患者,单纯手术组78例患者。3个研究均采用了随机方法,且对不良反应事件按WHO标准进行分级,最高为Ⅱ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IL-2治疗组与单纯手术组在CD4/CD8比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无瘤生存率的OR值和95% CI分别为0.10(0.05,0.22)、0.13(0.05,0.35)和4.19(2.04,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应用IL2有明显疗效,但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20  DNA识别受体的研究进展
    徐 丽 曹雪涛
    2010, 17(1):99-10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20
    [摘要](2925) [HTML](0) [PDF 0.00 Byte](3434)
    摘要:
    作为生命物质基础的DNA主要通过内体TLR9和胞质识别受体来启动免疫应答。近年来TLR9受体研究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TLR9与其配体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2)TLR9由内质网到内体的转位机制及其重要性;(3)内体的酸化成熟和TLR9的剪切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4)TLR9区分自体与外源DNA的可能机制。同时,有关TLR9拮抗剂和TLR9缺陷小鼠的一系列实验有力地证实了TLR9非依赖性胞质DNA受体的存在,到目前为止共发现了3个分子:DAI、AIM2、RNA聚合酶Ⅲ。
    21  联合细胞穿膜肽的肿瘤靶向载体
    施伟杰 毕丽伟 许瑞安
    2010, 17(1):104-10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21
    [摘要](3127) [HTML](0) [PDF 0.00 Byte](4428)
    摘要:
    22  miRNA介导肿瘤生物学行为改变的研究进展
    陈 勇 左 静 刘 巍
    2010, 17(1):109-11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1.022
    [摘要](2610) [HTML](0) [PDF 0.00 Byte](3766)
    摘要:
    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蛋白短链RNA,其基因转录后经过一系剪切转运过程形成成熟型的miRNA,并通过调控mRNA表达和翻译方式发挥许多重要的生物学效应。不同miRNA可呈现出癌基因或抑癌基因样功能,并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过程与miRNA表达谱的改变密切相关。miRNA调控着肿瘤的分化、增殖、凋亡、侵袭、转移及耐药等多种生物学行为。此外,一些miRNA对预测肿瘤患者的预后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