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7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肿瘤生物治疗的新模式:分子靶向-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黄宇贤 郭坤元
    2010, 17(3):243-24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01
    [摘要](2993) [HTML](0) [PDF 0.00 Byte](3680)
    摘要:
    分子靶向-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是分子靶向药物和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有机结合的新治疗模式,该模式建立在NK细胞活化性信号通路(NKG2DNKG2DLs) 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受配体可调控性的理论基础之上。分子靶向药物在其中扮演双重角色,除了药物本身对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外,还作为“刺激诱导”源,诱导肿瘤细胞表达免疫激活物NKG2DLs(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 ligands),与NK细胞表面NKG2D(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结合,激活NK细胞的杀伤活性。NKG2D与NKG2DLs是NK细胞主要的活化性受、配体,在机体抗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NKG2D主要表达于NK、CD8+T、γδT和活化的巨噬细胞,参与适应性及固有性免疫应答。与NKG2D结合的配体(NKG2DLs)广泛低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而在正常组织细胞几乎未见表达,靶细胞的NKG2DLs表达水平直接关系到免疫效应细胞(NK、DC、CTL细胞等)对其的杀伤活性。NKG2DLs的转录与表达可受多种因素影响,分子靶向药物可以诱导肿瘤细胞高表达NKG2DLs,NK细胞对高表达NKG2DLs的肿瘤细胞有较高杀伤活性,而对正常组织无杀伤作用,具有杀伤靶向性;NKG2DLs的高表达也增强了肿瘤细胞对其他免疫效应细胞的杀伤敏感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分子靶向药物联合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将使肿瘤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预示了肿瘤生物治疗新的发展方向——分子靶向-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新模式的来临。
    2  分子靶向药物诱导耐药鼻咽癌CNE2/DDP细胞NKG2DLs的表达
    黄宇贤 王 杨 李玉华 宋朝阳 陈锦章 贺艳杰 周雪云 郭坤元
    2010, 17(3):250-25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02
    [摘要](3095) [HTML](0) [PDF 0.00 Byte](3385)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靶向药物对高表达与低表达ATP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TPbinding cassette superfamily G member 2,ABCG2)的人耐药鼻咽癌CNE2/DDP细胞(分别简写为ABCG2highCNE2/DDP和ABCG2lowCNE2/DDP)表面NKG2D配体(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 ligands, NKG2DLs)表达的诱导作用及其对NK细胞杀伤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免疫磁珠法分选ABCG2 highCNE2/DDP、ABCG2lowCNE2/DDP细胞及NK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分选细胞的纯度和不同分子靶向药物(硼替佐米、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处理前后ABCG2highCNE2/DDP和ABCG2lowCNE2/DDP细胞NKG2DLs的表达率。LDH释放法检测不同药物处理前后ABCG2highCNE2/DDP和ABCG2lowCNE2/DDP细胞对NK细胞杀伤的敏感性。结果:ABCG2 highCNE2/DDP和ABCG2lowCNE2/DDP细胞表面ABCG2的表达率分别为(91.40±2.32)%和(1.70±0.24)%。分选后NK细胞中CD3-CD16+CD56+细胞的比例达90%以上。药物处理前,ABCG2highCNE2/DDP和ABCG2lowCNE2/DDP细胞MICA、MICB、ULBP1、ULBP2和ULBP3呈弱表达;经不同分子靶向药物处理后,5种NKG2DLs的表达率均明显上升(P<001),以舒尼替尼处理后NKG2DLs的表达率升高最明显。随着NKG2DLs表达的上调,ABCG2highCNE2/DDP和ABCG2lowCNE2/DDP细胞对NK细胞杀伤的敏感性也随之升高。结论:不同分子靶向药物可诱导耐药鼻咽癌CNE2/DDP细胞NKG2DLs的表达,以舒尼替尼的诱导作用最强,且肿瘤细胞NKG2DLs的表达与其对NK细胞杀伤敏感性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3  舒尼替尼诱导耐药鼻咽癌CNE2/DDP细胞表达NKG2DLs的机制
    黄宇贤 王 杨 李玉华 杨玉莲 赵同峰 何庆梅 卢惠芳 贺艳杰 黄 睿 郭坤元
    2010, 17(3):256-26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03
    [摘要](2611) [HTML](0) [PDF 0.00 Byte](3062)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舒尼替尼诱导高、低表达ABCG2(ATPbinding cassette superfamily G member 2)分子的耐药鼻咽癌CNE2/DDP细胞(简称ABCG2highCNE2/DDP细胞、ABCG2lowCNE2/DDP细胞)中NKG2D配体(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 ligands,NKG2DLs)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Caspase8活化试剂盒和线粒体膜电位法分别检测NK细胞处理后ABCG2highCNE2/DDP细胞和ABCG2lowCNE2/DDP细胞caspase8活化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RTPCR检测舒尼替尼处理前后两种CNE2/DDP细胞DNA损伤修复系统相关信号分子mRNA的表达。结果:CNE2/DDP细胞+NK细胞组中两种CNE2/DDP细胞caspase8活性均明显增强;舒尼替尼处理后的ABCG2low CNE2/DDP细胞+NK细胞组和ABCG2highCNE2/DDP细胞+NK细胞组中caspase8的活性是处理前的2~2.5倍(P<0.01)。舒尼替尼预处理后,CNE2/DDP细胞和NK细胞共培养体系中两种CNE2/DDP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分别为(76.58±2.32)%和(73.11±1.93)%,较舒尼替尼处理前明显降低(P<0.05)。舒尼替尼可上调两种CNE2/DDP细胞中ATR、CHK1和CHK2 mRNA的表达,并诱导P53和NFκB mRNA的表达。结论:舒尼替尼可能通过激活DNA损伤修复系统相关信号分子和NFκB的表达,诱导耐药鼻咽癌CNE2/DDP细胞NKG2DLs的表达,同时经由死亡受体信号通路和线粒体信号通路增强NK细胞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
    4  舒尼替尼体内诱导耐药鼻咽癌细胞表达NKG2DLs增强NK细胞的抑瘤作用
    黄宇贤 王 杨 李玉华 宋朝阳 陈土珍 周 璇 涂三芳 何颖芝 郭坤元
    2010, 17(3):262-26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04
    [摘要](2773) [HTML](0) [PDF 0.00 Byte](3161)
    摘要:
    目的:探讨体内条件下舒尼替尼对耐药鼻咽癌CNE2/DDP细胞NKG2DLs(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 ligands)表达的诱导作用,及其对NK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方法:建立ABCG2highCNE2/DDP和ABCG2lowCNE2/DDP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如下8组:A、E组分别接种ABCG2high、ABCG2lowCNE2/DDP细胞,B、F组分别接种舒尼替尼处理的ABCG2high、ABCG2lowCNE2/DDP细胞,C、G组分别接种ABCG2high、ABCG2lowCNE2/DDP细胞后再输注NK细胞;D、H组接种舒尼替尼处理的ABCG2high、ABCG2lowCNE2/DDP细胞后再输注NK细胞。检测各组裸鼠成瘤时间、成瘤率、肿瘤体积和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NKG2DLs的表达。结果:A、B、C、D和E、F、G、H组肿瘤出现时间分别为(5.43±1.00)、(8.50±035)、(1110±1.25)、(13.56±1.23) d和 (9.00±1.00)、(12.30±0.78)、(14.50±0.50)、(17.25±0.77) d,其中舒尼替尼与NK细胞联合处理组(D 和H 组)成瘤时间最晚(P<0.01)。A、B、C、D和E、F、G、H组肿瘤质量分别为(2.63±089)、(1.00±003)、(065±0.08)、(0.21±0.27) g和(2.79±0.83)、(1.18±0.77)、(0.96±0.50)、(0.86±0.82) g,其中舒尼替尼与NK细胞联合处理组肿瘤质量最小(P<001);舒尼替尼与NK细胞联合处理的D组和H组的抑瘤率分别为92%和69%。舒尼替尼上调移植瘤组织中NKG2DLs的表达,且ABCG2highCNE2/DDP细胞移植瘤中的NKG2DLs表达率高于ABCG2lowCNE2/DDP细胞。结论:舒尼替尼可在体内诱导CNE2/DDP移植瘤组织表达NKG2DLs,增强N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5  西妥昔单抗对耐药鼻咽癌CNE2/DDP细胞和NK细胞的双重免疫调节作用
    黄宇贤 王 杨 李玉华 陈锦章 钱 敏 吴秉毅 孙彩霞 邓 兰 郭坤元
    2010, 17(3):268-27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05
    [摘要](2580) [HTML](0) [PDF 0.00 Byte](3078)
    摘要:
    目的:探讨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对耐药鼻咽癌CNE2/DDP细胞NKG2D配体(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 ligands,NKG2DLs)的表达及NK细胞分泌IFNγ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高、低表达ABCG2(ATPbinding cassette superfamily G member 2)的耐药鼻咽癌CNE2/DDP细胞(简称ABCG2lowCNE2/DDP细胞和ABCG2highCNE2/DDP细胞)表面EGFR的表达水平,以及西妥昔单抗处理前后两种CNE2/DDP细胞表面NKG2DLs的表达水平。西妥昔单抗处理前后的两种CNE2/DDP细胞分别与NK细胞共培养,ELISA检测上清中IFNγ的分泌水平,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对不同组CNE2/DDP靶细胞的杀伤。结果:ABCG2highCNE2/DDP和ABCG2lowCNE2/DDP细胞表面EGFR的表达率分别为(43.60±2.01)%和(47.20±207)%。西妥昔单抗上调ABCG2highCNE2/DDP和ABCG2lowCNE2/DDP细胞表面MICA、MICB、ULBP1和ULBP2的表达,但下调ABCG2highCNE2/DDP细胞表面ULBP3的表达。西妥昔单抗处理两种CNE2/DDP细胞后,与NK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中IFNγ的分泌水平明显上调(P<001);西妥昔单抗增强两种CNE2/DDP细胞对NK细胞杀伤的敏感性(P<0.01)。结论:西妥昔单抗可上调耐药鼻咽癌CNE2/DDP细胞NKG2DLs的表达,间接刺激NK细胞分泌IFNγ,具有双重免疫调节作用。
    6  大细胞肺癌干细胞样细胞的分离及鉴定
    GAO Quan-li 汪 萍 Gunnar Kvalheim Gustav Gaudernack
    2010, 17(3):274-27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06
    [摘要](3919) [HTML](0) [PDF 0.00 Byte](253)
    摘要:
    目的:从大细胞肺癌组织中分离、鉴定肺癌干细胞样细胞,为进一步研究靶向肺癌干细胞的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基从大细胞肺癌组织中分离、培养肿瘤细胞并建立大细胞肺癌细胞系。流式细胞仪分选表达CD44和(或)CD90的不同肺癌细胞亚群,通过单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平板集落形成实验、细胞球形成实验及X射线敏感实验研究不同肺癌细胞亚群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应用原代细胞培养技术成功地从大细胞肺癌组织中培养出高纯度的原代肿瘤细胞,命名为LC006细胞,其传代次数可达30代以上。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 LC006细胞中有1.0%的细胞CD44呈强阳性表达(CD44++)。相比于主群的CD44弱阳性(CD44+)细胞,CD44++ LC006细胞具有较强的平板集落形成能力,可形成holoclone克隆和细胞球;而CD44+LC006细胞不能形成holoclone克隆和细胞球。应用CD44和CD90抗体可将LC006细胞分为4个亚群,分别是 CD44+CD90+(12.8%)、CD44+CD90-(86.3%)、CD44++CD90+(0.4%)和CD44++CD90-(0.5%)细胞;相比于其他细胞亚群,CD44++CD90+LC006细胞形成细胞球的能力最强,对X射线的抵抗力也最强。结论:成功分离和鉴定的CD44++CD90+LC006细胞是大细胞肺癌的肿瘤干细胞样细胞。
    7  Polo样激酶3针对P73蛋白的磷酸化位点分析
    桑梅香 刘丽华 丁春艳 孟 君 单保恩
    2010, 17(3):280-28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07
    [摘要](2480) [HTML](0) [PDF 0.00 Byte](3192)
    摘要:
    目的:探讨P73蛋白上存在的能够被polo样激酶3(pololike kinases 3,Plk3)磷酸化的结构域或位点,并分析Plk3对P73介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免疫共沉淀法检测COS7细胞中Plk3与P73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荧光免疫染色法检测Plk3与P73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制备不同的P73缺失突变体GST融合蛋白,体外点突变法构建GSTP73(1~130)点突变的P73(T86A) (第86位苏氨酸点突变为丙氨酸)质粒,体外磷酸化实验分析P73中被Plk3磷酸化的结构域或位点。通过检测PARP蛋白的裂解分析Plk3对P73介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Plk3与P73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Plk3与P73蛋白共定位于COS7细胞核中。制备获得不同的P73缺失突变体GST融合蛋白,Plk3在P73蛋白N端第63~113位氨基酸残基之间磷酸化P73蛋白。GSTP73(1~130)融合蛋白第86位苏氨酸点突变为丙氨酸(T86A)之后,不影响GSTP73(1~130)蛋白的磷酸化状态。Plk3可抑制P73介导的HeLa细胞凋亡。结论:Plk3通过与P73蛋白结合,诱导P73蛋白N端第63~113位氨基酸磷酸化,但第86位苏氨酸并非Plk3的特异作用位点;此外Plk3抑制P73介导的HeLa细胞凋亡。
    8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症患者单个核细胞来源DC负载EBV抗原肽制备DC-CIK
    郭晓玲 魏 雅 朱 平 牛志云 蔡圣鑫 张改玲 达万明 潘 崚
    2010, 17(3):285-29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08
    [摘要](2845) [HTML](0) [PDF 0.00 Byte](3274)
    摘要:
    目的: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淋巴细胞增殖症(posttransplant lympholiferative disorder, PTL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诱导DC,负载抗原肽后制备DC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为探索新的PTLD治疗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分离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V(EpsteinBarr virus)感染致PLT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培养诱导DC,悬浮细胞诱导CIK;负载EBV抗原肽LMP2后建立DCCIK共培养体系。流式细胞仪分析共培养前后细胞的免疫表型,ELISA检测共培养前后细胞上清IFNγ的分泌水平,基因扫描仪分析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β家族基因谱。结果: 成功制备负载EBV抗原肽的DCCIK,HLADR+CD86+DC细胞从诱导前的12.5%增加到91.17%;DCCIK共培养14 d后,两例患者的CIK数量分别增加了5.3和6.8倍;CD3+、CD8+、CD3+CD8+以及CD3+CD56+ 细胞比例在DCCIK共培养后均明显升高(均P<005)。抗原肽负载的DCCIK共培养体系中IFNγ的分泌水平明显高于未经抗原肽负载的DC组\[(1 332.6±92.38)pg/ml vs (693.42±62.41) pg/ml,P<0.01)\]。DCCIK培养后细胞的TCRβ家族基因在5.2家族出现单克隆表达峰。结论:EBV抗原肽负载后DC可诱导DCCIK共培养体系中CD3+CD8+以及CD3+CD56+ 细胞扩增,并分泌高水平IFNγ,为临床应用DCCIK对移植后EBV感染致PTLD患者进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9  JWA基因对肿瘤细胞P-糖蛋白的表达及其功能的影响
    许文侠 张 燕 田 甜 田婷婷 李爱萍 周建伟 徐 珊
    2010, 17(3):292-29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09
    [摘要](2388) [HTML](0) [PDF 0.00 Byte](3247)
    摘要:
    目的:研究JWA基因(又称ARL6IP5基因,ADPribosylationlike factor 6 interacting protein 5)对肿瘤细胞P糖蛋白表达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JWAshRNA重组质粒及其空载质粒转入人绒毛膜癌细胞JAR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将FlagJWA重组质粒及其空载质粒转入人绒毛膜癌耐依托泊苷(etoposide,VP16)JAR/VP16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JWA和P糖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内罗丹明123 (Rhodamine 123, Rh123)的潴留情况。结果:JWAshRNA重组质粒转入JAR细胞和MCF7细胞后,JWA表达水平降低,P糖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罗丹明潴留减少;FlagJWA重组质粒转入JAR/VP16细胞后,JWA表达水平上调,P糖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罗丹明潴留增加。结论:JWA基因可以调控肿瘤细胞P糖蛋白的表达,并影响其转运功能。
    10  含AFP基因调控序列的pAFP-P53-EGFP质粒诱导AFP阳性肝癌细胞凋亡
    张焕铃 王俊霞 尤红煜 刘健敏 郑 龙 连伟光 刘福英
    2010, 17(3):297-30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10
    [摘要](3056) [HTML](0) [PDF 0.00 Byte](3182)
    摘要:
    目的:观察含AFP基因调控序列的载体对AFP阳性肝癌细胞的靶向致凋亡作用。方法:将AFP启动子、沉默子和远端增强子Ⅲ组合为1.2 kb的AFP基因调控序列,构建pAFPEGFP载体,分别转染人肝癌HepG2(AFP阳性)、人肝癌SMMC7721(AFP阴性)和人宫颈癌HeLa(AFP阴性)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荧光蛋白表达强度。引入P〖STBX〗53〖STBZ〗基因片段,构建pAFPP53EGFP重组质粒,转染HepG2、SMMC7721和HeLa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P53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结果:成功构建了pAFPEGFP和pAFPP53EGFP重组质粒。pAFPEGFP转染后,AFP阳性的HepG2细胞中EGFP荧光蛋白表达显著高于AFP阴性的SMMC7721和HeLa细胞。pAFPP53EGFP转染后,HepG2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SMMC7721和HeLa细胞;HepG2细胞的G1期细胞及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SMMC7721和HeLa细胞\[(66.7±0.25)% vs(50.5±0.18)%,(51.0±0.20)%,P<0.05;(2.65±008)% vs(0.42±003)%,(0.39±0.02)%,P<0.05\], 但S期细胞明显低于转染后SMMC7721和HeLa细胞\[(20.1±022)% vs(29.8±018)%,(37.8±0.21)%,P<0.05\]。结论:含AFP基因调控序列的pAFPP53EGFP载体可专一性地作用于AFP阳性肝癌细胞,引起肝癌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
    11  Survivin-pPRIME-IGF1R-miR30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
    牛 坚 刘 斌 于 彬 王 月 李向农
    2010, 17(3):302-30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11
    [摘要](2500) [HTML](0) [PDF 0.00 Byte](2995)
    摘要:
    目的:探讨survivin启动子调控的重组慢病毒survivinpPRIMEIGF1RmiR30载体(简写为surIGF1RmiR30)对肝癌Hep3B细胞IGF1R表达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PCR扩增survivin启动子,构建surpPRIME;将针对〖STBX〗IGF1R〖STBZ〗基因的干扰序列与surpPRIME载体连接,构建surIGF1RmiR30慢病毒载体。将surIGF1RmiR30、psPAX2和pMD2G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扩增慢病毒,检测病毒滴度。以surIGF1RmiR30感染人肝癌Hep3B细胞和胎肝L02细胞,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Hep3B细胞IGF1R的表达,CCK8法检测Hep3B细胞的生长。结果:成功构建survivin启动子调控的慢病毒载体surIGF1RmiR30,滴度为4.58×109 PFU/ml。SurIGF1R miR30感染后,Hep3B细胞中特异表达荧光蛋白,L02细胞中基本没有表达。SurIGF1RmiR30感染Hep3B细胞可阻断IGF1R mRNA和IGF1R蛋白的表达。SurIGF1RmiR30感染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第7天时的抑制率达60%(P<0.05)。结论:成功构建的重组慢病毒载体surIGF1RmiR30 可有效地降低肝癌细胞中IGF1R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12  肺癌细胞自分泌VEGF对mCRPs的调控及其机制
    赵 勇 张 玲 李翠玲 阴海鹏 顾洪涛 温培娥
    2010, 17(3):308-31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12
    [摘要](3013) [HTML](0) [PDF 0.00 Byte](158)
    摘要:
    目的:研究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自分泌VEGF对膜结合补体调节蛋白(membranebounal 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s, mCRPs)的调控及其机制。方法: RTPCR法检测CD46、CD55、CD59、VEGF及其受体(KDR和FLT1)和 IL8及其受体(CXCR1 CXCR2) mRNA在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表达。MTT法检测抗VEGF抗体和抗IL8抗体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抗VEGF抗体和抗IL8抗体对A549细胞mCRPs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VEGF抗体对转录因子KLF2和磷酸化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A549细胞表达膜结合型CD46、CD55和CD59 mRNA,亦表达VEGF及其受体(KDR和FLT1)和 IL8及其受体(CXCR1和CXCR2) mRNA。抗VEGF抗体明显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P<0.05)。终质量浓度0.1 μg/ml抗VEGF抗体封闭72 h,CD55和CD59 mRNA表达下降,膜结合的CD55和CD59蛋白分子表达降低(均P<0.05);胞质和核KLF2蛋白相对定量值分别从063和0.88下降至0.42和0.66,胞质和胞核磷酸化NFκB p65蛋白相对定量值分别从0.44和0.28下降至0.37和019。结论:A549细胞可能通过自分泌VEGF增加NFκB p65和KLF2转录因子水平,从而上调CD55和CD59的表达。
    13  五味子提取物对辐射所致小鼠淋巴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及其机制
    刘丽华 刘登湘 马 鸣 孟 君 艾 军 赵连梅 单保恩
    2010, 17(3):313-31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13
    [摘要](2655) [HTML](0) [PDF 0.00 Byte](2907)
    摘要:
    目的:研究中药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SC)提取物对辐射所致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SC预防组(SC+ray)、NS对照组(NS+ray)、SC对照组(SC)和正常对照组(NS)。一次性6 Gy γ射线照射,照射后进行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Gimsa染色观察小鼠胸腺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胸腺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胸腺组织中Bcl2和Fas 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NS对照组小鼠照射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量及亚群均明显下降(P<0.0),SC预防组较NS对照组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量均明显升高(P<0.01);SC预防组小鼠外周血中CD3+、CD4+和CD8+T细胞百分率较NS对照组小鼠明显升高(P<0.01)。NS对照组小鼠照射后胸腺细胞数目减少,并可见多处片状细胞凋亡和坏死;SC预防治疗组较NS对照组胸腺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21.32±2.56)% vs (2.87±1.03)%,P<0.01\];RTPCR结果表明,照射后小鼠胸腺细胞Bcl2表达明显降低,Fas表达明显升高(均P<0.01),而SC预防组较NS对照组Bcl2表达明显升高,Fas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SC通过升高Bcl2表达、降低Fas表达调控胸腺细胞凋亡,从而有效预防辐射所致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减少。
    14  多肽A28增强顺铂对结肠癌细胞株HCT-116的杀伤作用
    张 军 谭诗云 陈建华 张 剑 陈彩虹
    2010, 17(3):318-32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14
    [摘要](2451) [HTML](0) [PDF 0.00 Byte](3015)
    摘要: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合成研发的特异性多肽A28增强顺铂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以结肠癌细胞HCT116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为实验对象,设定A28浓度为20 μmol/L,顺铂的浓度为10、30及90 μmol/L。MTT法检测A28联合顺铂对HCT116细胞和HUVEC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A28联合顺铂对HCT116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顺铂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A28显著增强顺铂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及致凋亡作用。A28联合10 μmol/L顺铂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43.3±0.03)%,显著高于单用顺铂组的(15.6±0.10)% (P<0.01);进一步提高联合用药的顺铂浓度(30、90 μmol/L)时,对HCT116细胞增殖抑制率与10 μmol/L顺铂时没有显著差别(P>0.05)。A28联合1.1、3.3、10、30或90 μmol/L顺铂时,HCT116细胞的凋亡率\[(6.0±0.07)%、(14.5±0.03)%、(34.7±0.07)%、(37.3±0.08)%、(40.6±0.02)%\]高于单用顺铂组\[(5.1±0.06)%、(8.3±0.02)%、(14.6±0.08)%、(19.8±0.07)%、(32.6±0.02)%\](P<0.01)。10 μmol/L顺铂联合20 μmol/LA28可以有效杀伤HCT116细胞,且对HUVEC的毒性作用较小。结论:多肽A28可提高顺铂对结肠癌细胞株HCT116的杀伤效果,减轻对正常HUVEC的毒性作用。
    15  环氧合酶-2抑制剂塞来昔布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赵军艳 李 轩 谢立群 郑艳敏
    2010, 17(3):322-32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15
    [摘要](2721) [HTML](0) [PDF 0.00 Byte](3026)
    摘要: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诱导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10、25、50、75、100 μmol/L的塞来昔布处理SMMC7721细胞,MTT法检测肿瘤细胞增殖,Hoechst 33342/PI 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变化。RTPCR法检测Fas和Bcl2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Fas和Bcl2 蛋白的表达。结果:塞来昔布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SMMC7721细胞增殖。塞来昔布作用后,SMMC7721细胞出现核染色质凝集、核膜破裂等凋亡细胞典型的形态特征。25、50和100 μmol /L塞来昔布诱导SMMC7721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6.32±2.32)%、(38.05±2.47)%、(71.17±3.19)%,并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塞来昔布处理后,SMMC7721细胞Fas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1);Bcl2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高浓度塞来昔布可下调Bcl2蛋白表达(P<0.01)。结论:塞来昔布能够抑制SMMC7721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影响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有关。
    16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宫颈癌细胞的体内外杀伤效应
    胡必成 姜祥兵 马 威 崔天盆
    2010, 17(3):327-33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16
    [摘要](2674) [HTML](0) [PDF 0.00 Byte](3113)
    摘要: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s)对宫颈癌CasKi和Hela细胞的体内外杀伤效应。方法:从宫颈癌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以改良方法(不加IFNγ,只加IL2 和antiCD3抗体)刺激扩增得到CIKs,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IKs表型。ELISA法检测CIKs培养上清中IFNγ、IL2 和TNFα的分泌水平。LDH释放法检测CIKs对CasKi和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建立荷CasKi或Hela细胞小鼠模型,以1×106或1×107个CIKs小鼠静脉注射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3周,检测小鼠移植瘤的体积和重量。结果:在抗CD3抗体和IL2的刺激下,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被诱导培养成CIKs,其中CD3+CD56+细胞得到大量扩增。PHA激活后,CIKs产生大量的IFNγ和TNFα,而IL2的分泌量较少。被激活的CIKs可显著地杀伤宫颈癌CasKi细胞和HeLa细胞,最大杀伤率分别达(43.2±1.8)%和(46.2±15)%,且呈剂量依赖性。体内抗肿瘤实验结果显示,CIKs能显著抑制小鼠皮下宫颈癌移植瘤的生长(P<0.01)。结论:本实验的改良方法能有效制备CIKs,该CIKs在体内外对宫颈癌CasKi 和 Hela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效应。
    17  人卵巢癌组织EGFR基因突变的分析
    赵 璐 傅 芬 蔡 勇
    2010, 17(3):333-33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17
    [摘要](2137) [HTML](0) [PDF 0.00 Byte](2994)
    摘要:
    目的:研究卵巢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情况,为卵巢癌的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江西省肿瘤医院70例卵巢癌组织标本,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别检测卵巢癌组织EGFR基因是否有第19外显子的缺失及第21外显子的L858R点突变。结果:在70例卵巢癌组织中,PCR未检测到EGFR基因第19外显子缺失突变,PCRRFLP未检测到第21外显子的L858R点突变。结论:卵巢癌组织EGFR基因中未检测到第19外显子缺失突变和第21外显子的L858R点突变。
    18  肝癌相关抗原calponin2的血清免疫反应及其意义
    林朝群 张 鹏 康飞科 李晓龙 林文珍 蔡丹昭 周素芳
    2010, 17(3):336-33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18
    [摘要](2405) [HTML](0) [PDF 0.00 Byte](2939)
    摘要:
    目的:检测肿瘤相关抗原calponin2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特异性。方法:应用SEREX (ser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antigens by recombinant expression loning)技术检测calponin2抗原在肝癌、肺癌、胃癌、直肠癌、肝炎、肝硬化患者(各31例)及正常健康者(32人)血清的抗体阳性率。结果:相应抗体主要见于HCC患者血清,其血清阳性反应率为54.8% ;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阳性反应率均为3.2%;肺癌、直肠癌、胃癌患者的血清阳性反应率分别是3.2%、97%和6.5%;正常人血清阳性反应率为3.1%。Calponin2抗体在肝癌血清中的阳性率最高(P<001)。Calponin2阳性率与AFP阳性率及含量、癌组织病理分级、患者年龄及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无相关性。使用calponin2诊断肝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54.8%、95.2%和89.4%。结论: Calponin2在HCC中有一定的特异性,具有作为新的HCC血清学诊断潜在标志物的意义。
    19  CCR4与肿瘤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顾筱莉 欧周罗 邵志敏
    2010, 17(3):339-34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19
    [摘要](3852) [HTML](0) [PDF 0.00 Byte](3628)
    摘要:
    CCR4是CC趋化因子受体(CC chemokine receptor, CCR)家族中的一员,主要表达于多种淋巴细胞。其高亲和力配体为胸腺和活化调节的趋化因子 (thymus and activation regulated chemokine,TARC/CCL17)及巨噬细胞衍生的趋化因子(macrophagederived chemokine,MDC/CCL22/STCP1)。CCR4主要通过CCR4+ Treg细胞及CCR4+ Th2细胞发挥免疫效应。CCR4的高表达与多种血液系统肿瘤以及恶性实体瘤的浸润和预后相关,其机制为Treg细胞表面的CCR4通过与其配体TARC、MDC 的结合趋化Treg细胞,引起免疫逃逸,从而导致不良临床后果。多种恶性肿瘤转移模型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CCR4与恶性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抗CCR4嵌合型单克隆抗体KM2760的研究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阶段,阻断TARC/MDCCCR4信号通路,有可能成为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新策略。
    20  NFAT分子在肿瘤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
    张 悦 梁春立
    2010, 17(3):344-34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20
    [摘要](2751) [HTML](0) [PDF 0.00 Byte](4495)
    摘要:
    活化T细胞核因子( 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NFAT)作为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一类重要因子,不仅在免疫系统中发挥功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NFAT的活化主要通过钙离子信号启动,进而发生核转位并与DNA结合,通过与其他共转录因子的相互协同,调节目的基因的表达。不同亚型的NFAT在肿瘤细胞转化和生长中发挥不同的调控作用,并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的浸润或迁移。进一步了解NFAT在肿瘤中的表达和作用机制,探究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为肿瘤临床治疗中有效靶点的寻找带来更多新的突破。
    21  尤因肉瘤生物治疗基础研究的现状
    王洪伟 李长青 周 跃
    2010, 17(3):349-35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21
    [摘要](2533) [HTML](0) [PDF 0.00 Byte](2909)
    摘要:
    生物治疗对于预后不良的尤因肉瘤(Ewing’s sarcoma,又称尤文肉瘤)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意义,其类型包括基因治疗、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等。尤因肉瘤的基因治疗主要体现在反义核酸技术的应用;免疫治疗主要体现在抗体疗法、T细胞疗法、DC疗法和肿瘤疫苗治疗等方面;抗血管生成治疗主要体现在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迁移。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端粒长度的变化、微粒体谷胱甘肽转移酶1(microsomal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1,MGST1)表达水平、肿瘤转移和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乳头状瘤病毒结合因子等都有可能成为尤因内瘤预后的判断指标。
    22  抑癌基因P27在急性白血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汤宏宇 何 勤
    2010, 17(3):354-35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22
    [摘要](2643) [HTML](0) [PDF 0.00 Byte](2921)
    摘要:
    P27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抑癌基因,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CDKIs)家族成员之一。作为细胞周期负调控因子,P27蛋白具有参与细胞周期调控、诱导凋亡、促进细胞分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许多实体瘤存在着P27基因的缺失、突变和低表达,P27的表达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密切相关。P27可应用于急性白血病的靶向治疗,通过提高P27蛋白表达水平可治疗白血病。P27基因DNA甲基化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急性白血病P27 甲基化与基因表达的关系尚未明确,P27基因甲基化的改变能否作为白血病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一个重要靶标,有待于深入探讨。
    23  铁碳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李彩坤 蔡洪培
    2010, 17(3):359-36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3.023
    [摘要](2667) [HTML](0) [PDF 0.00 Byte](3701)
    摘要:
    铁碳纳米粒分为铁碳纳米复合微粒和碳包铁纳米粒两类,可以通过机械研磨法、碳弧法、气相沉积法、热解法、爆炸法等方法制备。铁碳纳米粒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和磁效应,是较为理想的化疗药物载体,用于搭载多柔比星、丝裂霉素、卡铂等化疗药物。铁碳纳米药物复合体具有载药量高、释放性能稳定的特点,能够维持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足够浓度,并有明显的靶器官聚集趋势,对靶器官以外组织的毒性作用大为降低;除此之外,铁碳纳米粒还具有磁感应发热效能,其发热效应跟磁性粒子的数量、浓度、感应电场作用时间有关,对肿瘤具有热杀伤作用。铁碳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抗肿瘤的研究在体内外实验中取得了重大进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临床肿瘤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使用价值。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