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7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王青青
    2010, 17(5):487-49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01
    [摘要](3384) [HTML](0) [PDF 0.00 Byte](3596)
    摘要:
    肿瘤微环境中除了肿瘤细胞外,还存在多种类型的其他细胞,包括基质细胞、内皮细胞和各种免疫细胞(如CD4+和CD8+T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s, TANs)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TANs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这些机制包括TANs释放的弹性蛋白酶促进肿瘤增殖和转移,TANs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同时高度活化的TANs也可杀伤肿瘤细胞起抗肿瘤的作用。对TANs的深入研究为肿瘤免疫提供了新的认识,以TANs及其分泌的一些分子作为靶点来调控TANs的功能,可能成为干预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方法。
    2  MicroRNA-122调控的TK基因有效降低TK/GCV治疗系统的肝毒性
    王 刚 董小岩 田文洪 尉迟捷 胡键阳 付昕阳 柳云帆 谭文杰 吴小兵
    2010, 17(5):492-49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02
    [摘要](2795) [HTML](0) [PDF 0.00 Byte](2361)
    摘要:
    目的:探讨利用肝脏特异性microRNA-122(miR-122)调控外源基因在肝细胞的表达,减轻单纯疱疹病毒1型胸苷激酶和更昔洛韦(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thymidine kinase/gancyclovir,TK/GCV)治疗系统的肝毒性。方法:通过在相应基因的3′非翻译区(3′UTR)插入miR-122靶序列,构建miR-122调控的pEGFP-122T、pLuc-122T和pTK-122T表达载体,分别转染miR-122阳性的Huh7肝癌细胞和miR-122阴性的HeLa宫颈癌细胞,观察细胞中报告基因的表达及TK/GCV的细胞毒杀伤作用。水动力法分别注射上述质粒至小鼠体内,冰冻切片和活体成像观察肝脏EGFP和Luc的表达,通过小鼠血清ALT、体质量变化、存活率和肝脏病理变化评价TK/GCV系统的肝毒性。结果:在Huh7细胞,miR-122靶序列的插入抑制了EGFP的表达和Luc的活性,减轻TK/GCV的毒性杀伤;而在HeLa细胞,miR-122靶序列的插入对报告基因表达和TK/GCV的杀伤无影响。体内实验结果显示,pEGFP-122T处理组的肝细胞不表达EGFP,而pEGFP处理组的肝细胞有30%高表达EGFP;与pLuc处理组相比,pLuc-122T处理组的Luc活性下调了33.70%。pTK处理组小鼠血清ALT显著升高、体质量进行性下降、肝脏出现明显病理损伤,进而引起小鼠死亡;而pTK-122T处理组小鼠血清ALT正常、无体质量下降、肝脏切片未见病理改变。结论:miR-122靶序列的插入可抑制外源基因在肝脏的表达,并可有效地降低TK/GCV系统的肝毒性。
    3  叶酸受体介导的壳聚糖-pGPU6/GFP/Neo纳米粒靶向转染肿瘤细胞的特点
    杨 琰 卢 实 李敏芳 王泽华
    2010, 17(5):499-50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03
    [摘要](3518) [HTML](0) [PDF 0.00 Byte](3133)
    摘要:
    目的:研究叶酸受体介导下的壳聚糖-pGPU6/GFP/Neo纳米粒在叶酸受体表达程度不同的肿瘤细胞中的靶向转染特点。方法:制备叶酸偶联壳聚糖pGPU6/GFP/Neo纳米粒(folate-chitosan-pGPU6/GFP/Neo,FA-CS-DNAnano)和壳聚糖pGPU6/GFP/Neo纳米粒(chitosan-pGPU6/GFP/Neo,CS-DNAnano),红外光谱扫描鉴定其合成,透射电镜观测纳米粒的形态特征及直径大小。纳米粒转染叶酸受体表达阳性的人类卵巢癌细胞系 SKOV3、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宫颈癌细胞系HeLa,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转染效率,MTT法检测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结果:成功制备FA-CS-DNAnano和CS-DNAnano,纳米粒接近球型、表面光滑、结构均匀;FA-CS-DNAnano直径为(78.1±0.3)nm,CS-DNAnano直径为(1384±0.7)nm。FA-CS-DNAnano在 SKOV3和 MCF-7细胞的转染效率明显高于CS-DNAnano \[(24.3±0.7)% vs(0.7±0.1)%,(16.8±1.2)% vs(0.3±01)%;均P<001\],而在HeLa细胞中两者转染效率无明显差异 (P>0.05)。FA-CS-DNAnano转染前后MCF-7、SKOV3 和 HeLa细胞的活力分别为(87.9±2.4)%、(91.4±1.0)%、(97.4±1.1)%和(63.0±2.5)%、(90.6±13)%、(99.3±1.6)%。结论:对于叶酸受体强阳性表达的SKOV3和MCF-7肿瘤细胞,叶酸偶联壳聚糖是良好的靶向基因转运载体。
    4  异种EGFR口服DNA疫苗抑制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
    武建毅 刘 岽 唐 亮 谈立松 黄晓东
    2010, 17(5):505-5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04
    [摘要](3106) [HTML](0) [PDF 0.00 Byte](3029)
    摘要:
    目的:观察表达异种鸡EGFR(chicren EGFR, cEGFR)与 IgGγFc融合基因的口服减毒鼠伤寒沙门菌疫苗对高表达EGFR 的肺癌Lewis细胞小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pVAX1-cEGFR-γFc质粒转化减毒沙门菌SL7207,重组菌SL7207/pVAX1-cEGFR-γFc体外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cEGFR-γFc融合蛋白的表达。SL7207/pVAX1-cEGFR-γFc重组菌口服免疫小鼠3次后接种Lewis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体内融合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抗EGFR抗体的水平。接种Lewis细胞14 d后处死小鼠,瘤体称质量,检测SL7207/pVAX1-cEGFR-γFc疫苗对Lewis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结果:成功构建减毒沙门菌疫苗SL7207/pVAX1-cEGFR-γFc,SL7207/pVAX1-cEGFR-γFc感染后,在小鼠后体内外都能检测到cEGFR-γFc融合蛋白的表达;SL7207/pVAX1-cEGFR-γFc疫苗口服免疫后小鼠能够产生高水平的抗EGFR抗体,口服SL7207/pVAX1-cEGFR-γFc疫苗能够有效抑制小鼠Lewis移植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结论:异种EGFR口服DNA疫苗能够有效地抑制高表达EGFR肺癌的生长,是EGFR分子靶向治疗的一条新途径。
    5  抗促胃液素疫苗mG17-CRM197单用及联合5-FU抑制小鼠结肠癌的生长
    宫新江 王栋海 赵 娥 郑庆梅 王克波 高永宏 范传文 朱屹东 杨清敏 王晶翼
    2010, 17(5):510-51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05
    [摘要](3310) [HTML](0) [PDF 0.00 Byte](2696)
    摘要:
    目的:观察抗促胃液素(gastrin,又称胃泌素)疫苗mG17-CRM197(mG17)单用及联合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对小鼠结肠癌C38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肠癌细胞促胃液素受体(CCKBR)的表达情况,磺酰罗丹明B(SRB)法检测mG17-NH2对C38细胞增殖的影响。C57BL/6小鼠随机分为PBS组、CRM197组、mG17组、5-FU组和mG17/5-FU组,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抗G17抗体水平;免疫后的小鼠皮下进行肿瘤移植,5-FU组和mG17/5-FU组给予5-FU(20 mg/kg,q2d×5),其他组给予生理盐水,通过肿瘤生长曲线和瘤质量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C38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小鼠结肠癌C38细胞表达CCKBR,mG17-NH2浓度依赖性上调CCKBR的表达,且能促进 C38细胞增殖(细胞增殖率为115.7%~133.5%)。mG17疫苗免疫3次后,小鼠血清抗mG17抗体水平依次升高。mG17组、5-FU组和mG17/5-FU组对C38移植瘤有显著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58.0%、60.5%和80.7%;按金氏法计算,mG17与5-FU联用的Q值为0.97,两药联用出现相加作用。结论:mG17-CRM197疫苗对小鼠结肠癌C38移植瘤治疗有效,与5-FU联用增强对小鼠结肠癌的抑制。
    6  表达CD40L的小鼠结肠癌colon26瘤苗增强DC活性
    武立华 张 超 单保恩 刘丽华 艾 军
    2010, 17(5):514-52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06
    [摘要](2596) [HTML](0) [PDF 0.00 Byte](2938)
    摘要:
    目的:观察表达CD40L的小鼠结肠癌colon26瘤苗体内外对DC活性的影响。方法:以脂质体法将CD40L基因转染colon26细胞获得稳定表达CD40L的colon26/CD40L瘤苗。colon26/CD40L细胞与小鼠骨髓来源DC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变化,RT-PCR法检测细胞因子基因P19、P35、P40、IL-18和IFN-γ的表达,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中IL-12、IL-23和IFN-γ的水平。BALB/c小鼠皮下注射colon26细胞制备荷瘤小鼠模型,colon26/CD40L致敏DC治疗荷结肠癌小鼠,ELISA法检测荷瘤小鼠外周血中IL-12、IL-23、IFN-γ、IL-10和TGF-β的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脾和肿瘤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成功获得高表达CD40L的丝裂霉素(MMC)处理的colon26/CD40L瘤苗。DC与colon26/CD40L瘤苗共培养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MHCⅠ和MHCⅡ表达增高(P<0.01);共培养体系中可检测到P19、P35、P40、IL-18和IFN-γ mRNA的表达,而在其他组未检测到上述基因的表达;共培养细胞上清中有较高水平的IL-12、IL-23和IFN-γ(P<0.01)。colon26/CD40L瘤苗致敏DC治疗组与colon26/CD40L瘤苗治疗组、DC治疗组比较,小鼠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明显减小和减少(P<0.05);小鼠外周血IL-12、IL-23和IFN-γ明显升高(P<0.01),IL-10和TGF-β明显降低(P<0.01);小鼠移植瘤组织病理变化显著减轻。结论:表达CD40L的丝裂霉素(MMC)处理的结肠癌瘤苗可促进DC的成熟,刺激DC分泌细胞因子,增强DC体内外活性,从而增强治疗体系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7  携带hIFN-γ的内皮祖细胞增强肿瘤化疗后维持治疗的效果
    王 鈜 刘广贤 卓海龙 白文林 吴 煜 周 霖 楼 敏 曾 珍 常秀娟 徐建明
    2010, 17(5):521-5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07
    [摘要](2542) [HTML](0) [PDF 0.00 Byte](2651)
    摘要:
    目的:观察携带hIFN-γ基因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etor cells carrying hIFN-γ, EPC-hIFN-γ)在肿瘤化疗后维持治疗的效果。方法:LoVo大肠癌细胞加入喜树碱-11(camptothecin-11, CPT-11),再分别加入 hIFN-γ或(和)西妥苷单抗(cetuximab, C225),MTT法观察其对LoVo细胞的抑制作用。荷Lovo大肠癌细胞移植瘤裸鼠在给药CPT-11后,再给予EPCs-hIFN-γ或(和)C225,观察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和对裸鼠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在体外,肿瘤细胞中加入CPT-11后再加入hIFN-γ或(和)C225可进一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荷瘤裸鼠在给予CPT-11 50 mg/kg后,分别给予EPCs-hIFN-γ、C225或者EPCs-hIFN-γ + C225,均可以进一步抑制肿瘤的生长\[肿瘤平均体积(2 024.28±1 048.40) mm3 vs (764.94±720.14) mm3、(233.85±186.97) mm3、(186.95±133.43) mm3、(163.9±173.39) mm3,P<005),均可进一步延长荷瘤裸鼠的生存期(中位生存期34.2 d vs 39.4 d、44.5 d、48.5 d、51.3 d,P<0.05或P<001);其中以CPT-11+EPCs-hIFN-γ+C225的治疗效果最好。结论:EPCs-hIFN-γ用于化疗后维持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
    8  RNA干扰CTSL表达抑制卵巢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王素梅 李 力 张 玮 黎丹戎 唐步坚
    2010, 17(5):525-53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08
    [摘要](2560) [HTML](0) [PDF 0.00 Byte](3048)
    摘要:
    目的:构建组织蛋白酶L基因(cathepsin L, CTSL)RNAi的真核表达载体,探讨干扰CTSL基因表达对卵巢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4对CTSL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转染卵巢癌A2780细胞,RT-PCR检测各转染细胞CTSL的表达,筛选沉默效果最好的siRNA序列。设计并合成CTSL-shRNA序列,与psilence4.1-CMV-neo载体连接,构建psilence4.1-CTSL表达载体。psilence4.1-CTSL转染A2780细胞,获得稳定转染克隆A2780-CTSL。RT-PCR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CTSL基因干扰效果,MTT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A2780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A2780细胞周期,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检测A2780细胞体外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筛选出干扰效果最好的siRNA-CTSL-1202序列,并成功构建相应的CTSL-shRNA表达载体psilence4.1-CTSL。稳定转染psilence4.1-CTSL能沉默A2780细胞中CTSL的表达。沉默CTSL基因后可抑制A2780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但不影响A2780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和黏附活性。结论:成功构建CTSL基因siRNA的真核表达载体,RNA干扰CTSL基因表达可抑制卵巢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9  腺病毒介导IL-24基因诱导人脑胶质瘤U87MG细胞的凋亡
    韩国胜 刘建民 岳志健 胡小吾 盛伟华 缪竞诚 汪小华 杨吉成
    2010, 17(5):531-53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09
    [摘要](2504) [HTML](0) [PDF 0.00 Byte](2744)
    摘要: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IL-24基因表达载体(Ad-IL-24)对人脑胶质瘤U87MG细胞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本科室构建的Ad-IL-24感染U87MG细胞,RT-PCR法检测IL-24基因的表达,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U87MG细胞的生长和凋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U87MG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RT-PCR法检测Bax、Bcl-2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3的活化。结果:Ad-IL-24感染U87MG细胞后,IL-24在U87MG细胞中有明显表达,并抑制U87MG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出现典型的凋亡细胞核形态学改变。Ad-IL-24可上调U87MG细胞中Bax基因、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并诱导caspase-3蛋白的活化。结论:Ad-IL-24可诱导U87MG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基因、下调Bcl-2基因表达,并活化caspase-3有关。
    10  5-Aza-CdR诱导肿瘤细胞NY-ESO-1抗原的表达
    陈裕庆 黄 丽 汪晓军 张文敏
    2010, 17(5):536-54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10
    [摘要](2621) [HTML](0) [PDF 0.00 Byte](2783)
    摘要:
    目的:探讨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 5-Aza-CdR)对肿瘤细胞中NY-ESO-1抗原表达的诱导作用。方法:常规培养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肝癌细胞株H2P和MHCC97-H、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和LoVo及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5-Aza-CdR作用前后肿瘤细胞中NY-ESO-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RT-PCR与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仅见胃癌SGC-7901细胞阳性表达NY-ESO-1,其余5株肿瘤细胞不表达NY-ESO-1。NY-ESO-1阴性的肝癌细胞株H2P、结肠癌细胞株LoVo及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经5-Aza-CdR(终浓度分别为1、5和10 μmol/L)处理6 d后,细胞形态和生长速度均无明显改变,而NY-ESO-1 mRNA和蛋白均被诱导为阳性表达,并随5-Aza-CdR浓度增加而阳性表达逐渐增强。结论:5-Aza-CdR能诱导肝癌、结肠癌、脑胶质瘤等肿瘤细胞中NY-ESO-1抗原的表达,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11  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分析
    鱼丽莉 王子妍 李 娟 宋玮玮 赵 丽
    2010, 17(5):541-54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11
    [摘要](2408) [HTML](0) [PDF 0.00 Byte](3082)
    摘要:
    目的:应用微核分析技术检测初诊白血病患者的遗传损伤。方法:应用细胞周期阻断法检测54例初诊白血病患者(CML 11例,AML-M1 7例,AML-M2 6例,AML-M3 4例,AML-M4 2例,AML-M5 4例,AML-M6 2例,ALL 18例)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以微核率(micronucleus rate,MNR)、微核细胞率(micronucleus cell rate,MCR)、核芽(nuclear bud,Bud)率、核质桥(nucleoplasmic bridge,NPB)率、核分裂指数(nucleus division index,NDI)、凋亡细胞(apoptotic cells,AC)率结合染色体中期分析、融合基因和基因重排检测作为染色体损伤指标分析初诊白血病患者的遗传损伤。结果:54例初诊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的MNR\[(17.368±1.305)‰ vs(7.368±0.844)‰\]、MCR\[(15.418±1.212)‰ vs(5.887±1.101)‰\]、Bud率\[(8.142±0132)% vs(0.404±0.404)%\]、NPB率\[(5.724 ±0.874)% vs(0.034±0.034)%\]、NDI\[(1.722±0.062)% vs(2.282±0324)%\]、AC率\[(2.167±0.333)% vs(0.167±0.667)%\]、异常染色体检出率(24.00%)、融合基因或基因重排阳性率(18.00%)均明显异于健康人(P<0.05或P<0.01)。结论:白血病患者发病初期即有不同程度的遗传损伤,提示染色体不稳定造成的遗传损伤与白血病发病密切相关。
    12  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髓源抑制性细胞的临床意义
    杜伟娇 于津浦 李 慧 杨莉莉 沈 春 于文文 辛 宁 安秀梅 曹 水 任秀宝
    2010, 17(5):545-54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12
    [摘要](2927) [HTML](0) [PDF 0.00 Byte](3035)
    摘要: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天津肿瘤医院2009年2月至2009年12月间35例乳腺癌根治术的手术切除组织标本,制成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MDSCs(Lin-CD33+CD13+CD14-CD15-)比例,免疫组化法检测同一肿瘤组织中ER、PR、Her-2表达;分析MDSCs比例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MDSCs比例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Ⅲ期患者MDSCs比例\[(11.70±7.85)%\]高于Ⅰ/Ⅱ期患者\[(5.32±4.59)%\],发生3个以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MDSCs比例\[(10.97±7.87)%\]高于3个以下(含3个)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86±5.26)%\](P<0.05)。未观察到MDSCs比例高低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以及ER、PR、Her-2表达有关(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MDSCs比例与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MDSCs增多可能是乳腺癌患者发生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Syk、c-erbB-2和EGFR在贲门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杨植彬 连艳萍 郭艳丽 郭 炜 董稚明
    2010, 17(5):549-55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13
    [摘要](2517) [HTML](0) [PDF 0.00 Byte](2679)
    摘要:
    目的:检测贲门腺癌( gastric cardiac adenocarcinoma, GCA)中抑癌基因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 Syk)及原癌基因c-erb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的表达情况,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其与贲门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手术切除贲门腺癌标本91例,患者术前未经任何抗癌治疗。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贲门腺癌组织及相应切缘外正常黏膜组织中Syk、c-erbB-2、EGFR的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Syk在贲门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24.18%,明显低于相应切缘外正常组织(60.44%,P<001)。c-erbB-2、EGFR在贲门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04%和58.24%,明显高于其在相应切缘外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0.88%,21.98%;均P<0.01)。Syk及c-erbB-2表达均与肿瘤组织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或P<0.01)。EGFR表达仅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Syk与c-erbB-2和EGFR表达均有相关性(P<0.05),而Syk和EGFR表达两者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Syk、c-erbB-2、EGFR基因在贲门腺癌中均异常表达,可能与贲门腺癌的发生有关;3种蛋白的联合检测对贲门腺癌的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4  吉非替尼治疗化疗失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马 玲 帕提古丽·阿尔西丁 单 利
    2010, 17(5):554-55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14
    [摘要](2313) [HTML](0) [PDF 0.00 Byte](3204)
    摘要: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gefitinib)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2009年8月期间我科收治的64例晚期 NSCLC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250 mg每天顿服,直至病情进展或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64例晚期NSCLC患者中,无1例CR,PR 22例,SD 23例,PD 19例,全组有效率(CR+PR)为34.38%,疾病稳定率为35.94%,疾病控制率(CR+PR+SD)为70.31%。中位生存期为5.9个月,截止随访时间35.94%(23/64)的患者仍存活。吉非替尼的疗效与性别及吸烟史相关(P<005),女性疗效优于男性(P<0.05),无吸烟史优于有吸烟史。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Ⅰ、Ⅱ度皮疹(32.81%、26.57%)、腹泻(12.5%)。结论:对于化疗失败的晚期 NSCLC,吉非替尼能较好地缓解女性、腺癌、未吸烟患者的疾病相关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具有较好耐受性的药物。
    15  兔抗人Cyclin D1b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郑 航 梁继珍 苏 宁 陈逢生 李 荣
    2010, 17(5):559-56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15
    [摘要](2267) [HTML](0) [PDF 0.00 Byte](2738)
    摘要:
    目的:制备Cyclin D1b蛋白C端多肽的多克隆抗体,为后续Cyclin D1b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yclin D1b蛋白的同源性、亲水性和抗原性,设计并合成Cyclin D1b C端的氨基酸序列,将合成后的多肽与钥孔血蓝蛋白(Keyhole-limpet hemocyanin,KLH) 偶联并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法检测多抗效价,Western blotting检测Cyclin D1b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该抗体的特异性与适用范围。结果:成功制备兔抗人Cyclin D1b蛋白C端多肽的多克隆抗体,ELISA法效价为1∶18 000。纯化后的抗体用于Western blotting可特异识别MCF-7细胞中的Cyclin D1b,并可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论:制备成功Cyclin D1b蛋白C端多肽的多克隆抗体,此多抗可用于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等分析。
    16  吉西他滨联合YH-16对肝癌干细胞样细胞的影响
    易善永 南克俊 陈 静 姜丽丽
    2010, 17(5):562-56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16
    [摘要](2580) [HTML](0) [PDF 0.00 Byte](2588)
    摘要: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YH-16对裸鼠CD133+MHCC97H肝癌移植瘤中肝癌干细胞样细胞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磁珠分选MHCC97H中肝癌干细胞样细胞,将其接种到20只裸鼠皮下,建立移植瘤模型。治疗组给予吉西他滨和YH-16,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移植瘤大小变化及原代培养细胞球形成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原代培养中CD133+细胞百分率。结果:治疗组的移植瘤明显缩小,治疗组和对照组细胞球形成数目分别为(7.5±2.4)个 vs (16.0±3.5)个,细胞球直径分别为(178.30±19.21) μm vs (131.06±20.96) μm(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原代培养中CD133+细胞百分数分别为(6.24±0.96)% vs(18.26±1.76)%(P<0.05)。结论:低剂量吉西他滨联合YH-16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肝癌干细胞样细胞的血管巢,进而选择性清除肝癌干细胞样细胞。
    17  手术后大肠癌患者NKT及NK细胞的变化
    张德祥 袁苏徐 管洪庚 徐 红 戴月娣
    2010, 17(5):565-56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17
    [摘要](2442) [HTML](0) [PDF 0.00 Byte](2772)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后大肠癌患者外周血NKT细胞及NK细胞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集32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和13例健康对照外周静脉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T及NK细胞的变化,研究其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大肠癌患者NKT细胞较健康人升高(P<0.05),T细胞与健康人无差异,NK细胞较健康人减少(P<0.05)。健康人群中NKT细胞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6.6%,低于大肠癌患者的18.9%(P<0.05)。术后1周,大肠癌患者NKT细胞较术前明显升高、NK细胞明显降低(P<0.05)。年龄>60岁较年龄≤60的大肠癌患者的T细胞低(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T细胞有降低趋势,NK细胞有增高趋势;肿瘤浸润至浆膜和浆膜外大肠癌患者T细胞有降低趋势;Duke’s C、D期较Duke’s A、B期大肠癌患者T细胞低(P<0.05)。T、NKT及NK细胞三者间无相关关系。结论:手术后大肠癌患者NK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处于活化状态,NK细胞处于抑制状态。
    18  三种简易形态观察法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的比较
    杨连君 司晓辉 王文亮 刘艳琳 张 雪 吕 晶
    2010, 17(5):568-57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18
    [摘要](2762) [HTML](0) [PDF 0.00 Byte](3262)
    摘要:
    目的:比较3种简易形态观察法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的效果。方法:用6%的乙醇作用人肝细胞癌HCC-9204细胞6 h,诱导其凋亡,进行未固定细胞的吖啶橙/溴化乙啶(AO/EB)双染色、细胞固定后的H-E染色,以及TUNEL法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结果:用6%乙醇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后,AO/EB、H-E染色法以及TUNEL法均能够不同程度地显示细胞变圆、细胞核深染和染色质边集、呈环状、团块或新月体状,以及细胞质浓缩和“出泡”现象等细胞凋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AO/EB双染色法能够显示呈致密浓染的黄绿色染色或出现黄绿色碎片的早期凋亡细胞,还能显示呈致密红染或出现红色碎片的晚期凋亡细胞,也能显示呈红色膨大状的坏死细胞。结论:AO/EB双染色、细胞固定后的H-E染色,以及TUNEL法等3种方法均可不同程度地观察到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其中的AO/EB双染色法还可以区分早期凋亡、晚期凋亡和坏死细胞,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19  肿瘤干细胞的临床意义
    向俊宇 李 楠
    2010, 17(5):571-57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19
    [摘要](2942) [HTML](0) [PDF 0.00 Byte](3483)
    摘要: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 CSC)是近年来在许多肿瘤组织中发现的一类特殊干细胞。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能力,可以通过不断分化肿瘤细胞使新的肿瘤产生;肿瘤干细胞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和放射抗拒,这可以用来解释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肿瘤干细胞可用于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通过对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鉴定可实现对一些肿瘤的早期诊断;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则通过作用于肿瘤干细胞的信号转导途径、表面标记和其生存的微环境,以及诱导其分化,从而达到靶向治疗肿瘤的目的。深入研究肿瘤干细胞的耐药性以及确定更多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可为肿瘤治疗提供新途径。
    20  TLR4与肿瘤免疫逃逸的研究进展
    郭 栋 张超雄 刘秋燕
    2010, 17(5):576-57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20
    [摘要](3191) [HTML](0) [PDF 0.00 Byte](3755)
    摘要: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家族是感受病原体入侵的一类模式识别受体,目前在哺乳动物免疫系统中共发现11个成员,其中以TLR4最受关注。大部分肿瘤组织均表达TLR4;肿瘤细胞上TLR4激活后能以不同方式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凋亡抵抗和侵袭、转移;TLR4参与肿瘤免疫逃逸除了外源性活化机制外,肿瘤微环境中的内源性配体同样可能发挥重要作用。TLR4有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新靶点。
    21  NF-κB在前列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韩 慧 许 青
    2010, 17(5):579-58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21
    [摘要](2615) [HTML](0) [PDF 0.00 Byte](2781)
    摘要:
    前列腺炎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 NF-κB)在前列腺炎诱发前列腺癌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作为炎症环境特点之一的缺氧与参与免疫应答的Toll样受体,均可激活NF-κB;同时炎症细胞亦可通过NF-κB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此外,NF-κB与其他前炎症因子间存在交互作用。NF-κB通过多途径调控肿瘤生长,包括促凋亡、抑增殖,介导肿瘤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同时可能诱导前列腺癌向雄激素非依赖性阶段演进。抗炎及针对NF-κB的靶向治疗为前列腺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2  骨形成蛋白与前列腺癌
    司晓辉 冯志军 杨连君
    2010, 17(5):584-58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0.5.022
    [摘要](2667) [HTML](0) [PDF 0.00 Byte](2583)
    摘要:
    前列腺癌是西方国家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亦明显增加。前列腺和前列腺癌组织中有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及其受体的表达。BMPs能够诱导异位成骨、细胞趋化、分化和胚胎发育。某些BMPs及其受体在前列腺癌细胞表达,可以作为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标志物。BMPs对前列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是多样的,与肿瘤细胞类型、分化状态和局部微环境有关。BMPs在前列腺癌进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促进前列腺癌骨转移并在成骨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BMPs与前列腺癌的关系,有助于阐明前列腺癌的发病及转移机制,为前列腺癌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