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8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肝癌发生过程中的免疫调控:防御还是协同?
    钱旻 杜冰
    2011, 18(6):581-58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01
    [摘要](1897) [HTML](0) [PDF 364.89 K](3053)
    摘要: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严重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致死性疾病。以往的肝癌治疗主要针对癌细胞本身,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尤其是肿瘤微环境对于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瞄准肝癌发生过程中免疫调控这一研究热点,对肿瘤微环境中的淋巴细胞、炎症细胞、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关键要素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调控作用进行初步探讨,尝试从分子和细胞水平阐述免疫系统对于肝癌发生、发展的双向调控作用,并对这些关键因子的抗肿瘤作用和潜在的药物开发前景进行评价,希望为肝癌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肝癌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线索。
    2  内皮分化基因受体介导溶血磷脂酸:肿瘤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龚涌灵 Frank FANG
    2011, 18(6):588-59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02
    [摘要](2565) [HTML](0) [PDF 1.14 M](3043)
    摘要:
    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对多种细胞具有不同生物学活性的磷脂介质,在组织中广泛存在。从细胞形态学改变到细胞功能的影响,LPA可产生如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耐药等生物学效应。如其他生物递质一样,LPA与细胞表面特定的G蛋白偶合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发生交联作用,这些受体主要有Edg-2/LPA1、Edg-4/LPA2和Edg-7/LPA3等,它们被命名为内皮分化基因或溶血磷脂受体亚家族(endothelial differentiation gene or lysophospholipid receptor subfamily,Edg/LPAR subfamily)。LPA在体内外参与细胞增殖以及血管生成等病理生理过程,LPA代谢和Edg/LPA受体功能的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是肿瘤临床诊治的潜在靶点。本文阐述了LPA通过Edg/LPA受体介导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就其在胰腺癌临床诊治中的意义进行了评价。
    3  缺氧微环境对TSST-1诱导的抗CEA+结肠癌LoVo细胞免疫治疗的调控
    王炜 孙学军 王伟 田勇 郑见宝 成亮 张超
    2011, 18(6):597-60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03
    [摘要](2023) [HTML](0) [PDF 755.56 K](2657)
    摘要:
    目的:研究缺氧微环境对靶向性表达的超抗原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TSST-1)激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对CEA+结肠癌LoVo细胞杀伤作用的调控。 方法: 包装、收集前期构建的缺氧反应元件(hypoxia-response elements,HRE)和癌胚抗原启动子CEAp联合调控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LEGFP-N1-5HRE-CEAp-TSST-1-linker-CD80TM(简称pLEGFP-N1-5HCTC),感染CEA+LoVo细胞及CEA-宫颈癌HeLa细胞,获取稳定表达跨膜型超抗原TSST-1-linker-CD80TM蛋白(TC融合蛋白)的肿瘤细胞。用缺氧模拟试剂CoCl2模拟缺氧微环境,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缺氧调控下 TSST-1 的表达水平。将健康人PBL与pLEGFP-N1-5HCTC感染后的肿瘤细胞共培养,3H-TdR掺入法检测缺氧调控下PBL的增殖能力,MTT法检测缺氧调控下PB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结果: pLEGFP-N1-5HCTC病毒成功感染CEA+LoVo细胞(5HCTC/LoVo),RT-PCR和Western blotting证实,缺氧可上调5HCTC/LoVo细胞中 TSS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CEA-HeLa细胞在常氧和缺氧条件下均无 TSST-1 的表达。缺氧可上调5HCTC/LoVo细胞诱导的人PBL的增殖(7.3×103 vs 3.1×103cpm,P<0.05),缺氧环境下PBL对5HCTC/LoVo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常氧环境(82.69% vs 53.50%,P<0.01);CEA-HeLa细胞不能刺激PBL增殖,PBL对其也无抑制作用。 结论: 缺氧微环境可显著上调靶向性表达的超抗原TSST-1诱导的对CEA+LoVo细胞的杀伤作用。
    4  表达对胰腺癌CFPA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欧阳华强 谢广茹 潘战宇 陈冲 李玲
    2011, 18(6):605-61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04
    [摘要](2260) [HTML](0) [PDF 1.20 M](2841)
    摘要:
    目的:应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靶向沉默人胰腺癌CFPAC-1细胞中的 EphB2 基因的表达,观察 EphB2 对CFPA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构建靶向 EphB2 基因的siRNA干扰质粒,通过LipofectamineTM 2000将干扰质粒转染进293T细胞,筛选出能有效抑制EphB2蛋白表达的干扰序列。构建含有效序列的慢病毒载体pLentiGFP-EphB2,感染CFPAC-1细胞,筛选出稳定干扰EphB2蛋白表达的CFPAC-1细胞系。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CFPAC-1细胞中 EphB2 mRNA和蛋白的表达,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 EphB2 下调对CFPA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结果: 成功构建了EphB2慢病毒干扰载体pLentiGFP-EphB2,获得稳定转染pLentiGFP-EphB2的CFPAC-1细胞(CFPAC-1 EphB2 RNAi)。CFPAC-1 EphB2 RNAi细胞中 EphB2 mRNA和蛋白表达较空载体组显著降低, EphB2 mRNA的沉默效率为63%。与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相比,pLentiGFP-EphB2感染显著促进CFPAC-1细胞的增殖(1.89±0.17 vs 1.63±0.13、1.71±022,P<0.05),抑制细胞的凋亡\[(7.02±1.27)% vs (13.37±1.89)%、(15.71±2.35)%,P<0.05\]。 结论: pLentiGFP-EphB2可有效下调胰腺癌CFPAC-1细胞中 EphB2 的表达,促进CFPAC-1细胞增殖和抑制其凋亡。
    5  膜型IL-15联合RAE-1ε增强小鼠NK细胞的杀伤活性
    钱莉 陆家辉 傅奕 郑月娟 佟大可 龚卫娟 潘兴元 季明春
    2011, 18(6):611-6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05
    [摘要](3193) [HTML](0) [PDF 693.25 K](2905)
    摘要:
    目的:探讨视黄酸早期转录因子1ε(retinoic acid early transcript 1ε,RAE-1ε)和膜型IL-15对小鼠NK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 方法: 前期研究以小鼠原B淋巴细胞株BaF3为基础构建了3株BaF3工程细胞株,即表达膜型IL-15的BaF3/mb15细胞、表达RAE-1ε的BaF3/RAE细胞和同时表达膜型IL-15和RAE-1ε的BaF3/mb15/RAE细胞。将γ射线灭活后的3株BaF3工程细胞株作为刺激细胞,分别刺激小鼠NK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刺激后NK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胞内染色法检测NK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分泌,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对小鼠淋巴瘤YAC1细胞的杀伤活性。 结果: 与BaF3/mb15和BaF3/RAE细胞相比,BaF3/mb15/RAE细胞可有效上调NK细胞表面CD25、CD44、FasL和CD107a的表达,但对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分泌没有明显刺激作用。当效靶比为20〖DK〗∶1时,BaF3/mb15、BaF3/RAE和BaF3/mb15/RAE细胞刺激后NK细胞对靶细胞YAC1的杀伤率分别为(39.7±2.9)%、(45.3±2.3)%和(59.0±6.9)%,均高于BaF3组的(28.3±1.5)%(P<0.01),且BaF3/mb15/RAE组高于BaF3/mb15和BaF3/RAE组(P<0.05)。 结论: 膜型IL-15联合RAE-1ε可促进NK细胞活化并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
    6  MicroRNA-10a通过调控MMP的表达促进胶质瘤细胞侵袭
    范立刚 吴德刚 孙立华 王颖毅 梅赞 尤永平 刘宁
    2011, 18(6):617-62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06
    [摘要](2374) [HTML](0) [PDF 1.79 M](2996)
    摘要:
    目的:研究microRNA-10a(miR-10a)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MG侵袭性的影响。 方法: 脂质体包被miR-10a反义寡聚核苷酸(miR-10a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miR-10a-anti-ODN),转染胶质瘤U87MG细胞,并设无义miRNA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miR-10a-anti-ODN对U87MG细胞的转染效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miR-10a-anti-ODN后U87MG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周期,MTT法检测U87MG细胞的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miR-10a-anti-ODN对U87MG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U87MG细胞中 MMP-2、MMP-9、MMP-14 mRNA及蛋白的表达。 结果: 转染miR-10a-anti-ODN后,U87MG细胞的增殖、周期和凋亡无明显改变,U87MG细胞的侵袭\[(87±7.1) vs (155±3.7)、(149±6.6)个细胞,P<0.05\]和迁移\[(78.0±5.2)vs (150. 3±3.7)、(147.3±6.6)个细胞,P<0.05\]能力明显下降,侵袭相关因子 MMP-2、MMP-9、MMP-14 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下降。 结论: miR-10a通过调控 MMP-2、MMP-9、MMP-14 的表达促进胶质瘤U87MG细胞的侵袭,miR-10a可能是胶质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7  沉默Livin基因表达对结肠癌LoVo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邹爱民 高文香 朱文芳 沈建军
    2011, 18(6):624-62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07
    [摘要](2470) [HTML](0) [PDF 1.30 M](2910)
    摘要:
    目的:运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沉默结肠癌细胞株LoVo中Livin基因的表达,研究Livin对LoVo细胞增殖和凋亡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 构建针对Livin基因的干扰质粒pSilencer4.1-L1和pSilencer4.1-L2,转染LoVo细胞,通过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LoVo细胞Livin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术、克隆形成实验、MTT法检测转染后LoVo细胞的凋亡、细胞周期、克隆形成、增殖以及对顺铂的敏感性。 结果: 成功构建pSilencer4.1-L1、pSilencer4.1-L2干扰质粒,pSilencer4.1-L1可有效沉默LoVo细胞中L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但pSilencer4.1-L2效果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pSilencer4.1-L1转染后LoVo细胞的凋亡率增加\[(24.2±3.2)% vs(8.1±1.4)%,P<0.01\];细胞增殖明显抑制,转染后72 h增殖抑制率约70%;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明显下降\[(15±4.6)% vs(85±5.8)%,P<0.01\];S期细胞明显增加\[(45.7±49)% vs(28.0±3.0)%,P<0.01\],G1期细胞明显减少\[(43.0±5.2)% vs(62.8±5.1)%,P<0.01\];对顺铂的敏感性增加,细胞凋亡率增加\[(65.3±6.2)% vs(43.4±6.9)%,P<0.01\]。 结论: pSilencer4.1-L1可有效沉默结肠癌LoVo细胞中Livin基因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诱导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8  腺病毒E1a基因增强P16 基因诱导SMMC-7721肝癌细胞的凋亡
    胡还章 王伟国 马炬明 苏长青 江艺
    2011, 18(6):630-63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08
    [摘要](2136) [HTML](0) [PDF 1.13 M](2959)
    摘要:
    目的:研究腺病毒 E1a基因与P16 抑癌基因协同对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探索肿瘤基因治疗新模式。 方法: 构建 E1a 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DC315-E1a和携带 P16 的重组病毒AdCMV-P16,RT-PCR和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pDC315-E1a质粒转染或AdCMV-P16病毒感染后SMMC-7721细胞中 P16和E1a 的表达。建立裸鼠SMMC-7721细胞移植瘤模型,pDC315-E1a和AdCMV-P16单独或联合治疗,观察其对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免疫组化和TUNEL法分别检测移植瘤组织中P16、E1a蛋白的表达和移植瘤细胞的凋亡。 结果: SMMC-7721细胞感染AdCMV-P16或转染pDC315-E1a后, P16、E1a mRNA和蛋白水平均呈阳性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dCMV-P16治疗组移植瘤细胞凋亡率为(14.3±2.5)%(P<001),抑瘤率为36.1%(P<0.01);pDC315-E1a治疗组抑瘤率为17.1%(P>0.05),移植瘤细胞凋亡率为(8.5±2.9)%(P<0.01);AdCMV-P16联合pDC315-E1a治疗组移植瘤细胞凋亡率为(27.3±6.3)%(P<0.01),抑瘤率达57.2%(P<0.01)。 结论: 腺病毒 E1a 基因能够增强 P16 基因对肝癌SMMC-7721细胞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促进移植瘤细胞的凋亡,增强 P16 基因治疗的效果。
    9  新型增殖型腺病毒CNHK500-hγ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孙立臣 张柏和 张琪 苏长青 李根丛 吴红平 吴孟超 钱其军
    2011, 18(6):635-64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09
    [摘要](2343) [HTML](0) [PDF 785.17 K](2810)
    摘要: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增殖型腺病毒CNHK500-hγ\[腺病毒 E1A、E1B 基因分别由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启动子和缺氧反应元件(hypoxia response element,HRE)启动子双重调控的、并携带hIFN-γ的重组腺病毒\]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方法: TCID50法和MTT检测增殖型腺病毒CNHK500-hγ在两种端粒酶阳性肝癌细胞株HepG2和Hep3B以及一株端粒酶阴性的成纤维细胞株BJ中的扩增能力和对细胞的杀伤作用。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CNHK500-GFP感染BJ、Hep3B和HepG2细胞,观察其扩增情况。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法检测CNHK500-hγ感染后细胞和细胞上清中hIFN-γ的表达。 结果: CNHK500-hγ感染HepG2、Hep3B和BJ细胞48 h后,CNHK500-hγ在HepG2和Hep3B细胞中的扩增是BJ细胞中的16 003和2 116倍,对BJ细胞杀伤的ED50值分别是杀伤HepG2和Hep3B细胞的500和10 000倍(P<0.01),且明显优于阳性对照增殖型腺病毒ONYX-015。CNHK500-hγ感染后HepG2及Hep3B细胞中hIFN-γ的表达显著高于非增殖型腺病毒Ad-hγ感染后细胞中hIFN-γ的表达(P<0.01)。 结论: 增殖型腺病毒CNHK500-hγ可在肝癌细胞内特异性扩殖,高效表达hIFN-γ基因,是一种具备治疗肝癌潜力的新型腺病毒。
    10  辐射诱导溶瘤腺病毒联合放疗对宫颈癌细胞HeLa S3的作用效果
    李笑梅 王海波 黄建
    2011, 18(6):641-46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10
    [摘要](2578) [HTML](0) [PDF 673.21 K](2937)
    摘要:
    目的:构建受辐射诱导的EGR-1启动子调控的携带人TRAIL基因的新型溶瘤腺病毒Ad-EGR-TRAIL,研究其联合放疗对宫颈癌细胞株HeLa S3的杀伤效果。 方法: 构建重组腺病毒Ad-EGR-TRAIL,用腺病毒Ad-GFP检测对HeLa S3细胞的感染效率。CCK-8法检测Ad-EGR-TRAIL组、单纯放疗组以及Ad-EGR-TRAIL联合放疗组对HeLa S3细胞的杀伤效应,同时观察它们对人正常宫颈细胞的作用。 结果: 成功构建腺病毒Ad-EGR-TRAIL,当MOI为100时,HeLa S3细胞的腺病毒感染效率最高。单纯Ad-EGR-TRAIL或放疗对HeLa S3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8.07±3.02)%和(23.02±4.03)%,Ad-EGR-TRAIL联合放疗对HeLa S3细胞增殖的抑制率达(79.77±9.15)%;同样的处理对正常宫颈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 结论: Ad-EGR-TRAIL联合放疗对宫颈癌细胞HeLa S3有显著的杀伤作用。
    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外对胃癌细胞的趋向性
    祝荫 程明 谢勇 陈江 罗时文 张焜和 吕农华
    2011, 18(6):647-65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11
    [摘要](2573) [HTML](0) [PDF 1.35 M](3403)
    摘要: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hBMSC)对胃癌细胞的趋化性,为将MSC研发成为胃癌基因治疗载体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hBMSC并进行流式细胞术鉴定。Transwell实验检测hBMSC对胃癌MKN45细胞和人成纤维细胞(human fibroblast,hFB)的趋化能力。建立MKN45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感染Lenti-EGFP(MOI为50)的hBMSC或hFB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入荷瘤小鼠,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瘤组织及各脏器GFP的表达。 结果: 培养第3代的hBMSC细胞CD44、CD105阳性率为(96.7±1.84)%、(98.1±0.95)%,而CD34、CD45表达阴性。hBMSC细胞向MKN45细胞的趋化能力明显强于胃上皮细胞GES-1组及空白对照细胞\[(239.5±54.3) vs (43.57±4.6)、(37.3±4.7)个,P<0.01\],且hBMSC向MKN45细胞的趋化能力明显强于hFB细胞向MKN45细胞的趋化能力\[(239.5±54.3) vs (27.7±16.7),P<0.01\]。与hFB相比,hBMSC对胃癌移植瘤组织具有明显趋向性;hBMSC组移植瘤组织内可见GFP表达,移植瘤小鼠部分肝脏(20%)及肺脏(20%)有GFP表达,但较移植瘤组织内GFP表达率和强度均低(P<005)。 结论: hBMSC在体内外对胃癌细胞均有特异性趋化作用,有望研发为胃癌基因治疗的良好载体。
    12  人血管能抑素抑制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生长、转移及血管新生
    陆卫忠 肖飞 黄桂君 李玉英 李瑾 陈维中 钱桂生
    2011, 18(6):653-65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12
    [摘要](2419) [HTML](0) [PDF 1.42 M](2654)
    摘要:
    目的:探讨人血管能抑素(canstatin)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生长、转移和血管新生的影响。 方法: 将pCMV-Script/canstatin及空载体pCMV-Script通过电穿孔的方法转染A549细胞,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RT-PCR检测转染后细胞中canstatin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细胞中canstatin蛋白的表达。建立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观察pCMV-Script/canstatin组A549细胞培养上清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免疫组化检测各治疗组荷瘤小鼠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 结果: pCMV-Script/canstatin转染A549细胞在G418筛选后成功形成克隆,转染的A549细胞能有效表达canstatin mRNA和蛋白。pCMV-Script/canstatin治疗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小于pCMV-Script组和NS组\[(1.47±0.21)cm3 vs (243±0.15) cm3、(2.53±0.18) cm3,P<0.01);pCMV-Script/canstatin组、pCMV-Script组和NS组的肺转移结节数分别为(3.00±1.00)、(7.80±1.48)、(7.60±2.41)个,pCMV-Script/canstatin组肿瘤转移受到显著的抑制(P<0.01);pCMV-Script/canstatin组小鼠的肿瘤组织微血管数明显少于pCMV-Script组和NS组\[(84.40±8.83) vs (188.68±11.15)、(190.24±1291)个,P<0.01\]。 结论: pCMV-Script/canstatin能在A549细胞中表达并分泌至细胞外,canstatin可明显抑制Lewis肺癌移植瘤的生长、转移和血管新生。
    13  碘化油紫杉醇白蛋白磁性纳米颗粒治疗大鼠肝癌的疗效
    信涛 赵妍 王国华 黄大勇 赵玉莹 金萍艳
    2011, 18(6):658-66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13
    [摘要](2614) [HTML](0) [PDF 868.61 K](2611)
    摘要:
    目的:制备抗肿瘤靶向药物紫杉醇白蛋白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paclitaxel albumin nanoparticle,MAG-TAX-NP)和碘化油MAG-TAX-NP,观察碘化油MAG-TAX-NP治疗大鼠肝癌的效果。 方法: 以白蛋白、纳米Fe3O4颗粒为载体,用乳化-超声-加热固化法制备MAG-TAX-NP和碘化油MAG-TAX-NP,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其紫杉醇的含量并计算MAG-TAX-NP的载药率及包封率,电镜下观察MAG-TAX-NP的形态。建立大鼠肝癌模型,除空白对照组外,分别将碘化油、碘化油紫杉醇﹑碘化油磁性纳米颗粒、碘化油MAG-TAX-NP各0.2 ml注入各组荷瘤大鼠肝固有动脉内进行治疗,14 d后处死大鼠,取肝肿瘤组织称重,计算各组抑瘤率;电镜观察碘化油MAG-TAX-NP对肝肿瘤的抑制作用。 结果: 制备的MAG-TAX-NP形态圆滑,粒径约70 nm,平均载药率为(5.62±0.08)%,平均包封率为(80.72±0.96)%。碘化油、碘化油紫杉醇﹑碘化油磁性纳米颗粒、碘化油MAG-TAX-NP各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3.2±2.24)%、(51±3.33)%、(57.4±3.66)%和(87.4±4.11)%,碘化油MAG-TAX-NP组的抑瘤率明显提高(P<0.01);此外,碘化油MAG-TAX-NP作用于肝肿瘤后,肝癌细胞出现大量凋亡与坏死。 结论: 碘化油MAG-TAX-NP可抑制大鼠肝癌的生长,有望成为紫杉醇治疗肝癌的新剂型。
    14  大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术后CIK治疗疗效的分析
    张静 于津浦 熊艳娟 曹杉 曹水 任秀宝
    2011, 18(6):663-66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14
    [摘要](2151) [HTML](0) [PDF 248.63 K](2704)
    摘要:
    目的:探讨大细胞肺癌(large cell lung cancer,LCL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术后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80例L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及术后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 结果: 80例LCLC患者术后临床分期:Ⅰ期21例,Ⅱ期22例,Ⅲ期28例,IV期9例。29例患者术后未行任何全身治疗,35例行单纯化疗,5例行IFN-α联合化疗,11例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联合化疗。80例LCLC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5%、45.6%、31.0%。单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P=0.002)、M分期(P<0.001)、临床分期(P<0.001)、手术方式(P=0.001)、术后不同治疗(P<0.001)与患者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P<0.001)、手术方式(P=0.034)、术后不同治疗(P=0.001)是L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对不同治疗方式组的生存期进行分析,单纯化疗组、CIK联合化疗组与无治疗组的生存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43例Ⅰ/Ⅱ期LCLC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CIK联合化疗组分别与无治疗组、单纯化疗组之间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44);对37例Ⅲ/Ⅳ期患者的生存期进行分析后发现,单纯化疗组、CIK联合化疗组、IFN-α联合化疗组患者生存与无治疗组患者生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41、0.011)。 结论: 影响L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是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术后治疗方式;早晚期LCLC患者接受术后治疗均可获益,且CIK联合化疗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组。
    15  乳腺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染色体微卫星杂合性缺失的比较
    乔峰 姜晓玲 李曦洲 施俊义 郑唯强
    2011, 18(6):668-67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15
    [摘要](2428) [HTML](0) [PDF 431.19 K](2754)
    摘要: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染色体3p区域微卫星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发生情况。 方法: 选取本院2005年9月至2009年2月手术切除石蜡包埋的乳腺癌组织切块43例,应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留取组织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type carcinoma,IDC)、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及正常乳腺组织区域,采用毛细管电泳测序技术进行了4个微卫星位点的LOH检测。 结果: 40例乳腺癌患者中,染色体3p区域D3S1038、D3S1295、D3S1581、D3S3118等4个位点的LOH率分别为25.0%(8/40)、37.5%(15/40)、17.5%(7/40)和5.0%(2/40)。IDC的LOH率比DCIS稍高(47.5% vs 3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乳腺导管癌染色体3P微卫星LOH是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DCIS的总LOH 频率已经接近于IDC。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新的微卫星位点发生了LOH。
    16  美国FDA批准的首个自体细胞免疫治疗药物sipuleucel-T的转化之旅
    唐晓义 张斌 陈虎
    2011, 18(6):672-67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16
    [摘要](3484) [HTML](0) [PDF 631.57 K](3306)
    摘要:
    自本年度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Ralph M. Steinman于1973年发现DC及其在获得性免疫应答中关键作用以来,有关DC肿瘤疫苗的研究持续进行了数十年,直到2010年4月,美国FDA才批准了首个以DC为主要效应细胞的自体细胞免疫治疗药物sipuleucel-T(又称APC8015或Provenge)用于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转移性去势拮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成为自1971年理查德·尼克松颁布《国家癌症法》以来癌症研究40年中的重要事件之一。为了详细了解美国Dendreon公司为临床开发sipuleucel-T所经历的坎坷历程,本文对sipuleucel-T的制备过程和作用机制、sipuleucel-TⅠ/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的设计情况及研究结果、sipuleucel-T上市的竞争情况作了回顾和介绍,同时分析了临床应用sipuleucel-T所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如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希望对致力于DC肿瘤疫苗研发乃至肿瘤免疫治疗的同行有所借鉴和启示。
    17  癌细胞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
    刘小军 陈兆峰 周永宁
    2011, 18(6):678-68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17
    [摘要](2213) [HTML](0) [PDF 261.46 K](3985)
    摘要:
    充足的营养和能量供应是癌细胞得以无限增殖、浸润和转移的基础和前提。癌细胞的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代谢都与正常细胞不同,存在着普遍的能量代谢异常。葡萄糖是癌细胞能量供给的主要来源,癌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载体和一些糖酵解的关键酶活性往往增高,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有氧糖酵解是癌细胞能量代谢的最主要特征,即使在有氧环境下,癌细胞也优先进行糖酵解以获得能量,同时生成大量乳酸;与氧化磷酸化相比较,这是一种低效的能量代谢方式。通过优先进行糖酵解,可为癌细胞细胞器的合成提供原料,具有一定的生理意义。一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和肿瘤内环境低氧状态是癌细胞优先进行糖酵解的主要原因,糖酵解的关键酶或载体有望成为对恶性肿瘤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
    18  ALDH1与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分选鉴定
    董华英 吴诚义
    2011, 18(6):682-68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18
    [摘要](2546) [HTML](0) [PDF 189.47 K](3558)
    摘要:
    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 ALDH1)是一种可以将醛类氧化为乙酸的胞质溶酶,其在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中表达增高,对维持干细胞(stem cell, SC)的“干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发现,ALDH1在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中表达也升高。基于ALDH1活性的Aldefluor分析法已成功分选和鉴定造血干细胞、乳腺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等多种SC,也已成功分选和鉴定白血病干细胞、乳腺癌干细胞、肺癌干细胞、膀胱癌干细胞和头颈部肿瘤干细胞等多种CSC。免疫组化原位染色能有效检测ALDH1活性,从而也可鉴定SC和CSC,目前正在研究将此方法应用于临床评估肿瘤患者的预后。ALDH1已成为分选和鉴定SC和CSC的通用标志物之一,是SC研究的得力工具。
    19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研究进展
    孙涛 葛春林
    2011, 18(6):686-69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19
    [摘要](1821) [HTML](0) [PDF 237.62 K](3503)
    摘要:
    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巨噬细胞是浸润到肿瘤中的主要白细胞,被称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TAM主要来源于血液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属于一类倾向M2型的、分化并不完全的巨噬细胞,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在不同肿瘤,甚至在同一类肿瘤的不同部位、不同生长阶段,TAM膜分子及细胞因子的表达程度不尽相同。TAM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血管和淋巴管发生。调控TAM的募集、分化和信号通路等,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方法。
    20  Artemin调控肿瘤生长的研究进展
    陈宣辰 张华梁 张意
    2011, 18(6):692-69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20
    [摘要](1957) [HTML](0) [PDF 583.24 K](2749)
    摘要:
    Artemin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il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同时也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超家族中的一个亚型。Artemin通过GDNF受体转导信号调控肿瘤的生长,Artemin参与了胰腺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并与胰腺癌的嗜神经侵袭密不可分。Artemin可以提高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生殖系统肿瘤细胞的致癌性和侵袭力,降低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度。Artemin还在鳞状细胞肺癌和内分泌腺瘤等肿瘤的生长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Artemin的表达水平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Artemin有望成为肿瘤诊疗的新靶点。
    21  PNSNS 相关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在常见肿瘤中的筛查应用
    虞喜豪 姜晓华 周炳荣 丁姗
    2011, 18(6):696-69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1.6.021
    [摘要](915) [HTML](0) [PDF 117.50 K](1559)
    摘要: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