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9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全球临床试验巡礼
    陈虎 唐晓义 张斌
    2012, 19(1):1-1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01
    [摘要](4299) [HTML](0) [PDF 479.26 K](3796)
    摘要:
    自2011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Ralph M. Steinman发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及其在获得性免疫应答中的关键作用以来,全球范围的DC肿瘤疫苗研究持续进行了数十年,一系列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目前已经有3种DC肿瘤疫苗获得了上市批准:Sipuleucel-T、CreaVax RCC和Hybricell,但基于DC的免疫治疗方法尚未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标准方法。为了让国内同行深入了解全球范围内开展DC肿瘤疫苗临床试验的现状,本文基于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认可的临床试验注册网站和PubMed网站数据库对全球DC肿瘤疫苗临床试验概况(地区和国家分布、涉及的肿瘤类型、开展年份和试验分期)作了介绍,重点对43项已经有论文发表的临床试验情况(受试者选择、DC培养方法、疫苗接种方案、疗效评估方法和试验结果)进行了总结,着重分析了当前DC肿瘤疫苗临床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DC肿瘤疫苗临床试验工作的若干建议:健全我国DC肿瘤疫苗临床试验相关的监管政策;密切关注国际“体内DC靶向”策略的新动向;抓紧建立DC培养方法、疫苗接种方案和疗效评估的标准;加强对DC肿瘤疫苗的质量监控;重视DC肿瘤疫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注册;提高临床试验方案的质量;慎重选择受试患者和疗效评估时间点;治疗时应同步开展免疫监测等。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和讨论,并尽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加以研究和得到解决。
    2  IL-27促进人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及其作用机制
    张璁 田志辉 刘丽华 赵连梅 吕红英 艾军 单保恩
    2012, 19(1):11-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02
    [摘要](2280) [HTML](0) [PDF 584.27 K](2630)
    摘要:
    目的: 探讨IL-27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从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将其用GM-CSF、IL-4体外培养7 d,并于培养的第5天加入不同刺激因子,并将细胞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20 ng/ml TNF-α)、IL-27(20 ng/ml)组、IL-27+TNF-α组(即双细胞因子组,10 ng/ml TNF-α+10 ng/ml IL-27)。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7 d的DC形态,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a/CD83和CD80/CD86的水平, RT-PCR检测DC表面趋化因子受体 CCR5、CCR7 mRNA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实验检测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DC信号通路蛋白P-STAT1/STAT3的含量。 结果: IL-27组和双细胞因子组诱导7 d 时 DC呈现典型的成熟形态学特征;DC表面CD1a和CD83双阳性表达\[(35.75±4.10)%、(52.49±265)% vs(23.29±4.49)%,P<005\]、CD80和CD86双阳性表达\[(39.06±1.61)%、(54.10±0.46)% vs (22.66±320)%,P<005\]、趋化因子受体 CCR7 mRNA\[398±0.09、4.75±0.11 vs 3.09±0.18,P<0.05\]和转录因子蛋白P-STAT1/STAT3水平均较阴性对照组明显上调,而 CCR5 mRNA\[0.99±0.03、0.61±0.02 vs 1.23±0.26,P<0.05\]表达含量则明显下降;IL-27组和双细胞因子组DC均可明显刺激T细胞增殖,且随DC与T细胞比例增加而增强,以双细胞因子组的刺激作用更为明显。 结论 : 细胞因子IL-27可以直接或者协同TNF-α诱导人DC分化成熟,并增强DCs的抗原提呈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活化P-STAT1/STAT3信号通路有关。
    3  IL-12与IL-18联合刺激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的exosome活性的影响
    张在云 李希德 魏玮 叶兰 丛萍 潘祥林
    2012, 19(1):17-2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03
    [摘要](1978) [HTML](0) [PDF 377.31 K](2377)
    摘要:
    目的: 观察IL-12与IL-18联合刺激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分泌的exosome (DC derived exosome,Dex)活性的影响,为探索高效的exosome肿瘤疫苗奠定基础。 方法: 取正常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DCs,分别以IL-12、IL-18 或IL-12+IL-18联合刺激DC,并设空白对照组、T细胞对照组,分别提取各组的Dex, Western blotting检测Dex中HLA-DR、CD83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CD54、CD80及CD86的表达;MTT法检测Dex刺激T细胞增殖的作用, ELISA法测定T细胞IFN-γ的分泌量。 结果: IL-12、IL-18、联合组、空白组的Dex中均有HLA-DR、CD83蛋白表达;联合组Dex的CD54(323.67±44.06 vs 246.17±31.91、236.33±33.87、167.67±28.73, P<0.05)、CD80(406.37±39.18 vs 331.67±36.15、33567±41.38、 260.00± 35.58, P<005)及CD86(390.50±38.06 vs 314.33±36.64、319.00±33.10、246.83±30.55, P<005)表达均高于IL-12组、IL-18组及空白组;联合组刺激T细胞增殖高于IL-12组、IL-18组及空白组、T细胞组(1.98±0.31 vs 1.55±0.23、157±021、1.10±0.18、0.53±0.09, P<0.05);联合组刺激T细胞分泌IFN-γ水平高于IL-12组、IL-18组及空白组、T细胞组(43667±61.80 vs 29504±40.25、358.18±55.77、225.00±3644、139.50±17.63, P<0.05)。 结论: IL-12与IL-18联合刺激能增加Dex表达CD54、CD80及CD86,促进Dex刺激的T细胞的增殖及其IFN-γ的分泌。
    4  树突状细胞感染 PSMA/4-1BBL 基因重组腺病毒后的免疫功能变化
    杨明花 王帅 孙海燕 刘晓辉 马楠 隋承光
    2012, 19(1):22-2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04
    [摘要](2177) [HTML](0) [PDF 547.03 K](2289)
    摘要:
    目的: 观察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介导的人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基因和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4-1BB配体(4-1BB ligand, 〖STBX〗4-1BBL〖STBZ〗)基因体外共同感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免疫学功能变化。 方法: Ad-GFP空载体感染未成熟DC,确定最适MOI。将感染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来源DC分为Ad-PSMA/4-1BBL-DC组(共感染组)、Ad-PSMA-DC组、Ad-4-1BBL-DC组、Ad-GFP-DC组以及未感染DC组,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DC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CD80、CD83、CD86等表型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DC上PSMA和4-1BBL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DC上清的IL-12水平,CCK-8法检测各组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Du145和22RV的细胞毒作用。 结果: 确定最佳MOI为200。共感染组DC表面CD80、CD83、CD86、HLA-DR共刺激分子均上调,明显高于未感染DC组\[(38.72±099)%、(4465±077)%、(63.60±0.75)%、(62.25±0.58)% vs (28.27±1.04)%、(28.08±1.16)%、(4105±133)%、(4687±1.12)%;P<0.05\]。共感染组IL-12分泌水平明显高于单个基因重组腺病毒感染组及未感染组\[(134.29±222) vs (79.51±1.60)、(70.33±1.13)、(6967±1.43)、(28.88±2.97) pg;P<0.05\]。DC〖DK〗∶T同一比例下,共感染组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单感染组及未感染组(P<0.05)。PSMA/4-1BBL-DC-CTL对PSMA阳性的LNCap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对另两种 PSMA 阴性细胞DU145、22RV的杀伤率(P<0.05),也明显高于PSMA-DC-CTL组、4-1BBL-DC-CTL组的杀伤率(P<005)。 结论: Ad-PSMA/4-1BBL感染后,DC不但高分泌IL-12,还能刺激和增强肿瘤特异性CTL对PSMA阳性前列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Ad-PSMA和Ad-4-1BBL共感染DC较单一感染DC能更有效诱导肿瘤特异性CTL。
    5  负载HER-2/neu多肽的树突状细胞激发特异性CTL反应
    孟东 时伟锋 孙春雷 时宏珍 史央 朱晨瑶 唐金海
    2012, 19(1):29-3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05
    [摘要](2289) [HTML](0) [PDF 380.27 K](2345)
    摘要:
    目的:探讨以HER-2/neu为靶抗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为抗原载体激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反应的能力及研制治疗型乳腺癌疫苗的可行性。 方法: 采集17例HLA-A201 +HER-2/neu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与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并诱导为成熟DC(mature dendritic cell,mDC);人工合成HER-2/neu多肽\[E75(KIFGSLAFL)和GP2(IISAVVGIL) 2条\]负载mDC后体外反复致敏PBL(3次,每周1次),检测其激发HER-2/neu特异性CTL的能力与CTL的杀伤活性。同时于患者腹股沟淋巴结富集区皮内注射负载HER-2/neu多肽的DC,每周1次,共接种4次,检测接种前后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和特异性的CTL 水平变化,并进行DTH试验。 结果: 患者外周PBL经过负载HER-2/neu多肽DC共3轮致敏后,HER-2/neu多肽特异的CTL平均比例比对照组(未负载HER-2/neu多肽DC组)明显增高\[(5.41±1.44)% vs (0.41±0.12)%,P< 0.05\];致敏后PBL对负载HER-2/neu多肽T2靶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未负载DC诱导的CTL)\[效靶比为30 ∶1时,(35.5±4.7)% vs ( 11.2± 1.4)%, P< 0.05 \]。接种负载HER-2/neu多肽的DC后,患者体内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12、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409.09± 89.39)vs (148.79±28.32)ng/ml,(56.23±14.08)vs(24.49±56.23)ng/ml,(146.57±25.97)vs ( 67.77± 3935)ng/ml;均P<0.05\],TNF-α和IL-10水平较治疗前变化不大(P>0.05)。患者DTH试验阳性率为47%(8/17),DTH阳性患者外周血中特异性CTL比例明显上升。 结论: 负载HER-2/neu多肽的DC体内、外均具有激发特异性CTL反应能力,可诱导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未发生临床不良反应。
    6  基因腺病毒感染树突状细胞诱导CTL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陈宏颉 袁邦清 王守森 郑兆聪 高进喜 王如密
    2012, 19(1):35-3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06
    [摘要](1833) [HTML](0) [PDF 500.11 K](2354)
    摘要:
    目的: 研究EPHA 2 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疫苗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对U251胶质瘤细胞的杀伤效应,为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方法: 将重组 EPHA2 腺病毒rAd-EPHA2感染HLA-A2阳性的人外周血来源的DC,制备EPHA 2 基因修饰的DC疫苗,Western blotting和FACS方法检测感染后DC的 EPHA 表达。以DC疫苗体外刺激HLA-A2阳性的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 ELISPOT)和标准 51 Cr释放实验分别检测DC疫苗所诱导的CTL活性和对HLA-A2阳性的U251细胞的杀伤作用(另设rAd-Lac Z感染的DC组和PBS组作为对照)。 结果: 成功制备了EPHA 2 基因修饰的DC疫苗,其可有效表达EPHA2蛋白。与感染rAd-LacZ的DC和PBS组相比,感染rAd-EPHA2的DC疫苗能有效激发CTL活性\[(187±21)vs(12±4)、(18±5)个,P<0.01\];所诱导的CTL对胶质瘤U251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效应\[(45.7±6.8)% vs (7,1±4.5)%,P<0.01\],对自身淋巴细胞没有杀伤效应。 结论: EPHA 2 基因修饰的DC疫苗能有效激发CTL活性,并对胶质瘤U251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活性。
    7  肾癌细胞和G250单克隆抗体复合物致敏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制备
    孙海燕 刘晓辉 马楠 王扬 蒋涛 刘云鹏 姜又红
    2012, 19(1):40-4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07
    [摘要](2086) [HTML](0) [PDF 355.75 K](2297)
    摘要:
    目的: 以肾癌细胞和G250单克隆抗体(G250 monoclonal antibody, G250 mAb)复合物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制备肾癌DC疫苗,并检测其活化水平,为临床应用DC肿瘤疫苗提供依据。 方法: 制备凋亡的肾癌细胞与G250 mAb形成的复合物(G250 mAb IgG-complexed apoptotic tumor cell,IC-ATC)。取健康人新鲜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以GM-CSF和IL-4诱导PBMC成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DC),将iDC分别负载凋亡肿瘤细胞(apoptotic tumor cell,ATC)、IC-ATC、G250 mAb,并均以TNF-α诱导成熟树突状细胞(mature dendritic cells,mDC),将未负载的DC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DC的免疫表型、 ELISA试剂盒检测IL-12分泌水平,CCK-8法检测m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 结果: 成功制备IC-ATC致敏的DC疫苗。相对于负载ATC、G250mAb和未负载的DC,负载IC-ATC的DC疫苗显著上调CD86、CD80、CD83、HLA-DR的表达\[(4204±3.42)% vs (28.34±1.16)%、(33.77±1.61)%、(26.52±2.14)%, P<0.05;(38.17±2.55)% vs (23.79±2.41)%、(31.94±3.29)%、(24.32±3.23)%, P<005;(79.39±1.44)% vs (69.06±2.01)%、(7449±1.35)%、(66.71±3.83)%, P<0.05;(35.52±2.72)% vs (26.90±2.82)%、(29.45±158)%、(27.42±2.11)%, P<0.05\]和IL-12分泌水平(25.04 vs 5.27、13.32、7.53, P<0.05),且能更有效地刺激淋巴细胞增殖(4.02 vs 1.73、1.22、1.41, P<0.01)。 结论: IC-ATC可有效促进DC成熟和活化,IC-ATC致敏的DC疫苗诱导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
    8  环磷酰胺联合照射后半相合淋巴细胞对小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汤志伟 李洁羽 彭峰 赵珅 周智锋 陈明水 叶韵斌 陈强
    2012, 19(1):45-5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08
    [摘要](2544) [HTML](0) [PDF 820.56 K](2610)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预处理联合5 Gy 60 Co照射的半相合淋巴细胞输注(haploidentical lymphocyte infusion,HLI)对小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方法: 以皮下接种Hepa1-6肝癌细胞的BABL/c×C57BL杂交F1代雌性小鼠(表型为H-2 b/d )为受鼠,以BALB/c×C3H杂交F1代雌性小鼠(表型为H-2 d/k )为MHC半相合的供者,分PBS组、CTX 80 mg/kg+5 Gy照射HLI组、CTX 200 mg/kg+5 Gy照射HLI组、CTX 300 mg/kg+5 Gy照射HLI组、5 Gy照射HLI组,每组5只小鼠;观察各组小鼠瘤块生长和大小,检测受鼠体内的嵌合状态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 host disease, GVHD)的发病情况。 结果: 80、200 mg CTX联合HLI组小鼠瘤体积小于PBS组\[(1.25±0.24)、(1.38±0.31) vs (2.03±024) cm 3,P<0.01\],小鼠生存时间显著长于PBS组\[48 d(39 d,55 d)、40 d(35 d,48 d) vs 35 d(18 d, 39 d),P<0.05\];80 mg CTX联合HLI组的抑瘤作用强于单纯HLI组\[(1.25±0.24) vs (1.76±0.40)cm 3,P<0.05\];300 mg CTX联合HLI组和单纯HLI组无明显抑瘤作用。各治疗组小鼠均未出现GVHD。80、200 mg CTX联合HLI组小鼠嵌合度低于300 mg CTX联合HLI组,且消失时间明显早于后者。 结论: 低剂量CTX联合输注经照射的半相合供者淋巴细胞可获得较好的抗小鼠肝癌移植瘤的作用,CTX剂量增加后抗肿瘤作用并未增强。
    9  曲古抑菌素A通过上调KLF4表达诱导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凋亡
    赵智凝 周强 白久旭 闫博 秦炜炜 王涛 贾林涛 杨安钢
    2012, 19(1):52-5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09
    [摘要](2234) [HTML](0) [PDF 340.16 K](2337)
    摘要:
    目的: 观察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 A,TSA)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凋亡的影响,并研究其与Krupell样因子4(Krupell-like factor 4,KLF4)的关系。 方法: 0、50、100、200、300、500 ng/ml TSA作用于Ishikawa细胞24 h,或100 ng/ml TSA作用于Ishikawa细胞0、4、8、12、24、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Ishikawa细胞凋亡情况,qRT-PCR检测Ishikawa细胞中KLF4 mRNA的表达情况;将KLF4真核表达载体pcDNA3-KLF4转染Ishikawa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Ishikawa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100 ng/ml TSA作用于Ishikawa细胞 24 h后,Ishikawa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0.6±4.5)%vs(7.53±0.93)%,P<0.05\];不同质量浓度TSA处理Ishikawa细胞24 h后或100 ng/ml TSA作用Ishikawa细胞不同时间后,KLF4 mRNA表达水平以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方式明显增高(P<0.05);pcDNA3-KLF4转染后Ishikawa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27.3±2.7)%vs(4.53±1.75)%,P<0.05\]。 结论: TSA能通过诱导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中KLF4的表达,促进Ishikawa细胞发生凋亡。
    10  Bcl-XL小发夹RNA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抗肿瘤作用
    胡静姿 周玮 王晓炜 戴胜
    2012, 19(1):61-6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11
    [摘要](1971) [HTML](0) [PDF 569.11 K](2339)
    摘要:
    目的: 构建表达Bcl-XL小发夹RNA的腺病毒载体(Ad/Bcl-XL shRNA)并探讨其抗肿瘤作用。 方法: 构建、纯化重组腺病毒Ad/Bcl-XL shRNA。通过Western blotting、MTT分析验证它对Bcl-XL的下调及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并检测其处理后细胞凋亡信号的活化情况;在裸鼠皮下荷瘤模型中验证其体内抗肿瘤作用。 结果: 成功构建和纯化了Ad/Bcl-XL shRNA,它能显著下调结肠癌DLD1细胞Bcl-XL蛋白的表达;与Ad/GFP、PBS组相比,Ad/Bcl-XL shRNA组明显抑制人结肠癌细胞DLD1的生长\[1 000 MOI时(60.6±4.8)% vs (99.0±2.6)%、100%; 2 000 MOI时, (37.3±6.9)% vs (99.0±2.1)%、100%, P<0.01\],但对正常人成纤维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Ad/Bcl-XL shRNA组能有效诱导结肠癌细胞中凋亡信号casepase-9、casepase-3、PARP的活化。在裸鼠荷瘤模型中,与Ad/GFP、PBS组相比,Ad/Bcl-XL shRNA组显著抑制DLD1来源皮下肿瘤的生长\[第29天时,(250.1±185.7) vs (880.0±286.1)、(911.0±389.1) mm 3;P<0.01\]。 结论: Ad/Bcl-XL shRNA能显著抑制结肠癌细胞在体内外的生长,其在结肠癌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11  基因RNA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其对乳腺癌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路丹 王文秀 高树建 信涛 邓立力 徐玉清
    2012, 19(1):66-7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12
    [摘要](1972) [HTML](0) [PDF 876.05 K](2527)
    摘要:
    目的: 构建针对 CIAPIN1 基因的慢病毒siRNA表达载体并稳定转染人乳腺癌多柔比星耐药细胞MCF-7/ADM,观察该基因对乳腺癌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方法: 设计合成针对 CIAPIN1 的siRNA重组质粒表达载体,并筛选出最有效的干扰序列,使用病毒包装系统进行慢病毒颗粒的包装和生产,获取ADM-CIAPIN1 RNAi稳定表达细胞株;MTT法检测 CIAPIN1 基因干扰前后细胞对于不同化疗药物IC 50 值的变化。 结果: 测序验证针对 CIAPIN1 的siRNA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并筛选 CIAPIN1 -siRNA1为最佳干扰序列;以慢病毒为载体将干扰表达质粒稳定转染入乳腺癌细胞MCF-7/ADM后,抑制 CIAPIN1 表达水平超过88%。RNA干扰后紫杉醇、多柔比星及吉西他滨3种抗肿瘤药物对于MCF-7/ADM细胞的IC 50 值均显著下降\[( 712± 0.31)、(11.21±1.79)、(49.72±4.52) vs (1.13±0.06)、(4.51±0.20)、(18.30±1.27) μg/ml, P<0.01\],说明该细胞的耐药性明显减弱。 结论: 针对 CIAPIN1 基因的慢病毒siRNA表达载体可以有效抑制MCF-7/ADM细胞中该基因的表达, CIAPIN1 基因表达下调可使乳腺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发生逆转。
    12  pGPU6/GFP/Neo-hTERT-shRNA对结直肠癌SW480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
    蔡艳玲 罗小玲 葛连英 刘爱群 谢裕安
    2012, 19(1):72-7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13
    [摘要](2360) [HTML](0) [PDF 470.15 K](2415)
    摘要:
    目的: 研究靶向hTERT基因的重组质粒pGPU6/GFP/Neo-hTERT-shRNA对人结直肠癌SW480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治疗作用。 方法: 于裸鼠右侧腋下皮下注射人结直肠癌SW480细胞建立结直肠癌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pGPU6/GFP/Neo-NC-shRNA组(NC-shRNA组)和pGPU6/GFP/Neo-hTERT-shRNA组(hTERT-shRNA组),各组连续进行相应治疗6次后,观察肿瘤的生长状况,测量肿瘤体积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hTERT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RT-PCR法检测瘤组织中hTERT mRNA的表达。 结果: 与NC-shRNA组和NS组比较,hTERT-shRNA组移植瘤体积增长速度减慢;hTERT-shRNA组移植瘤组织中见肿瘤细胞形态明显改变,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36.30±5.05)% vs (5.25±1.06)%、(6.95±1.07)%,P<0.01\];hTERT-shRNA组hTERT的 mRNA 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受到抑制(171.42±30.94 vs 146.89±21.43、137.35±25.49,P<0.01;0.39±009 vs 0.81±0335、 0.750± 0.206,P<005)。 结论: 重组质粒pGPU6/GFP/Neo-hTERT-shRNA通过下调hTERT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结直肠癌移植瘤的生长。
    13  KISS1及骨桥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李万胜 王雪娟 陈书成 董稚明
    2012, 19(1):77-8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14
    [摘要](1935) [HTML](0) [PDF 266.71 K](1974)
    摘要:
    目的: 探讨KISS1(KiSS-1 metastasis-suppressor)和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EO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接受手术的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组织标本67例,免疫组化法检测KISS1和OPN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和临床意义。 结果 : KISS1蛋白在EO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其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39.5%(17/43) vs 75.0%(18/24); χ 2=7765, P=0.005\];有淋巴结转移组中KISS1的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50%(7/28)vs 66.7% (10/15); χ 2=7.094, P=0.008 \];在不同临床分期组中,Ⅰ+Ⅱ期EOC中KISS1的表达高于Ⅲ+Ⅳ期\[61.1% (11/18) vs 24.0%(6/25); χ 2=6029, P=0.014\]。OPN蛋白在EOC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74.4%(32/43) vs 37.5%(11/24); χ 2=5.475, P=0.019\];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OPN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89.3%(25/28)vs 46.7% (7/15); χ 2=7.251, P=0.007\];在不同临床分期组中,Ⅰ+Ⅱ期EOC中OPN的表达低于Ⅲ+Ⅳ期\[50.0% (9/18) vs 92.0%(23/25); χ 2=7.616, P=0.006\]。KISS1和OPN蛋白的表达与EOC的病理类型及患者年龄无关(P>0.05)。在EOC中,KISS1与OP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507, P=0.001)。 结论: KISS1和OPN可能参与了EO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可能成为EOC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标志物。
    14  干扰素辅助治疗肝癌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马新福 张成武 文英 赵久达 燕速 才保加 缪魏 王晓龙
    2012, 19(1):81-8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15
    [摘要](2271) [HTML](0) [PDF 451.88 K](2522)
    摘要:
    目的: 用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评价干扰素辅助治疗肝癌的效果。 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有关干扰素辅助治疗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两名评价者单独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8篇RCTs,共计8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癌患者接受基础治疗后,干扰素辅助治疗组在复发率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86,95%CI(0.77,0.96),P<0.05\];两组在病死率方面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RR=0.64,95%CI(0.54,0.76),P<0.05\]。 结论: 干扰素辅助治疗可以降低肝癌患者的病死率和复发率,但远期疗效尚待大样本、高质量的RCTs进一步证实。
    15  肿瘤微环境与炎症反应及溶瘤病毒治疗的关系
    施桂兰 张叔人 刘滨磊
    2012, 19(1):87-9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16
    [摘要](2086) [HTML](0) [PDF 232.54 K](2716)
    摘要:
    炎症反应在清除病原体、创伤愈合和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被肿瘤细胞劫持的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也是肿瘤微环境重要的参与者;许多肿瘤起源于感染和慢性炎症,肿瘤微环境中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蓄积具有促进恶性细胞增殖和存活、促进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以及逆转获得性免疫反应的作用,也改变了肿瘤细胞对激素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炎症反应在肿瘤的发生和消除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复杂。溶瘤病毒治疗肿瘤,是充分利用溶瘤病毒选择性感染和杀伤肿瘤细胞的特性。在肿瘤微环境中,溶瘤病毒所诱导的针对肿瘤细胞和病毒的天然免疫反应具有双重效应:既能引起肿瘤细胞的损伤,促进溶瘤病毒抗肿瘤的疗效,也能识别、清除隐藏于肿瘤组织内部的溶瘤病毒,降低溶瘤病毒的效应。
    16  钙网蛋白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汪龚泽 刘朝奇
    2012, 19(1):93-9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17
    [摘要](2184) [HTML](0) [PDF 219.63 K](2385)
    摘要:
    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为内质网滞留蛋白,属于热激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在生物体中参与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其中参与凋亡细胞清除、抗原提呈和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等被广泛地应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中。钙网基因疫苗诱导针对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应答、细胞膜表面高表达钙网蛋白促进肿瘤细胞被吞噬、细胞内高表达钙网蛋白促进细胞凋亡等已成为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
    17  代谢组学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
    黄钢 矫力 王林辉 孙颖浩
    2012, 19(1):98-10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18
    [摘要](1991) [HTML](0) [PDF 226.70 K](2609)
    摘要:
    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及个性化诊疗方案是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新兴的代谢组学(metabolomics)开辟了辅助肿瘤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的新思路。代谢组学是一种将图像识别方法和生物信息学结合起来的分析技术,用于检测体液或组织中的代谢产物并分析其变化规律。肿瘤的发生、发展伴随着机体代谢产物的变化,代谢组学能对肿瘤引起的机体代谢变化作出整体评价,筛选出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治。本文就代谢组学的概念和方法学,代谢组学在肿瘤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及其疗效评价、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18  结直肠癌相关炎性因子的研究进展
    陈宣辰 程军 张意
    2012, 19(1):103-10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19
    [摘要](2192) [HTML](0) [PDF 190.52 K](2697)
    摘要:
    肿瘤细胞及其周围免疫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可激活炎症相关信号通路,诱导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进展和转移的过程。与结直肠癌存在密切联系的炎性因子主要有TNF-α、IL-6、IL-8、TGF-β、PGE2等。TNF-α激活炎症信号转录因子NF-κB和AP-1,进而启动血管形成因子IL-8,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播散。结肠癌细胞分泌IL-6,激活下游Stat3,刺激自身癌细胞增殖和拮抗凋亡;IL-6还可以通过增强T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促进结直肠癌发展。IL-8诱导肿瘤血管增生,介导炎症反应,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TGF-β一方面抑制结直肠癌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另一方面TGF-β信号通路失活则有助于肿瘤生长,同时TGF-β可以刺激肿瘤血管形成,促进肿瘤转移。PGE2全方位地参与结肠癌发生、发展进程,诱导肿瘤生长微环境形成,促进结直肠癌发展和扩散。
    19  胶质瘤干细胞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
    郑克彬 焦保华
    2012, 19(1):107-1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1.020
    [摘要](1642) [HTML](0) [PDF 205.56 K](2617)
    摘要:
    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是近年来在胶质瘤组织中发现的肿瘤干细胞。GSC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能力,可以通过不断分化产生新的肿瘤;对GSC标志物的鉴定有助于胶质瘤恶性程度的诊断。GSC的起源目前仍不明确,成熟的神经胶质细胞、限制性神经祖细胞以及神经干细胞均可能为GSC的前体。推测如Wnt、Notch、SHH、BMI1、PTEN等信号通路活跃在GSC中,一些新的治疗手段通过作用于GSC的信号转导通路可靶向治疗胶质瘤。深入研究GSC的起源、标志物以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可为胶质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