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9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肿瘤微环境中免疫与炎症的调节
    黄波
    2012, 19(2):111-11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01
    [摘要](3107) [HTML](0) [PDF 328.43 K](3386)
    摘要:
    免疫和炎症构成肿瘤微环境的两大核心,但两者之间关系并不清楚。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等抑制性细胞趋化至肿瘤部位可抑制炎症,而非介导肿瘤免疫逃逸;肥大细胞则通过对MDSC和Treg的调节,介导免疫和炎症的对话;作为肿瘤微环境中基本信号通路的Toll样信号可以直接调节免疫和炎症,并通过微颗粒途径精细调控肿瘤炎症的稳定。不管肿瘤炎症和免疫的关系如何复杂而交错,一般认为,肿瘤微环境的抗肿瘤免疫和炎症呈现出一种负相关关系,即在肿瘤的早期,免疫反应较强而炎症较弱;但在肿瘤的后期,免疫反应较弱而炎症较强。
    2  癌相关CD8+记忆T细胞在过继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何以丰 狄文
    2012, 19(2):116-12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02
    [摘要](2390) [HTML](0) [PDF 311.25 K](2856)
    摘要:
    针对癌症患者的过继免疫治疗是临床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话题。癌症患者体内天然存在着能够对恶性肿瘤细胞进行识别、攻击和杀伤的癌相关CD8+记忆T细胞,它们具有对少量肿瘤细胞产生快速免疫应答和持续长期发挥抗癌作用的优点。癌相关CD8+记忆T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如将骨髓中的这部分T细胞分离出来,并以特定手段激活并回输体内,将可发挥强大的免疫治疗作用。为了帮助临床癌症治疗研究者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癌相关CD8+记忆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肿瘤杀伤能力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妥善处理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本文对近年有关癌相关CD8+记忆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加以介绍。
    3  杂交瘤单抗4F11识别CD90+肝癌干细胞并抑制其侵袭【院士点评:靶向CD90+肿瘤干细胞可能治疗肝癌转移】
    王云霞 容雁 张晓艳 孙立新 杨治华 孙力超 冉宇靓
    2012, 19(2):122-12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03
    [摘要](2362) [HTML](0) [PDF 374.83 K](2496)
    摘要:
    目的:筛选识别肝癌干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并研究其体外的抗肿瘤作用,为肝癌干细胞靶向治疗提供候选抗体药物。方法:无血清悬浮培养及PKH26染色分析人肝癌细胞株MHCC97H中是否存在肝癌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MHCC97H细胞及其成球细胞中7种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以及MHCC97H细胞中肝癌干细胞标志物CD90和不同杂交瘤单抗3G7、4F11、11C9、15B7、15D2识别抗原的共表达情况。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和CCK8法检测单抗4F11对MHCC97H细胞及其成球细胞自我更新和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单抗4F11对MHCC97H细胞体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结果:PKH26染色实验显示, MHCC97H细胞球体由单个肝癌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MHCC97H细胞球中CD90+MHCC97H细胞比例较亲本MHCC97H细胞显著增加\[(18.0?7.5)% vs(2.3?1.0)%,P<0.05\]。杂交瘤单抗4F11、3G7、11C9、15B7、15D2均能识别MHCC97H细胞中CD90+MHCC97H细胞,其中单抗4F11对CD90+MHCC97H细胞的识别比例为(47.2?4.4)%,其对MHCC97H成球细胞增殖的抑制率远大于对亲本MHCC97H细胞增殖的抑制率\[(29.4?3.8)% vs(12.0?2.2)%,P<0.05\]。单抗4F11抑制MHCC97H细胞成球,抑制率达(58.0?20.8)%。单抗4F11能显著抑制MHCC97H细胞体外侵袭和迁移,抑制率分别为(48.6?5.1)%和(47.6?3.6)%。结论:杂交瘤单抗4F11能特异性识别CD90+肝癌干细胞,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可作为肝癌干细胞靶向治疗的候选抗体药物。
    4  人脑胶质瘤组织培养的干细胞样细胞具有体外高侵袭能力
    仇波 杜江 张东勇 陶钧 王勇 王运杰
    2012, 19(2):128-13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04
    [摘要](1945) [HTML](0) [PDF 405.10 K](2438)
    摘要:
    目的:分离培养人脑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glioma stem-like cell,GSLC),研究其体外侵袭力。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间住院患者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组织8例,以无血清成球培养法培养胶质瘤细胞球;免疫细胞化学实验检测其CD133的表达;荧光免疫显微镜观察其分化后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和神经元标志物TU-20的表达;matrigel侵袭实验检测其侵袭力,并与原代脑胶质瘤细胞进行比较。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出人脑胶质瘤细胞球细胞,该细胞表达干细胞标志物CD133;能自我更新与增殖;诱导分化后,GFAP和TU-20均为阳性表达,提示其为GSLC。胶质瘤细胞球细胞侵袭细胞数显著多于原代胶质瘤细胞\[(261.23±87.20)vs(116.08±63.88)个,P<0.01\];此外,胶质瘤细胞球细胞穿过matrigel胶后可再次聚集成球状生长。结论:成功分离培养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GSLC,其体外具有较高的侵袭力,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侵袭和转移。
    5  呼肠孤病毒诱导乳腺癌微球体细胞凋亡
    朱敬之 徐曙光 殷志强 吴志勇
    2012, 19(2):133-13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05
    [摘要](2231) [HTML](0) [PDF 691.14 K](2714)
    摘要:
    目的:探讨呼肠孤病毒对乳腺癌微球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干细胞培养液培养乳腺癌细胞MCF-7和BT474,形成微球体,分别用呼肠孤病毒和表柔比星处理微球体,FCM检测MCF-7、BT474微球体细胞中CD44+CD24-/low细胞的比例,TUNEL法检测微球体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MCF-7细胞及其微球体细胞中Ras的表达。结果:呼肠孤病毒对乳腺癌MCF-7和BT474微球体细胞的感染率显著高于亲本细胞(均P<0.05)。表柔比星作用下MCF-7和BT474微球体细胞中CD44+CD24-/low细胞比例明显升高\[(8.1±0.4)% vs(18.0±4.5)%,P<0.01;(0.6±0.2)% vs(0.9±0.13)%,P<0.05\]。呼肠孤病毒感染后MCF-7和BT474微球体细胞中CD44+CD24-/low细胞比例明显下降\[(8.1±0.4)% vs(0.8±02)%,(0.6±0.2)% vs(0.2±0.1)%;均P<0.05\]。MCF-7和BT474微球体细胞在呼肠孤病毒感染后凋亡率明显增加\[(1.90±0.21)% vs(5.0±1.4)%,P<0.05;(0.20±0.1)% vs(1.0±0.16)%,P<0.05\]。MCF-7细胞及其微球体细胞均高表达Ras,且两者水平相似。结论:与表柔比星相比,呼肠弧病毒对乳腺癌微球体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还可明显诱导乳腺癌微球体细胞凋亡。
    6  白藜芦醇对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黏附与侵袭的影响
    陈海霞 杨耀琴 陶惠红 朱颖超 周爽 王和勇
    2012, 19(2):138-14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06
    [摘要](2766) [HTML](0) [PDF 509.80 K](2611)
    摘要: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黏附及侵袭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剂量的Res作用于A549细胞,MTT法测定A549细胞的增殖水平(成纤维3T3细胞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A549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体外黏附实验测定A549细胞的黏附能力,Transwell实验测定A549细胞的侵袭能力,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测定A549细胞中MMP-2和TIMP-2蛋白的表达。结果:Res以剂量(20~80 μmol/L)依赖和时间(0~72 h)依赖方式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同样条件对3T3细胞增殖无影响。10、20、40、80 μmol/L Res作用后,A549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4.9±0.91)%、(41.33±0.13)%、(45.47±087)%和(59.46±059)%。经20 μmol/L Res处理48 h后,S期A549细胞比例为(56.41±1.67)%,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20 μmol/L以上的Res可引起A549细胞的黏附力下降、侵袭力降低(P<0.05);同时,A549细胞内MMP-2蛋白表达下调,而TIMP-2蛋白表达增加。结论:Res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黏附和侵袭,其机制可能涉及对MMP-2和TIMP-2表达的双向调控。
    7  siRNA沉默 B7-H4 表达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孟凡珍 江涛 汤为学
    2012, 19(2):143-14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07
    [摘要](3035) [HTML](0) [PDF 334.42 K](2270)
    摘要:
    目的:探讨靶向B7-H4基因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化学合成B7-H4特异性siRNA(B7-H4-siRNA),转染A549细胞,MTT法、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A549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以及B7-H4和Cyclin D1蛋白的水平;Transwell实验检测A549细胞体外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B7-H4-siRNA成功转染入A549细胞,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B7-H4-siRNA转染抑制A549细胞中B7-H4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B7-H4-siRNA转染后A549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下降,B7-H4-siRNA组A549细胞的倍增时间明显长于未转染组、Ctrl-siRNA组和转染试剂对照组\[(33.78±0.26)h vs(28.69±0.18)、(27.32±0.13)、(26.93±0.19)h,P<0.05\]。B7-H4-siRNA转染使A549细胞阻滞在G1期。B7-H4-siRNA组A549细胞的侵袭细胞数明显少于未转染组\[(89.80±0.99)个vs(186.20±1.33)个,P<0.05\]。B7-H4-siRNA组A549细胞的迁移细胞数明显少于未转染组、Ctrl-siRNA组和转染试剂对照组\[(60.20±0.37)个vs(102.57±0.52)、(100.72±0.31)、(98.65±0.21)个,P<0.05]。结论:B7-H4-siRNA能沉默A549细胞中B7-H4的表达,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B7-H4可能成为肺癌基因治疗的候选靶点。
    8  人工抗原提呈细胞体外激活肝癌CD8+T细胞
    夏士珊 向晓星 龚卫娟
    2012, 19(2):148-15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08
    [摘要](2594) [HTML](0) [PDF 574.57 K](2601)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抗原提呈细胞(artifici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aAPC)K32/4-IBBL/CD86对肝癌CD8+T细胞的活化作用。方法: 磁珠法分选HLA-A 2阳性肝癌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aAPC与CD8+T细胞按不同比例(1∶1、1∶2、1∶3)混合培养,诱导CTL。锥虫蓝拒染法测定CTL的生长曲线,MTS/PMS法检测CTL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CTL分泌IFN-γ的能力,MTT法检测CTL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肝癌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经aAPC作用后,增殖能力明显增强,按1∶1、1∶2、1∶3比例混合培养后第8天分别为(21.2±2.5)×105、(17.6±3.2)×105、(15.3±2.8)×1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15)×105(P<0.01),混合培养后分泌IFN-γ的CTL比例分别为(26.2±191)%、(21.3±1.38)%、(18.6±1.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1±0.02)%(P<0.01)。aAPC活化的CTL对BEL7402细胞和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强,按1∶3混合培养后得到的CTL对BEL7402细胞和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21.8±43)%和(25.6±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1.8)%和(3.8±2.0)%(P<0.01);效靶比为50∶1时,1∶1混合培养组CTL对BEL7402细胞的杀伤率(56.8±3.0)%和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64.8±4.2)%明显高于1∶2混合培养组的(44.3±2.6)%、(56.1±3.4)%和1∶3混合培养组的(38.9±4.7)%、(46.2±4.7)%(P<0.05)。结论: aAPC在体外可高效活化肝癌患者CD8+T细胞,诱导CTL分泌IFN-γ,且CTL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自体肝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9  Leptin促进人脑胶质瘤U87MG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韩国胜 刘建民 岳志健 胡小吾 王来兴
    2012, 19(2):154-15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09
    [摘要](2470) [HTML](0) [PDF 545.51 K](2752)
    摘要: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对人脑胶质瘤U87MG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Leptin处理U87MG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U87MG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U87MG细胞的侵袭能力,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U87MG细胞中MMP-2及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Leptin明显促进U87MG细胞迁移能力\[(152.42±3.29)vs(83.24±2.61)μm,P<0.05\]和侵袭能力\[(31.78±5.04)vs(17.03±2.41)个细胞,P<0.05\],leptin能显著上调U87MG细胞中MMP-2、MMP-9 mRNA \[(0.76±0.04)vs(0.35±0.02),(0.84±0.02)vs(0.41±0.06);均P<0.05\]及蛋白\[(079±0.03)vs(0.23±0.01),(0.81±0.05)vs(0.39±0.03);均P<0.05\]的表达。MMP抑制剂GM6001(10 μmol/ml)可以逆转leptin对U87MG细胞迁移\[(82.05±2.98)vs(81.76±3.25)μm,P>0.05\]和侵袭能力\[(19.23±2.46)vs(18.02±198)个细胞,P>0.05\]的影响。结论:Leptin可以促进人脑胶质瘤U87MG细胞的侵袭及迁移,其机制可能与上调MMP-2、MMP-9的表达有关。
    10  MicroRNA-7对非小细胞肺癌表柔比星化疗的增敏作用
    钱静 刘荣花 刘小明 姜佩 郑一诫 储以微 高海峰
    2012, 19(2):158-16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10
    [摘要](2654) [HTML](0) [PDF 442.33 K](2567)
    摘要:
    目的:研究microRNA-7(miR-7)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H1299细胞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化疗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EPI、miR-7 mimics单独或联合处理A549和H1299细胞后,CCK-8法检测A549和H1299细胞的增殖,Annexin-V/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A549和H1299细胞的凋亡,实时定量PCR检测A549和H1299细胞中EGFR及Raf-1 mRNA的表达。结果:单独使用EPI或转染miR-7 mimics均可抑制A549和H1299细胞的增殖(P<0.05),而转染miR-7 mimics后再以50~400 ng/ml EPI处理,较单独EPI处理显著增强对A549和H129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P<0.05)。当miR-7 mimics与EPI联用时,A549和H1299细胞的凋亡率则分别较EPI单独处理组增加(54.9±0.4)%和(67.2±0.5)%(均P<001),且伴随EGFR及Raf-1 mRNA表达量的显著下降(P<0.01),A549细胞中分别降低(68.0±6.0)%和(78.2±3.9)%,H1299细胞中分别降低(94.8±6.2)%和(87.8±4.3)%。结论:miR-7可通过下调EGFR及Raf-1 mRNA的表达,协同EPI抑制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H1299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
    11  EGFR小分子多肽配体修饰提高阳离子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转染效率
    张海红 彭金良 徐宇虹
    2012, 19(2):163-16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11
    [摘要](2754) [HTML](0) [PDF 356.40 K](2525)
    摘要:
    目的:用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小分子多肽配体D4修饰PEG化的阳离子脂质体,观察其提高质粒DNA和siRNA对肿瘤细胞转染效率的作用。方法:将D4连接在DSPE-PEG2000的末端以修饰PEG化的阳离子脂质体,检测该载体系统对高表达EGFR的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1299中质粒DNA转染效率的影响,Sirius照度仪检测质粒DNA转染后H1299细胞荧光素酶的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FAM-siRNA后H1299细胞的荧光强度。结果:制备的脂质体/质粒DNA复合物随着电荷比的提高,复合物粒径逐渐减小,复合物Zeta电位逐渐升高。在质粒DNA的转染中,与无修饰的非靶向脂质体相比,D4修饰的脂质体可以显著提高H1299细胞中荧光素酶的表达(P<0.05或P<001);D4修饰的脂质体在各个电荷比处对H1299细胞的转染效率显著高于无修饰的非靶向脂质体(P<0.05或P<0.01)。在FAM-siRNA的转染中,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D4修饰的脂质体组有更高水平的FAM荧光强度。结论:D4修饰的阳离子脂质体提高高表达EGFR肿瘤细胞中质粒DNA和siRNA的转染效率。
    12  胃癌患者术后化疗联合CIK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
    樊永丽 赵华 于津浦 李慧 任宝柱 曹水 刘亮 李润美 张乃宁 安秀梅 任秀宝
    2012, 19(2):168-17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12
    [摘要](3024) [HTML](0) [PDF 358.43 K](3081)
    摘要:
    目的:评价胃癌患者术后化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99年3月至2007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65例胃癌术后化疗联合CIK治疗的患者(化疗联合CIK治疗组)及同期对照130例术后单纯化疗的胃癌患者(单纯化疗组),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及生存时间;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化疗周期数与CIK治疗次数的分组点;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Log-rank法检测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结果:化疗联合CIK治疗组胃癌患者的3、5年总生存率稍高于单纯化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 vs 47%,55% vs 23%,P>0.05)。化疗联合CIK治疗组胃癌患者的3、5年无进展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48% vs 31%,47% vs 20%,P<0.05)。化疗联合CIK治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96个月,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的32个月(P=0.001);化疗联合CIK治疗组患者的中位无病进展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36个月,高于单纯化疗组的23个月(P=0.011)。单因素分析发现,TNM分期、化疗周期数和CIK治疗周期数与胃癌患者的OS相关;TNM分期、手术方式和CIK治疗周期数与患者的PFS相关。多因素结果显示,化疗周期数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CIK治疗周期数不仅是影响OS,也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术后单纯化疗相比,化疗联合CIK治疗明显延长胃癌患者的OS,而且CIK治疗次数增加,临床疗效会更显著。
    13  BRF2 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鲁铭 田辉 李树海 岳韦名 李林 郝斌
    2012, 19(2):175-17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13
    [摘要](2281) [HTML](0) [PDF 332.89 K](2638)
    摘要:
    目的:检测TFIIB相关因子2(TFIIB-related factor 2,BRF2)基因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分析BRF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状细胞患者74例,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BRF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BRF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食管鳞状细胞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BRF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5%、32.5%和7.5%,癌组织、癌旁组织中BRF2蛋白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P<0.05)。随着食管鳞状细胞分化程度升高,BRF2蛋白阳性率显著下降,Ⅲ期和Ⅳ期食管鳞状细胞组织中BRF2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72.7%,73.3% vs 35.7%,34.8%, P<0.05),且生存3年以下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BRF2表达明显高于3年以上者(69.2% vs 38.2%,P<0.05),吸烟患者预后BRF2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吸烟患者(61.1% vs 30.4%,P<0.05)。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高表达BRF2蛋白,BRF2 mRNA和蛋白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可能作为食管鳞状细胞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14  贲门腺癌组织中Smad基因家族不同成员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邝钢 郭炜 郭艳丽 王建军 杨植彬 董稚明
    2012, 19(2):180-18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14
    [摘要](2102) [HTML](0) [PDF 415.42 K](2383)
    摘要:
    目的:检测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中Smad基因家族不同成员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4至2009年间病理确证的贲门腺癌患者110例,RT-PCR检测贲门腺癌和癌旁组织中Smad2、Smad3、Smad4和Smad7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贲门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Smad2/3、Smad4和Smad7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分析p-Smad2/3、Smad4和Smad7蛋白表达与贲门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贲门腺癌组织中Smad2、Smad3和Smad4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相应癌旁组织\[(0.4956±0.1862) vs (0.8611±0.2914),P<0.01;(0.4713±0.1712) vs (0.8314±0.2811),P<0.01;(0.5145±0.1987) vs (0.8954±0.2856),P<0.01\],而Smad7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5114±0.1962) vs (0.2012±0.1006),P<0.01\]。贲门腺癌组织p-Smad2/3、Smad4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42.7% vs 93.6%,P<0.01;45.5% vs 95.5%,P<0.01),且与肿瘤TNM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贲门腺癌组织Smad7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8.2% vs 3.6%,P<0.01),且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贲门腺癌中p-Smad2/3与Smad4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但它们均与Smad7蛋白表达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贲门腺癌组织低表达Smad2、Smad3和Smad4,高表达Smad7,Smad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贲门腺癌的发生、发展。
    15  BRAF和EphB2在人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贾兴芳 刘成霞 刘海燕 沈媛媛
    2012, 19(2):186-19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15
    [摘要](2224) [HTML](0) [PDF 371.78 K](2237)
    摘要:
    目的:探讨鼠类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和生促红素人肝细胞蛋白(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ma cell line B2,EphB2)在人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996年1月至2008年5月10例正常结直肠肠黏膜、21例增生性息肉、22例锯齿状腺瘤、55例腺瘤性息肉(18例管状腺瘤、16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1例绒毛状腺瘤)石蜡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RAF和EphB2蛋白的表达量,同时观察蛋白的表达部位。结果:增生性息肉中BRAF蛋白阳性细胞多位于隐窝中下区域,腺瘤性息肉的阳性细胞多表达位于隐窝上部区域,而锯齿状腺瘤阳性细胞多表达于隐窝全层。锯齿状腺瘤与腺瘤性息肉的BRAF蛋白表达量相近\[(0.129±0.030) vs (0.130±0.026),P>0.05\],但远高于增生性息肉\[(0.129±0.030) vs (0.102±0.014),P<0.01\];锯齿状腺瘤、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之间BRAF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9±0.030) vs (0.116±0019),(0.119±0037),(0.122±0.008),P>0.05\]。增生性息肉中EphB2蛋白阳性细胞多位于隐窝中下区域细胞膜上,腺瘤性息肉EphB2蛋白阳性细胞位于隐窝上部,而锯齿状腺瘤EphB2蛋白阳性细胞表达于隐窝全层。锯齿状腺瘤与腺瘤性息肉的EphB2蛋白表达量相近\[(0.138±0.024) vs (0.139±0.025),P>0.05\],而远高于增生性息肉\[(0.138±0.024) vs (0169±0.018),P<001\];锯齿状腺瘤与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间EphB2蛋白表达量无区别\[(0.138±0024) vs (0.143±0027),(0.139±0.028),(0.133±0.021),P>0.05\]。结论:BRAF和EphB2蛋白在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中隐窝部分区域表达,而在锯齿状腺瘤中隐窝全层表达,提示锯齿状腺瘤是一类独立的不同于腺瘤性息肉的结直肠肿瘤。
    16  胰腺癌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的临床意义
    王少开 王卫东 陶晨洁 胡蒙 杨劲松 徐智 洪灵芝 魏晓为 汤翠菊 郭予武 龚涌灵
    2012, 19(2):191-19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16
    [摘要](2282) [HTML](0) [PDF 319.26 K](2870)
    摘要:
    目的:检测胰腺癌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phosphaticlic acid,LPA)的水平,评价LPA在胰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定磷法检测2006年6月至2010年10月南京第一医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50例、胰腺良性疾病患者32例及健康志愿者36人的血浆LPA水平,同时测定血清CA19-9、AFP和CEA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癌组织及癌旁胰腺组织LPA2受体的表达。分析血浆LPA水平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胰腺癌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胰腺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4.10±2.03) vs (3.28±1.26)、(2.27±1.02) μmol/L,P<0.05\],胰腺癌患者血浆LPA水平和血清CA19-9水平密切相关(r=0.9070,P<0.01)。 胰腺癌组织LPA2受体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88% vs 4%,P<0.05)。血浆LPA水平的升高与胰腺癌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等相关。结论:血浆LPA检测为胰腺癌诊断和预后判断增加了一项潜在的评价指标。
    17  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风险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的Meta分析
    印凡 徐霞 王丽炳 陆跃美 赵东宝
    2012, 19(2):196-20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17
    [摘要](1861) [HTML](0) [PDF 356.08 K](2579)
    摘要: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有关HBV感染与NHL发病风险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纳入研究的有效信息,并使用STATA 11.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病例对照研究及8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下比值比(odd radio,OR)为2.44(95% CI,2.25~2.63),随机效应模型下OR为2.49(95% CI,1.95~3.18),然而,所有的纳入研究间存在异质性(I2=86.8%,P<0.05)。亚组分析中纳入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之间无异质性(I2=15.9%,P>0.05),随机效应模型下OR为2.16(95% CI,1.82~2.56),提示NHL患者HBV的感染率高于对照人群。结论:HBV感染可能增加NHL的发病风险,但仍需大量的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验证。
    18  人喉癌5-氟尿嘧啶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陈婕 王家东
    2012, 19(2):201-20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18
    [摘要](2077) [HTML](0) [PDF 431.48 K](2390)
    摘要:
    目的:建立人喉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耐药细胞系,为喉癌的耐药机制研究提供模型。方法:以高剂量浓度递增间歇给药的方法诱导筛选人喉癌Hep-2的多药耐药细胞株Hep-2/5-FU,比较两组细胞的形态和倍增时间;MTT法确定细胞的IC50及其耐药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以及细胞内的罗丹明聚集;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DR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应MDR1-P蛋白的表达。结果:建成性能稳定的Hep-2/5-FU耐药细胞株,并与顺铂及长春新碱有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性,且Hep-2/5-FU细胞倍增时间较Hep-2细胞延长\[(31.25±4.37)h vs(25.62±353)h,P<0.05\]。Hep-2/5-FU细胞G0/G1期比例升高\[(45.6±3.4)% vs(30.5±1.2)%,P<0.05\],而S期比例明显降低\[(32.1±4.2)% vs(52.4±3.6)%,P<0.05\];Hep-2细胞内的罗丹明较Hep-2/5-FU细胞明显升高\[(89.83±0.52)% vs (14.38±0.48)%,P<0.01\];Hep-2/5-FU细胞MDR1 mRNA \[(13.69±1.12) vs (17.82±0.61),P<0.05\]及其编码的MDR1-P蛋白水平高于Hep-2细胞。结论:Hep-2/5-FU细胞株具有明确及稳定的多药耐药性,为喉癌的耐药机制提供了研究的模型。
    19  Th17/Treg平衡失调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
    郝斌 耿霞 高存 司立博 田辉
    2012, 19(2):206-2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19
    [摘要](2129) [HTML](0) [PDF 518.88 K](2673)
    摘要: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表达,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Th17/Treg比例的变化与食管鳞状细胞癌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37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7.85)岁;23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的表达情况,分析Th17占CD3+T细胞的比例,同样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的表达及其占CD4+T细胞的比例。分析Th17/Treg比例变化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h17占CD3+T细胞的比例显著升高\[(2.11±0.66)% vs(0.84±0.19)%,P<0.01\],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也显著升高\[(6.21±1.48)% vs(4.43±0.78)%,P<0.01\];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相比,Th17比例明显升高\[(242±0.55)% vs(1.61±0.51)%,P<0.01\],而Treg比例无明显差异。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35±0.13)% vs(0.19±0.04)%,P<0.01\];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相比,Th17/Treg比例显著升高\[(0.39±0.13)% vs(0.29±0.10)%,P<0.05\]。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比例显著升高,可能参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和转移。
    20  胸腺肽β4与肿瘤
    张孝峰 康晓燕 殷正丰
    2012, 19(2):210-21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20
    [摘要](2505) [HTML](0) [PDF 253.15 K](2645)
    摘要:
    胸腺肽β4(thymosin β4,Tβ4)是一个由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水溶性多肽,但并非是一个真正的胸腺激素,而是一个主要的肌动蛋白隐蔽蛋白。作为细胞骨架的结构元件,Tβ4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其中最显著的功能是抑制炎症、促进皮肤创伤愈合、角膜修复和血管生成。Tβ4在多种类型肿瘤中表达增高,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密切关系;其机制可能涉及刺激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增强肿瘤细胞迁移、侵袭和转移能力,以及诱导肿瘤细胞抗凋亡和耐药等。Tβ4是肿瘤转移的关键调节因子,在肿瘤分子诊断、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能成为多种恶性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分子标志。
    21  免疫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何驰 吴婷婷 杨峰
    2012, 19(2):215-21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21
    [摘要](2389) [HTML](0) [PDF 206.52 K](2622)
    摘要:
    免疫脂质体具有主动靶向性、降低肿瘤药物的治疗毒性、提高药物治疗指数等特点,在肿瘤治疗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作为肿瘤化疗和放疗药物、基因治疗和肿瘤影像学诊断治疗的载体。作为常见肿瘤药物治疗靶向载体,免疫脂质体可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性;作为肿瘤基因治疗载体,免疫脂质体可提高siRNA的稳定性与靶向性;作为放射治疗的载体,免疫脂质体可在细胞或者亚细胞水平对肿瘤组织进行靶向显影,具有影像监测和放射性治疗的双重潜能。随着功能结构复合化、靶标优化筛选等方面的进展,免疫脂质体在肿瘤治疗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22  热激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耐药中的作用
    杨励 蔡真
    2012, 19(2):219-22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22
    [摘要](1819) [HTML](0) [PDF 192.33 K](2982)
    摘要:
    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作为分子伴侣,在蛋白质的折叠、装配、转运和降解、机体免疫、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HSP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高表达,在骨髓瘤硼替佐米耐药的发生、发展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与骨髓瘤患者耐药相关的HSP主要包括HSP90、HSP70、HSP27。HSP90主要通过直接与其分子伴侣结合,扰乱客户蛋白(client protein)以及影响正常的凋亡途径发挥作用,临床上HSP90抑制剂正处于广泛研究中,并发现其可逆转骨髓瘤耐药。HSP70、HSP27亦与骨髓瘤耐药相关,但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介绍HSP家族在骨髓瘤硼替佐米耐药中的作用,对部分机制进行探讨,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23  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2在调节DNA损伤以及维持染色体稳定中的作用
    王宁 王雅杰
    2012, 19(2):224-22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2.023
    [摘要](2388) [HTML](0) [PDF 292.69 K](2623)
    摘要:
    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2(cell cycle checkpoint kinase 2,CHK2)是由抑癌基因CHEK2编码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DNA双链断裂后参与DNA修复应答反应的重要的信号转导蛋白。CHK2被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基因(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磷酸化后,CHK2可磷酸化多个底物,包括细胞分裂周期25同源物(cell division cycle 25 homolog,Cdc25)、P53、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1, early onset,BRCA1)蛋白、E2F-1转录因子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romyelocytic leukemia,PML)蛋白,使细胞周期进程发生阻滞,促进细胞对DNA损伤进行修复或诱导凋亡。细胞在没有DNA损伤时,CHK2也可以将BRCA1磷酸化,这一过程对保持有丝分裂纺锤体组装的正确性以及染色体稳定性十分必要。基于在DNA损伤和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作用,CHK2有望成为抗肿瘤治疗的靶点。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