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9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溶瘤腺病毒肿瘤靶向治疗:从实验室到临床
    谭晓华
    2012, 19(6):569-57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01
    [摘要](2525) [HTML](0) [PDF 400.80 K](3610)
    摘要:
    过去几十年从实验室到临床对溶瘤腺病毒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多种策略增强溶瘤腺病毒的肿瘤靶向性,包括将腺病毒基因组中参与细胞周期节点调控的功能基因(如E1A或E1B)进行突变或(和)利用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调控E1A基因的靶向转录调控,利用不同血清型腺病毒或RGD基序改变溶瘤腺病毒进入肿瘤细胞方式的靶向转导调控,以及利用细胞载体将溶瘤腺病毒传送至远处的肿瘤部位。溶瘤腺病毒作为一种载体,输送免疫调节基因或治疗性基因,通过增强抗肿瘤免疫,或引起肿瘤细胞凋亡、自杀等产生协同抗肿瘤效应。溶瘤腺病毒临床试验涉及到多种实体瘤,显示其临床应用是安全的,毒性作用轻至中度,患者能很好耐受,但有明确客观抗肿瘤反应的临床病例较少见,联合诸如化、放疗等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未来的方向应强化溶瘤腺病毒免疫学相关机制的研究、突破妨碍溶瘤腺病毒研究的一些技术性瓶颈、优化细胞载体、提高溶瘤腺病毒远处传递的靶向性,以及寻找更具潜能的肿瘤干细胞作为靶点。此外,需要扩大临床试验的研究范围和加强与其他治疗方式特别是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研究。
    2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恶性黑素瘤临床疗效的初步分析
    韩贵良 刘亮 于津浦 曹水 任秀宝
    2012, 19(6):577-58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02
    [摘要](2312) [HTML](0) [PDF 239.27 K](3048)
    摘要:
    目的:初步评价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在恶性黑素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术后接受CIK治疗的38例恶性黑素瘤患者作为CIK治疗组,按1∶3比例选取同期术后未接受CIK治疗的114例恶性黑素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配对因素包括临床分期、性别、年龄、有无溃疡、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olrogenase, LDH)活性、病理类型、KPS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scale)等均衡一致。随访时间为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临床疗效的观察终点为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期。结果:CIK治疗组与对照组1年OS率分别为86.8%、74.6%(P=0097),3年OS率分别为76.3%、46.5%(P=0.001),5年OS率分别为71.1%、43.9%(P=0.004);CIK治疗组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CIK治疗组中位生存期未达到观察终点,对照组中位生存期为20.1个月,P=0.00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LDH水平是影响CIK治疗恶性黑素瘤患者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CIK免疫治疗的疗程数可能与黑素瘤患者OS相关,CIK疗程>8次具有延长黑素瘤患者OS期的趋势。结论:CIK免疫治疗能改善恶性黑素瘤患者的OS期,增加CIK疗程数可能提高其疗效。
    3  miRNA-200c通过抑制Akt通路提高胃癌SGC7901/DDP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陈勇 左静 张西志 汪步海 刘颖 高鸿 刘巍
    2012, 19(6):582-58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03
    [摘要](2316)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目的:研究miRNA-200c对人胃癌耐药SGC7901/DDP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SGC7901/DDP及其亲代SGC7901细胞E-cadherin、PTEN、p-Akt及总Akt蛋白的表达;瞬时转染miRNA-200c前体(miRNA-200c precursor,Pre-200c)提高SGC7901/DDP细胞miRNA-200c的表达,MTT法检测转染后SGC7901/DDP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并分析p-Akt表达的改变;应用Akt通路抑制剂LY94002 处理SGC7901/DDP细胞抑制Akt磷酸化,检测处理后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结果:与SGC7901细胞相比,SGC7901/DDP细胞中p-Akt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增高(1.02±0.09 vs 0.17±002,P<0.05),E-cadherin、PTEN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0.10±0.03 vs 0.47±0.06,0.18±0.06 vs 0.87±0.06;均P<005)。转染Pre-200c后,顺铂对SGC7901/DDP细胞的IC50显著低于对照组\[(7.52±0.19) vs (12.18±0.29) mg/L,P<005\],细胞中p-Akt蛋白的表达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0.22±0.04 vs 0.69±0.09,P<0.05);LY94002处理后,SGC7901/DDP细胞p-Akt蛋白的表达显著抑制(0.18±0.06 vs 0.66±0.10,P<0.05),顺铂对细胞的IC50显著低于对照组\[(6.80±0.28) vs (11.94±1.73) mg/L,P<0.05\]。结论:SGC7901/DDP细胞的耐药可能与E-cadherin和PTEN蛋白的表达缺失及Akt通路的异常激活有关,而miRNA-200c提高该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可能是通过抑制Akt通路而发挥作用。
    4  仿血管通道结构在大鼠和裸鼠骨肉瘤组织微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王子凡 陈舰 梅炯
    2012, 19(6):588-59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04
    [摘要](1954) [HTML](0) [PDF 495.27 K](2956)
    摘要:
    目的:研究肿瘤仿血管通道在骨肉瘤裸鼠移植瘤组织中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肿瘤微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荷人骨肉瘤MG-63细胞裸鼠移植瘤和荷骨肉瘤UMR106细胞大鼠移植瘤模型,以CD34、CD147免疫荧光和GFP荧光法观察移植瘤组织中肿瘤仿血管通道的结构特点及其与肿瘤微血管的关系。结果:骨肉瘤MG-63细胞移植瘤和UMR106细胞移植瘤组织CD147染色均呈阳性,血管内皮细胞CD34染色均阳性。肿瘤仿血管通道主要位于移植瘤组织中心区域,主要由骨肉瘤细胞构成,是具有功能的类血管通道;肿瘤微血管主要位于移植瘤周边区域,主要由宿主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组成,是与肿瘤仿血管通道存在直接相通的管道样结构。结论:大鼠和裸鼠骨肉瘤细胞移植瘤组织中存在的肿瘤仿血管通道具有类血管功能,并与来源于宿主组织的肿瘤微血管相互联通,诱导肿瘤微血管侵入肿瘤内部生长。
    5  CD137单抗联合IL-15体外扩增NK细胞及其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
    陶家龙 邱玉华 庄志祥 沈丽琴
    2012, 19(6):594-59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05
    [摘要](2249) [HTML](0) [PDF 489.88 K](3239)
    摘要:
    目的:建立CD137单抗联合IL-15体外扩增NK细胞的方案,研究扩增后NK细胞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免疫磁珠阴性分选获取CD3-CD56+NK细胞,将NK细胞分成对照组、IL-2组、IL-2+CD137单抗组、IL-2+IL-15组、IL-2+CD137单抗+IL-15组进行培养,经锥虫蓝染色法计算NK细胞的扩增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的表型,LDH酶释放法检测NK 细胞对肺癌细胞株A549的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扩增后NK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FN-γ的分泌量。结果:经磁珠分选后NK细胞纯度为(93.28±3.21)%。IL-2+CD137单抗+IL-15组NK细胞扩增倍数明显高于IL-2+CD137单抗组、IL-2+ IL-15组、IL-2组及对照组\[(86.20±5.00) vs (60.01±5.00)、(49.06±4.39)、(17.04±1.49)、(3.95+0.23)倍,P<0.01\]。IL-2+CD137单抗+IL-15组NK细胞对A549细胞的杀伤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93.14±3.27)% vs (83.15±4.03)%、(71.25±3.24)%、(62.27±3.01)%、(49.38±2.35)%, P<0.01\]。IL-2+ CD137单抗+IL-15组培养液上清中的IFN-γ的分泌水平明显高于IL-2+ CD137单抗组、IL-2+ IL-15组、IL-2组及对照组\[(296.25±9.79)vs (260.47±11.55)、(201.13±6.36)、(138.36±6.09)、(38.42±3.56) pg/ml,P<0.01\]。结论:CD137单抗联合IL-15能高效扩增NK细胞,扩增的NK细胞高效杀伤A549肺癌细胞。
    6  miRNA-34a对胶质瘤SHG-4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刘鹏 伦鹏 孟庆海
    2012, 19(6):599-60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06
    [摘要](1963) [HTML](0) [PDF 921.49 K](2947)
    摘要:
    目的:研究微小RNA-34a(microRNA-34a,miR-34a)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其对胶质瘤SHG-4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20例胶质瘤组织标本均取自于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01月至2010年12 月),作为对照的正常脑组织取自5位重症脑外伤需行减压手术的患者。Real-time PCR检测胶质瘤组织中miR-34a的表达。体外转染miR-34a mimics至SHG-44细胞中,MTT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SHG-44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结果:miR-34a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其在Ⅲ、Ⅳ期胶质瘤组织中表达量明显低于Ⅰ、Ⅱ期胶质瘤组织。miR-34a mimics体外转染组与空白组相比,其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提高\[(37.24±5.72)% vs(4.19±0.63)%,P<0.01\];miR-34a mimics转染组SHG-44细胞G1期比例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61.78±2.01)% vs(50.91±1.19)%,P<0.05\];且miR-34a转染组细胞凋亡率与空白组细胞相比显著升高\[(15.28±3.65)%,vs(2.07±0.84)%,P<0.01\]。结论:miR-34a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miR-34a可抑制SHG-44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
    7  重组TNF-α慢病毒感染的脐血间质干细胞对胃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马贵亮 张学斌 朱新红 李杨 毛伟征
    2012, 19(6):604-60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07
    [摘要](2191) [HTML](0) [PDF 419.79 K](2674)
    摘要:
    目的:以脐血间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e stem cell,UCBMSC)作为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载体,研究重组TNF-α慢病毒Lv-TNF-α感染的UCBMSC对胃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人胃癌细胞SGC-7901注射到裸鼠腹股沟皮下建立胃癌移植瘤裸鼠模型。将表达TNF-α的重组慢病毒Lv-TNF-α和对照慢病毒Lv-EGFP分别感染UCBMSC后获得Lv-TNF-α感染的UCBMSC(UCBMSC-TNF-α)以及Lv-EGFP感染的UCBMSC(UCBMSC-EGFP)。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注射UCBMSC-TNF-α、UCBMSC-EGFP及生理盐水(NaCl),观察注射后瘤体生长情况,RT-PCR和ELISA方法分别测定各组胃癌组织中TNF-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H-E染色观察瘤体的坏死情况。结果: 成功建立SGC-7901胃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治疗后三组荷瘤裸鼠肿瘤体积分别为(0.51±0.27)、(0.64±0.36)和(1.21±0.80)cm3,UCBMSC-TNF-α组肿瘤体积最小(F=3.88,P<0.05);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3组荷瘤裸鼠肿瘤组织TNF-α mRNA分别为(1.92±0.12)、(1.21±0.26)、(0.81±0.22),UCBMSC-TNF-α组TNF-α mRNA表达量最大(F= 54.82,P<001);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3组荷瘤裸鼠肿瘤组织TNF-α蛋白表达分别为(148.29±3.76)、(78.22±6.24)、(42.80±302)pg/ml,MSC-TNF-α组表达量最大(F=694.54,P<0.01);H-E染色病理切片显示,UCBMSC-TNF-α治疗组肿瘤坏死面积最大。结论: TNF-α转基因UCBMSC可通过旁分泌TNF-α抑制胃癌的生长。
    8  抑制CXCR4活性对乳腺癌骨转移影响的体内外研究
    肖丹 刘寿贵 刘磊 郭善禹
    2012, 19(6):609-61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08
    [摘要](1917) [HTML](0) [PDF 498.01 K](3470)
    摘要:
    目的:应用特异性抑制剂AMD3100抑制人乳腺癌骨高转移MDA-MB-231SA-rfp细胞中CXCR4的活性,探讨CXCR4在乳腺癌细胞体内、外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CCK8法和Transwell法检测AMD3100对MDA-MB-231SA-rfp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构建MDA-MB-231SA-rfp细胞骨转移裸鼠模型,以不同质量浓度的AMD3100处理后,X线影像观察骨转移情况,进一步利用MicroPET进行半定量分析,并应用H-E染色检测骨转移灶的定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MD3100对MDA-MB-231SA-rfp细胞和移植瘤转移灶组织中CXCR4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AMD3100能明显抑制MDA-MB-231SA-rfp细胞在SDF-1刺激下的增殖和迁移(P<0.05),较高质量浓度(2 000 ng/ml)的AMD3100效果更明显(P<001)。成功构建MDA-MB-231SA-rfp细胞裸鼠乳腺癌转移模型,不同质量浓度AMD3100处理后,小鼠下肢骨骨质破坏程度降低;MicroPET分析发现,对照组、低剂量AMD3100组、高剂量AMD3100组SUVmax值分别为9.44±0.53、5.70±0.25、2.18±0.47(P<0.01);组织病理检测证实为乳腺癌骨转移灶。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AMD3100作用前后MDA-MB-231SA-rfp细胞和骨转移灶标本中CXCR4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AMD3100降低CXCR4的活性能抑制乳腺癌MDA-MB-231SA-rfp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能力,并能抑制裸鼠体内乳腺癌骨转移灶的形成。
    9  慢病毒介导RhoA基因沉默对卵巢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杨文娟 康佳丽 王小霞 刘启才 王冬昱 贾菡
    2012, 19(6):615-62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09
    [摘要](1990) [HTML](0) [PDF 699.08 K](2624)
    摘要:
    目的:建立慢病毒介导RhoA基因稳定沉默卵巢癌HO8910细胞株,研究RhoA基因对HO8910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构建靶向沉默RhoA基因的慢病毒载体Lenti-U6-shRhoA,将其感染HO8910细胞,经过嘌呤霉素筛选,建立稳定沉默RhoA基因的HO8910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O8910细胞中RhoA mRNA的表达;MTT检测HO8910细胞的增殖;Transwell体外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RhoA基因沉默对HO8910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靶向RhoA基因的慢病毒载体Lenti-U6-shRhoA,建立了RhoA基因稳定沉默的HO8910细胞。与Lenti-U6-NC对照组对比, RhoA基因稳定沉默HO8910细胞RhoA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30.7±5.40)% vs(95.9±6.53)%,P<0.05\];沉默RhoA基因能降低HO8910细胞的存活率\[(51.16±7.41)% vs(95.67 ±2.14)%,P<0.05\];RhoA基因沉默组HO8910细胞的侵袭、迁移及黏附能力较Lenti-U6-NC对照组明显受到抑制\[迁移穿过人工基底膜细胞数(31±6) vs (84±13)个,P<0.05;穿过微孔膜的细胞数(97±12) vs (689±23)个,P<0.05;黏附率 (68.16±6.53)% vs (98.71±4.92)%,P<0.05\]。结论:慢病毒介导的RhoA基因沉默能抑制卵巢癌HO8910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10  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形成cell-in-cell胞内嵌合结构的特征及意义
    于晓敏 杨忠 王颖 王小宁
    2012, 19(6):621-62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10
    [摘要](1877) [HTML](0) [PDF 804.90 K](2565)
    摘要:
    目的:探究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形成cell-in-cell胞内嵌合结构的特征及意义。方法:以人肝癌细胞株PLC/PRF/5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形成cell-in-cell胞内嵌合结构为研究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钻入肿瘤细胞形成cell-in-cell胞内嵌合结构的特征。利用流式分选技术分选出小鼠脾淋巴细胞与PLC/PRF/5细胞形成的cell-in-cell胞内嵌合结构,利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ell-in-cell胞内嵌合结构对PLC/PRF/5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4 h和8 h时,以CD3/CD28抗体活化的PBMC对PLC/PRF/5细胞的伸入率分别为(15.75±1.28)%、(13.49±123)%,明显高于未活化PBMC的伸入率\[(10.56±0.57)%,(11.38±0.97)%;P<0.05\];且活化的PBMC在4 h时的伸入率明显高于未活化PBMC在8 h时的伸入率(P<0.05)。小鼠脾淋巴细胞伸入PLC/PRF/5细胞形成cell-in-cell胞内嵌合结构后,PLC/PRF/5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未形成cell-in-cell胞内嵌合结构的PLC/PRF/5细胞\[(32.25±2.32)% vs(2192±2.02)%,P<0.05\]。结论: 活化后PBMC伸入PLC/PRF/5细胞形成cell-in-cell胞内嵌合结构的比率升高、时间提前,同时形成胞内嵌合结构的肿瘤细胞在体外克隆形成能力增强。
    11  人脑胶质瘤组织中CD133与EGFRvⅢ的共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栗超跃 赵黎明 田向阳 韩双印
    2012, 19(6):628-63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11
    [摘要](1903) [HTML](0) [PDF 482.72 K](2901)
    摘要:
    目的:观察人脑胶质瘤组织中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ariant Ⅲ,EGFRvⅢ)的共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组织40例,其中Ⅱ级17例、Ⅲ级12例、Ⅳ级11例。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中CD133+、EGFRvⅢ+和CD133+/EGFRvⅢ+细胞所占的比例,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CD133、EGFRvⅢ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率及其阳性表达细胞比例均随肿瘤级别逐步升高(均P﹤0.05)。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中均发现CD133和EGFRvⅢ共表达细胞,CD133+/EGFRvⅢ+细胞共表达率在(4.75±1.26)%~(18.26±3.45)%之间,Ⅲ、Ⅳ级胶质瘤中CD133+/EGFRvⅢ+细胞的共表达率高于Ⅱ级(P﹤0.05)。CD133+/EGFRvⅢ+细胞比CD133+细胞、EGFRvⅢ+细胞对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影响更大,共表达细胞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人脑胶质瘤组织中存在CD133+/EGFRvⅢ+共表达细胞,其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患者生存时间有关,本研究为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新的靶点。
    12  人贲门腺癌组织中 IGFBP7 基因的甲基化状态
    沈素朋 董稚明 郭炜 郭艳丽 邝钢 杨植彬
    2012, 19(6):632-63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12
    [摘要](2327) [HTML](0) [PDF 576.52 K](2810)
    摘要:
    目的:探讨人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7, IGFBP7)基因启动子区及第1外显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与IGFBP7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85例GCA患者癌组织标本和67例癌旁组织标本。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方法、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GFBP7基因在GCA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甲基化情况、IGFBP7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GCA组织中IGFBP7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52.9%(45/85),第1外显子5′非翻译区的甲基化率为35.3%(30/85),相应癌旁组织IGFBP7基因启动子区及第1外显子5′非翻译区的甲基化率分别为35.8%(24/67)和19.4%(13/67);癌组织IGFBP7基因启动子区及第1外显子5′非翻译区的甲基化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GCA组织中IGFBP7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第1外显子区(P<005)。GCA组织中IGFBP7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且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呈负相关。结 论:GCA组织中IGFBP7基因启动子区比第1外显子区更易发生甲基化而导致IGFBP7表达缺失,IGFBP7基因启动子区异常高甲基化可能是GCA发生的机制之一。
    13  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在黏液性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王光辉 汤文涛 周辉 翁子毅 崔龙
    2012, 19(6):639-64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13
    [摘要](2450) [HTML](0) [PDF 242.86 K](3114)
    摘要:
    目的:分析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在黏液性及非黏液性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肛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09例黏液性大肠癌标本和441例非黏液性大肠癌标本,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蛋白GST、nm23、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在黏液性大肠癌和非黏液性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GST和nm23在黏液性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3%和57.8%,明显低于非黏液性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64.7%,73.0%;均P<0.05),而CK7在黏液性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黏液性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27.5% vs 18.4%,P=0.033)。GST的表达与黏液性大肠癌的较低分化程度和较多淋巴结转移相关,nm23和CK7的表达与黏液性大肠癌的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结论:GST在黏液性和非黏液性大肠癌中存在异常表达,GST蛋白有可能成为检测黏液性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14  体外扩增肾癌患者自体NK细胞及其对人肾细胞癌786-O细胞的杀伤
    邵阳 杨丰强 郑军华 施菊妹
    2012, 19(6):643-64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14
    [摘要](2236) [HTML](0) [PDF 413.00 K](2701)
    摘要:
    目的:探究IL-15、4-1BBL基因修饰的人白血病K562细胞(modi-K562细胞)联合IL-2体外高效扩增肾细胞癌患者自体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方法,研究扩增前后NK细胞对肾癌细胞株786-O的杀伤作用。方法:10例肾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与modi-K562细胞在含不同浓度IL-2培养液中共育14 d,采用流式细胞术、Calcein-AM释放实验检测NK细胞的扩增情况、免疫表型及对肾癌786-O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modi-K562细胞联合IL-2可有效扩增NK细胞,300 U/ml IL-2培养14 d时,NK细胞扩增(202.4±12.8)倍。在效靶比为20∶1时,扩增后NK细胞对786-O细胞的杀伤率为(72.0±4.3)%,显著高于扩增前NK细胞的杀伤率(34.2±3.6)%(P<0.01)。结论:IL-15、4-1BBL〖基因修饰的K562细胞联合IL-2在体外能有效扩增肾细胞癌患者NK细胞,扩增后NK细胞对肾癌786-O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增强。
    15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免疫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秦方园 陈雅宁 韩双印
    2012, 19(6):648-65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15
    [摘要](4006) [HTML](0) [PDF 265.81 K](5595)
    摘要:
    以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修饰T细胞为基础的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它赋予T细胞靶向杀伤活性,并可克服肿瘤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和打破宿主免疫耐受状态。CAR以单链抗体-共刺激分子-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的嵌合模式修饰T细胞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作用,Ⅰ/Ⅱ期临床试验在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CAR修饰T细胞临床治疗也带来了挑战,比如脱靶效应、细胞因子风暴、移植物抗宿主病样损伤等。研究者正在通过安装人工基因调控系统、优化共刺激分子、筛选最佳治疗潜质的T细胞亚群来提高CAR修饰T细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段深入,基于CAR的免疫治疗新策略会给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16  CCR7: 肿瘤治疗及疗效评价中的新靶点
    郭建巍 秦力维 马聪
    2012, 19(6):652-65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16
    [摘要](2395) [HTML](0) [PDF 292.57 K](3146)
    摘要:
    趋化因子受体7(CC chemokine receptor 7,CCR7),主要表达于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和各种肿瘤细胞表面,在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和促进肿瘤侵袭和淋巴转移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方面,CCR7使活化的成熟DC通过输入淋巴管进入淋巴结,引导负载抗原的(dendritic cell,DC)从肿瘤部位迁移至淋巴组织,在诱导DC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CCR7在多种肿瘤如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结肠癌、胃癌等中表达,而淋巴结中丰富的CCL21则能趋化CCR7阳性的肿瘤细胞向淋巴结转移,直接导致肿瘤的扩散。CCR7在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共同表达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很有可能成为DC疫苗免疫效果和DC功能评价,以及某些实体瘤淋巴结转移评价乃至治疗的新靶点。
    17  幽门螺杆菌对树突状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巧珍 陈玉强
    2012, 19(6):656-66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17
    [摘要](2037) [HTML](0) [PDF 242.78 K](3080)
    摘要: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人类胃癌的Ⅰ类致癌原,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可启动并调节免疫应答。胃癌组织中DC的状态及浸润程度与胃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Hp阳性者胃黏膜中DC数量和活性高于Hp阴性者。近年来研究发现,Hp可诱导DC成熟,上调DC表面成熟标志分子如CD80、CD83、CD86和MHCⅡ等的表达,促进细胞因子IL-6、IL-8及IL-12等的分泌,但主要诱导DC分泌Th1 细胞因子,促使Th0细胞增殖分化为Th1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反应,促进DC和效应T细胞产生IFN-γ,增强抗肿瘤活性。研究还显示,Hp对DC成熟状态和活化水平的影响与Hp刺激时间、Hp感染复数、Hp成分及Hp制备方法密切相关,Hp刺激DC成熟和活化的机制可能与MyD88和转录因子E2F1相关。
    18  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通路与利妥昔单抗耐药
    金璿 宋玉琴 朱军
    2012, 19(6):662-66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18
    [摘要](2688) [HTML](0) [PDF 246.29 K](3461)
    摘要:
    利妥昔单抗是针对B细胞表面标志CD20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显著改善了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对利妥昔单抗治疗无效或在治疗有效后短期内复发,说明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不足以彻底清除淋巴瘤细胞,提示存在着一定的耐药性肿瘤细胞。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是利妥昔单抗对淋巴瘤细胞的主要杀伤机制之一,CDC作用通路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异常都有可能影响利妥昔单抗的疗效。CD20抗原是利妥昔单抗发挥作用的基础,CD20抗原的表达强度、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以及其在细胞膜上的承载结构——脂质筏均可能影响CDC作用;此外,补体的基因多态性(如 C1q、CD11b)、血清补体水平及补体调节蛋白的水平均可能影响着CDC作用通路中的不同环节,从而影响利妥昔单抗作用的发挥。随着利妥昔单抗的广泛应用,对其耐药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将对目前关于利妥昔单抗CDC作用通路中可能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进行综述。
    19  TIL肿瘤过继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陈晚华 刘辉 汪毕 钱其军
    2012, 19(6):668-67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2.6.019
    [摘要](2563) [HTML](0) [PDF 220.78 K](3577)
    摘要: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是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出的CD4+、CD8+T细胞,在体外经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的刺激、活化、扩增后可应用于临床肿瘤过继细胞治疗(adoptive cell therapy,ACT)。为避免IL-2在扩增中的大量使用使得TIL中CD4+CD25+Treg数量增加所产生的免疫耐受现象,现在研究集中于改进TIL的体外扩增方法;研究显示,“年轻”型 TIL(young TIL)靶向肿瘤的特异性更高,故其是潜在的扩增对象。临床使用TIL过继治疗前需对肿瘤患者进行全身放疗处理;TIL过继治疗联合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氟达拉滨等)对自体淋巴清除(lymphodepletion)的肿瘤患者疗效显著,将成为以后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方向;除化疗药物外,还可开发肿瘤疫苗、单克隆抗体等联合TIL过继治疗。本文主要介绍TIL培养体系、功能改进的研究以及TIL过继治疗联合化疗药物在临床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讨论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