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20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干扰素在肿瘤免疫中的双重作用
    陈坤 曹雪涛
    2013, 20(5):507-51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01
    [摘要](2014) [HTML](0) [PDF 386.46 K](3221)
    摘要: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最早发现的一类抗病毒感染的细胞因子,主要分为3类,即Ⅰ型、Ⅱ型和Ⅲ型IFN。IFN可通过JAK-STAT依赖和非依赖的的信号途径参与机体多种生命活动过程,如抗病毒感染、调节细胞增殖、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等。此外,IFN在肿瘤免疫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Ⅰ型IFN可以激活DC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从而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或直接杀伤肿瘤细胞;Ⅱ型IFN通过活化CTL杀伤肿瘤细胞,并通过提高肿瘤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类分子的表达以增强CTL对肿瘤的识别,或通过调节细胞的代谢间接抑制肿瘤的进展。但在一定条件下,IFN又可以上调Treg、Th17细胞的数量,诱导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从而发挥免疫抑制效应,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因此,IFN在肿瘤免疫中是一把“双刃剑”。深入研究IFN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索以IFN为基础的肿瘤治疗新途径(如IFN为主的免疫化学疗法),对改善肿瘤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中国人膀胱癌BIU-87细胞导向肽的体外筛选与特异性鉴定
    王玮 杨晓峰 凡振伟 张帆 徐磊
    2013, 20(5):515-52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02
    [摘要](2280) [HTML](0) [PDF 635.00 K](2624)
    摘要:
    目的:体外差减筛选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获得与中国人膀胱癌BIU-87细胞系高度结合的小分子多肽并鉴定其结合特异性。方法:以中国人膀胱癌BIU-87细胞作为靶细胞,正常人膀胱上皮细胞为吸附细胞,对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进行3轮体外差减筛选。ELISA法鉴定与BIU-87细胞呈强阳性结合的噬菌体克隆,对其编码的DNA进行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化学合成与BIU-87细胞强阳性结合的肽段并制备成FITC标记的荧光探针,流式细胞术、荧光显微镜下鉴定其与BIU-87细胞、正常人膀胱上皮细胞、人前列腺癌PC3M细胞、人肝癌SMMC-7721细胞以及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特异结合能力。结果:经3轮差减筛选将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富集了25倍,阳性率达76%。共获得10个强阳性克隆,DNA共有序列为SISSLTH、MARYMSA、TVRTSAD。BIU-87细胞与小分子荧光探针FITC-SISSLTH的结合率为(80.06±8.78)%,显著高于FITC-MARYMSA的(52.93±7.28)%、FITC-TVRTSAD的(38.04±7.47%)、FITC-EDRKETA的(1.91±1.37)%和FITC的(985±29)%(均P<0.01)。FITC-SISSLTH与BIU-87细胞的结合率显著高于与正常人膀胱上皮细胞、人前列腺癌PC3M细胞、人肝癌SMMC-7721细胞和结肠癌HCT116细胞的结合率\[(80.06±8.78)% vs (13.89±1.97)%, (8.13±2.85)%, (2700±287)%, (2.33±1.75)%; 均P<0.01\]。结论: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经3轮体外差减筛选获得高效结合BIU-87细胞的导向肽SISSLTH,具有良好的结合特异性。
    3  sTie2通过阻抑血管生成拟态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孔祥琳 程先硕 李富荣 肖尤川 杨之斌 黄尤光 夏翠锋 余昆 李云峰
    2013, 20(5):522-52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03
    [摘要](1981) [HTML](0) [PDF 3.21 M](2862)
    摘要:
    目的:探讨可溶性Tie2(soluble Tie 2, sTie2)对结肠癌HCT116细胞血管生成拟态(vascular mimicry,VM)形成、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重组质粒pBLAST49-hsTie2及对照质粒pBLAST49通过脂质体转染至HCT116细胞,分别形成hsTie2-HCT116细胞和Ctrl-HCT116细胞。通过3D模型培养、SRB法、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法分别检测HCT116细胞的VM形成、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CT116细胞中V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pBLAST49-hsTie2重组质粒成功转染至结肠癌HCT116细胞。与Ctrl-HCT116细胞相比,hsTie2-HCT116细胞中VM的形成\[(0.75±0.45) vs (7.50±0.52)个/视野, P<0.01\]及VE-cadherin蛋白的表达\[(1.23±0.08) vs (1.73±0.02), P<0.05\]显著降低;细胞增殖率也显著降低\[(32.57±4.57)% vs (88.24±21.94)%,P<0.01\];细胞迁移能力\[(0.37±0.07)vs(0.80±0.03)mm, P<0.01\]及侵袭能力\[(57.25±3.17) vs (127.25±6.25)个/视野, P<0.01\] 均显著减弱。结论:sTie2通过阻抑VM形成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有望成为既抗血管生成又抗VM形成的双靶向治疗结肠癌的药物。
    4  SA-IL-7融合蛋白的制备及其膀胱内灌注对小鼠表浅性膀胱癌的治疗效应
    张振 贺利民 马磊 李金龙 许晓玲 高基民
    2013, 20(5):529-53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04
    [摘要](2157) [HTML](0) [PDF 891.69 K](2662)
    摘要:
    目的:制备链亲和素标记的白介素7(streptavidin-tagged interleukin-7, SA-IL-7)融合蛋白,评价其对小鼠表浅性膀胱癌治疗的效果。方法:构建pET24a-SA-IL-7重组质粒,制备SA-IL-7融合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SA-IL-7融合蛋白与生物素化膀胱癌细胞MB49的结合,胸腺细胞增殖法检测SA-IL-7融合蛋白促进胸腺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活性。应用小鼠表浅性膀胱癌模型评价膀胱内灌注SA-IL-7的治疗效果,观察小鼠生存期,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肿瘤浸润CD8+T细胞。结果:成功制备的SA-IL-7融合蛋白可锚定于生物素化的MB49细胞表面,结合率达(96.6±1.3)%;同时能够促进胸腺细胞的增殖。SA-IL-7融合蛋白能够锚定于小鼠生物素化的膀胱黏膜表面7 d以上,而未生物素化的膀胱黏膜在始终未检测到IL-7的存在。在小鼠表浅型膀胱癌模型中,MB49细胞接种后的第80天,IL-7灌注治疗组90%小鼠死亡,而SA-IL-7组60%小鼠存活且未出现肿瘤(P<0.05);且SA-IL-7灌注治疗组小鼠肿瘤组织中浸润CD8+T细胞明显增多(P<0.01)。SA-IL-7治愈的15只表浅型膀胱癌模型小鼠中,11只能够抵抗膀胱内MB49细胞的第二次接种,而对照组15只小鼠仅1只幸存(P<0.01)。结论:SA-IL-7融合蛋白膀胱内灌注能够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和明显的治疗效果,有可能成为免疫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新方法。
    5  MAGE-A9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P53转录活性及功能的影响
    吕伟华 桑梅香 王彬 于凡 单保恩
    2013, 20(5):535-53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05
    [摘要](2022) [HTML](0) [PDF 466.75 K](2673)
    摘要:
    目的:探讨黑素瘤相关抗原-A9(melanoma-associated antigen,MAGE-A9)对人乳腺癌细胞中P53转录活性及功能的影响。 方法:通过LipofectamineTM 2000体外转染质粒pcDNA3.0、pcDNA3.0-p53、pCMV6-MAGE-A9 和pcDNA3.0-p53/MAGE-A9至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 p21WAF1 mRNA和蛋白的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检测细胞中 p21WAF1 启动子介导的荧光素酶表达活性,MTT法检测转染不同质粒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 转染pcDNA3.0-p53/MAGE-A9组MDA-MB-231细胞中 p21WAF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pcDNA3.0-p53组\[(0.15±0.01) vs (0.18±0.02),(0.03±0.00) vs (0.06±0.01);均P<0.05\]。转染pcDNA3.0-p53质粒可以增强MDA-MB-231细胞中 p21WAF1 启动子介导的荧光素酶的表达\[(58.56±3.47) vs (1.00±0.12),P<0.01\],转染pcDNA3.0-p53/MAGE-A9后,MDA-MB-231细胞中 p21WAF1 启动子介导的荧光素酶的表达较转染pcDNA3.0-p53组明显降低\[(22.02±4.91) vs (58.56±3.47),P<005\]。与pcDNA3.0组相比,pcDNA3.0-p53组MDA-MB-231细胞增殖率明显明显降低\[(228.89±2239)% vs (337.23± 23.67)%,P<0.05\];而pcDNA3.0-p53/MAGE-A9组MDA-MB-231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pcDNA3.0-p53组\[(291.51±591)% vs (228.89±22.39)%,P<0.05\]。 结论: MAGE-A9可抑制MDA-MB-231细胞中P53的转录活性及细胞增殖。
    6  褪黑素联合顺铂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人胶质瘤细胞U251和SHG-44增殖
    王国权 董龙宝 赵弘轶 赵瑛 赵忠新
    2013, 20(5):540-54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06
    [摘要](1898) [HTML](0) [PDF 1.07 M](2849)
    摘要:
    目的: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T)和顺铂(cisplatin,DDP)单独或联合应用对人胶质瘤细胞U251和SHG-44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质量浓度MT和DDP单独或联合处理U251和SHG-44细胞,并设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及乙醇组(加入乙醇);以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周期,采用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oefficient of drug interaction,CDI)评估MT是否影响U251和SHG-44细胞对DDP的敏感性。结果:CCK-8结果显示,单用MT或DDP可浓度依赖性抑制U251和SHG-44细胞的增殖,MT还可协同增强DDP对U251和SHG-4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CDI<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MT可促进U251和SHG-44细胞的凋亡,MT可增强DDP对U251和SHG-44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0.5 mmol/L MT联合20 μg/ml DDP组U251和SHG-44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20 μg/ml DDP组\[(66.3±1.0)% vs (45.9±1.7)%,(35.5±0.8)% vs (15.5±0.8%);均P<0.01\];而且0.5 mmol/L MT联合20 μg/ml DDP 组U251和SHG-44细胞的G1期比例显著高于20 μg/ml DDP组\[(52.4±2.1)% vs (27.9±1.5)%,(39.7±1.5)% vs (27.7±1.3)%;均P<001\]。结论:MT能显著增强DDP对人胶质瘤细胞U251和SHG-44的凋亡诱导作用,从而协同增强DDP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有望成为人胶质瘤化疗的辅助药物。
    7  IL-2、IFN-α、IFN-γ对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中B7-H4表达的影响
    徐一鹏 朱绍兴 刘维辉 李永生 陈贵平 王华 赵阳 李方印 王宗平
    2013, 20(5):547-55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07
    [摘要](2134) [HTML](0) [PDF 425.05 K](2476)
    摘要:
    目的:探究IL-2、IFN-α和IFN-γ对人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B7-H4表达的影响。方法:IL-2、IFN-α、IFN-γ处理786-0细胞24 h后,RT-PCR法检测 B7-H4 mRNA的表达,ELISA法、免疫细胞化学法、流式细胞术检测B7-H4蛋白的表达。结果:RT-PCR结果显示,IL-2组(0.75±0.06)、IFN-α组(0.68±0.05)、IFN-γ组(0.95±0.08)786-0细胞中B7-H4 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未处理组细胞(0.30±0.03)(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于786-0细胞膜与细胞质均可检测到B7-H4蛋白表达,IL-2、IFN-α、IFN-γ处理均可增加786-0细胞B7-H4蛋白的表达。ELISA结果显示,IL-2组\[(44.89±0.97)ng/ml\]、IFN-α组\[(46.74±2.25) ng/ml\]、IFN-γ组\[(47.31±1.12) ng/ml\] 786-0细胞上清液中分泌型B7-H4的表达明显高于未处理组\[(34.42±1.69)ng/ml\](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IL-2组\[(44.89±0.94)%\]、IFN-α组\[(46.41±0.55)%\]、IFN-γ组\[(54.18±1.42)%\] 786-0细胞表面B7-H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处理组\[(30.45±0.96)%\](P<0.05)。结论:IL-2、IFN-α、IFN-γ在转录与翻译两个环节均可上调786-0细胞B7-H4的表达水平,其中以IFN-γ上调能力最强。
    8  抗人CD40单克隆抗体偶联纳米胶束药物载体系统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郑毅 于洋 瞿秋霞 黄沁 邱利焱 张学光
    2013, 20(5):552-55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08
    [摘要](2003) [HTML](0) [PDF 1.67 M](2297)
    摘要:
    目的:将抗人CD40单克隆抗体5C11与3种含有不同反应基团的聚合胶束(polymeric micelle,PM)偶联,构建相应5C11偶联的聚合胶束(5C11 coupled polymeric micelle,PM-5C11),筛选出其中最适合与5C11偶联的PM,并观察该偶联物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合成3种不同化学结构的聚合物材料,制备相应PM,与5C11偶联后制备PM-5C11,选择其中偶联率和生物安全性均较高的作为最适PM-5C11。将最适PM-5C11与人Burkitt淋巴瘤Daudi细胞株作用,观测其生物学活性及其被Daudi细胞摄取的能力。结果: 成功制备了分别含对甲苯磺酸酯基、丙烯基、羧基的3种PM,其中含对甲苯磺酸酯基和羧基的PM与5C11的偶联率均明显高于含丙烯基的PM的偶联率\[(28.08±2.24)%、(29.06±1.37)% vs (21.26±104)%,P<0.05\];由于含羧基的PM在制备过程中易残留细胞毒性物质,故选取含对甲苯磺酸酯基的PM作为最适PM。相应的最适PM成功偶联5C11形成PM-5C11,最适PM-5C11显示出5C11原有的生物学活性,并且可被Daudi细胞摄取。结论:构建的3种PM中,含对甲苯磺酸酯基的PM在生物安全性、偶联率及相应PM-5C11的生物学活性方面最优,可作为构建纳米药物载体的最佳选择。
    9  表达FLT1-CAR的Jurkat细胞的筛选及其对VEGF的趋向性
    朱洋洋 刘辉 王颖 汪毕 钱其军
    2013, 20(5):559-56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09
    [摘要](2657) [HTML](0) [PDF 1.30 M](2795)
    摘要:
    目的:通过慢病毒介导获得表达针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VEGFR1/FLT1)的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的Jurkat细胞,探讨其对VEGF的趋向性。方法:合成针对VEGFR1的CAR(FLT1-CAR),构建重组慢病毒载体LV-gn-FLT1-CAR,并感染Jurkat细胞;经G418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细胞株;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株中 FLT1-CAR mRNA及蛋白的表达,Transwell法检测细胞株对VEGF的趋化效果。结果:重组慢病毒LV-gn-FLT1-CAR成功构建;FLT1-CAR成功整合到Jurkat细胞中并稳定表达FLT1-CAR蛋白。筛选的细胞株Jurkat-gn-FLT1-CAR-1、Jurkat-gn-FLT1-CAR-2对VEGF有显著趋化效果,100 ng/ml VEGF处理后,Jurkat-gn-FLT1-CAR-1细胞趋化数为(62±8)个,显著高于对照组Jurkat趋化细胞数的(18±5)个(P<0.01)。结论:成功筛选到稳定表达FLT1-CAR的Jurkat细胞克隆,其对VEGF有明显的趋向作用
    10  中期因子诱导肝癌细胞Hep3B抵抗失巢凋亡
    赵琳琳 翟蓓蓓 孙斌 陈磊 钱海华 施乐华 殷正丰
    2013, 20(5):565-56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10
    [摘要](2193) [HTML](0) [PDF 1.02 M](2457)
    摘要: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分子中期因子(midkine,MK)对肝癌细胞Hep3B抵抗失巢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悬浮培养法建立人肝癌来源细胞系Hep3B失巢凋亡模型,以不同质量浓度(10、50、100 ng/ml)MK或PBS(对照组)处理失巢培养的肝癌细胞Hep3B,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ep3B细胞的凋亡,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随着悬浮培养时间的延长,肝癌细胞Hep3B失巢凋亡率逐渐升高,培养72 h后悬浮培养的Hep3B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贴壁培养的Hep3B细胞凋亡率\[(38.76±4.23)% vs (6.76±1.43)%,P<0.01\]。不同质量浓度MK处理24 h后,悬浮培养Hep3B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与MK的浓度呈负相关关系(r=0.951,P=0.049);同时,MK处理后Hep3B细胞内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明显增加,而促凋亡蛋白caspase-3则明显下降。结论:MK可能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和下调caspase-3蛋白的表达来提高肝癌细胞Hep3B在失巢状态下抵抗凋亡的能力。
    11  沉默 ABCE1 基因对人食管癌EC109细胞凋亡、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
    李小瑞 岳军艳 张清琴 崔艳慧 花勤亮 寇小格 李慧敏
    2013, 20(5):569-57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11
    [摘要](2240) [HTML](0) [PDF 3.22 M](2588)
    摘要:
    目的:探讨电转法沉默ATP结合盒转运子E1(ATP-binding cassette protein E1, ABCE1 )基因的表达对人食管癌EC109细胞凋亡、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方法:合成靶向 ABCE1 的siRNA序列(ABCE1-siRNA)以及阴性对照序列(NC-siRNA),电转法转染至EC109细胞,分别形成ABCE1-EC109、NC-siRNA-EC109细胞。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EC109细胞中 ABCE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EC109细胞周期及凋亡,CCK-8法、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法分别检测EC109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的能力。结果: ABCE1-EC109细胞中 ABCE1 mRNA和蛋白表达较NC-siRNA-EC109细胞明显降低\[(0.47±0.04) vs (0.67±0.05),(0.63±0.09) vs (0.86±0.11);均P<0.05\]。与NC-siRNA-EC109细胞相比,ABCE1-EC109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减慢\[(2.20±0.10) vs (2.91±0.13),P<0.05\],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细胞数目明显增多\[(76.5±3.1)% vs (56.1±2.7)%, P<0.05)\];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15 .46±3.12)% vs (0.54±024)%,P<001\],迁移、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迁移:(8.12±0.23) vs (1.91±0.11)μm,P<0.05;侵袭:(42.56±4.68) vs (68.78±6.98)个,P<001\]。结论:电转法沉默 ABCE1 基因的表达可促进食管癌EC109细胞的凋亡,抑制其体外增殖、侵袭及迁移。
    12  二甲双胍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袁莹莹 滕镕 施文瑜
    2013, 20(5):575-57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12
    [摘要](1746) [HTML](0) [PDF 537.91 K](2551)
    摘要: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NB4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二甲双胍单独或联合多柔比星处理NB4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NB4细胞的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及caspase-3的活化。结果:二甲双胍可剂量(r=0952,P<0.01)和时间(r=0.967,P<0.01)依赖性抑制NB4细胞的增殖,处理72 h后,其对NB4细胞的IC50值为(6.39±037)mmol/L。二甲双胍可增加NB4细胞对多柔比星的化疗敏感性,0.625 mmol/L二甲双胍联合0.02 μmol/L的多柔比星对NB4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单用多柔比星组\[(29.84±0.21)% vs (10.68±0.45)%,P<0.05\]。5 mmol/L二甲双胍处理48 h后,NB4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未处理对照组\[(43.95±0.29)% vs (7.12±0.29)%,P<0.01\];二甲双胍处理NB4细胞后,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9活化片段表达上调。结论:二甲双胍能够有效抑制APL细胞株NB4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并能增强其对多柔比星的化疗敏感性,caspase-3和caspese-9凋亡蛋白可能参与二甲双胍诱导NB4细胞凋亡的过程。
    13  去甲斑蝥素增强IL-15活化的PBMC对白血病KG1a细胞的杀伤作用
    贺艳杰 李玉华 邓兰 何颖芝 郭坤元
    2013, 20(5):580-58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13
    [摘要](1797) [HTML](0) [PDF 571.96 K](2912)
    摘要: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是否能增强IL-15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锥虫蓝拒染法、CCK-8法检测NCTD对KG1a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NCTD对KG1a细胞周期的影响,LDH释放法检测IL-15活化的PBMC(IL-15-PBMC)对NCTD处理后KG1a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KG1a细胞表面NKG2D(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配体的表达。结果:NCTD有效抑制白血病KG1a细胞的增殖,呈时间(r=0.398,P=0.000)和剂量依赖性(r=0.861,P=0000),并阻滞KG1a细胞周期于G2/M期;4 μg/ml 以下的NCTD对IL-15-PBMC没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P>0.05)。当效靶比为10 ∶1和20 ∶1时,IL-15-PBMC对0.125 μg/ml NCTD处理后KG1a细胞的杀伤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志愿者A:(37.44±5.78)% vs (9.33±1.69) %, (38.33±3.07)% vs (16.75±1.20)%;P<0.05\]。NCTD不影响KG1a细胞表面NKG2D配体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NCTD能增强IL-15-PBMC对白血病KG1a细胞的杀伤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有关。
    14  K-Ras 和P53 基因突变与子宫肌瘤发生和术后复发的关系
    刘蓉 秦嶽
    2013, 20(5):586-58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14
    [摘要](1897) [HTML](0) [PDF 355.92 K](2230)
    摘要:
    目的:探讨K-Ras和P53基因突变与子宫肌瘤发生和术后3年累积复发率的关系。 方法: 选取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56例子宫肌瘤患者,分别取患者子宫肌瘤组织和正常子宫肌层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PCR-SSCP)和基因测序方法进行 K-Ras和P53 基因突变的分析,并对 K-Ras和P53 基因突变子宫肌瘤患者术后3年累积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子宫肌瘤患者K-Ras基因突变以外显子1和2为主, P53 基因突变以外显子7和8为主。与正常子宫肌层组织相比,子宫肌瘤组织 K-Ras和P53 基因单突变率以及双突变率均明显增加(73.21% vs 7.14%,83.93% vs 10.71%,3214% vs 1.79%;均P<0.05)。K-Ras、P53单突变子宫肌瘤患者术后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4.28%(6/42)和8.51%(4/47),双突变患者术后3年累积复发率为66.67%(12/18);双突变患者术后3年累积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突变患者(P<005)。结论:K-Ras和P53 基因突变可能是子宫肌瘤发生和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作为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15  HHIP基因CpG岛高甲基化水平参与胃癌的发生
    宋宇 左云 涂建成 丰宇芳 徐志英
    2013, 20(5):590-59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15
    [摘要](1968) [HTML](0) [PDF 757.34 K](2425)
    摘要:
    目的:观察人胃癌、癌旁组织与胃癌AGS细胞中人音猬因子相互作用蛋白(human hedgehog interacting protein,HHIP)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水平,探索其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RT-PCR检测30例人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AGS细胞中HHIP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分别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HHIP表达和HHIP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AGS细胞予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itydine,5-Aza-dc)处理前后,RT-PCR、MSP和硫化测序PCR(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分别检测AGS细胞中HHIP mRNA表达、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变化、CpG岛甲基化位点数量的变化;分析HHIP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变化与HHIP mRNA表达水平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的HHIP mRNA(0.82± 0.38 vs 1.60±0.26,P=0.000)和蛋白(0.51±0.03 vs 0.83±0.27,P<0.05)的表达均低于癌旁组织,并且与年龄、性别、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癌旁组织中HHIP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胃癌和AGS细胞\[(17.7±3.59)% vs (62.9±614)%、(99.7±0.67)%,均P<0.05\]。AGS细胞在5-Aza-dc干预后HHIP mRNA表达明显增高(4.68±022 vs 0.21±012,P<0.01),HHIP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明显下降\[(10.1±0.21)% vs (90.2±0.67)%,P<0.01\], CpG岛甲基化位点明显减少,并且HHIP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mRNA表达呈负相关(r=-0.693,P=0.00)。结论:HHIP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高甲基化水平可能通过抑制HHIP基因表达参与胃癌的发生。
    16  乳腺癌组织中MAGE-A4和P7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杨小岗 桑梅香 范晓杰 周欣亮 丁春艳 陈平 何翠颖 单保恩
    2013, 20(5):597-60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16
    [摘要](1961) [HTML](0) [PDF 389.59 K](2350)
    摘要:
    目的:探讨黑素瘤抗原(melanoma-associated antigen,MAGE)-A4及肿瘤抑制基因 P73 在乳腺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乳腺癌住院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AGE-A4和P7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中MAGE-A4、P7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3.3%(38/60)、43.3%(26/60),癌旁组织中MAGE-A4、P7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0(0/60)、85%(51/60)(均P<0.01)。乳腺癌组织中MAGE-A4蛋白的表达与P7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6,P=0.014)。MAGE-A4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转移、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孕激素受体(progestrogen receptor,PR)表达均无相关性,但与C-erbB2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259,P=0.046)。P73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C-erbB2表达均无相关性,但与ER(r=0.274, P=0.034)和PR的表达呈正相关(r=0.262,P=0.043)。结论:乳腺癌组织高表达MAGE-A4和P73蛋白,且MAGE-A4与P73蛋白之间可能存在重要的相互调节机制。
    17  胃癌组织中c-Met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马桂芳 蔡红星 丁凤云 李云晖 刘冉
    2013, 20(5):603-60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17
    [摘要](1822) [HTML](0) [PDF 441.82 K](2558)
    摘要:
    目的:研究c-Met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盐城市第一、三人民医院外科接诊、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石蜡标本69例,另取同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标本20例以及正常胃黏膜标本20例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中c-Met蛋白的表达,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15例手术切除的胃癌和癌旁组织中c-Met mRNA的表达。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c-Met蛋白与胃癌标志物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表达的关系。结果:c-Met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2%, 明显高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30%)及正常胃黏膜组织(20%,均P<0.01);c-Met蛋白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临床TNM分期相关(P<0.01)。胃癌组织中c-Met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0.20±0.12) vs (0.03±0.02),P<001\]。OPN、MMP-9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临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且c-Met蛋白的表达与OPN、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c-Met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OPN、MMP-9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性
    18  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临床转化的现状
    唐晓义 刘婷 张斌 陈虎
    2013, 20(5):609-61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18
    [摘要](2397) [HTML](0) [PDF 269.13 K](2853)
    摘要: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无严重毒性反应、前景广阔的主动免疫治疗策略,自从1998年以来,已经在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治疗中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在2007年5月韩国FDA批准了一种称为CreaVax RCC的自体DC疫苗用于mRCC的治疗。目前已经有31项非随机对照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研究了DC免疫治疗用于mRC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虽然这些试验结果已经证实DC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和对一小部分mRCC患者的有效性,但这些临床试验在受试者选择、DC疫苗的标准化、免疫学终点和临床终点的选择和评价等方面难以统一标准,这导致DC免疫治疗疗效的发挥受限且不同试验结果无法进行直接比较;另外,所开展的试验均为非随机对照小样本临床研究。因此,期待临床试验设计方案的进一步优化,以客观评估DC免疫治疗对mRCC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应在临床试验中加强对DC免疫治疗联合mRCC一线治疗方案疗效的评价,以进一步开发对mRCC更加有效的联合治疗策略。
    19  基因修饰DC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尹良伟 马海英 王苏平
    2013, 20(5):618-62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19
    [摘要](6788) [HTML](0) [PDF 223.25 K](2724)
    摘要:
    DC是目前已知人体内功能最强的免疫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成熟的DC通过诱导细胞免疫、参与体液免疫以及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等多种途径,在抗原的捕获、加工、提呈和激活T细胞产生抗肿瘤免疫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的DC功能缺陷,基因修饰的DC可为机体免疫系统提供多个可供识别的抗原表位,是加强抗肿瘤免疫的重要手段之一。基因修饰的DC疫苗种类较多,如肿瘤相关抗原基因、细胞因子基因、共刺激分子基因、黏附分子基因、免疫调控分子基因、凋亡相关基因、癌基因以及多种基因共同修饰的DC疫苗等,这些经基因修饰后的DC疫苗在抗肿瘤免疫的基础研究方面已经证实了其免疫增强作用,而且部分DC疫苗在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抗肿瘤疗效,这些都将为基因修饰的DC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将从DC的生物学特征、DC的抗肿瘤机制以及基因修饰的DC疫苗在抗肿瘤免疫中的基础研究和相关临床试验等几个方面做一综述。
    20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与肿瘤
    谷佳 韩涛 赵宁 谢晓冬 郭星
    2013, 20(5):623-62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3.05.020
    [摘要](2351) [HTML](0) [PDF 254.37 K](2790)
    摘要:
    Shp2(SH2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tyrosine phosphatase-2)分子由 PTPN11 基因编码,是一个在体内广泛存在的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既可以通过磷酸酶的催化活性来正向调控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也可以作为磷酸酶非依赖性的接头蛋白发挥正向调控作用,在特定的条件下亦可发挥负向调控作用,从而广泛参与细胞的分化、迁移等生物学功能的调控及相关的信号转导过程。 PTPN11 突变被认为是青少年粒单细胞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JMML)的高危因素,同时,因其在不同类型白血病中均存在着 Shp2 的异常活化和突变而被认为是白血病的原癌基因;在前列腺癌、乳腺癌、胰腺癌、胃癌和神经胶质瘤中,Shp2也被报道呈过度活化状态;在肺癌中 Shp2 作为癌基因通过调控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但在肝癌发生过程中, Shp2 却在特定环境的影响下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总之,作为重要的节点分子,Shp2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