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21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重视肿瘤疫苗的临床免疫反应监测
    杨爱珍 项方 贾绍昌
    2014, 21(1):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1.001
    [摘要](2296) [HTML](0) [PDF 261.49 K](2927)
    摘要:
    免疫细胞的激活是肿瘤疫苗治疗后的第一个生物学事件,标志着肿瘤免疫应答的产生,因此在临床上监测能反映免疫细胞激活状态的免疫指标对肿瘤疫苗的临床应用非常有意义。目前已建立了多种针对临床免疫反应的监测方法,但它们的重复性和可比性还面临挑战,尚缺乏可作为金标准的质量控制措施,它们与临床反应的关系还尚待大样本的临床验证;另外,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和肿瘤抗原的扩展也增加了免疫指标判定的复杂性。最近几年,一些国际学术组织制定了免疫反应监测的评价标准,提出了关于T细胞监测最少信息的计划;美国FDA公布的肿瘤疫苗临床使用指南,对疫苗免疫反应监测也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目前国内业界对肿瘤疫苗的临床免疫反应监测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已开展的监测工作不够规范。本文对肿瘤疫苗的免疫反应监测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就国内业界如何重视和加强肿瘤疫苗临床免疫反应监测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该领域的工作能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2  131I标记CD133单链抗体对人肝癌CD133+HepG2干细胞的抑制作用
    侯妍利 陈兴月 段丽群 唐敏 康强强 舒锦 李少林
    2014, 21(1):7-1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1.002
    [摘要](2448) [HTML](0) [PDF 387.91 K](2906)
    摘要:
    目的:研究131I标记CD133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rariable fragment, ScFv)在体外对人肝癌CD133+ HepG2干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免疫磁珠分选HepG2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分选前后HepG2细胞的CD133表达率,克隆形成实验及体内成瘤实验验证CD133+ HepG2细胞的“干性”。氯胺T法131I标记CD133 ScFv并测定标记率、比活度、放射性浓度。将分选出的CD133+ HepG2细胞分为131I-CD133抗体治疗组、131I治疗组、CD133抗体治疗组和131I+CD133抗体治疗组,MTT法检测各组中对CD133+ HepG2细胞生长抑制的最适剂量和不同药物在12、48、72 h三个时间点对CD133+HepG2干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分选的HepG2细胞的CD133表达率显著高于未分选细胞\[(97.71±113)% vs(1.52±0.78)%,t=1.13、P=0.000\]。CD133+ HepG2细胞相对于CD133- HepG2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外成球、克隆形成能力\[(4503±1.35)% vs (74±0.54)% ;t=3.92,P=0.000\]和体内成瘤能力。131I-CD133 ScFv的标记率为88.92%,放射化学纯度为98.63%。当131I为3.7 MBq/100 μl、CD133抗体为1 μg/100 μl时,对CD133+ HepG2细胞的抑制率最高,达(89.58±074)%;在此剂量下131I-CD133 ScFv治疗组对CD133+ HepG2细胞生长抑制率显著高于其余各实验组,且呈时间依赖性。 131I-CD133 ScFv治疗组G0/G1期细胞比例为(27.50±1.12)%,较其余各组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成功制备的131I-CD133 ScFv在体外能有效抑制人肝癌CD133+ HepG2干细胞的生长。
    3  TLR4信号通过对miR-21的表达调控影响乳腺癌4T1细胞的凋亡和增殖
    张悦 韩丹 孙国荣 乔珊珊 步晓秋 王忠锐 梁春立
    2014, 21(1):14-1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1.003
    [摘要](1851) [HTML](0) [PDF 858.08 K](2752)
    摘要:
    目的:探讨TLR4信号对乳腺癌4T1细胞株中miR-21表达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miR-21对乳腺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乳腺癌细胞株4T1,以TLR4配体LPS刺激6、12、18、24 h,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T1细胞中miR-21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 检测TLR4信号活化后4T1细胞中NF-κBp65的表达和磷酸化情况;应用NF-κB抑制剂PDTC预处理30 mi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T1细胞中miR-21的变化。转染miR-21抑制剂和阴性对照后, Annexin-V/PI双标法检测4T1细胞凋亡情况,MTT法检测4T1细胞增殖情况。结果:LPS刺激致TLR4信号活化能够时间依赖性地上调miR-21的表达(18 h时: 207±0.33 vs 1; t=5.61, P=0.03),TLR4信号能够时间依赖性地上调NF-κB的活化,NF-κB抑制剂PDTC能明显抑制TLR4信号诱导的4T1细胞的miR-21上调(0.70±0.10 vs 2.14±0.32; t=-7.357,P=0.002)。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21抑制剂组4T1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高\[(24.2±2.4)% vs (14.8±5.1)%; t=2.891, P=0.044\],4T1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042±0.02 vs 0.55±0.01;t=-8.528, P=0.001)。结论:TLR4信号通路的活化能够上调乳腺癌4T1细胞中miR-21的表达,其机制与NF-κB的活化有关;靶向抑制miR-21能有效促进4T1细胞的凋亡、抑制4T1细胞增殖。
    4  索拉非尼联合AS2 O3对 FLT3-ITD 突变白血病细胞MV-4-11的抑制作用
    齐凌 黄瑞滨
    2014, 21(1):20-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1.004
    [摘要](1904) [HTML](0) [PDF 308.11 K](2883)
    摘要:
    目的:观察FLT3抑制剂索拉非尼(sorafenib)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FLT3-ITD突变的人类急性双表型(B、单核)髓细胞白血病MV-4-11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作用,为该联合用药方案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MV-4-11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不加药),索拉非尼单药(1、10、100、1 000、5 000、10 000 nmol/L)组,AS2O3单药(0.125、025、0.5、1.0、2.0 μmol/L)组,索拉非尼+AS2O3联合用药(10 nmol/L+1.0 μmol/L)组。CCK-8法检测索拉非尼和AS2O3单用或联用对MV-4-1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V-4-11细胞的凋亡及细胞周期。结果:索拉非尼和AS2O3单用对MV-4-11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均呈浓度依赖性;两药联用对MV-4-1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显著高于两药的单用\[(70.72±1.03)% vs(47.24±1.27)%、(20.28±0.70)%;均P<0.01),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oefficient of drug interaction,CDI)为0.696,表现出协同作用。索拉非尼可使MV-4-11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两药联用阻滞得更严重。两药联合作用于MV-4-11细胞48 h后,MV-4-11细胞早期凋亡率显著高于两药单用(89.06% vs 68.27%、78.71%;均P<0.05)。结论:索拉非尼联合AS2O3能够协同抑制MV-4-11细胞的增殖,并且比单药作用更有效地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更明显地促进细胞凋亡。
    5  姜黄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ARH-77细胞外源性凋亡通路的影响
    曲佳 陈玲珍 詹昱 冯可欣 杨郁青 巫进明 余卫
    2014, 21(1):25-3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1.005
    [摘要](2189) [HTML](0) [PDF 340.51 K](2613)
    摘要: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Cur)对人多发性骨髓瘤ARH-77细胞外源性凋亡通路的影响。方法:ARH-77细胞经6.25、12.5、25、50、100、200 μmol/L Cur处理12、24、48 h,MTT法检测Cur对ARH-7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Cur处理24 h后ARH-77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ARH-77细胞周期和Fas/FasL、TRAIL/TRAIL-R的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ARH-77细胞caspase-8的活性。结果:Cur对ARH-77细胞的增殖有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抑制作用。25 μmol/L Cur处理ARH-77细胞可观察到凋亡小体,Cur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并且有凋亡峰。其促凋亡作用呈浓度依赖性,6.25、12.5、25 μmol/L Cur作用24 h后,ARH-77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35±0.35)%、(14.35±1.34)%、(36.65±1.06)% vs(3.83±0.32)%,F=500.432, P=0.000\];实验组细胞内caspase 8的活化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223±0.018)、(0.263±0.019)、(0.240±0.035) vs (0.154±0.007);F=9.059,P=20.03\]。12.5 μmol/L Cur作用24 h后,ARH-77细胞表面Fas\[(99.05±0.49)% vs(92.10±0.70)%,t=15.404, P=0.000\]、FasL \[(9.05±0.78)% vs(1.73±119)%,t=9.487, P=0.008\]、TRAIL\[(1.35±0.07)% vs(0.55±0.07)%,t=-11.317, P=0.008\]、DR4、DcR1和DcR2的表达均显著升高,DR5表达显著降低\[(0.95±0.07)% vs(7.70±0.29)%,t=32.742, P=0.001\];进一步提升Cur浓度至25 μmol/L,却降低了DcR1\[(4.35±120)% vs (14.25±021)%;t=5.692, P=0.008\]及DcR2\[(0.75±0.21)% vs (1.65±071)%;t=11.470, P=0.03\]的表达。结论:Cur能明显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ARH-77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激活外源性凋亡通路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6  c-FLIP-L影响乳腺癌MDA-MB-231细胞对TRAIL致凋亡作用的敏感性
    孙大鹏 贺成业 张凤香 韩冠英
    2014, 21(1):31-3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1.006
    [摘要](1972) [HTML](0) [PDF 397.01 K](2489)
    摘要:
    目的:观察c-FLIP-L对TRAIL诱导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方法:构建靶向c-FLIP-L 的 siRNA 质粒,转染乳腺癌MDA-MB-231细胞, RT-PCR、Weston blotting验证基因抑制效果。实验分空白对照组、TRAIL组、c-FLIP-L siRNA组和c-FLIP-L siRNA+TRAIL组共4组,MTT法检测各组MDA-MB-231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MDA-MB-231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实验检测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RT-PCR 、Western blotting检测MDA-MB-231细胞中c-FLIP-L、caspase-3、caspase-8、MMP-2、MMP-9的表达。结果:靶向c-FLIP-L的 siRNA 质粒转染至乳腺癌细胞株可有效抑制c-FLIP-L mRNA \[(37.12±3.02) vs (183.21±8.31),(174.65±10.06);P<0.05\]及其蛋白的水平。c-FLIP-L siRNA和TRAIL联合处理MDA-MB-231细胞,与两者单独处理相比,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72 h时,(75.51±2.01)% vs (3375±1.60)%,(34.31±2.01)%;均P<0.05\],凋亡率显著升高\[72 h时,(76.30±4.11)% vs (38.95±214)%,(29.28±166)%;均P<0.05\],对细胞侵袭能力的抑制也显著增强。c-FLIP-L siRNA和TRAIL联合处理后,与两者单独处理相比,乳腺癌细胞中casepase-3、casepase-8的表达显著增强,而MMP-2、MMP-9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抑制c-FLIP-L表达能够增强MDA-MB-231细胞对TRAIL的敏感性,从而提高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上调和MMP-2、MMP-9的表达下调有关。
    7  EGCG对人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张勇 沈筱芸 冯雁 谢裕安 张力图 利基林 罗小玲
    2014, 21(1):38-4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1.007
    [摘要](2315) [HTML](0) [PDF 1.29 M](3063)
    摘要: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EGCG\]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其作用效果与血红素氧合酶-1(hemeoxygenase-1, HO-1)及相关信号分子的关系,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MTT法检测EGCG对HepG2、Sk-hep1、SMMC7721等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双染法观察肝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EGCG作用后Sk-hep1细胞周期的变化,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GCG作用后Sk-hep1细胞中HO-1、IL-10及TNF-α等信号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EGCG作用后,3株肝癌细胞贴壁细胞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凋亡细胞数增多\[HepG2:(16.33±3.51) vs (3.67±1.15)个,P<0.01),Sk-hep1:(18.33±2.31) vs (2.33±208)个,P<0.01),SMMC7721: (15.33±3.06) vs (3.33±2.08)个,P<0.01)\]。实验组Sk-hep1细胞G2/M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34.33±8.09)% vs (3.07±2.32)%,P<0.01\]。设对照组基准值为1.00,实验组Sk-hep1细胞中HO-1、IL-10、及TNF-α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依次为(0.58±0.15)、(5.91±1.11)、(5.29±1.14),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H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0.16±0.04 vs 0.33±0.08,P<0.05),IL-10(0.42±0.06 vs 0.24±0.08, P=0034,P<0.05)和TNF-α蛋白(0.95±0.17 vs 0.58±008,P<0.05)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结论:EGCG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并将Sk-hep1细胞阻滞在G2/M期,其机制可能与HO-1、IL-10、TNF-α等炎症信号分子表达的变化有关。
    8  RNAi 沉默 STAT3 对结直肠癌SW480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史娜 于利人 陈立军 靳秋月
    2014, 21(1):44-4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1.008
    [摘要](2142) [HTML](0) [PDF 351.16 K](2402)
    摘要:
    目的:慢病毒介导siRNA沉默结直肠癌SW480细胞内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的表达,观察其对SW480细胞凋亡、侵袭、集落形成及下游信号分子Mcl-1、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用携带针对STAT3的siRNA的慢病毒Lenti-STAT3-siRNA感染SW480细胞,Real-time PCR 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Lenti-STAT3-siRNA感染对SW480细胞内STAT3、 Mcl-1及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下调STAT3表达对SW480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下调STAT3表达对SW480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Lenti-STAT3-siRNA组SW480细胞STAT3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较Lenti-GFP组和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Lenti-STAT3-siRNA组SW480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受到抑制,对照组、Lenti-GFP组和Lenti-STAT3-siRNA组SW480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2%、492%及11.9%,Lenti-STAT3-siRNA组SW480细胞穿膜细胞数较对照组和Lenti-GFP组显著下降\[(178.49±15.42)vs(34020±41.31)、(32061±13.30)个,均P<0.05\]。Lenti-STAT3-siRNA组Mcl-1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均P<0.05),caspase3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均P<0.05)。 结论:慢病毒Lenti-STAT3-siRNA感染能够有效下调结直肠癌细胞SW480内STAT3基因的表达,促进其凋亡并抑制其侵袭、集落形成能力,其机制可能与降低Mcl-1、提高caspase3的表达有关。
    9  抑制miR-21表达对结肠癌HCT116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熊兵红 马利 程勇 张才全
    2014, 21(1):49-5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1.009
    [摘要](1900) [HTML](0) [PDF 299.53 K](2572)
    摘要:
    目的:探讨抑制 miR-21 表达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周期、凋亡、侵袭和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3组,以miR-21抑制剂转染HCT116细胞为转染抑制组(IN),另设阴性对照组(NC)、空白对照组(MOCK),以Real-time PCR检测转染后HCT116细胞中miR-21的表达,应用MTT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转染后HCT116细胞的增殖、周期、凋亡、侵袭、迁移;以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HCT116细胞PTEN的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转染后HCT116细胞PTEN的活性。结果:miR-21抑制剂转染后,HCT116细胞中miR-21的表达较NC和MOCK组细胞明显降低。下调miR-21后,HCT116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72 h时:(1.05±0.45) vs (1.43±0.02),(1.45±0.01);t=13.83,P=0000 159;t=14.88,P=0.000 119\],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16.30±1.00)% vs(1.87±0.53)%,(1.86±0.12)%;t=25.01,P=0.000 015 2;t=24.985,P=0.000 015 2\],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细胞的侵袭\[(50±2.0) vs (115±3.0),(111±3.0)个;t=29.09,P=0.000 008 31;t=31.23,P=0.000 006 27\]和迁移能力\[(22±2.0) vs (52.3±2.5),(53.0±1.0)个;t=2401,P=0.000 017 8;t=16.34,P=0.000 082 0\]明显下降。miR-21抑制剂转染的HCT116细胞中PTEN的表达及其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均显著增加。结论:miR-21可能通过抑制PTEN进而调控大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PTEN可能是miR-21的靶基因之一。
    10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底物8疫苗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效应及其可能机制
    涂三芳 李玉华 宋朝阳 邓兰 黄睿
    2014, 21(1):55-6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1.010
    [摘要](1821) [HTML](0) [PDF 318.18 K](2752)
    摘要:
    目的:探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底物8(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substrate 8,EPS8)疫苗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效应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EPS8蛋白在小鼠乳腺癌4T1细胞株中的表达。通过基因重组、表达和纯化等技术制备特异性的小鼠源性EPS8,以EPS8蛋白为靶点制备抗肿瘤疫苗并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测定免疫前后不同时间小鼠血清内抗EPS8抗体效价;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前后的脾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建立乳腺癌4T1细胞荷瘤小鼠模型并接种EPS8疫苗,接种佐剂作为对照,比较2组荷瘤小鼠的生存期、肿瘤体积、肿瘤重量,计算EPS8疫苗抑瘤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荷瘤小鼠脾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LDH法检测其细胞毒性T细胞(CTL)杀伤率。结果:EPS8蛋白在乳腺癌4T1细胞株中高表达。成功构建的EPS8蛋白疫苗免疫小鼠后产生抗EPS8抗体,且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小鼠体内抗EPS8抗体滴度呈上升趋势。乳腺癌4T1细胞接种于经EPS8疫苗或佐剂免疫后的小鼠后,与佐剂对照组相比,EPS8疫苗组小鼠生存期显著升高\[中位生存时间:44(38~50) vs 37 (34~40) d; t=2.477, P=0043\],肿瘤质量显著降低\[(2.21±0.35)vs(331±0.88)g;t=3.574,P=0.009\],EPS8疫苗的抑瘤率为33.23%。EPS8疫苗组小鼠脾CD4+T比例和CD4+/CD8+比值均显著高于佐剂对照组(P<0.001),EPS8疫苗组CD4+CD25+Treg/CD4+T细胞的比值显著低于佐剂对照组(P<0.001)。效靶比为20〖DK〗∶1时,EPS8疫苗组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即显著高于佐剂对照组\[(19.05±4.41)% vs (13.36±3.10)%;t=2263,P=0.040\] 。结论:EPS8疫苗不仅具有诱导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的功能,还能够降低荷瘤小鼠体内Treg细胞比例,激活机体内T细胞免疫功能;EPS8疫苗可抑制肿瘤的生长、有效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
    11  阿苯达唑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及其可能的机制
    刘劲松 李丽萍
    2014, 21(1):62-6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1.011
    [摘要](2229) [HTML](0) [PDF 337.69 K](2182)
    摘要:
    目的:探索阿苯达唑(albendazole)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SW480细胞,用不同质量浓度(0、1.0和2.0 mg/ml)的albendazole处理人结肠癌SW480细胞,CCK-8法检测albendazole对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SW480细胞中E-cadherin、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lbendazole各质量浓度(1.0和2.0 mg/ml)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SW480细胞侵袭细胞数显著下降\[ (51.33±3.96)、(23.42±403)vs (80.76±7.18)个/视野,F=3.975, P=0.026\];而且细胞迁移能力显著下降\[(9.6±1.13)、(6.4±0.81)vs (19.6±1.41) mm;F=5.012, P=0.023\];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上调,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Albendazole能显著抑制SW480细胞增殖,并通过上调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和下调MMP-2和MMP-9的分泌水平抑制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12  Atrogin-1基因在贲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异常甲基化
    马洪亮 韩立杰 郭炜 张明慧 郭艳丽 邝钢 董稚明
    2014, 21(1):67-7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1.012
    [摘要](2440) [HTML](0) [PDF 494.87 K](2648)
    摘要:
    目的:探讨atrogin-1基因在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中的异常甲基化及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4—2008年间的贲门腺癌患者手术标本共139例,分别应用亚硫酸氢盐转换-甲基化特异性PCR(bisulfite conversion-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BS-MSP)、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贲门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距癌灶边缘3~5 cm)组织中atrogin-1基因的甲基化、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应组织中Smad4蛋白的表达。结果: 贲门腺癌组织中atrogin-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率\[44.6%(62/139)\] 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6%(5/139)\](χ2=63.891,P=0.001),且atrogin-1基因的甲基化与TNM分期及肿瘤的组织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χ2=6.144, P<0.05)。贲门腺癌组织中atrogin-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0.482 5±0.175 4) vs (0.896 9±0.290 1),t=10.62, P=0.01;34.5% vs 82.0%, χ2=4.441,P=0.001\],且与其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256,P=0.001)。贲门腺癌组织中Smad4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46.0% vs 95.7%; χ2=2.945,P=0.001),且与atrogin-1蛋白表达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r=0.604,P=0.001)。结论: Atrogin-1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导致的基因沉默可能是贲门癌组织中此基因表达降低的机制之一。
    13  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kp2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马跃 沈仙姬 韩传军 吕蕙馨 杨洋 韩龙哲 林贞花 高美花
    2014, 21(1):73-7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1.013
    [摘要](2406) [HTML](0) [PDF 600.97 K](2726)
    摘要:
    目的: 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组织中细胞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 associated protein 2,Skp2)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来自2004年至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延边妇幼医院病理科的25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8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组织和163例宫颈SCC组织的存档蜡块,应用PCR法检测病变组织中HPV的感染情况,以免疫组化法检测Skp2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预后评估价值。 结果: Skp2蛋白在所有25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中表达阴性,在宫颈SCC组织中表达率为84.0%(137/163),在CIN-1、CIN-2、CIN-3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37.9%(10/29)、81.6%(31/38)、82.4%(14/17),显示Skp2表达率从而高到低为SCC>CIN>正常组织,CIN中为CIN-3>CIN-2>CIN-1。Skp2蛋白过表达与宫颈SCC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virus,HPV)感染及FIGO分期均密切相关;此外,Skp2阳性表达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5.5%和59.1%,Skp2阴性表达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6.2%和88.5%(Log-rank分别为11530和10.154,均P=0.001);但Skp2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Ki-67蛋白表达及病理分级等无关。 结论: Skp2蛋白过表达可能是预示宫颈SCC患者不良预后的潜在检测指标。
    14  抗EGFR单抗与抗VEGF单抗联合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Meta分析
    钱维 陈国昌 张永镇 朱伟 李兆申 蔡全才
    2014, 21(1):79-8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1.014
    [摘要](2037) [HTML](0) [PDF 1.07 M](2723)
    摘要:
    目的:以Meta分析方法探讨抗EGFR单抗与抗VEGF单抗联合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Ovid/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及相关组织的会议文章获得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两名研究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 2.15.1统计软件中的“Meta”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篇文献,包含了5个研究、共2 059例患者。与对照组仅用单种单抗治疗相比,试验组使用两种单抗联合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更短\[RR=1.12,95% CI(1.05~1.19)\];总体生存时间\[RR=1.17,95% CI(0.98~1.40)\]、总体缓解率\[RR=0.97,95% CI(089~1.07)\] 无明显差别。试验组的3/4级皮肤毒性\[RR=12.62,95% CI(1.90~83.84)\]、3/4级感染\[RR=153,95% CI(1.13~2.08)\]发生率高于对照组;3/4级胃肠道不良事件\[RR=1.48,95% CI(0.79~2.77)\]和3/4级静脉血栓\[RR=118,95% CI(0.84~1.65)\]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3/4级高血压\[RR=0.61,95% CI(0.42~0.87)\]和3/4级神经系统不良事件\[RR=0.54,95% CI(0.37~0.80)\]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与单种单抗治疗相比,两种单抗联合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更短,总体生存时间和总体缓解率无明显改善,皮肤毒性和感染等常见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上升。
    15  肿瘤中血管生成信号通路相关药物临床转化研究现状
    胡明明 胡瑛 李宝兰
    2014, 21(1):86-9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1.015
    [摘要](1946) [HTML](0) [PDF 277.07 K](4325)
    摘要:
    血管生成在肿瘤发生、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全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以肿瘤血管生成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为靶点开发抗肿瘤药物是目前药物研发的热点。肿瘤相关的血管生成信号通路包括VEGF/VEEFR、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Delta-like Ligand/Notch、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转化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内皮素系统等。与肿瘤血管生成通路相关的药物中,贝伐单抗(bevacizumab)、索拉非尼(sorafenib)、舒尼替尼(sunitinib)等药物已经获得FDA的批准,在直肠癌、肾癌、非小细胞肺癌、肝癌、胃肠间质瘤等肿瘤患者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数十种尚未被FDA批准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也正在全球进行各期临床试验。本文总结肿瘤血管生成信号通路的基础研究及其相关药物临床转化的研究进展。
    16  链式CIK细胞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
    王文浩 李贵新 刘锦 孙秀梅 巩佃霞
    2014, 21(1):95-9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1.016
    [摘要](1678) [HTML](0) [PDF 184.11 K](2703)
    摘要: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体外细胞经过链式激活后获得的链式CIK细胞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 方法: 采用血细胞单采机从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经过细胞因子诱导、扩增、培养得到链式CIK细胞,以CIK细胞作对照,检测链式CIK细胞的增殖能力, LDH释放法测定其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 结果: 链式CIK细胞组在培养第5、第14天的细胞数低于CIK细胞组(P<0.01);链式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在效靶比40 ∶1和20 ∶1时分别为(56.1±2.24)%、(34.4±3.56)%,均低于CIK细胞(均P<0.01)。 结论: 链式CIK细胞是一种培养周期短、对白血病K562杀伤活性较弱的免疫细胞。
    17  肿瘤免疫治疗和化疗的协同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刘洋 曹雪涛
    2014, 21(1):98-10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1.017
    [摘要](2704) [HTML](0) [PDF 246.87 K](5118)
    摘要:
    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受到关注的热点之一是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大量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结果表明,恰当的免疫化疗(chemoimmunotherapy) 能够取得较单一疗法更优的抗肿瘤效果,超越了以往认为化疗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免疫治疗与化疗难以一起应用的传统观念。免疫化疗具有协同抗肿瘤效果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化疗可通过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去除免疫抑制以及调节免疫应答反应等方式增强免疫治疗效果;另外,免疫治疗能够逆转肿瘤细胞的化疗耐药性,从而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降低化疗的毒性作用等。目前,肿瘤免疫治疗与化疗协同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相信通过其相关机制的不断阐明,将进一步提高免疫化疗的抗肿瘤效果并推动其临床应用。
    18  肿瘤过继免疫治疗临床级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研究进展
    胡春晓 冯鹏飞 韩双印 朱武凌
    2014, 21(1):104-10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1.018
    [摘要](1977) [HTML](0) [PDF 232.54 K](3516)
    摘要:
    抗原特异性T细胞是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核心,靶向性强、杀伤活性高、毒性作用小、疗效卓越的临床级细胞的制备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近年来,全封闭自动化T细胞分离系统提高了安全性,新型人工抗原提呈方法和γc家族细胞因子增加了T细胞扩增效率,低分化表型T细胞的选择提高了有效性,而T细胞受体和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赋予T细胞抗原特异性杀伤性能,病毒基因转导和理化基因转染T细胞方法的不断改进为基因修饰重定向T细胞的抗原特异性提供了保障。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展示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为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9  Kallikrein 10的调控机制及其肿瘤临床应用的价值
    李磊 李岩
    2014, 21(1):109-11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1.019
    [摘要](1923) [HTML](0) [PDF 195.58 K](2348)
    摘要:
    人组织激肽释放酶10(Kallikrein10,KLK10),是Kallikrein家族(KLK 1-15)的成员之一。KLK10编码激肽释放酶10(hK10),hK10是一种分泌型丝氨酸蛋白酶,生理功能不明。KLK10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KLK10异常表达受甲基化、激素受体等多种因素的调节,miRNA对KLK10的调控也成为新的热点。KLK10与KLK家族其他成员在部分肿瘤中平行表达,KLK10与其他KLKs可能存在共同的激素和miRNA调节通路。KLK10作为一种新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在卵巢癌、乳腺癌和胃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及靶向治疗中的意义也日益显现。
    20  纳米材料应用于卵巢癌细胞分离和检测的研究进展
    刘雯婷 许恒毅 傅芬 黄小林 范丽娟
    2014, 21(1):114-11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1.020
    [摘要](2431) [HTML](0) [PDF 269.98 K](2624)
    摘要:
    近年来,纳米材料凭借其独特的光、声、电、磁、热和力学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也为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精确分期和肿瘤病灶的定位带来福音。在卵巢癌细胞分离中,修饰靶向分子后的磁性纳米材料能特异性地捕获卵巢癌细胞,并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将其分离,为卵巢癌患者体内扩散的癌细胞的检测和清除提供了技术手段;在卵巢癌检测技术中,纳米材料制成的生物传感器能够有效提高卵巢癌患者样本分析的效率、选择性及特异性;纳米材料制成的造影剂不仅能同时适用于多种成像技术,还可以提高其对卵巢癌组织的成像灵敏度与分辨率,实现卵巢癌的分子成像;纳米材料与质谱分析结合后,可有效提高其检测的灵敏度,在卵巢癌的蛋白组学分析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