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21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溶瘤病毒抗肿瘤临床试验的回顾与展望
    何志旭 赵星
    2014, 21(2):119-1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01
    [摘要](2408) [HTML](0) [PDF 292.80 K](3274)
    摘要:
    应用病毒治疗肿瘤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人们对各种溶瘤病毒研究的不断深入,已能够对多种病毒进行定向操作和改造,从而改变和控制病毒的行为和功能。自1991年首次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进行基因改造以来,多种基因重组的溶瘤病毒如腺病毒及牛痘病毒等相继研制成功。至今,在全球范围内注册开展治疗肿瘤的溶瘤病毒临床试验已有百余项,有基因改造的溶瘤病毒,也有野生型或自然变异的弱毒株,涉及大多数常见的肿瘤类型。一系列的临床试验已完成,溶瘤病毒治疗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证实,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果。本文追踪近年来溶瘤病毒治疗肿瘤临床试验的相关研究进展,对腺病毒、呼肠孤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新城疫病毒及牛痘病毒等溶瘤病毒的临床试验情况、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回顾和展望。
    2  E2F1对 TFDP3 表达的调控及其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的影响
    李蕊 马越云 辛艺娟 刁艳君 杨静 岳乔红 郝晓柯
    2014, 21(2):125-12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02
    [摘要](1956) [HTML](0) [PDF 279.37 K](2441)
    摘要:
    目的:构建含TFDP3基因启动子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重组载体pGL3-TFDP3-promoter,观察E2F1对TFDP3转录及表达的调控作用以及TFDP3对E2F1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系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TFDP3启动子序列并克隆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与E2F1表达载体pCMV-E2F1-HA瞬时单独或共同转染PC3细胞,测定荧光素酶活性以观察E2F1对TFDP3启动子的调控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CMV-E2F1-HA转染对PC3细胞内TFDP3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TFDP3与E2F1相互作用对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TFDP3基因启动子重组质粒pGL3-TFDP3-promoter,与E2F1表达载体pCMV-E2F1-HA共转染PC3细胞后,TFDP3启动子诱导的荧光素酶活性较单独转染pGL3-TFDP3-promoter显著升高[(1.14±0.06)vs(0.61±0.05), P<0.05]。转染pCMV-E2F1-HA的PC3细胞的TFDP3蛋白表达是未转染细胞的2.7倍[(0.24±0.03)vs(0.09±0.02), P<0.05]。pCMV-E2F1-HA转染后PC3细胞凋亡率较未转染组显著上升[(7.10±0.003)% vs(2.66±0.001)%,P<0.05],而pCMV-E2F1-HA与pcDNA3.1-TFDP3共转染后细胞凋亡率较pCMV-E2F1-HA组显著下降[(4.92±0.002)% vs(7.10±0.003)%,P<0.05]。结论:E2F1可增强TFDP3启动子的活性,增加TFDP3蛋白的表达,其可能通过此机制抑制E2F1诱导的前列腺癌细胞凋亡。
    3  热激蛋白70B′启动子调控的热诱导型载体pHSP-shTERT的构建及其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效应
    李岩琦 李静 李海霞 王雪芳 朱燕 叶凡 张振中 任雪玲
    2014, 21(2):130-13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03
    [摘要](2038) [HTML](0) [PDF 319.40 K](2897)
    摘要:
    目的: 构建靶向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ose reverse transcriptas,TERT)的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70B′启动子调控的热诱导型RNAi表达载体,观察热诱导条件下其在人乳腺癌MCF-7细胞内的RNAi效应及其对MCF-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PCR扩增 HSP70B′ 启动子序列,用其构建热诱导型靶向TERT的重组载体并转染MCF-7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GFP的表达,优化转染和热诱导条件;以未经热诱导的转染细胞为对照组,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载体转染与热诱导对MCF-7细胞内GFP与TERT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MT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对MCF-7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结果: 成功构建热诱导型重组载体pHSP-GFP、pHSP-shGFP和pHSP-shTERT;在最适热诱导条件(42 ℃、40 min)下,共转染质粒pHSP-shGFP和pCMV-GFP的MCF-7细胞中GFP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48.35,P=0.000 43)。pHSP-shTERT转染组MCF-7细胞内TERT mRNA [(12.24±1.96)% vs (80.18±2.28)%;t=-286.5,P=0.000 012]和蛋白[(1.64±0.42)% vs( 63.45±3.12)%;t=-31.37,P=0.001]的表达均显著下调,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58.93±2.95)% vs(91.22±4.16)%;t=15.747,P=0.004],细胞凋亡率显著提高[(40.97±4.80)% vs (8.33±1.14)%;t=-11.672,P=0.007]。 结论: 靶向TERT的pHSP-shTERT载体可以在热诱导条件下实现MCF-7细胞内靶基因的沉默,从而抑制MCF-7细胞的生长、诱导该细胞的凋亡。
    4  抗IGF-ⅠR抗体联合顺铂对卵巢癌细胞及其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张彭南 高慧萍 张鹏飞 孙红 蒋华
    2014, 21(2):136-14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04
    [摘要](1750) [HTML](0) [PDF 369.87 K](2509)
    摘要:
    目的:察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 receptor,IGF-ⅠR)单克隆抗体4F2联合顺铂对卵巢癌细胞及其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4种卵巢癌细胞(CAOV3、ES2、SKOV3和Hey细胞)中IGF-ⅠR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抗IGF-ⅠR单抗4F2与各卵巢癌细胞系的结合特异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4F2对SKOV3和 CAOV3细胞内IGF-ⅠR磷酸化水平的影响,CCK-8检测4F2、顺铂单用或联用对卵巢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建立卵巢癌SKOV3、CAOV3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4F2、顺铂单用或联合治疗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IGF-ⅠR在4种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为SKOV3、CAOV3、ES2,Hey细胞不表达, 4F2与SKOV3、CAOV3、ES2细胞均能特异性结合,并且4F2能够抑制IGF-ⅠR的酪氨酸磷酸化。联合组顺铂为0.2 μg/ml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即显著高于4F2单抗组[SKOV3:(47.4±3.1)% vs (5.3±0.6)%;t=3.126,P=0.007。CAOV3:(51.6±2.3)% vs (8.2±1.8)%;t=3.516,P=0.009]及顺铂组[SKOV3:(47.4±3.1)% vs (30.5±4.1)%;t=2.933, P=0.027。CAOV3:(51.6±2.3)% vs (28.9±2.3)%;t=3.226,P=0.034];在体内,联合组对卵巢癌种植瘤小鼠肿瘤的抑制率亦显著高于4F2单抗组[SKOV3:(87.3±3.1)% vs (41.6±4.9)%;t=2.29, P=0.004 3。CAOV3:(86.6±3.5)% vs (42.1±7.7)%;t=3.02,P=0.009 1]及顺铂组[SKOV3:(87.3±3.1)% vs (28.9±5.5)%; t=2.56, P=0.008 7。CAOV3:(86.6±3.5)% vs (32.7±4.1)%;t=2.91,P=0.007 3]。结论:4F2单抗特异性结合IGF-ⅠR阳性卵巢癌细胞,联合顺铂能够协同抑制卵巢癌细胞及其移植瘤的生长。
    5  食管癌患者肿瘤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
    贾云泷 王郁 王婷婷 段玉青 马鸣 王淼 王洪琰 刘丽华
    2014, 21(2):142-14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05
    [摘要](1722)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目的: 研究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在食管癌患者肿瘤引流淋巴结(tumor-draining lymph node, TDLN)中的变化及其在肿瘤进展中的意义。 方法: 收集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引流淋巴结样本70例,根据转移情况将样本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并根据患者肿瘤临床分期标准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无菌分离TDLN内淋巴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以下亚群在总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3-CD19+B细胞、CD3-CD16+CD56+NK细胞和CD4+CD25+Treg细胞。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Treg细胞与其他淋巴细胞比例之间的关系,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各组间TDLN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 结果: 食管癌患者TDLN中的Treg细胞与T细胞、CD4+T细胞比例显著相关(P=0.02,P=0.003),与CD8+T细胞、B细胞、NK细胞比例无相关性(P>0.05)。与未转移组淋巴结相比,转移组的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00,P=0.000,P=0.016,P=0.038),B细胞、Treg细胞比例显著提高(P=0.000,P=0.018),CD4+/CD8+T细胞比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87)。与早期食管癌组淋巴结相比,晚期食管癌组的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00,P=0.008,P=0.027,P=0.022),B细胞、Treg细胞比例显著提高(P=0.000,P=0.043),CD4+/CD8+T细胞比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70)。 结论: 食管癌患者TDLN内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紊乱,是促进肿瘤向淋巴结转移并提高临床分期的重要因素之一。
    6  白细胞介素-27促进CIK细胞的增殖及其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段玉青 王婷婷 贾云泷 王郁 张璁 单保恩 刘丽华
    2014, 21(2):147-15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06
    [摘要](2421) [HTML](0) [PDF 349.21 K](3008)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重组人白介素-27(interleukin-27, IL-27)体外对人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增殖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的影响。 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第0天加入IFN-γ、CD3单抗,之后根据加入不同细胞因子剂量随机分为六组进行CIK细胞培养:A组(IL-2:1 000 U/ml,正常对照组), B组(IL-2:1 000 U/ml,IL-27:20 ng/ml), C组(IL-2:1 000 U/ml,IL-27:10 ng/ml), D组(IL-2:500 U/ml,IL-27:10 ng/ml),E组(IL-2:1 000 U/ml,IL-27:5 ng/ml), F组(IL-2:1 000 U/ml,IL-27:40 ng/ml)。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CIK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IK细胞CD3 +CD56 +T、CD8 +T细胞的表达,自动细胞计数仪计数各组CIK细胞增殖情况,MTS方法测定各组CIK细胞对淋巴瘤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 结果: 培养第11天,D组与A、B、C组比较,CIK细胞中CD3 +CD56 +T细胞的表达\[(6657±244)% vs(6003±175)%,(5551±003)%,(5607±083)%;均P<005\]、CD8 +T细胞的表达\[(8167±197)%  vs(7030±267)%,(7492±247)%,(7443±190)%;均P<005\]都明显增强;D组CIK细胞培养的扩增倍数明显高于A、B、C组\[(4 81187±2307)  vs  (3 25773±9197), (379092±6449), (4 00985±4308)倍;均P<005\];效靶比40 ∶1时; D组CIK细胞培养第11天时杀伤力为(7671±221)%,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 结论: 细胞因子IL-27体外可显著提高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杀伤能力,最佳培养周期为11 d。
    7  LKB1 协同二甲双胍影响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
    包传恩 张雅雅 崔殿龙 魏凌云 郭明
    2014, 21(2):153-15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07
    [摘要](2159) [HTML](0) [PDF 499.25 K](2544)
    摘要:
    目的: 探索肝脏激酶B1 (liver kinase B1, LKB1 或serine-threonine kinase 11, S TK11 )基因协同二甲双胍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构建含有 LKB1 基因的重组质粒LKB1-pEGFP-n1并转染HeLa细胞,MTT检测 LKB1 基因对经二甲双胍处理的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LKB1-AM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MPK、ACC和Rb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结果: LKB1-pEGFP-n1和空载体pEGFP-n1成功转染HeLa细胞,LKB1-pEGFP-n1转染细胞内稳定表达LKB1。二甲双胍处理LKB1-pEGFP-n1转染细胞的IC50显著低于pEGFP-n1转染细胞\[(2.9±0.4) vs (7.8±1.3) mmol/L;t=-6.9921,P=0.002 2\]及野生型HeLa细胞\[(2.9±0.4) vs (9.6±1.5) mmol/L;t=-7.527 1,P=0.001 7\]。经二甲双胍处理后,LKB1-pEGFP-n1转染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而pEGFP-n1转染和野生型细胞周期无显著变化。二甲双胍作用剂量为15 mmol/L时,LKB1-pEGFP-n1转染细胞凋亡率较pEGFP-n1转染及野生型HeLa细胞显著增多\[(28.6±2.3)% vs (9.6±1.6)%、(17.8±1.9)%,均P<0.05\]。LKB1-pEGFP-n1转染细胞内AMPKα和ACC的磷酸化水平较pEGFP-n1转染和野生型细胞升高,Rb磷酸化水平降低。 结论: LKB1 能够协同二甲双胍影响HeLa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其可能通过LKB1-AMP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8  siRNA CD31沉默 PECAM-1 对鼠源血管内皮瘤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欧阳金生 陈成水 李玉苹 蔡畅 叶民 林全 陈俊杰
    2014, 21(2):160-16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08
    [摘要](1942) [HTML](0) [PDF 257.65 K](2614)
    摘要:
    目的: 研究siRNA CD31靶向沉默血管内皮细胞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PECAM-1 )基因对鼠源性血管内皮瘤(murine hemangioendothelioma,EOMA)细胞增殖及其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 实验分为裸siRNA CD31组、siRNA CD31-FAM组、稳定阴性对照 (SNC)组、空白对照(Opti-Med)组,以阳离子脂质体(RNAi-mate)为载体将化学合成的2′-O-甲基修饰的siRNA CD31转染体外培养的EOMA细胞,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iRNA CD31的转染效果,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siRNA CD31对EOMA细胞增殖的影响,以RT-PCR、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EOMA细胞中 PECAM-1 、VEGF的表达水平。 结果 : 与SNC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裸siRNA CD31和siRNA CD31-FAM转染的EOMA细胞中的 PECAM-1 mRNA和蛋白、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均P < 001)。与SNC组比较,裸siRNA CD31组、siRNA CD31-FAM组的EOMA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上升[(1882±146)%、(1891±221)% vs (061±106)%,均P<001]。 结论: 采用siRNA CD31-脂质体复合物沉默EOMA细胞中的 PECAM-1 基因可抑制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EOMA细胞的增殖。
    9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S-275对人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闫洪亮 吴维光 王筝 孙兆翎 唐雅娟
    2014, 21(2):165-16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09
    [摘要](1644) [HTML](0) [PDF 232.85 K](2564)
    摘要:
    目的: 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S-275对人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以MS-275(0、5、10、20 μmol/L)作用于人宫颈癌SiHa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内乙酰化组蛋白H4(acetylhistone4,Ac-H4)水平,RT-PCR检测p21和p53 mRNA的表达。 结果: MS-275作用后,人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细胞凋亡增加,20 μmol/L MS-275作用下,细胞增殖率仅为(1395±891)%,凋亡率高达(3838±178)%,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1)。MS-275作用后,细胞内Ac-H4水平增加(P< 001),p21和p53 mRNA表达增加(均P< 001)。 结论: MS-275可抑制人宫颈癌SiHa细胞的增殖,诱导SiHa细胞凋亡;上调p21和p53表达、提高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10  槲皮素对人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刘涛 张雅雅 许英艺 包传恩
    2014, 21(2):169-17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10
    [摘要](2118) [HTML](0) [PDF 399.67 K](2726)
    摘要:
    目的: 观察槲皮素(Quercetin) 对人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MTT法检测20、40、80、160、200 μmol/L槲皮素对H44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00、200 μmol/L槲皮素处理48 h对H446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槲皮素对H446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槲皮素对H446细胞内P53、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 槲皮素对H446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显著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在12、24、48及72 h四个时间点,槲皮素作用于H446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72.2±2.6)、(102.4±5.3)、(68.6±2.7)及(48.8 ±1.9)μmol/L。槲皮素处理后,随着H446细胞密度的降低,细胞核部分皱缩并裂解为凋亡小体,其对H446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呈现出显著的剂量依赖性,40 μmol/L组H446细胞的凋亡率即显著高于对照组[(8.3±0.4)% vs(4.0±05)%;P<0.01],当药物浓度达到200 μmol/L时凋亡率达到最高。槲皮素能将H446细胞周期特异性地阻滞于G2/M期。与对照组相比,200 μmol/L 槲皮素处理组P53\[(4.98±0.91)vs(0.68±0.26),P<0.01]和Bax蛋白[(4.26±0.23)vs (0.89±0.29),P<0.01]表达显著升高,Bcl-2蛋白表达[(0.36±0.06)vs(8.23±1.65),P<0.01]显著下降。 结论: 槲皮素能够抑制H446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控Bax、p53和Bcl-2等细胞凋亡相关蛋白有关。
    11  胃癌组织中 SRY-Box2 基因的表达与其甲基化的关系
    郭艳丽 郭炜 邝钢 杨植彬 董稚明
    2014, 21(2):175-18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11
    [摘要](1558) [HTML](0) [PDF 364.32 K](2600)
    摘要:
    目的: 检测干细胞转录因子 SRY-Box2 基因在胃癌MKN74、MKN45细胞株及人胃癌组织标本中的mRNA表达水平与甲基化情况,分析其与胃癌发生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2007至2012年收治的胃癌患者86例,取癌组织原发灶及其癌旁组织;分别用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与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 A,TSA)处理胃癌MKN74、MKN45细胞,检测甲基化与乙酰化对细胞内 SRY-Box2 mRNA表达的影响;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RT-PCR分别检测MKN74、MKN45细胞和胃癌、癌旁组织中 SRY-Box2 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和对 SRY-Box2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结果: MKN45细胞中 SRY-Box2 基因mRNA表达呈阳性,MKN74细胞呈阴性;5-Aza-Dc处理MKN74细胞使 SRY-Box2 mRNA改变为阳性表达,而TSA处理对其无影响;MKN74细胞中 SRY-Box2 基因富含CpG岛并存在甲基化。胃癌组织中 SRY-Box2 mRNA表达缺失率(19.8% vs 7.0%;χ 2=69.073,P=0.014)、CpG岛甲基化水平(14.0% vs 1.2%;χ 2=10.069,P=0.00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两者显著相关(χ 2=50.878,P=0.000); SRY-Box2 基因CpG岛的甲基化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χ 2=3947,P=0.047),与临床分期、病理学分级及浸润深度均无关(均P>0.05)。 结论: 基因CpG岛甲基化是 SRY-Box2 基因表达下调的机制之一,并可能在胃癌的发生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2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根治术后IFN-α治疗对于肿瘤复发和生存率的影响
    陆洋 瞿利帅 钱海鑫
    2014, 21(2):181-18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12
    [摘要](1866) [HTML](0) [PDF 242.26 K](2393)
    摘要: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接受IFN-α治疗对于患者总体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及消化科在2006年至2012年收治的149例已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按患者意愿分组:治疗组37例,术后接受IFN-α治疗(50 μg/次,每周3次,持续18个月);对照组112例,术后未接受IFN-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和复发率,分析IFN-α治疗与两者的相关性。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病理资料无显著差异,平均随访时间为53.3(3.5~74.2)个月。治疗组总体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3.4±3.1)vs(52.12±2.2)个月; χ 2=5.137,P=0.023\],而复发率无显著差异\[(56.4±3.0)vs(49.6±3.0)个月; χ 2=2.236,P=0.260\]。多因素分析提示,多发肿瘤结节、Okuda分期Ⅱ期显著影响总体生存率,术后接受IFN-α治疗是提高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HR:0446,95% CI:0.220~0.907,P=0.026);多发肿瘤结节、肿瘤无包膜形成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但术后接受IFN-α治疗与复发率无相关性。 结论: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接受IFN-α治疗可以提高总体生存率,但未见明显降低复发率。
    13  改良CAM移植瘤模型的制备及其对肿瘤血管新生抑制药物的筛选效果
    叶宇翔 周秦 李江超 袁俏冰 韩露 雷岩 王丽京
    2014, 21(2):187-19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13
    [摘要](1872) [HTML](0) [PDF 406.27 K](3007)
    摘要:
    目的: 以改良方法在鸡胚绒膜尿囊膜(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上接种人成神经胶质瘤U87细胞制备移植瘤,验证改良模型筛选抗肿瘤血管新生药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方法: 将鸡胚种蛋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传统方法与改良方法建立CAM-U87移植瘤模型;改良方法在鸡胚孵育中增加9~16 h的开窗适应期,再将特制的硅胶圈放置在CAM组织一级血管的半侧;硅胶圈内接种U87细胞建立CAM-U87移植瘤模型。模型的硅胶圈内分别加入经典抗血管新生药物沙利度胺(50、100、200 μg/ml)和自主研发抗血管新药G3B6,以DMSO为对照;体视显微镜观察肿瘤形态,H-E染色法观察瘤组织新生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技术检测血管标记物VEGFR2的表达。 结果: 成功制备改良CAM-U87细胞移植瘤,改良模型不影响CAM本身的血管生成,其瘤细胞接种成功率较传统模型显著升高\[(70.00±4.226)% vs (41.25±5.154)%;t=4.314,P=0.000 7\],移植瘤体积显著增大\[(60.20±6.012)vs (15.97±2.403)mm 3;t=6.012,P<0000 1\]。沙利度胺和G3B6两药均能显著抑制移植瘤组织中的血管形成,使瘤组织中MVD显著降低\[沙利度胺200 μg/ml时(15.85±1.15)% vs (29.80±4.16)%;t=2.49,P=0.047 4\]、VEGFR2表达明显减少。 结论: 改良方法 成功制备CAM-U87移植瘤模型,经沙利度胺和G3B6验证,该模型对抗肿瘤血管新生药物的筛选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4  免疫佐剂研发和临床转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刘洋 曹雪涛
    2014, 21(2):192-20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14
    [摘要](2199) [HTML](0) [PDF 336.37 K](3056)
    摘要:
    免疫佐剂是能增强或改变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辅助疫苗发挥作用的制剂。大多数人体自发性肿瘤的免疫原性较弱,而免疫佐剂具有增强肿瘤抗原免疫原性、促进抗原提呈以及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等特性,这对提高肿瘤生物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功能与机制的不同,可将佐剂分为免疫调节分子类、抗原递送系统类、免疫调节与抗原递送联合类三大类型。目前已有铝盐、乳剂、病毒颗粒、霍乱肠毒素和CpG ODN等佐剂获得批准用于人类疫苗或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由于安全问题、不良反应等限制因素及新型现代疫苗迅猛发展的需要,研发能与疫苗安全高效配伍应用的新型佐剂成为免疫临床转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归纳了免疫佐剂特性及其相关作用机制,介绍了免疫佐剂研究与临床转化的现状及新进展,讨论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15  新型免疫调节剂泊马度胺抗肿瘤治疗临床转化的现状
    邹彬镔 石庆之
    2014, 21(2):203-20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2.015
    [摘要](2021) [HTML](0) [PDF 201.76 K](2814)
    摘要:
    泊马度胺(pomalidomide)为高效的第三代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y drug,IMiD),其药理机制类似第一代IMiD沙利度胺,但较后者具有更强的体内外抗血管新生、抗肿瘤、抗炎症及抗骨髓瘤作用,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患者口服耐受性良好。2013年2月,泊马度胺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本文重点就泊马度胺治疗复发/难治MM、骨髓纤维化、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性(immunoglobulin light-chain amyloidosis,AL)、小细胞肺癌及其他晚期实体肿瘤的临床转化现状作一讨论。
    16  miRNA-21调节PTEN表达影响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张花 潘莹 孙力 何全中 尹宝靓
    2014, 21(2):207-2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16
    [摘要](1988) [HTML](0) [PDF 196.59 K](2789)
    摘要:
    目的: 探讨抑制miRNA-21表达对宫颈癌HeLa细胞中PTEN的表达及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 法: 以脂质体介导anti-miRNA-21(anti-miRNA-21转染组)、anti-miRNA-21-neg(阴性对照组)转染HeLa细胞,同时设空白对照组(未转染组)。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3组细胞中miRNA-21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 检测3组细胞中PTEN的表达,MTT法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3组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Anti-miR-21转染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HeLa细胞中miRNA-21的表达量明显降低\[(0.187±0.027)vs (0.861±0.144),P<0.01\]。转染 anti-miRNA-21 96 h后,HeLa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升高\[(49.44±1.97)% vs (4.36±0.64)%,P<0.01\]。Anti-miR-21转染组与阴性、空白对照相比, Hela细胞的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29.4±2.1)vs (40.4±2.9)、(41.2±2.6)个,均P<0.01\];PTEN蛋白的表达则明显增加\[(1766.00±35.56)vs(726.00±5.48)、(729.25±17.73),均P<0.01\]。 结论: 抑制miRNA-21的表达后,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侵袭能力明显下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TEN的表达有一定关系。
    17  FOXP3 +调节性T细胞及其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
    卓长华 徐烨 蔡三军
    2014, 21(2):210-21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17
    [摘要](2015) [HTML](0) [PDF 242.13 K](2749)
    摘要: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及肿瘤相关致死原因之一,临床上多采用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被认为是肿瘤免疫逃逸和免疫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的研究显示,叉头样转录因子3(transcription factor forkhead box P3,FOXP3)不仅是CD4 +CD25 +T细胞的重要的胞内标志,也是与其发育分化与功能发挥相关的重要因子。FOXP3 +Treg与多种人类肿瘤的生存预后存在关联,高比例的FOXP3 +Treg常与不良的临床预后存在相关。然而,新近多个研究表明,在CRC患者中,肿瘤组织中FOXP3 + Treg富集常与其更好的生存预后有关。Treg在肠道黏膜中可能通过抑制肠道细菌侵袭所引起的炎症和免疫反应,起到了正面抗肿瘤而非免疫耐受的效应。近来,Treg特定的去甲基化区域(Treg-specific demethylated region, TSDR)被认为是稳定表达FOXP3的nTreg的一个特异的表观遗传学标志,多项研究证实人类自然发生型Treg(naturally occurred Treg, nTreg)细胞上该区域呈显著的去甲基化现象。 FOXP3 -TSDR去甲基化状态检测对结直肠癌相关研究策略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启发。
    18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逆转的研究进展
    王新 袁小林
    2014, 21(2):216-21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18
    [摘要](1886) [HTML](0) [PDF 185.56 K](3964)
    摘要:
    巨噬细胞是机体固有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成份,在不同趋化因子的作用下极化为具有不同表面标志及功能的巨噬细胞。大量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为M2型,其能够促进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M2型巨噬细胞在适当的诱导下可以转换为M1型。本文将近年来从HIV-1 Nef蛋白、CD40L、双磷酸盐及CpG-DNA联合IL-10R抗体等方面对巨噬细胞表型逆转的研究做一综述。巨噬细胞的表型逆转将可能为未来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19  肿瘤低氧微环境对免疫应答的调控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宋丽君 刘书逊
    2014, 21(2):220-22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19
    [摘要](1954) [HTML](0) [PDF 270.50 K](3026)
    摘要:
    低氧是造血、炎症、免疫应答耐受、组织损伤和肿瘤等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或病理现象。组织中的低氧微环境一方面能招募免疫细胞迁移到低氧组织,另一方面诱导其代谢方式切换为低氧代谢,同时改变其免疫功能。并且,肿瘤组织的低氧状态对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本文着重对哺乳动物细胞的低氧适应机制、低氧对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功能调控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研究和认识肿瘤组织低氧微环境对免疫系统的功能调控也会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20  RNA干扰DNA修复提高肿瘤细胞的放疗敏感性
    陈枚 卢先州 张树友
    2014, 21(2):227-23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20
    [摘要](2029) [HTML](0) [PDF 206.30 K](2762)
    摘要:
    放射性抵抗是目前肿瘤放射治疗中难以解决的一大难点。放射损伤的作用靶点为DNA, DNA损伤后,会启动自身的修复系统进行修复,能针对自身不同类型的DNA损伤启动不同修复机制,DNA的修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放疗抵抗的发生。近年来,RNA干扰在肿瘤、病毒性疾病和遗传病等基因治疗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早在1968年,Alexander就提出了细胞辐射敏感性取决于其DNA链断裂修复能力的概念。相关研究证明,通过构建表达dsRNA或者siRNA来干扰DNA修复蛋白,如Ku二聚体(Ku70和Ku80)、DNA-PKcs、Ku、ATM、Rad51、BRCA1、P53、XRCC4等的表达,联合放疗,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放疗的敏感性。本文就RNA干扰DNA修复促进肿瘤细胞放疗敏感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应用于肿瘤临床治疗的前景提出展望。
    21  CXCR7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曹园芝 杨飞华 马伟峰
    2014, 21(2):231-23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02.021
    [摘要](1833) [HTML](0) [PDF 194.69 K](2540)
    摘要:
    CXCR7\[chemokine (C-X-C motif) receptor 7\]是一个近年来新发现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 SDF-1)的受体,由 RDC1 基因编码,通过与CXCL11及SDF-1结合发挥其生物学效应。CXCR7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存活和生长、黏附与侵袭、肿瘤血管新生及癌细胞转移。与其他趋化因子受体不同,CXCR7在与SDF-1结合后,并不引起钙离子内流和趋化反应,而是通过建立合适的趋化因子的梯度,与CXCR4 \[chemokine (C-X-C motif) receptor 4\]相互协调发挥作用。以CXCR7为靶点的肿瘤分子治疗研究不断增加,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