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21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MicroRNA:癌症诊治新靶点
    单保恩 刘丽华
    2014, 21(6):603-6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01
    [摘要](1391) [HTML](0) [PDF 0.00 Byte](2382)
    摘要:
    MicroRNA(miRNA)是人类体内重要的转录后调控因子,参与细胞分化、增殖以及凋亡等多个细胞生物学过程。miRNA表达谱的变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RNA既可以是癌基因,也可以是抑癌基因。肿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均涉及到mi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尤其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变化十分复杂。循环miRNA是人类血液中一种表达极其稳定的miRNA,能够较准确地反映肿瘤的疾病状态,检测肿瘤患者体内异常的循环miRNA表达谱可能成为肿瘤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一种新手段。miRNA的检测手段主要包括Northern blotting、微阵列和qRT-PCR等传统方法,也包括二代测序等新兴技术。miRNA模拟物以及携带miRNA的脂质体等治疗方案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这些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使其无法在临床大规模开展应用。在克服当前的这些技术难点之后,miRNA检测有望进入临床,帮助建立新的肿瘤诊断和治疗方案。
    2  HMGB1 基因沉默促进多柔比星诱导的胃癌BGC-823细胞自噬及凋亡
    张秋玉 豆文利 吴林青 韩艳非 许伟群 刘樑英 章涛
    2014, 21(6):610-6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02
    [摘要](1758) [HTML](0) [PDF 0.00 Byte](2464)
    摘要: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 )基因沉默对化疗药物多柔比星(doxorubicin, DOX)诱导BGC-823胃癌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的影响。方法:MTT、Western blotting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测DOX对BGC-823细胞增殖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Ⅰ (microtubule light chain-3Ⅰ,LC3Ⅰ)、LC3Ⅱ表达和自噬小体形成的影响。构建靶向 HMGB1 的shRNA载体pSuper-shHMGBl及其对照载体pSuper-shNC并转染BGC-823胃癌细胞,建立 HMGB1 稳定沉默的细胞系。DOX处理不同质粒转染组的BGC-823胃癌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HMGB1 沉默对DOX诱导的自噬小体形成的影响,MTT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自噬及凋亡相关蛋白(HMGB1、LC3、Bcl-2、Bcl-XL、Mcl-1和激活型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DOX可上调BGC-823细胞中LC3-Ⅱ蛋白的水平和促进细胞自噬体的形成( P <0.01 )。与对照组相比, HMGB1 基因沉默可减少DOX诱导的胃癌细胞自噬\[(19.33±2.96)% v (71.67±3.38)%, P <0. 01 \],促进胃癌细胞发生凋亡\[(46.12±3.15)% vs (12.37±2.84)%, P <0.05\],上调激活型caspase-3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DOX诱导胃癌细胞发生自噬时,Mcl-1的降解增加,而Bcl-2和Bcl-XL表达无明显变化; HMGB1 基因沉默可抑制DOX诱导的Mcl-1降解。结论:DOX可诱导BGC-823胃癌细胞发生自噬, HMGB1 基因沉默有助于逆转胃癌细胞对DOX的耐药性,促进胃癌细胞发生凋亡。
    3  新人工阳离子多肽AIK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
    范芳芳 徐晖 孙慧莹 刘佳玮 张海员 李亦兰 宁雪莲 白静 傅松滨 周春水
    2014, 21(6):617-62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03
    [摘要](1913) [HTML](0) [PDF 0.00 Byte](2341)
    摘要:
    目的:研究新发现的人工阳离子多肽AIK在体内外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和杀伤机制。方法:MTS方法检测AIK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的抑制作用,确定AIK最佳作用浓度及作用时间,并以此条件测定其对10株人肿瘤细胞(95C、95D、HL-60、HeLa、B95-8、HO-8910PM、HO-8910、SMMC-7721、U2OS和A549细胞)及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的抑制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AIK对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并经DAPI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制备小鼠荷肝癌H22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将36只模型小鼠随机分为PBS阴性对照组、AIK低剂量组\[8 mg/(kg?d)\]、高剂量组\[15 mg/(kg?d)\]以及MTX阳性对照组\[1 mg/(kg?d)\],给予连续10 d瘤旁注射治疗,记录小鼠体质量并观察其活动状态;用药结束后,脊椎脱臼法处死小鼠,比较肿瘤质量及体积。结果:AIK对10种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杀伤活性,600 μg/ml AIK作用24 h后对肺巨细胞癌95C、白血病HL-60和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分别达(90.33±0.75)%、(89.06±1.28)%和(76.09±3.68)%。AIK处理组HeLa凋亡细胞\[(4.88±0.57)% vs (0.51±0.19)%, P <0.05\]及坏死细胞比例\[(2.96±050)% vs (1.87±0.27)%, P <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00 μg/ml AIK处理组50%以上的H22细胞出现胞膜破碎、细胞裂解等坏死表型。AIK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MTX阳性对照组的移植瘤体积和质量均显著低于PBS阴性对照组( P <0.01)。4组小鼠体质量在治疗期间没有显著差异,但MTX组小鼠体质量在治疗第5天开始出现下降,其余3组在药物处理期间呈上升趋势。结论:AIK能够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和坏死;显著抑制肝癌H22细胞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无明显不良反应。
    4  来源于未缓解白血病患者的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
    张素芳 郭晓玲 张娜娜 张静楠 任金海 郭晓楠
    2014, 21(6):624-62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04
    [摘要](1471) [HTML](0) [PDF 0.00 Byte](2475)
    摘要:
    目的:体外诱导培养缓解期及未缓解期急性白血病患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细胞,比较两者的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及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 提取2013年4月25日至2014年1月17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复发难治未缓解期白血病患者(7例)和缓解期患者(7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按常规方法诱导产生DC-CIK细胞,在培养过程中检测细胞增殖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细胞涂片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前后CD34+白血病细胞比例,CCK-8法检测两组DC-CIK细胞对K562细胞及患者单个核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缓解组和未缓解组来源的DC-CIK细胞均以相似的速度快速增殖,CD3+CD8+和CD3+CD56+细胞比例均随培养时间延长显著升高( P <0.05),但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培养第15天时,非缓解组DC-CIK细胞涂片检测未见CD34+原始白血病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CD34+细胞比例较培养前显著降低\[(0.1±0.05)% vs (8.3±3.1)%, P <0.05\]。效靶比在5 ∶1~20 ∶1范围内时,缓解组与未缓解组DC-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未缓解组DC-CIK对患者单个核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缓解组( P <0.05),并且显著高于未缓解组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 P <0.05)。结论:未缓解期白血病患者来源的DC-CIK细胞在增殖活性、CD3+CD8+和CD3+CD56+表达水平和对K562细胞的非特异性杀伤活性方面与缓解期患者来源的DC-CIK细胞均相似,但对患者单个核细胞的杀伤具有更强的特异性。
    5  新城疫病毒7793株对结肠癌小鼠肝转移的抑制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
    梁莹 周丹旎 樊晓晖 宋德志 高灵茜 肖庆 黄盼柳 孙盼 张彬 赖振屏
    2014, 21(6):630-63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05
    [摘要](1507) [HTML](0) [PDF 0.00 Byte](2585)
    摘要:
    目的:以脾脏保留法建立结肠癌小鼠肝转移模型,评价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7793株对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效果,并初步探讨NDV抑瘤的免疫激活机制。方法:经脾注入1×107/ml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的单细胞悬液0.1 ml,建立结肠癌CT26小鼠肝脏转移瘤模型;建模小鼠随机分3组(每组20只): PBS阴性对照组、NDV7793给药组和5-FU给药组,于建模当天起连续5 d经腹腔分别注射PBS(0.1 ml/d)、NDV7793(512 HU/kg)和5-FU(20 mg/kg)。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状态,分析肝脏成瘤情况,计算抑瘤率和胸腺指数。ELISA法检测模型小鼠肝脏的IFN-γ水平。结果:成功构建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NDV7793给药组小鼠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生活状态好于PBS组和5-FU组。NDV7793组和5-FU组小鼠的肝转移瘤数量较PBS组均显著减少\[ (20.40±5.20) 、(205.50±19.21) vs (265.30±35.73)个,均 P <0.01\],NDV7793组的抑瘤率明显高于5-FU组(75.4% vs 48.0%, P <0.05),NDV7793组小鼠的肝脏癌灶范围小,癌细胞以坏死或凋亡为主。NDV7793组和5-FU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PBS阴性对照组(30、22 vs 17 d, P <0.01)。NDV7793组小鼠肝脏IFN-γ的表达和胸腺指数均显著高于5-FU组和PBS组(均 P <0.05)。结论:NDV7793株对结肠癌小鼠的肝转移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并可能通过上调肝脏的IFN-γ以及提升胸腺指数来抑制结肠癌的肝转移。
    6  siRNA沉默 TLR4 表达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郭隽馥 苗兰英 王艳杰 丛培玮
    2014, 21(6):635-63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06
    [摘要](1328) [HTML](0) [PDF 0.00 Byte](2478)
    摘要:
    目的:探讨靶向 TLR4基因 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 TLR4基因 的3条siRNA(siRNA722、siRNA1673和siRNA2560)及1条与 TLR4基因 无同源性的阴性对照siRNA,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干扰后A549细胞中 TL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筛选出有效抑制靶基因表达的siRNA并确定最佳转染条件。 TLR4 特异性siRNA(TLR4-siRNA)转染A549细胞后,采用CCK-8法和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沉默 TLR4 对A549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与阴性对照相比,siRNA1673在转染48 h后对 TLR4 mRNA和蛋白表达的抑制最为明显\[(0.45±0.03) vs (0.83±0.02),(0.23±0.06) vs (0.98±0.09);均 P <0.01\]。TLR4-siRNA转染72 h后A549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下降\[(0.77±0.01) vs (0.98±0.11)、(0.93±0.04), P <0.01\];转染48 h后,TLR4-siRNA组A549细胞的侵袭细胞数明显少于阴性对照组\[(23.60±2.88) vs (59.80±5.54)个, P <0.01\]。结论:TLR4-siRNA能够沉默A549细胞中 TLR4基因 表达,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TLR4 可能成为肺癌基因治疗的候选靶点。
    7  痰热清注射液缓解Lewis肺癌模型小鼠化疗后的免疫抑制
    马鸣 杨兴肖 张金艳 刘丽华 刘永春 赵连梅 单保恩
    2014, 21(6):640-64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07
    [摘要](1284) [HTML](0) [PDF 0.00 Byte](2362)
    摘要:
    目的: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Lewis肺癌化疗模型小鼠免疫抑制作用的影响,以探讨其对荷肺癌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构建C57 BL /6小鼠Lewis肺癌模型, 40只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痰热清组、化疗组、痰热清联合化疗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治疗后摘小鼠眼球取血,取脾脏、外周血和胸腺,并分离腹腔巨噬细胞(Mφ),检测各组小鼠胸腺指数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MTT法检测各组小鼠脾T、B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胸腺细胞的凋率和外周血内CD3+、CD3-NK1.1+细胞及CD3+NK1.1+细胞比例,RT-PCR检测胸腺组织 Bcl-2和Fas mRNA表达水平,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和ELISA法检测Mφ的杀伤活性及及其分泌IL-12能力,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小鼠外周血清中IgG及补体C3的含量。结果:痰热清联合化疗组小鼠的胸腺指数、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T、B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单独化疗组( P <0.01),同时胸腺细胞的凋亡水平明显低于单独化疗组( P <0.01)。痰热清联合化疗组小鼠外周血CD3+T细胞、CD3-NK11+细胞及CD3+NK1.1+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化疗组 ( P <0.01)。与化疗组相比,痰热清联合化疗组小鼠胸腺组织 Bcl-2 mRNA 水平明显增高,而 Fas mRNA水平明显减低(均 P <0.01)。痰热清组小鼠Mφ杀伤活性及分泌IL-12水平均明显高于化疗组(均 P <0.01) ,同时外周血IgG及补体C3含量明显高于化疗组(均 P <0.01)。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肺癌化疗小鼠的免疫系统有明显保护作用,其对抗肿瘤免疫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8  DC-CIK细胞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疗效
    王丹红 张斌 高海燕 丁国梁 陈虎
    2014, 21(6):647-65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08
    [摘要](2091) [HTML](0) [PDF 0.00 Byte](2585)
    摘要:
    目的:评价重组腺病毒载体编码基因修饰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DC-CIK)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食道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解放军第307医院收治的20例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的PBMC,经实验室的体外培养诱导产生CIK细胞和DC,并将重组腺病毒载体编码的 survivin和muc-1 基因转染DC 。采集PBMC后第7、9、11、13天给患者皮下注射(3~10)×107个 DC(1 ml),第11、13天静脉回输(2~15)×109个CIK细胞(100 ml),每疗程间隔3个月,直至疾病进展,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分别于免疫治疗前1周和每疗程完成后的1个月取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20例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经DC-CIK治疗后,1例CR、6例PR、6例SD、7例PD;客观反应率为35%,疾病控制率为65%;经细胞免疫治疗后Th1\[(14.5±13.3)% vs (3.6±5.9)%, P <0.05\]、Th2\[(1.0±0.7)% vs (0.6±0.5)%, P <0.05\]细胞比例显著增加。治疗过程中20例患者均未出现发热和寒颤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DC-CIK细胞免疫治疗可改善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患者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无明显不良反应。
    9  转录因子 SOX7 基因在贲门腺癌中的异常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
    郭艳丽 邓良勇 郭炜 邝钢 杨植彬 董稚明
    2014, 21(6):652-65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09
    [摘要](1380) [HTML](0) [PDF 0.00 Byte](2549)
    摘要:
    目的:检测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组织及相应癌旁非肿瘤组织中Y性别决定区基因7(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7, SOX7 )的甲基化状态及其对 SOX7 mRNA表达、Wnt通路中心因子β-catenin异质表达的影响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2006-2012年手术切除的GCA及癌旁组织各130例,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 MSP)、RT-PCR分别检测130例GCA及癌旁组织中 SOX7 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标本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分析 SOX7 的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 SOX7 mRNA表达、β-catenin蛋白的异质表达及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upp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UGIC)的关系。 结果 :GCA组织中 SOX7 的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为\[57.7%(75/130) vs 30.8%(40/130), P <0.01\],其高甲基化仅与肿瘤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 P <0.05),与肿瘤组织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均无关( P >0.05)。GCA组织中 SOX7 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非肿瘤组织\[(0.414±0.054) vs (0.695±0.034), P <0.01]\],其β-catenin蛋白的异质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85.4% vs 43.1%, P <0.01);GCA组织中 SOX7 基因mRNA表达情况及β-catenin蛋白的异质表达率均与该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有关( P <0.05),并且 SOX7 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贲门癌患者的上消化道家族史密切相关( P <0.01)。结论: CpG岛甲基化是 SOX7 基因表达下调的机制之一,并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在贲门腺癌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0  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 NDRG1、NDRG2 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蛋白的表达
    兰利利 赵瑞力 刘猛 徐玉茹
    2014, 21(6):658-66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10
    [摘要](1175) [HTML](0) [PDF 0.00 Byte](2523)
    摘要: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组织中 N-myc 下游调节基因1( 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 1, NDRG1)及NDRG2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SP)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estry, IHC)法检测45例LSCC组织、18例癌旁组织中 NDRG1、NDRG2 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及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LSCC组织中 NDRG1及NDRG2 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发生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66.7%(30/45) vs 33.3%(6/18),53.3%(24/45) vs 22.2%(4/18),均 P <0.05\],其高甲基化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 P <0.05),与病理分级、临床分型、吸烟史、年龄和性别无关( P >0.05)。在LSCC组织中,NDRG1及NDRG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37.8% (17/45) vs 88.9% (16/18),33.3%(15/45) vs 83.3%(15/18),均 P <0.01\],其低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 ( P <0.05) ,与病理分级、临床分型、吸烟史、年龄和性别无关( P >0.05)。LSCC组织中 NDRG1及NDRG2 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1=-0.713, P <0.01; r 2=-0.472, P <0.01)。结论:在LSCC组织中 NDRG1及NDRG2 基因均呈高甲基化及低蛋白表达状态,这可能与喉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NDRG1及NDRG2 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异常甲基化可能是抑制它们蛋白表达的机制之一。
    11  肾细胞癌中埃兹蛋白与CD4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谢宇 范刚 黄招琴 韩惟青
    2014, 21(6):665-66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11
    [摘要](1247) [HTML](0) [PDF 0.00 Byte](2385)
    摘要:
    目的:分析埃兹蛋白(ezrin)与CD44在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2年1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56例RCC患者的癌组织石蜡切片标本及17例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标本中ezrin与CD44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与RCC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RCC中埃兹蛋白\[60.7%(34/56) vs 29.4%(5/17), P <0.05\]与CD44蛋白\[64.3%(36/56) vs 0(0/17), P <0.0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结合病理诊断结果研究发现,CD44蛋白和埃兹蛋白表达水平随R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升高( P <0.05);在肿瘤最大径>7.0 cm的RCC组织中,埃兹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最大径≤7.0 cm的RCC组织( P <0.05 ),而CD44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 P >0.05)。不同性别的患者组织内埃兹蛋白、CD44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05 )。Spearman分析结果表明,CD44与埃兹蛋白在R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高度正相关( r =0.427, P <0.01)。结论:埃兹蛋白与CD44在RCC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两者表达呈正相关;埃兹蛋白与CD44在RCC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2  细胞周期蛋白G2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对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李伟娟 刘阁玲 俞芳 项岫秀 肖红珍 路一芳 石燕萍
    2014, 21(6):669-67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12
    [摘要](1864) [HTML](0) [PDF 0.00 Byte](17)
    摘要: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G2 (cyclin G2,CCNG2 ) 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过量表达对甲状腺癌SW579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唐山市工人医院头颈科2003-2008年手术切除的63例甲状腺癌标本及其癌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中CCNG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CCNG2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通过慢病毒转染方法建立过表达CCNG2的甲状腺癌SW579细胞,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SW579细胞内 CCNG2 基因的表达水平,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术观察 CCNG2 过表达对SW579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结果:CCNG2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33.3% vs 96.8%, P <0.05)及相对表达量(0.343±0.033 vs 0.713±0.062, P <0.05)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CCNG2蛋白表达在甲状腺癌患者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间无显著差异(均 P >005),而在不同的甲状腺癌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临床分期组间有显著差异(均 P <0.05);CCNG2表达阳性的甲状腺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明显高于其表达阴性者( P <0.05)。成功构建CCNG2过表达的SW579细胞,CCNG2过表达能明显抑制SW579细胞增殖能力,促进肿瘤细胞凋亡\[(15.1±2.3)% vs (5.6±1.1) %, P <0.05\]。结论:CCNG2在甲状腺癌组织中低表达,CCNG2过表达能够抑制甲状腺癌SW579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13  KLK10和VEGF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周明 张玉泉
    2014, 21(6):675-67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13
    [摘要](1395) [HTML](0) [PDF 0.00 Byte](2205)
    摘要:
    目的:分析激肽释放酶10(kallikrein 10,KLK1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卵巢癌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妇科收治的45例卵巢癌、10例良性和12例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石蜡切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KLK10蛋白和VEGF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与卵巢癌各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KLK10 \[86.7%(39/45) vs 10.0%(1/10)、58.3%(7/12), P <0.05\]和VEGF\[(82.2%(37/45) vs 20.0%(2/10)、41.4%(5/12), P <0.05\]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交界性肿瘤组织。KLK10和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与分期、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有关( P <0.05),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型、血清CA125水平、腹水及残余肿瘤直径无关( P >0.05);KLK10和VEGF蛋白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 r =0.5279, P =0.043)。结论:KLK10和VEGF蛋白在卵巢癌中均为高表达,两者表达呈正相关,两者均似可作为卵巢癌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标志物。
    14  不同培养基与血清的培养体系对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高群 王菲 王丽萍 杨黎 张震 岳冬丽 王盟 张毅
    2014, 21(6):680-68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14
    [摘要](1757) [HTML](0) [PDF 0.00 Byte](2469)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培养基及血清的培养体系对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的增殖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6例肺癌患者外周血,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按照不同血清与培养基分为8组:GT-T551培养基+患者自体血清组、GT-T551培养基+健康人血清组、GT-T551培养基+FBS组、GT-T551培养基组、RPMI 1640培养基+患者自体血清组、RPMI 1640培养基+健康人血清组、RPMI 1640培养基+FBS组及RPMI 1640培养基组。采用CFSE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CD3+CD8+T细胞及CD3+CD4+T细胞颗粒酶B、IFN-γ、穿孔素的分泌情况及以白血病NB4、K562细胞为靶细胞时CD3+CD56+ T细胞、CD3+CD4+ T细胞及CD3+CD8+ T细胞表面CD107a的表达。结果:GT-T551培养基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CIK细胞的增殖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GT-T551培养基或RPMI 1640培养基中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CD4+T细胞颗粒酶B的分泌水平均显著高于加健康人血清组\[(22.85±3.50)% vs (13.28±1.75)%,(22.57±3.45)% vs (15.37±4.08)%,均 P <0.01\],而且GT-T551+患者自体血清组CD8+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显著高于加健康人血清组( P <0.05)。以白血病细胞系NB4和K562细胞作为靶细胞时,检测CD3+CD56+NKT细胞表面CD107a的表达,GT-T551培养基中加入患者自体血清组优于加健康人血清组\[(7.10±1.94)% vs (2.73±0.79)%,(8.00±1.82)% vs (3.03±0.78)%, P <0.01\],同时优于RPMI1640+患者自体血清组\[(4.45±1.96)%、(3.30±1.47)%, P <0.01\]。结论:GT-T551培养基加患者自体血清的培养体系更有利于CIK细胞的增殖、细胞因子分泌及发挥杀伤功能,可推荐作为CIK细胞最佳培养体系。
    15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 EGFR 基因突变与 ERCC1 mRNA 表达的关系
    徐小博 楚慧丽 仲晨 王俊 王宝成 毕经旺
    2014, 21(6):687-68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15
    [摘要](1280) [HTML](0) [PDF 0.00 Byte](1986)
    摘要: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基因突变与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 ERCC1 ) mRNA 表达之间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2年6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济南军区总医院肿瘤科经组织病理确诊为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41例,应用突变扩增阻滞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ARMS)检测 EGFR 基因突变,采用RT-PCR方法检测 ERCC1 mRNA 表达,应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对 EGFR 突变状态与 ERCC1 mRNA 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在41例患者中, EGFR 突变21例, ERCC1 mRNA 高、中、低表达率分别为19.1%(4/21)、57.1%(12/21)和23.8%(5/21), EGFR 基因突变与 ERCC1 mRNA 表达呈显著相关( P <0.01)。结论: NSCLC组织中 EGFR 基因突变与 ERCC1 mRNA 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
    16  脐血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癌患者来源CIK细胞的增殖及杀伤活性
    刘力伟 李嘉嘉 朱立新 刘波
    2014, 21(6):690-69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16
    [摘要](1498) [HTML](0) [PDF 0.00 Byte](2193)
    摘要:
    目的:观察脐血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癌患者外周血诱导的CI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的特点。方法: 分别采集解放军第105医院妇产科住院的健康产妇剖宫产胎儿的脐带血5份(A组)、感染科住院的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自体外周血15份(B组)、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自体外周血5份(C组),采用Ficoll两步分离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诱导培养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lK)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的免疫表型CD3\CD8\CD16\CD56,MIT法测定其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体外培养15 d时, C组CIK细胞体外增殖倍数与A组相似\[(577.24±202.4)vs(600.93±249.1)倍, P >0.05\],该两组均显著高于B组\[(385.16±117.3)倍, P <0.05\];A组CIK细胞杀伤活性显著高于B组和C组\[(77.3±5.1)% vs (44.1±3.4)%、(54.5±3.7)%, P <0.01\]。结论: 脐血来源的CIK细胞体外增殖快、杀伤活性强;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癌患者CIK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和杀伤能力明显降低,不宜接受自体CIK细胞移植。
    17  IDO与肿瘤免疫逃逸
    贾云泷 王郁 刘丽华
    2014, 21(6):693-69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17
    [摘要](1782) [HTML](0) [PDF 0.00 Byte](2855)
    摘要:
    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IDO)是一种免疫调节酶,能够抑制效应T细胞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的增殖与功能,并且与调节性T细胞形成了正反馈调节环路,抑制微环境内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在肿瘤的免疫逃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肿瘤细胞自身可以表达IDO,还能够募集表达IDO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进入肿瘤微环境,在肿瘤浸润组织和引流淋巴结中都可以发现高水平表达的IDO。IDO的免疫抑制效应可以被其竞争性抑制剂1-甲 基色氨酸(1-methyl-tryptophan, 1-MT)所阻断,其异构体D-1-MT在前临床试验中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显著增强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疗效,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肿瘤药物。
    18  JAK2/STAT3/SOCS3信号通路与肿瘤转移
    蒋树龙 花宝金
    2014, 21(6):698-70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18
    [摘要](2114) [HTML](0) [PDF 0.00 Byte](2158)
    摘要:
    肿瘤转移与多种细胞信号通路作用有关,其中与JAK2/STAT3/SOCS3通路关系尤为密切,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了肿瘤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等多个环节。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3(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负性调控JAK2/STAT3通路,进而抑制肿瘤的增殖和生长;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促成了肿瘤炎性微环境的形成,参与了肿瘤血管生成、上皮间质转化和细胞外基质降解等多个环节,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对JAK2/STAT3/SOCS3信号通路与肿瘤转移的关系进行综述,针对JAK2/STAT3/SOCS3细胞信号动态网络在肿瘤中作用机制研究和药物设计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19  溶瘤病毒靶向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郭靖 张建琼
    2014, 21(6):703-70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19
    [摘要](1607) [HTML](0) [PDF 0.00 Byte](2405)
    摘要:
    溶瘤病毒(oncolyticviru,OV)能够特异性地在肿瘤细胞内复制、扩增并杀死肿瘤细胞,而其正常体细胞中不能复制,以此为基础的OV抗肿瘤治疗方法近年受到广泛关注。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生长的生态位,在肿瘤的生长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溶瘤病毒靶向肿瘤微环境可以从多方面抑制肿瘤的发展。肿瘤微环境中含有的大量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免疫细胞、肿瘤浸润细胞及其胞外基质等均会抑制溶瘤病毒在肿瘤细胞中的复制增殖,通过靶向这些影响因素,有可能开发出多种改造肿瘤微环境的手段,进而提高OV的溶瘤效率。
    20  RNA结合蛋白HuR在肿瘤耐药及药物敏感性中的作用
    楚慧丽 关雅萍 王俊
    2014, 21(6):707-71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20
    [摘要](1452) [HTML](0) [PDF 0.00 Byte](2436)
    摘要:
    人抗原R(human antigen R,HuR)属于果蝇胚胎致死异常视觉(embryonic lethal abnormal vision,ELAV)家族的RNA结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RBP),1996年克隆成功,随后发现其在神经发育和细胞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发现,HuR通过增强肿瘤相关RNA的稳定性而参与了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血管生成,具有类似原癌基因的功能;但也有研究显示HuR具有双重作用,既能促进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多柔比星、吉西他滨的敏感性,又与肿瘤细胞对顺铂、紫杉醇类药物耐药相关。本文结合笔者所在课题组前期对HuR的研究基础,就HuR在肿瘤多药耐药及药物敏感性中的作用简要作一综述。
    21  肿瘤靶向治疗的新思路
    秦臻 苏定冯 刘霞
    2014, 21(6):712-72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4.6.021
    [摘要](1669) [HTML](0) [PDF 356.87 K](3010)
    摘要:
    与放、化疗相比,肿瘤的靶向治疗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传统的靶向药物或干扰肿瘤的分裂增殖,或抑制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或克服肿瘤耐药。近年来,囊泡运输机制、DNA损伤修复机制和免疫系统靶向药物等相关研究在不断升温。其中,可通过囊泡运输进入成胶质瘤胞内的化合物Vacquinol-1已在小鼠实验中验证了其对肿瘤的杀伤作用。上述领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新突破,揭示着肿瘤靶向治疗理念与技术渐臻成熟,靶点类型也由传统的单一蛋白分子向信号转导通路的相互作用以及免疫微环境等整体协同效应的转变。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