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22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二十华诞巡礼
    曹雪涛
    2015, 22(2):141-14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01
    [摘要](1435) [HTML](0) [PDF 240.02 K](1926)
    摘要:
    2  模式识别受体与肿瘤微环境研究进展
    顾炎 曹雪涛
    2015, 22(2):143-15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02
    [摘要](2572) [HTML](0) [PDF 362.01 K](2464)
    摘要:
    肿瘤微环境的组成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备受瞩目,免疫系统参与肿瘤微环境形成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天然免疫细胞对肿瘤的免疫监视以及免疫耐受的形成具有双向功能。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是天然免疫细胞识别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以启动免疫与炎症过程的受体,在肿瘤免疫中也发挥双向的调控功能,其既能维持宿主寄生菌群平衡、清除死亡或突变细胞以抑制肿瘤发生,又能诱导慢性炎症、形成炎性微环境以促进肿瘤发生;既能识别危险信号启动天然免疫杀伤及后续的获得性免疫应答以抑制肿瘤进程,又能识别肿瘤释放的内源性配体以促进抑制性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进而诱导肿瘤的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此外,多种肿瘤细胞亦表达多种PRRs,肿瘤细胞本身PRR通路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将阐述肿瘤微环境中PRRs及其配体表达的特点,重点分析PRRs在肿瘤免疫调控中发挥的双向调控功能,以期为肿瘤免疫微环境形成的认识及肿瘤免疫治疗的设计提供新的视角。
    3  肿瘤精准细胞免疫治疗:梦想照进现实
    钱其军 吴孟超
    2015, 22(2):151-15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03
    [摘要](3001) [HTML](0) [PDF 484.89 K](3707)
    摘要:
    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作为一种全新的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已日益在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显示其价值。精准细胞免疫治疗(precision cell immunotherapy, PCIT)是基于肿瘤患者基因检测,筛选可引起强烈免疫反应的新抗原(neo-antigen),进而寻找并富集针对新抗原的精准T细胞(precision T cell for neo-antigen,PNA-T),扩增后回输患者的治疗新策略。相对于其他精准医学治疗方式,精准细胞免疫治疗具有比较独特的优势,有望成为中国肿瘤精准医学治疗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围绕肿瘤精准细胞免疫治疗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概念、特点、流程、技术难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比了其与转基因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or T cell, CAR-T)的异同,勾勒出肿瘤精准细胞免疫治疗的美好前景。
    4  一个革命性的抗癌研究策略:癌症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
    刘新垣
    2015, 22(2):159-16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04
    [摘要](2235) [HTML](0) [PDF 507.74 K](2383)
    摘要:
    2001年,笔者提出了癌症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cancer targeting gene-viro-therapy, CTGVT)的概念,即将一个抗癌基因插入到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中,从而将基因治疗与溶瘤病毒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由于溶瘤病毒能大量复制,插入其中的基因也能大量复制,故其抗肿瘤效果大增,较单用基因治疗或OV治疗强数十至上百倍。随后又引入双基因策略(CTGVT-DG),即向OV载体插入两个抗癌基因,由于两个抗癌基因之间可能存在互补或协同效应,在一些动物癌症模型中几乎能杀灭全部移植性肿瘤。近年来又采用纳米粒子把CTGVT-DG病毒颗粒包被,或者采用溶瘤痘病毒(OncoPox)作为载体与CTGVT-DG策略相结合,后者将可构建一系列抗癌作用极好的双基因OncoPox-gene1-gene2产物。国外多数使用OV-GM-CSF策略,仅局限于GM-CSF的免疫功能,忽视了基因复制的剂量效应及其重要性,这就是中国的CTGVT-DG胜过西方的优势之处。
    5  肿瘤生物治疗的抗体研究进展
    沈倍奋
    2015, 22(2):166-16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05
    [摘要](1730) [HTML](0) [PDF 283.04 K](2517)
    摘要:
    抗体已经成为生物制药产业的重要支柱。针对肿瘤生物治疗抗体,介绍了基于抗体工程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抗体人源化改造、人源抗体制备、抗体效应功能提高等技术研发情况。基于此,展望抗体研发的新方向。
    6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邓洪新 魏于全
    2015, 22(2):170-17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06
    [摘要](2386) [HTML](0) [PDF 392.94 K](3117)
    摘要: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随着DNA重组技术、基因克隆技术等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最具革命性的医疗技术之一,它是以改变人的遗传物质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治疗手段。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基因治疗已经由最初用于单基因遗传病的治疗扩大到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多种重大疾病的治疗,其中针对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方案占了总数的2/3。本文将主要聚焦全球基因治疗的发展历史和我国肿瘤基因治疗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肿瘤基因治疗所用的表达载体、基因导入系统、临床试验、重点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以及近年来基因治疗在恶性肿瘤、重大遗传性疾病等治疗领域所取得的重点突破。此外,还从基因的体内递送、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新技术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肿瘤基因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基因检测技术与基因治疗相结合等五个方面,对未来肿瘤基因治疗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进行重点阐述。有理由相信,随着肿瘤基因治疗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未来几年将是肿瘤基因治疗产品上市的重要时期,将为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新选择。
    7  免疫评分:依据肿瘤组织免疫特性进行预后预测
    孙成 田志刚
    2015, 22(2):177-18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07
    [摘要](2335) [HTML](0) [PDF 368.83 K](2613)
    摘要:
    有效的肿瘤预后指标有利于针对不同病例选择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防止过度治疗和不恰当治疗。目前临床普遍采用AJCC/UICC的TNM分期系统,按照原发病灶的病理特征将患者分为四期。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显示,在相同TNM分期患者的术后生存周期存在明显差异。最近,国际学者在结直肠癌中提出用免疫评分技术来关注肿瘤的组织免疫特性并进行数字病理学计分,以此来预测患者的生存周期,是一个重要的肿瘤免疫病理学进展,也为预判患者是否具有“预存免疫力”及其是否适合进行个体化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将就近年来免疫评分系统的发展过程、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进行逐一讨论。
    8  非B细胞来源的免疫球蛋白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邱晓彦
    2015, 22(2):183-19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08
    [摘要](1987) [HTML](0) [PDF 428.70 K](3365)
    摘要: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是一类最重要的免疫分子,是B淋巴细胞的特有产物,分泌型Ig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着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即抗体活性;膜结合型Ig是B细胞识别抗原受体(B cell antigen receptor, BCR),这是目前仍然写在国内外免疫学教材的经典概念。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机体内还存在一类迄今未被关注的、非B细胞来源的Ig分子(non B-Ig),它们在可变区重排模式、表达调控及功能等方面有别于经典的Ig分子。non B-Ig的突出特点是在恶性转化的细胞中高水平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不良分化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功能研究显示,non B-Ig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及生存,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研究提示,non B-Ig具有原癌基因的潜质,有可能成为多种肿瘤新的治疗靶点。
    9  肿瘤过继免疫细胞治疗靶抗原选择的新视野
    魏枫 任秀宝
    2015, 22(2):191-19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09
    [摘要](2394) [HTML](0) [PDF 336.66 K](2042)
    摘要:
    过继免疫细胞输注(adoptive cell transfer, ACT)属于肿瘤的被动免疫疗法。转移性黑素瘤患者在接受了ACT治疗后,部分患者肿瘤出现了持久的完全消退,显示了ACT在肿瘤治疗中的强大潜力。基因修饰淋巴细胞技术进一步为我们打开了肿瘤ACT治疗新领域的大门。肿瘤ACT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鉴定出肿瘤细胞上合适的具有免疫原性的靶点,从而使得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或基因修饰淋巴细胞只攻击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组织。肿瘤组织过表达的分化抗原、共有非突变的肿瘤抗原以及肿瘤间质来源的抗原等大多在正常组织上有低水平表达,并非肿瘤ACT治疗的合适靶点。相反,共有突变的肿瘤特异性抗原、病毒癌基因编码的抗原以及个体肿瘤的独特驱动性突变产物有望成为肿瘤ACT治疗的理想靶点。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未来肿瘤免疫治疗的进展很可能来自于免疫靶向个体肿瘤的独特的突变抗原,尤其是对肿瘤致癌性至关重要的基因的突变产物。
    10  肿瘤生物治疗开启黑素瘤临床治疗新时代
    李真 宋鑫
    2015, 22(2):197-20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10
    [摘要](1535) [HTML](0) [PDF 331.48 K](2052)
    摘要:
    恶性黑素瘤是一类进展快预后差的恶性肿瘤,对传统放化疗均不敏感,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5%。随着单克隆抗体、小分子化合物、过继性免疫细胞和溶瘤病毒等生物治疗技术的研发,肿瘤生物治疗为恶性黑素瘤的临床治疗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2011年到2014年,CTLA-4单抗Ipilimumab,PD-1单抗Pembrolizumab、Nivolumab,BRAF抑制剂Vemurafinib、Dabrafinib和MEK抑制剂Trametinib等相继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黑素瘤患者,同时多种自体免疫细胞疗法如TIL、CAR-T,以及溶瘤病毒T-VEC等也都在其各自的临床试验中获得了可靠的疗效证据。肿瘤生物治疗以其独特的治疗优势,打破了恶性黑素瘤临床研究近50年的沉寂。然而,我国恶性黑素瘤的生物治疗临床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多种生物治疗技术在中国的推广仍需进一步的临床佐证。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细胞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肿瘤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和融合,越来越多的生物治疗方法将逐渐应用于临床,造福于更多的恶性黑素瘤患者。
    11  基于microRNA调控网络预测卵巢癌多药耐药相关基因
    陈昌贤 胡艳玲 李力
    2015, 22(2):204-20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11
    [摘要](1571) [HTML](0) [PDF 235.41 K](2004)
    摘要:
    目的:基于microRNA(miRNA)调控网络预测卵巢癌多药耐药相关基因。方法: 综合运用文本挖掘、网络构建和预测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挖掘卵巢癌化疗耐药相关miRNA和miRNA-靶基因数据,并构建miRNA调控网络,利用已知miRNA对卵巢癌多药耐药相关基因进行预测。结果: 文本挖掘出11个与卵巢癌化疗耐药相关的miRNA,包括miR-130a、miR-214、let-7i、miR-125b、miR-376c、miR-199a、miR-93、miR-141、miR-130b、miR-193b*和miR-200c。在miRNA靶基因预测数据软件TargetScan中挖掘出47 077个miRNA-靶基因数据,而PicTar挖掘出1 675个miRNA-靶基因数据。在miRNA调控网络中,神经素1基因(neuropilins, NRP1)是最重要的Hub-基因。结论:利用已知miRNA构建miRNA调控网络进而预测卵巢癌多药耐药相关基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NRP1极有可能在卵巢癌化疗耐药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卵巢癌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
    12  小干扰RNA沉默 TLR4表达对脂多糖促进人肺癌SPCA1细胞增殖的影响
    郭隽馥 王艳杰 丛培玮 苗兰英
    2015, 22(2):209-21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12
    [摘要](1748) [HTML](0) [PDF 316.59 K](2043)
    摘要: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对脂多糖(LPS)促进人肺癌SPCA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LPS(10 μg/ml)刺激细胞,模拟慢性炎症的细胞微环境。将靶向TLR4基因的小干扰RNA(TLR4-siRNA)或阴性对照(NC-siRNA)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人肺癌SPCA1细胞,24 h后加入10 μg/ml LPS。按转染siRNA和加入LPS情况,实验分为不做任何处理的Control组、NC+10LPS组以及TLR4-siRNA+10LPS组。采用Real-time 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SPCA1细胞中 TL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CCK-8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与NC+10LPS组相比较,TLR4-siRNA+10LPS组细胞中TLR4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Control组和NC+10LPS组相比较, TLR4-siRNA+10LPS组SPCA1细胞的增殖明显减缓(P<0.01),TLR4-siRNA+10LPS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明显降低\[(4.50±1.89)vs (13.33±1.81)、(15.75±1.25)个,P<0.01\];TLR4-siRNA+10LPS组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61.55±0.55)% vs (53.59±1.59) %、(51.72±0.77)%,P<0.01\]。结论: TLR4-siRNA能有效沉默SPCA1细胞中TLR4的表达,能够阻滞细胞的生长,抑制细胞的增殖。
    13  基质金属蛋白酶-3促进骨肉瘤MG-63细胞的增殖、侵袭及其可能的机制
    江摩 郑燕科 余家明 徐鹏安 汤善华
    2015, 22(2):214-21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13
    [摘要](1850) [HTML](0) [PDF 350.94 K](2027)
    摘要: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对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并初步探讨MMP-3促进骨肉瘤侵袭和转移的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1月1日期间解放军第184医院骨科收治的骨肉瘤患者40例和健康人40名的血液标本,ELISA法检测其中MMP-3含量,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MMP-3含量与骨肉瘤Enneking分期的相关性。RT-PCR分别检测不同骨肉瘤细胞株U2-OS、HOS-143b、MG-63中MMP-3的表达。MTT法、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50、100、200 ng/ml MMP-3刺激或转入MMP-3- shRNA慢病毒(MOI=50、100、200)对MG-63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MMP-3过表达或沉默对MG-63细胞中侵袭、转移相关的蛋白p-AKT、核蛋白NF-κB表达的影响。〖HT5W〗结果:骨肉瘤患者血清中MMP-3的含量高于正常人(F=186.4, P=0.000);且MMP-3含量与骨肉瘤Enneking分期成正相关(r=0.736,P=0.043)。与其他3株细胞相比,MG-63细胞株中MMP-3表达最高(t=5.12, P<0.05)。 MMP-3刺激导致MG-63细胞内MMP-3过表达,p-AKT和核内NF-κB表达升高,并促进MG-6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入MMP-3- shRNA慢病毒导致MMP-3表达沉默,p-AKT和核内NF-κB表达降低,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结论: MMP-3可能通过增加AKT磷酸化水平和促进NF-κB核转位来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14  高转移潜能肝癌HCCLM3细胞中侧群细胞的分离及其干细胞特性鉴定
    郭哲 向邦德 姜经航 张俊 钟艳平 苏节 黎乐群
    2015, 22(2):220-2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14
    [摘要](1767) [HTML](0) [PDF 319.19 K](2088)
    摘要:
    目的:检测高转移潜能肝癌HCCLM3细胞株中侧群(side population, SP)细胞比例,分选SP细胞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4种肝癌细胞株的转移潜能大小依次为HCCLM3>MHCC97H>MHCC97L>Huh7,分别予以荧光染料Hoechst33342染色,以加入维拉帕米的拮抗组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SP细胞比例;从HCCLM3细胞中分选SP细胞和主群(main population, MP)细胞,采用悬浮球培养、Transwell侵袭实验及裸鼠成瘤实验判断HCCLM3 SP细胞是否具备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特性;RT-PCR检测SP及MP细胞中干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HCCLM3细胞中SP细胞比例为(16.9±1.8)%,显著多于MHCC97H、MHCC97L、Huh7中SP细胞比例\[(8.4±0.7)%、 (4.6±0.5)%、(1.0±0.2)%,均P<0.05\]。HCCLM3细胞中,SP细胞悬浮球形成明显高于MP细胞\[(25.3±5.1)% vs(11.2±2.6)%,P<0.05\],SP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高于MP细胞(P<0.05),SP细胞的裸鼠皮下成瘤能力也明显高于MP细胞。HCCLM3细胞的SP细胞中干细胞相关基因ABCG2、CD13、CD44、Nanog、Sox2及Klf4 mRNA平均表达水平分别是MP细胞的5.64、2.26、2.10、3.78、2.37、2.92倍(均P<0.05)。结论:肝癌HCCLM3细胞的SP细胞中富集了肝癌干细胞,这可能与其较高的转移潜能有关。
    15  人参皂苷Rg3通过Ca 2+ /CaM信号系统抑制胃癌BGC-823细胞增殖及其可能的机制
    孙大鹏 鲁明明 王硕 富力
    2015, 22(2):225-22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15
    [摘要](1411) [HTML](0) [PDF 329.95 K](1973)
    摘要: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3是否是通过降低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的表达来促进胃癌BGC-823细胞的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按加药的不同将BGC-823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Rg3(50 μg/ml)组、Ad-CaM组和Rg3(50 μg/ml)+Ad-CaM组。MTT法检测Rg3和/或Ad-CaM对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Rg3和/或Ad-CaM对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Rg3和/或Ad-CaM对胃癌BGC-823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Rg3和/或Ad-CaM对胃癌BGC-823细胞内CaM、IκB 、CaMKⅡ和NF-κB表达的影响。结果: Rg3组可以明显促进胃癌BGC-823细胞的凋亡和抑制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而Ad-CaM组和Rg3+Ad-CaM组明显抑制胃癌BGC-823细胞的凋亡和促进胃癌BGC-823细胞的生长和侵袭。Rg3组BGC-823细胞内NF-κB和CaMKⅡ的表达均明显抑制,而 IκB 的表达明显增强;Ad-CaM组和Rg3+Ad-CaM组BGC-823细胞内NF-κB和CaMKⅡ的表达均明显增强,而 IκB 的表达均明显抑制。结论: Rg3可能是通过降低CaM的表达来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进而抑制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促进其凋亡。
    16  慢病毒介导生长分化因子15基因沉默增强胶质瘤U373细胞的化疗耐药性
    张欢 郭谦 胡宇千 曹蕾 盖克克 强兆艳
    2015, 22(2):230-23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16
    [摘要](1786) [HTML](0) [PDF 433.22 K](1993)
    摘要: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的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 GDF15)基因低表达对胶质瘤U373细胞对化疗药物替尼泊苷(teniposide,VM-26)和顺铂(cisplatin,DDP)耐药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靶向GDF15的 GDF15-RNAi克隆入慢病毒载体GV248,构建shRNA慢病毒LV-GDF15-RNAi,用无关序列构建阴性对照慢病毒LV-RNAi,分别稳定转染U373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对细胞内GDF15表达的影响。用梯度质量浓度的VM-26(0.1、0.5、2.5和12.5 μg/ml)和DDP(0.08、0.4、2和10 μg/ml)处理LV-GDF15-RNAi组和LV-RNAi组细胞48 h,MTT法、Hoechst/PI双染检测LV-GDF15-RNAi转染对U373细胞VM-26、DDP耐药性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LV-GDF15-RNAi转染对U373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cl-xL、P53和 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稳定低表达GDF15的U373细胞系,LV-GDF15-RNAi组细胞内GDF15表达较LV-RNAi组和野生型U373细胞显著降低(0.013±0.001 vs 0.622±0.068、 0.601±0.004,均P<001)。VM-26和DDP在最低浓度时,LV-GDF15-RNAi组细胞存活率即显著高于LV-RNAi组\[VM-26 0.1 μg/ml:(91.84±264)% vs (80.71±2.66)%,P<0.01;DDP 0.08 μg/ml:(102.35±6.79)% vs (85.10±3.69)%,P<0.01\],随药物浓度升高差异更加显著。相同浓度的VM-26或DDP处理下,LV-GDF15-RNAi组细胞凋亡数均少于LV-RNAi组;同时,LV-GDF15-RNAi组的Bcl-2和Bcl-xL的表达量比LV-RNAi组显著增多(P<0.05或P<0.01),Caspase-3和P53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下调胶质瘤U373细胞中GDF15水平能够增强细胞对VM-26和DDP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GDF15调控Bcl-2、Bcl-xL、P53和Caspase-3的表达有关。
    17  PI-88抑制人食管癌TE-13细胞Matrigel裸鼠移植瘤血管新生及其机制
    朱辉 何明 单保恩 时高峰 王士杰
    2015, 22(2):236-23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17
    [摘要](2786) [HTML](0) [PDF 256.04 K](2111)
    摘要:
    目的:探讨通过Matrigel与肿瘤细胞混合接种的方法构建裸鼠人食管癌Matrigel移植瘤模型的可能性,进一步研究抗肿瘤制剂PI-88对于人食管癌Matrigel移植瘤生长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食管鳞癌细胞株TE-13悬液与Matrigel胶混合,接种8只裸鼠,构建人食管癌TE-13细胞Matrigel裸鼠移植瘤模型,将其随机分为PI-88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按照20 mg/kg剂量皮下注射PI-88,1次/d(PI-88配成1 mg/ml溶液);对照组按照20 ml/kg注射生理盐水,1次/d,均连续给药2周。第2、6、10、14天记录裸鼠肿瘤体积,第15天进行增强CT扫描观察肿瘤区域显影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 HPSE)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结果: 8只裸鼠均在接种当天形成移植瘤,成功构建TE-13细胞Matrigel裸鼠移植瘤模型。PI-88治疗第14天时,治疗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70.25±6.85) vs (143.13±17.18) mm3,P<0.05\]。治疗第15天时,治疗组肿瘤区域C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5.18±091 vs 19.23±2.03,P<0.05)。治疗组肿瘤组织内HPSE与VEGF表达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HPSE:(28.70±6.39) vs (87.55±22.03)个,t=11.472, P<0.01;VEGF:(47.10±8.18) vs (94.40±14.47)个,t=12.727, P<0.01\]。结论: Matrigel胶混合食管癌细胞接种裸鼠制备移植瘤方法可行,PI-88能够抑制人食管癌TE-13细胞Matrigel裸鼠移植瘤生长及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88抑制移植瘤组织中HPSE和VEGF表达有关。
    18  GM-CSF 基因修饰肿瘤细胞疫苗治疗前后黑素瘤患者CD8 +T细胞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马晓菲 钱雅琴 赵华 于津浦 魏枫 安阳 于文文 李慧 任秀宝
    2015, 22(2):240-24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18
    [摘要](2398) [HTML](0) [PDF 280.27 K](2109)
    摘要:
    目的: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GM-CSF modified tumor cell vaccine,GVAX)治疗前后黑素瘤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GVAX治疗的56例黑素瘤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自然杀伤细胞(NK)及树突状细胞(DC1和DC2)的比例,分析治疗前后外周血各免疫细胞比例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GVAX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较前升高\[(37.56±12.76)% vs(34.71±12.30)%,P=0.006\],CD4+T细胞比例降低\[(53.44±13.36)% vs (56.27±1315)%,P=0.017\],CD4+/CD8+比值降低\[1.61(1.37)vs 1.75(0.71),P=0.009\]。治疗后CD3+T、NK、Treg、DC1、DC2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患者GVAX治疗前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大于均值组与小于均值组相比,中位生存时间显著延长(29.16 vs 13.34个月,P=0.012)。结论: GVAX治疗黑素瘤可增强CD8+T细胞为主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晚期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可作为预测GVAX疗效的指标,为判断预后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19  过表达缺氧诱导因子-1α的结直肠癌裸鼠可视化模型的建立
    李喆 叶小磊 杨生生 殷佩浩 胡送娇 陈磊 房林
    2015, 22(2):246-25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19
    [摘要](2179) [HTML](0) [PDF 406.04 K](2407)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荧光可视化显像且稳定过表达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裸鼠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方法:对不同的人结直癌细胞系(SW480、SW620、LOVO及HCT116细胞)用缺氧诱导剂CoCl2处理,根据HIF-1α被诱导表达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靶细胞;将HIF-1α的cDNA序列克隆至慢病毒表达质粒pLV-TRC-EGFP,构建pLV-HIF1α-EGFP慢病毒表达质粒,并包装过表达HIF-1α的慢病毒颗粒Lenti-HIF1α-EGFP。将Lenti-HIF1α-EGFP感染SW480细胞,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过表达HIF-1α的细胞株SW480HIF-1α,Western blotting检测SW480HIF-1α细胞内HIF-1α及其下游蛋白VEGF、M1型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expression M1,PKM1)的表达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其迁移能力。裸鼠腹腔注射SW480HIF-1α建立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裸鼠腹腔移植瘤结节。结果:常氧条件下4种结直肠癌细胞均不表达HIF-1α,经CoCl2诱导后,除SW480细胞系以外的细胞均可被诱导表达HIF-1α,故选择SW480细胞作为研究靶细胞。成功构建稳定过表达HIF-1α的细胞株SW480HIF-1α,SW480HIF-1α细胞内HIF-1α、VEGF和PKM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野生型SW480细胞,其迁移能力较野生型SW480细胞显著增强\[观察视野内迁移细胞数:(250±11)vs(50±5)个,P<0.01\]。SW480HIF-1α组裸鼠肠壁形成肿瘤结节数量显著多于SW480组\[(15±4)vs(4±1)个,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高表达HIF-1α的荧光可视化裸鼠移植瘤模型,为进一步的相关功能学研究以及药物筛选提供条件。
    20  DC-CIK细胞免疫治疗肺癌脑转移病例报告一例
    蒋琦 钱其军
    2015, 22(2):252-25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20
    [摘要](1919) [HTML](0) [PDF 263.95 K](2217)
    摘要:
    21  肿瘤干细胞微环境与肿瘤转移
    刘欢 王海娟 张颖 钱海利
    2015, 22(2):255-25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21
    [摘要](2114) [HTML](0) [PDF 189.90 K](2770)
    摘要: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是肿瘤组织中一小部分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肿瘤细胞,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源,也可能是起始肿瘤转移发生的根本原因。由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血管微环境和骨髓微环境等组成了复杂的CSC微环境,为CSC的生长提供条件;同时,CSC还能招募、激活间充质干细胞等特殊类型的细胞形成适合CSC生长的微环境。并且,CSC微环境能分泌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IL-1β等细胞因子,激活相关信号通路,通过诱导血管生成及抑制免疫等途径参与CSC的侵袭、转移等。近年来,靶向CSC微环境治疗肿瘤转移逐渐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尝试靶向一些分子和通路,如IL-6、IL-8及其受体、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等,借此抑制卵巢癌、乳腺癌中CSC的增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针对CSC及其微环境的干扰的治疗将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向。
    22  检查点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徐德红 宋鑫
    2015, 22(2):259-26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22
    [摘要](2174) [HTML](0) [PDF 222.63 K](2277)
    摘要:
    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在手术、放疗、化疗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但NSCLC患者5年生存率仍只有15%,因此探索NSCLC新的治疗模式尤为重要。免疫治疗以其低毒、高效等特点成为当前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检查点抑制剂作为新型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通过阻断T细胞的负性信号传递使其大量活化增值,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显现出了良好的抗瘤效果。目前,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 4, 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受体PD-L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分子(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 3, LAG-3, CD223)和T细胞免疫球蛋白3(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domain-containing molecule 3, TIM-3)等分子的抑制剂均在NSCLC中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在治疗NSCLC的临床试验中,检查点抑制剂Ipilimumab、Nivoluma等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前景值得期待。
    23  纳米粒子药物输送系统与实体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李想 赵春晖 徐洁 冯斌
    2015, 22(2):265-27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23
    [摘要](1703) [HTML](0) [PDF 269.51 K](2861)
    摘要:
    目前,对包括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在内的脑肿瘤的治疗效果不佳。血脑屏障限制了放化疗药物以有效的浓度到达肿瘤细胞。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大部分肿块及对浸润部分的辅助治疗,以多功能纳米粒子为基础的药物输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的发展为实体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氧化铁、量子点等为代表的纳米粒子可以作为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探针、光学探针以及结合多种成像方法的探针为实体脑肿瘤的诊断提供更加敏感的分辨能力和更加清晰的成像。此外,多柔比星、紫杉醇等化疗药物的肿瘤内输送,也从最初的脂质体转运系统和多聚物组成的非磷脂纳米粒逐步发展到兼具多种功能的新型纳米粒子转运治疗系统。通过改变其大小、组成和表面化学性质,纳米粒子能够发展成为结合检测、成像、药物靶向导入的多功能平台,尤其是靶向分子修饰的纳米粒子,在实体脑肿瘤的治疗中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本文针对利用纳米粒子进行诊断和治疗脑肿瘤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展望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前景。
    24  TG2在宫颈癌及卵巢癌中的作用
    刘迎春 孙晓红
    2015, 22(2):272-27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2.024
    [摘要](1871) [HTML](0) [PDF 193.24 K](2117)
    摘要:
    2型转谷氨酰胺酶 (transglutaminase 2, TG2)是转谷氨酰胺酶家族成员之一,其作为一种多功能酶可通过激活多条信号通路(如PI3K/AKT途径、NF-κB途径、mTOR途径、RAS/MAPK途径等)调控肿瘤(如胰腺癌、肠癌、肝癌等)发生、发展、侵袭及耐药,在妇科肿瘤尤其是宫颈癌及卵巢癌的病理生理进程中可能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故本文通过对TG2结构和分布、活性调控以及当前关于TG2在宫颈癌和卵巢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宫颈癌及卵巢癌的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