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22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NK细胞的抗肝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黄宇贤 陈心彤 郭坤元
    2015, 22(6):675-68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01
    [摘要](1753) [HTML](0) [PDF 420.21 K](1768)
    摘要:
    目前,针对晚期肝癌无标准和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multi-target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MTKI)联合NK细胞对肝癌细胞具有协同杀伤作用:一方面,MTKI能阻断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另一方面,MTKI诱导肿瘤细胞表达NK细胞活化性配体(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 ligand,NKG2DL),促进肿瘤细胞对NK细胞杀伤的敏感性。MTKI诱导肿瘤细胞表达NKG2DL,主要通过DNA损伤修复反应分子和细胞凋亡通路与转录因子NF-κB(nuclear factor-κB)之间相互作用,活化由NF-κB2和RelB组成的旁路途径调节NKG2DL的转录和表达。MTKI通过NF-κB旁路途径诱导肿瘤表达NKG2DL的分子机制为MTKI联合NK细胞治疗肝细胞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2  舒尼替尼促进人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及其分子机制
    黄宇贤 陈心彤 蔡宋浩 李玉华 吴秉毅 宋朝阳 贺艳杰 郭坤元
    2015, 22(6):684-68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02
    [摘要](2106) [HTML](0) [PDF 359.54 K](1780)
    摘要:
    目的:探讨苹果酸舒尼替尼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常规体外培养HepG2细胞,利用MTT法检测舒尼替尼杀伤HepG2细胞的IC50,Western blotting 检测药物处理前后HepG2细胞分子靶点蛋白表达,膜联蛋白(Annexin-V)/碘化丙啶(PI)双标法和TUNEL染色法检测舒尼替尼处理前后HepG2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药物处理前后HepG2细胞凋亡基因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舒尼替尼杀伤HepG2细胞的IC50值为(3.22±0.50)μmol/L。以对HepG2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的剂量1 μmol/L舒尼替尼处理HepG2细胞后,细胞内VEGFR1、VEGFR2、PDGFRα、Kit、FLT3蛋白表达均有不同水平下降(均P<0.05),HepG2细胞的凋亡率\[(15.18±1.28)% vs (5.90±0.45)%,P<0.05\]、凋亡指数(AI)\[(23.54±4.73) vs (4.17±0.64), P<0.05\]均显著升高。舒尼替尼处理HepG2细胞后,上调促凋亡基因Bax、NOXA、PUMA、P53 mRNA表达水平(均P<0.05),降低抑凋亡基因Bcl-2、X-IAP mRNA表达水平(均P<0.05)。结论: 舒尼替尼能够诱导肝癌HepG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促凋亡基因的表达及降低抑凋亡基因表达水平来实现的。
    3  舒尼替尼促进HepG2细胞NKG2DLs表达从而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
    黄宇贤 陈心彤 林遐 翁关样 李玉华 吴秉毅 宋朝阳 郭坤元
    2015, 22(6):690-69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03
    [摘要](1528) [HTML](0) [PDF 364.94 K](1698)
    摘要: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促进肝癌细胞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配体(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 ligands,NKG2DLs)表达及提高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方法:常规体外培养HepG2细胞,免疫磁珠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分选NK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NK细胞纯度及1 μmol/L舒尼替尼孵育24 h前后肝癌细胞NKG2DLs表达率;LDH释放测定法检测NK细胞对药物处理前后靶细胞的杀伤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药物处理前后HepG2细胞NKG2DLs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分选后NK细胞(CD3-CD16+CD56+细胞)的纯度达78%以上;经舒尼替尼处理后靶细胞MHC-Ⅰ类链相关分子A或B(MHC class Ⅰ-related chain molecules A/B, MICA/MICB)、人巨细胞病毒糖蛋白UL16结合蛋白(UL16-binding proteins,ULBPs)的表达率均有升高,以MICA、MICB和ULBP2升高最明显(F=17.73,P=0.000)。当效靶比为10∶1、20∶1时,NK细胞对舒尼替尼处理前后HepG2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从(9.47±1.11)%、(20.45±1.94)%上升到(28.88±123)%、(44.93±1.57)%,舒尼替尼处理前后NK细胞对靶细胞杀伤活性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舒尼替尼处理HepG2细胞后,MICA、MICB和ULBP2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62.628,P=0.000)。结论:舒尼替尼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高表达NKG2DLs(MICA/B和ULBP2),并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
    4  siRNA干扰NF-кB家族成员表达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表达NKG2DLs
    黄宇贤 陈心彤 蔡宋浩 龙慧 郭坤元 吴秉毅 宋朝阳 贺艳杰 李玉华
    2015, 22(6):696-70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04
    [摘要](1550) [HTML](0) [PDF 347.11 K](1827)
    摘要: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表达的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配体(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 ligands,NKG2DLs)与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 B kappa, NF-κB)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常规体外培养HepG2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 μmol/L舒尼替尼处理HepG2细胞24 h前后NF-κB基因家族成员 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并合成NF-κB1、NF-κB2和RelB siRNA引物,通过脂质体法将目的基因siRNA转染于HepG2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干扰效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siRNA转染前后HeG2细胞内NF-κB1、NF-κB2和RelB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siRNA前后HepG2细胞NKG2DLs表达率。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舒尼替尼处理HepG2细胞后,NF-κB1、NF-κB2和RelB mRNA表达水平升高,主要以NF-κB2 mRNA和RelB mRNA升高为主。荧光显微镜观测siRNA转染后HepG2细胞红色荧光表达率约为60%,干扰效率达95%以上。siRNA转染后HepG2细胞内NF-κB1、NF-κB2和Rel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siRNA转染+药物组NKG2DLs表达率明显低于药物处理组(P<0.05)。结论: 首次揭示了舒尼替尼通过NF-κB旁路途径诱导肿瘤细胞表达NKG2DLs。
    5  舒尼替尼通过NF-кB旁路途径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NKG2DLs的表达
    黄宇贤 陈心彤 林遐 翁关样 郭坤元 吴秉毅 宋朝阳 贺艳杰 李玉华
    2015, 22(6):703-7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05
    [摘要](1612) [HTML](0) [PDF 370.77 K](1692)
    摘要: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通过NF-κB信号通路诱导肝癌HepG2细胞表达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配体(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 ligands, NKG2DLs)的分子机制。方法: 常规体外培养HepG2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1 μmol/L舒尼替尼处理HepG2细胞24 h前后DNA损伤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药物处理前后细胞DNA损伤修复分子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 检测分别以NF-κB激动剂和抑制剂处理HepG2细胞前后NKG2DLs蛋白表达及IKKα和IκBα表达情况。结果: 舒尼替尼药物处理后,HepG2细胞均发生不同程度DNA损伤;且AP-1、ATM、ATR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CHK1、CHK2、GSK3β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不同处理组间DNA损伤修复相关信号分子mRNA表达有显著差异(F=61.242,P=0.000)。NF-κB转录活性抑制剂JSH-23可降低HepG2细胞NKG2DLs蛋白表达量,而NF-κB转录活性激动剂TNF-α、PMA均可增加HepG2细胞NKG2DLs蛋白表达量(F=15.043,P=0000);舒尼替尼处理肿瘤细胞后NF-κB的抑制分子IKKα被抑制,而激活分子IκBα被激活。结论: 舒尼替尼可通过DNA损伤修复分子激活NF-κB旁路途径诱导肿瘤细胞表达NKG2DLs。
    6  穿膜肽介导的NY-ESO-1155-163诱导CTL对黑素瘤A-375细胞的杀伤活性
    李文丽 贾原 赵晴 李芳 靳保利 张俊萍
    2015, 22(6):710-71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06
    [摘要](1468) [HTML](0) [PDF 363.64 K](1626)
    摘要:
    目的:探讨穿膜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 CPP)Tat49-57携带NY-ESO-1155-163抗原肽致敏DC后诱导获得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 CTL),并体外检测其对黑素瘤细胞株A-375的杀伤效果。 方法: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50 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细胞因子诱导,获得DC和T淋巴细胞。实验组用Tat49-57-NY-ESO-1155-163致敏DC,待DC成熟后与T淋巴细胞混合诱导产生CTL,并设PBS组和NY-ESO-1155-163组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致敏前后DC的表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抗原肽疫苗致敏DC后诱导的CTL对黑素瘤细胞株A-375的体外杀伤活性,同时与对人肺癌A549细胞株、人白血病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进行比较。结果:Tat显著提升NY-ESO-1155-163进入DC的穿膜能力。与NY-ESO-1155-163致敏的DC相比,Tat49-57-NY-ESO-1155-163致敏后DC的CD80/CD86\[(54.9 ±3.3 )% vs (43.8±5.7)%,P<0.05\]和CD40\[(42.1±1.9)% vs (23.7±2.8)%,P<0.05\]的表达率显著升高。Tat49-57-NY-ESO-1155-163刺激DC后诱导培养的T细胞亚群主要以MHC-Ⅰ类分子介导的CD3+CD8+细胞为主。Tat49-57-NY-ESO-1155-163组CTL对A-375细胞的杀伤能力显著高于NY-ESO-1155-163组,且随着效靶比的增加,杀伤活性逐渐增强(P<0.05)。A-375细胞高表达NY-ESO-1,Tat49-57-NY-ESO-1155-163组CTL对A-375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杀伤作用显著强于A549和K562细胞(均P<0.05)。结论:Tat49-57可以增强NY-ESO-1155-163抗原多肽的免疫原性,Tat49-57-NY-ESO-1155-163多肽致敏DC能有效诱导CTL抗黑素瘤细胞A-375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7  Med19基因沉默对p53野生型和突变型乳腺癌细胞紫杉醇化疗疗效的影响
    杨晓丹 郭子健 刘贝贝 李莉华
    2015, 22(6):716-72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07
    [摘要](1619) [HTML](0) [PDF 480.03 K](1823)
    摘要:
    目的:探讨下调中介体(mediator,Med)19表达是否增加紫杉醇(pacliatxel, PTX)对p53野生型和突变型乳腺癌细胞化疗的疗效。方法:构建Med19RNA干扰(RNAi)慢病毒,分别感染p53野生型的乳腺癌细胞MCF-7和p53突变型的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两种细胞均分为Med19基因敲减组(KD组:细胞感染pGcscil-Med19-siRNA-GFP )、空载体感染组(NC 组:细胞感染pGcscil-Med19-NC-GFP)、对照组(CON组:未感染慢病毒的乳腺癌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慢病毒感染效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Med19基因沉默后各组细胞内P53、磷酸化P53(pP53)、P2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紫杉醇分别作用于Med19基因沉默前后的MCF-7和MDA-MB-231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变化。结果:KD组和NC组细胞的荧光感染效率均大于90%,表明获得了满意的感染效率。与CON组和NC组相比,两种细胞KD组的Med19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CF-7细胞KD组P53、pP53、P21蛋白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在0.01~50 μg/ml 范围内,紫杉醇抑制两种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并呈浓度依赖性(P<0.05),对KD组的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均高于NC组及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MDA-MB-231细胞各组间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0 μg/ml紫杉醇导致两种细胞的KD组和NC组均出现G2/M期阻滞,并且MCF-7细胞KD组G0/G1期细胞较NC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Med19基因沉默增强紫杉醇对p53野生型乳腺癌MCF-7细胞化疗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为增强了p53基因的表达活化,通过其下游基因p21 调节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
    8  TRAIL通过降低EGFR的表达水平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侵袭
    李秀萍 徐志伟 刘葆金 吴崇学 朱坤潮 谢亮 朱小峰 苏微微 李海甲 孟旭莉
    2015, 22(6):724-62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08
    [摘要](1698) [HTML](0) [PDF 304.17 K](1599)
    摘要: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可能机制。方法:Western blotting、Real-time PCR分别检测rsTRAIL处理对MDA-MB-231细胞内EGFR、磷酸化转录因子IκBα(p-IκBα)和 miR-146a表达的影响。向MDA-MB-231细胞转染miR-146a mimics、miR-146a inhibitor,Western blotting检测miR-146a对MDA-MB-231细胞中EGFR表达水平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rsTRAIL、miR-146a和EGFR对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20 ng/ml rsTRAIL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中EGFR的表达(6 h, t=4.35, P<0.05; 12 h, t=8.609, P<0.01; 24 h, t=10.84, P<0.01),提高p-IκBα(6 h, t=-4.201, P<0.05; 12 h, t=-15.805, P<0.01; 24 h, t=-35.921, P<0.01)和miR-146a的表达水平(6 h, t=-4.67, P<0.05; 12 h, t=-11.635, P<0.01; 24 h, t=-15.8, P<0.01),并且呈时间依赖性。在MDA-MB-231细胞中转染miR-146a mimics显著抑制EGFR的表达(t=6.25, P<0.01);反之,转染miR-146a inhibitor则促进细胞内EGFR的表达(t=-3.674, P<0.05)。rsTRAIL处理(t=7.108, P<0.01)、转染miR-146a mimics或siEGFR(t=6.051, P<0.01; t=5.245, P<0.01)均导致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下降。结论:rsTRAIL通过特异性增加miR-146a的表达水平靶向降低EGFR的表达从而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侵袭能力。
    9  青蒿素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
    靳彩玲 赵树鹏 张清琴 王颖 寇小格 路平
    2015, 22(6):729-73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09
    [摘要](1378) [HTML](0) [PDF 352.90 K](1627)
    摘要:
    目的:研究青蒿素(Artemisinin)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NSCLC)细胞(ASTC-a-1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0~150 μg/ml的青蒿素处理24 h和100 μg/ml青蒿素处理0、6、12、24、48 h对ASTC-a-1和A549细胞活性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 μmol/L STS、100 μg/ml青蒿素单独或联合5 mmol/L 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清除剂NAC(N-乙酰半胱氨酸)处理细胞24 h对细胞核形态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青蒿素单独或联合NAC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Bax和Bak基因后,观察青蒿素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青蒿素能够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ASTC-a-1和A549细胞的活性,IC50值约为100 μg/ml;经NAC预处理后,青蒿素导致的细胞活性下降程度明显低于未经预处理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TS、青蒿素单独或联合NAC均能引起ASTC-a-1和A549细胞核固缩及细胞凋亡。经NAC预处理后,青蒿素诱导的ASTC-a-1和A549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4±2.1)%和(17.9±3.8)%,明显低于STS组\[(48.2±2.6)%,(39.8±4.9)%\]和细胞未经预处理组\[(59.6±3.4)%,(50.7±3.8)%\]青蒿素引起的凋亡率(均P<0.01)。青蒿素只能引起Bak沉默细胞活性的上升(P<0.01),而对Bax沉默细胞活性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青蒿素能诱导两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STC-a-1和A549细胞)ROS介导的细胞凋亡,促凋亡因子Bak而不是Bax参与了凋亡过程。
    10  430例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KRAS、BRAF和PIK3CA基因突变状态及其临床意义
    杨宁 郭妹 宋玉兰 李美霞 蒲晓宇
    2015, 22(6):734-73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10
    [摘要](1862) [HTML](0) [PDF 302.68 K](2082)
    摘要: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信号通路中EGFR、Kirsten鼠肉瘤病毒癌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KRAS)、B-Raf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 proto oncogene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BRAF)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α亚单位(phosphatidylinositol -4,5- 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PI3KCA)基因的突变状态及其临床意义,为酪氨酸酶抑制剂(tyrasin kimase inhibitor, TKI)临床用药与科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urPlex-xTAG70plex液相芯片技术平台检测中国430例NSCLC患者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 fixed paraffin embedded, FFPE)组织中EGFR、KRAS、BRAF和PIK3CA基因的突变状态,分析基因的突变率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GFR、KRAS、BRAF和PIK3CA的突变率分别为41.2%,79%,0.7%和3.7%。EGFR外显子19、21在女性患者中的突变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 在肺腺癌患者中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肺癌(P<0.01),在无吸烟史患者中的突变率高于有吸烟史的患者(P<0.01)。相反地,KRAS突变在男性患者中的突变率高于女性(P<0.05),在肺腺癌中的突变率高于肺鳞癌(P<0.005),有吸烟史患者的突变率高于无吸烟史患者(P<0.01)。在肺腺癌患者中PIK3CA的突变率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肺癌(P<0.01)。结论: EGFR和KRAS基因突变率与性别、组织学类型及吸烟史密切相关。在检测中发现EGFR和KRAS双突变,此外PIK3CA突变并非与EGFR和KRAS突变互斥。
    11  分化型甲状腺癌分子诊断标志物的研究
    马宁 王朝杰 周云
    2015, 22(6):740-74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11
    [摘要](1238) [HTML](0) [PDF 347.09 K](1737)
    摘要:
    目的:观察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和良性甲状腺疾病的不同蛋白分子表型,从而确定能准确诊断甲状腺癌的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含有100个良性甲状腺病变和99个恶性DTC的组织芯片样本进行染色,检测了57种可以做为分子标志的蛋白。使用列联表和Mann-Whitney U(MU)检验来确定分子标志染色与肿瘤病理特征(DTC和良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使用随机森林分类器算法来确定有用/重要的分子标志。结果:在多重检验校正后,发现57个诊断标志物中35个与DTC有显著相关性。与良性甲状腺癌疾病相比,在DTC中有8个标志物表达下调而有27个标志物上调(P<0.05)。在DTC诊断中最显著的标志物为Galectin-3、细胞角蛋白 19、血管表皮生长因子、雄激素受体、p16、Aurora-A与HBME-1。使用DTC分子标志芯片,通过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对肿瘤良恶性进行诊断的预计灵敏度为879%、特异性为94.0%、准确性为91.0%。结论:研究甲状腺癌的分子表型在甲状腺疾病中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  结直肠癌组织中S6K1及4EBP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张少华 毕经旺
    2015, 22(6):747-75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12
    [摘要](1390) [HTML](0) [PDF 409.64 K](1692)
    摘要: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S6蛋白激酶 1(protein S6 kinase 1, S6K1)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E binding protein 1, 4EBP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济南军区总医院肿瘤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经手术切除的100例结直肠癌组织与40例正常癌旁结直肠黏膜组织、30例淋巴结转移灶组织、15例远处转移灶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S6K1和4EBP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S6K1和4EBP1蛋白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50%(7/40)和22.50%(9/40),而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00%(74/100)和79.00%(79/100),S6K1和4EBP1蛋白在癌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S6K1蛋白的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分期(r=0.31,P<0.01)及组织分化程度(r=0.25,P<0.05)显著相关。4EBP1蛋白的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分期(r=0.27,P<0.01)及组织分化程度(r=0.22,P<0.05)显著相关。S6K1和4EBP1蛋白高表达患者无疾病进展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更短(P<0.05),但S6K1和4EBP1蛋白表达水平对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无影响(P>0.05)。S6K1和4EBP1蛋白两者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25,P<0.05)。结论:S6K1及4EBP1蛋白在结直肠癌形成过程中有互相促进作用,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可作为较为理想的分子靶点和预后评估指标。
    13  长链非编码RNA XLOC_008370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和甲基化状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沈素朋 刘胜男 师雅斌 梁佳 郭炜 董稚明 王晶田
    2015, 22(6):754-75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13
    [摘要](1747) [HTML](0) [PDF 259.03 K](1648)
    摘要: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中长链非编码RNA XLOC_008370(long non-colding RNA XLOC_008370, lncRNA XLOC_008370)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探讨XLOC_008370在ESCC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应用RT-PCR以及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 MSP)法检测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itydine, 5-Aza-dC)处理前后的ESCC细胞系(TE1、TE13、Eca109、T.TN、YES-2)以及ESCC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XLOC_008370的表达和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5种ESCC细胞中XLOC_008370的表达均呈阴性或弱阳性,经5-Aza-dC处理后,5种细胞中XLOC_008370的表达均升高。5种细胞中XLOC_008370基因呈高甲基化状态,应用5-Aza-dC处理后,Eca109、Yes-2细胞中XLOC_008370基因甲基化程度降低,非甲基化程度增加,其余3种细胞中XLOC_008370基因均表现为非甲基化状态。XLOC_008370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并与TNM分期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ESCC组织中XLOC_008370的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54.02%, 47/87),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9.20%, 8/87)(P<0.05),并与TNM分期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发生XLOC_008370甲基化的ESCC组织中XLOC_008370的表达显著低于未发生甲基化的ESCC组织(P<005)。结论: XLOC_008370的异常低表达可能与ESCC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其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导致其表达沉默的机制之一。
    14  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联合DC-CIK细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郑婷 寇晓霞 吴孟超 钱其军
    2015, 22(6):760-76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14
    [摘要](2017) [HTML](0) [PDF 291.30 K](1826)
    摘要:
    目的:探讨含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化疗方案联合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dendritic cells-cytokine-induced killer,DC-CIK)细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收治的11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以OXA为主的方案化疗,包括FOLFOX 4方案,即OXA+亚叶酸钙(calcium folinatc,CF)+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或GEMOX方案化疗,即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OXA,化疗结束后2~3 d回输DC-CIK细胞。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中位肿瘤进展时间(median time to tumor progression,mTTP)、中位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和不良反应。结果:11例患者中,获得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2例,疾病稳定(SD)5例,疾病进展(PD)4例,总有效2/11例,DCR 7/11例;mTTP为4.1个月;mOS为11.3月;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轻、中度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和轻度周围神经毒性等化疗毒性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联合DC-CIK细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性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15  DC疫苗联合CIK细胞治疗39例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
    江龙委 黄伟谦 姚露 张燕 艾月琴 郑劼 高艳荣 张闯 赵华 胡建华 贾绍昌 肖梅
    2015, 22(6):765-77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15
    [摘要](1946) [HTML](0) [PDF 304.68 K](1820)
    摘要:
    目的:评价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细胞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解放军81医院进行细胞免疫治疗的的39例Ⅱb~Ⅳ期宫颈癌患者。观察DC-CIK细胞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及淋巴细胞亚群。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结果: 39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经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客观缓解率为20.5%,疾病控制率为66.7%;1年生存率为61%,2年生存率为46%,3年生存率为46%。经细胞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无显著改变,外周血肿瘤标记物CA125水平显著降低(51.79 vs 36.52,P<0.01),SCCA水平无显著变化。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有远端转移、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细胞治疗疗效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治疗前CA125水平正常与否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可产生临床获益,并可能改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远期生存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16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及癌组织中 KISS1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季金龙 刘曼华 林巍巍 乔海凤 郑艳莉 单峰 陈丽平
    2015, 22(6):773-77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16
    [摘要](1375) [HTML](0) [PDF 246.35 K](1614)
    摘要: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患者外周血、癌组织中KISS1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RT-PCR 检测40例EOC、20例交界性卵巢肿瘤、20例良性卵巢肿瘤以及20例正常卵巢的组织及其术前静脉血中KISS1 mRNA的表达,分析KISS1 mRNA在4种组织间的表达差异性及在卵巢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OC组织及外周血KISS1 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良性肿瘤以及正常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OC组织及外周血KISS1 mRNA的表达量与组织分化、临床分期、有无转移、术后残留病灶大小有关(P<0.05);KISS1 mRNA在EOC原发病灶中的表达量高于其在对应转移灶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外周血与卵巢组织中KISS1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69,P<0.001)。结论:KISS1基因可能参与了EOC的发生与发展,外周血KISS1 mRNA可作为卵巢癌分化程度、分期、复发及转移的生物学标志。
    17  p-mTOR与HIF-1α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王茜 时延龙 毕经旺
    2015, 22(6):779-78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17
    [摘要](1526) [HTML](0) [PDF 352.66 K](1584)
    摘要:
    目的:研究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p-mTOR)、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α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普外科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mTOR、HIF-1α在63例结直肠癌组织、27例转移淋巴结组织、12例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以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作对照,χ 2检验分析p-mTOR、HIF-1α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p-mTOR和HIF-1α表达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Kaplan-Meier检验进行p-mTOR、HIF-1α的生存期分析。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中,p-mTOR(50.80% vs 635%,χ 2= 30489,P<0.01)、HIF-1α(65.08% vs 9.52%,χ 2=47.323,P<0.01)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mTOR、HIF-1α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及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相关,而且 p-mTOR表达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r=0. 345,P<0.01);p-mTOR阳性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显著短于p-mTOR阴性患者(χ 2分别为4.584、4.557,均P<005)。 结论:p-mTOR及HIF-1α在结直肠癌组织及转移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其表达可以作为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18  肿瘤抗原冲击的DC联合CIK细胞治疗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
    姜鹏君 朱学军 范振芳 于菊华 夏雯 孙雪梅 李晓惠
    2015, 22(6):785-78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18
    [摘要](1748) [HTML](0) [PDF 306.58 K](1624)
    摘要: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细胞治疗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采集2005年3月至2014年10月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2例复发性MM患者的骨髓瘤细胞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自体DC-CIK细胞,然后回输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免疫指标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DC联合CIK细胞治疗复发性MM总体疗效为,完全缓解(CR)2例,接近完全缓解(nCR)5例,部分缓解(PR) 7例,轻微治疗反应(MR)3例,疾病进展(PD)5例,总体反应率(CR+nCR+PR)为63.64%(14/22)。DC-CIK细胞治疗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K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22.26±9.67)% vs (12.61±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DH含量\[(166±41)% vs (112±21)%\]和β2-MG含量\[(5.11±2.33)% vs (2.65±1.61)%\]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C-CIK细胞联合治疗复发性MM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望进一步在骨髓瘤及其他B细胞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
    19  DC疫苗联合CIK细胞免疫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初步临床观察
    朱学军 姜鹏君 孔祥图 张文曦 夏雯 范振芳 于菊华 孙雪梅 李晓惠
    2015, 22(6):790-79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19
    [摘要](1659) [HTML](0) [PDF 304.42 K](1867)
    摘要:
    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化疗联合美罗华免疫治疗使NHL获得了较高的缓解率,但仍有部分患者因为原发耐药或者缓解后复发而无法获得治愈,因此研发新的淋巴瘤治疗方法对于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疫苗免疫治疗各类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给患者免疫接种携带肿瘤抗原的DC,可以诱导患者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持久的抗肿瘤免疫应答\[1-2\];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输注可以调节和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3\]。因此本研究选择在淋巴瘤化疗完全缓解期,采用淋巴瘤抗原体外冲击的自体DC皮下免疫接种患者,其后静脉回输自体CIK细胞的方法免疫治疗B细胞淋巴瘤, 进行了初步的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20  肿瘤基因突变组学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意义
    郑晓 鞠景芳 卢斌峰 蒋敬庭
    2015, 22(6):794-79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20
    [摘要](1865) [HTML](0) [PDF 223.14 K](2188)
    摘要:
    肿瘤基因突变的研究为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对基因突变的深入探索改变了肿瘤的诊断、分类和预后评估方式,显著提高了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为个体化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了新策略。本文对近年来这些领域的研究和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予以介绍,并提出“突变组学(mutanome)”的概念,就基因突变组学与肿瘤的发生、与肿瘤疫苗治疗和过继免疫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21  GDNF/GFRα1信号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
    朱哈 刘秋燕
    2015, 22(6):799-80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21
    [摘要](1577) [HTML](0) [PDF 263.05 K](1826)
    摘要:
    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属于神经营养因子超家族,是TGF-β超家族的一个亚家族成员。目前已发现的GDNF家族配体(GDNF family ligand, GFL)有GDNF、neurturin (NRTN)、artemin (ARTN)、persephin (PSPN) 4个成员。GDNF家族受体为GFRα1-4,分别对应着GDNF家族配体GDNF、NRTN、ARTN及PSPN。通常GFRα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 phosphatidyl inositol,GPI) 锚着到细胞膜上,经GDNF家族配体刺激后募集受体酪氨酸激酶RET作为共受体并形成GFL/GFRα/RET复合物,使RET酪氨酸激酶磷酸化,进一步活化下游的Ras/MAPK、PI3K、PLCγ信号通路进而调控细胞的功能。最初对GDNF家族成员的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发现GDNF/GFRα信号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异的营养作用和促轴突生长作用,在参与促进神经元存活及轴突损伤修复等方面有其他生长因子不可比拟的作用。但随着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GDNF/GFRα信号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占据一席之地,尤其在促进肿瘤侵袭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聚焦GDNF/GFRα1信号,重点阐述GDNF/ GFRα1信号在肿瘤进展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分子信号机制,以期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为肿瘤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视角。
    22  大肠癌干细胞相关Wnt信号通路调控分子的研究进展
    宋乐乐 李月敏
    2015, 22(6):806-81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22
    [摘要](1566) [HTML](0) [PDF 217.76 K](1832)
    摘要:
    大肠癌是中国发病率排名第三的癌症。虽然近年来手术技术和术后化疗效果已经取得不小的进展,但大肠癌的预后仍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是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大肠癌干细胞Wnt信号通路在肿瘤复发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并已成为抗癌药物研发的新靶点。大肠癌干细胞Wnt信号通路的失调导致细胞内β-catenin水平升高,继而激活一系列致癌相关基因。因此,如果针对Wnt信号通路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可阻止或逆转这些异常变化,将有助于治疗大肠癌。本文对以Wnt通路为靶标的小分子药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展望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23  miR133b与肿瘤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姚云峰 王俊 王宝成
    2015, 22(6):811-81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23
    [摘要](1585) [HTML](0) [PDF 201.91 K](1749)
    摘要: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0~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它们可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miRNA是许多细胞功能调控的关键因素,包括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及凋亡等。近来许多研究发现miR-133b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密切相关,它可以通过抑制EGFR、fas、FSCN1及c-MET等多种基因的表达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本文主要对miR-133b在不同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及其可能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24  PI3K/AKT信号通路与结肠癌细胞5-氟尿嘧啶耐药机制的关系
    温彦斐 王俊 毕经旺
    2015, 22(6):815-81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5.06.024
    [摘要](1537) [HTML](0) [PDF 207.27 K](1498)
    摘要:
    化疗药物耐药是影响肿瘤有效治疗的主要因素之一。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作为一种基础化疗药物,其耐药机制成为研究热点。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促进细胞生长、运动、增殖、侵袭,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生成,抵抗化疗和放疗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关于PI3K/AKT信号通路与药物耐药性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并被认为是化疗耐药治疗的新靶点。笔者查阅国内外近年来有关PI3K/AKT信号通路在结肠癌细胞5-FU耐药中作用机制的文献并做综述。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