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23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曲妥珠单抗的耐药机制及其逆转策略
    刘丹 刘彦君 施明
    2016, 23(4):453-46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01
    [摘要](3430) [HTML](0) [PDF 543.85 K](2880)
    摘要:
    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商品名为Herceptin,赫赛汀)是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与化疗药物联用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然而,曲妥珠单抗的原发性和获得性耐药严重制约了其临床疗效及应用。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HER家族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药物压力下代偿性生存信号的激活、肿瘤干细胞表型形成等均可能成为曲妥珠单抗耐药的重要机制。随着曲妥珠单抗耐药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克服耐药的治疗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有研究表明,曲妥珠单抗与其他靶向HER2胞外域的单克隆抗体或靶向其他HER家族成员的抗体类药物联用可增强曲妥珠单抗的疗效。应用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或耐药相关促生存信号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可有效逆转耐药发生,延长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深入研究曲妥珠单抗耐药的机制,不断探索逆转耐药的治疗策略,可为乳腺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建立提供依据。本文将对曲妥珠单抗耐药机制及克服耐药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2  GnRH/M2融合蛋白致敏DC疫苗对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移植瘤的抑制
    曹荣月 马云菲 袁玉婷 张昕黎 李曼曼 苗梓韬 金亮
    2016, 23(4):468-47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02
    [摘要](2220) [HTML](0) [PDF 2.11 M](1935)
    摘要:
    目的:制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GnRH)与M2的融合蛋白(GnRH/M2),研究由该融合蛋白致敏而成的DC疫苗对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小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表达载体pET28a-ansB-C-GnRH3-hinge-MVP-M2质粒,该质粒转化的工程菌在乳糖的诱导下,融合蛋白ansB-C-GnRH3-hinge-MVP-M2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经超声破碎、洗涤和乙醇分级沉淀纯化后,通过酸水解将蛋白多肽GnRH3-hinge-MVP-M2释放出来,并通过DEAE-52阴离子交换层析进行分离。将此融合多肽致敏DC获得DC疫苗。构建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小鼠移植瘤模型,按接种疫苗不同,分为:环磷酰胺组(CTX)、GnRH/M2融合蛋白致敏DC组(GDC)、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DC组(BDC)、GnRH/M2融合蛋白致敏DC+环磷酰胺组(GDCTX)、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DC+环磷酰胺组(BDCTX)和生理盐水组(NS),观察GnRH/M2疫苗对模型小鼠的移植瘤生长、CTL杀伤能力和T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成功构建pET28a-ansB-C-GnRH3-hinge-MVP-M2质粒并高效表达融合蛋白。GDC组移植瘤生长明显慢于NS组(P<0.05),且与BDC组相似(P>0.05);GDCTX组抑瘤效果虽进一步提高,但与CTX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对B16F10细胞的杀伤作用和对T细胞增殖作用均优于阴性对照组(P<0.05或P<0.01),且GDC组与BDC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初步证明融合多肽GnRH/M2致敏的DC疫苗能有效抑制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小鼠移植瘤的生长。
    3  食管癌患者外周血MAGE-C2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功能及临床意义
    李璞璞 陈新峰 平玉 张震 秦国慧 黄岚 张毅
    2016, 23(4):476-48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03
    [摘要](1679) [HTML](0) [PDF 271.02 K](1717)
    摘要:
    目的:评价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恶性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elanoma-associated antigen, MAGE)-C2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功能,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130例食管癌初治患者(收集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的PBMC,流式细胞术、RT-PCR方法筛选HLA-A2*0201和MAGE-C2共阳性的患者,其PBMC培养7、14 d后加MAGE-C2(336-344)抗原肽1 μg/ml、IL-2 100 μg/ml 和CD3/CD28 Dynabeads 2 μl处理,诱导扩增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8+ T细胞表面CD107a和胞内IFN-γ 的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筛选出52例HLA-A2*0201和MAGE-C2共阳性的患者,MAGE-C2(336-344)处理其PBMC后,MAGE-C2(336-344)处理组CD8+T细胞中CD107a+IFN-γ+,CD107a+IFN-γ-和CD107a-IFN-γ+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P<0.05);CD107a的表达在早期、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和高分化的食管癌患者明显高于晚期、发生淋巴结转移和低分化的癌症患者(P<0.05);IFN-γ 的表达在高分化的食管癌患者明显高于低分化的食管癌患者(P<0.05)。结论: 成功诱导扩增MAGE-C2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并发现其功能与食管癌的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似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免疫治疗靶点。
    4  基因通过 NF-κB途径抑制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王佳丽 张翔宇 邓佳 韩晓楠 王雪晓 贾云泷 刘丽华
    2016, 23(4):481-48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04
    [摘要](2067) [HTML](0) [PDF 1.12 M](1915)
    摘要:
    目的:研究桥接整合因子1(bridging intergrator-1,Bin1)基因过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利用阳离子脂质体将含有人全长Bin1基因序列的真核表达质粒CMV-MCS-GFP-SV40-Neomycin-Bin1转染到A549细胞株,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及空质粒转染组,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各处理组细胞中Bin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通过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Bin1过表达对A549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Bin1过表达对A549细胞内NF-κB磷酸化水平和迁移相关蛋白E-钙黏着蛋白、N-钙黏着蛋白、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空质粒转染组相比,Bin1转染组A549细胞中Bin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Bin1转染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均较空白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穿膜细胞数:(50.50±3.15) vs (124.00±4.25), (130.00±4.37)个;均P<0.05\];与空白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Bin1转染组细胞内NF-κB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而p-NF-κB表达明显下调(P<0.05),N-钙黏着蛋白、MPP-9明显下调(P<0.05),E-钙黏着蛋白明显上调(P<0.05)。结论: Bin1过表达可以抑制A549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NF-κB途径的失活及细胞迁移侵袭相关蛋白表达变化有关。
    5  高转移胃癌细胞株的建立及其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遇珑 舒雄 刘辉琦 刘军 孙力超 孙立新 杨治华 冉宇靓
    2016, 23(4):486-49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05
    [摘要](1843) [HTML](0) [PDF 281.19 K](1918)
    摘要:
    目的:建立高转移胃癌细胞株并研究其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特征。方法:将胃癌细胞株SNU-5接种至裸鼠皮下成瘤后,取肺部转移灶,通过机械分离法并反复接种裸鼠,获取细胞株SNU-5-V12,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及PKH26染色确定SNU-5-V12细胞中存在肿瘤干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SNU-5和SNU-5-V12细胞中CD44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表达情况,分选SNU-5和SNU-5-V12细胞中CD44+细胞并进行体外生物学特征研究及裸鼠致瘤实验。结果:建立高转移SNU-5-V12细胞株,SNU-5-V12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11 d后形成的细胞球体中存在单个PKH26阳性细胞。流式分析显示高转移SNU-5-V12细胞中干细胞标志物CD44比例显著高于SNU-5细胞\[(72.9±1.5)% vs (8.96±1.2)%\],且SNU-5-V12 的CD44+细胞比SNU-5的CD44+细胞具有更强的自我更新能力\[成球率(27.8±1.7)% vs (20.4±1.0)%,P<0.01\],转移细胞数增加1.64倍\[(329.5±7.5) vs (200±2.0)个,P<0.01\],耐药能力也显著增强\[IC50:(0.286 vs 0.196) μg/ml,P<0.01\],裸鼠皮下接种2×102个CD44+SNU-5-V12细胞2个月2/6裸鼠可致瘤,而CD44+SNU-5细胞需要接种2×104个细胞2个月时仅1/6裸鼠致瘤。结论:获得高转移胃癌细胞株SNU-5-V12,其CD44+细胞体内外功能显著增强,为胃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细胞模型。
    6  胃癌细胞中CD44阳性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特征
    张映城 颜兵 施俊 张璇 唐继贵 孙昱玮 秦志丰
    2016, 23(4):492-49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06
    [摘要](2058) [HTML](0) [PDF 405.45 K](1784)
    摘要:
    目的:在原位移植瘤模型上验证CD44+胃癌细胞的肿瘤干细胞特性。方法:选取MKN-45胃癌细胞株,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为CD44+和CD44-两组,以未分选的MKN-45胃癌细胞为对照。体外部分,通过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验证CD44+胃癌细胞体外增殖能力,通过Transwell实验验证其侵袭力。体内部分,将上述细胞通过原位移植法接种至裸鼠,同等条件下饲养8周后处死裸鼠,检验其成瘤率;分离肝脏,检测肝转移瘤数目;H-E染色观察胃肿瘤和肝转移瘤形态;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两处肿瘤CD44+细胞数量。结果:CD44+胃癌细胞相比CD44-胃癌细胞具有明显增强的细胞增殖力(P<0.01)和侵袭力(P<001),更容易成瘤且更容易发生转移(P<0.05),但和MKN-45未分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是在原发肿瘤还是转移瘤中,CD44+胃癌细胞均能产生CD44-细胞,但后者不能产生CD44+细胞。结论: CD44+MKN-45胃癌细胞相比CD44-胃癌细胞具备更强的增殖力和侵袭力、更容易成瘤和发生转移,符合肿瘤干细胞部分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
    7  塞来昔布促进T细胞淋巴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马鸣 刘丽华 赵连梅 杜彦艳 杨兴肖 单保恩
    2016, 23(4):498-50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07
    [摘要](1650) [HTML](0) [PDF 580.43 K](1789)
    摘要:
    目的: 研究塞来昔布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塞来昔布分别作用24、48和72 h,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urkat和Hut78增殖活性的影响;MTT法检测化疗药物\[顺铂(cisplatinum,DDP)、表柔比星(epirubicin, EPI)及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联合塞来昔布对Jurkat和Hut78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计算IC50值;流式细胞术检测塞来昔布联合化疗药对Jurkat和Hut78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 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别从mRNA及蛋白水平检测塞来昔布对Jurkat和Hut78细胞表达MDR1、MRP1、LRP及TopoⅡ的影响。结果: 塞来昔布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urkat和Hut78增殖活性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且可明显增强化疗药物对Jurkat和Hut78细胞的杀伤作用;在塞来昔布作用下Jurkat和Hut78细胞的凋亡水平明显增加(P<0.01);与塞来昔布共培养的Jurkat和Hut78细胞,TopoⅡ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而MDR1、MRP1、LRP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塞来昔布可通过调控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增强T淋巴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因此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8  下调microRNA-214表达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薛红芳 吴维光 赵容
    2016, 23(4):506-5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08
    [摘要](1322) [HTML](0) [PDF 231.77 K](1792)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调microRNA-214(miR-214)表达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miR-214抑制剂转染人卵巢癌SKOV-3细胞,Real-time PCR法检测miR-21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idylyl phosphate adenosine,uPA)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NF-κB和uPA蛋白表达。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经转染miR-214抑制剂后,人卵巢癌SKOV-3细胞miR-214表达降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同时NF-κB和uPA mRNA和蛋白表达也降低。结论:下调人卵巢癌SKOV-3细胞miR-214表达可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下凋NF-κB和uPA基因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9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中IFN-γ、TGF-β1、IDO表达变化及其相关性
    陈琬玲 朱旭 师娟 杜美翠 李臣 李永光 陆晓刚
    2016, 23(4):510-51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09
    [摘要](1797) [HTML](0) [PDF 1.12 M](1974)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肿瘤微环境中IFN-γ、TGF-β1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 表达的变化及IFN-γ、TGF-β1表达与IDO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或纤维支气管镜取得的107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实验组)和19例肺部外伤患者的正常肺组织(对照组)进入研究,实验组按2010年AJCC第七版肺癌分期标准分为4组:1组,Ⅰ期患者28例;2组,Ⅱ期患者26例;3组,Ⅲ期患者28例;4组,Ⅳ期患者25例。ELISA法检测组织中IFN-γ、TGF-β1、IDO蛋白浓度;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组织中IDO表达水平;分析IFN-γ、TGF-β1浓度与IDO浓度的相关性,分析肺癌组织中IDO、IFN-γ和TGF-β1表达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Ⅰ期NSCLC组织中IFN-γ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Ⅲ、Ⅳ期组织中IFN-γ浓度显著降低(P<0.05),并且Ⅳ期浓度显著低于Ⅲ期(P<0.05);IDO浓度变化与TGF-β1相似,在Ⅰ期NSCLC肿瘤组织中的浓度与正常肺组织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Ⅱ、Ⅲ、Ⅳ期肿瘤组织中浓度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且随分期升高而升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正常组织、Ⅰ期NSCLC肿瘤组织中IDO的浓度与IFN-γ浓度呈正相关(r=0969, P<0.01;r=0.853, P<0.01),与TGF-β1无相关性。但Ⅱ、Ⅲ、Ⅳ期肿瘤组织中IDO的浓度与TGF-β1浓度呈正相关 (r=0678, P<0.01;r=0.810, P<0.01;r=0.630, P=0.01),与IFN-γ无相关性。结论:早期NSCLC患者免疫微环境中IFN-γ增高,但随着疾病进展,患者免疫力降低,IFN-γ表达减少,IDO、TGF-β1表达增加,早期IDO表达可能与IFN-γ有关,而晚期则可能与TGF-β1有关。
    10  自然杀伤细胞治疗晚期肝癌的近期临床疗效
    荆娜 张金超 杨岩丽 吴琼 孙雪冬 张晓燕 赵来伟 潘欣 蒋昊 丁国梁 王丹红 陈虎
    2016, 23(4):515-51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10
    [摘要](1986) [HTML](0) [PDF 217.71 K](1941)
    摘要:
    目的:评价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治疗晚期肝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其对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采集解放军307医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所收治的30例晚期肝癌患者的外周血,经体外培养诱导产生NK细胞,于第14、15天进行细胞回输,连续2次回输为1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治疗,分别于每疗程细胞治疗前及治疗完成2周后取患者外周血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比较治疗前、后各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比例的变化,观察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30例晚期肝癌患者经NK细胞治疗后PR 4例,SD 19例,PD 7例;客观缓解率为13.3%,疾病控制率为76.7%;细胞免疫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NK细胞活性较治疗前明显提高\[(6.68±3.83)% vs (5.06±4.46)%,P<0.05\]。治疗过程中30例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NK细胞免疫治疗可提高机体抗肝癌免疫效应,可减缓病情进展,安全性高,为晚期肝癌患者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11  DC-CIK免疫细胞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姚露 张燕 黄伟谦 艾月琴 郑劼 高艳荣 张闯 赵华 胡建华 江龙委 贾绍昌
    2016, 23(4):519-5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11
    [摘要](1843) [HTML](0) [PDF 275.74 K](1965)
    摘要:
    目的:观察自体DC联合CIK细胞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进行DC-CIK细胞治疗的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并观察DC-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分析患者生存期,评价远期疗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结果: 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后,客观缓解率为38.1%(16/42),疾病控制率为61.9%(26/42);1年生存率为59%,2年生存率为48%,3年生存率为48%;肿瘤标记物CA153治疗后显著性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除辅助性T细胞(CD3+CD4+)水平显著性升高外,其他淋巴细胞亚群无显著性变化。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P=0.012)、治疗前CA153水平(P=0.000)是DC-CIK细胞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CA153水平(P=0.003)是DC-CIK细胞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晚期乳腺癌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可能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产生临床获益,安全可行。
    12  OCT4与EMT相关因子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张超 任静文 梁迪 赵连梅 单保恩
    2016, 23(4):525-53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12
    [摘要](1794) [HTML](0) [PDF 283.71 K](1643)
    摘要:
    目的:观察上皮间质转化(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因子 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以及干细胞因子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OCT4)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OCT4与E-钙黏着蛋白和波形蛋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9年手术切除的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40例,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OCT4、E-钙黏着蛋白和波形蛋白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OCT4和EMT相关蛋白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OCT4、E-钙黏着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率分别为30%(12/40)、55%(22/40)和65%(26/40)。OCT4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以及Her-2的表达有关,E-钙黏着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波形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OCT4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E-钙黏着蛋白和mRNA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与波形蛋白mRNA和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而E-钙黏着蛋白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波形蛋白mRNA和蛋白的表达也呈负相关。OCT4表达阳性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表达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钙黏着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生存率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干细胞因子OCT4可能通过EMT促进浸润性乳腺癌细胞的转移,可能是影响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的因素。
    13  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s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谷丽娜 桑梅香 尹丹静 刘飞 刘世娜 黄卫娜 范晓杰 连易水 单保恩
    2016, 23(4):531-53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13
    [摘要](1757) [HTML](0) [PDF 311.30 K](1663)
    摘要:
    目的:探讨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elanoma antigen,MAGE)-As在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0年9月至2010年11月住院患者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及距离癌组织边缘5 cm以上且外观正常的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各60例,同时选取5例该院前列腺癌住院患者术后的睾丸组织作为阳性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AGE-As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MAGE-As 蛋白表达率分别为 68.33%(41/60)和58.33%(35/60),而相应的癌旁组织未发现MAGE-As蛋白的表达。MAGE-As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MAGE-As蛋白表达与贲门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Log-Rank检验显示,MAGE-As蛋白表达阳性的食管鳞癌(P=0.036)和贲门腺癌(P=0.045)患者的生存期均显著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结论: MAGE-As蛋白是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的相关抗原,可作为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预后不良的指标。
    14  淋巴瘤中RAS相关区域家族5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表达与患者临床表现的关系
    王连静 郭炜 刘丽宏
    2016, 23(4):537-54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14
    [摘要](1265) [HTML](0) [PDF 307.09 K](1664)
    摘要:
    目的:探讨RAS相关区域家族5A(Ras-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5A,RASSF5A)基因在淋巴瘤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DNA甲基化和mRNA表达状态,并研究其与患者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及RT-PCR方法检测河北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74例、T细胞淋巴瘤患者42例及健康志愿者42人的外周血中RASSF5A基因甲基化及mRNA表达状态。分析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RASSF5A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64.9%(48/74)和 73.8%(31/42),明显高于正常人的7.1%(3/42)(P<0.05);而其mRNA表达量分别为0.54±0.17和0.52±0.18,均低于正常人的0.86±0.10(P<0.05)。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RASSF5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的mRNA相对表达量(0.51±0.18)低于甲基化阴性的mRNA表达量(0.60±0.17)(P<0.05)。T细胞淋巴瘤中RASSF5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的mRNA相对表达量(0.50±0.15)低于甲基化阴性的mRNA表达量(0.63±0.12)(P<005)。RASSF5A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甲基化率与患者的LDH、IPI评分及Ki67相关(P<0.05);RASSF5A基因在T细胞淋巴瘤中的甲基化率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结外累及及Ki-67相关(P<0.05)。RASSF5A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mRNA的表达量与患者的IPI评分及结外累及相关(P<0.05);RASSF5A基因在T细胞淋巴瘤中mRNA的表达量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结外累及相关(P<0.05)。结论:RASSF5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发生的机制之一,mRNA表达沉默可能是表观遗传学机制之一。RASSF5A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中主要可能起抑癌基因的作用,与淋巴瘤的侵袭性、恶性进程及预后有关。
    15  帕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转化
    姜战胜 杨艳芳 潘战宇
    2016, 23(4):545-54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15
    [摘要](1703) [HTML](0) [PDF 217.33 K](1819)
    摘要:
    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作为一种新的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治疗药物,其作用区域不同于曲妥珠单抗,两者联合可以发挥更全面的HER-2抑制作用,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均证实帕妥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有协同的抗肿瘤作用。Ⅱ期和Ⅲ期临床转化试验结果显示,抗HER-2两药治疗(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使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延长到18个月以上,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接近5年(56.5个月),显著改善了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两项Ⅱ期新辅助治疗临床转化研究也确认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的协同作用疗效同样突出,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最高可达66.2%。安全性分析发现,即使是与蒽环类药物联用,加用帕妥珠单抗治疗也并未增加心脏毒性。本文对帕妥珠单抗在 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中的上述相关临床转化研究进行综述。
    16  SHOX2基因甲基化辅助诊断肺癌的临床转化现状
    宋乐乐 李月敏
    2016, 23(4):550-55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16
    [摘要](1714) [HTML](0) [PDF 214.82 K](2006)
    摘要: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首位的癌症,虽然组织学活检和细胞学检测可以确诊肺癌,但其检出时病情多已处于较晚期,且检出率并不理想。SHOX2基因甲基化检测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较为有效的选项,多项临床试验证明其与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测联合使用提高了确诊率,是辅助确诊肺癌的有效工具。本文回顾了此检测在辅助确诊肺癌方面所进行的临床试验的结果,并对未来的使用方法和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17  肿瘤微环境对NK细胞功能调节的研究进展
    杨斐斐 郑国光
    2016, 23(4):555-55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17
    [摘要](1977) [HTML](0) [PDF 209.64 K](2126)
    摘要:
    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细胞成员之一,不仅能够通过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可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如趋化因子)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支持机体后续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然而肿瘤细胞会通过多种机制成功规避NK细胞的识别,肿瘤微环境还能诱导多种免疫细胞功能异常,如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M2-TAM)、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等,通过干扰NK细胞活化相关信号通路或者受体表达,抑制NK细胞的活化和抗肿瘤活性,造成肿瘤免疫逃逸。本文从NK细胞的视角,在讨论NK细胞功能的转录调控机制同时,重点综述肿瘤微环境中多种类型细胞对NK细胞功能调节的最新研究进展。
    18  循环肿瘤微栓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
    李圣杰 杨之斌 殷正丰
    2016, 23(4):560-56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18
    [摘要](2000) [HTML](0) [PDF 237.38 K](2215)
    摘要:
    恶性肿瘤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现有资料表明,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肿瘤通过血道转移的根源,其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CTCs聚集成团的循环肿瘤微栓(circulating tumor microemboli,CTM)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CTCs更容易在血循环中生存,比CTCs具有更强的远处转移倾向,是不良预后和化疗抵抗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CTM的分离方法、构成成分、形成机制、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综述CTM相关的研究进展,并指出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19  滤泡性淋巴瘤免疫治疗新进展
    刘树梅 李莉娟 张连生
    2016, 23(4):566-57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19
    [摘要](1549) [HTML](0) [PDF 222.76 K](2254)
    摘要: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最常见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它是对放疗和化疗最敏感的恶性肿瘤之一。FL在不同发病阶段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在早期阶段,主要为放射治疗;在疾病进展至中晚期时,进行联合化疗或免疫治疗。免疫治疗中,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修饰T细胞(CAR-T)是从基因层面研究出来的精准靶向治疗的新方法,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 ,HDAC)抑制剂与肿瘤细胞存活关系密切,使用肿瘤疫苗可增强FL的抗肿瘤免疫,免疫调节剂调节肿瘤生存的免疫微环境并同传统化疗药物起到协同作用,新型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将突破原有单克隆抗体的局限性而发挥更好疗效。上述治疗研究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需进一步研究发挥治疗作用。本文就FL免疫治疗方面的新进展,如使用CAR-T细胞、HDAC抑制剂、肿瘤疫苗、免疫调节剂和新型单克隆抗体等进行治疗作一综述。
    20  外泌体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万双双 蔡志坚
    2016, 23(4):571-57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20
    [摘要](1390) [HTML](0) [PDF 184.18 K](2148)
    摘要:
    外泌体是各种细胞分泌的具有脂质双分子层膜结构囊泡状物质,广泛分布于机体组织中,同时也存在于肿瘤的微环境中,其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细胞来源不同,外泌体在肿瘤的产生和进展中可发挥正向或负向调节作用。虽然目前对于这种截然相反现象的产生机制知之甚少,但是将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外泌体应用于肿瘤治疗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就外泌体在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为外泌体作为抗肿瘤治疗的潜在载体及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21  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黄克楠 崔保栓 刘冬艳 白志超
    2016, 23(4):575-57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21
    [摘要](1423) [HTML](0) [PDF 230.94 K](1915)
    摘要:
    22  三阴乳腺癌合并EGFR突变(L858R外显子)阳性原发性肺腺癌的同时性重复癌一例诊治分析
    娄成 钱建新 原凌燕 臧远胜
    2016, 23(4):578-58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22
    [摘要](1284) [HTML](0) [PDF 196.90 K](1889)
    摘要:
    23  医学论文英文摘要中常见错误分析及订正
    竺振榕
    2016, 23(4):581-58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6.04.023
    [摘要](1153) [HTML](0) [PDF 219.11 K](1883)
    摘要:
    英文摘要在体现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医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因受母语影响等原因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我国医学科研成果的传播和国际学术交流。笔者简要介绍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举例分析了常见错误并指出订正方式,希望能引导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的规范写作,提高论文摘要的英文表达水平和规范化质量。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