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4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携手共进行 共创中国肿瘤生物治疗的美好未来:月刊发刊辞
    曹雪涛
    2017, 24(1):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01
    [摘要](1178) [HTML](0) [PDF 25.48 M](783)
    摘要:
    2  准确把握肿瘤免疫治疗发展趋势,促进我国肿瘤免疫治疗规范健康发展
    韩岩梅 曹雪涛
    2017, 24(1):2-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02
    [摘要](1726) [HTML](0) [PDF 307.10 K](1999)
    摘要:
    从肿瘤免疫概念的提出到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经历了近百年的积累与沉淀,肿瘤免疫治疗终于从辅助性肿瘤治疗方式发展为目前公认的最有潜力治愈恶性肿瘤的手段。自2011年开始,多种免疫检测点阻断剂和靶向性免疫细胞药物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极大地推动了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应用。笔者通过对世界以及中国的肿瘤免疫治疗现状分析,简要论述了肿瘤免疫治疗发展趋势、面对的问题和相应的应对措施。
    3  CAR-T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机遇与挑战
    姚超 钱程
    2017, 24(1):6-1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03
    [摘要](2143) [HTML](0) [PDF 330.57 K](1925)
    摘要:
    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CAR-T)细胞作为“活的药物”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成为肿瘤治疗新的发展方向,得到了医学界广泛的认可。纵观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历程,任何一项新的治疗手段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都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CAR-T细胞治疗技术同样如此。虽然它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如对晚期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的完全缓解(CR)可达到90%,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部分B细胞淋巴瘤的CR达到50%以上,但目前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尚存在脱靶效应、毒副作用、体内持续时间短、复发率高等问题;在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方面,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证实,但疗效还有待提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总结出提高CAR-T细胞治疗效果的六大策略:(1)克服患者本身T细胞的缺陷;(2)选择CAR-T细胞的最佳培养条件;(3)制定靶细胞刺激的最佳方案;(4)确定化疗预处理的方案;(5)实现CAR的人源化;(6)加强共刺激信号的组合。本文对近年来CAR-T细胞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及该领域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一分析与展望。
    4  CD19-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丁利娟 黄河
    2017, 24(1):12-1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04
    [摘要](1881) [HTML](0) [PDF 322.62 K](1677)
    摘要:
    难治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ALL)预后差,生存期短,其治疗已成为国际难题。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gene-modified T,CAR-T)细胞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靶向免疫治疗,靶向CD19的CAR-T细胞(CD19-CAR-T)治疗儿童及成人难治复发性ALL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可达90%以上,疗效远高于化疗。然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严重神经毒性(serious neurotoxicity,SNT)、脱靶效应以及疾病复发等严重限制了CAR-T细胞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本文主要阐述CAR-T细胞的制备技术、预处理方案、细胞输注剂量及各种并发症防治策略等最新研究进展。
    5  第二代CD19-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经验及问题
    童春容
    2017, 24(1):18-2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05
    [摘要](2228) [HTML](0) [PDF 293.87 K](1537)
    摘要:
    为了探索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CD19-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的B急性淋巴白血病(B-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安全有效的细胞剂量、毒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2015年7月12日至2016年11月20日,笔者团队采用CD19-CAR-T细胞治疗了64例难治复发B-ALL患者。其中55例为原发耐药或难治性血液学复发患者,9例为FCM确认的难治性微小残留白血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 )阳性B-ALL患者。在治疗工作早期, 2例死于治疗后相关并发症(treatment related motality, TRM),疗效不可评估,4例未获得完全缓解(NR)。以后通过调整入组标准及回输细胞数,近期连续33例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CR),或达到CR但血液细胞计数未正常(CR incomplete, CRi),无1例死亡。CD19-CAR-T细胞治疗达CR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者80%以上持续FCM-MRD阴性至观察结束,该疗效与第1次CR期(CR1)接受移植者相同;未移植者绝大多数在CR后1年内再次复发。治疗过程中,及时稳妥地处理好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ing syndrome, CRS)及各种引起复发的因素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6  CD19-CAR-T细胞治疗技术的产业化前景
    张波桢 杨林
    2017, 24(1):22-2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06
    [摘要](1582) [HTML](0) [PDF 383.30 K](1473)
    摘要:
    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gene-modified T,CAR-T)细胞治疗技术自从2010年以来在临床上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靶向CD19 分子在针对难治、复发的B细胞来源的血液肿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上,获得了传统疗法无法达到的临床疗效,成为当下肿瘤免疫治疗中最为引人关注的领域。不过CAR-T细胞技术在治疗中不断出现的高复发率、毒副作用及CAR-T细胞高昂的制备成本都为这一技术的产业化前景带来了不确定性。本文总结了目前国际上CAR-T细胞治疗技术领军企业的发展现状,就该技术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展望该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产业化前景。
    7  对羟基桂皮醛诱导食管癌TE-13细胞分化及其作用机制
    单亚楠 董佩 武一鹏 魏思思 崔雯萱 马鸣 赵连梅 单保恩
    2017, 24(1):30-3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07
    [摘要](1709) [HTML](0) [PDF 576.41 K](1466)
    摘要:
    目的:探讨木鳖子单体化合物对羟基桂皮醛(p-hydroxylcinnamaldehyde,CMSP)对食管癌细胞株TE-13的分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质量浓度为10、20、40 μg/ml的 CMSP处理TE-13细胞对该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用吉姆萨染色、电镜观察TE-13细胞形态学改变,Real-time PCR和ELISA方法检测TE-13细胞中肿瘤相关抗原CEA和SCC的表达,用克隆集落形成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不同质量浓度CMSP对TE-13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CMSP(20 μg/ml)对TE-13细胞中MAPK通路中各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 CMSP可抑制食管癌Kyse30、TE-13、Eca109和Kyse180细胞的增殖\[(1.6±0.2)×104 vs (3.8±0.3)×104、(1.7±0.3)×104 vs (4.5±0.4)×104、 (2.5±0.1)×104 vs (4.0±0.4)×104、(1.5±0.1)×104 vs (2.5±0.3)×104个细胞, 均P<0.01\],而对人食管上皮细胞无明显作用(P>005)。CMSP处理TE-13细胞后:(1) 随CMSP质量浓度(10 、20 、40 μg/ml)和处理时间的增加(24、48、72 h),G0/G1期细胞数量均增加、S期细胞数量减少(P<0.01或 P<0.05),但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P>0.05);(2) 细胞出现典型分枝状突起,且随CMSP质量浓度增加更显著(P<0.05);(3)CEA和SCC水平显著降低(P<0.01);(4)抑制TE-1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诱导细胞分化;(5)p-P38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p-ERK、p-SPKA/JNK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 CMSP抑制食管癌TE-13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MAPK信号通路中p-P38和下调p-ERK、p-SPKA/JNK有关。
    8  TLR1/2信号促CD8+T细胞功能及其机制
    骆菲菲 郑秀娟 张丹 储以微
    2017, 24(1):38-4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08
    [摘要](1583) [HTML](0) [PDF 316.93 K](1421)
    摘要:
    目的:探讨Toll 受体1/2(Toll like receptor 1/2, TLR1/2)信号对荷瘤小鼠来源的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小鼠Lewis肺癌细胞株3LL建立小鼠肺癌荷瘤模型,MACS分选小鼠脾CD8+T细胞;体外经PBS或TLR1/2激动剂BLP刺激后,Real-time PCR和流式细胞术分别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CD8+T细胞的TLR分子表达;用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经PBS或BLP刺激后的CD8+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增殖的能力,并用关键信号分子抑制剂分析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TLR1/2激动剂BLP不但有效上调荷瘤机体CD8+T细胞TLR1和TLR2分子的基因水平\[TLR1:(0.353±0.015) vs (0101±0.017),P<0.01;TLR2:(0.232±0.031) vs (0.080±0.004),P<0.05\]及蛋白水平(P<0.05),而且显著促进CD8+T细胞分泌功能性细胞因子\[IFN-γ:(2 375±305) vs (850±50),P<0.05;IL-2:(1 600±200) vs (350±50),P<0.05\]和增殖的能力(P<0.05),这一效应依赖于NF-κB和P38通路。结论: TLR1/2信号直接作用于荷瘤小鼠的CD8+T细胞并促进其功能,该研究既丰富了TLR的作用范围,也为基于TLR激动剂的肿瘤生物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9  miR-765靶向Ⅱ型多磷酸肌醇4-磷酸酶调控肝细胞癌细胞的增殖
    谢星 王小农 谢斌辉 何晓 谢元康 曾青山
    2017, 24(1):43-4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09
    [摘要](1350) [HTML](0) [PDF 560.18 K](1442)
    摘要: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765对Ⅱ型多磷酸肌醇4-磷酸酶(inositol polyphosphate 4-phosphatase type Ⅱ,INPP4B)调控及其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8例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以及8组HCC细胞株中的miR-765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过表达miR-765对HCC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INPP4B的3′-UTR报告基因,分析miR-765对INPP4B的调控作用,然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过表达和沉默miR-765对INPP4B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探讨特异性抑制INPP4B对HCC细胞株增殖的影响。结果: 在HCC癌组织以及HCC细胞株中高表达miR-765(P<0.05)。转染miR-765促进HCC细胞的增殖\[(3.78±1.25) vs (2.06±0.47),P<0.05\]。miR-765能够显著下调INPP4B的3′-UTR报告基因的荧光表达\[(0.42±001) vs (1.01±0.01),P<0.05\],显著上调INPP4B蛋白的表达\[(0.92±0.04) vs (0.42±0.02)、(0.62±0.03),P<0.05\]。特异性抑制INPP4B后明显促进HCC细胞的增殖\[(238.0±1.73) vs (66.33±5.04),P<0.05\]。结论:miR-765通过调控INPP4B的表达来促进HCC细胞的增殖。
    10  沉默FOXQ1基因抑制肝细胞癌SMMC-7721细胞迁移侵袭能力
    王城 吴斌 严舒 邓大炜 曾丽娟 李建水
    2017, 24(1):48-5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10
    [摘要](1269) [HTML](0) [PDF 513.13 K](1508)
    摘要:
    目的:探讨沉默叉头框蛋白Q1(forkhead box Q1,FOXQ1)基因后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SMMC-7721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制备FOXQ1-shRNA、NC-shRNA重组慢病毒,将其感染到SMMC-7721细胞中;实验设干扰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MMC-7721细胞中FOXQ1、MMP-2和MMP-9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随着肝癌SMMC-7721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增强,FOXQ1的表达逐渐增加;干扰组较阴性对照组与空白组FOXQ1表达水平降低\[(0.34±0.03)vs(0.89±007)和(0.84±0.05),P<0.05\];沉默FOXQ1基因后,SMMC-7721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显著下降\[(9.67±1.15) vs (25.67±208)和(27.33±2.52),P<0.05\],MMP-2与MMP-9表达水平下降\[MMP-2:(0.35±0.04) vs (0.61±0.05)和(065±008);MMP-9: (0.40±0.05) vs (0.73±0.07)和(0.77±0.06),均P<0.05\]。结论: 沉默FOXQ1基因的表达能够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MMP-2与MMP-9的表达下调有关。
    11  脐带血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来源CIK细胞PD-1表达及对MCF-7细胞杀伤
    刘力伟 周敏 刘波 潘跃银
    2017, 24(1):53-5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11
    [摘要](1728) [HTML](0) [PDF 280.83 K](1240)
    摘要:
    目的:探讨脐带血和乳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来源的CIK细胞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采集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解放军第105医院住院的健康产妇脐带血和乳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各5例,分离PBMC,体外培养、扩增CIK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节点两种来源的CIK细胞PD-1表达情况,分别取培养第7、14、21、28天的CIK细胞与MCF-7细胞共培养,细胞计数(CCK-8)法测定CIK细胞对MCF-7细胞的杀伤率, 吖啶橙-溴化乙啶双染(AOEB)法观察共培养后CIK细胞凋亡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凋亡率。结果: 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脐带血和乳腺癌患者静脉血来源的CIK细胞PD-1表达率均逐渐上升,第14天时脐带血组CIK细胞PD-1表达率低于乳腺癌组\[(38.42±4.76)% vs (50.54±3.50)%,P<0.05\],至第21天后两组PD-1表达率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7、14、21、28天两组CIK细胞对MCF-7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18.54±354)%和(21.74±427)%、(71.86±16.86)% 和(58.78±24.25)%、(44.32±26.87)%和(43.96±26.04)%、(43.24± 24.27)%和(40.28±23.69)%,以培养第14天的脐带血来源的CIK细胞的杀伤活性最强(P<0.05)。分析发现,两种来源的CIK细胞PD-1表达水平与CIK细胞的凋亡率呈正相关(r=0.971,r=0.900, 均P<0.01),与杀伤率呈负相关(r=-0.865,r=-0885, 均P<0.01)。结论: 活化的CIK细胞表面高表达PD-1,脐带血较乳腺癌患者静脉血来源的CIK细胞表面PD-1水平低;培养第14天的CIK细胞凋亡率均较低,其杀伤能力更强。
    12  p53通过促进miR-145的表达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的干细胞特性
    夏凡 王仪民 王辉
    2017, 24(1):58-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12
    [摘要](1403) [HTML](0) [PDF 315.11 K](1387)
    摘要:
    目的: 探讨P53 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干细胞特性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第85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的30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Real-time PCR检测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R-145的表达。构建人P53 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P53)和突变载体\[pcDNA3.1-P53 R273H(CGT-CAT)\],设计靶向P53基因的siRNA,分别转染A549细胞;细胞分为对照转染组(Vector或NC-siRNA)和实验组(Flag-P53或P53-siRNA);Western blotting检测P53蛋白过表达和干扰效率,Real-time PCR检测OCT4和miR-145的表达,荧光双报告基因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证实A549细胞中干细胞多能性调节基因(OCT4)为miR-145的靶标分子。结果: NSCLC组织中miR-145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2.31±0.13) vs (3.51±0.27),P<0.01\];P53明显促进A549细胞中miR-145的表达\[(1.84±0.14) vs (1.00±0.00),P<0.01\];miR-145 mimics显著抑制A549细胞中pGL3-OCT4-3′-UTR活性(P<001)和OCT4蛋白表达水平(P<0.05),而转染miR-145抑制剂可进一步增加OCT4表达水平,且逆转P53对A549细胞的干细胞特性的抑制作用。结论:P53通过促进miR-145表达下调OCT4表达,进而明显抑制A549细胞的干细胞特性,该结果为肺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13  DC-CIK细胞治疗晚期转移性鼻咽癌的疗效
    江龙委 贾蒙 黄伟谦 姚露 胡建华 贾绍昌
    2017, 24(1):64-6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13
    [摘要](1356) [HTML](0) [PDF 215.97 K](1405)
    摘要:
    目的:评价DC-CIK细胞治疗晚期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6月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行DC-CIK细胞治疗的29例晚期转移性鼻咽癌患者。观察DC-CIK细胞治疗前后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EB病毒VCA-IgA抗体水平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29例鼻咽癌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后客观缓解率为0,疾病控制率为65.5%,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1~4年生存率都为68.0%,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29例患者的外周血EB病毒VCA-IgA抗体显著低于治疗前\[(30.88±3.91)U/ml vs (49.86±5.02) U/ml, P<0.05)\]。经细胞治疗后CD8+ T细胞显著上升(P<0.05)、CD4+/ CD8+ T细胞比值显著下降(P<0.05)。结论:DC-CIK细胞治疗转移性鼻咽癌安全、可行,能产生一定的临床获益。
    14  以WT1为靶点的恶性肿瘤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转化研究进展
    陈虹宇 刘春燕 宋婷婷
    2017, 24(1):68-7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14
    [摘要](1512) [HTML](0) [PDF 223.70 K](1304)
    摘要:
    恶性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相关的抗原靶点,设计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定向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成肾细胞瘤1(nephroblastoma or Wilm’s tumor 1,WT1)是2009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评估所得的最佳恶性肿瘤抗原。目前,国际上已有多个以WT1为靶点的恶性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项目进入了临床转化研究阶段,主要包括多肽疫苗、DC疫苗和T细胞产品三类,其中galinpepimut-S、WT-4869、Vaccell等疫苗均能使恶性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大大延长,同时安全性良好。因此以WT1为靶点的恶性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一个有前景的发展方向。本文从WT1多肽疫苗、DC疫苗及T细胞产品三个方面介绍近年来国内外临床转化研究的进展。
    15  肝细胞癌的免疫逃逸和免疫治疗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陈祥 钱程 曹雪涛
    2017, 24(1):73-8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15
    [摘要](1425) [HTML](0) [PDF 329.80 K](1672)
    摘要: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但目前HCC治疗方法效果较差,术后易复发,亟待研制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发现HCC的发生发展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恢复患者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是其治疗关键。免疫疗法作为近年来热门的肿瘤治疗方案,其核心在于利用各种方法恢复肿瘤患者原本受抑的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及杀伤能力。免疫治疗方法主要有免疫检查点调控、肿瘤疫苗、免疫靶向疗法、过继性细胞回输等。但是由于肝固有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以及HCC发生机制的多样性,HCC免疫治疗效果个体差异大、疗效有待加强。运用不同类型的免疫疗法或将免疫疗法和其他方法相结合将是未来HCC治疗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就近年来HCC免疫治疗的相关机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6  Ⅰ型干扰素在抑制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李振洋 侯晋
    2017, 24(1):83-8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16
    [摘要](1676) [HTML](0) [PDF 258.63 K](1846)
    摘要:
    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具有抵御病毒感染和复制的功能,因而在抗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Ⅰ型IFN在抑制肿瘤发生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包括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以及通过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进而抑制肿瘤发生发展。此外,Ⅰ型IFN也是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其对肿瘤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等均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Ⅰ型IFN治疗的敏感性和毒副作用等问题也为IFN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综述了Ⅰ型IFN抑制肿瘤发生发展、与抗肿瘤治疗及其面临的挑战等新近研究进展。
    17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何凤莲 蔡志坚 王建莉
    2017, 24(1):89-9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17
    [摘要](1494) [HTML](0) [PDF 245.75 K](1983)
    摘要: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是一种主要由皮肤、肺、胸腺与胃肠道等器官的上皮细胞分泌的与IL-7类似的炎性细胞因子。TSLP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可以作用于多种细胞如T细胞、B细胞、DC和肿瘤细胞等,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SLP能够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一方面,TSLP在结肠癌、皮肤癌以及初期乳腺癌、胰腺癌的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的抗肿瘤作用;另一方面,TSLP在胃癌、肺癌、子宫颈癌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提示TSLP可作为相关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TSLP及其信号通路,以及其与乳腺癌、胰腺癌、子宫颈癌、胃癌、结肠癌、肺癌、皮肤癌、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相关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8  缺氧诱导因子在肿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张春雷 訾晓渊 孙颖浩
    2017, 24(1):9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1.018
    [摘要](1258) [HTML](0) [PDF 292.25 K](1372)
    摘要:
    维持适当的氧含量对机体的生存至关重要,但是在许多病理情况下,细胞和组织器官经常会处于一种缺氧的状态,此时细胞需要通过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HIF)途径来适应缺氧的环境。肿瘤细胞的过度生长会限制肿瘤内的氧气弥散,导致肿瘤内血液供应不足,产生缺氧的微环境,进而促进HIF的表达。HIF具有广泛的下游基因,与多种信号通路有关,参与肿瘤血管的形成、维持肿瘤干细胞的稳定、促进肿瘤转移,并与肿瘤的预后相关,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望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