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4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肠道菌群干预肿瘤负性免疫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靳雅荣 宋鑫
    2017, 24(3):215-22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01
    [摘要](1451) [HTML](0) [PDF 330.51 K](1384)
    摘要:
    肠道菌群不仅在人体的营养代谢、免疫稳态中扮演重要角色,还与恶性肿瘤进展密切相关。近年来,肠道菌群参与肿瘤免疫调控备受研究者关注,肠道菌群通过干预负性免疫调控网络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然而,目前针对肠道菌群与肿瘤免疫调控关系的研究多停留于关联性分析,其分子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从肠道菌群干预肿瘤负性免疫调节细胞、负性免疫调节分子及负性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等方面阐述肠道菌群干预肿瘤恶性进程的机制,以期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2  抑制Polo样激酶1对鼻咽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杨红丽 王栢耀 袁亚维
    2017, 24(3):222-22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02
    [摘要](1281) [HTML](0) [PDF 537.93 K](1205)
    摘要:
    目的:探索抑制Polo样激酶1(Polo-like kinase 1,PLK1)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细胞CNE-1和CNE-2辐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分别运用siRNA和小分子抑制剂BI2536抑制CNE-1和CNE-2细胞内PLK1的表达或磷酸化,通过MTT法检测抑制PLK1对NP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对辐射后DNA损伤位点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及曲线拟合计算对辐射后细胞放射生物参数和放射增敏比(sensitization enhancement ratio,SER)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制PLK1可以明显抑制NPC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发生G2-M期阻滞和有丝分裂灾难。抑制NPC细胞PLK1联合射线辐射后,NPC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下降(CNE-1:P<0.05;CNE-2:P<0.05),且随着BI2536浓度的增大克隆形成能力下降更加明显(CNE-1:P<0.05;CNE-2:P<0.05);细胞生存分数明显降低(均P<005);核中γ-H2AX位点数目明显增加(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均P<0.05);siR-PLK1转染CNE-1和CNE-2后SER分别为1.1988和1.3198,BI2536处理CNE-1和CNE-2后SER分别为1.5508和1.2028。结论:抑制PLK1可以抑制NPC细胞增殖,诱导发生细胞周期阻滞和有丝分裂灾难,并能显著提高NPC细胞辐射敏感性。
    3  γδT细胞对血液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
    肖凌 张斌 陈虎
    2017, 24(3):230-23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03
    [摘要](1137) [HTML](0) [PDF 413.33 K](1222)
    摘要:
    目的:建立γδT细胞培养体系,探讨γδT细胞对不同血液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4月在解放军第307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收治的4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该院5例体检健康志愿者,分别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用唑来磷酸(zoledronate, Zol)和IL-2体外扩增γδ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对血液肿瘤细胞Jurkat、THP-1、HL-60、K562、Raji、U-937和RPMI-8226的杀伤活性,比较CIK、NK和γδ T三种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检测γδT细胞IFN-γ、TNF-α的分泌水平及CD107a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在体外扩增外周血γδT细胞;γδT细胞对Jurkat、THP-1、HL-60、K562、U-937和RPMI-8226细胞均有明显的杀伤活性(P<005);γδ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与NK细胞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强于CIK细胞(P<0.01);随着与K562细胞共孵育时间的延长,γδT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呈现出时间依赖性增加,TNF-α在8 h后逐渐增加;与K562细胞或HL-60细胞共孵育后,γδT细胞CD107a分子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 体外扩增的γδT细胞对血液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杀伤活性,为血液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4  Laptm53′UTR对小鼠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张艳青 李艳 朱明明 丁懿 庞磊 王继军 郁多男
    2017, 24(3):237-24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04
    [摘要](1246) [HTML](0) [PDF 309.00 K](1331)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稳定过表达溶酶体相关穿膜蛋白5(lysosomal associated protein transmembrane 5, Laptm5) 3′不翻译区(3′UTR)的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株,探讨Laptm5 3′UTR对小鼠B细胞淋巴瘤38B9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B细胞及38B9细胞中Laptm5mi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将小鼠Laptm5 3′UTR 及其含有的microRNA结合位点突变的突变型基因片段构建入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MSCV-PIG,包装成逆转录病毒,感染小鼠B细胞淋巴瘤细胞38B9,流式细胞术检测逆转录病毒感染率,细胞计数法及流式细胞术观察Laptm5 3′UTR或其突变型过表达后389B9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结果:相比小鼠B细胞,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Laptm5的miRNA及蛋白均显著降低(P<0.01)。成功获得稳定过表达Laptm5 3′UTR(突变型)的38B9细胞株。Laptm5 3′UTR细胞株比Laptm5 3′UTR突变型过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显著减慢,凋亡率显著增加\[(7.87±1.08)% vs (0.45±0.07)%, P<0.01\]。结论: 小鼠Laptm5 3′UTR具有抑制B细胞淋巴瘤增殖、促进其凋亡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影响相关microRNA的调控有关。
    5  MPPa-PDT抑制骨肉瘤 MG-63细胞侵袭和迁移
    尹航 陶勇 欧云生 黄秋 陈艳阳
    2017, 24(3):242-24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05
    [摘要](1168) [HTML](0) [PDF 357.63 K](1136)
    摘要:
    目的:探讨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介导的光动力疗法(methyl ester pyropheophorbide-a mediated photodynamic therapy,MPPa-PDT) 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CCK-8检测经 MPPa-PDT 处理后不同时间点的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活性;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E-钙黏蛋白(E-cad)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9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MPPa-PDT 处理MG-63细胞12、24及48 h后MPPa-PDT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较对照组、MPPa组和LED组细胞降低(均P<0.05),且MPPa-PDT组细胞的划痕愈合能力、迁移活力及侵袭能力也较这3组细胞显著下降(均P<0.05);MPPa-PDT组细胞E-cad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3组,MMP-2、MMP-9的表达则明显低于其他3组 (均P<0.05)。结论: MPPa-PDT抑制人骨肉瘤 MG-63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上调E-cad的表达,下调MMP-2、-9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6  Bin1甲基化对食管鳞状细胞癌TE13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王雪晓 刘天旭 邓佳 段玉青 吕微 刘丽华
    2017, 24(3):247-25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06
    [摘要](1267) [HTML](0) [PDF 307.00 K](1214)
    摘要: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细胞株TE13中(bridge integration factor 1,Bin1)甲基化状态,分析去甲基化药物5-Aza-dC去甲基化前后Bin1表达水平、甲基化状态及细胞生物活性的变化,探讨ESCC发生的可能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采用qRT-PCR方法检测去甲基化前后TE13细胞Bin1 mRNA的表达,MSP法检测ESCC细胞株TE13中Bin1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去甲基化对TE13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in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TE13细胞株中Bin1表现为完全甲基化状态,Bin1mRNA呈低表达,经5-Aza-dC处理后Bin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划痕试验及Transwell试验显示去甲基化处理可明显降低TE13细胞迁移、侵袭能力(P<0.01);经5-Aza-dC处理后Bin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MMP-2和MMP-9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 DNA甲基化是Bin1低表达或缺失的重要机制之一,并可能通过调节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株TE13迁移、侵袭能力。
    7  232例晚期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的一二线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连斌 郑楠 迟志宏 周莉 盛锡楠 斯璐 孔燕 崔传亮 郭军
    2017, 24(3):253-25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07
    [摘要](1422) [HTML](0) [PDF 313.58 K](1488)
    摘要:
    目的:探讨晚期黏膜黑色素瘤(mucosal melanoma,MM)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收治的232例晚期MM患者的临床资料,一二线治疗方案,对患者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并对影响总生存期的多因素预后进行分析统计。 结果:本组晚期MM患者共232例(男101、女131例),中位年龄56.0岁;原发部位:直肠肛管29.3%,鼻腔25.0%,泌尿生殖道20.7%,口腔20.3%,食管4.7%;就诊时M分期:M1a 17.2%,M1b 21.6%,M1c 61.2%;多数患者存在多处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为肺50.4%、肝34.9%、骨23.3%。中位PFS:一线治疗方案患者4.5个月,二线治疗方案患者2.5个月。所有患者中位OS为11.0个月,其中M1a期16.0个月、M1b期 14.0个月、M1c期 10.0个月。预后分析发现,就诊时M分期和血清LDH与OS显著相关(P<0.01),与原发灶部位、性别、年龄、基因突变状态等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鼻腔、口腔是MM的好发部位,就诊时M分期、LDH水平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
    8  伊马替尼治疗78例KIT变异的晚期黑色素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毛丽丽 于思帆 陈含笑 白雪 王轩 盛锡楠 崔传亮 迟志宏 唐碧霞 连斌 鄢谢桥 李思明 郭军 斯璐
    2017, 24(3):259-2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08
    [摘要](2132) [HTML](0) [PDF 260.56 K](1124)
    摘要:
    目的:旨在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在KIT突变/扩增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5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病黑色素瘤科78例KIT突变/扩增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伊马替尼口服(400 mg/日)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发生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结果:78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全组患者客观缓解率22.4%,疾病控制率60.6%。17例部分缓解患者中,有11例为11 或 13号外显子突变。全组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3.9个月(95%CI:2.1~5.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13.2个月(95% CI:10.1~16.3个月);1年生存率57%,2年生存率36%,3年生存率19%。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水肿、乏力、食欲减退、皮疹、粒细胞下降(发生率均≥10%),未发现致命性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KIT突变/扩增的晚期黑色素瘤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9  siRNA干扰HMGB1表达对膀胱癌T24株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印胡滨 何卫阳 苟欣 谷文 刘言
    2017, 24(3):264-27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09
    [摘要](1164) [HTML](0) [PDF 477.96 K](1271)
    摘要: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对膀胱癌T24株细胞的增殖、凋亡及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病区手术切除的20例膀胱癌以及相应癌旁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膀胱癌和癌旁组织HMGB1表达差异;应用RNAi处理T24细胞并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阴性对照组(NC)和干扰组(siHMGB1);CCK-8、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HMGB1敲低后对T24细胞增殖、凋亡、周期、迁移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膀胱癌细胞株BIU-87和T24细胞的HMGB1表达水平以及敲低HMGB1对T24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蛋白的影响。 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HMGB1在膀胱癌组织处于高表达状态\[(67.33±4.91) vs (12.00±3.79), P<0.05\]。与NC组和Blank组相比,siHMGB1组细胞增殖受抑制(P<005);流式细胞术提示敲低HMGB1后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划痕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敲低HMGB1后细胞迁移(P<0.05)以及侵袭\[穿膜细胞数:(16.33±1.45) vs (35.00±153)、(34.00±2.08)个,均P<0.05\]能力减弱;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敲低后E-钙黏着蛋白表达上调(P<0.05),N-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e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2、MMP-9、细胞周期蛋白D1、c-Myc、β-联蛋白表达下调(均P<0.05)。 结论:HMGB1可通过促进膀胱癌细胞EMT进而增强其恶性生物学行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β-联蛋白信号通路介导。
    10  宫颈癌细胞高迁移率族警报素的分泌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相关性
    李晶 魏枫 杨帆 郑禹 赵华 任秀宝
    2017, 24(3):271-27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10
    [摘要](1315) [HTML](0) [PDF 298.45 K](1246)
    摘要: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N1(high mobility group B1 and N1,HMGB1 and HMGN1)在宫颈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5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10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术后肿瘤组织蜡块标本,其中Ⅰ和Ⅱ期各50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HMGB1、HMGN1、CD3和CD8的表达。根据总体的染色强度将HMGB1和HMGN1分别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根据有无细胞质表达分别分为有胞质表达组和无胞质表达组。分别比较高、低表达组间及有、无胞质表达组间肿瘤组织内CD3+和CD8+细胞数。结果:肿瘤组织内HMGB1和HMGN1的表达强度及有、无胞质表达与患者年龄、FIGO分期、病理分级均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HMGB1与HMGN1两者的胞质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HMGB1和HMGN1有胞质表达组的 CD3+和CD8+细胞较无胞质表达组要高(P<0.05)。 结论:宫颈癌细胞HMGB1和HMGN1的胞质表达与肿瘤组织内高水平TILs相关,这一发现有望为宫颈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11  基于Keap1基因多态性的肾透明细胞癌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李燕妮 齐士勇 颜艳 何振 徐勇 邹慧儒
    2017, 24(3):278-28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11
    [摘要](1621) [HTML](0) [PDF 287.55 K](1209)
    摘要:
    目的:探讨Kea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分子靶点。方法: 采集ccRCC组织108例与正常对照肾组织86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Kea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判读两组样本基因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Keap1基因在两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Keap1基因rs1048289的不同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在肿瘤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肾透明细胞癌的风险明显升高,AA基因型(OR=2.292,95%CI: 1.159~4.533,P<0.05)及A等位基因(OR=2067,95%CI: 1.280~3.342,P=0.001)为肾透明细胞癌患病的危险因素。肿瘤组Keap1基因表达量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不同基因型样本间Keap1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Keap1基因rs1048289与肾透明细胞癌患病显著相关,有望成为肾透明细胞癌早期诊断与基因治疗的有效分子靶点。
    12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PD-L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
    赵宁 任红亮 潘娜 申学杰 吴占波 董一楠 魏枫 张新伟
    2017, 24(3):284-28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12
    [摘要](1404) [HTML](0) [PDF 401.35 K](1303)
    摘要:
    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配体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08年4月至2014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22例NSCLC初治患者肿瘤组织中PD-L1、PD-1和CD3+T细胞表达情况,采用χ2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D-L1表达在临床因素中分布差异性,用Person检验和Spearman检验分析PD-L1表达与EGFR基因型、CD3+T细胞数量及淋巴细胞PD-1表达的相关性,以及原发灶与淋巴结PD-L1表达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表达百分比中位值1.5%(0~93.2%),PD-L1表达在TNM分期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03),与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273,P=0.002),与性别、年龄、有无吸烟史、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CEA水平分布无显著相关(P>0.05);PD-L1表达水平与CD3+T细胞数量、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D-L1表达阴性、低表达和高表达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亦无显著相关(P>0.05);48例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原发灶与相应转移淋巴结肿瘤细胞PD-L1表达水平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NSCLC患者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表达在TNM分期分布上有差异,与CD3+T细胞数量、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EGFR基因突变情况无相关性;原发灶与相应转移淋巴结之间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亦没有相关性。
    13  长链非编码RNA AFAP1-AS1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熊钢 龚江波 周靖 刘焰
    2017, 24(3):290-29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13
    [摘要](1206) [HTML](0) [PDF 241.82 K](1027)
    摘要: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肌动蛋白纤维相关蛋白-1反义RNA1(actin filament-associated protein 1-antisense RNA1, AFAP1-AS1 RN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及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手术切除的274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胃组织中AFAP1-AS1的表达,并分析AFAP1-AS1表达量与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AFAP1-AS1在胃癌组织比癌旁正常组织显著高表达(P<0.01)。AFAP1-AS1在早期胃癌组织中平均表达量明显低于进展期胃癌(P<0.01)。在不同病理类型胃癌中,AFAP1-AS1的表达量没有差异(P>0.05)。AFAP1-AS1表达量和胃癌淋巴侵袭或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在伴有淋巴结侵袭或远处转移的胃癌组织中,AFAP1-AS1明显高表达(P<0.01)。结论: AFAP1-AS1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望成为新的胃癌预后标志物,用于胃癌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
    14  非小细胞肺癌中卵巢癌结构域蛋白酶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王彦驰 田辉 岳韦名 李林 李树海 高存 司立博 鲁铭
    2017, 24(3):295-29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14
    [摘要](1308) [HTML](0) [PDF 258.57 K](1212)
    摘要:
    目的:检测卵巢癌构域蛋白酶1(ovarian tumor domain-containing protease 1, OTUD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OTUD1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8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标本及40例正常肺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OTUD1的表达水平;另取2015年3月至2015年4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发性NSCLC 25例,应用Real-time PCR 检测OTUD1在 NSCLC 组织及邻近正常肺组织内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肺组织相比,NSCLC组织中OTUD1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0.620±0.055 vs 0.387±0.037, P<0.01);OTUD1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均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与淋巴结转移(P<0.01)、分化程度(P<0.01)及TNM分期(P<0.05)显著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TUD1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结论: OTUD1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与NSCL的恶性进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NSCLC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15  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李瑞娥 张勇 王子兵 尚艺曼 杨勇豪 王黎 高全立
    2017, 24(3):300-30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15
    [摘要](1305) [HTML](0) [PDF 222.71 K](1329)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搜集2010年9月至2016年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物免疫治疗科的28例晚期胰腺癌患者,这些患者接受吉西他滨和/或替吉奥化学药物治疗,在化疗结束1~3 d内回输体外培养的CIK细胞。观察指标为疾病进展(PD)率,疾病稳定(SD)率,部分缓解(PR)率,完全缓解(CR)率,中位生存期(mOS),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的生存率,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和不良反应。DCR包括CR、PR和SD。结果:28例患者中5例PR(17.86%),15例SD(53.57%),8例PD(28.57%),DCR为71.43%,mOS 15.41,6、12、18和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5.71%、50.00%、39.28%和10.71%;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CIK细胞联合化疗是晚期胰腺癌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不良反应小,耐受性良好,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16  AZD929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转化研究
    兰敏 刘馨 王熙才
    2017, 24(3):305-31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16
    [摘要](1219) [HTML](0) [PDF 243.07 K](1137)
    摘要:
    近年来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治疗领域里程碑式的改变是采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晚期患者。但大部分患者在使用该药治疗9~11个月后陆续出现耐药现象。研究发现EGFR基因20号外显子T790M基因突变是导致EGFR TKI耐药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特异性靶向T790M抗药性突变的EGFR抑制剂AZD9291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文对AZD929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转化进行了综述。
    17  疫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陈曦 蔡真
    2017, 24(3):311-3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17
    [摘要](1289) [HTML](0) [PDF 241.42 K](1178)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肿瘤,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传统大剂量化疗及自体干细胞移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近十年来新型药物的出现也极大地延长了患者的OS;然而,化疗毒性作用及移植相关死亡率也不容忽视。在现有的治疗手段下,大部分MM患者最终会复发耐药而死亡,因此亟需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肿瘤免疫治疗在控制骨髓瘤方面有极好的前景,可能为MM患者提供除传统化疗之外的新的治疗选择。治疗性疫苗可通过诱导免疫应答以清除骨髓瘤细胞,大量研究着眼于研发可产生骨髓瘤特异性免疫的肿瘤疫苗,目前许多疫苗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并已经开始呈现出令人欣喜的结果。本文就MM疫苗的最新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8  CAR-T细胞治疗肿瘤的脱靶效应及其预防策略
    郝贺 汪治宇
    2017, 24(3):317-32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18
    [摘要](1374) [HTML](0) [PDF 407.02 K](1373)
    摘要: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是单链抗体的可变区(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s, scFv)和T细胞信号分子的重组融合蛋白,它使T细胞可以通过非MHC限制性方式识别特异性抗原。最近的临床研究证明,CAR-T细胞在治疗B细胞肿瘤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目前的临床应用中存在诸多限制,尤其是当肿瘤抗原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时会造成脱靶效应。本文就靶抗原的选择、脱靶效应及相应的预防策略作一综述,期望这些策略的实施,将会提高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使更多肿瘤患者从中获益。
    19  “辅助伴侣”分子MPP11和HSPA14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关系
    易琳 刘书逊
    2017, 24(3):323-32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19
    [摘要](1128) [HTML](0) [PDF 228.40 K](1208)
    摘要:
    组成核糖体相关复合物的MPP11和HSPA14,因其能够辅助“伴侣分子”完成新生肽链在核糖体从最初合成的线性结构到组装、正确折叠成三维构象的过程,又被称为“辅助伴侣”分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MPP11和HSPA14不仅能够发挥其“辅助伴侣”分子作用,也与细胞分化发育以及肿瘤发生发展存在紧密联系。本文通过就MPP11和HSPA14分子的结构、细胞内定位、生物学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进一步揭示MPP11和HSPA14在肿瘤中的高表达,介导了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后续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20  大肠癌治疗中EGFR耐药相关分子
    王铭 张丽华
    2017, 24(3):328-33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3.020
    [摘要](1039) [HTML](0) [PDF 183.74 K](1162)
    摘要:
    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大肠癌分子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为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在大肠癌的治疗中作用显著。其中,以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为代表的抗EGFR单抗为大肠癌患者带来了福音,EGFR过表达的患者对EGFR单抗治疗敏感、疗效显著,但无论近期疗效如何,患者最终都不可避免的产生耐药性及病情进展。因此,了解抗EGFR单抗耐药机制有利于指导大肠癌患者的临床治疗。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