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4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PD-L1表达调控机制及其对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影响
    朱凌曦 安华章
    2017, 24(4):335-34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01
    [摘要](1782) [HTML](0) [PDF 285.73 K](1235)
    摘要: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肿瘤细胞通过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实现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生长。肿瘤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是肿瘤免疫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是关键的抑制性免疫检查点。肿瘤通过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可以增强PD-1抑制信号,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研究肿瘤细胞如何调节PD-L1表达,有助于阐明肿瘤发生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在基因转录、转录后调节以及蛋白翻译后修饰等多个环节对PD-L1表达进行调节,并且通过调控PD-L1的表达影响抗肿瘤免疫反应。这些研究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2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研究进展:从单纯计数到表型与功能分析
    毕峰瑞 颜宏利
    2017, 24(4):341-34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02
    [摘要](1526) [HTML](0) [PDF 374.62 K](1415)
    摘要:
    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技术的发展,肿瘤诊疗已经步入精准医疗的新时代。液体活检作为一种便捷、无创、能够动态反映肿瘤基因谱全貌的方法在肿瘤精准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血液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检测是最早开展的液体活检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评估等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 初级阶段CTC的检测以单纯计数为主,但人们逐渐发现单纯计数无法真实反映肿瘤的负荷及变化情况。随着单细胞测序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CTC的认识也不断深入,逐渐转向以分子表型和功能分析为主的高级阶段。本文结合近年来的临床实践,重点阐述CTC检测从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及其在肿瘤精准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3  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与原发肿瘤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分析
    许扬梅 龚福生 陈路川 应敏刚 郑秋红
    2017, 24(4):348-35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03
    [摘要](1672) [HTML](0) [PDF 389.96 K](1301)
    摘要:
    目的:通过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与原发肿瘤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分析,筛选直肠癌CTC的特异性基因。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4例,取肿瘤组织和相应的癌旁组织并采集外周血20 ml。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液CTC,抽提癌组织和CTC的总RNA,采用人全转录组表达谱芯片检测CTC及相应肿瘤组织mRNA表达谱,经聚类分析筛选CTC特异性基因,并采用生物分子注释系统MAS软件对其进行基因功能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分析。结果:4例直肠癌患者检测到CTC数目分别是67、78、53和120个。筛选出肿瘤与癌旁组织差异基因共7 755个、CTC与白细胞差异基因共 567个,肿瘤组织及CTC差异基因交集后共同上调或下调的特异性基因共36个,其中上调 16个、下调20个(P<0.05或P<0.01)。CTC 特异性基因与肿瘤转移和干细胞功能有关,涉及与细胞转移、干细胞功能和免疫功能相关的22条信号通路。结论:CTC与原发肿瘤基因相比,具有独特的表达谱,是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基础。
    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后循环肿瘤细胞和循环肿瘤干细胞及其临床预测价值
    许扬梅 刘巧珍 刘沁颖 魏晟宏 陈路川 应敏刚 郑秋红
    2017, 24(4):355-36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04
    [摘要](1855) [HTML](0) [PDF 420.12 K](1228)
    摘要: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后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和循环肿瘤干细胞(circulating tumor stem cell,CTSC)作为患者临床预测指标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入组首诊初治5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各抽取15 ml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后分成两份,一份标记CTC标志物(CD45、EpCAM 和CK),另一份标记CTSC标志物(CD45、EpCAM、CD44和CD133),Moflo XDP流式细胞仪对其进行检测, CD45-EpCAM+ CK+细胞确定为CTC;CTSC确定为3群:CD44+CTSC、 CD133+ CTSC和CD44+ CD133+ CTSC。 结果:结直肠癌根治术前患者CTC和CD44+CTSC阳性率分别为34%和44% ,CD133+ CTSC和CD44+ CD133+ CTSC是 24%和0;术后患者CTC和CD44+CTSC阳性率分别为38%和 54%,CD133+ CTSC 和CD44+ CD133+ CTSC分别为26%和0。根治术前后CTC阳性率都与肿瘤T分期有关联(P<0.05);术后CTC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联(P<0.05);术前CD44+CTSC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联。结论:根治术前后CTC及术前 CD44+CTSC阳性率都具有临床预测指标的可行性和价值,术后CTC阳性率可能是更好的预测指标。
    5  循环肿瘤细胞联合血清胃泌素释放前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对SCLC化疗疗效的评估意义
    苗欣 赵家义 范银星 李佳浓 韩一平
    2017, 24(4):362-36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05
    [摘要](1796) [HTML](0) [PDF 254.14 K](1060)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数量联合胃泌素释放前肽(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pro-GR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对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患者化疗疗效的评估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12月30日长海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收治的40例SCLC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于第1、3周期化疗前抽取患者外周血,检测其CTC、pro-GRP及NSE水平,分析CTC数目及其联合pro-GRP、NSE水平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第1、3周期化疗前行胸部CT,对比CTC、pro-GRP及NSE联合判断化疗疗效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标准判断化疗疗效的差异性;分析CTC数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40例SCLC患者中初次、二次检测到CTC的阳性率为825%、875%。化疗后外周血CTC数下降越多,疗效越好。根据RECIST标准,肿瘤进展组与肿瘤控制组CTC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C数目评价标准下,肿瘤控制与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与否、初诊时肿瘤大小、肿瘤分期无明显关联(P>0.05)。CTC数目评价化疗疗效与RECIST两者存在一致性。联合检测CTC、pro-GRP及NSE,三者量值评价化疗疗效与RECIST疗效评价结果同样一致(P>0.05),且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疗效判断的灵敏性。结论: CTC数目与化疗疗效呈负相关,联合检测CTC、pro-GRP及NSE评估SCLC患者化疗疗效灵敏性更高。
    6  循环肿瘤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诊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夏雨婷 张志伟 宋鑫
    2017, 24(4):367-37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06
    [摘要](1310) [HTML](0) [PDF 242.33 K](1046)
    摘要: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确诊时大多数NSCLC患者已到疾病晚期,导致患者5年生存率低。随着肿瘤个体化治疗的进展,早期诊断以及对患者病情实时监测尤为重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作为肿瘤血源性转移的生物学标志物之一,是“液体活检”的重要指标,可用于肿瘤患者实时动态监测。检测CTC有助于早期发现NSCLC微转移、重新确定临床分期、实时监测抗肿瘤治疗疗效、评估预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不仅如此,对其进一步分子鉴定有助于阐明肿瘤的生物学进程及转移机制。然而,由于检测标准不统一、检测阳性率低等多种因素,现阶段 CTC 仍较难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本文对CTC的发展历程及其在NSCLC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新近进展作一综述。
    7  低氧条件下RUNX2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凋亡的影响
    林妘 徐双 钱程
    2017, 24(4):373-37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07
    [摘要](1600) [HTML](0) [PDF 417.00 K](1170)
    摘要:
    目的:探讨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 RUNX2) 在低氧环境下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低氧条件对4T1细胞内RUNX1、RUNX2、RUNX3 mRNA和RUNX2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小干扰RNA技术与真核重组质粒DNA过表达技术降低或者提高4T1细胞RUNX2的表达,免疫共沉淀法检测4T1细胞中RUNX2与其他蛋白之间的相互结合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常氧/低氧条件下干扰/过表达RUNX2对4T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低氧条件下4T1细胞中RUNX1和RUNX2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P<005),RUNX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转染RUNX2-siRNA-1415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RUNX2可使4T1细胞内RUNX2水平明显降低或升高;在常氧或低氧条件下,沉默RUNX2 mRNA的表达均导致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凋亡率上升\[常氧:(12.83±0.24)% vs (9.3±0.55)%,P<0.05;低氧:(19.77±0.59)% vs (15.13±0.32)%, P<0.05\],而过表达RUNX2 均导致4T1细胞凋亡率下降\[常氧:(9.97±0.27)% vs (14.07±0.80)%, P<0.05;低氧:(22.43±1.02)% vs (34.93±071)%, P<0.05\]。在低氧条件下,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ed factor-1α,HIF-1α)与RUNX2的表达上升,RUNX2能与HIF-1α形成复合物。结论:在肿瘤低氧微环境中,RUNX2高表达于小鼠乳腺癌4T1细胞中,高表达的RUNX2可能是通过与HIF-1α的相互作用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
    8  Med19基因敲减增加乳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及其可能的机制
    刘贝贝 张秀芬 高丹凤 郭子健 李莉华
    2017, 24(4):380-38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08
    [摘要](1543) [HTML](0) [PDF 528.20 K](1292)
    摘要:
    目的:研究中介体(mediator,Med)19对乳腺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分子机制。方法: 选用多柔比星(adriamycin,ADM)耐药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ADM和亲本细胞MCF-7(NC组),采用慢病毒载体介导RNA干扰方法构建Med19稳定低表达的MCF-7/ADM与MCF-7细胞株(KD组),并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验证干扰效果。CCK-8法检测慢病毒介导的 Med19敲减前后两种细胞对ADM、顺铂(cisplatin,DDP)和紫杉醇(taxinol,TAX)药物敏感性的变化。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Med19敲减对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1,MDR1)和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及Caspase-3、active Caspase-3的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敲减Med19及ADM处理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与MCF-7相比, MCF-7/ADM细胞对ADM、DDP和TAX均具有耐药性。成功构建Med19稳定低表达的MCF-7/ADM与MCF-7细胞株,并且其对ADM、DDP、TAX的敏感性增加,药物作用IC50显著降低(均P<0.05)。MCF-7/ADM细胞Med19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MCF-7细胞,Med19的敲减可降低MCF-7/ADM细胞中MDR1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P<0.05)并可增加MCF-7/ADM及MCF-7细胞中凋亡相关active Caspase-3、Bax的蛋白表达,降低Bcl2的蛋白表达(均P<0.05)。此外,与NC及NC+ADM组相比,KD组及KD+ADM组凋亡水平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Med19高表达参与乳腺癌化疗耐药,其机制可能与Med19调节MDR1的表达并影响细胞凋亡有关。
    9  小干扰RNA沉默CXCR4和CXCR7对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叶园英 黄煜 颜莉莉 赵淑萍 张磊
    2017, 24(4):389-39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09
    [摘要](1322) [HTML](0) [PDF 421.60 K](1081)
    摘要:
    目的:探讨针对趋化因子受体基因 CXCR4和CXCR7的小干扰RNA(siRNA)对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株注射于裸鼠肩胛背部皮下建立动物模型,待肿瘤最长径达5~7 mm后,将所有荷瘤裸鼠随机分组,分别给予CXCR4-siRNA和CXCR7-siRNA单独或联合瘤体内注射,并以阴性对照siRNA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每3 d治疗一次,共6个治疗周期。观察各组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比较各组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的差异,并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技术验证CXCR4和CXCR7的基因沉默效果。结果: 成功建立Ishikawa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与阴性对照siRNA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CXCR4 siRNA治疗组、CXCR-siRNA治疗组和CXCR4-siRNA+CXCR7-siRNA治疗组的肿瘤的生长均明显受到抑制(均P<0.05);CXCR4-siRNA和/或CXCR7-siRNA瘤体内直接注射能显著下调CXCR4、CXCR7mRNA(均P<0.05)和蛋白(均P<0.01)的表达。结论: siRNA干扰CXCR4和CXCR7表达能够有效抑制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10  金雀异黄素对肝癌Bel-7404细胞放疗增敏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姜婧 颜宏利 杜爱英 郭玉玲 宋立华
    2017, 24(4):395-39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10
    [摘要](1488) [HTML](0) [PDF 295.44 K](1100)
    摘要:
    目的:探讨金雀异黄素对肝癌Bel-7404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肝癌Bel-7404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NC)、Gen处理组(G)、单纯照射组(R)及Gen+辐照组(G+R)。除NC组外,其余各组分别采用5 μmol/L Gen和/或8 Gy X射线(剂量率300 cGy/min)处理,利用CCK-8 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Gen与X射线单独或联用对Bel-7404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ATM-Chk2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 G+R组细胞在处理后24 h时细胞增殖抑制率即显著高于R组\[(16.80±2.59)% vs(9.76±2.11)%,P<0.0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与NC组比较,G、R、G+R组细胞凋亡率和G2/M期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且G+R组凋亡率显著高于R组\[(51.86±2.88)% vs (33.18±4.48)%,P<0.01\];G+R组中p-ATM与p-Chk2表达量明显高于G组、R组和NC组。结论: Gen可以增强肝癌Bel-7404细胞的放疗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ATM-Chk2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11  青蒿琥酯对人肺癌A549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辛重阳 孙肖 王俊 王宝成
    2017, 24(4):400-40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11
    [摘要](1532) [HTML](0) [PDF 240.72 K](1201)
    摘要: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ART对A549细胞作用24、48 h后细胞的增殖水平,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30 μg/ml青蒿琥酯对A549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对A54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A549细胞经30 μg/ml的ART作用48 h后人抗原R(human antigen R, HuR)和MMP-9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ART能够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未处理组比较,ART(30 μg/ml)处理的A549细胞穿膜的细胞数目显著减少\[(47.11±861) vs (131.00±14.58)个,P<0.01\];A549细胞迁移距离显著缩短\[(1.08±0.13) vs (2.91±0.24)mm,P<0.01\];A549细胞内HuR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ART能够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uR的表达有关。
    12  CIK细胞联合贝伐单抗对肝癌HepG2细胞的体内外抗瘤活性
    赵建夫 赵凤芝 陈文慧 全强 樊晶 陈碧云 张鼎 徐萌
    2017, 24(4):404-41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12
    [摘要](1430) [HTML](0) [PDF 428.99 K](1288)
    摘要: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联合贝伐单抗(bevacizuma)对肝癌HepG2细胞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提取健康供血者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多种细胞因子促进CIK细胞成熟,在流式细胞仪上进行CIK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CIK细胞与贝伐单抗单独或联合作用于HepG2细胞后,利用CCK-8测定其对HepG2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利用侵袭小室(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测定其对HepG2细胞侵袭迁移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HepG2细胞Akt和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的变化。建立HepG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CIK组、贝伐单抗组及CIK细胞联合贝伐单抗组,给药28 d后处死裸鼠,剥取瘤体,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组织CD31及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提取健康人PBMC诱导14 d后,CIK细胞表型分析显示CD3+CD56+细胞扩增达(36.33±2.58)%。与单独治疗组比较,联合组对HepG2细胞的抗肿瘤增殖活性显著增强(P<0.05);CIK细胞和贝伐单抗两药联合比单独给药组对HepG2细胞的侵袭\[(75.6±9.53) vs (304.8±45.73)、(359.8±38.10)个,P<0.01\]和迁移\[(29.35±8.14)% vs (55.07±6.27)%、(60.50±9.73)%,P<0.05\]能力的抑制更强;CIK细胞和贝伐单抗两药单独及联合都能抑制Akt和Erk的磷酸化;CIK联合贝伐单抗组可显著抑制移植瘤生长以及移植瘤组织平均血管密度和Ki67表达,与单独治疗及对照组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K联合贝伐单抗在体内外对HepG2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均有抑制作用,且优于单独治疗组。
    13  TMT定量蛋白组学方法筛选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差异蛋白
    李曦洲 方敏 盛湲 于恩达
    2017, 24(4):411-4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13
    [摘要](1511) [HTML](0) [PDF 377.06 K](1224)
    摘要:
    目的:分析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和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中的差异蛋白,筛选与乳腺癌转移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TMT)标记技术分别对14例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及14例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血清蛋白进行检测,并对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出发生显著变化的差异蛋白,再搜索Uniprot数据库和用Proteome Discoverer软件分析,进一步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中共筛选出差异蛋白119个,其中6个表达上调,113个表达下调。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注释分析和功能聚类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蛋白质主要定位于细胞外区,与肿瘤的生物合成、细胞增殖、血管生成相关。Western boltting和qRT-PCR验证了K1C19(下调0.11倍)和PSME2(上调2.02倍)的表达。结论:TMT定量蛋白组学方法能有效筛选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和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差异蛋白。其中,K1C19和PSME2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候选血清标志物。
    14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Treg与PET/CT SUVmax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潘娜 任洪亮 赵宁 申学杰 魏枫 王扬 郑禹 金昊 吴占波 曹水
    2017, 24(4):417-42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14
    [摘要](1592) [HTML](0) [PDF 310.28 K](1295)
    摘要: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组织中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与18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 FDG) PET/CT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的相关性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14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22例原发性NSCLC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组织标本及随访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癌组织中Treg浸润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并分析Treg浸润情况与原发灶SUVmax的相关性,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Treg浸润情况与原发灶SUVmax呈正相关(r=0.291,P=0.001)。Treg及SUVmax均以临界值(cut off)值分高低两组,单因素分析显示Treg、SUVmax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资料分析显示,肿瘤越大、肿瘤分期越高,Treg浸润越严重(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 (HR=7.537, 95%CI:1.191-2.855,P=0.006)为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子。结论: NSCLC组织中Treg浸润与PET/CT SUVmax正相关,PET/CT SUVmax可提示NSCLC患者肿瘤微环境中Treg浸润情况,对判断患者临床预后及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5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HCT116细胞的抑制作用
    沈文彬 智佳俊 姜宏华 崔龙
    2017, 24(4):423-42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15
    [摘要](1662) [HTML](0) [PDF 334.16 K](1155)
    摘要: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53(ubiquitin specific peptidase 53,USP5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过表达对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Real-time PCR及IHC方法检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USP53的表达情况;利用UCSC CANCER BROWSER提供的TCGA数据库,检测USP53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HCT116细胞中瞬时过表达USP53,利用CCK-8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HCT116细胞增殖变化。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USP53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肿瘤组织\[91.67%(44/48) vs 1875% (9/48), P<0.01\]。癌旁组织中USP53 mRNA水平也高于癌组织\[(0.85±0.32) vs (0.46±0.27), P<0.05\]。组织中USP53 mRNA表达水平与预后有关,表达越低预后越差(P<0.05)。过表达USP53后,细胞克隆形成数目显著下降\[(123±27.22) vs (338±55.24)个,P<0.01\]; CCK-8实验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增殖受到显著抑制\[(0.14±0.01) vs (0.18±004),P<0.05; (0.23±0.01)vs (0.32±0.01),P<0.01;(045±0.03) vs (0.80±0.05),P<0.01;(0.83±0.03)vs (1.18±0.10),P<001\]。结论: USP53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下调与不良预后相关,USP53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提示USP53可作为诊断及治疗结直肠癌的新靶标。
    16  长链非编码RNA-蛋白质相互作用在肿瘤研究中的新进展
    李梦轩 薛逸荃 曹雪涛
    2017, 24(4):429-43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16
    [摘要](1510) [HTML](0) [PDF 250.03 K](1222)
    摘要:
    肿瘤的发生、发展涉及细胞内众多基因表达异常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改变。其中,异常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通过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在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蛋白功能等各个层面调控癌基因、抑癌基因的表达与功能,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将围绕着肿瘤细胞中lncR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相关技术,阐明其分子机制,并结合临床研究前沿热点,讨论如何阻断肿瘤中lncRNA-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7  基因修饰T细胞肿瘤过继免疫治疗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权冰洁 韩双印 王春荣
    2017, 24(4):436-44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17
    [摘要](1466) [HTML](0) [PDF 259.71 K](1395)
    摘要:
    基因修饰T细胞(CAR-T,TCR-T)赋予其肿瘤靶向性、更强的杀伤活性和持久的生命力,在恶性血液肿瘤和实体瘤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然而,不断积累的的临床资料也发现了安全性担忧:炎症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引发的肿瘤靶向毒性;抗原识别相关的脱靶效应、非肿瘤靶向效应、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不仅难以预见而且复杂难治,促使研究人员以毒性发生机制为切入点,尝试应用自杀基因开关、细胞内凋亡酶调控、分离式CAR受体、抑制性CAR受体等调控策略,实现对基因修饰T细胞时间和空间的精准控制,预防毒性反应的发生。本文综述基因修饰T细胞的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18  Cullin7泛素连接酶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李玉苗 付杰军
    2017, 24(4):442-44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18
    [摘要](1367) [HTML](0) [PDF 207.71 K](1092)
    摘要:
    Cullin7 (Cul7)作为核心支架蛋白与ROC1、Skp1和Fbxw8一起构成SCF(Skp1-Cullin-F-box) E3泛素连接酶复合物。Cul7是对人和小鼠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基因。Cul7对细胞转化、p53活性调节、细胞衰老以及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说明其具有癌基因的特征。Cul7在乳腺癌、肺癌、肝细胞癌、胰腺癌、卵巢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通过参与细胞转化和抑制细胞凋亡等机制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19  ErbB信号通路及其对胆囊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周勇 谭晶
    2017, 24(4):447-45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19
    [摘要](1552) [HTML](0) [PDF 250.84 K](1302)
    摘要:
    胆囊癌是一类具有高度恶性、女性高发、高致死性等特点的肿瘤,传统的化疗和放疗对晚期患者疗效欠佳。随着对ErbB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其在胆囊癌靶向治疗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ErbB信号通路是目前胆囊癌分子机制研究中的热点,特别是EGFR/ ErbB1在胆囊腺癌高表达,而HER2/ErbB2在胆囊癌前病变中高表达,均与不良预后相关,是胆囊癌最具前景的治疗靶标;ErbB信号通路靶基因的异常激活能增强胆囊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力,是胆囊癌的关键性驱动基因。靶向治疗药物干预ErbB信号通路分子可以提高疾病控制率,延长晚期胆囊癌的生存期(PFS和OS)。本文就ErbB信号通路在胆囊癌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靶向治疗药物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20  基因在卵巢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陈慧雁 沈宗姬
    2017, 24(4):453-45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4.020
    [摘要](1442) [HTML](0) [PDF 212.62 K](1133)
    摘要:
    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并辅助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但疗效受耐药性影响。顺铂耐药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普遍认为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是顺铂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 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ene group 1, ERCC1)是NER途径的限速酶,ERCC1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性,ERCCl的表达与顺铂耐受性相关,下调ERCCI的表达可克服顺铂耐药性。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