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4卷第9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靶向抗肿瘤单克隆抗体药物应用的现状和展望
    张敏 李佳 俞德超
    2017, 24(9):929-93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01
    [摘要](1520) [HTML](0) [PDF 848.58 K](6121)
    摘要:
    随着对抑制肿瘤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相关血管生成通路以及活化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作用等靶向抗肿瘤方法研究的不断进展,抗肿瘤抗体药物已经成为肿瘤领域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临床批准的靶向抗肿瘤抗体药物主要包括分子靶向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以及靶向免疫检验点药物。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越发火热,上述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抗体药物,或能增加肿瘤抗原性,或能促进肿瘤T细胞浸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临床收益;单抗药物的联用是未来的一大发展重点,无论是与肿瘤免疫疗法联用、与分子靶向抗体药物联用、与放化疗和小分子抑制剂药物甚至手术的联用,都将进一步提高抗体类药物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实用价值。
    2  EBV-LMP2A肽诱导的特异性CTL对EBV阳性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杜娟 苏舒 孟凡岩 邵洁 徐秋萍 邹征云 刘宝瑞
    2017, 24(9):938-94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02
    [摘要](1692) [HTML](0) [PDF 1.23 M](2155)
    摘要:
    目的: 探讨HLA限制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表位肽EBV-潜伏膜蛋白2A (EBV-latent membrane protein 2A, EBV-LMP2A) 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EBV阳性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方法: 选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肿瘤中心HLA-A2阳性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人胃腺癌细胞株(AGS)和人EBV阳性胃腺癌细胞株(AGS-EBV),通过改良的体外细胞培养技术用HLA-A2限制性的EBV-LMP2A抗原肽从人PBMC中诱导扩增出特异性CTL,采用四聚体技术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肽诱导产生的特异性CTL的含量,通过FITC-PI标记流式术检测EBV-CTL对EBV阳性和EBV阴性的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结果: 经改良的细胞培养技术和抗原肽双重刺激后EBV-LMP2A抗原肽可以诱导产生出高比例的抗原特异性CTL[EBV-LMP2A-356特异性T细胞占CD8 + T细胞的(47.1±5.2)%];EBV-CTL对EBV阳性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较EBV阴性的胃癌细胞明显增强[(45.1±9.3)% vs(19.4±2.5)%,P<0.05]。 结论: 通过改良的细胞培养技术使用EBV-LMP2A抗原肽能诱导产生高比例的EBV特异性CTL,其对EBV阳性胃癌细胞有较强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3  miR-223通过Lmo2基因和MAPK信号通路调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陈丽 赵红勉
    2017, 24(9):944-94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03
    [摘要](1357) [HTML](0) [PDF 1.09 M](1599)
    摘要:
    目的: 探讨miR-223调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E6-1细胞的增殖和体内成瘤能力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23在不同ALL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携带miR-223mimic慢病毒感染E6-1细胞株的感染效率,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223和Lmo2的相互结合关系,MTT增殖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过表达miR-223对E6-1细胞株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miR-223过表达对E6-1细胞成瘤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miR-223对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 miR-223在E6-1细胞株中表达水平相对较低(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miR-223可以直接靶向结合Lmo2的3’UTR区序列。过表达miR-223后: (1)抑制E6-1细胞的增殖能力(0.16±0.02 vs 1.15±0.21,P<0.05); (2)抑制E6-1细胞的裸鼠体内成瘤能力[ (0.56±0.08)vs(1.69±0.22)g,P<0.05]; (3)调控MAPK信号通路的活性。 结论: miR-223可靶向作用Lmo2通过MAPK信号通路调控ALL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和体内成瘤能力。
    4  Toll样受体-4表达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
    谢云青 栗世铀 刘施佳 黄丽洁 郑秋红
    2017, 24(9):950-95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04
    [摘要](1184) [HTML](0) [PDF 1.10 M](1961)
    摘要:
    目的: 探讨miR-223调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E6-1细胞的增殖和体内成瘤能力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23在不同ALL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携带miR-223mimic慢病毒感染E6-1细胞株的感染效率,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223和Lmo2的相互结合关系,MTT增殖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过表达miR-223对E6-1细胞株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miR-223过表达对E6-1细胞成瘤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miR-223对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 miR-223在E6-1细胞株中表达水平相对较低(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miR-223可以直接靶向结合Lmo2的3’UTR区序列。过表达miR-223后: (1)抑制E6-1细胞的增殖能力(0.16±0.02 vs 1.15±0.21,P<0.05); (2)抑制E6-1细胞的裸鼠体内成瘤能力[ (0.56±0.08)vs(1.69±0.22)g,P<0.05]; (3)调控MAPK信号通路的活性。 结论: miR-223可靶向作用Lmo2通过MAPK信号通路调控ALL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和体内成瘤能力。
    5  S100A4协同HIF-1通过WNT/β-catenin通路调控胃癌细胞SGC-7901的迁移和侵袭
    廖煜 任宁川 房殿亮 胡永强 黄剑 曾波 何平 杨天文
    2017, 24(9):955-95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05
    [摘要](1276) [HTML](0) [PDF 1.08 M](1352)
    摘要:
    目 的: 探讨S100A4在低氧条件下对胃癌细胞SGC-7901 迁移及侵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将化学合成的si-S100A4质粒和阴性对照(si-Ctrl)质粒分别转染胃癌细胞株SGC-7901,根据培养条件的不同分为常氧条件(normal,Nor)+si-S100A4组、Nor + si-Ctrl组、低氧条件(hypoxia,Hyp)+si-Ctrl)组、Hyp+si-S100A4组。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低氧条件下胃癌SGC-7901细胞中HIF-1及S100A4蛋白的表达变化,检测低氧条件下胃癌细胞中抑制S100A4的表达对细胞中S100A4、β-catenin及TCF-4表达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低氧及S100A4对胃癌SGC-7901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结果: 低氧条件下:(1)胃癌SGC-7901细胞中HIF-1和S100A4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3.12±0.23 vs 1.02±0.05,P<0.01;2.75±0.32 vs 1.05±0.07,P<0.01),且两者变化明显相关(r =0.67,P<0.01); (2) 胃癌SGC-7901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增加[(223.31±35.12) vs (131.29±26.40)、(142.27±26.37)个, P<0.05]。干扰低氧条件中S100A4的表达:(1) 明显减少低氧对细胞中β-catenin及TCF-4的促进作用(均P<0.01);(2) 明显减少低氧对SGC-7901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的促进作用[(161.37±31.02) vs (88.21±22.42)、(95.36±21.29)个, P<0.05]。 结论: S100A4能够促进胃癌细胞SGC-7901的迁移和侵袭,该作用可能是通过S100A4协同HIF-1通过Wnt/β-catenin通路的调控实现的。
    6  EZH2基因对人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黄卫娜 古丽娜 刘飞 桑梅香
    2017, 24(9):960-96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06
    [摘要](1241) [HTML](0) [PDF 1.22 M](1510)
    摘要:
    目的: 探讨过表达或沉默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人类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 EZH2)基因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选用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TE1、KYSE30、KYSE170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食管癌细胞EZH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然后采用qPCR检测过表达和沉默EZH2基因后对4株食管癌细胞EZH2 mRNA的表达变化;CCK-8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过表达和沉默EZH2基因及EZH2抑制剂DZNep (3-deazaneplanocin A)处理对食管癌细胞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率的影响。 结果: 食管癌ECA109、TE1细胞中EZH2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高于KYSE30、KYSE170细胞 (P<0.05)。食管癌TE1、ECA109细胞转染EZH2-ShRNA后EZH2表达水平下调(均P<0.05)、细胞增殖能力降低(1.07±0.08 vs1.59±0.09,P<0.05;0.88±0.08 vs 1.05±0.11,P<0.05)、克隆形成数下调[(200.00±11.43) vs (480.00±13.10)个,P<0.05;(88.00±8.16) vs (220.00±14.69)个,P<0.05]。KYSE30、KYSE170细胞转染EZH2过表达质粒后EZH2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 (1.06±0.07 vs 0.76±0.06,P<0.05; 3.36±0.30 vs 1.50±0.08,P<0.05)、克隆形成数显著升高[(45.00±3.27) vs (18.00±1.63)个,P<0.05;(65.00±4.08) vs (23.00±2.45)个,P<0.05];DZNep处理后,ECA109和TE1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均P<0.05)、克隆形成数下降(均P<0.05)。 结论: EZH2基因能有效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为深入研究EZH2作为食管癌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了实验研究基础。
    7  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腺癌的临床疗效
    杨林 刘静维 张雯 周爱萍 王跃 李丹 卢戌
    2017, 24(9):966-97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07
    [摘要](1540) [HTML](0) [PDF 874.29 K](1721)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32例晚期胃腺癌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表法以1∶1分为DC-CIK细胞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每组各1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一致。分别采集PBMC,经实验室体外诱导培养获得DC和CIK细胞。单药组采用替吉奥/奥沙利铂或顺铂化疗方案,联合用药组采用相同化疗方案+DC-CIK细胞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 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P>0.05),单药组患者化疗后外周血中CD3 + 、CD3 + CD4 + 、CD3 + CD8 + 、CD3 - CD56 + 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均高于单药组(87.5% vs 50.0%,8.9 vs 4.4个月;均P<0.05),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0和14.0个月(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明显改善了患者因化疗毒副反应或病情本身引起的体力匮乏和失眠,未见治疗相关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DC-CIK细胞联合化疗可明显改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转移性胃腺癌患者免疫状态和生活质量,提高了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8  miR-6803和PPP6R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沈素朋 徐凤楼 刘江惠 卢帆 梁佳 郭炜 董稚明
    2017, 24(9):972-97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08
    [摘要](1390) [HTML](0) [PDF 948.88 K](1567)
    摘要:
    目的:探讨微小RNA-6803 (miR-6803)及其宿主基因蛋白磷酸酶6调节亚单位1 (protein phosphatase 6 regulation sub-unit 1, PPP6R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和PPP6R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在ESCC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2013年至2014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生物标本库的72例ESCC手术患者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6803和PPP6R1在ES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和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处理前后的ESCC细胞株TE1、TE13、Eca109、T.TN、Kyse170中的表达水平。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ESCC细胞系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PPP6R1的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ESCC组织中miR-6803和PPP6R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0.318±0.156,0.408±0.177 vs 1.000±0.001,均P<0.05),miR-6803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均P<0.05);PPP6R1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均P<0.05)。ESCC组织中miR-6803和PPP6R1基因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ESCC组织中PPP6R1的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6.94% vs 36.11%,P<0.05),并与TNM分期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均P<0.05),miR-6803 和 PPP6R1基因的低表达与PPP6R1启动子区甲基化明显相关(P<0.05)。经5-Aza-dC处理后,5种ESCC细胞中miR-6803和PPP6R1的表达均升高,并且TE1、TE13、Kyse170细胞中PPP6R1基因甲基化程度降低,非甲基化程度增加,其余2种细胞中PPP6R1基因均表现为非甲基化状态。 结论: miR-6803及其宿主基因PPP6R1的低表达可能与E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miR-6803和PPP6R1表达沉默的机制之一。
    9  lncRNARP11-259P1.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石敏 冯健 孙兴旺
    2017, 24(9):979-98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09
    [摘要](1336) [HTML](0) [PDF 690.47 K](1423)
    摘要:
    目的: 探讨lncRNA RP11-259P1.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ES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1日至 2016年12月31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的130例ESCC原发病灶及对应癌旁组织标本、人ESCC细胞株KYSE510、Eca109及食管上皮细胞株Het-1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lncRNA RP11- 259P1.1在ESCC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组织中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lncRNA RP11-259P1.1在ESCC细胞及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管上皮细胞及癌旁组织(均P<0.01)。lncRNA RP11-259P1.1高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术前放化疗(CRT)后肿瘤缓解明显相关(均P<0.05), 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吸烟状况等无关(均P>0.05)。在63例术前接受新辅助CRT治疗患者中,低表达lncRNA RP11-259P1.1患者与高表达患者比较: (1)病理完全缓解率明显升高(60.00% vs 21.21%,P<0.01);(2)术前CRT的疗效更佳(P<0.05); (3)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生存时间均明显延长[(28.00±2.47) vs (17.00±1.90)个月,(41.57±2.45) vs (30.00±2.55)个月;均P<0.01]。lncRNA RP11-259P1.1为ESCC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 结论: lncRNA RP11-259P1.1可能是ESCC潜在的预后和术前CRT疗效评价的分子标志物,低表达lncRNARP11-259P1.1的患者术前给予CRT疗效更佳。
    10  Testin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对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王玲 邹潇 刘辉国
    2017, 24(9):984-98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10
    [摘要](1381) [HTML](0) [PDF 933.02 K](1487)
    摘要:
    目的: 探讨Testin基因(TES)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对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 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手术切除的27例NSCL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以及正常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MRC5和肺癌细胞株A427、A549、H1299、LK2、PC9和SW900中TES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短发卡RNA(shRNA)瞬时转染肺癌细胞株A549干扰TES基因的表达,并进一步检测TES低表达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以及凋亡的影响,同时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as-pase-3的表达。 结果: 在NSCLC组织和细胞株中TES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均P<0.05)。shTES干扰A549细胞后,TES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抑制TES表达显著增强A549细胞的增殖[(2.75±0.04) vs (1.79±0.06), P<0.05]、迁移[(52.3±2.6)% vs(19.7±1.4)%, P<0.05]和侵袭能力[(31.2±3.9) % vs (14.5±4.1)%, P<0.05],同时降低了细胞凋亡率[(8.2±1.1)% vs(23.1±1.7)%, P<0.05]。TES 低表达使 A549 细胞 Bax 和 Caspase-3 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Bcl-2 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 结论: TES在NSCLC组织中呈低表达,TES表达下调具有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并抑制凋亡等生物学效应,其有可能成为肺癌治疗一个新靶点。
    11  托珠单抗治疗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疗效
    张亦琳 赵万红 张王刚 刘捷 陈银霞 曹星梅 何爱丽 王剑利 杨楠 杨云 古流芳 范晓虎
    2017, 24(9):990-99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11
    [摘要](1963) [HTML](0) [PDF 916.33 K](2035)
    摘要:
    目的:观察托珠单抗治疗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的疗效。 方法: 以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24例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MM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发生2级以上的CRS患者给予4~8 mg/ (kg·d)的托珠单抗治疗,观察其疗效及毒副作用、细胞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的变化。 结果: 24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发生了CRS,依据CRS分级标准:1、2级各7例,3级5例,4级2例。CRS患者均表现持续高热,细胞因子及HsCRP明显升高,其中IL-6升高最为显著。14例2级以上CRS患者经托珠单抗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体温迅速下降,细胞因子、HsCRP含量逐渐恢复正常,无明显毒副作用发生。 结论: 托珠单抗在CRS治疗中疗效明显、无明显毒副作用,保证了难治复发MM患者CAR-T治疗的安全性。
    12  GPX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
    陈文彬 钟文洲
    2017, 24(9):995-100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12
    [摘要](1237) [HTML](0) [PDF 1.14 M](1243)
    摘要: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 (glutathione peroxidase 1, GPX1)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CRC细胞株HT29和LOVO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间海口市人民医院滨江分院普外科手术切除的60例临床CRC组织及癌旁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CR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PX1 mRNA水平。在高表达GPX1 mRNA的HT29细胞株用慢病毒携带shRNA感染的方法构建敲除GPX1的细胞株,瞬时转染法在低表达GPX1 mRNA的LOVO细胞系构建过表达GPX1的细胞株,并在GPX1 mRNA及蛋白水平进行验证。通过MTS法检测CRC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变化,用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CRC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同时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E-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CRC组织中GPX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0.051±0.024 vs 0.142±0.051,P<0.01)。敲除GPX1后,HT29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强(12.901±2.790 vs 6.617±2.462, P<0.01)、侵袭能力显著增强[(384.7±37.9) vs (209.2±31.2)个,P<0.01]、迁移能力显著增强[ (0.139±0.025)vs(0.251±0.038)mm,P<0.01]、E-钙黏蛋白表达下调(P<0.01)、波形蛋白表达上调(P<0.05)。过表达GPX1的LOVO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1)、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均P<0.05)、E-钙黏蛋白上调(P<0.01)、波形蛋白表达下调(P<0.01)。 结论: GPX1 mRNA在人CRC组织中低表达,GPX1负向调控CR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在CRC中可能发挥抑癌作用。
    13  lncRNAMALAT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黄珊 赵凤 刘迪 谢可
    2017, 24(9):1002-100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13
    [摘要](1516) [HTML](0) [PDF 597.93 K](1646)
    摘要: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 (metastasis-associ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transcript 1, MALAT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采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确诊的、临床资料完整的82例DL-BCL患者和3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 RLH)患者的血液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lncRNAMALAT1的表达水平,分析lncRNAMALAT1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DLB-CL患者血清中lncRNA MALAT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RLH患者(7.48±0.27 vs 1.28±0.45,P<0.01)。lncRNA MALAT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B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相关(均P<0.01)。高表达lncRNA MALAT1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短于低表达者[(16.43±2.05) vs (32.01±3.20)个月,P<0.01],lncRNA MALAT1表达水平与IPI指数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 结论: lncRNA MALAT1在DLBCL患者中的高表达与多项临床病理参数有关,有望成为判断DLBCL患者预后的标志物。
    14  阿昔替尼与索拉非尼一线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疗效
    符芳姿 许振胜
    2017, 24(9):1006-10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14
    [摘要](1570) [HTML](0) [PDF 655.79 K](1643)
    摘要:
    目的:比较阿昔替尼与索拉非尼一线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疗效,探讨分子靶向药物阿昔替尼能否作为一线治疗晚期肾癌的优选药物。 方法: 选取海口市人民医院肿瘤科60例晚期肾癌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给予阿昔替尼,对照组给予索拉非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DCR、ORR、PFS、OS及不良反应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均能完成试验并进行结果评价。试验组和对照组的DCR分别为83.33%和80.00%、ORR分别为20.00%和2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2.8个月和10.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中位OS分别为22.2个月和22.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主要表现在高血压、全身反应、手足皮肤综合征、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分子靶向药物阿昔替尼较索拉非尼一线治疗晚期肾癌更能延长患者中位PFS,两药治疗后患者的DCR、ORR、OS及不良反应相似,阿昔替尼可以作为一线治疗晚期肾癌的优选。
    15  IL-10 基因-1082A >G位点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易感性的Meta分析
    张玲 姚亚洲 叶彦军
    2017, 24(9):1010-101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15
    [摘要](1440) [HTML](0) [PDF 1.14 M](1445)
    摘要:
    目的:用Meta分析法评价IL-10基因-1082A>G位点的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易感性的相关性。 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日期自各数据库建库到2017年1月止,全面检索IL-10基因-1082A>G位点的多态性与NHL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 采用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6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计4 718例NHL患者和3 877例健康对照人员。分析结果显示,IL-10基因-1082A>G位点在等位基因模型(A vs G: OR=1.12, 95% CI=1.04~1.21)、共显性模型(AA vs AG: OR=1.27, 95% CI=1.06~1.52)、相加模型(AA vs GG: OR=1.22, 95% CI=1.06~1.40)和显性模型 (AA vs AG+GG: OR=1.29, 95% CI=1.08~1.53) 下与NHL易感性有关;而在隐性模型(GG vs AA+AG: OR=1.11,95% CI=0.92~1.34)与NHL易感性无关。 结论: IL-10基因-1082A>G位点多态性可能与NHL易感性相关。
    16  外泌体在肿瘤负向免疫调控中的作用
    朱婕 顾炎 曹雪涛
    2017, 24(9):1016-102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16
    [摘要](1431) [HTML](0) [PDF 544.28 K](2259)
    摘要:
    外泌体(exosome)是一类直径30~100 nm的囊泡样小体,其含有蛋白质、mRNA、微小RNA(miRNA)、DNA片段等,是细胞间物质和信息转导的重要媒介。外泌体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等各个过程,其在肿瘤免疫中发挥双向调控功能。本文重点阐述外泌体在肿瘤负向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如肿瘤来源外泌体(tumor-derived exosome,TEX)能够阻碍DC的分化和成熟,促进巨噬细胞极化,减弱B细胞功能及诱导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Breg)产生,促骨髓前体细胞分化为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减弱NK及T淋巴细胞的杀伤功能,诱导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等;又如免疫细胞来源外泌体(immunocyte-derived exosome,IEX),主要为Treg、CD8 + T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同样具有免疫抑制功能。
    17  蛋白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在肿瘤中的作用
    段毅涛 杨小昂 张建营
    2017, 24(9):1022-103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17
    [摘要](1498) [HTML](0) [PDF 728.38 K](1858)
    摘要:
    蛋白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cancerous inhibitor of protein phosphatase 2A,CIP2A)在绝大多数肿瘤中高表达。CIP2A能够与转录因子Myc和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直接相互作用,抑制PP2A对Myc第62位丝氨酸的磷酸化作用,进而阻止Myc蛋白降解,该功能是CIP2A促癌作用的重要体现。CIP2A在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细胞周期及抗药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CIP2A也是一些肿瘤诊断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就近年来CIP2A在肿瘤中的表达、调控以及其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和其作为潜在抗肿瘤药物靶标的研究作一综述。
    18  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庞艳彬 薛华 杜欣
    2017, 24(9):1032-103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18
    [摘要](1256) [HTML](0) [PDF 537.98 K](1572)
    摘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是以骨髓无效造血并伴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风险为特点的一组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肿瘤细胞的识别并清除,不仅需要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产生,还需要免疫细胞能够在肿瘤微环境中增殖以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从而控制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免于T细胞的清除说明MDS肿瘤细胞周围存在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促进MDS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形成,若能克服MSC对T细胞的抑制,将能促进免疫治疗改善MDS的治疗效果。笔者对近年来MSC(MDS-MSC)抑制T细胞在骨髓微环境中的增殖和效应功能、促进调节T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
    19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赵成帅 王梅
    2017, 24(9):1037-104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7.09.019
    [摘要](1444) [HTML](0) [PDF 746.55 K](2087)
    摘要: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