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26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肺癌免疫治疗: 新时代,新思考
    白日兰 崔久嵬
    2019, 26(2):137-14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01
    [摘要](784) [HTML](0) [PDF 754.82 K](2627)
    摘要:
    [摘要]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断被研发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拓展,迅速改变着肺癌的治疗模式。目前,中国研究者也踊跃研发多款免疫治疗药物并将其逐渐应用于临床研究,预示着中国已进入免疫治疗新时代。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拓展及实验数据的不断积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挑战和新思考。本文主要对肺癌免疫治疗模式的突破、免疫治疗临床试验排除的特殊人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以及疗效预测标志物等多方面发展现状和挑战进行逐一阐述。
    2  GSDME通过调控细胞焦亡影响乳腺癌MCF-7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
    石瑛 任静静 梁晨 王芳 李伟 李肖甫
    2019, 26(2):146-15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02
    [摘要](987) [HTML](0) [PDF 1.07 M](1888)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GSDME是否通过调控细胞焦亡影响乳腺癌MCF-7 细胞对化疗药物紫杉醇(paclitaxel,PTX)的敏感性。方法:利用RNA干扰技术敲降GSDME在MCF-7 细胞中的表达,采用CCK-8 法、流式细胞术、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实验及Wb技术分别检测GSDME低表达前后,PTX对细胞增殖、焦亡、LDH释放、GSDME-N端蛋白及cleaved-caspase-3 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TX处理组细胞的焦亡率、LDH释放量、GSDME-N端蛋白及cleaved-caspase-3 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1);与si-NC组比较,敲低GSDME可使si-GSDME组细胞对PTX的敏感性降低,其细胞焦亡率、LDH释放量及GSDME-N端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1)。结论:敲减MCF-7 细胞中GSDME的表达量可显著抑制细胞焦亡并降低细胞对PTX的敏感性。
    3  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构建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
    郝瑞栋 田芳 杨振莉 汪敏亮 张大挺 李彦涛 凡鹏程 吴国祥 朱学军 刘根桃
    2019, 26(2):152-15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03
    [摘要](787) [HTML](0) [PDF 1.07 M](1428)
    摘要:
    [摘要] 目的:探索通过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 细胞靶向B 细胞成熟抗原(B cell maturation antigen,BCMA)以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方法。方法:构建基于鼠源BCMA scFv 的CAR-BCMA分子,包装为慢病毒载体并感染健康人T 细胞构建CAR-BCMA-T 细胞;构建BCMA阳性细胞系A549-BCMA、A549-BCMAOFP和K562-BCMA作为靶细胞。将CAR-BCMA-T细胞与构建的靶细胞和人骨髓瘤细胞U266 共孵育,CCK-8 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BCMA阳性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构建MM患者来源CAR-BCMA-T细胞并检测其杀伤靶细胞A549-BCMA的能力,并采用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AR-BCMA-T细胞IFN-γ 的释放水平。结果:健康人来源的CAR-BCMA-T经过11 d 培养扩增300 倍,阳性率达到43%;成功构建BCMA阳性靶细胞。在5:1 效靶比下,CAR-BCMA-T对A549-BCMA、K562-BCMA和U266 细胞的杀伤率分别在80%、60%和80%左右,显著高于对BCMA阴性细胞的杀伤率,且杀伤力与靶细胞的BCMA表达强度相关。在效靶比20:1 时,MM患者来源CAR-BCMA-T细胞对靶细胞A549-BCMA的杀伤率达到95%以上,并且大量分泌IFN-γ。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健康人及MM患者来源的靶向BCMA的CAR-T细胞,其能够有效特异杀伤BCMA阳性的肿瘤细胞。
    4  miR-140 靶向抑制PD-L1 表达增强宫颈癌HeLa 和Caski 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
    黄翀 刘智慧 罗素坤 蔡晓楠 宋晓婕
    2019, 26(2):159-16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04
    [摘要](779) [HTML](0) [PDF 1.47 M](1131)
    摘要:
    [摘要] 目的:探究miR-140 能否通过靶向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 PD-L1)表达增强宫颈癌(cervical cancer, CC)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方法:采用qPCR检测miR-140 在人正常宫颈细胞、CC细胞株及其奥沙利铂耐药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采用miR-140 模拟物转染细胞,CCK-8 法检测CC正常细胞株及其奥沙利铂耐药细胞株的增殖情况、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率。通过Starbase 及TargetScan 在线分析软件预测miR-140 与PD-L1 的靶向结合位点,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140 与PD-L1 的靶向结合关系。采用Annexin V FITC/PI 双染色法和Wb法分别检测过表达miR-140 或同时过表达PD-L1,且在使用奥沙利铂处理后CC细胞的凋亡、迁移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建立裸鼠CC移植瘤模型,检测miR-140 加强肿瘤对奥沙利铂处理敏感性的效果。结果:miR-140 在奥沙利铂耐药性CC细胞中表达显著下调(P<0.01),过表达miR-140 能够明显上调奥沙利铂耐药CC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P<0.05),抑制CC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均P<0.01)。miR-140与PD-L1 3'-UTR靶向结合并抑制其表达。过表达miR-140 显著促进CC细胞的迁移及凋亡(P<0.01),过表达miR-140 的同时过表达PD-L1 明显减弱了miR-140 对CC细胞迁移的抑制及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均P<0.05)。小鼠异体移植瘤模型验证了miR-140 促进肿瘤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结论:miR-140 通过靶向抑制PD-L1 表达增加CC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上调miR-140或抑制PD-L1的表达再与奥沙利铂联合处理有可能作为奥沙利铂耐药CC治疗的新策略。
    5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食管鳞状细胞癌关键枢纽基因的筛选及验证
    郭艳丽 梁晓亮 邝钢 吴璇 康小亮 董稚明 沈素朋 梁佳 郭炜
    2019, 26(2):166-17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05
    [摘要](1054) [HTML](0) [PDF 1.38 M](1813)
    摘要:
    [摘要] 目的: 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筛选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发生发展相关的枢纽基因(Hub gene),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选取GEO食管鳞状细胞癌芯片数据GSE100942 为研究对象,采用GEO2R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DAVID、String、Cytoscape 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并筛选Hub基因;应用GO及KEGG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同时通过网络工具MiRDB寻找可能调控Hub基因的miRNA,并构建Hub 基因-miRNA调控网络;利用GEPIA在线分析工具对筛选基因的表达和患者生存情况进行验证。结果:分析GSE100942 芯片数据共筛选出1229 个表达差异达2 倍以上及223 个表达差异达4 倍以上的差异基因,以及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均上调的20 个Hub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了癌症相关通路,并主要参与了细胞分裂及有丝核分裂等生物学过程;从Hub基因进一步鉴定了DLGAP5、BUB1B、TPX2、TTK、CDC20、CCNB2、AURKA、DEPDC1 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相关的8 个关键Hub基因,他们参与了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等重要生物学过程。通过构建的miRNA调控网络分析,鉴定了CEP55、ECT2、NEK2、DEPDC1 及NUSAP1 等5 个Hub 基因受该网络高度调控。结论:基因芯片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能够有效分析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出的20 个Hub基因和其中的8 个关键基因可为进一步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病的分子机制及分子标志物的筛选提供理论指导。
    6  LncRNA HCG11 通过调控miR-144-3p/ZEB1 分子轴影响直肠癌的发生及转移
    熊伟 张洪涛 杨之斌 余昆 张旋
    2019, 26(2):173-18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06
    [摘要](869) [HTML](0) [PDF 1.90 M](1467)
    摘要:
    [摘要] 目的:探究lncRNA HCG11 通过调控miR-144-3p 上调锌指蛋白E-盒结合同源异形盒-1(zine finger E box binding homeobox 1, ZEB1)基因的表达促进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发生及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3 年1 月至2018 年1月云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手术切除的78 例CRC组织标本及其癌旁组织标本,采用qPCR检测HCG11 在CRC癌组织及细胞系中表达情况,以构建的HCG11 敲降载体、miR-144-3p 模拟物及抑制剂转染CRC细胞株SW480 及SW620,CCK-8 法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Transwell 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及侵袭情况。通过Wb及免疫荧光实验检测ZEB1 及上皮间质特异蛋白(E-cadherin、Vimentin、ɑ-catenin、Sox2、Nestin、Oct4 及Nanog)的表达,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HCG11、miR-144-3p 及ZEB1 的靶向调控关系。建立小鼠移植瘤模型验证敲降HCG11 后对小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HCG11 在CRC癌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其在多种CRC细胞系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肠上皮细胞(均P<0.05);HCG11 的表达与CRC患者肿瘤转移、临床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P<0.05 或P<0.01)。敲降HCG11 后显著抑制CRC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上皮间质转化及干细胞转化(均P<0.05)。敲降HCG11 显著上调miR-144-3p 的表达水平(P<0.05),过表达miR-144-3p 可显著抑制ZEB1基因的表达(P<0.05)及明显降低双荧光素酶活性(P<0.05)。结论:HCG11 通过调控miR-144-3p 上调ZEB1 的表达,从而促进CRC的发生及转移,HCG11可作为CRC诊断及治疗的靶点。
    7  LncRNA MALAT1 通过调控miR-124-3p/IGF2BP1 分子轴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周莉 秦娟 陆安伟
    2019, 26(2):182-18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07
    [摘要](747) [HTML](0) [PDF 1.66 M](1279)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lncRNA MALAT1 通过调控miR-124-3p/IGF2BP1 分子轴介导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 年4 月至2017 年12 月在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经手术切除的45 例宫颈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以及宫颈癌细胞系SiHa、Caski、HeLa 和C33a,采用qPCR法检测癌组织和癌细胞系中MALAT1 的表达水平。构建MALAT1 敲降载体、miR-124-3p inhibitor 及IGF2BP1 过表达载体转染宫颈癌细胞,采用CCK-8、Transwell、Wb及免疫荧光实验探讨MALAT1 或其敲降后通过miR-124-3p/IGF2BP1 分子轴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lncRNA MALAT1、miR-124-3p 及IGF2BP1 的靶向调控关系。结果:MALAT1 在宫颈癌组织和细胞系中高表达(P<0.05 或P<0.01)。同时,敲降MALAT1 显著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P<0.05 或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证实MALAT1 靶向作用miR-124-3p 并下调其表达水平,miR-124-3p 可负调控IGF2BP1 的表达。实验进一步证实敲降MALAT1 通过靶向上调miR-124-3p 对IGF2BP1 的抑制作用,进而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P<0.05 或P<0.01)。结论:lncRNA MALAT1 通过下调miR-124-3p/IGF2BP1 分子轴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为临床宫颈癌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点。
    8  肺腺癌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高强 钟英英 丁华杰 叶云
    2019, 26(2):190-19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08
    [摘要](1005) [HTML](0) [PDF 1.34 M](1720)
    摘要:
    [摘要]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谱,获取肺腺癌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GSE40791、GSE68571、GSE43458 和GSE18842 表达数据,将4 个微阵列数据集整合获得肺腺癌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为差异表达基因构建肺腺癌蛋白-蛋白互相作用网络,并挖掘肺腺癌网络中基因模块及关键基因。通过DAVID对各基因模块进行基因富集分析,发掘基因模块在肺腺癌细胞中所执行的调控功能及模块中关键基因与患者的预后关系。结果:初步筛查获得肺腺癌相关37 个上调基因、120 个下调基因,并成功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MCODE算法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中构建基因模块以及计算关键基因(KIF14,SEPP1,SPP1,RBP4),最终获得的4 个模块分别参与细胞周期、血凝变化、细胞黏附和细胞代谢的调控。经验证4 个关键基因在肺腺癌和正常组织中有明显表达差异(P<0.05)。生存分析显示KIF14 的表达对肺腺癌的预后有显著影响(P<0.01),SEPP1、SPP1 对患者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5),RBP4 对患者的生存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生物信息方法分析肺腺癌和癌旁正常组织的差异基因表达,最终筛选出3 个差异表达非常显著且对患者预后影响明显的基因,对肺腺癌的诊断和预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提高肺腺癌机制的研究效率。
    9  雷公藤甲素对人子宫颈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抑制
    张雅莉 刁云云 张春泽
    2019, 26(2):196-19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09
    [摘要](735) [HTML](0) [PDF 770.50 K](1085)
    摘要:
    [摘要] 目的:探究雷公藤甲素对人子宫颈微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人子宫颈微血管内皮细胞(HCerMEC)作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过程中分别给予0、5、10和20、40 ng/ml的雷公藤甲素处理,采用CCK-8 法测定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雷公藤甲素抑制HCerMEC的增殖活性和细胞迁移能力,并呈剂量依赖关系(P<0.05)。雷公藤甲素能够抑制HCerMEC细胞内VEGF的表达,药物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结论:雷公藤甲素可以抑制HCerMEC细胞增殖和迁移活性,该作用与其抑制VEGF表达有关。
    10  T790M基因突变阳性的肺腺癌并骨转移患者个体化治疗远期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陈珑 王琳 何冬雷 梁冬 冯军
    2019, 26(2):200-20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10
    [摘要](796) [HTML](0) [PDF 666.38 K](1567)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T790M突变的肺腺癌骨转移患者接受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个体化综合治疗的T790M突变的肺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化疗、放疗、靶向分子药物、单抗类药物、双磷酸盐等综合治疗,观察疗效及预后,分析相关因素。结果:个体化综合治疗有效率为60.3%(41/68),中位生存期为23 个月。无放疗、T790M耐药基因突变无合并KRAS耐药基因突变、既往化疗类型为辅助化疗、N1 期、孤立的骨转移灶、化疗交替奥希替尼治疗、转移器官个数少、以及ECOG评分<2 分对远期疗效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790M耐药基因突变无合并KRAS耐药基因突变(P=0.012)、转移器官个数0 或1 个(P=0.000)、化疗有无交替奥希替尼(P=0.020)及孤立的骨转移灶为影响T790M突变的肺腺癌骨转移患者联合治疗后远期疗效的保护因素。结论:T790M耐药基因突变无合并KRAS耐药基因突变肺癌患者经化疗、靶向分子药物等综合治疗获得了较长的生存时间,化疗联合靶向分子药物、双磷酸盐类药物等综合治疗为T790M突变的肺腺癌骨转移患者提供了有潜力的治疗模式。
    11  胰腺癌组织高表达血小板反应蛋白2 的预后意义及其对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杨柳 罗黔
    2019, 26(2):206-21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11
    [摘要](545) [HTML](0) [PDF 1.26 M](1285)
    摘要:
    [摘要] 目的:探索血小板反应蛋白2(thrombospondin 2,THBS2)表达对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意义及对胰腺癌ASPC-1 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数据库分析THBS2 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患者整体生存率的影响。Wb实验检测THBS2 在胰腺癌ASPC-1 细胞中的表达,RNA干扰技术敲低ASPC-1 细胞中THBS2 的表达后,采用MTT实验以及Transwell 实验检测敲低THBS2 对于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Wb技术检测对ASPC-1 细胞中MMP、E-钙黏蛋白、AKT以及PI3K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THBS2 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P<0.01),且THBS2 的高表达会导致胰腺癌患者整体生存率的下降。THBS2 在ASPC-1 细胞中表达上调,干扰THBS2 的表达后ASPC-1 细胞的增殖(P<0.01)和迁移能力(P<0.01)均显著下降,细胞内AKT以及PI3K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THBS2 在胰腺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预后情况呈负相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AKT/PI3K信号通路而调节ASPC-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12  KRAS基因突变与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 放疗耐受性及预后的关系
    冯志平 陈富坤 杨传周 陈婷 朱家伦 刘超 吕娟 陆建梅 邓智勇
    2019, 26(2):213-21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12
    [摘要](871) [HTML](0) [PDF 1.14 M](1379)
    摘要:
    [摘要] 目的:探究KRAS基因突变与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131I 放疗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并阐明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经131I 放射治疗DTC临床组织样本,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分析法(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s,PCR-SSCP)检测KRAS的遗传突变;采用qPCR 和Wb检测p21 蛋白的表达水平;亚致死剂量的131I 放射治疗DTC细胞系,采用CCK-8、流式细胞术(FCM)、Transwell 实验检测细胞活力的变化,并通过动物模型验证。结果:131I 放射治疗耐受DTC患者的KRAS基因突变增加(P<0.01),KRAS基因突变导致p21 蛋白表达下调(P<0.05),且与DTC临床分期及预后较差相关(P<0.05,P<0.01)。体内外实验证明,亚致死剂量的131I 放射治疗导致DTC细胞KRAS基因的突变率增加、p21 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导致DTC细胞产生131I 放射耐受,而超表达KRAS基因显著提高p21 的表达,抑制肿瘤增长及转移。结论:KRAS基因突变与DTC临床分期及131I 放射耐受相关,亚致死剂量131I 放射治疗DTC促进KRAS基因突变产生放射耐受,而超表达KRAS基因能够提高DTC对131I放射治疗的敏感性。
    13  晚期胆管细胞癌患者相关信号通路及其变异与预后的关系
    陶晨洁 杨光 袁振刚 曾添美
    2019, 26(2):220-2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13
    [摘要](678) [HTML](0) [PDF 825.99 K](1244)
    摘要:
    [摘要] 目的:以二代测序技术检测胆管细胞癌患者基因变异状态,并分析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了自2016 年6月至2018 年6 月3 年收治的40 例确诊胆管细胞癌的患者,进行全外显子二代基因测序(NGS),从中筛选出可能的突变(单碱基突变、结构变异、拷贝数变化、基因融合等),回顾性分析患者一线治疗的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分析患者信号通路及其基因变异与预后的关系。结果:40 例晚期单管细胞癌患者中TP53 基因突变的患者和未发生突变患者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11.0 vs 8.3 个月(P=0.332)和14.3 vs 32.9 个月(P=0.041);而PI3K基因突变的患者和未发生突变患者的中位PFS 和OS分别为8.3 vs 11.0 个月(P=0.285)和14.3 vs 37.0 个月(P=0.020);mTOR通路突变的患者和未发生突变患者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6.3 vs 10.3 个月(P=0.020)和15.6 vs 19.6 个月(P=0.892),通路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对生存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TP53 及PI3K通路激活的胆管细胞癌患者整体预后显著差于未激活的患者,mTOR通路激活及IDH突变对预后及疗效没有显著影响的靶点。
    14  WT1 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骨髓瘤易感的相关性
    李静 王立立 杨涛 温丽 肖华 李晓红 张倩倩 李燕
    2019, 26(2):225-22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14
    [摘要](703) [HTML](0) [PDF 611.67 K](984)
    摘要:
    [摘要] 目的:分析168例患者的WT1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易感的相关性。方法:以河北省中医院及河北省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168名MM患者为研究对象,中位年龄62.4岁(36岁~83岁),其中男性121例(72%)、女性47例(28%),采用SSP-PCR和SBT-PCR对样本WT1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MM患者中有11种WT1等位基因被检测出,WT1*010、WT1*012两等位基因在MM组中占有较高频率(WT1*010:OR=6.13,95%CI:3.5~10.75,PC<0.000;WT1*012:OR=2.06,95%CI:1.23~1.44,PC<0.051)。WT1*A5 的STR基因频率检测量到明显增多(OR=1.62,95%CI:1.18~2.23,PC<0.05)。基因型频率检测到WT1*010/010的频率明显增多(OR=6.28,95%CI:1.81~21.76,PC<0.05)。结论:WT1 等位基因在MM患者中具有高度多态性,WT1*010/010纯合子是MM的易感基因型,这表明MM的发生发展与WT1 基因的多态性相关。
    15  基于酪氨酸磷酸酶SHP2变构抑制剂的肿瘤靶向治疗
    张惠伦 肖鹏 张雪 柯越海
    2019, 26(2):230-23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15
    [摘要](747) [HTML](0) [PDF 513.58 K](2252)
    摘要:
    [摘要]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其调控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酪氨酸磷酸酶家族中,SHP2 是目前唯一被证实的原癌蛋白,参与调控多个癌症相关过程。其活化突变会导致白血病、黑色素瘤、乳腺癌及肺癌的发生。2016 年以来,随着高特异性、可口服的SHP2 新型变构抑制剂成功开发,靶向抑制SHP2 在抑制肿瘤生长以及改善肿瘤耐药性方面逐渐显现出了强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提示SHP2 抑制剂有望成为首个靶向酪氨酸磷酸酶的抗肿瘤靶向药物。
    16  外泌体源lncRNA在肿瘤及其微环境中的作用
    田翎含 刘馨 王熙才
    2019, 26(2):236-24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16
    [摘要](818) [HTML](0) [PDF 529.79 K](1818)
    摘要:
    [摘要] 外泌体是一种纳米级别的生物膜结构,由机体的多种细胞分泌,广泛分布于唾液、血浆、乳汁等体液中。外泌体中含有蛋白质、mRNA、miRNA、lncRNA、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受体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肿瘤细胞或肿瘤旁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将一些肿瘤特有的生物信息转移到邻近细胞,甚至远处细胞,并且通过这种细胞间通信传递肿瘤的特性,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综述旨在着重讨论肿瘤细胞及癌旁细胞分泌的含lncRNA的外泌体对肿瘤微环境,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肿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断治疗提出新的思路。
    17  溶瘤病毒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应用
    张晓 李幸 汪治宇
    2019, 26(2):241-24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17
    [摘要](654) [HTML](0) [PDF 606.54 K](1508)
    摘要:
    [摘要] 目前主要的免疫治疗包括溶瘤病毒、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因子、肿瘤疫苗、过继性免疫细胞等。溶瘤病毒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抗肿瘤新兴制剂,通过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来实现治疗肿瘤的目的。Talimogene laherparepvec (T-VEC)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溶瘤病毒。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其显著的临床疗效而备受瞩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许多实体瘤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包括CTLA-4 及其抑制剂、PD-1 及其抑制剂等。T-VEC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癌优势互补。溶瘤病毒与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恶性黑色素瘤的应用包括T-VEC与ipilimumab 联合治疗、T-VEC与pembrolizumab 联合治疗等。通过将溶瘤病毒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能够显著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本文对两种免疫疗法联合治疗的合理性及两者联合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18  肺癌患者服用甲磺酸阿帕替尼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一例报告
    刘全义 王璇
    2019, 26(2):246-24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2.018
    [摘要](905) [HTML](0) [PDF 628.80 K](1422)
    摘要: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