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26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CAR-T治疗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治疗
    孙耀 张斌 陈虎
    2019, 26(4):365-37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4.001
    [摘要](1066) [HTML](0) [PDF 926.14 K](3525)
    摘要:
    [摘要] 靶向CD19 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 细胞(CAR-T)疗法在B 细胞肿瘤治疗中取了重大进展,美国FDA 已批准了2 项CD19 CAR-T治疗产品上市。随着CAR-T、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和双重高亲靶向蛋白(DART)以及基因修饰的T细胞受体疗法(TCR-T)等免疫治疗临床及机制研究的开展,其潜在风险及副作用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尤其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CRS是目前CAR-T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重者可能危及生命。CRS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及非免疫细胞,并可累及全身各脏器,研究CRS发生发展机制对提高CAR-T治疗安全性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者们在动物模型中对CRS机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本文论述CRS的发生、病理生理学机制、动物模型、临床特征以及分级治疗等研究进展,旨在为更深入地从机制层面了解CRS,更安全地开展CAR-T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2  人外周血TIM3 基因敲除T淋巴细胞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
    王康馨 赵阳 苏舒 邵洁 魏嘉 刘宝瑞
    2019, 26(4):374-38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4.002
    [摘要](702) [HTML](0) [PDF 1.26 M](1597)
    摘要:
    [摘要] 目的: 通过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及质粒电转染技术制备T 细胞免疫球蛋白黏液素3(TIM3)基因敲除的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探讨敲除TIM3 基因后能否增强T细胞免疫功能及其抗肿瘤作用。方法: 通过电转染法将hTIM3 sgRNA/Cas9 双质粒共转染EBV阳性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电转24 h 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并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体外培养过程中观察基因敲除后T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验证TIM3 基因敲除效率以及细胞表型的变化。用肿瘤抗原肽活化T细胞检测TIM3 基因敲除后T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体外杀伤胃癌AGS-EBV 细胞的能力。结果:电转染法能够有效地将hTIM3 sgRNA/Cas9 双质粒敲除体系转入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其转染效率平均达(41.5±3.6)%,基因敲除效率波动在40.0%~50.0%(均P<0.01);经抗原活化后的基因敲除组T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免疫表型未见明显变化,表面活化分子中仅见HLA-DR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TIM3 基因敲除T细胞分泌TNF-α、IFN-γ 的水平显著增高(P<0.01 或P<0.05),体外杀伤胃癌AGS-EBV 细胞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均P<0.05)。结论: 用CRISPR-Cas9 基因编辑及质粒电转染技术制备人外周血TIM3 基因敲除T淋巴细胞的方法简易可行,在体外的扩增活化中保持TIM3 基因水平下调并具有更高的免疫应答水平以及更强的抗肿瘤作用。这一新技术的研发为基因工程化细胞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3  西达本胺通过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功能增强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高阳 霍苗苗 刘梅 徐宁志 朱红霞
    2019, 26(4):381-38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4.003
    [摘要](645) [HTML](0) [PDF 1.88 M](1315)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对西达本胺(chidamide)抑瘤效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系Ana1 和Raw264.7,用肿瘤上清诱导成为TAM。用西达本胺处理TAM后,用比色法检测HDAC酶活性,用qPCR检测TAM中IL-6、IL-12、TNF、IL-1β 等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用Wb 实验检测西达本胺处理后TAM中NF-κB和STAT3 蛋白的表达水平。将TAM和结肠癌CT26 细胞混合后,接种到裸鼠体内构建皮下移植瘤模型,灌喂西达本胺(3.87 mg/kg),观察西达本胺对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组织中PCNA、F4/80、Arg1、iNos 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西达本胺抑制CT26 细胞的增殖活性,在裸鼠体内西达本胺单独处理CT26 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抑制率约为18.7%;当TAM存在时,西达本胺处理可以将移植瘤抑制率提高到57.2%。西达本胺可以抑制TAM的HDAC酶活性,进而使得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升高;西达本胺能影响核内转录因子NF-κB 水平,并且降低Arg1、IL-6、IL-12 表达,提高iNos、Tnf、IL-1β 表达。结论:西达本胺通过抑制TAM中HDAC活性和调控细胞因子表达,增强其对于结肠癌CT26 细胞的抑制作用。
    4  PD-S15 融合蛋白体外特异性靶向PD-1 分子并快速扩增NK/T细胞
    王阿香 李铁鹏 张放 王瑶 杜雪相 高全立
    2019, 26(4):389-39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4.004
    [摘要](630) [HTML](0) [PDF 1.47 M](1253)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anti-PD-1(scFv)/IL-15/IL-15Rα-sushi (简称PD-S15)融合蛋白体外特异性结合PD-1 的能力及其对NK/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人anti-PD-1(scFv)基因和人IL-15/IL-15Rα-sushi 融合基因,经过酶切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UC57-PD-S15,用LipofectamineTM 2000 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收获细胞培养液上清,用Wb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PDS15融合蛋白的表达;用不同配比的PD-S15/X-VIVOTM15 培养液对PBMC和TIL 分别诱导培养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D-S15 融合蛋白体外特异性结合PD-1 的能力和对PBMC增殖及CD3+CD8+、CD3+CD4+、CD3-CD56+各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用细胞计数法检测PD-S15 融合蛋白对TIL 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pUC57-PD-S15 表达质粒经双酶切和测序验证构建成功并成功转染HEK293T细胞,目标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55 000,符合预期。PD-S15 融合蛋白体外具有PD-1 特异性结合能力(P<0.05)及NK/T细胞活化增殖能力(P<0.05);与经典TIL 培养方案相比,PD-S15 培养方案体外活化扩增T细胞的能力更强(P<0.01)。结论:PD-S15 融合蛋白体外能够特异性靶向PD-1 分子并快速扩增NK/T细胞,为后续从肿瘤组织内或外周血中选择性扩增CD8+PD-1+抗原特异性T细胞奠定了基础。
    5  AMPKα过表达对膀胱癌T24细胞增殖、侵袭和EMT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王晓娟 管庆军 李新强 张敏 刘俊启
    2019, 26(4):396-40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4.005
    [摘要](606) [HTML](0) [PDF 1.37 M](1447)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AMP依赖的蛋白激酶α(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α,AMPKα)过表达对膀胱癌T24 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MT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AMPKα 过表达的膀胱癌T24 细胞株,依据转染质粒的不同分为T24 空白组、pc-DNA空载组和pc-AMPKα 组。用Wb检测T24 细胞AMPKα、EMT相关蛋白及EMT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用Hoechst 染色法检测转染后T24 细胞的凋亡,CCK-8 法检测T24 细胞的增殖,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检测T24 细胞的迁移,Transwell 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结果:成功构建AMPKα 过表达的膀胱癌T24 细胞株。与T24 空白组和pc-DNA空载组比较,pc-AMPKα 组T24 细胞上皮钙黏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波形蛋白和神经钙黏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EMT通路相关信号分子P38、STAT3 活性受到显著抑制(均P<0.01),细胞发生明显凋亡、增殖能力显著减弱(均P<0.01);T24 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AMPKα 过表达可使EMT通路相关分子活性受到抑制,使得膀胱癌T24 细胞发生明显凋亡、增殖受限并使其侵袭和迁移能力降低及伴随EMT的逆转。
    6  MAGE-A1 和MAGE-A3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国丽茹a 王淑彬a 桑梅香b 陈丽a 孟令振a 单保恩c
    2019, 26(4):402-40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4.006
    [摘要](685) [HTML](0) [PDF 1004.67 K](1206)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黑色素瘤抗原基因-A1(MAGE-A1)和MAGE-A3 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 年1 月至2010 年1 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78 例脑胶质瘤组织标本和15 例车祸死亡捐献者的正常脑组织标本。用RT-PCR法检测胶质瘤组织中MAGE-A1 和MAGE-A3 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用MSP-PCR术检测MAGE-A1 和MAGE-A3 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分析两者表达与甲基化之间的关系;用RT-PCR法检测胶质瘤U251 和U87 细胞中MAGE-A1 和MAGE-A3 表达以及经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联合作用后两者的表达水平。结果:78 例胶质瘤组织中MAGE-A1 和MAGE-A3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34%和38.46%,而在15 例正常脑组织中未发现2 种mRNA表达。MAGE-A1 阳性组患者5 年生存率较阴性组低(P<0.05)。MAGE-A1 和MAGE-A3 基因启动子区去甲基化水平与其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均有显著的相关性(均P<0.01)。未经5-Aza-CdR 和TSA处理的U87 细胞未见MAGE-A1 和MAGE-A3 mRNA的表达,U251 细胞则有少量表达。单独给予TSA不能引起MAGE-A1 和MAGE-A3 基因的表达激活,单独给予5-Aza-CdR 或与TSA合用可以引起该2 个基因的表达激活,且两者合用的作用优于单独给药。结论:脑胶质瘤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MAGE-A1 和MAGE-A3 基因表达,MAGE-A1 基因表达与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DNA启动子区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是MAGE-A1和MAGE-A3基因表达激活的重要机制。
    7  lncRNA HCG18/miR-17-5p/HMGA2 分子轴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及迁移
    曲宝亮a 穆怀博a 勾建强a 扬宇a 马胜辉b 杜春阳
    2019, 26(4):409-4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4.007
    [摘要](669) [HTML](0) [PDF 1.69 M](1311)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lncRNA HCG18/miR-17-5p/HMGA2 分子轴调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7 年6 月至2018 年6 月承德市中心医院62 例NSCLC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以及NSCLC细胞系A549、NCIH1299、H1650、NCI-H460 和人肺上皮细胞BEAS-B,用qPCR法检测NSCLC组织及细胞系中HCG18、miR-17-5p 及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的表达水平。分别用Si-HCG18、miR-17-5p、miR-17-5p+HCG18 或pcDNA3.1-HMGA2 转染A549 和NCI-H460 细胞,用CCK-8 法、Transwell 实验、Wb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HMGA2 及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HCG18 对miR-17-5p 或miR-17-5p 对HMGA2 的靶向调控作用。构建敲降HCG18 的A549 细胞小鼠移植瘤模型,观察对移植瘤的影响。结果:lncRNA HCG18 在NSCLC 组织和细胞中均高表达(均P<0.01),发生淋巴结转移及晚期NSCLC 患者中HCG18 的表达显著提高,且HCG18 高表达的NSCLC患者预后较差、生存率较低(均P<0.01)。转染Si-HCG18 显著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均P<0.01),上调上皮钙黏蛋白的表达(P<0.01)、下调神经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均P<0.01),小鼠移植瘤体积显著减小(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了HCG18 与miR-17-5p 靶向结合,以及miR-17-5p 与HMGA2 靶向结合。转染miR-17-5p 后NSCLC 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受到抑制(均P<0.01),促进上皮钙黏蛋白的表达(P<0.01)、抑制神经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均P<0.01),而转染miR-17-5p+HCG18 后可抑制miR-17-5p 的作用。结论:HCG18通过调控miR-17-5p/HMGA2 分子轴促进NSCLC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8  黄芪多糖通过调控miR-20a/TGFBR2 分子轴降低结直肠癌HT-29/DDP细胞的顺铂耐药性
    招志辉 丘振文 招远明
    2019, 26(4):417-42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4.008
    [摘要](677) [HTML](0) [PDF 1.81 M](1149)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通过调控miR-20a/TGFBR2 分子轴对结直肠癌(CRC)顺铂耐药细胞HT-29/DDP增殖、侵袭、凋亡和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人CRC HT-29 细胞、HT-29/DDP细胞为亲本和耐药细胞模型,将HT-29/DDP细胞随机分为4 组:对照组、APS 处理组、过表达miR-20a + APS 组、沉默TGFBR2 + APS 组。用不同质量浓度的APS(0、0.5、1.0、1.5 和2.0 mg/ml)处理HT-29/DDP细胞后,以qPCR和Wb实验检测细胞中miR-20a 和TGFBR2 的表达水平;用CCK-8、Transwell 和Annexin V-FITC/PI 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对HT-29/DDP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20a 与TGFBR2的靶向作用关系。构建裸鼠皮下CRC HT-29/DDP细胞移植瘤模型,观察APS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APS显著抑制HT-29/DDP 细胞的增殖(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miR-20a 在经APS 处理后的HT-29/DDP 细胞中低表达(P<0.01)、TGFBR2 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证实miR-20a 靶向作用TGFBR2 并下调其表达水平。体内外实验证实APS通过靶向下调miR-20a 对TGFBR2 的抑制作用,提高HT-29/DDP细胞的药物敏感性,进而抑制该细胞增殖、侵袭和促进凋亡(均P<0.01);同时发现,该作用与抑制PCNA、Bcl-2 蛋白而促进Bax、Caspase-3 蛋白表达有关联。结论:APS通过下调miR-20a对TGFBR2 表达的抑制作用,从而逆转HT-29/DDP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
    9  贝伐单抗或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EGFR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
    卢明清a 周红梅a 周旭光b
    2019, 26(4):426-43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4.009
    [摘要](747) [HTML](0) [PDF 672.93 K](1543)
    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联合DP方案或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DP方案治疗局部晚期基因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选取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暨中山医院暨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呼吸内科2014 年1 月至2017 年1 月收治的72 例局部晚期基因野生型NSC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贝伐单抗组(34 例)与血管内皮抑制素组(38 例),前者接受贝伐单抗联合多西他赛和顺铂治疗,后者接受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多西他赛和顺铂治疗。按照RECISIT 1.1 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灶大小变化,检测血清VEGF、CEA、细胞角蛋白21-1 片段(CYFRA21-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水平变化,评价治疗期间的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贝伐单抗组患者CR、PR、SD、PD、DCR、ORR分别为2 例、12 例、15 例、5 例、41.18%、85.29%,血管内皮抑制素组患者CR、PR、SD、PD、DCR、ORR分别为2 例、16 例、14 例、6 例、47.37%、84.21%,血管内皮抑制素组患者DCR显著高于贝伐单抗组(P<0.05);血管内皮抑制素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CEA下降趋势较贝伐单抗组明显(均P<0.05)。血管内皮抑制素组患者胃肠反应、皮肤反应、心脏毒性发生率高于贝伐单抗组患者,贝伐单抗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于血管内皮抑制素组患者(P<0.05)。结论:在局部晚期基因野生型NSCLC患者中,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DP方案疗效优于贝伐单抗联合DP方案,可根据患者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尽量减轻治疗期间的毒性反应,规避临床风险。
    10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肝细胞癌预后相关基因的筛选
    孙厚芳 颜次慧 吴磊 李百会 杨莉莉
    2019, 26(4):431-43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4.010
    [摘要](770) [HTML](0) [PDF 1.37 M](2150)
    摘要:
    [摘要]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肝细胞癌(HCC)组织与正常肝组织之间差异表达基因(DEG),从转录组层面分析这些候选基因参与HCC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与HCC患者预后相关基因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及人类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网站中下载GSE45267、GSE64041、GSE84402 和TCGA中的基因表达谱,R软件和Bioconductor安装包用于筛选HCC组织与癌旁组织之间DEG,然后对这些DEG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及生存分析。结果:共筛选出46 个上调基因和154 个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这些DEG主要与细胞分裂、增殖、周期调控、氧化还原过程及某些代谢途径密切相关;KEGG通路分析显示DEG主要与色氨酸、视黄醇等代谢途径及P53 通路有关。在TCGA数据集中,6 个上调的中枢基因CCNA2、CDK1、DLGAP5、KIF20A、KPNA2、MELK的过表达被认为与HCC患者预后呈明显负相关(均P<0.01)。结论:筛选出的一组与预后负相关的中枢上调基因对HCC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可能具有潜在的指导价值。
    11  胰腺黏液性囊腺癌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郭承涛 彭小波 湛先保
    2019, 26(4):440-44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4.011
    [摘要](722) [HTML](0) [PDF 622.17 K](1514)
    摘要:
    [摘要]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胰腺黏液性囊腺癌(PMCC)组织中基因突变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 年1 月至2016 年12 月经外科手术切除的4 例PMCC患者癌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 平台进行二代基因测序(NGS),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PMCC患者癌组织的基因突变特征。结果: 在4 个PMCC样本中,均检测到7 个高频 突变基因(SMG),分别是KRAS、AHNAK2、MUC16、MUC17、MUC19、MUC3A和MUC4。3 个样本中检测到24 个SMG,分别为ADAMTS9、ALDH3B1、CARD14、CSMD3、MKI67、OR1N2、PKHD1、PLCE1、RTL1、SIGLEC12、CCDC168、CEP295、CUBN、DST、HRNR、LAMA5、OR10G4、OR2T4、PLEKHG4B、RP1L1、SLC15A5、SVEP1、TAS1R1 和TNRC18。所有样本中均检测到KRAS驱动基因突变,其中3 例检测到KRAS 的K12 热点突变,另1 例检测到KRAS 的D33E 非热点突变。结论: PMCC患者的高突变KRAS和MUC家族,可能成为PMCC精准治疗的潜在靶点和生物标志物。
    12  miR-29 家族对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王志鹏a 邓利红b 潘雄峰a 吴小丽a 刘爱忠a
    2019, 26(4):445-45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4.012
    [摘要](622) [HTML](0) [PDF 1.63 M](1225)
    摘要:
    [摘要] 目的:准确评价微小RNA-29(miRNA-29)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3 个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 和Web of Science 以及2 个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Wanfang Data),检索自各数据库建立时间起至2018 年9 月15日miRNA-29 的文献资料,检索词包括miRNA-29(miR-29)、肿瘤、癌、血清、血浆、诊断、tumor、cancer、carcinoma、serum、plasma、diagnosis 等,用诊断准确性研究的质量评价-2(QUADAS-2)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控制,用Stata12.0 统计学软件计算合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诊断比值比,采用Meta 回归分析及亚组分析探究异质性来源。结果:从1 172 篇与肿瘤、miR-29 相关的文献中筛选出20 篇文献,其合并灵敏度为0.76(95%CI:0.68~0.83),合并特异度为0.83(95%CI:0.74~0.89),合并阳性似然比(PLR)为4.5(95%CI:2.70~7.40),合并阴性似然比(NLR)为0.28(95%CI:0.20~0.41),诊断优势比(DOR)为16(95%CI:7~3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5%CI:0.83~0.89)。血浆标本的合并特异度显著高于血清标本(P<0.01)。miR-29 对乳腺癌、胰腺癌诊断价值较高(DOR=101.52、11.22),对结直肠癌、非小细胞性肺癌诊断价值较低(DOR=5.05、6.57);miR-29b 对恶性肿瘤诊断价值较高(DOR=60.91)。未发现显著性发表偏倚(P>0.05)。结论:miR-29 对恶性肿瘤有良好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
    13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及治疗策略
    杜娜雯 白日兰 崔久嵬
    2019, 26(4):454-46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4.013
    [摘要](1103) [HTML](0) [PDF 611.68 K](4806)
    摘要:
    [摘要] 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十大特征之一,针对免疫逃逸环节的免疫疗法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免疫疗法涉及多个因素和环节,与肿瘤细胞自身和肿瘤微环境的改变均有相关且机制复杂,目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本文从3 个方面介绍了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包括肿瘤自身的改变、肿瘤诱导微环境的改变以及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的发展。同时针对这些机制,将目前的治疗策略进行了梳理,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疗法以及免疫细胞疗法等的困境与进展,旨在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下一步发展理清思路。
    14  CMTM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丁雨 蒋敬庭
    2019, 26(4):463-46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4.014
    [摘要](717) [HTML](0) [PDF 465.92 K](1408)
    摘要:
    [摘要] CMTM家族作为一个新的基因家族,在免疫、生殖等系统以及多种肿瘤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CMTM家族中,CMTM1 可影响细胞增殖,导致肿瘤发生;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化疗耐药和预后有关。CMTM2 通过AP-1、CREB通路一定程度上影响HIV-1 转录,同时在男性生殖系统中起重要作用。CMTM3 等位基因失活或甲基化使其丧失对细胞增殖的负性调控能力,是胃癌独立的预后指标。CMTM4 调控细胞周期影响肿瘤细胞增殖,通过对PD-L1 的协同保护参与免疫逃逸。CMTM5 在许多肿瘤中沉默表达,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信号通路。CMTM6 协同PD-L1 参与免疫逃逸,是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CMTM7 在NSCLC中通过Rab5 控制EGFR-AKT信号影响肿瘤发展,且与胃癌发展相关。CMTM8 通过MARVEL区域影响EGFR和相关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上述重要发现,为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15  溶瘤病毒T-Vec应用于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姚星妹 潘莉莉 吴婷
    2019, 26(4):468-47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4.015
    [摘要](867) [HTML](0) [PDF 619.55 K](3431)
    摘要:
    [摘要] T-Vec(talimogene laherparepvec)是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改造而来的一种溶瘤病毒,能够选择性地在恶性肿瘤细胞中复制而不伤及其他正常细胞。T-Vec 在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Ⅲ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肿瘤治疗效果,已于2015 年经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为了提高T-Vec 的疗效,扩大其应用范围,T-Vec 联合其他抗肿瘤疗法以及应用于其他肿瘤的临床试验仍在陆续开展。近期,T-Vec 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临床试验中取得新进展,临床数据显示T-Vec 联合疗法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此外,T-Vec 在治疗头颈癌、胰腺癌、肝癌等肿瘤的临床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近年来T-Vec治疗肿瘤的临床试验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6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2 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隰成林 刘风玲
    2019, 26(4):474-47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4.016
    [摘要](873) [HTML](0) [PDF 535.13 K](1546)
    摘要:
    [摘要]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2(CDK12)属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转录和转录后过程,从而调控多种细胞的功能。早期研究认为CDK12 是一种转录型CDK,它与cyclin K形成复合物,通过磷酸化RNA聚合酶Ⅱ介导基因转录。最近的研究表明,CDK12 还参与DNA复制,影响发育。CDK12 被证明能特异性地上调DNA损伤、应激和热激反应中相关基因的表达,目前已在食管癌、胃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膀胱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中被检测到CDK12 基因发生改变,占被检测病例的5%~15%。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检测CDK12 能够预测肿瘤的治疗反应,包括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和PD-1 抑制治疗。CDK12 抑制是抑制肿瘤生长的有效策略,特定的遗传或细胞背景能够使CDK12 抑制的敏感性增强,包括PARP 和CHK1 抑制、MYC依赖和EWS/FLI 重排。多种不同化学结构和作用范围的CDK12 抑制剂已经被用于临床前研究,CDK12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17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肉瘤1 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杨森焱 谢丹
    2019, 26(4):479-48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4.017
    [摘要](578) [HTML](0) [PDF 658.30 K](1266)
    摘要: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