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26卷第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BiTE-T:一种应用于实体瘤治疗的新型基因编辑T细胞
    王月弟 骆菲菲 储以微
    2019, 26(7):725-72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7.001
    [摘要](763) [HTML](0) [PDF 825.15 K](2024)
    摘要:
    [摘要] 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为代表的基因编辑T细胞在血液肿瘤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并逐渐应用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2017 年,先后有两款针对血液肿瘤的CAR-T细胞产品在美国获批上市,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于实体肿瘤的治疗。但是利用CAR-T技术治疗实体瘤却遇到一些困境,实体瘤特有的微环境和表面肿瘤抗原的限制导致CAR-T细胞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脱靶效应造成的细胞毒性更为棘手。针对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型的基因编辑T细胞用于实体瘤的治疗,其中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子基因编辑的T细胞(BiTE-T)在体外评估以及体内动物模型中展现出高效的抗肿瘤效果引起了高度关注。本文主要论述目前实体瘤治疗面临的困境以及BiTE-T细胞制备的原理、特点和应用于实体瘤治疗的优势。
    2  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肿瘤新生抗原的筛查和预测
    陈碧清a 孔祥图b 徐祖琼b 代兴斌b 于菊华b 朱学军a b
    2019, 26(7):730-73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7.002
    [摘要](668) [HTML](0) [PDF 616.07 K](1556)
    摘要:
    [摘要] 目的:采用基因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分析手段探索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CL)的肿瘤新生抗原。方法:采集1 例原发性PCL患者复发期和缓解期的外周血样本,利用基于序列分型的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HLA分型,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全外显子组和转录组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NetMHCpan预测新生抗原。结果:该患者复发期外周血中发现6 个肿瘤特异的错义突变基因,分别为FRG1、MLL3、SVIL、MYOM1、ZDHHC11、RFPL4A基因;结合患者的HLA亚型,通过生物信息预测出43条新生抗原。优先选取表达水平较高的FRG1 和MLL3 基因突变所产生的20 条新生抗原,其中4 条新生抗原高度亲合患者的HLA分子,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完成了1 例原发性PCL肿瘤新生抗原的筛查和预测,实践说明基于肿瘤特异的体细胞突变预测新生抗原的方法对于原发性PCL同样可行。
    3  GADD45g 通过抑制E2F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发挥抑癌作用
    常利珍 赵杨杨 郭丹 王楠 尹静 任倩 尤娜 马小彤
    2019, 26(7):736-74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7.003
    [摘要](577) [HTML](0) [PDF 1.11 M](391)
    摘要:
    [摘要] 目的:检测转录因子E2F1 与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诱导蛋白45g(GADD45g)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表达的相关性,探讨GADD45g 是否通过抑制E2F1 诱导AML细胞DNA损伤、凋亡、衰老、周期阻滞和提高药物敏感性。方法:选取2013 年1 月至2016 年12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初诊为AML患者32 例骨髓标本及AML细胞系U937、HL60、THP-1和Molm-13,用qPCR检测组织和细胞中GADD45g 和E2F1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构建E2F1 过表达载体,并制备重组慢病毒在过表达GADD45g 的Molm-13 和THP-1 细胞中过表达E2F1,通过彗星实验、Annexin V/7AAD流式细胞术、β-半乳糖苷酶染色和PI 染色流式细胞术等确定GADD45g 是否通过抑制E2F1 对AML细胞发挥抑癌作用。结果:AML患者骨髓和细胞系中GADD45g 和E2F1 mRNA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663,P<0.01)。GADD45g 在AML细胞系中过表达显著抑制了E2F1的表达(均P<0.01)。成功构建同时过表达GADD45g 和E2F1 的Molm-13 和THP-1 细胞,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组细胞GADD45g和E2F1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1)。与过表达GADD45g 的细胞相比,同时过表达GADD45g 和E2F1 细胞的凋亡、衰老率和DNA损伤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1);在过表达GADD45g 的细胞中过表达E2F1 逆转了GADD45g 诱导的周期阻滞(均P<0.01),进而降低了过表达GADD45g 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均P<0.01)。结论:GADD45g 通过抑制E2F1 在AML中发挥抗肿瘤作用。
    4  lncRNA PVT1 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
    熊万成a 郗玉玲b 平贯芳b 王二辉 赫鹏a
    2019, 26(7):743-75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7.004
    [摘要](572) [HTML](0) [PDF 1.46 M](368)
    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浆细胞瘤转化迁移基因1(plasmacytoma variant translocation 1, PVT1)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顺铂(cisplatin,DDP)化疗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2006 年4 月至2011 年3 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12 例接受手术切除、经病理确诊CRC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从中分别选择各30 例顺铂敏感、顺铂耐药癌及癌旁组织;人CRC细胞系HT29、SW480、HCT116、RKO和LoVo 与正常结肠上皮细胞株NCM460,构建顺铂耐药LoVo/DDP及RKO/DDP细胞。用脂质体2000 分别将siPVT1 和siNC、LV-PVT1 和LV-NC 转染或感染LoVo 和RKO细胞或者LoVo/DDP及RKO/DDP细胞。qPCR检测CRC组织及细胞中lncRNA PVT1 的表达水平。CCK-8 法、流式细胞术、WB实验分别检测敲降PVT1或过表达PVT1 对CRC细胞的增殖、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影响。构建无胸腺裸鼠CRC皮下移植动物模型,观察对移植瘤体细胞生长及顺铂耐药的影响。结果: PVT1 mRNA在CRC组织及细胞中lncRNA PVT1 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顺铂耐药呈正相关。敲除PVT1 后,显著降低顺铂耐药的CRC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促进其凋亡(P<0.05 或P<0.01)、降低耐药相关分子MDR1 和MRP1 及抗凋亡相关分子Bcl-2 的表达而增加了促凋亡相关分子Bax 和活化的caspase-3 的表达。过表达PVT1 后,则促进细胞增殖并减少其凋亡(P<0.05 或P<0.01)。体内实验表明,在CRC细胞中过表达PVT1 促进顺铂耐药的形成(P<0.05)。结论: 敲降lncRNA PVT1 表达可显著抑制CRC耐药细胞株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过表达PVT1 可明显促进CRC细胞和动物移植瘤体的生长。PVT1 通过抑制MDR1 和MRP1 的表达,调控内源性凋亡通路,进而增强CRC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5  过表达lncRNA LINC00886 抑制食管鳞状细胞癌Eca109 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杨柳a 梁佳a 沈素朋a 刘磊b 任利兵 郭炜a 董稚明a
    2019, 26(7):751-75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7.005
    [摘要](590) [HTML](0) [PDF 1.12 M](416)
    摘要:
    [摘要] 目的: 检测lncRNA LINC00886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对Eca109 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 年6 月至2016 年12 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生物标本库69 例ESCC手术患者的癌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以及ESCC细胞系Eca109、TE13、TE1、Kyse150、Yes-2 和Kyse170,用qPCR 法检测LINC00886 在ESCC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分别用pIRES2-LINC00886、pIRES2-NC转染Eca109 细胞,用qPCR法检测pIRES2-LINC00886 转染Eca109细胞后LINC00886 的过表达效率;用MTS、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 侵袭实验分别检测过表达LINC00886 对Eca109 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在ESCC组织中LINC00886 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其表达水平与肿瘤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LINC00886 在ESCC 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也低于对照组(均P<0.01)。转染pIRES2-LINC00886 后,Eca109 细胞中LINC00886 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LINC00886 明显抑制Eca109 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1)。结论: lncRNA LINC00886 低表达可能与ESCC的发生发展相关,过表达LINC00886可抑制ESCC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
    6  敲降HE4 和PAX8 基因对TC方案治疗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唐海峰 李贤 刘蓓
    2019, 26(7):757-76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7.006
    [摘要](531) [HTML](0) [PDF 978.29 K](344)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敲降人附睾蛋白4(HE4)和配对盒基因8 抗原(PAX8)基因后对紫杉醇药+铂类药(TC方案)治疗的上皮性卵巢癌OVCAR3 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设计和合成敲降HE4 和PAX8 的单靶siRNA(HE4-siRNA 或PAX8-siRNA)及双靶siRNA(HE4+PAX8-siRNA)和阴性siRNA 序列,并与质粒载体pGCsi-H1 相连形成重组质粒,分别转染人上皮性卵巢癌OVCAR3 细胞形成HE4-siRNA 组、PAX8-siRNA 组、HE4+PAX8-siRNA 组和siRNA-NC组,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无任何处理)。用TC方案(紫杉醇3.13 μg/ml +卡铂2.82 μg/ml,)分别处理上述5 组细胞后,用MTT法、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 侵袭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能力的变化。结果:敲降HE4 和PAX8 基因后,与siRNA-NC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HE4-siRNA组、PAX8-siRNA 组、HE4+PAX8-siRNA 组卵巢癌OVCAR3 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均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尤以同时敲降HE4 和PAX8 基因的效果更佳。结论: 敲降HE4 和PAX8 基因均可增强TC方案抑制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并促进其凋亡,尤以HE4 和PAX8 基因同时敲除的效果更好。
    7  miR-137 通过靶向Wnt5a 调控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
    卢柳媚 周倩珺 李子琳 李栩萍
    2019, 26(7):762-76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7.007
    [摘要](604) [HTML](0) [PDF 1.29 M](389)
    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讨miR-137 在宫颈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用2017 年1 月至2018 年3 月东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32 例手术切除的宫颈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以及宫颈癌细胞系C33A、HeLa、SiHa 及宫颈上皮永生化细胞株H8,用RT-PCR 法检测宫颈癌组织和细胞系中miR-137 的表达水平。将miR-137mimics、miR-137 NC质粒转染到C33A和HeLa 细胞,用CCK-8 法、Transwell 迁移及侵袭实验观察上调miR-137 表达对C33A和HeLa 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及WB实验检测miR-137 和Wnt5a 在宫颈癌中的靶向调控关系。构建Wnt5a 过表达载体,观察同时过表达Wnt5a 和miR-137 对宫颈癌细胞系C33A和HeLa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 在宫颈癌组织和细胞系中miR-137 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和H8 细胞(均P<0.05)。上调miR-137 表达能够显著抑制C33A和HeLa 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5)。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定Wnt5a 与miR-137 的靶向关系。过表达Wnt5a 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miR-137 对宫颈癌细胞系C33A和HeLa 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论: miR-137 通过靶向Wnt5a 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其可能是宫颈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8  PD-1 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温春媚a 李自宣a 王禹a 朱学军 孟会敏a 鞠杰a 张亭亭a 张秀艳a 袁磊 安钢力a 杨林a b c
    2019, 26(7):768-77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7.008
    [摘要](656) [HTML](0) [PDF 1.34 M](563)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PD-1 分子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来源的肿瘤细胞(T-ALL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2015 年12 月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提供的1 例T-ALL细胞、4 例健康志愿者提供的PBMC和博生吉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提供的人293T/PD-1 细胞,将T-ALL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到B-NDG小鼠构建T-ALL细胞异种移植瘤模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瘤小鼠脾中获得的细胞是否主要是由T-ALL细胞组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ALL细胞中PD-1 蛋白的表达,用RT-PCR进一步验证T-ALL细胞中PD-1 mRNA表达水平。对T-ALL细胞中PD-1 基因进行SNP测序,以检测PD-1 基因DNA序列是否发生改变。在体外使用PD-1 抑制剂研究其对T-ALL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相关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小鼠TALL细胞异种移植瘤模型,用流式细胞术确认了该例疾病是T-ALL。T-ALL 细胞中PD-1 mRNA和蛋白均高表达(均P<0.01)。PD-1 基因的第5 个外显子的一个碱基由胞嘧啶突变成胸腺嘧啶。在体外PD-1 抑制剂对T-ALL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均无明显影响;PD-1 抑制剂上调抑癌蛋白IGFBP3 mRNA表达,降低促癌蛋白SULT1A3 mRNA表达(均P<0.01)。结论:PD-1 在T-ALL细胞中高表达,PD-1可作为临床上T-ALL诊断及治疗的靶点。
    9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率的相关性分析
    裴蓓 成琳
    2019, 26(7):776-78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7.009
    [摘要](677) [HTML](0) [PDF 858.14 K](520)
    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预后与Ⅱ、Ⅲ期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 年1 月至2016 年1 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311 例确诊为Ⅱ、Ⅲ期乳腺癌并首选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Ki-67 增殖指数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 型、HER2 过表达型和三阴型(TNBC)4 型。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分组间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Kaplan-Meier 生存曲线评估腋淋巴结转移率(LNR)对各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相同LNR的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预后的差异,通过Spearman 相关分析LNR与Ki-67 增殖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分子分型在患者年龄、绝经情况、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及转移部位等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NR为0 或>0.65 的4 组分子分型的无病生存时间(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81、2.808,均P>0.05),LNR介于0.01~0.65 的4 组分子分型的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66、8.169,均P<0.05)。LNR与Ki-67 增殖指数呈正相关(r=0.125,P<0.05)。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预后与分子分型(RR=1.179,95%CI=1.023~1.358;χ2=5.165,P<0.05)、LNR(RR=1.137,95%CI=0.985~0.999;χ2=5.589,P<0.05)及Ki-67 增殖指数(RR=0.992,95%CI=1.022~1.264;χ2=5.623,P<0.05)有关。结论: LNR是Ⅱ、Ⅲ期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同LNR的不同分子分型预后差异显著,LNR与Ki-67 增殖指数呈正相关。
    10  CMTM6 和PD-L1 蛋白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杨卓 王新军 张强 付旭东
    2019, 26(7):782-78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7.010
    [摘要](612) [HTML](0) [PDF 1.10 M](397)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CMTM6)、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用2012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86 例脑胶质瘤标本及30 例头颅外伤去骨瓣减压患者的脑组织标本(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WB法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中CMTM6 和PD-L1 蛋白的分布与表达,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分析CMTM6 与PD-L1 的表达差异,用单因素χ2检验分析CMTM6 和PD-L1 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胶质瘤组织中CMTM6 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织(P<0.01), 高病理级别(WHO Ⅲ-Ⅳ)胶质瘤组织中CMTM6 和PD-L1 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低病理级别(WHO Ⅰ-Ⅱ)胶质瘤组织(均P<0.01)。CMTM6 表达与患者脑胶质瘤病理级别、头晕病史、癫痫发作、PD-L1 表达有关(均P<0.05),PD-L1 表达与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癫痫发作、CMTM6 表达有关(均P<0.05)。结论:CMTM6 和PD-L1在脑胶质瘤组织中均高表达且两者间有一定相关性,有望用于研究脑胶质瘤信号通路。
    11  SCN10A rs12632942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化疗奥沙利铂外周神经毒性的相关性
    孔连广 彭俊玲 郑祥珍 苏芳 魏宜胜a 张啸a 洪楚原a 翁洁玲b
    2019, 26(7):788-79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7.011
    [摘要](520) [HTML](0) [PDF 663.49 K](327)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SCN10A基因外显子区rs12632942 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CRC)患者化疗奥沙利铂外周神经毒性(OXLIP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 年1 月至2013 年6 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市白云区中医医院319 例接受含奥沙利铂(OXL)化疗方案的CRC患者(均为中国中南地区汉族)血液标本,常规提取DNA、PCR扩增及分析SCN10A外显子多态位点rs12632942 基因型,评估OXLIPN程度。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外显子多态rs12632942 基因型与OXLIPN 的相关性。结果:319 例CRC 患者rs12632942 基因型:AA134 例、AG156 例、GG29 例,rs12632942 基因型频率符合哈温平衡(P>0.05)。rs12632942 的AG+GG基因型与Ⅱ~Ⅳ度OXLIPN相关(P<0.01),是发生Ⅱ~Ⅳ度OXLIPN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44,95%CI=1.231~3.392,P<0.01)。结论:SCN10A基因外显子区rs12632942AG+GG基因型的CRC患者易感Ⅱ~Ⅳ度OXLIPN。
    12  胰腺癌组织和细胞的耐药性与ABC转运蛋白基因1 的关系
    陈敏泳 张辉 张明基 陈昭硕 张帆 许少华 周东
    2019, 26(7):793-79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7.012
    [摘要](558) [HTML](0) [PDF 1001.71 K](396)
    摘要:
    [摘要] 目的:探讨胰腺癌耐药性与ABC转运蛋白基因1(ABCB1)的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方法:选用2015 年8月至2018 年8 月福建省肿瘤医院病理确诊的15 例胰腺癌及癌旁组织、3 例正常胰腺组织标本以及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用间歇浓度梯度倍增法将SW1990 细胞株诱导分化为吉西他滨(GEM)耐药胰腺癌细胞株SW1990/GZ。用qPCR分别检测胰腺癌及癌旁组织和SW1990、SW1990/GZ细胞中ABCB1 表达水平,用MSP-PCR法检测胰腺癌组织和SW1990、SW1990/GZ细胞中ABCB1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程度。结果:与SW1990 相比,SW1990/GZ细胞空泡增多、核分裂像增加、呈现团块生长,并呈现更强的耐药性(P<0.05)。胰腺癌组织中ABCB1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SW1990 和SW1990/GZ细胞中ABCB1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 或P<0.01),其中SW1990/GZ 细胞中ABCB1 表达水平高于SW1990 细胞(P<0.05)。SW1990 和SW1990/GZ细胞及正常胰腺组织中的ABCB1 启动子均呈低甲基化状态。胰腺癌和正常胰腺组织中甲基化率分别为6.7%(1/15)及0.0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胰腺癌组织和细胞中ABCB1 表达增高与耐药性有关,但其基因表达不依赖于启动子的甲基化调控。
    13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新药纳武单抗的研发和临床转化
    彭词艳 彭六保
    2019, 26(7):798-80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7.013
    [摘要](736) [HTML](0) [PDF 629.24 K](405)
    摘要:
    [摘要] 纳武单抗(nivolumab)为一全人源化IgG4 单克隆抗体靶向PD-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通过克服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重新激活免疫细胞来杀伤肿瘤细胞,是一种全新的抗肿瘤理念。纳武单抗作为抗PD-1 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通过封闭T 淋巴细胞的PD-1,阻断其与肿瘤细胞表面PD-L1 结合,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使免疫细胞重新发挥抗肿瘤免疫作用而杀伤肿瘤细胞。纳武单抗于2015 年3 月被美国FDA 批准治疗铂基治疗进展后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7 个月后,FDA在同样条件下批准该药物用于非鳞状NSCLC患者。本文主要介绍纳武单抗的药物作用机制、药效学、药动学、临床试验和安全性等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4  CAR-T细胞治疗肿瘤临床应用的挑战及对策
    陈绍丰 朱志朋 吴艳峰
    2019, 26(7):802-8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7.014
    [摘要](678) [HTML](0) [PDF 905.42 K](868)
    摘要:
    [摘要] CAR-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已经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已有两款新药(Kymrial 和Yescata)上市。然而,在临床上CAR-T细胞疗法也面临诸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脱靶现象、载体安全性问题、实体瘤治疗效果不佳、肿瘤复发率高等问题,这使研究者们不得不重点关注其毒副作用的危害,并对此展开相关对策的研究。随着对CAR-T细胞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已经有部分毒副作用处于可控范围内。本文将对近年来CAR-T细胞治疗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介绍相应的对策,旨在为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CAR-T细胞治疗过程和肿瘤研究者进一步优化CAR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15  肠道菌群在肿瘤化放疗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陈菲 白日兰 崔久嵬
    2019, 26(7):810-8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7.015
    [摘要](899) [HTML](0) [PDF 596.24 K](534)
    摘要:
    [摘要] 近年来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不仅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关,还可通过参与化疗药物代谢导致化疗相关性肠炎、激活或调控免疫反应及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修复肠道黏膜损伤等多种途径影响肿瘤患者对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肠道菌群种类繁多、丰度可变,个体差异性是患者对抗肿瘤治疗产生不同反应的原因之一。而肠道菌群受不同外源性因素的影响,故对其干预或重塑将增强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和减轻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本文就肠道菌群对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就靶向肠道菌群的治疗以提高抗肿瘤疗效、降低或预防毒副反应作一综述。
    16  转录因子TEAD4 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宋经略 崔龙
    2019, 26(7):817-82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7.016
    [摘要](740) [HTML](0) [PDF 556.70 K](429)
    摘要:
    [摘要] TEA转录因子4(TEAD4)是Hippo 信号通路中转录共激活子YAP/TAZ下游最重要的转录因子TEAD家族的成员之一。近年来,TEAD4 的促癌作用被逐渐发现,其可与YAP形成转录复合体或不依赖于YAP独立调控下游相关靶基因的表达,在胃肠道肿瘤、肝癌、肺癌、乳腺癌等多种人类实体肿瘤中发挥促癌作用,导致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并且是多种肿瘤不良预后的标志。此外,靶向TEAD4 及以阻断YAP-TEAD4 结合为靶点的药物在多种肿瘤的体外实验及动物模型中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提示TEAD4 可能是肿瘤治疗的一个理想靶点。本文就目前TEAD4 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作一总结及展望,以期为TEAD4的后续研究及以其为靶点的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17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和EMT在胃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孙卉 钱亚云
    2019, 26(7):823-82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19.07.017
    [摘要](651) [HTML](0) [PDF 642.85 K](392)
    摘要:
    [摘要]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系统是人体内的一组多肽类物质,其分泌细胞广泛分布在人体各组织中,具有促生长作用。IGF系统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出现EMT,进而增强肿瘤细胞干性、自我更新和转移潜能,向恶性肿瘤发展。研究显示,IGF系统的过表达与胃癌(GC)的发生存在着密切关联,例如IGF-1 和IGF-1R在GC组织中就有着明显表达,其表达水平随着GC从良性到恶性的转变而逐渐増强。近年来研究也表明,在GC细胞癌变的过程中,EMT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使得肿瘤细胞具备了侵袭和迁移能力,而削弱和抑制这种能力则成为了一种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这其中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临床数据显示,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的IGF-1 表达水平也能够直接反映化疗的效果,这更显示IGF 可作为GC筛查的重要标志物,为GC精准治疗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上述一系列发现,使得IGF有望成为新的判断肿瘤发生及转移的诊疗指标。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