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8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T淋巴细胞归巢:实体肿瘤过继性细胞治疗的关键因素
    谭思怡 孟凡岩 刘宝瑞
    2021, 28(2):103-10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2.001
    [摘要](442) [HTML](0) [PDF 3.29 M](841)
    摘要: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迅速发展,其中以T淋巴细胞(T细胞)为主体的过继细胞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成为最具潜力的免疫治疗方法之一。T细胞归巢主要包括滚动、黏附、外渗和趋化等一系列过程。然而,在实体瘤中存在物理屏障、趋化因子不匹配、血管异常、免疫抑制微环境等因素限制了过继性细胞治疗的疗效。通过改善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嵌插靶向肽、改进给药方式以及采用联合放疗、免疫检查点阻断剂、肿瘤疫苗、双特异性抗体等治疗方法,可进一步改善T细胞的归巢能力。本文主要对T细胞归巢过程、T细胞靶向肿瘤部位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治疗策略做总结与展望。
    2  维生素E琥珀酸酯诱导内质网应激激活JNK的表达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自噬的影响
    曹晓倩 苑瑾慧 杜美志 王弈丹 侯丽颖
    2021, 28(2):109-11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2.002
    [摘要](321) [HTML](0) [PDF 1.06 M](619)
    摘要:
    目的: 研究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在维生素E琥珀酸酯(vitamin E succinate,VES)激活内质网应激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自噬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剂量VES(5、10、15、20 μg/ml)分别处理SGC-7901细胞24 h,采用qPCR和WB法分别检测自噬标志物LC3和Becli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在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的作用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LC3的荧光强度和分布,然后采用qPCR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物GRP78、GRP94 mRNA和自噬标志物LC3、Beclin-1 mRNA的表达水平;在JNK抑制剂SP600125的作用下,采用WB法检测p-JNK和自噬标志蛋白LC3和Beclin-1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随着VES作用浓度的升高,SGC-7901细胞中Beclin-1和LC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均P<0.05),且LC3-Ⅱ/LC3-Ⅰ比值也显著增加(均P<0.01);与20 μg/ml VES组比较,经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预处理组的SGC-7901细胞中GRP78、GRP94、LC3和Beclin-1 mRNA表达均降低(均P<0.01)、LC3的点状聚集强度下降;在JNK抑制剂SP600125预处理组的SGC-7901细胞中,p-JNK、LC3、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20 μg/ml VES组降低(均P<0.01)。结论: VES可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诱导SGC-7901细胞发生自噬,同时JNK参与了内质网应激对自噬的调控过程。
    3  含笑内酯通过促进自噬增强结直肠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
    齐春胜 张庆怀 祁麟 章萍 崔纪芳 张伟华 苏延军 张春泽
    2021, 28(2):115-12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2.003
    [摘要](333) [HTML](0) [PDF 931.38 K](673)
    摘要:
    目的: 研究含笑内酯(micheliolide,MCL)对结直肠癌细胞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P)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2 μmol/L MCL、100 μmol/L OxP 单独或联合处理结直肠癌HCT116、Lovo细胞,CCK-8法、平板克隆实验分别检测对细胞活力和体外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HCT116细胞转染GFP-LC3慢病毒后采用2、5 μmol/L MCL分别处理24 h,荧光显微镜下直接观察MCL诱导HCT116细胞中自噬小体聚集情况,WB检测MCL对LC3B-Ⅰ、LC3B-Ⅱ、p62和STAT3表达的影响;Autodock Version构建MCL和STAT3的分子对接模型。结果: 2 μmol/L MCL联合100 μmol/L OxP后,可以导致结直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活力显著降低(均P<0.01),使HCT116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显著降低(P<0.01);2、5 μmol/L MCL处理组HCT116细胞自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LC3B Ⅱ/Ⅰ比例为对照组的3.25和5.78倍,p62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25.5%和9.8%,STAT3的磷酸化水平为对照组的2.18和3.87倍;分子对接结果显示MCL可能和STAT3蛋白在体内直接结合。结论: MCL可能通过STAT3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自噬,从而增强其对OxP的敏感性。
    4  过表达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对人结直肠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高卫峰 张春泽 张庆怀 孙静 苏延军 张伟华
    2021, 28(2):121-12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2.004
    [摘要](226) [HTML](0) [PDF 1.07 M](679)
    摘要:
    目的: 探讨过表达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ohibin-1,VASH1)对人结直肠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包装慢病毒并感染人结直肠癌SW680、SW620细胞以构建过表达VASH1的细胞系,以未经感染的细胞为对照;qPCR实验和WB实验检测VASH1的过表达效果,小管形成实验、CCK-8实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和划痕愈合实验检测过表达VASH1在体外对细胞的微血管形成、增殖、克隆形成以及迁移能力的影响,NOD-SCID小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过表达VASH1对SW620细胞移植瘤的体内生长和肺转移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过表达VASH1的SW480和SW620细胞。体外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VASH1的结直肠癌细胞的微血管形成能力、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以及迁移能力均显著降低(均P<0.05)。体内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VASH1的SW620细胞NOD-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速度以及肺转移能力也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过表达VASH1能够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5  PDGF-BB通过外泌体促进人骨肉瘤的血管新生
    刘立柱 李超艺 林诗炜 曲野 汤强
    2021, 28(2):128-13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2.005
    [摘要](332) [HTML](0) [PDF 1.16 M](564)
    摘要:
    目的: 探索PDGF-BB是否可以通过外泌体传递,并且验证其在人骨肉瘤中的促血管新生的功能。方法: 分离多种人骨肉瘤细胞中的外泌体,WB法检测PDGF-BB在人骨肉瘤细胞及其外泌体中的表达,将骨肉瘤SJSA-1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与HUVEC共孵育,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外泌体PDGF-BB进入细胞的方式;慢病毒感染法分别构建PDGF-BB过表达或敲低的SJSA-1细胞系,将其分离出的外泌体与HUVEC共孵育,微管形成实验检测其对血管新生的影响;构建SJSA-1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回输过表达或敲低PDGF-BB的SJSA-1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观察其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成功分离出骨肉瘤细胞外泌体,并证实其携带大量的PDGF-BB,可通过细胞内吞进入HUVEC。成功构建PDGF-BB过表达或敲低的SJSA-1细胞系,并分离出携带相应水平PDGF-BB的外泌体,与对照组相比,PDGF-BB含量高的外泌体可以显著促进HUVEC的血管生成(P<0.01,t=13.51)和移植瘤生长(P<0.01),而PDGF-BB含量低的外泌体促血管生成能力减弱(P<0.01,t=8.226)并抑制移植瘤的生长(P<0.01)。结论: 骨肉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PDGF-BB可以直接被HUVEC摄取,诱导肿瘤血管生成,从而促进骨肉瘤生长。
    6  综合性分析miR-224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作用
    宗彦红 于芳 刘义龙 霍丽静 唐志鹏 谭鹤 帖彦清
    2021, 28(2):135-14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2.006
    [摘要](264) [HTML](0) [PDF 1.07 M](775)
    摘要:
    目的: 分析miR-224在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和体外实验分析其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大样本数据分析miR-224在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qPCR法检测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间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的80例临床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miR-224的表达水平,检测miR-224在30例肝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miR-224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miR-224所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向肝癌HepG2细胞转染miR-224 inhibitor,采用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qPCR和WB法分别检测敲低miR-224表达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侵袭能力以及EMT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GEO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miR-22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临床标本验证结果表明,miR-224在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和健康人血浆(均P<0.01)。miR-224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和肿瘤大小显著相关(P<0.05或P<0.01)。ROC分析发现,miR-224在肝癌诊断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且miR-224的表达水平升高与肝癌患者的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5)。功能富集分析发现,miR-224主要参与mTOR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以及p53信号通路等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信号通路。敲低miR-224可显著抑制HepG2细胞的克隆形成和侵袭,影响EMT相关标志物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 miR-224在肝癌组织和血浆中显著高表达,且与肝癌患者的预后不良显著相关,敲低miR-224表达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克隆形成、侵袭和EMT进程。
    7  miR-449b-5p通过靶向Cyclin E2 抑制卵巢癌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进展
    李玲玲 王玉珏 岳军 梅颉 赵晓兰
    2021, 28(2):143-15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2.007
    [摘要](267) [HTML](0) [PDF 1.08 M](543)
    摘要:
    目的: 探讨miR-449b-5p对卵巢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妇产科接受手术的20例卵巢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以及正常卵巢上皮细胞系HOSEpiC和6种人宫颈癌细胞系SKOV3、ES-2、OVCAR-3、HO8910、CaOV-3和A2780,用qPCR检测卵巢癌组织和细胞中miR-449b-5p与CCNE2 mRNA的表达。将miR-NC、miR-499b-5p mimic、miR-499b-5p inhibitor、pc-CCNE2质粒分别或联合转染进入SKOV3细胞,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生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B法检测CCNE2蛋白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449b-5p与CCNE2的靶向关系。裸鼠皮下注射转染miR-499b-5p mimic的SKOV3细胞悬液构建移植瘤模型,每周检测移植瘤体积,第 42 天处死,电子天平称皮下肿瘤重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CCNE2和Ki67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卵巢组织和上皮细胞系HOSEpiC相比,miR-499b在人宫颈癌组织和细胞系SKOV3、ES-2、OVCAR-3、HO8910、CaOV-3和A2780中表达明显下调(P<0.01)。与Control组相比,miR-499b mimic组SKOV3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0.01),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miR-499b inhibitor组SKOV3细胞增殖水平升高(P<0.01),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1)。miR-499b-5p高表达明显抑制了含有野生型CCNE2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P<0.01),但对突变型CCNE2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无影响。与miR-499b mimic组相比,miR-499b mimic+ pc-CCNE2组SKOV3细胞生长明显增加(P<0.01),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1)。与miR-NC组相比,miR-499b mimic组裸鼠移植瘤体积明显变小(P<0.01),瘤质量明显减轻(P<0.01),CCNE2和Ki67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1)。结论: miR-449b-5p通过靶向Cyclin E2 抑制卵巢癌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进展。
    8  可溶性PD-L1作为晚期肢端及黏膜黑色素瘤预后因素的研究
    王轩 孔燕 崔传亮 迟志宏 盛锡楠 斯璐 连斌 毛丽丽 唐碧霞 鄢谢桥 周莉 白雪 李思明 纪青 田慧 郭军
    2021, 28(2):151-15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2.008
    [摘要](275) [HTML](0) [PDF 566.17 K](593)
    摘要:
    目的: 可溶性PD-L1(sPD-L1)水平升高与肾细胞癌和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相关。然而,sPD-L1在晚期黑色素瘤中的调节作用和功能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评估晚期肢端及黏膜黑色素瘤患者循环系统中sPD-L1浓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招募了未经治疗的晚期肢端及黏膜黑色素瘤患者102例,同时收集40例健康人外周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受试者循环系统中sPD-L1浓度。结果: 晚期黑色素瘤队列包括58名肢端黑色素瘤患者和44名黏膜黑色素瘤患者。患者治疗前血清sPD-L1平均浓度(2.91±2.23 ng/ml)高于健康献血者(0.59 ng/ml)。102例患者中39例(38.2%)患者血清sPD-L1水平显著升高(>2.91 ng/ml),与LDH水平和Tregs数量增加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21和0.017。高浓度和低浓度sPD-L1患者的总生存期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8.5个月和11.6个月(P=0.022)。结论: 晚期肢端或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的sPD-L1浓度升高,可能在疗效预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9  黑色素瘤患者种系抗原及核抗原Ki-67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白雪 李彩莉 毛丽丽 魏晓婷 齐忠慧 盛锡楠 崔传亮 迟志宏 连斌 王轩 鄢谢桥 唐碧霞 周莉 李思明 段荣 许华艳 郭军 斯璐
    2021, 28(2):157-16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2.009
    [摘要](290) [HTML](0) [PDF 596.67 K](665)
    摘要:
    目的 :明确黑色素瘤组织中种系抗原及核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20年8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内科的黑色素瘤患者的病理资料[主要关注黑色素瘤种系抗原(包括S-100、HMB-45、Melan-A)和Ki-67的表达情况]以及人口统计学、临床特点及生存数据。对黑色素瘤种系抗原及Ki-67表达情况与黑色素瘤特异性生存时间(melanoma-specific survival,MS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60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7.4个月。其中S-100的阳性率为92.8%、HMB-45为92.1%、Melan-A为90.0%。患者黑色素瘤种系抗原评分(S-100,HMB-45和Melan-A三者纳入计分,阳性者各计1分,阴性计0分)为0、1、2和3分的患者分别占0.5%、5.0%、15.6%和78.8%,Ki-67评分为0、1、2和3的患者分别占43.0%、36.3%、16.3%和4.5%。Ki-67在黏膜及进展期黑色素瘤中呈高表达。在多因素分析中,Ki-67的表达水平是较差MSS的独立预后因素,Ki-67每升高25%,出现MSS终点事件的几率增加约50% (HR=1.506, 95%CI:1.248-1.818, P<0.001);而黑色素瘤种系抗原表达评分与MSS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HR=0.991, 95%CI:0.759-1.293, P=0.94)。结论 :黑色素瘤组织中存在黑色素瘤种系抗原的高表达,Ki-67为黑色素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10  抗生素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
    霍庚崴 宋莹 陈卫东 种道群 贾沙沙 陈鹏
    2021, 28(2):165-17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2.010
    [摘要](308) [HTML](0) [PDF 796.43 K](663)
    摘要: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抗生素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lung cancer, NSCLC)疗效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EBSCO循证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关于抗生素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NSCLC疗效影响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疗效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4篇文献共2 505例NSCLC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抗生素的应用可显著缩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NSCLC患者的PFS(HR=1.14,95%CI=1.04-1.26,P=0.005)和OS(HR=1.30,95%CI=1.14-1.47,P<0.0001)。结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NSCLC之前、同步或之后应用抗生素可能显著缩短PFS和OS,对疗效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11  肺癌治疗中EGFR-TKI耐药与PD-L1表达的关系
    张鹏飞 刘丽华
    2021, 28(2):171-17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2.011
    [摘要](292) [HTML](0) [PDF 529.90 K](471)
    摘要: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的上市,使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客观有效率达到79%,取得了显著的抗肿瘤治疗效果。然而,耐药是EGFR-TKIs治疗的瓶颈,对耐药机制的研究以及耐药后的治疗策略,成为肺癌治疗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随着免疫治疗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PD-L1不仅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存在调节关系,而且PD-L1表达和EGFR-TKIs耐药也显示出新的相关性。探究PD-L1表达与EGFR-TKIs耐药之间的关系对寻找EGFR-TKIs耐药后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2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溶瘤病毒细胞载体的研究进展
    汪显耀 何志旭 赵星
    2021, 28(2):176-18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2.012
    [摘要](354) [HTML](0) [PDF 837.96 K](647)
    摘要:
    溶瘤病毒能够在肿瘤细胞内大量增殖并最终裂解肿瘤细胞,同时还具有对肿瘤微环境的调控作用,激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但是溶瘤病毒经静脉注射后引发的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以及溶瘤病毒的肿瘤靶向性差,使得临床上对肿瘤的疗效不佳。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肿瘤趋向性、免疫抑制功能和旁分泌效应。间充质干细胞运载溶瘤病毒既可以保护病毒不被免疫系统清除又可精准将病毒递送到肿瘤病变部位,同时病毒感染可改变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谱,促进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因此,间充质干细胞运载溶瘤病毒是治疗复发/难治性实体肿瘤的理想选择。本文结合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的有关进展,对间充质干细胞运载溶瘤病毒治疗实体肿瘤进行综述,为间充质干细胞运载溶瘤病毒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13  肿瘤靶向穿透肽修饰在肿瘤腹膜转移中的应用
    颜家耀 余潇潇 刘宝瑞
    2021, 28(2):184-19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2.013
    [摘要](305) [HTML](0) [PDF 619.86 K](763)
    摘要:
    肿瘤腹膜转移常见于癌症晚期患者,由于腹腔内血供及其他脉管系统丰富,肿瘤病灶可广泛存在于腹膜腔区域,临床预后较差。近年来研究者提出多种诊疗策略以延缓肿瘤进展,但由于腹腔内直接注射药物的滞留时间短、无肿瘤靶向性等原因,抑瘤效果不佳。肿瘤靶向穿透肽是一类多功能短肽,不仅对肿瘤组织有特异性亲和力,还兼有向其深部渗入的特性,可修饰于抗肿瘤药物、纳米载体、免疫细胞及显像探针等,促进药物特异性富集于肿瘤深部,增强抗肿瘤作用。以肿瘤靶向穿透肽修饰介导的腹膜转移靶向治疗显示出良好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靶向穿透肽在肿瘤腹膜转移中的应用进展。
    14  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肿瘤微环境的重塑作用
    李琳 张璁 赵连梅
    2021, 28(2):191-19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2.014
    [摘要](291) [HTML](0) [PDF 649.99 K](700)
    摘要:
    囊泡转运是细胞间沟通的重要方式。随着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RNA组学等多组学联合研究的发展和进步,研究人员发现外泌体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信号转导媒介和介质。外泌体携带大量生物活性分子,对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影响肿瘤细胞的特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泌体的功能与其来源的细胞及其内含物成分密切相关。肿瘤来源外泌体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诱导癌细胞和基质细胞生理功能和代谢状态的改变,基质细胞来源外泌体参与建立、支持和营养肿瘤细胞的肿瘤微环境,并且不同免疫细胞来源外泌体可能呈现截然相反的功能。本文就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为外泌体在肿瘤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5  食管鳞状细胞癌研究模型:细胞系、动物移植模型和3D培养模型
    刘董剑 杨凌
    2021, 28(2):199-21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2.015
    [摘要](378) [HTML](0) [PDF 704.21 K](597)
    摘要: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易转移及复发的性质常常导致病人呈现出明显的致死性风险。国内一些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成为肿瘤研究的重要方向。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是一系列因素累积及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其克隆性增殖会造成肿瘤细胞内微观水平的表达异常和信号传导通路级联反应效应的改变,形成具有不同性质的细胞亚群。肿瘤细胞间不同细胞亚群在细胞分子水平甚至基因表达层面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异质性,由此引发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及抗药性现象的出现。很多食管癌移植模型被用于了解肿瘤的性质和病理生理学特点,有助于探索肿瘤细胞内的发生机制,为推动肿瘤研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价值。随着肿瘤类器官培养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肿瘤细胞的3D培养模型能够重现亲代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性质,成为探索肿瘤发生机制和基因序列异常表达的工具,为肿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并推动肿瘤研究和治疗向前迈进及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对常用的ESCC的研究模型作一综述。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