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8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精准医疗背景下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张佳冉,齐忠慧,斯璐
    2021, 28(4):317-3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4.001
    [摘要](455) [HTML](0) [PDF 829.10 K](898)
    摘要:
    恶性黑色素瘤过去一直以手术切除和药物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预后不佳。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对肿瘤分子机制认识的加深,人们发现肿瘤异质性和肿瘤微环境多样性影响了肿瘤的形成、耐药和治疗选择,导致了黑色素瘤患者对同种治疗方法的反应和获益不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出现与进展,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上升,推动了黑色素瘤治疗的个体化与精准化,促使精准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本文旨在总结建立在精准分型和分子水平上的晚期黑色素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阐述精准医疗时代背景下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现状,以及发展多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联合疗法的前景与必要性。
    2  外泌体来源的miR-181a促进胶质瘤的血管生成
    欧阳一彬,何青龙,孙衍昶,莫业和,李渭亮
    2021, 28(4):325-33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4.002
    [摘要](309) [HTML](0) [PDF 3.79 M](547)
    摘要:
    目的:探讨外泌体来源的miR-181a对胶质瘤血管生成和肿瘤进展的影响。方法:选用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83例胶质瘤和13例瘤旁组织标本,以及胶质瘤细胞U87、A172、U251、LN229、U373和小神经胶质细胞HM,用qPCR法检测瘤组织和细胞中miR-181a的表达水平。构建过表达或敲减miR-181a的U373细胞,分离和鉴定外泌体;用小管形成实验、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实验观察外泌体来源的miR-181a对HUVEC小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构建裸鼠U373细胞移植瘤模型,观察外泌体来源的miR-181a对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miR-181a在胶质瘤肿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瘤旁组织和 HM 细胞(均 P<0.01)。外泌体来源的 miR-181a 可以明显促进 HUVEC 小管的形成和鸡胚尿绒毛囊膜的血管生成(均P<0.01)。裸鼠胶质细胞瘤体内实验发现,回输大量外泌体来源miR-181a的小鼠移植瘤进展更快(P<0.05)、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数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miR-181a在促进胶质瘤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胶质瘤诊断及治疗的潜在靶点。
    3  miR-21靶向PDCD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李明,裴晓宁,岳恺,木亚林,张成辉,赵艳秋
    2021, 28(4):332-33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4.003
    [摘要](331) [HTML](0) [PDF 1.33 M](566)
    摘要:
    目的:探讨miR-21靶向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factor 4,PDCD4)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A549 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分别将 miR-21 mimics、miR-21 inhibitors、miR-NC质粒转染到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转染48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用qPCR法检测A549细胞中miR-21、PDCD4 mRNA的表达水平。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21与PDCD4的靶向关系,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用 ELISA 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TNF-α水平,用WB法检测细胞中PDCD4、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miR-21过表达和沉默的A549细胞系。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21靶向抑制 PDCD4 表达。过表达 miR-21 可明显抑制A549细胞中PDCD4 mRNA表达(P<0.01),促进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P<0.05 或 P<0.01),提高 TNF-α 分泌水平(P<0.01),下调 PDCD4 蛋白的表达(P<0.01),上调 p-NF-κB p65 蛋白的表达(P<0.05)。沉默miR-21对细胞的影响则与过表达miR-21的作用相反。结论:过表达miR-21可促进A549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该作用可能与其靶向抑制PDCD4、激活NF-κB/TNF-α通路有关。
    4  人源IL-15转基因NCG小鼠在CAR-NK细胞肿瘤治疗临床前评价中的应用
    马冀青,刘艳芳,李恒宇,盛湲
    2021, 28(4):339-34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4.004
    [摘要](345) [HTML](0) [PDF 3.42 M](623)
    摘要:
    目的:探讨人源IL-15转基因NCG小鼠(NCG-hIL-15鼠)在CAR-NK细胞肿瘤治疗临床前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通过qPCR结合WB法检测NCG-hIL-15鼠骨髓及主要器官(脾、肝、肺、肾和胰)中的表达丰度。将人 PBMC 来源的NK(PB-NK)细胞回输到NCG-hIL-15鼠及对照NCG鼠,监测NK细胞的体内扩增与受体鼠的体质量、生存期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内扩增NK细胞的活化受体与抑制受体表达差异 ,WB 法检测穿孔素与颗粒酶 B 的表达。MIAPaca-2 细胞原位荷瘤NCG-hIL-15鼠或NCG鼠用anti-MUC1-CAR-NK细胞回输治疗,流式细胞术检测CAR-NK细胞在不同组鼠体内的存活情况,小动物活体成像术检测肿瘤生长并记录荷瘤鼠生存期。结果:NCG-hIL-15鼠中PB-NK细胞可以在10周内稳定增殖,且观察期内未发生显著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NCG-hIL-15鼠中扩增NK细胞的KAR与KIR丰度与原始细胞相比差异较小;与NCG鼠体内增殖的NK细胞相比,NCG-hIL-15鼠体内扩增的NK细胞有更高水平的穿孔素与颗粒酶B表达(均P<0.05)。CAR-NK细胞在NCG-hIL-15鼠体内存活比显著增加、抑瘤效果增强,与对照组相比NCG-hIL-15鼠生存期显著延长(均P<0.01)。结论:NCG-hIL-15鼠模型可用于基于NK细胞免疫疗法的临床前实验与生物学评价。
    5  miR-361-5p通过靶向CCND1逆转胃癌SGC-7901细胞奥沙利铂耐药性
    齐雯丽,柯红,曾琼,周萍,万君,王磊
    2021, 28(4):346-35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4.005
    [摘要](278) [HTML](0) [PDF 2.21 M](627)
    摘要:
    目的:探讨miR-361-5p对胃癌SGC-7901细胞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耐药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qPCR法检测miR-361-5p在胃癌细胞MKN-45、MGC80-3、SGC-7901和OXA耐药细胞SGC-7901/OXA中的表达水平。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分别将 miR-361-5p mimics/inhibitor、sh-CCND1 转染到 SGC-7901/OXA 细胞中 ,用 CCK-8 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SGC-7901/OXA细胞的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361-5p与CCND1的靶向关系,用WB法检测 CCND1 的表达水平。结果:miR-361-5p 在多种胃癌细胞和 SGC-7901/OXA 细胞中均低表达(P<0.05 或 P<0.01)。过表达miR-361-5p可显著促进SGC-7901/OXA细胞凋亡,诱导G0/G1细胞周期停滞并抑制细胞增殖(P<0.05或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证实,miR-361-5p靶向负调控CCND1的表达(P<0.01)。敲减CCND1抑制SGC-7901/OXA细胞CCND1表达和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和G0/G1周期阻滞(P<0.05或P<0.01)。过表达miR-361-5p靶向下调CCND1进而促进SGC-7901/OXA细胞凋亡,诱导G0/G1细胞周期停滞并抑制细胞增殖(P<0.05或P<0.01)。结论:miR-361-5p过表达可逆转胃癌SGC-7901/OXA细胞对OXA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靶向下调CCND1表达有关。
    6  BRCA1 通过 Wnt/β-catenin 通路对非小细胞肺癌 H1650 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要洁,魏雅萍,刘涵,李海连,陈谦
    2021, 28(4):353-35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4.006
    [摘要](366) [HTML](0) [PDF 2.64 M](615)
    摘要:
    目的:探讨人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 BRCA1)通过Wnt/β-catenin通路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H1650 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 WB 法和 qPCR 法检测 NSCLC 细胞系A549、H1299、H1650和正常肺上皮细胞 BEAS-2B中BRC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在H1650细胞中构建稳定BRCA1过表达细胞株(LV-BRCA1),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NC)、阴性对照组(LV-BRCA1-NC)、实验组(LV-BRCA1)和抑制剂组(LV-BRCA1+XAV-939)。用MTT法、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WB法检测细胞中BRCA1、cyclin D1、β-catenin、c-Myc和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NSCLC细胞中BRC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BEAS-2B细胞(均P<0.01)。上调BRCA1可显著提高H1650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或P<0.01),上调细胞中cyclin D1、β-catenin、c-Myc、Cox2和c-Jun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XAV-939可显著下调过表达BRCA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或P<0.01),并降低细胞中cyclin D1、β-catenin、c-Myc、Cox2和c-Jun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BRCA1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促进NSCLC H1650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其有望成为NSCLC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标。
    7  靶向抗PD-1/CD19双特异性抗体的表达与活性鉴定
    赵晓翠,李冉冉,胡亚利,李相国,李镜,李锋
    2021, 28(4):359-36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4.007
    [摘要](313) [HTML](0) [PDF 1.69 M](570)
    摘要:
    目的:重组表达和纯化靶向抗PD-1/CD19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 BsAb)并验证其活性。方法:以pCAR1为载体,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抗PD-1/CD19 BsAb真核表达载体,通过PEI试剂转染哺乳动物细胞株CHO-S瞬时表达抗体。利用亲和层析法对BsAb进行纯化,用SDS-PAGE和WB实验进行BsAb蛋白鉴定。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BsAb对PD-1/PD-L1的体外阻断活性,乳酸脱氢酶细胞毒实验检测BsAb依赖的PBMC介导细胞毒性(ADCC)活性。结果:成功构建双质粒真核表达载体pCAR1-19X3,BsAb在CHO-S细胞中成功表达,命名为pCAR1-19X3-TY。pCAR1-19X3-TY在体外能够有效地阻断PD-1与其配体PD-L1的结合,其量效曲线的EC50为0.306 μg/ml。ADCC结果显示,pCAR1-19X3-TY能介导PBMC对Raji细胞产生细胞毒性,曲线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当效靶比为50∶1时,pCAR1-19X3-TY的杀伤率为(38.9±0.3)%,与阳性处理组的杀伤率(46.7±4.9)%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1.2±0.1)%杀伤率(P<0.05)。结论:重组表达的靶向抗PD-1/CD19 BsAb能有效阻断PD-1和PD-L1的结合、激活PBMC介导的Raji细胞毒性作用,具有开发用于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潜力。
    8  云南地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莫欣,吴茂芳,蔡静静,毛佳惠,李瑛玮,周永春
    2021, 28(4):365-36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4.008
    [摘要](214) [HTML](0) [PDF 741.99 K](571)
    摘要:
    目的:探讨云南地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外周血中肺癌相关驱动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云南省肿瘤医院分子诊断中心检测的304例Ⅳ期NSCLC患者外周血,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术检测NSCLC相关驱动基因突变情况,用卡方检验分析主要突变基因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04例Ⅳ期NSCLC患者的外周血中,EGFR基因突变120例(突变率39.47%)、ALK融合12例(3.95%),其他突变如KRAS、BRAF、RET共36例(11.84%)。EGFR突变以19号外显子缺失和 L858R 点突变为主(占总突变的 69.17%),女性、年轻、无吸烟史、无化疗史的肺腺癌患者 EGFR 突变率较高(49.26% vs 31.55%,45.39% vs 33.56%,45.92% vs 27.78%,45.07% vs 26.37%,42.39% vs 10.71%,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无化疗史、肺腺癌是EGFR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利用NGS技术检测云南地区的晚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驱动基因发现女性、无化疗史的肺腺癌患者EGFR突变率更高。
    9  环状RNA FBXO11靶向miR-376a-3p/SNRPB轴调控胃癌SNU-1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孟德峰,李长仔,吴春涛
    2021, 28(4):370-37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4.009
    [摘要](291) [HTML](0) [PDF 2.86 M](370)
    摘要:
    目的:探讨环状RNA FBXO11(circFBXO11)调控miR-376a-3p/小核糖核蛋白多肽B基因(SNRPB)轴对胃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3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胃癌组织中 SNRPB 蛋白阳性表达率 ,qPCR 法检测胃癌组织、胃癌细胞系SNU-1、AGS及HS-746T 和胃黏膜细胞 GES1 中 circFBXO11、miR-376a-3p 和 SNRPB mRNA 的表达水平。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circFBXO11 与 miR-376a-3p 、miR-376a-3p 与 SNRPB 之 间 的 靶 向关系。将 si-NC、si-circFBXO11、miR-NC、miR-376a-3p、si-SNRPB、si-circFBXO11+anti-miR-NC、si-ircFBXO11+anti-miR-376a-3p、si-circFBXO11+pcDNA-NC、si-ircFBXO11+pcDNASNRPB等分别转染进SNU-1细胞,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以及WB法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凋亡率以及SNRPB、cyclin D1和C-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circFBXO1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SNRPB蛋白阳性率升高、miR-376a-3p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与GES1细胞比较,胃癌细胞中circFBXO11和SNRPB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iR-376a-3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 P<0.01)。circFBXO11 靶向负调控 miR-376a-3p 表达,miR-376a-3p 靶向负调控 SNRPB 表达。抑制circFBXO11表达或过表达miR-376a-3p或抑制SNRPB 表达后 ,SNU-1 细胞的增殖活力降低、凋亡率升高(均P<0.01)。抑制miR-376a-3p表达可部分逆转抑制circFBXO11对SNU-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均P<0.01)。过表达SNRPB可部分逆转抑制circFBXO11对SNU-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均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circFBXO11呈高表达,抑制circFBXO11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与调控miR-376a-3p/SNRPB通路相关。
    10  干扰素诱导的穿膜蛋白家族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王雪,朱珊,陈京涛
    2021, 28(4):378-38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4.010
    [摘要](305) [HTML](0) [PDF 560.99 K](555)
    摘要:
    基因表达异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可导致肿瘤细胞恶性增殖、抵抗凋亡、浸润甚至转移,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的认识以及相关基因诊断和治疗的开展。近年来研究显示,干扰素诱导的穿膜蛋白(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IFITM)家族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中 IFITM1、IFITM2 和IFITM3已被证实在胃癌、乳腺癌、肺癌和肝癌等多种实体肿瘤中高表达,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的水平,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通过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和活性,加速上皮间质转化进程,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IFITM高表达也与患者预后不良显著相关。本综述将围绕IFITM1、IFITM2和IFITM3讨论IFITM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阐述其调控机制及在肿瘤诊断和预后预测等方面的临床价值,为寻找新的肿瘤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帮助。
    11  以肿瘤相关免疫细胞为标志物预测和评估抗PD-1/PD-L1疗效的研究进展
    鲍昱霖,施明,刘丹
    2021, 28(4):384-39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4.011
    [摘要](352) [HTML](0) [PDF 1.62 M](810)
    摘要:
    研发生物标志物以准确预测或评估抗PD-1/PD-L1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DC、中性粒细胞、NK细胞和髓源性抑制细胞等肿瘤相关免疫细胞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有些免疫细胞可以作为预测指标,在治疗前预判肿瘤患者能否对抗PD-1/PD-L1治疗产生应答;有些免疫细胞可以作为疗效评估指标,在治疗早期判断患者从长期治疗中获益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就上述肿瘤相关免疫细胞对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影响以及预测作用进行综述。
    12  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和挑战
    孟月生,乔田奎
    2021, 28(4):392-39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4.012
    [摘要](236) [HTML](0) [PDF 571.72 K](440)
    摘要:
    近年来,免疫疗法尤其是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肺癌的临床治疗,但仍有很多局限性。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淋巴细(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gene modified-T lymphocytes,CAR-T)疗法对于部分B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的疗效显著,也为实体瘤的疫治疗开辟了新途径。肺癌CAR-T疗法的热门靶点包括间皮素(MSLN)、黏蛋白突变体(TnMUC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1(ROR1)和δ样配体3(DLL3)等,但相关临床研究均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所面的主要障碍包括脱靶毒性、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和CAR-T细胞体内效能不足等。通过基因编辑改进CAR结构、设计多靶点CAR或组合应用多点CAR-T细胞、精细调控CAR-T细胞体内动态分布、改进给药方式或联合其他免疫治疗等策略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13  长链非编码RNA在宫颈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娅亨,杨佳,李传印
    2021, 28(4):398-40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4.013
    [摘要](294) [HTML](0) [PDF 588.86 K](458)
    摘要: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然而,目前尚未确定用于诊断和治疗宫颈癌的有效手段。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且无蛋白质编码功能的RNA分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lncRNA可能是细胞多种生物学过程的关键调节剂。多种lncRNA在宫颈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异常,参与多条信号通路的调控,影响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过程,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抑制肿瘤或促进肿瘤的重要作用。本文在简要介绍lncRNA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着重对近年来宫颈癌中异常表达的lncRNA和lncRNA基因中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宫颈癌的关系、分子调节机制以及潜在的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4  血小板RN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秀华,崔宏伟
    2021, 28(4):405-4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4.014
    [摘要](331) [HTML](0) [PDF 514.73 K](494)
    摘要: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以大大延长NSCLC患者的生存期。近年来液体活检在肿瘤的诊断中发展迅速,其中血小板RNA(platelet RNA)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得到广泛关注。血小板RNA是与肿瘤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血小板,由于血小板无细胞核,因此血小板中的RNA都来自巨核细胞或血小板吸收的RNA。多项研究表明,血小板RNA在健康人和NSCLC患者体内存在差异表达,其内具有不同的RNA而形成肿瘤特异的RNA谱。血小板RNA在止血、免疫和炎症以及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NSCLC的诊断、分期、治疗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综述血小板RNA的生物来源及其在NSCLC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5  胃癌合并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雷奇,周爱萍,杜春霞
    2021, 28(4):410-41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4.015
    [摘要](282) [HTML](0) [PDF 595.02 K](474)
    摘要: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上升及患者生存期的改善,胃癌合并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 MPC)的病例逐渐增多。胃癌患者发生第二肿瘤的相对风险较一般人群要高,特别是发生消化系统其他器官肿瘤的风险显著升高。在胃癌患者的治疗和随访中应高度警惕同时性结直肠癌、食管癌以及异时性肺癌。高龄、男性、嗜好烟酒、有肿瘤家族史以及曾接受过放化疗的患者是重点关注人群。具有共同高危因素或遗传因素的多个肿瘤在治疗上也具有相似策略,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错配修复缺陷的多个肿瘤。建立规范的高危人群MPC筛查和随访体系,有利于及早发现胃癌MPC。
    16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二线治疗Ⅳ期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及文献复习
    熊中奎,郎娟,王思本
    2021, 28(4):416-41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1.04.016
    [摘要](592) [HTML](0) [PDF 1.20 M](467)
    摘要: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