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9卷第1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新方向、新理念、新挑战:实体瘤内免疫治疗技术的前世今生
    李想,刘宝瑞,李茹恬
    2022, 29(10):863-87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0.001
    [摘要](152) [HTML](0) [PDF 1.25 M](406)
    摘要: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许多实体瘤患者的预后。但并非所有实体瘤患者都能产生持久的反 应,且其疗效也受到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限制。目前,实体瘤内免疫治疗作为一种局部免疫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关注。本 文首先介绍当前实体瘤的免疫治疗研究现状,分析了实体瘤内免疫治疗这一新兴治疗手段在减少药物的系统性暴露及其不良反 应、增强肿瘤免疫原性、克服肿瘤异质性等方面的显著优势,然后就目前可用于实体瘤内免疫治疗的药物及其应用进展进行了简 要地归纳,最后从疗效评价、具体实施等方面总结了实体瘤内免疫治疗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期达到对实体瘤内免疫治疗理念 的推广和普及作用。
    2  缺氧诱导的lncRNA与肿瘤免疫逃逸
    程先硕,杨之斌,董坚
    2022, 29(10):871-87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0.002
    [摘要](124) [HTML](0) [PDF 3.49 M](220)
    摘要:
    缺氧和免疫逃逸是肿瘤的两大特征,缺氧是促进肿瘤发生免疫逃逸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缺氧诱导的长链 非编码RNA(HIL)是介导缺氧促进免疫逃逸的关键因子,是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潜在标志物,具有较好的研究和临床转化价 值,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综述了HIL在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最新的研究进展,讨论了HIL通过诱导上皮间质转 化发生、血管生成、肿瘤干细胞形成、糖酵解、免疫细胞浸润、免疫因子释放、干扰抗原提呈机制和免疫检查点表达上调等多种机制诱导 肿瘤发生免疫逃逸,探讨双靶向HIL与免疫检查点的联合肿瘤治疗新策略的可能性及临床意义,分析了HIL领域中关于普适性和组织 特异性关键HIL及其调控肿瘤免疫机制的鉴定、HIL与肿瘤免疫治疗及疗效之间关系的明确,以及肿瘤联合治疗新策略临床转化的实 现等关键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为实现靶向HIL与免疫检查点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3  miR-192-5p通过靶向ZEB2调控胰腺癌PANC-1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韩向阳,张荣花,李玉凤,苏静慧,曹雨萌,黄金平,章广玲,李景武
    2022, 29(10):879-88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0.003
    [摘要](123) [HTML](0) [PDF 9.83 M](257)
    摘要:
    目的:探讨miR-192-5p靶向E盒锌指结合同源框2(ZEB2)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miR-192-5p和ZEB2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采用qPCR法和WB法分别检测人正常胰腺上皮细胞HPNE和胰腺癌PANC-1细胞中miR-192-5p和ZEB2的表达水平。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转染PANC-1细胞,实验分为miR-192-5p mimic组、Mimic NC组、miR-192-5p inhibitor组、Inhibitor NC组、Mimic NC+pcDNA3.1 组 、miR-192-5p mimic+pcDNA3.1 组 、miR-192-5p mimic+pcDNA3.1-ZEB2 组。CCK-8 法 、克隆形成 、划痕愈合 、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转染PANC-1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qPCR法、WB法、双重免疫荧光实验检测PANC-1细胞中ZEB2、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水平。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miR-192-5p的靶基因,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92-5p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胰腺癌组织中ZEB2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1),且胰腺癌组织中miR-192-5p和ZEB2表达呈负相关(r=-0.419,P<0.01)。与HPNE细胞比较,PANC-1细胞中miR-192-5p低表达、ZEB2蛋白高表达(均P<0.01)。miR-192-5p过表达后,PANC-1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降低,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vimentin和ZEB2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调;而抑制miR-192-5p后得到了相反的结果(P<0.05或P<0.01)。miR-192-5p靶向调控ZEB2的表达,过表达ZEB2可部分逆转上调miR-192-5p对PANC-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MT进程的抑制作用。结论:miR-192-5p通过靶向ZEB2调控胰腺癌PANC-1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4  miR-515-5p通过靶向HDAC2影响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朱永刚,苏鹏,孟令娇,黄超,王明博,单保恩
    2022, 29(10):889-89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0.004
    [摘要](103) [HTML](0) [PDF 5.76 M](227)
    摘要:
    目的:探讨miR-515-5p对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手术切除的60例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和20例健康成人的食管上皮组织标本,以及食管癌细胞TE1、Eca109、KYSE30和KYSE170,用 qPCR 法检测食管癌组织和细胞中 miR-515-5p 的表达水平。在Eca109细胞中转染miR-515-5p模拟物以及其阴性对照物、在TE1细胞中转染miR-515-5p抑制剂以及其阴性对照物,qPCR法检测转染效率,用CCK-8法、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预测miR-515-5p的下游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为miR-515-5p的靶基因。应用GEPIA和TCGA数据集分析HDAC2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miR-515-5p在食管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降低(均P<0.01)。过表达miR-515-5p抑制食管癌Eca10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或P<0.01),而敲低miR-515-5p 表达则可增强食管癌 TE1 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证明,HDAC2是miR-515-5p的靶基因。qPCR和WB实验结果显示,miR-515-5p对HDAC2 mRNA和蛋白表达具有负调控作用。挽救实验证实miR-515-5P通过靶向HDAC2抑制食管癌Eca10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或P<0.01)。结论:miR-515-5p通过靶向HDAC2影响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5  BNC1调控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熊黎,熊蓉,刘燕群,谭劲松,张若兰,岳秋菊,宋桂芹,冯刚,刘康
    2022, 29(10):896-90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0.005
    [摘要](94) [HTML](0) [PDF 8.23 M](237)
    摘要:
    目的:探讨碱性核蛋白1(BNC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qPCR法检测ESCC细胞和正常食管上皮细胞中BNC1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0例ESCC患者癌及癌旁组织中BNC1的蛋白表达水平。利用siRNA敲低BNC1在KYSE-150和KYSE-30细胞中的表达,CCK-8法、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BNC1对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细胞周期和凋亡等的影响。通过CHIP-seq实验和GEPIA在线网站数据分析并结合敲低BNC1后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筛选BNC1调控的下游靶基因,qPCR法验证BNC1敲低后靶基因的表达变化,并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BNC1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BNC1 mRNA和蛋白水平在ESCC组织中较癌旁组织高表达(均P<0.01)。敲低BNC1可明显抑制KYSE-150、KYSE-30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或P<0.01),将细胞阻滞于G1期并促进细胞的凋亡(均P<0.01)。CHIP-seq实验结果和在线网站GEPIA数据分析结合敲低BNC1后的转录组测序数据显示,G蛋白通路抑制因子1(GPS1)可能为BNC1正向调控的致癌靶基因。qPCR法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BNC1对GPS1有调控作用(P<0.01)。结论:BNC1在ESCC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干扰BNC1可显著抑制ESC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阻滞细胞于G1期并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BNC1通过靶向GPS1调控ESCC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6  CCDC137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对MHCC97H细 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王芊文,李文华,王小芳,耿玉庆,赵彬,吴向未,陈雪玲
    2022, 29(10):904-91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0.006
    [摘要](89) [HTML](0) [PDF 4.78 M](214)
    摘要:
    目的:分析卷曲螺旋结构域蛋白137(CCDC137)基因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探讨敲低CCDC137基因对肝癌MHCC97H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HCC数据集,获得CCDC137基因表达谱和临床资料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CDC137基因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预测CCDC137基因在HCC中可能调控的信号通路,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并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小干扰RNA技术抑制肝癌MHCC97H细胞中CCDC137基因的表达,用qPCR法、WB法、CCK-8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干扰后细胞CCDC137 mRNA和蛋白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在TCGA数据库检索到的371例HCC患者中,CCDC137 mRNA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其高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癌组织分期、T分期等存在显著关联(OR=0.014、0.007、0.047,均P<0.05),CCDC137高表达的患者OS明显低于CCDC137基因低表达的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CCDC137基因可作为HC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GSEA结果发现,CCDC137基因高表达的样本存在碱基切除修复和剪接体等多个通路基因集的富集(P<0.01,FDR<0.05)。敲低CCDC137基因后,MHCC97H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CCDC137基因在HCC组织中高表达,其高表达与HC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不良有关。敲低CCDC137基因表达抑制MHCC97H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7  肺鳞状细胞癌中PTHLH基因表达与抗肿瘤免疫的相关性研究
    赵海龙,朱小康,李斌,郑凤长,白悦
    2022, 29(10):911-92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0.007
    [摘要](77) [HTML](0) [PDF 6.74 M](156)
    摘要:
    目的:分析甲状旁腺激素样激素(PTHLH)基因与肺鳞状细胞癌(LSCC)患者预后及其与肿瘤微环境(TME)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通过 UALCAN、TIMER、cBioPortal 数据库在泛癌水平分析 PTHLH 在泛癌中的表达情况,运用 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PTHLH在LSC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的预后关联。选用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甘肃省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 24 例 LSCC 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标本,用 qPCR 和 WB 法分别检测 LSCC 组织中 PTHLH mRNA 和蛋白的表达,用qPCR法检测各种趋化因子和MHC分子的表达水平。采用TIMER数据库联合CIBERSORT反卷积法分析PTHLH基因表达和LSCC的TME中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结果:LSCC组织中PTHLH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且PTHLH高表达LSCC患者的OS明显缩短(P<0.01)。PTHLH的表达与LSCC患者TME密切相关(P<0.01)。PTHLH的表达与B细胞、CD8+T细胞、CD4+ T 细胞、中性粒细胞和 DC 等免疫浸润呈显著负相关(r=-0.142、-0.123、-0.224、-0.166、-0.213,均P<0.01)。PTHLH高表达抑制趋化因子、MHC分子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免疫浸润、抗肿瘤免疫反应等。PTHLH的表达与免疫检查点分子CTLA-4、PDCD1、TIGIT呈负相关(r=-0.340、-0.441、-0.38,均P<0.01)。结论:PTHLH与肿瘤免疫抑制相关,有望成为预测LSCC患者预后和免疫治疗效果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8  解偶联蛋白2对皮肤黑色素瘤预后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杨珮珮,杨珺涵,柳梦婷,黄谢平,徐刚林
    2022, 29(10):921-92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0.008
    [摘要](61) [HTML](0) [PDF 8.19 M](212)
    摘要:
    目的:探讨解偶联蛋白2(UCP2)在皮肤黑色素瘤(SKCM)中的预后价值,分析UCP2表达与SKCM肿瘤浸润免疫细胞(TI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GEPIA在线数据库分析SKCM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UCP的差异性表达,探讨UCP表达与SKCM预后之间的关系。HPA数据库分析UCP2在正常皮肤单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使用TISCH分析UCP2在SKCM中单细胞水平的表达情况。TIMER分析UCP2表达与总SKCM、原发性SKCM和转移性SKCM患者肿瘤微环境(TME)中主要免疫细胞及其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UCP2在SKCM癌组织中高表达,UCP2高表达患者的OS和DFS均长于低表达患者(均P<0.05)。正常皮肤和SKCM单细胞分析显示,UCP2表达与免疫细胞亚群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同时与SKCM中趋化因子、受体、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免疫抑制剂和免疫激活剂五类免疫途径密切相关(均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UCP2高表达与总SKCM和转移性SKCM患者高OS密切相关(均P<0.05)。UCP2表达与总SKCM、原发性SKCM、转移性SKCM患者TME中TIC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均P<0.05),但是与原发性SKCM相关性相对较弱。UCP2表达水平与3组SKCM患者TME中免疫细胞标志物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均P<0.05)。结论:UCP2在SKCM组织中高表达,UCP2与SKCM中TIC呈正相关,是TME中重要的调控因子,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9  CX3CR1+ CD8+ 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好,肖敏
    2022, 29(10):930-93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0.009
    [摘要](141) [HTML](0) [PDF 1.26 M](218)
    摘要:
    趋化因子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趋化因子CX3CL1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双重的存在形式与其受体CX3CR1 共同影响免疫细胞的募集和归巢,参与多种肿瘤发生和肿瘤免疫过程。趋化因子受体CX3CR1响应CX3CL1的趋化作用。同 时,CX3CR1的表达指示CD8+ T细胞的效应分化状态,CX3CR1+ CD8+ T细胞具有细胞毒性和抗原特异性。在肿瘤微环境中,相比 CX3CR1- CD8+ T细胞,CX3CR1+ CD8+ T细胞表面的共抑制分子表达少、杀伤功能活跃。因此,CX3CR1对于CD8+ T细胞等淋巴 细胞的多重意义使其在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如CAR-T细胞治疗中具有应用前景。在肾细胞癌、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的 PD-1靶向治疗中,外周血CX3CR1+ CD8+ T细胞的占比与疗效正相关,提示CX3CR1也是早期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分子标志物。 尽管CX3CR1+ CD8+ T细胞功能活跃,但此群细胞处于终末分化状态,增殖能力和记忆效应差,不具有长久的保护作用。如何使 CAR-T 细胞在体内维持抗肿瘤作用一直是研究者积极探索的方向,也是将 CX3CR1 应用于 CAR-T 细胞免疫治疗需要克服的 难关。
    10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肿瘤治疗的双刃剑
    孙宇恒,黄静怡,虞淦军
    2022, 29(10):937-94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0.010
    [摘要](81) [HTML](0) [PDF 643.30 K](206)
    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SC-Exo)是由MSC分泌的一类膜泡状物质,与其他细胞来源的Exo相比,MSC-Exo在 成分和功能上有其独特性。MSC-Exo对肿瘤的作用十分复杂且具有双向性,包括肿瘤生长、转移和侵袭、血管生成和耐药等多个 方面,既可促进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也可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基于MSC-Exo对肿瘤的影响及其机制,设计相关的肿瘤 治疗策略和方案已经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MSC-Exo的成分与特征、对肿瘤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作为通讯介 质或药物载体或类细胞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规模化制备难、质量控制难等挑战。
    11  铁死亡调控机制及其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孙新格,潘战宇,姜战胜
    2022, 29(10):944-94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0.011
    [摘要](75) [HTML](0) [PDF 1.22 M](198)
    摘要:
    铁死亡是一种近年来发现的与凋亡和坏死及自噬不同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主要发生机制是在二价铁或脂氧合 酶的作用下,催化细胞中高表达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从而诱导细胞死亡。铁死亡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如肿瘤、 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退行性疾病、缺血再灌注和心脏相关疾病等。肺癌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治疗策略在不断更 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铁死亡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些在NSCLC的发生发展和治 疗中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分子(如KRAS、TP53、EGFR等),同样在铁死亡的发生中也发挥作用。此外,在NSCLC中,铁死亡与化学 治疗、放射治疗及免疫治疗也有着密切联系,一些临床前研究证实铁死亡可作为一种“催化剂”,与上述治疗方式联合应用可明显 增强治疗效果,为NSCL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12  以GPC3为靶点的肝细胞癌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
    王姿,涂建成
    2022, 29(10):950-95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0.012
    [摘要](71) [HTML](0) [PDF 623.89 K](169)
    摘要: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在多种类型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肝细胞癌(HCC)的 免疫治疗也成为最有前景的治疗方式之一。研究发现,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 3(GPC3)在HCC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其通过糖基 磷脂酰肌醇(GPI)锚定于细胞膜表面,参与HCC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信号通路的调控,可作为特异性肿瘤相关标志物。以GPC3 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CAR-T细胞、免疫毒素及相关联合治疗在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中均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 力。因此,靶向GPC3的免疫疗法可能成为未来HCC治疗的主要方向之一,全面了解相关研究的现状对HCC治疗的发展至关重 要。本文综述了以GPC3为靶点的免疫疗法在HCC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及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13  TCR组库检测方法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周健,任秀宝,颜次慧
    2022, 29(10):956-96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0.013
    [摘要](51) [HTML](0) [PDF 634.51 K](232)
    摘要:
    近年来以T细胞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发展迅速,但仅对部分肿瘤患者有效,因此亟待探索有效的检测方法和预测 指标。T细胞受体(TCR)是T细胞抗原识别的关键分子。T细胞在胸腺成熟过程中经历了TCR基因重排,形成了TCR高度多样 性,体内所有TCR类型与数量组成TCR组库。借助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可得到特定时期肿瘤患者TCR组库的信息,如TCR多样 性、克隆性等特点,为个体化肿瘤免疫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预测提供了新线索。二代测序技术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极 大地扩展了TCR组库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极大地促进其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应用。本文通过对TCR组库测序应用领域、测序 方法及其统计学评估指标进行综述,展示了TCR组库检测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来预测及评估患者预后的潜能,为个体精准化肿 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策略。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