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9卷第1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多学科诊疗协作组建设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
    2022, 29(11):965-97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01
    [摘要](47) [HTML](0) [PDF 757.47 K](144)
    摘要:
    以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1/PD-L1)抑制剂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 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作为新型免疫治疗手段,已经给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了显著的临床获益,延长患者生存。 自2011年以来,国内外已经有10余款ICIs陆续获批上市,接近一半的实体瘤患者有ICIs治疗的适应证。然而,ICIs相关的毒性,或称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随之而来,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临床治疗决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ICIs的临床应用和患者持 续获益。为优化irAEs管理,完善irAEs多学科诊疗协作组(MDT)建设的标准化、流程化,提高MDT讨论的质量和效率,为患者提供 高效、优化的诊疗方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继而改善患者预后,并推动跨学科MDT的规范化发展,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CSCO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组织领域内多名专家,参考国内外癌症中心对irAEs的MDT 管理经验及有关重要文献,认真讨论,多次修改,形成了本专家共识,作为各肿瘤中心irAEs MDT运行和操作的重要参考。
    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黑色素瘤相关不良反应及其管理策略
    杨玥,斯璐,郭军
    2022, 29(11):971-97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02
    [摘要](44) [HTML](0) [PDF 866.46 K](160)
    摘要: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T 细胞功能的活化也引起了一系列免疫相 关不良反应(irAE)。不同于传统化疗的不良反应,irAE 有着独特的临床表现和处理要求。虽然irAE 的发生和管理逐渐得到临床医 生的重视,但一些常见irAE 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及其综合监测管理仍需进一步总结和归纳,以便提高临床医生工作 水平和临床试验设计质量。而且不同irAE 的发生机制、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影响、原有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治疗风险等问题仍存在 争议。本文阐述ICI 治疗黑色素瘤引起的irAE 相关临床表现特点和诊疗管理措施,旨在对irAE 管理策略和研究方向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
    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所致广谱毒性及其危重症的多学科联合应对
    许辉茹,张俊萍
    2022, 29(11):978-98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03
    [摘要](47) [HTML](0) [PDF 926.96 K](177)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作为新型免疫治疗手段,是继化疗、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后又一新兴的抗肿瘤治疗方 式,已经为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但其产生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总体发生率达79%~82%,irAE 极大地 影响了临床治疗决策,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和患者持续获益。几乎患者的所有器官系统都可能受到irAE 的影响,其广谱性、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极大地增大了临床诊治的难度。充分认识和早期识别重度irAE 对于避免发生危重症毒性相 关的死亡尤为重要,危重症irAE 特别需要多学科诊疗协作组(MDT)的联合应对。对诊断不明的、病情危重的、治疗效果欠佳的 irAE,或者毒性缓解后是否重启免疫治疗的患者均需要规范化、标准化的MDT 诊疗,故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irAE-MDT 模式,以 循证医学和相关指南/共识为依据,救治危重疑难irAE,将使肿瘤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最大化。
    4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多学科诊疗协作组建设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王俊
    2022, 29(11):985-98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04
    [摘要](40) [HTML](0) [PDF 684.11 K](132)
    摘要: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为主的免疫治疗已经成为实体瘤治疗的主要手段,广谱且有效,但随之产生的毒性,或称 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越来越成为免疫治疗的障碍。目前多部指南或共识对irAE 的诊断、分级、治疗和监测提出了原则性 和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考虑到irAE 的管理往往涉及多学科问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CSCO 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多学科诊疗协作组建设中国专家共识》并顺利发表。 作为执笔人,现对共识内容进行初步解读。
    5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杨峰,范越
    2022, 29(11):989-99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05
    [摘要](52) [HTML](0) [PDF 587.30 K](139)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使用的增加导致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报告的增加。与传统癌症治疗的不同,这些 irAE 是独特的,通常呈现延迟起病的特点,并且持续时间较长。irAE 可涉及任何器官或系统。irAE 影响通常是低级别的,是可治疗和可逆的;然而,一些副作用可能是严重的,并导致永久性疾病,如免疫性心肌炎、重症肌无力、结肠炎等。治疗主要基于皮质 类固醇和其他免疫调节剂,审慎的irAE 管理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长期结局至关重要。
    6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产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和肺炎的 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汪婧媛,孙虎,冯慧晶,杨晓玲,张俊萍,许辉茹
    2022, 29(11):995-100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06
    [摘要](42) [HTML](0) [PDF 717.44 K](134)
    摘要: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产生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及ICI 相关肺炎 (ICI-P)的特点及其危险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到2021 年12 月间在山西白求恩医院胸部肿瘤科接受至少1 次 ICI 治疗的114 例NSCLC 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和临床特征的基线特征、治疗细节和发生irAE、ICI-P 的数据,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与 irAE 及ICI-P 的关系,分析ICI-P 发生的危险因素。观察ICI-P 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114 例接受ICI 治疗的NSCLC 患 者中有48 例(42.11%)发生68 次irAE,整体和严重irAE 的发生率分别是59.65%、9.65%;从高到低排列发生率(仅列出前四位):消 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内分泌系统;使用信迪利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卡瑞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临床特征中的年龄与irAE 发生有关联。15 例患者发生ICI-P,整体发生率为13.16%,占irAE 患者的31.25%,其中4 例为重症,占irAE 数的8.33%、ICI-P 数的 26.66%;发生于联合治疗的多于单药治疗(73.33% vs 26.67%),药物使用以信迪利单抗的发生率为最高(占ICI-P 数的60%);吸烟 史为ICI-P 的危险因素。多数ICI-P 患者都出现普通呼吸道症状,重症者均为老年吸烟者,其症状较重,且影像学见纤维化和磨玻 璃状影;仅1 例未停用ICI,余均暂停和推迟使用ICI 并接受皮质激素治疗,疗效均良好。结论:ICI 治疗NSCLC 中irAE 发生率较高且以高龄患者居多,约1/3 的irAE 患者发生ICI-P,约1/4 的ICI-P 为重症,吸烟史是发生ICI-P 的危险因素。
    7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葡萄膜炎二例及文献复习
    汪婧媛,马瑜慧,张俊萍,段雅剑,冯荣华
    2022, 29(11):1002-100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07
    [摘要](74) [HTML](0) [PDF 1.31 M](180)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是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其在产生持久抗肿瘤反应的同时,也可引起多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irAE)的发生。irAE 可涉及多个系统,其中眼部irAE 在临床上发生率极低。本文报告2 例恶性黑色素瘤(MM)患者使用ICI 治疗后发生葡萄膜炎。第1 例为青年男性右侧胸壁皮肤MM 患者,予以帕博利珠单抗治疗42 周后,出现双眼结膜充血、畏光、疼痛, 伴视物模糊、变形及视力下降,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诊断为双眼葡萄膜炎(G3)。第2 例为青年女性直肠MM 患者,予以 特瑞普利单抗治疗12 周后,出现双眼结膜充血、视物模糊和视力下降,行FFA 诊断为双眼葡萄膜炎(G3)。两例患者予以激素治 疗后视力恢复正常或症状得到缓解。ICI 相关眼毒性虽然少见,若不及时发现及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早诊断和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
    8  免疫相关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一例及文献复习
    郭虹霞,常慧玲,冯慧晶
    2022, 29(11):1006-10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08
    [摘要](54) [HTML](0) [PDF 3.55 M](189)
    摘要: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临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ICI 治疗使肿瘤患者临床获益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免疫相关 不良反应。本文报道了1 例晚期肺鳞癌男性患者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后致免疫相关性皮肤毒性——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主要表现躯干和四肢皮肤皮疹、红斑、瘙痒、脱皮等,经治疗后好转。通过复习替雷利珠单抗相关不良反应的文献,进一步分析了替雷利珠单抗所致皮肤毒性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为提高免疫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的安 全性提供了参考。
    9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肝硬化性肝毒性一例及文献复习
    刘鹏敏,李瑜文,杨晓玲,张俊萍,高炯
    2022, 29(11):1010-101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09
    [摘要](44) [HTML](0) [PDF 1.07 M](162)
    摘要: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广泛应用于肺癌的治疗中,ICI 引起的不良反应亦逐渐被认识。其中,ICI 相关肝毒性 (IMH)多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ICI 相关肝硬化性肝毒性报道少见。本文报道1 例本科室收治 的70 岁男性肺鳞状细胞癌(LSCC)病例,该患者应用帕博利珠单抗(200 mg d1 Q3w)维持治疗期间出现腹胀、纳差、乏力、肝功能 异常及肝硬化改变,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检验检查结果诊断为ICI 相关肝硬化性肝毒性,经口服泼尼松(60 mg qd)治疗,患者腹 胀等症状消失、肝功能及肝硬化改变部分好转。通过报道该例ICI 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临床一线医生处理相关问题时提供了一
    10  信迪利单抗联合 IBI310 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致重症免疫相关性心肌 炎一例及文献分析
    武玲,武晓旭,冯慧晶,杨丽峰,张俊萍,杨晓玲
    2022, 29(11):1013-10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10
    [摘要](51) [HTML](0) [PDF 561.87 K](166)
    摘要:
    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综合治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性心肌炎(ICI-M)作为免疫相关不良 反应(irAE)的一种,虽然发生率较低,但病死率极高,已引起临床高度关注。本文报道1 例信迪利单抗联合IBI310 治疗恶性黑色 素瘤发生的危重型ICI-M 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对ICI-M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讨论,以期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有益的资料。
    11  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治疗胸膜间皮瘤导致免疫相关性脑炎一例 报道及文献复习
    韩琳,谢刚,王燎,王智军,张俊萍
    2022, 29(11):1017-102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11
    [摘要](49) [HTML](0) [PDF 545.24 K](165)
    摘要:
    免疫相关性脑炎是一类由机体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脑炎,肿瘤和感染是较明确的诱发因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ICI)引起的免疫相关性脑炎鲜有报道。本文报道本院收治的1 例免疫相关性脑炎病例,患者为60 岁男性,因胸膜间皮瘤应用纳 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治疗,用药后第5 周出现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但脑脊液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副肿瘤综合征相关抗体及寡克隆区带均为阴性,经停止免疫治疗、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冲击及足量的丙种球蛋白等综合治疗后,患者精神行为及 意识恢复正常,症状好转出院。此外,本文还就免疫相关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文献分析讨 论,以期能提高临床医师对免疫相关性脑炎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12  IBI310 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黑色素瘤致以胆红素升高为特征的严重免 疫相关性肝炎一例及文献复习
    李路桥,沙慧子,邹征云
    2022, 29(11):1021-10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12
    [摘要](54) [HTML](0) [PDF 645.66 K](168)
    摘要:
    恶性黑色素瘤(MM)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早期易转移、死亡率高的肿瘤。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为代表的新型 免疫疗法的发展,黑色素瘤患者的总生存期得到了较大提升。然而,在ICI 治疗期间或之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免疫相关不良 反应(irAE),尤其是在ICI 联合治疗时。免疫相关性肝炎是其常见不良反应,但大多数肝炎病例为轻中度,严重免疫相关性肝炎 的发病率低。报告一例58 岁ⅢC 期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3 个周期双重免疫治疗后出现了严重免疫相关性肝炎,血检结果提 示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增高,经过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吗替麦 考酚酯(MMF)治疗后,患者的TBIL 明显改善,ALT 也恢复正常。
    13  转录因子SP1 通过调控ABCC1 影响小细胞肺癌H446/DDP 细胞耐药的 机制
    高月娟,李志平,贺飞飞,王加良
    2022, 29(11):1025-103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13
    [摘要](55) [HTML](0) [PDF 3.93 M](157)
    摘要:
    目的:探讨敲减转录因子特异蛋白1(SP1)对小细胞肺癌(SCLC)H466/DDP 细胞顺铂(DDP)耐药的影响及其分子机 制。方法:构建敲减SP1同时过表达ATP 结合盒亚家族C 成员1(ABCC1)的SCLC H466/DDP 细胞,采用IHC 法检测SP1、 ABCC1 在非耐药和耐药SCLC 组织中的表达,用Spearman r 法分析SP1 与ABCC1 在SCLC 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WB 法检测 SP1、ABCC1、CD44 在转染后H446/DDP 细胞中的表达;CCK-8 法、FCM 术、微球实验检测转染后H446/DDP 细胞的增殖、凋亡及 自我复制能力的变化;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检测SP1 是否是ABCC1 的转录因子。结果:耐药细胞H446/DDP 和耐药 SCLC 组织中的SP1、ABCC1 蛋白水平均高于H446 细胞和非耐药SCLC 组织(均P<0.05),SCLC 组织中的SP1、ABCC1 蛋白表达 呈正相关;敲减SP1 抑制H446/DDP 细胞的增殖活力,降低CD44、ABCC1 蛋白表达水平、减少细胞微球形成数(均P<0.05),促进 细胞凋亡(P<0.05);SP1 是ABCC1 的转录因子。结论:转录因子SP1 通过调控ABBC1 的表达影响SCLC H446/DDP 细胞的耐 药,SP1 是SCLC 对DDP 耐药的潜在治疗靶点。
    14  胱硫醚β合成酶通过AKT/cyclin D1 通路影响肺腺癌A549 细胞的增殖
    欧阳运洁,曹培国,张曦
    2022, 29(11):1032-103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14
    [摘要](45) [HTML](0) [PDF 3.06 M](151)
    摘要:
    目的:探究胱硫醚β合成酶(CBS)通过AKT/cyclin D1 通路影响肺腺癌A549 细胞的增殖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 cBioPortal 数据库分析肺腺癌组织中CBS 和AKT/cyclinD1 相关蛋白的表达,收集的国人肺腺癌组织通过免疫荧光法验证CBS 的 表达。WB 法检测A549 细胞及其移植瘤中半胱氨酸代谢和AKT/cyclin D1 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将pCW57.1-myrAKT 质粒分 别与RNA 干扰对照质粒pGIPZ-CBS-nc-shRNA、干扰质粒pGIPZ-CBS-shNRA1 和pGIPZ-CBS-shNRA2 共转染A549 细胞,共转染 组又分多西环素(DOX)诱导组(DOX+)和不诱导组(DOX-),通过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后各组A549 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通过CBSwt A549 细胞、CBSI278TA549 细胞移植瘤实验检测过表达CBS 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AzMC 荧光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 分别检测移植瘤组织中H2S 水平和Ki-67 阳性率。结果:数据库分析和国人组织标本检测均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肺腺癌中 CBS 呈低表达(均P<0.01);与SV-40 细胞比较,A549、SKMES1 和NCIH460 细胞中CBS 蛋白呈低表达(均P<0.01),而p-AKT 和 cyclin D1 蛋白均呈高表达(均P<0.01)。A549 细胞中过表达AKT 显著促进细胞集落的形成(P<0.01),在此基础上敲减CBS 可进 一步促进细胞集落的形成(均P<0.01)。移植瘤实验显示,与DOX- CBSWT 组比较,DOX+ CBSWT 组中CBS、RB 和P21 蛋白表达升 高、H2S 含量增加、肿瘤体积变小、Ki-67 阳性率降低(均P<0.01);与DOX- CBS I278T 组比较,DOX+ CBSI278T 组中CBS 表达升高(P< 0.01),但H2S 水平和移植瘤体积变化均不明显。结论: 肺腺癌组织和A549 细胞中CBS 呈低表达,而AKT/cyclin D1 通路呈激活 状态,过表达或敲减CBS 可抑制或促进A549 细胞及其移植瘤的生长,CBS 和AKT/cyclin D1 通路相关蛋白可能是肺腺癌的潜在靶点和标志物。
    15  MELK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功能及临床意义
    姜文凯,杜岩,周永婕,周文策
    2022, 29(11):1038-104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15
    [摘要](64) [HTML](0) [PDF 5.40 M](166)
    摘要:
    目的:探究母胚亮氨酸拉链激酶(MELK)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 析MELK 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预测MELK 在影响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可能的分子机制。回顾性分析45 例在兰州大学第一医 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ELK 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 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门诊就诊记录及电话随访收集患者的术后复发时间,探究MELK 表达与术后复发时间的关系。结 果:MELK 的mRNA 在胰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患者总生存率和术后复发时间相关;多因素Cox 分析结果表明MELK 基因可 作为胰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功能分析表明MELK 参与多个癌症相关功能通路,与胰腺癌致病分子正相关。免疫组化结果 表明,MELK 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MELK 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相关。结论:胰腺癌组 织中MELK 基因呈高表达且和预后相关,MELK 在胰腺癌的进展中发挥作用,有望成为胰腺癌诊治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和治疗靶点。
    16  lncRNA LINC00504 在乳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功能及可能机制
    何健,欧阳倩雯
    2022, 29(11):1045-104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16
    [摘要](55) [HTML](0) [PDF 1.45 M](186)
    摘要:
    目的:探讨lncRNA LINC00504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功能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利用GEPIA 等多个数据库分析 LINC00504 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关系、与乳腺癌驱动基因相关性,筛选与LINC00504 表达密切相关的关键基 因并分析其相关信号通路。将si-LINC00504 转染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和SKBR3,qPCR 检测转染细胞中LINC00504 的表达;CCK-8 法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数据库分析显示LINC00504 在乳腺癌组织和体外培养MDA-MB-231 和 SKBR3 细胞中均呈高表达,其高表达患者的PFS 长于低表达患者。LINC00504 表达与乳腺癌驱动基因ERRB2 和BRCA1 呈正相 关、与BRCA2 呈负相关,LINC00504 相关的20 个关键基因涉及多种肿瘤,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糖酵解/糖异生途径。敲减 LINC00504 表达可促进MDA-MB-231 和SKBR3 细胞的增殖。结论: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的LINC00504 与患者PFS 有关联;其相关基因可能参与多种肿瘤的氨基酸和糖代谢;敲减LINC00504 可促进MDA-MB-231 和SKBR3 细胞的增殖。
    17  细菌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从基础到临床
    孙梦娜,刘宝瑞,孟凡岩
    2022, 29(11):1049-105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17
    [摘要](44) [HTML](0) [PDF 602.02 K](171)
    摘要:
    目前,肿瘤治疗方法日趋多样,其中细菌治疗渐成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细菌治疗肿瘤主要基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能 触发宿主抗肿瘤免疫作用,以及部分细菌能靶向性定植于肿瘤内部的特点,在实体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均取得令人鼓 舞的疗效。综述就工程化细菌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具体策略以及一些临床试验研究进行整理,讨论细菌疗法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及应对策略等,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推进细菌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18  基于PBL理念的融合式教学法在肿瘤生物治疗学专题课程建设中的实践
    黄静怡,朱鲤烨,李志清,徐胜,薛逸荃,唐玲,于益芝
    2022, 29(11):1054-105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11.018
    [摘要](63) [HTML](0) [PDF 586.52 K](168)
    摘要:
    肿瘤生物治疗学是生物医学相关各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因其涉及医学免疫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药学 等多学科内容,综合性强,在教学中通常各学科各自为政,仅从本学科角度讲授某一部分知识,学生常有“门中窥物,难以见得全 貌”的困惑。针对当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肿瘤生物治疗学专题课程的建设,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已具备相关学科知识 的基础上,基于PBL 理念对肿瘤生物治疗学专题课程的融合式教学进行初步探索,通过设计围绕肿瘤生物治疗产业链的“问题链”,通过分组讨论与协作探究解决方案,引导学生从全链条理解肿瘤生物治疗的开发与应用,培养科研思维;同时在教学中融合 多媒体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以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提高积极性从而融会掌握课程内容。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