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9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表观遗传调控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和功能重塑:肿瘤治疗新策略
    胡向嘉,张迁,李楠
    2022, 29(4):267-27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4.001
    [摘要](138) [HTML](0) [PDF 1.85 M](312)
    摘要: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肿瘤发展、转移和治疗抵抗中扮演了关键角色。TAM包含两种可相互极化的类型:促炎、抑制肿瘤生长的M1型和抑炎、促进肿瘤进展的M2型。表观遗传机制在肿瘤微环境对TAM的功能塑造中的作用十分独特,主要介导极化相关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代谢酶、关键转录因子和MHC及其调控因子等功能基因的转录或转录后调控,从而决定TAM的极化状态和功能。因此,从表观调控入手抑制M2极化、促进M1极化,进而引起TAM功能重塑,已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兴策略。通过鉴定TAM特异性及关键表观调节机制、开发靶向TAM的新型表观药物递送系统、有效联合其他抗肿瘤疗法等方式,可进一步提高基于表观遗传调控的靶向巨噬细胞治疗的特异性,降低不良反应,实现更理想的抗肿瘤效果。
    2  糖代谢标记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策略
    王佳佳,李霞
    2022, 29(4):276-28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4.002
    [摘要](82) [HTML](0) [PDF 1.70 M](283)
    摘要:
    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是实现肿瘤靶向治疗的关键,缺乏有效靶标仍然是肿瘤靶向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糖代谢标记以其可以进行活体标记并且具有密度高、毒性低、干扰小等特点,使其能够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基于糖代谢标记策略,可以对肿瘤细胞进行半抗原、抗原、化疗药物及细胞毒性药物等的标记,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或激活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还可以通过标记免疫细胞增加其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糖代谢标记在肿瘤靶向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抗HSP90抗体通过内化eHSP90抑制人胃癌干细胞并提高顺铂的抗癌效果
    孙新,张蕙雯,孙立新,刘军,遇珑,孙力超,冉宇靓
    2022, 29(4):284-29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4.003
    [摘要](82) [HTML](0) [PDF 6.91 M](250)
    摘要:
    目的: 探索抗HSP90单克隆抗体28C10通过靶向肿瘤干细胞促进顺铂(cisplatin,DDP)对人胃癌细胞PAMC82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抑制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28C10单独或与DDP联合处理人胃癌细胞PAMC82,采用不同实验方法检测该细胞的无血清成球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与克隆形成能力,CCK-8法检测28C10对PAMC82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和协同DDP抗癌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PAMC82细胞中HSP90及eHSP90 (extracellular HSP90)的表达、定位、eHSP90 + 亚群比例,以及28C10处理后对ALDH + 、CD44 + 、eHSP90 + 细胞亚群的影响。采用WB实验检测28C10作用后PAMC82细胞中HSP90、干性相关蛋白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胃癌细胞PAMC82膜表面表达eHSP90,具有2%~3%的eHSP90 + 细胞亚群,且eHSP90 + 细胞多为与ALDH + 或CD44 + 共阳性细胞。28C10处理能显著抑制PAMC82细胞的成球、克隆形成、增殖、耐药、迁移及侵袭能力,而且和DDP联用的效果更明显(P<0.05或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28C10处理显著抑制PAMC82细胞的eHSP90 + 、ALDH + 和CD44 + 亚群数量(均P<0.01)。免疫荧光实验发现28C10作用后eHSP90发生内吞,WB实验结果显示eHSP90、CD44、ALDH和干性相关蛋白OCT4、SOX2表达量均降低(P<0.05或P<0.01)。 结论 :抗HSP90单克隆抗体28C10可靶向胃癌PAMC82细胞的ALDH + 、CD44 + 肿瘤干细胞相关亚群、内化eHSP90且降低细胞总HSP90的水平、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有效地抑制PAMC82细胞的干性、耐药和其他恶性生物学行为,协同DDP显著提高抗癌效果。
    4  miR-452-5p靶向SOX7促进食管癌KYSE-150细胞增殖、侵袭及EMT
    尹情,韩俊淑,董稚明,郭炜,沈素朋,梁佳,路军涛,郭艳丽
    2022, 29(4):294-30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4.004
    [摘要](92) [HTML](0) [PDF 1.51 M](290)
    摘要:
    目的: 检测miR-452-5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异常表达对食管癌KYSE-150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和EMT进程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诊的86名ESCC患者的癌组织样本和对应的癌旁组织,用 qPCR 法检测 miR-452-5p 及其他相关基因在 ESCC 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向 KYSE-150 细胞中分别转染 miR-452-5p mimic 或 pcDNA3.1-SOX7 构建过表达的细胞株。分析 miR-452-5p 表达与 ESCC 病理特征和患者 5 年 OS 的关系。用 MTS、Tanswell 法检测miR-452-5p过表达对食管癌 KYSE-150 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和 EMT 进程的影响;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及TOP/FOP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iR-452-5p与 SRY 盒转录因子(SOX7)3'UTR 区的结合作用及对 Wnt/β-catenin通路活化水平的影响。 结果: miR-452-5p在ESCC组织中呈明显高表达(P<0.01),并与ESC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5年OS密切相关(均P<0.01)。miR-452-5p过表达明显促进食管癌KYSE-150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及 EMT 进程(P<0.05或P<0.01)。SOX7是miR-452-5p的直接靶基因,miR-452-5p通过对SOX7的负向调控影响了Wnt通路活化水平(P<0.05或P<0.01),同时,miR-452-5p表达也受Wnt通路活化水平的影响(P<0.05或P<0.01),其可能为Wnt通路下游靶基因。 结论: miR-452-5p通过miR-452-5p/SOX7/Wnt/miR-452-5p正反馈环路提高Wnt/β-catenin通路活化水平,进而促进ESCCKYSE-150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及EMT进程,miR-452-5p有望成为ESCC患者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及预后评估的新型分子标志物。
    5  携带HPV16 E7 shRNA和IL-12基因的重组短双歧杆菌抗小鼠宫颈癌移植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得丽扎尔·热合曼,卡得了亚·哈依沙尔,王中香,刘丹,李轶杰
    2022, 29(4):301-30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4.005
    [摘要](67) [HTML](0) [PDF 8.90 M](256)
    摘要:
    目的: 评价口服携带HPV16 E7 shRNA 和 IL-12 基因的重组短双歧杆菌在小鼠体内抗宫颈癌移植瘤的效果。方法: 将pMG36e-E7 shRNA、pMG36e-mIL-12D 质粒分别转化短双歧杆菌,经筛选鉴定并扩增获得携带HPV16 E7 shRNA和IL-12 基因的重组短双歧杆菌。通过小鼠皮下宫颈癌细胞移植建立荷瘤小鼠模型。口服重组短双歧杆菌1、7 d后,检测小鼠主要器官(心、肝、脾、肺、肾)和肿瘤组织匀浆液或血清在PYG培养基中形成的菌落数量,评价短双歧杆菌的肿瘤靶向性,以小鼠体内肿瘤生长曲线评估重组短双歧杆菌的抗肿瘤效果,通过主要器官切片H-E染色和检测荷瘤小鼠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评价口服重组短双歧杆菌的安全性。 结果: 成功制备重组短双歧杆菌和宫颈癌 TC-1 细胞移植瘤小鼠。7 d后,移植瘤组织匀浆液和血清的菌落数量证实短双歧杆菌具有靶向体内瘤组织的定殖能力,口服重组短双歧杆菌明显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 P<0.05或P<0.01),但联合使用携带HPV16 E7 shRNA和IL-12基因的重组双歧杆菌的肿瘤抑制率与单独使用的并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未见对荷瘤小鼠主要器官的损伤和血清中IL-12及IFN-γ的水平明显变化。 结论: 短双歧杆菌可用作靶向肿瘤的治疗性基因分子递送载体,其对宫颈癌移植瘤的疗效明显且安全可控。
    6  炎症标志物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PD-1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的预测作用
    何帆,柴荣,周慈航,赵家义,高雪峰,韩一平
    2022, 29(4):308-31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4.006
    [摘要](87) [HTML](0) [PDF 1.89 M](328)
    摘要:
    目的: 探究炎症标志物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抗PD-1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的预测价值。 方法: 动态监测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抗PD-1治疗的222例晚期NSCLC患者的血清炎症标志物,应用ROC曲线计算最佳截断值并将炎症指标分为高和低水平两组。以Log-Rank检验和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各炎症标志物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估算PFS和OS的风险比。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各炎症标志物基线水平高和低两组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相关性,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治疗前(基线)与首次PR、PD时及发生irAE时各炎症标志物水平的差异。 结果: 血清炎症标志物NLR、MLR、PLR、LDH、CRP和IL-6基线水平升高与患者的PFS和OS显著缩短有关(圴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升高的PLR、MLR和LDH是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或 P<0.01)。NLR、LDH、CRP 和 IL-6水平在患者首次获得PR时显著降低(P<0.05或P<0.01),LDH、CRP、IL-6 和 TNF-α 水平在出现 PD 时显著升高(P<0.05或P<0.01)。发生irAE时,LDH、CRP、IL-6、IL-10和TNF-α水平与基线水平相比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 晚期NSCLC抗PD-1治疗中炎症标志物水平的下降提示患者病情改善,其水平的上升则提示病情进展且与irAE的发生相关,动态监测炎症标志物可以预测抗PD-1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有助于筛选抗PD-1治疗的最佳晚期NSCLC人群。
    7  HIF1A可作为乳腺癌的预后标志物且与免疫细胞浸润相关
    欧阳洋,李娟娟,涂毅,孙圣荣
    2022, 29(4):317-32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4.007
    [摘要](61) [HTML](0) [PDF 6.25 M](274)
    摘要:
    目的: 借助多种癌症生物信息数据库研究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亚基α (HIF1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及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 方法: 利用Oncomine、人类蛋白质图谱、基因表达谱交互式分析(GEPIA)及TCGA数据库分析HIF1A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在中国人乳腺癌组织标本(选用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的93例乳腺癌组织和14例良性乳腺疾病组织)中进行验证。对HIF1A高低表达组间的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用Cibersort R软件评估HIF1A高低表达样本中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差异。 结果: 生物信息数据显示,HIF1A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预示着患者DFS预后更好(P<0.05)。HIF1A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P)、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表达相关(均P<0.05)。GO生物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提示,HIF1A可能参与肿瘤免疫调节等生物活动。使用Cibersort分析结果显示,HIF1A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之间具有相关性(均P<0.01),发现活化记忆CD4 + T细胞、M0和M1型巨噬细胞与HIF1A表达呈正相关,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Treg细胞、活化NK细胞、M2型巨噬细胞与HIF1A表达呈负相关(均P<0.01)。 结论: HIF1A参与调节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活性,与乳腺癌患者DFS相关,其可能成为乳腺癌分级诊断、免疫治疗和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物。
    8  hsa_circ_0087378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朱永刚,王明博,孟令娇,单保恩
    2022, 29(4):327-33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4.008
    [摘要](58) [HTML](0) [PDF 8.15 M](260)
    摘要:
    目的: 探讨 hsa_circ_0087378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ESCC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通过GEO数据库筛选ESCC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采用qPCR法在10例ESCC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进行验证。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90例ESCC患者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标本,通过FISH法检测hsa_circ_0087378 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 ESCC 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GEO数据库及qPCR分析结果显示,hsa_circ_0087378在ESCC组织中表达最明显。FISH结果显示,90例癌旁组织中21例hsa_circ_0087378呈高表达,高表达率为23.3%;90例ESCC组织中有65例hsa_circ_0087378呈高表达,高表达率为72.2%,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hsa_circ_0087378 在 ESCC 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联(P<0.05),hsa_circ_0087378高表达组ESC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患者(P<0.05)。 结论: hsa_circ_0087378在ESCC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患者的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不良有关,其可能是ESCC的治疗靶点。
    9  宫颈鳞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PD-1/PD-L1及相关免疫细胞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林雨虹,周晓燕,林伟,王晓贤
    2022, 29(4):332-33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4.009
    [摘要](53) [HTML](0) [PDF 2.93 M](233)
    摘要:
    目的: 探讨PD-1/PD-L1通路及相关免疫细胞在宫颈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ncer,CSCC)发生、发展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9月在福州市第一医院接受手术的CSCC患者和健康体检人员的癌组织/宫颈组织和外周血样本,分为健康对照组、宫颈上皮内癌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级组、CIN Ⅲ级组和CSCC组,代表 CSCC 发生、发展进程各阶段,每组 50 例。ELISA 法检测各组人员的外周血血浆中 PD-1、PD-L1、叉头状转录因子 P3(FOXP3)的表达水平,FCM法检测各组人员外周血PD-1 + CD4 + CD25 + CD127 -/low 细胞的数量,应用多色荧光组织染色法检测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在CSCC组织中的分布特点。 结果: 随着模拟的CSCC发生和发展,外周血中PD-1、PD-L1和FOXP3 的表达呈上升趋势,术后则呈下降趋势。在CSCC患者抗凝全血中,CD4 + 、CD4 + CD25 + CD127 -/low 以及PD-1 + CD4 + CD25 + CD127 -/low 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增加。在CSCC组织中可见大量CD4 + 、CD8 + 和FOXP3 + 细胞浸润,其中CD4 + 和FOXP3 + 细胞主要围绕肿瘤细胞聚集区分布、CD8 + 和PD-L1 + 细胞则呈广泛弥漫性分布。 结论: PD-1、PD-L1、FOXP3和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是促进CSCC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可作为ESCC免疫治疗的靶点和临床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10  单药PD-1抑制剂对比化疗二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Meta分析
    魏瑜,刘娟,马晓丽,曹雷雨,高艳,张莉
    2022, 29(4):338-34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4.010
    [摘要](60) [HTML](0) [PDF 4.20 M](241)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单药程序性死亡受体1 (PD-1)抑制剂对比化疗二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最佳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NKI和万方等数据库,同时检索J Clin Oncol 、 N England Oncol 、 Lancet Oncol等杂志以及ASCO、EMSO会议摘要中有关单药PD-1抑制剂对比传统化疗二线治疗晚期ESCC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5项RCT研究(1 732例患者)。与化疗组比,单药PD-1抑制剂二线治疗晚期ESCC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OS) (HR=0.75,95% CI:0.67~0.83,P<0.000 01)。以 PD-L1 不同表达程度进行亚组分析,在延长OS方面,TPS<1%时,单药PD-1抑制剂二线治疗晚期ESCC无明显优势;而 TPS≥1%、TPS<5%、TPS≥5%、TPS<10%、TPS≥10%时,单药PD-1抑制剂二线治疗均可显著延长晚期ESCC患者的OS,且PD-L1表达程度越高,疗效获益更显著。然而,与化疗组比,单药PD-1抑制剂在延长晚期ESC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HR=0.93,95% CI:0.79~1.10,P=0.41)及提高客观有效率(ORR) (RR=1.62,95% CI:0.95~2.74,P=0.07)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单药PD-1抑制剂组3~5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RR=0.37,95% CI:0.28~0.50,P<0.000 01)。 结论: 单药PD-1抑制剂二线治疗晚期 ESCC 患者可显著延长患者的OS;PD-L1高表达者PD-1抑制剂可作为二线治疗的优先选择,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11  难治性胰腺癌原位疫苗模式治疗后完全缓解 — —案例分享及文献复习
    崔鹤清,孔炜伟,孔文韬,黎琪,同帆,沙慧子,钱晓萍,刘宝瑞,杜娟
    2022, 29(4):345-34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4.011
    [摘要](53) [HTML](0) [PDF 2.99 M](237)
    摘要:
    回顾1例难治性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在胰腺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结束2个月后出现腹腔转移,后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奥沙利铂化疗联合腹膜后淋巴结区域局部放疗,治疗期间病情再次进展,腹腔一病灶再次增大,遂予该腹腔转移病灶原位疫苗模式治疗。局部大剂量分割免疫增敏放疗+OK432瘤内注射+抗PD-1单抗静脉治疗后,血清CA125持续下降至正常范围。治疗1周期后,转移病灶穿刺病理显示大面积坏死;治疗3周期后,复查CT显示腹腔转移病灶消失,客观疗效评价达CR;无进展生存时间已达16个月。该治疗模式为晚期难治性胰腺癌及其他难治性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12  免疫检查点分子联合CAR-T细胞治疗实体肿瘤研究进展
    冯琛,蒋敬庭
    2022, 29(4):349-35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4.012
    [摘要](61) [HTML](0) [PDF 564.46 K](226)
    摘要:
    免疫检查点分子是一组表达于免疫细胞表面,主要调控免疫细胞稳态的分子。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AR-T)免疫疗法是通过生物技术构建表达特异性抗原的人工合成T细胞,实现肿瘤靶向杀伤的免疫治疗技术。CAR-T治疗策略已在血液肿瘤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针对实体肿瘤的CAR-T免疫治疗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本文就免疫检查点分子联用CAR-T免疫疗法在实体肿瘤治疗中面临的问题及新进展进行综述。
    13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促进肿瘤免疫逃逸和转化治疗研究进展
    赵妍,刘丽华
    2022, 29(4):354-35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4.013
    [摘要](69) [HTML](0) [PDF 563.97 K](267)
    摘要: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为Ⅱ型丝氨酸蛋白酶,在多种肿瘤间质中高表达,是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表面标志物之一,与肿瘤进展和总生存期缩短显著相关。近年研究发现,FAP具有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作用,通过影响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细胞种类、数量及功能的变化,调控多种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分泌,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并诱导肿瘤免疫治疗抵抗。通过综述FAP与肿瘤免疫逃逸的关系、作用机制以及在免疫治疗、特别是转化研究进展,可为优化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14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食管癌研究中应用的进展
    张丽亚,张成娟
    2022, 29(4):360-36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0.04.014
    [摘要](504) [HTML](0) [PDF 991.06 K](847)
    摘要:
    单细胞转录组学、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多组学等单细胞测序(single cell sequencing,sc-Seq)技术是一种在单细胞水平上研究细胞基因表达和功能变化的强大研究工具。随着sc-Seq技术在食管癌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其将改变人们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理解,为更精准地从分子层面阐述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机制,提高其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的水平做出重大贡献。本文就sc-Seq技术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机制、诊疗和预后相关标志物、免疫治疗及放化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5  肿瘤代谢在胶质瘤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李国强,张祎年
    2022, 29(4):367-37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0.04.015
    [摘要](529) [HTML](0) [PDF 1.81 M](481)
    摘要:
    胶质瘤是一种异质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尽管包括手术、放化疗以及电场治疗在内的综合手段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患者的预后仍然极差。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细胞的标志之一,在胶质瘤中,异柠檬酸脱氢酶1的突变已经成为肿瘤分类的依据,同时在肿瘤细胞内存在明显的糖、脂质、氨基酸等代谢异常。此外。利用肿瘤代谢的诊断成像及治疗已经开始改善患者的预后。对胶质瘤的代谢重编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说明驱动胶质瘤发生发展的代谢变化,并对代谢在诊断及治疗的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帮助。
    16  二甲双胍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赵维,王国栋
    2022, 29(4):374-37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0.04.016
    [摘要](998) [HTML](0) [PDF 524.23 K](862)
    摘要:
    二甲双胍是目前Ⅱ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抑制肝脏糖异生和胰岛素抵抗发挥降血糖作用。近年来随着对二甲双胍研究的深入,二甲双胍用于抗肿瘤治疗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不仅能单独抑制肿瘤生长,能显著提升肿瘤放化疗和生物治疗等疗效。但目前关于二甲双胍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具体机制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就近几年来二甲双胍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从二甲双胍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自噬、上皮间质转化、肿瘤细胞代谢、联合用药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未来能够更深入和全面地理解二甲双胍的抗癌机制与临床应用范围,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