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9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HLA-E功能特点的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
    曹朔文,刘丹,施明
    2022, 29(5):383-39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5.001
    [摘要](155) [HTML](0) [PDF 3.15 M](277)
    摘要:
    人类白细胞抗原-E(HLA-E)在多种肿瘤中呈高表达,其与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呈现肿瘤类型依赖性。HLA-E主要通过与NK细胞或T细胞上的激活性(NKG2C)或抑制性(NKG2A)受体结合,在调控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靶向 HLA-E/NKG2A 以阻断 HLA-E 与 NKG2A 的相互作用或抑制 HLA-E 表达,有望成为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新策略。鉴于HLA-E的功能特点设计增强型或通用型的T/N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有望提高过继免疫细胞疗法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前景。如何将靶向HLA-E或NKG2A的疗法与其他免疫疗法有效联合,实现更精准的免疫治疗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是目前该方面研发和应用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2  新型纳米递送系统在药物诱导肿瘤细胞焦亡中的应用
    杨梓萌,程文静,余祥
    2022, 29(5):391-39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5.002
    [摘要](206) [HTML](0) [PDF 1.07 M](303)
    摘要:
    随着纳米递送系统(NDS)研发的快速发展和对于细胞焦亡机制的深入认识,将两者巧妙结合而形成的肿瘤治疗新策略已经在部分肿瘤的实验性治疗中取得一定效果。基于NDS的药物诱导肿瘤细胞焦亡的策略,能够克服单独使用小分子焦亡诱导剂的缺陷,如体内清除快、全身不良反应严重及肿瘤靶向能力弱等。现已有脂质体、水凝胶、聚合物胶束、金属-有机框架(MOF)和仿生细胞膜的纳米载体等多种NDS被用于构建诱导肿瘤细胞焦亡的纳米药物复合体。在此基础上,目前已发展了多种基于NDS药物诱导肿瘤细胞焦亡的策略,包括靶向肿瘤干细胞、干扰离子稳态、促进ROS产生、诱导表观遗传学改变及递送gasdermin(GSDM)家族蛋白等。然而,这些策略要应用于临床治疗,还面临对纳米生物相互作用机制认知不够等问题。未来研究中,在全面了解纳米材料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如能开发新型、安全的NDS并结合有效的焦亡诱导剂,靶向诱导肿瘤细胞焦亡从而克服凋亡逃逸及多药耐药,则有望为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3  EBV阳性鼻咽癌相关性中性粒细胞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的CD8+ T细胞活化
    欧阳蒂君,陈楠,杨洁莹,陈媛媛,向橦,夏建川
    2022, 29(5):399-40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5.003
    [摘要](103) [HTML](0) [PDF 6.37 M](252)
    摘要:
    目的:分析鼻咽癌(NPC)肿瘤微环境(TME)中的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浸润与患者的预后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EBV阳性NPC的TAN对CD8+ T细胞活化的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至2012年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18例初治且无转移的EBV阳性NP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并分析NPC组织中CD8+T细胞、TAN浸润和EBV感染之间的关系,检测NPC组织标本中的TAN浸润程度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流式细胞术检测HK1-EBV细胞培养上清液对TAN极化的N2型标志物(CD182和CD206)表达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检测极化后的TAN对CD8+ T细胞活化标志物(CD69和PD-1)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EBV阳性NPC组织中CD8+T细胞和TAN浸润增多且两者在数量上呈负相关关系(P=0.005 2);EBV阳性NPC组织中高水平浸润的TAN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OS:P=0.025,PFS:P=0.027),TAN浸润水平是EBV阳性NPC患者总生存时间(P=0.035)的独立预后因子;与对照组相比,HK1-EBV细胞培养上清液可诱导TAN极化并高表达N2型标志物(CD182:P<0.001;CD206:P<0.01);极化后的TAN可抑制CD8+T细胞CD69的表达并促进PD-1的表达(P<0.001)。结 论:EBV阳性NPC能够促进TME中的TAN浸润增多并使其极化成N2型,从而抑制CD8+ T细胞的活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与NPC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4  PARP1通过调控N-糖基转移酶FUT8影响胃癌AGS细胞的增殖与5-FU耐药
    王晶,王宏浩,向田,任文镇,刘杲
    2022, 29(5):410-41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5.004
    [摘要](117) [HTML](0) [PDF 4.10 M](284)
    摘要:
    目的:探讨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 1(PARP1)对胃癌AGS细胞的增殖和5-FU耐药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就诊的72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q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PARP1的表达状况。CCK-8法、流式细胞术和集落形成实验分别检测PARP1抑制剂AG14361对胃癌AGS细胞增殖、凋亡和集落形成的影响,MTT法检测AG14361对胃癌细胞5-FU敏感性的影响。mRNA测序分析AG14361处理AGS细胞后差异基因整体分布情况,KEGG富集分析相关信号通路。向AGS细胞转染siFUT8以敲减FUT8基因的表达,qPCR和WB法检测AGS细胞内α-1,6-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的表达状况和敲减FUT8效果,CCK-8法、流式细胞术和集落形成实验分别检测AG14361处理对敲减FUT8表达的AGS细胞增殖、凋亡和集落形成的影响。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PARP1呈高表达(P<0.001)。AG14361 处理可显著抑制 AGS 细胞的增殖和细胞集落形成,促进AGS细胞凋亡(均P<0.01)。AG14361处理可降低5-FU杀伤胃癌细胞的IC50,且在 AGS 细胞中尤为明显 ,IC50 下降超过 60%。mRNA测序结果显示,N-糖基化修饰中FUT8是AG14361抑制AGS细胞增殖的关键糖基转移酶(P<0.05)。与siNC组相比,IC50浓度的AG14361可显著逆转干扰FUT8对AGS细胞增殖的增加,促进细胞凋亡和BAX蛋白表达、抑制Bcl2蛋白表达,抑制FUT8干扰所致AGS细胞集落的增加(均P<0.01)。结论:PARP1可通过调控N-糖基转移酶FUT8促进胃癌细胞恶性转化,其抑制剂AG14361可增强胃癌细胞对5-FU的敏感性,PARP1可能成为胃癌治疗的一个潜在靶标。
    5  新型全人源LAG3单克隆抗体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张陈,刘平,于晓杰,刘剑飞,钦可为,吴成林,周丽君
    2022, 29(5):419-42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5.005
    [摘要](99) [HTML](0) [PDF 3.32 M](256)
    摘要:
    目的:构建LAG3+Jurkat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共培养模型,探讨新型全人源LAG3单克隆抗体(LAG3 mAb)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使用PHA刺激Jurkat细胞模拟TIL,通过ELISA法检测Jurkat细胞的IL-2分泌水平来评估细胞活化程度,通过FCM、免疫荧光法和WB法检测活化后Jurkat细胞的LAG3表达水平及肿瘤细胞(胃癌HGC-27、MGC-803细胞和NSCLC A549细胞)中LAG3配体MHCⅡ类分子(MHC-Ⅱ)的表达水平。构建活化的LAG3+Jurkat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共培养模型,CCK-8法评估在不同效靶比时LAG3+Jurka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效率及抗LAG3 mAb对杀伤效率的影响,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2、IL-10和TNF-α的分泌水平。结果:2 μg/mL PHA刺激48 h对 Jurkat 细胞无明显毒性(P>0.05),且能够活化Jurkat细胞使其分泌IL-2(P<0.01)并诱导LAG3表达(P<0.01),获得活化的LAG3+Jurkat细胞。MGC-803 和 A549 细胞显著表达 MHC-Ⅱ(P<0.01),但HGC-27细胞不表达(P>0.05)。选用效靶比10∶1构建LAG3+Jurkat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共培养模型,抗LAG3 mAb能够有效增强Jurkat细胞对两种MHC-Ⅱ+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均P<0.05),并且 MHC-Ⅱ+靶细胞组共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2、IL-10和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成功构建LAG3+Jurkat细胞与肿瘤细胞体外共培养模型,抗LAG3 mAb可能通过阻断LAG3/MHC-Ⅱ相互作用提高LAG3+Jurkat细胞对肿瘤细胞MGC-803和A549的杀伤作用,并且该作用可能与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IL-2、IL-10和TNF-α分泌水平升高有关。
    6  铁死亡在结直肠癌再生细胞放疗抵抗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常钰涵,戈雨桐,哈文韬,魏晓为,龚涌灵
    2022, 29(5):426-43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5.006
    [摘要](118) [HTML](0) [PDF 5.19 M](276)
    摘要:
    目的:探讨铁死亡在结直肠肿瘤再生细胞放疗抵抗中的功能和机制。方法:采用二维常规条件培养结肠癌HCT116细胞(Control细胞),同时通过机械力方法在三维纤维蛋白软胶中培养并筛选出具有高致瘤能力的肿瘤再生细胞(TRC);用不同剂量(2、4、6、8 Gy)的 X-射线照射 Control 细胞和 TRC,并通过 MTS、细胞克隆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和增殖能力;Control细胞和TRC在采用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和X-射线分别处理后,用C11-BODIPY试剂进行染色,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并测定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水平。用qPCR法检测X-射线照射、Erastin处理对Control细胞和TRC中铁死亡相关基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表达的影响,用WB法检测对细胞中铁死亡相关蛋白GPX4、ACSL4表达的影响。结果:从纤维蛋白软胶中培养并筛选出高干性的TRC;用不同剂量(2、4、6、8 Gy)的X-射线照射后,Control细胞存活率较TRC显著降低(P<0.05),且Control细胞的克隆大小和数量较TRC显著降低(均P<0.05);Control细胞采用不同剂量X-射线(4、8 Gy)照射及用Erastin处理后,X-射线处理组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较未处理组细胞显著升高(P<0.05),Erastin处理组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较DMSO处理组细胞显著升高(P<0.05),而TRC各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机制研究发现,TRC中GPX4和ACSL4在铁死亡诱导条件(X-射线照射或Erastin处理)下较Control细胞呈现出有助于抵抗的表达模式,即GPX4持续上调、ACSL4持续下调,且表现为Erastin剂量依赖性。结论:结直肠TRC可能通过高表达GPX4、低表达ACSL4来抵抗铁死亡,从而抵抗放疗。
    7  lncRNA TUG1通过miR-524-5p/BRAF轴调节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的增殖、凋亡和EMT进程
    李秀君,刘宝利,朱翠敏
    2022, 29(5):434-44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5.007
    [摘要](84) [HTML](0) [PDF 4.20 M](263)
    摘要:
    目的:lnc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lncRNA TUG1)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细胞(TPC-1)增殖、凋亡和EMT进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qPCR检测人PTC组织(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手术切除的35例PTC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标本)与人PTC细胞TPC-1、BHP10-3、K1、SW-1736及人正常甲状腺上皮Nthyori 3-1细胞中lncRNA TUG1的表达。体外培养 TPC-1 细 胞 ,将 其 分 为 对 照 组 、si-NC 组 、si-TUG1 组 、miR-NC 组 、miR-524-5p mimic 组 、si-TUG1+NC inhibitor组、si-TUG1+miR-524-5p inhibitor 组、miR-524-5p mimic+pcDNA 组、miR-524-5p mimic+pcDNABRAF)组,对细胞进行si-TUG1、miR-524-5 pmimic、miR-524-5p inhibitor、pcDNA BRAF和各自相应的对照质粒转染,采用CCK-8法、FCM法分别检测TPC-1细胞增殖、凋亡情况;WB法检测TPC-1细胞中BRAF、PCNA、Caspase-3、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524-5p与lncRNA TUG1、BRAF的靶向关系。结果:lncRNA TUG1在PTC组织及细胞中呈高表达(均P<0.05);敲减lncRNA TUG1表达或上调miR-524-5p表达可显著抑制TPC-1细胞增殖及EMT,促进细胞凋亡(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lncRNA TUG1与BRAF、miR-524-5p之间存在靶向关系;抑制miR-524-5p表达可逆转敲减lncRNA TUG1表达对TPC-1细胞的增殖、EMT进程的抑制及对其凋亡的促进作用(均P<0.05),上调BRAF表达可逆转过表达miR-524-5p对TPC-1细胞增殖、EMT的抑制及对其凋亡的促进作用(均P<0.05)。结论:lncRNA TUG1在PTC组织与TPC-1细胞中呈高表达,敲减lncRNA TUG1表达可通过miR-524-5p/BRAF轴抑制PTC细胞的增殖与EMT进程,并促进TPC-1细胞凋亡。
    8  ITGB2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ACHN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王琦,樊博,刘彬,马永良,任宗涛,张爱莉
    2022, 29(5):442-44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5.008
    [摘要](84) [HTML](0) [PDF 3.86 M](254)
    摘要: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CC)组织及RCC细胞(ACHN细胞)中整合素β2(ITGB2)的表达及其对ACHN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RCC和癌旁组织中ITGB2的表达情况。选取2016至2020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生物标本库留存的66例RCC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qPCR法检测66例R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ITGB2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构建敲低ITGB2的shRNA并转染ACHN细胞进行功能实验,检测敲低ITGB2对ACHN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B法检测敲低ITGB2对 ACHN细胞 ITGB2 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RCC 组织中 ITGB2 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并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向ACHN细胞中转染shITGB2能够敲低ITGB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P<0.01)。敲低ITGB2可明显抑制ACHN细胞的增殖(P<0.05)、迁移(P<0.01)和侵袭能力(P<0.05),但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ITGB2在RCC组织及细胞中高表达,且与RCC的临床分期有关联,敲低ITGB2可抑制ACHN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9  lncRNA ZFAS1通过miR-588/HMGA2轴促进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
    韩建涛,谢兴旺
    2022, 29(5):449-455.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5.009
    [摘要](88) [HTML](0) [PDF 3.19 M](250)
    摘要: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锌指结构反义转录本1(lncRNA ZFAS1)调控miR-588/高迁移率蛋白A2(HMGA2)轴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qPCR、WB法检测80例肝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武汉第三医院首义院区手术切除标本)及人正常 肝 LO2 细 胞 和 肝 癌 HepG2、Huh7、HCCLM3 细胞中 ZFAS1、miR-588 及HMGA2表达水平;采用Kaplan-Meier进行患者生存曲线分析。将 HepG2 细胞分为空白组、si-NC组、si-ZFAS1组、si-ZFAS1+inhibitor NC组、si-ZFAS1+miR-588 inhibitor组;qPCR检测各组HepG2细胞中ZFAS1、miR-588表达水平,WB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中HMGA2蛋白表达;CCK-8法、Transwell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各组HepG2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别验证ZFAS1和miR-588、miR-588和HMGA2的靶向关系。用HepG2细胞移植瘤裸鼠模型检测敲减ZFAS1或/和miR-588 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在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中,ZFAS1、HMGA2 呈高表达,miR-588 呈低表达(均 P<0.05);ZFAS1低表达患者2年生存率高于高表达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 ,si-ZFAS1 组 ZFAS1、HMGA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miR588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si-ZFAS1组比较,si-ZFAS1+miR-588 inhibitor组中ZFAS1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HMGA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iR-588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敲减ZFAS1可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并抑制裸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均P<0.05);ZFAS1靶向miR-588并抑制后者的表达,miR-588靶向HMGA2并抑制后者的表达;同时抑制ZFAS1和miR-588表达可逆转敲减ZFAS1对HepG2细胞增殖、侵袭与迁移能力及体内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均P<0.05)。结论:敲减ZFAS1可通过促进miR-588表达来下调HMGA2表达,进而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迁移能力。
    10  基于列线图探索脑内皮黏附分子表达水平在结肠癌预后预测中的作用
    戈雨桐,哈文韬,魏晓为,周琎
    2022, 29(5):456-46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5.010
    [摘要](63) [HTML](0) [PDF 1.81 M](267)
    摘要:
    目的:探索脑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ERCAM)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Cox模型建立具有良好预后判断价值的列线图并予以验证。方法:下载TCGA及GTEx数据库中结肠癌及正常组织中CERCAM表达及患者临床特征数据,收集2013年2月至2019年6月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4例结肠癌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样本进行验证,通过差异分析、通路富集分析以及生存分析等方法探索CERCAM的组织定位、功能及预后价值。通过Cox回归筛选出结肠癌的预后危险因素,基于CERCAM及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分别使用一致性指数、校准曲线、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验证与评价,根据危险分层绘制生存曲线。结果:结肠肿瘤组织中CERCAM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01),在结肠癌患者中,CERCAM高表达人群OS(P=0.034)及存活状态(P=0.002)显著劣于低表达组,且CERCAM与癌症信号通路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联。Cox分析显示,CERCAM表达水平(HR=2.23,P=0.015)、T分期(HR=5.64,P=0.015)、M分期(HR=2.62,P=0.022)是结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浸润(HR=2.30,P=0.089)是危险因素,利用上述因素建立列线图,一致性指数提示其区分度好,且训练集与测试集一致;校准曲线、ROC曲线同样显示该列线图的预测能力较好。通过危险分层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提示高风险组有更低的生存率(P<0.000 1)。结论:CERCAM高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且可能与癌症中蛋白聚糖及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联,基于CERCAM建立的列线图优于传统预测模型,对结肠癌患者生存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临床价值,这种实用的模型有助于患者风险分层及治疗方案的优化。
    11  纳武单抗联合伊匹单抗对比纳武单抗单用方案治疗恶性肿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周晓燕,毛雅珍,王晓贤,刘洁,林雨虹
    2022, 29(5):464-47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5.011
    [摘要](76) [HTML](0) [PDF 3.05 M](220)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纳武单抗联合伊匹单抗对比纳武单抗单用方案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纳武单抗联合伊匹单抗对比单用纳武方案单抗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检索时间均为2000年1月至2022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资料;交叉核对,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含10篇文献。与纳武单抗单用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OS显著提高(HR=0.86,95% CI:0.75~0.99,P=0.03),PFS显著延长(HR=0.69,95% CI:0.55~0.85,P=0.000 6);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事件(OR=3.18,95%CI:1.55~6.55,P=0.002)和停药的不良反应事件(OR=7.11,95% CI:4.85~10.42,P<0.000 01)的发生显著升高。结论:与纳武单抗单用方案相比,纳武单抗联合伊匹单抗方案治疗,可显著延长肿瘤患者的OS及PFS但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停药的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较多,故要注意随访定期监测,以预防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12  免疫细胞单细胞测序对肿瘤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的意义
    王琦,蒋敬庭
    2022, 29(5):472-47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5.012
    [摘要](89) [HTML](0) [PDF 597.84 K](241)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CAR-T细胞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免疫治疗已在多种类型的肿瘤中应用,并可观察到持续的应答和显著的生存优势,但仍有部分患者并未受益,如何对免疫治疗疗效进行有效的预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单细胞测序技术是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进行高通量测序,揭示单个细胞的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状态,反映细胞间的异质性,破解多种类型肿瘤的免疫微环境及外周血循环免疫细胞的亚型及图谱,分析肿瘤细胞及肿瘤微环境的异质性,在发掘新的疾病诊断标志物、分辨细胞亚型、治疗靶标及在个体化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13  醛缩酶家族在恶性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田丹,阳志军
    2022, 29(5):478-48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5.013
    [摘要](71) [HTML](0) [PDF 545.62 K](245)
    摘要:
    醛缩酶家族是糖酵解过程中的第4种酶,其家族成员ALDOA、ALDOB和ALDOC被发现在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恶性肿瘤中差异表达,与肿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的独立的预后标志物。醛缩酶家族成员可通过影响细胞代谢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也可通过非酶功能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还可通过多种机制介导肿瘤耐药。由于醛缩酶家族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不仅可以作为肿瘤诊断及监测预后的标志物,还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可为肿瘤的预测、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应用价值。
    14  PARP抑制剂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郭晨明,周逢海
    2022, 29(5):483-48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5.014
    [摘要](74) [HTML](0) [PDF 612.65 K](265)
    摘要:
    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是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新型靶向药物,其对DNA损伤修复基因突变的mCRPC患者具有较高的药物敏感性,多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PARP抑制剂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在mCRPC患者中具有明显优势,有望为mCRPC患者个体化、精准化治疗带来希望。然而,PARP抑制剂治疗仍有许多问题需纳入考虑,如安全性、耐药性等。对PARP抑制剂在mCRPC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临床研究现状进行讨论,可为mCRP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15  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张静涛,徐飞
    2022, 29(5):489-49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5.015
    [摘要](93) [HTML](0) [PDF 644.60 K](258)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是一种备受关注的肿瘤免疫治疗手段,可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信号转导来恢复甚至增强T淋巴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以达到抗肿瘤的治疗目的。PD-L1表达水平或可作为派姆单抗的一线使用标准;较高的肿瘤突变负荷(TMB)增加癌细胞抗原表达,使后者易被免疫细胞监视定位并清除,被定义为预测ICI疗效的生物标志物;错配修复基因(MMR)与MSI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多种实体瘤中具有预后预测作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联合TNM分期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准确性甚至优于病理标准,通过检测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评估T细胞炎症基因表达谱可预测ICI的治疗效果;体细胞突变状态与免疫治疗的预后有关;低水平的中性/淋巴细胞比值(NLR)可能是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肠道微生物通过影响TIL水平干预免疫治疗的效果;除此以外还有其他预测因素可供参考。梳理总结预测相关标志物,分析其价值性与局限性,可为临床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也可使患者临床获益达到最大。
    16  CXCL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阮强,卓长华
    2022, 29(5):497-50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5.016
    [摘要](89) [HTML](0) [PDF 963.68 K](276)
    摘要:
    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CXCL1)是CXC趋化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在炎症形成、新血管生成和肿瘤形成中都具有重要功能。CXCL1可通过自分泌途径促进正常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还可通过VEGF、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肿瘤血管生成。CXCL1诱导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肿瘤组织中的聚集,减少T细胞浸润,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发送免疫逃逸。临床上,CXCL1不仅可用于恶性肿瘤辅助诊断和判断患者预后,更可能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干预靶点,对于CXCL1及其受体的调控可能会成为特异性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策略。
    17  “2022年肿瘤生物治疗前沿热点研讨会”纪要
    黄波,郑利民,于益芝
    2022, 29(5):502-50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2.05.017
    [摘要](66) [HTML](0) [PDF 3.96 M](240)
    摘要: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