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30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RNA结合蛋白与肿瘤生物治疗:新机遇与新策略
    朱哈,刘娟,曹雪涛
    2023, 30(1):1-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1.001
    [摘要](215) [HTML](0) [PDF 1.26 M](2087)
    摘要:
    RNA结合蛋白(RBP)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已经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相关靶点筛选的宠儿,很可能为肿瘤生物治疗带来新的机遇。RBP能调控肿瘤细胞及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和间质细胞的DNA-RNA-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而广泛影响肿瘤发生发展、抗肿瘤免疫应答及肿瘤免疫逃逸过程,目前RBP相关肿瘤生物治疗的研发,主要聚焦在治疗性疫苗、免疫细胞治疗、表观调控治疗等方面,部分研发成果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随着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模式的创新,靶向RBP的治疗逐渐摆脱了既往靶向难、疗效欠佳的困局,迎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改良精准靶向和优化组合用药等新策略,为肿瘤生物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对精准个体化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血小板:肿瘤诊断与治疗的新兴靶点
    孟凡萱,崔久嵬
    2023, 30(1):10-1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1.002
    [摘要](125) [HTML](0) [PDF 1.07 M](605)
    摘要:
    血小板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能够通过构建炎性微环境、促进血管生成和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肿瘤生长和转移进程。随着肿瘤微环境的动态变化,血小板的数量、体积和分子组学也发生相应改变,提示血小板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具有反映肿瘤负荷演变的巨大潜力。基于血小板对肿瘤发生发展的促进效应,血小板被视为肿瘤生物治疗的重要靶点。靶向抑制血小板功能可以显著控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并改善患者的预后。此外,血小板对肿瘤组织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应用靶向血小板或血小板功能模拟的思路研发抗肿瘤靶向制剂以有效地增加纳米药物的肿瘤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是提高肿瘤靶向治疗效率的新兴策略。本文聚焦于血小板与肿瘤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在总结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对血小板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和抗肿瘤靶向治疗进行了重点阐述。
    3  FHL2通过MGMT影响胶质母细胞瘤U87细胞对替莫唑胺的耐药性
    陈丽莉,代晶,郑彦文,李明
    2023, 30(1):20-2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1.003
    [摘要](116) [HTML](0) [PDF 2.63 M](233)
    摘要:
    目的:探讨干扰四个半LIM结构域蛋白2(FHL2)的表达对胶质母细胞瘤U87细胞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 表达的影响,以及对U87细胞替莫唑胺(TMZ)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感染技术分别将携带不同FHL2干扰序列的慢病毒(shFHL2-1#、shFHL2-4#)及其阴性对照(shN)感染U87细胞,分别命名为shFHL2-1#、shFHL2-4#和shN组;采用siRNA 转染技术将 siMGMT-1#、siMGMT-4#和 siN 转染至 U87 细胞,为 siMGMT-1#、siMGMT-4#和 siN 组,qPCR 和 WB 法验证FHL2或MGMT的敲低效果。用TMZ处理上述各组细胞(以DMSO处理组为对照),随后以CCK-8法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TMZ处理前后FHL2或MGMT敲低组细胞的增殖情况 ,FCM 检测 TMZ处理前后FHL2敲低组细胞的凋亡情况,WB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敲低FHL2对U87细胞中MGMT表达的影响,WB法检测TMZ处理对各组细胞中FHL2和MGMT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敲低FHL2或MGMT表达的U87细胞。与shN组相比,shFHL2-1#、shFHL2-4#组U87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凋亡水平升高(均P<0.01),MGMT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经TMZ处理后,与相应的DMSO处理组相比,shN组细胞中FHL2和 MGMT 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 P<0.05),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均无显著变化(均 P>0.05);shFHL2-1#、shFHL2-4#组细胞中FHL2和MGMT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均P>0.05),但细胞增殖能力进一步显著降低、凋亡水平进一步显著升高(均P<0.01)。敲低MGMT使U87细胞增殖减慢(P<0.01),而siMGMT-1#、siMGMT-4#组细胞经TMZ处理后增殖能力进一步降低(均P<0.01)。结论:干扰FHL2表达使得U87细胞增殖减慢而凋亡加剧、MGMT表达下调,提示FHL2可能通过影响MGMT的表达调控U87细胞对TMZ的耐药性。
    4  IL-12-CAR-T细胞诱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观察
    黎陈铖,刘细细,陈碧清,田芳,张玮光,杨箐,任江涛,邢芸,朱学军
    2023, 30(1):28-3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1.004
    [摘要](112) [HTML](0) [PDF 3.07 M](187)
    摘要:
    目的:通过构建表达IL-12的小鼠CAR-T细胞,探讨经尾静脉将其输注于小鼠体内建立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模型的方法。方法:构建基于靶向鼠源CD19的CAR分子,包装逆转录病毒载体并感染小鼠T细胞构建mCD19-CAR-T、mCD19/IL-12-CAR-T 细胞。通过构建小鼠体内胰腺癌 Panc02-CD19 细胞移植瘤模型,检测 mCD19/IL-12-CAR-T 细胞的抗肿瘤活性,ELISA法检测两种CAR-T细胞IL-12和IFN-γ分泌水平;经小鼠尾静脉输注mCD19/IL-12-CAR-T 细胞构建CAR-T细胞CRS小鼠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血清中IL-6、MCP-1、IL-1、IL-10、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荷瘤小鼠肝、脾、肺和肾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经过培养扩增的mCD19/IL-12-CAR-T细胞能有效分泌IL-12,CAR阳性率达(56.9±5.4)%;与非靶细胞Panc02或靶细胞Panc02-CD19共培养时,均能高分泌IFN-γ。成功构建小鼠胰腺癌Panc02-CD19细胞移植瘤模型,经小鼠尾静脉注射1×106个mCD19/IL-12-CAR-T细胞能显著抑制移植瘤的生长,但未能诱发严重CRS;输注2×106个mCD19/IL-12-CAR-T细胞后,小鼠出现体质量减轻、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升高、组织损伤,最终导致死亡等一系列典型CRS表现。结论:成功构建IL-12-CAR-T细胞诱发的小鼠CRS模型,其稳定性好、重复性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5  BRCC3/NLRP3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炎癌转化中的机制
    刘彧,吴琼蔚,张文璎,王春春,黄玉华,李冰,马成斌,杨钰
    2023, 30(1):35-4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1.005
    [摘要](85) [HTML](0) [PDF 8.94 M](213)
    摘要:
    目的:探讨 NOD 样受体蛋白 3(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进展为 EMT 相关性卵巢癌(EAOC)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上海市长宁区幼保健院收治的EAOC、EMT、正常子宫内膜(CON 组)组织标本各 15 例及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WB 法检测 EAOC、EMT 和 CON 组织中 NLRP3、caspase-1 和 IL-1β 及含 BRCA1/BRCA2 的复杂亚基 3(BRCC3)的表达水平。构建过表达 BRCC3 质粒和 si-NLRP3 质粒并转染EMT细胞CRL-7566,通过WB法检测转染后细胞中BRCC3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变化。对过表达 BRCC3 组细胞进行干扰 NLRP3 实验,通过 WB 法检测干扰后BRCC3和NLRP3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干扰后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EAOC和EMT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和BRCC3的表达水平较 CON 组均呈明显升高(均P<0.01),且 EAOC 组织中 NLRP3 与 BRCC3的表达呈正相关(r=0.65,P<0.01)。在CRL-7566细胞中过表达BRCC3显著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抑制细胞凋亡(均P<0.01),敲减NLRP3 则抑制 CRL-7566 细胞的上述表型(均P<0.01),过表达BRCC3增强NLRP3的表达水平(P<0.01),而干扰BRCC3则抑制NLRP3表达(P<0.01);干扰NLRP3可以部分逆转BRCC3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P<0.01)、对细胞迁移(P<0.05)和侵袭(P<0.01)的促进作用。结论:EAOC和EMT组织中NLRP3和BRCC3均呈高表达,过表达BRCC3可促进CRL-7566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抑制细胞凋亡,与EMT向EAOC转化有关,BRCC3/NLRP3是潜在的EAOC炎癌转化预测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6  TRAP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
    畅靖嘉,吴昊,张文桃,张昕彤,胡艳芬,刘铭,李莉,朱剑军
    2023, 30(1):42-4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1.006
    [摘要](102) [HTML](0) [PDF 3.99 M](385)
    摘要: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RAP1)在结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和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CGA和GEO数据全面分析TRAP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03月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手术切除的10例结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用IHC染色法检测中国人结肠癌组织中 TRAP1 的表达进行验证,运行 R 包(survival 和 survminer)进行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在线分析TRAP1蛋白的信号肽及穿膜结构域,通过基因富集分析软件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培养结肠癌 SW480和SW620细胞,将si-NC和si-TRAP1转染结肠癌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si-NC组和si-TRAP1组,采用qPCR法检测转染后各组结肠癌细胞中TRAP1的表达,FCM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TRAP1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P<0.01),TRAP1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联(P<0.05),TRAP1高表达组结肠癌患者5年OS率较低(P<0.05)。TRAP1蛋白属于细胞质蛋白,功能富集结果显示TRAP1及其相关分子与细胞周期、核糖体生物发生等信号通路有关(均P<0.01),TRAP1高表达组的结肠癌代谢重编程基因簇和线粒体蛋白输入基因簇水平升高(均P<0.01)。敲减TRAP1后,结肠癌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TRAP1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和低OS率相关联,敲减TRAP1可阻滞结肠癌细胞周期并促进其凋亡。
    7  肝转移对胃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响: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郭新月,秦岚群,李栋庆,汪舸,蒋华,耿茜
    2023, 30(1):50-5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1.007
    [摘要](72) [HTML](0) [PDF 763.35 K](204)
    摘要:
    目的:探讨肝转移对晚期胃癌患者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2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接受过免疫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基线特征比较,利用卡方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进行有肝转移与无肝转移胃癌患者的疗效和生存期的比较。结果:共有48例晚期胃癌患者纳入分析,根据有无肝转移将患者分为肝转移队列(n=20)和无肝转移队列(n=28)。有肝转移较无肝转移胃癌患者体力状况更差。肝转移队列与无肝转移队列的ORR分别为15.0%和35.7%(P>0.05),DCR分别为65.0%和82.1%(P>0.05);中位PFS在两组分别为5.0个月和11.2个月(HR=0.40,P<0.05),中位OS分别为12.0个月和19.0个月(P>0.05)。结论:胃癌肝转移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差于无肝转移的患者。
    8  整合多数据库分析NFKBIA在SKCM预后和免疫浸润中的价值
    杨珺涵,徐刚林,柳梦婷,黄谢平,杨珮珮
    2023, 30(1):55-6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1.008
    [摘要](80) [HTML](0) [PDF 6.18 M](192)
    摘要: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抑制因子a(NFKBIA)表达与皮肤黑色素瘤(SKCM)患者预后及其与肿瘤微环境免疫浸润的相关性。方法:利用GEPIA2数据库分析正常皮肤和SKCM组织中NFKBIA的表达差异,GEPIA2和Ualcan数据库分析NFKBIA与SKCM预后关系,TIMER 和TISIDB 数据库分析NFKBIA 与SKCM中TIL 和免疫调节基因的关系。选用TISCH 和CancerSEA 数据库从单细胞水平分析NFKBIA 与SKCM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的功能状态关联性。选取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保存的14 例SKCM 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验证SKCM 组织和癌旁组织中NFKBIA 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NFKBIA在SKCM组织中呈低表达,并且低表达的SKCM患者预后差(P<0.05)。NFKBIA表达与B细胞、CD8+ T细胞、CD4+ 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DC浸润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均P<0.01)。NFKBIA表达与SKCM中TIL 丰度和免疫调节基因呈正相关关系(均P<0.01)。NFKBIA在SKCM单细胞免疫细胞中表达,且与肿瘤微环境中细胞分化和炎症呈正相关关系(R=0.28、0.23,均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证实,NFKBIA 蛋白在SKCM 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35.71% vs 85.71%, P<0.05)。结论:NFKBIA在SKCM组织中呈低表达,与SKCM免疫细胞浸润相关,可作为SKCM预后的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9  IgA的肿瘤免疫抑制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王扬,任秀宝
    2023, 30(1):62-6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1.009
    [摘要](83) [HTML](0) [PDF 550.27 K](1006)
    摘要:
    免疫球蛋白A(IgA)是最常见抗体之一,并在黏膜表面提供第一道免疫保护。IgA+ B细胞是IgA 产生的主要来源细胞。近年来的研究表明,IgA 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呈现双向作用,在不同的肿瘤类型及免疫微环境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尤其是IgA+ B细胞和IgA 的促肿瘤和免疫抑制作用成为目前关注的热点及研究的难点。肿瘤微环境(TME)中IgA+ B细胞可通过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如IL-10、TGF-β、PD-L1、FASL、IL-35 和Tim1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免疫抑制性IgA 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恶性肿瘤预后差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IgA+ B细胞和IgA 的免疫抑制和促肿瘤作用及其机制,讨论了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中细胞因子和代谢产物等在调控IgA 类转换重组(CSR)中所起的作用,以及IgA 免疫抑制作用的临床意义,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策略.
    10  细菌在肿瘤靶向与免疫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周航,刘宝瑞
    2023, 30(1):67-7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1.010
    [摘要](106) [HTML](0) [PDF 1.04 M](1039)
    摘要:
    细菌用于肿瘤治疗虽然是一个传统的研究领域,但在合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日趋完善的背景下,以细菌为载体设计新的抗肿瘤靶向与免疫治疗模式,已经形成一个独特的研究方向。特定细菌可以克服物理障碍特异性地靶向和积聚于肿瘤组织中,并可根据临床需要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菌,实现基因修饰以产生活性蛋白或因子在肿瘤组织中发挥靶向和抗肿瘤免疫效应,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细菌疗法不仅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单一疗法,也可与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联合使用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但是,由于肿瘤微环境的多变性与复杂性,需要进一步充分了解相关细菌和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开发出基于细菌的抗肿瘤免疫精准治疗策略,使细菌疗法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11  白喉毒素及其衍生物在脑胶质瘤靶向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方桢,杨峰,王欢
    2023, 30(1):75-8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1.011
    [摘要](72) [HTML](0) [PDF 966.34 K](211)
    摘要:
    白喉毒素(DT)及其衍生物可通过受体介导的胞吞转运作用穿越血脑屏障(BBB),并将毒素或药物靶向递送至肿瘤细胞,是有前景的靶向治疗脑胶质瘤的策略之一。目前,用于靶向治疗脑胶质瘤研究的DT衍生物主要有CRM107、DT389-EGF、CRM197、DTAT/DTAT13/DTATEGF和DTEGF13。其中,CRM107 和DT389-EGF已经进入临床Ⅱ期试验,其余衍生物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根据现有研究进展,CRM107 和CRM197 是最有希望在脑胶质瘤治疗中取得突破的两种衍生物,但关键在于降低其毒副作用和提高靶向性。因此,明晰DT及其衍生物在靶向治疗脑胶质瘤的关键作用机制及应用现状,可为促进开发高效低毒的脑胶质瘤治疗药物提供新的思路。
    12  循环肿瘤DNA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赵梦珂,邹征云
    2023, 30(1):81-8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1.012
    [摘要](92) [HTML](0) [PDF 614.14 K](215)
    摘要:
    恶性黑色素瘤(MM)是一种高侵袭性、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瘤。液体活检由于具有样本易获得和创伤性低等优势,在恶性肿瘤诊断和监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正是其中一项新兴起的检测手段。ctDNA在MM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早期筛查MM人群、帮助检测MM的可驱动基因、监测和评判肿瘤的复发与转移、预测患者对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反应等。多项研究表明,无论是肿瘤术后辅助治疗还是晚期治疗的肿瘤患者,ctDNA 能更好地反映肿瘤的异质性,提供预后相关信息,更早判断疾病的复发与转移,能准确评估对治疗的反应并确定耐药机制等。虽然目前尚未出现基于ctDNA 的MM诊治共识,相关研究结论仍需要在前瞻性临床试验中继续验证,但是ctDNA 检测为MM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了新的选择,不久或将用于进一步完善MM的诊断和治疗。
    13  TumorFisher CTCs 检测技术用于术前预警高风险甲状腺乳头状癌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李雪杰,蒋烈浩,胡志远,葛明华
    2023, 30(1):87-9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01.013
    [摘要](80) [HTML](0) [PDF 3.19 M](155)
    摘要:
    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DSV-PTC)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少见病例亚型,其特征为双侧甲状腺弥漫增大,目前术前检测技术尚不足以精准诊断出其较强的恶性程度及风险分层。作为液体活检的代表性技术之一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可作为DSV-PTC 的非侵入性肿瘤检测手段,实现高危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术前精准诊断。本研究通过术前采集1例DSV-PTC患者外周血,以TumorFisher 技术检测CTCs,结果检到30 个CTCs,提示其恶性程度较高和转移风险较大;术后病理诊断为DSV-PTC且ATA分层为高风险,与术前CTCs 检测结果一致。由此可见,CTCs 检测可在术前精准预测该患者有较高风险及较强的恶性程度,进而辅助临床医生实现正确诊断和精准治疗方案的制定。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