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30卷第1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干细胞样CD8+ T细胞:肿瘤免疫疗法的新生力量
    徐姝婷,杨超,邓刘福
    2023, 30(10):855-86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0.001
    [摘要](113) [HTML](0) [PDF 1.03 M](329)
    摘要:
    CD8+ T 细胞是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主要执行者。通过重塑CD8+ T 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免疫疗法已在抗肿瘤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临床获益仅局限于部分患者和癌症类型。如何克服CD8+ T细胞功能障碍是肿瘤免疫疗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多项研究揭示了CD8+ T细胞的干性调控机制,发现了干细胞样CD8+ T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阐明了该细胞亚群在维持持续性肿瘤免疫治疗应答中的重要性。本文论述了干细胞样CD8+ T 细胞的分子与功能特征、CD8+ T 细胞干性的细胞内外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了目前靶向CD8+ T细胞的干性重编程策略,进一步展望了靶向CD8+ T细胞干性程序来提高肿瘤免疫疗法疗效的思路和方法。
    2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和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于文文,李舒展,王敏,任秀宝,孙倩
    2023, 30(10):862-86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0.002
    [摘要](124) [HTML](0) [PDF 3.64 M](215)
    摘要: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磷酸甘油酸变位酶1(PGAM1)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PGAM1 对CR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 年3月至2008 年11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30例CR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RC组织中PGAM1蛋白的表达,分析PGAM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法比较PGAM1 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的OS、PFS 来评价PGAM1 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RNA干扰技术分别将si-PGAM1及si-NC 质粒转染至HCT-116和SW480 细胞,WB法检测转染细胞中PGAM1蛋白的表达水平,CCK-8、Transwell 实验分别检测敲低PGAM1对CR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30 例CRC组织中PGAM1阳性染色定位于CRC细胞的细胞质,其中33.3%(10/30 例)呈高表达。虽然PGAM1高表达与CRC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TNM分期无关(均P>0.05),但是PGAM1 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相比其OS、PFS 显著缩短。在CRC 细胞中敲低PGAM1 后,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CRC 组织中PGAM1 呈高表达,PGAM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敲低PGAM1后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均显著降低,提示PGAM1可能是CRC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3  特异性激活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通过活性氧途径调控结直肠癌细胞迁移
    刘巧,刘小东,张兵钱,谭娇
    2023, 30(10):868-87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0.003
    [摘要](67) [HTML](0) [PDF 7.25 M](194)
    摘要:
    目的:探讨特异性激活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对结直肠癌(CRC)细胞迁移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CRC细胞RKO和SW480,使用0.5或1.0 μmol/L 的GPER特异性激活剂(G-1)处理CRC细胞,采用CCK-8法、划痕实验和Transwell 实验分别检测G-1对CRC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用qPCR和WB法分别检测G-1及G-1+活性氧(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处理对RKO细胞E-钙黏素(E-Cad)、纤连蛋白(FN)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KO细胞中ROS的水平。结果:经G-1处理后RKO和SW480 细胞的迁移能力均明显减弱(均P<0.05),能显著上调细胞中E-cad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FN mRNA及蛋白表达(均P<0.05)。G-1处理能刺激RKO 细胞ROS 水平上升,在NAC的作用下,由G-1引起的E-cad、FN蛋白表达变化被部分逆转。结论:特异性激活GPER通过上调ROS水平抑制EMT进程,进而抑制CRC细胞的迁移。
    4  银杏内酯B通过阻抑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胃癌HGC-27 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何锋,狐鸣,冯世林,唐丽华,马云涛
    2023, 30(10):874-88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0.004
    [摘要](80) [HTML](0) [PDF 5.49 M](190)
    摘要: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GKB)是否通过阻抑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胃癌HGC-27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方法:将HGC-27细胞分为对照、GKB低剂量(100 mg/L)、GKB高剂量(200 mg/L)、GKB高剂量(200 mg/L)+740Y-P(PI3K激活剂)、Ly294002(PI3K抑制剂)组。采用MTT、Edu、FCM、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能力,qPCR和WB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PI3K mRNA、Akt mRNA、mTOR mRNA和Ki-67、caspase-3、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的表达。构建胃癌HGC-27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GKB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WB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Ki-67、caspase-3、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GKB低剂量组、GKB高剂量组、Ly294002组HGC-27细胞的增殖活力及细胞增殖率、迁移和侵袭细胞数,PI3K、Akt、mTOR mRNA表达,以及Ki-67、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细胞凋亡率、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0.05);740Y-P可部分逆转GKB对HGC-27细胞的抑制作用(均P<0.05)。荷瘤裸鼠实验结果显示,GKB可显著抑制HGC-27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P<0.05),且可下调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GKB可通过阻抑PI3K/Akt/mTOR信号通路而抑制胃癌HGC-27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并促进其凋亡。
    5  梓醇通过FOXO3-FOXM1轴调控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张腾,孙守毅,侯海涛,李书恒
    2023, 30(10):881-88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0.005
    [摘要](67) [HTML](0) [PDF 6.41 M](200)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地黄提取物梓醇(Cat)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与凋亡,以及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不同质量浓度(0、5、25、50、100、200 μg/mL)Cat 处理人乳腺癌MCF-7细胞,用MTT法筛选Cat 给药浓度。将MCF-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at 低剂量组、Cat 中剂量组、Cat 高剂量组、Cat+sh-NC 组和Cat+sh-FOXO3组,采用Edu 细胞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实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与克隆形成能力、凋亡率和细胞周期,WB法检测各组细胞中FOXO3、FOXM1、caspase-3和caspase-8 蛋白表达。构建乳腺癌MCF-7 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Cat 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WB 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FOXO3和FOXM1蛋白表达。结果:Cat 低(50 μg/mL)、中(100 μg/mL)、高(200 μg/mL)剂量处理的MCF-7细胞的增殖能力均显著下降(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at 低、中、高剂量组Edu阳性细胞率、克隆形成数、S期与G2/M期细胞比例及FOXO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细胞凋亡率、G0/G1 期细胞比例及FOXM1、caspase-3 、caspase-8 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Cat+sh-NC 组比较,Cat+sh-FOXO3组Edu 阳性细胞率、克隆形成数、S期与G2/M期细胞比例及FOXO3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0.05),细胞凋亡率、G0/G1 期细胞比例及FOXM1、caspase-3 和caspase-8 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均P<0.05)。Cat 组MCF-7细胞裸鼠移植瘤体积、质量和FOXO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FOXM1的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Cat 抑制乳腺癌MCF-7 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在体内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上调FOXO3、下调FOXM1 的表达有关。
    6  吴茱萸碱对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逯文娟,李昭,马小云,史晓玲
    2023, 30(10):887-892.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0.006
    [摘要](67) [HTML](0) [PDF 6.00 M](202)
    摘要:
    目的:探讨吴茱萸碱(Evo)是否通过调控lncRNA LINC00858 表达调控神经母细胞瘤SK-N-SH 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方法:在体外以3、6、12 μmol/L Evo 处理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 细胞,利用RNA干扰技术分别将si-NC、si-LINC00858转染至SK-N-SH 细胞,将pcDNA、pcDNA-LINC00858 转染至SK-N-SH 细胞并经12 μmol/L Evo 处理,实验分为对照组、Evo 低剂量组、Evo 中剂量组、Evo 高剂量组、si-NC 组、si-LINC00858 组、Evo+pcDNA 组、Evo+pcDNA-LINC00858 组。采用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LINC00858 的表达量,MTT、Transwell 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WB 法检测细胞中cyclinD1、MMP-2、 MMP-9和p21 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vo低、中、高剂量组SK-N-SH 细胞中LINC00858 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迁移及侵袭细胞数显著减少(均P<0.01),cyclinD1、MMP-2、MMP-9 蛋白表达降低、p21 蛋白表达升高(均P<0.01)。与si-NC 组相比,si-LINC00858 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及相关蛋白表达变化同Evo 低、中、高剂量组。与Evo+pcDNA 组相比,Evo+pcDNA-LINC00858 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显著降低、迁移及侵袭细胞数均显著增多(均P<0.01),cyclinD1、MMP-2、MMP-9蛋白表达升高、p21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结论:Evo 通过下调LINC00858 表达抑制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
    7  Hsa_circ_0078607在结直肠癌组织及血清中的异常高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王万平,任明君,闭婉英,龙涌文,王韦吉,蒙毅军,唐石伏,蒙秋杏,邓耀明
    2023, 30(10):893-901.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0.007
    [摘要](45) [HTML](0) [PDF 2.61 M](171)
    摘要:
    目的:探究hsa_circ_0078607 在结直肠癌组织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价其能否作为结直肠癌潜在的分子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标。方法:收集2018 年6月至2022 年1月于柳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结直肠癌切除手术患者的58 对癌及癌旁组织标本,收集2020 年1月至2022 年12 月于柳州市人民医院初次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息肉患者及健康人体检血清共152 例;从结直肠癌差异表达circRNA 谱中挑选特异性高表达的hsa_circ_0078607作为候选标志物,采用qPCR法检测其在结直肠癌细胞、组织、患者血清及结直肠息肉患者血清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hsa_circ_0078607 对结直肠癌及结直肠息肉的诊断价值。通过Circular RNA Interactome 数据库预测与hsa_circ_0078607 结合的miRNA,并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circRNA-miRNA-mRNA 调控网络,同时通过GO/KEGG富集分析进一步了解其功能。结果:与癌旁组织或健康人血清相比,hsa_circ_0078607 在结直肠癌细胞、组织和血清及息肉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P<0.001),其中有52 例(89.7%)患者癌组织中表达上调,6 例(10.3%)表达下调。结直肠癌组织中hsa_circ_ 0078607 的相对表达量与肿瘤位置(P=0.029)、分化程度(P=0.046)和远处转移(P=0.043)有关联。ROC结果显示,在结直肠癌组织和血清中其诊断结直肠癌的AUC 分别为0.845 7[95%CI(0.772 8 ,0.918 6),P<0.000 1]和0.868 3[95%CI(0.790 7,0.945 9), P<0.000 1];在息肉患者血清中,hsa_circ_0078607 诊断结直肠息肉的AUC为0.710 1 [95%CI(0.610 0,0.810 1)]。GO/KEGG 富集分析结果表明,hsa_circ_0078607 下游的miRNA 可能参与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调控、蛋白K48-连锁泛素化、Wnt、Hippo 及MAPK信号通路调控等多个生物过程。结论:Hsa_circ_0078607 在结直肠癌细胞、组织和血清中呈高表达,其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位置、分化程度和远处转移有关联,提示其可作为结直肠癌潜在的分子诊断标志物;其还可能介导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发现结直肠癌潜在的治疗靶点有重要意义。
    8  基于炎症反应评分系统构建胃癌患者预后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罗俊峰,胡军,李包根,周文斌,吕玉良
    2023, 30(10):902-907.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0.008
    [摘要](70) [HTML](0) [PDF 1.37 M](163)
    摘要:
    目的:根据胃癌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的表达水平构建炎症反应评分(IRS)系统,分析IRS 对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6 年1月至2020 年1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1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成功的198 例患者术后3年生存状态分为死亡组(n=93)和生存组(n=105)。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多因素COX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R语言rms 包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两组胃癌患者肿瘤最大直径、病理分期、T分期、分化程度、神经侵犯、脉管侵犯、NLR、PLR、LM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NLP、PLR、LMR-IRS(NPL-IRS)构建标准,不同分值的胃癌患者OS率表现出一定的等级趋势差异(χ2=61.129,P<0.01)。病理分期Ⅲ期、分化程度低、脉管侵犯、NPL-IRS>1分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决策曲线分析显示,风险阈值>0.16 时,此预测模型可以提供显著额外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基于病理分期Ⅲ期、分化程度低、脉管侵犯、NPL-IRS>1分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为胃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策略指导。
    9  抗PD-1抗体治疗患者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变化的分析
    周梦圆,赵玲娣,张勇,高全立
    2023, 30(10):908-913.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0.009
    [摘要](65) [HTML](0) [PDF 2.41 M](162)
    摘要:
    目的:通过对比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发生前后血常规中主要指标的变化,为鉴别诊断irAE 及感染性炎症提供新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 例2018 年8月至2022 年6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抗PD-1抗体治疗后出现irAE 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抗PD-1抗体治疗前、发生irAE前及irAE后血常规的主要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值的统计学差异。采用定性变量的配对c2检验分析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值的阳性率(高于正常值的比例)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从201 例患者中观察到了258 次irAE,其中27 例(13.4%)患者发生了2种及以上类型的irAE,214 次(82.94%)irAE 未引起发热;irAE 发生后与抗PD-1抗体治疗前相比,白细胞计数(t=1.087, P=0.278)、中性粒细胞计数(t=0.959, P=0.338)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t=0.817,P=0.414)未见明显升高,且三指标高于正常值的病例数分别为28 vs 38(χ2=1.737,P=0.187)、32 vs 44(χ2=2.222,P=0.136)、45 vs 55(χ2=1.240,P=0.2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rAE 发生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这对鉴别诊断感染性炎症可能具有参考意义。
    10  胞葬作用对肿瘤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俞数,陶翊桀,钱程
    2023, 30(10):914-918.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0.010
    [摘要](106) [HTML](0) [PDF 601.41 K](392)
    摘要:
    胞葬作用是吞噬细胞清除凋亡细胞的过程,具有抗炎和促瘤作用。胞葬作用作为在肿瘤微环境(TME)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事件之一,能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转移和侵袭,以及抗肿瘤免疫等生物学特征产生重要影响。胞葬作用过程中的复杂代谢状态可以通过“找我(find me)”、“吃我(eat me)”信号和释放降解产物影响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此外,胞葬作用可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极化为M2表型、调节抗炎因子和促炎细胞因子分泌以及调节T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激活和成熟,产生一系列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信号,影响TME,从而促进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机制,导致肿瘤进展。从胞葬作用角度出发探讨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11  Hippo-YAP/TAZ信号通路调控铁死亡对肿瘤影响的研究进展
    昝晓晖,刘靖芳
    2023, 30(10):919-92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0.011
    [摘要](76) [HTML](0) [PDF 1.97 M](470)
    摘要:
    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铁依赖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常伴随脂质过氧化物的异常累积。Hippo 通路是一种高度进化保守的蛋白激酶信号通路,通过调节下游效应蛋白YAP/TAZ的亚细胞定位和蛋白稳定性,参与调节细胞的多种生命活动,包括组织生长、干细胞分化、肿瘤的发生发展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ippo-YAP/TAZ信号通路通过细胞密度、细胞接触、细胞代谢、机械信号等多种细胞外途径影响肿瘤细胞对铁死亡的敏感性,在不同类型的肿瘤组织中通过特定的刺激条件、铁死亡靶向蛋白及其分子机制,影响泌尿、生殖、消化、呼吸和内分泌系统等肿瘤的发生和发展。Hippo-YAP/TAZ信号通路作为铁死亡新的调节机制,其激活为转移性及耐药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锌指蛋白调控肿瘤免疫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闵楠,朱哈
    2023, 30(10):925-930.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0.012
    [摘要](78) [HTML](0) [PDF 684.37 K](263)
    摘要:
    寻找对肿瘤免疫原性具有关键调控作用的生物治疗靶点是抑制肿瘤免疫逃逸、提高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关键。锌指蛋白(ZFP)通过与DNA、RN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调控肿瘤抗原的形成、肿瘤表面MHC分子及其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的释放等,影响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及肿瘤微环境(TME)中免疫细胞的分布和功能,进而在调节抗肿瘤免疫应答和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探索将ZFP 相关的生物治疗方法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主要聚焦在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免疫细胞治疗,以及免疫治疗联合治疗策略展现出了可喜的应用前景。
    13  非小细胞肺癌KRASG12C抑制剂耐药机制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
    李伟瑞,姜达
    2023, 30(10):931-936.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0.013
    [摘要](64) [HTML](0) [PDF 613.27 K](232)
    摘要:
    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最常见的致癌基因之一,由于KRAS蛋白表面相对平滑,缺少可结合小分子的药物口袋,长期以来被视为“不可用药的靶点”。最近针对KRASG12C基因点突变的靶向药物相继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KRASG12C特异性抑制剂阿达格拉西布(adagrasib)和索托拉西布(sotorasib)的应用给NSCLC患者治疗带来了希望。携带KRAS基因突变的肿瘤具有巨大的肿瘤异质性,且KRASG12C抑制剂存在明显的耐药问题,其机制可能与KRAS基因的二次突变或扩增、旁路激活和组织学转化等有关。KRAS基因参与多种调节细胞生存和增殖的信号通路,了解其耐药机制对开发可能的治疗策略应对耐药至关重要。KRASG12C共价抑制剂与免疫抑制剂及各靶向药物联用现已相继进入临床试验,将有效增强和推动KRASG12C共价抑制剂在NSCLC治疗中的应用。
    14  结膜恶性黑色素瘤胃转移治疗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刘海英,赵广章,崔巍,胡东玉,赵静,刘志坚
    2023, 30(10):937-939. DOI: 10.3872/j.issn.1007-385X.2023.10.014
    [摘要](76) [HTML](0) [PDF 1.82 M](162)
    摘要:
    结膜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眼部恶性肿瘤,患者预后差,常见转移器官有肺、脑、肝、骨等,尚无胃转移的报道。本文报道1例结膜恶性黑色素瘤胃转移的病例(男性,76岁),结膜恶性黑色素瘤术后1.5年,因“乏力、纳差、心悸”就诊,胃镜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方案: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具体用药:替雷利珠单抗200 mg d0+替莫唑胺胶囊240 mg d1~d5 q3w。治疗后评估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血红蛋白恢复正常,腹部CT示:胃底部软组织肿块明显缩小,疗效显著,至目前病情稳定,控制时间达17个月以上。本例诊治经验或能为结膜恶性黑色素瘤胃转移这一罕见病例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1994年创刊
    •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学会
    • 邮编:200433
    • 电话:021-81871002-22
    • 电子邮箱:cjcb@biother.cn
    • 网址:http://www.biother.cn
    • 刊号:ISSN 1007-385X
    • CN 31-1725/R
    • 国内定价: ¥20元/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